墨渍 墨渍
关注数: 16 粉丝数: 384 发帖数: 26,763 关注贴吧数: 12
不愧是天才王垠,只用九天就找到关键了 对 Michelson-Morley 实验的怀疑 许多的经验告诉我,当所有的逻辑都完美地适配在一起,却只有一个“特例”的时候,你就应该思考对这个特例的理解是不是错了,所以才导致这个特例的存在。对于物理学,这个特例就是光速。 400 多年前,伽利略(Galileo Galilei)发现这个特征:“匀速运动的观察者体验到的所有物理规律,和静止的观察者,是完全一样的。” 直到 1887 年,有人发现似乎有个例外情况,那就是光。为什么光是例外呢?因为有这么一个实验,人们认为它证明了“运动的观察者观察到的光速,不随自己的运动而改变”。为了解释这一个特例,就是相对论产生的原因。 这个关键性的实验,叫做“Michelson–Morley 实验”。如果没有它,相对论恐怕就不会产生。仔细看了一下这个实验之后,我发现它值得大家重新分析一下。我的感觉是,它的实验装置过度复杂,依赖和限定条件很多(比如地球的运动),依赖的原理过于间接和脆弱,而且有太多可能的干扰,比较难复现。实验数据的解释和理解似乎也有问题,有被人曲解的嫌疑。实验本来的目的,它证明的事情,和“人们说它证明的事情”,似乎是两回事。通常人们认为 Michelson–Morley 实验证明了“光速不随观察者运动而改变”,而其实它本来不是用来证明这个事的。如果你仔细读了 Michelson–Morley 实验的说明,就会发现它真正的结论是:“没有探测到近地面的 aether wind(以太风)。” 这个 aether(以太),就是人们曾经认为光的传播需要的介质,就像水是水波传播的介质一样。实际数据其实显示“好像有一点以太风”,但他们说这是“误差”,因为不符合“期望的强度”。严肃地说,我觉得这样把实际探测到的数据,简单地解释为“误差”,是不够慎重的。也许它不是误差呢,也许你期望的强度并不正确呢?但这还不是重点。 我的理解是,如果那真是误差,这个实验也许大概率说明了“近地面的 aether wind 不存在或很微弱”(注意限定词),却并没能证明“aether 不存在”,也没有证明“光的传播不需要介质”,更没有证明“光的速度不随观察者的运动而改变”。所有后面这些说法,似乎都是其他人的发挥甚至曲解。这就像没探测到风,就说“空气不存在”一样。 实际上,Michelson 和 Morley 起先只是想做实验说明“aether 存在”。这就像如果你能说明“风存在”,那你就可以支持“空气存在”这个说法。注意这里的用词,“说明”和“支持”并不等于“证明”。如果 aether wind 存在,那就可以支持“aether 存在”这个说法。这就是为什么他们试图探测 aether wind。然而他们却失败了,没有成功探测到期望强度的 aether wind。后来人们就开始说,这个实验“证明了 aether 不存在”,进而说它证明了“光的传播不需要介质”,进而说“光的速度不以观察者的运动而改变”…… 如果你没能证明 A,那就等于证明了 NOT A 吗?学过逻辑的人都知道这是不对的。你没能证明 A,那就只说明你没能证明 A,并不等于 NOT A 就被证明了。很多人似乎认为“没能证明 aether 存在”,就等于“证明了 aether 不存在”。物理文献似乎也普遍这么说。而且就算你的实验是针对“aether 不存在”,只用一个实验其实也难以真的证明它,这就像只写一个测试并不能保证程序的正确。要证明“光的传播不需要介质”就更加困难。 我们应该严格区分“证明”和“猜测”。经常发生的事情似乎是,有人做了一个实验,就声称已经“证明”了什么,不容置疑的样子,而那往往仍然只能算是“猜测”,事实完全可以是另外一回事。实验正确虽然可以增加理论的可信度,但它却不能 100% 地证明它。历史上实验太多了,数据正确结论却错误的实验,比比皆是。“地平说”支持者们也做过很多实验的,跟你说各种证据显示地球就是平面,然而他们真的证明了地球是平面吗? 我发现相对论的教材并不比地平说更严谨。相对论的教材往往直接告诉你:“Michelson–Morley 实验证明了光速不随观察者的运动而改变。” 说得好像这实验本来就是用来证明这个事情的,这就是终极结论,不容置疑的一样。这种说法,包括了我曾经喜欢的《Relativity in Illustration》。这本书几年前帮助我理解了狭义相对论,然而现在读第二遍,我发现已经不怎么喜欢了。我觉得作者其实缺乏理性和科学的态度,只拿到一点线索,就开始使用“必定”之类的绝对化说法,而其实证据不足。经常采用说教式的语言,比如“观点必须屈服于事实!” 事实是什么呢,“光速不变”真的是事实吗?我这次阅读,已经在书上写下了很多质疑和批评。 “Michelson–Morley 实验证明了光速不随观察者的运动而改变”这个说法,很像 AI 视觉领域的“Top-5 标准”。实验数据可能都没错,但“Top-5 标准”使得数据被曲解为“超越人类的机器视觉”,以此说法掀起 AI 热潮,而数据本来说明的事情完全是另一回事。人们都太相信实验和数据,却经常不去仔细理解数据到底说明了什么,不仔细检查数据与结论之间的逻辑关系。所以就算实验和数据完全正确,也可以得出错误的结论。 难以置信,整个 AI 领域居然会采用如此歪曲数据的标准,没有一个内行专家站出来,指出这个异常严重的问题,但这就是我看到的事实。既然 AI 领域可以这样,物理领域大概也不会例外。人的本质都是一样的,人都是可能腐败变质的。而且不只是个别的人,整个领域的人都可以一起变质。 关于光速是否恒定,光是否需要介质,历史上还有其它一些实验,得出了不同的结论,科学界却似乎很偏爱 Michelson–Morley 实验。光就这一个实验得出“光速不随运动改变”的结论,坚定地把它叫做“事实”,好像是千古不变的真理,不允许任何人质疑。一百多年过去了,也没有设计过不同的实验来显示同样的结论。我觉得这不是科学的态度,我开始怀疑物理学家们的推理和解释数据的能力,甚至开始怀疑他们的道德品质。 我建议大家都直接地,实际地去看看这实验具体在做什么,而不是偏听别人的解说。我将会花一些时间把这一切弄明白——破解物理学。
想找个文化人代笔 我的首选当然是刘电工啊,别人也凑合 第一章概要 人工智能吧的活跃人物睿爱军(一个技术不行但是特别努力的老头)在家里被杀,主角(就是我)被当成杀人犯抓起来。 在狱中,公安叔叔很努力地给主角做思想工作,但是主角一个字也不肯说,律师也劝你再不说话没办法做辩护啊肯定是死刑了啊,主角还是缄口不言!(这时候媒体开始关注了) 终于到了审判的日子了,主角在最后时刻出示一份睿爱军的遗嘱(有这好东西早怎么不拿出来呢),确认无误表明不要主角为自己的死承担责任,主角被当庭释放了。 这案子太奇葩了,舆论越传越疯,最后焦点访谈都来了,主角道出实情。 事情是这样的:主角终于想到一个完美的人工智能的实现方式(真·人工智能,不是大数据深度学习之流的弱智能),就去找睿爱军谈合作,睿爱军本来说好要把棺材本都拿出来支持主角的,但是等主角把方案告诉了他他又鬼迷心窍了想据为己有,主角一时情急就把他杀了(主角用的是自制的电磁枪,这个当亮点突出一下),睿爱军临死之前出于对人工智能的爱写下了替主角脱罪的遗嘱。 真相大白,报道之后马上有天使投资人主动联系主角,投资1000万,但是主角出于考虑只接受了100万创办了机器人公司。 (以下的话主角没有告诉任何人,其实主角去找睿爱军,没想到睿爱军比主角还穷,技术又要保密没办法去找人拉赞助,两人最后实在没办法了,睿爱军毅然决定豁出自己的老命给主角蹭个头条,于是精心策划搞了个大新闻。。。) 第一章结束,向那些无名的英雄致敬
竟然是真的 有房一族,特别是贷款买房的,如果房价暴跌,怕不怕? 你一定想,“我不怕啊,我工作稳定收入稳定,只要按时还月供,房子就还是我的呀。房价便宜了我还不高兴?” What?!竟然如此的天真,too young too simple! 我现在就揭开这个银行不愿意告诉你的惊天秘密! 房价跌了,不管你能不能按时还贷,银行都有权收走你家房!房产贬值,银行要你补足抵押! 刘先生2016年买下一套100万的房子,首付30万,贷款70万。一年后,刘先生已经偿还银行本金1万元,剩余69万元。就在那时,房价像着陆失败的火星车一样,啪叽一下,硬硬生生结结实实地砸地上了。这套房子市场价仅为50万元。好了,银行这时候会给刘明白算一笔账:当初借他70万,是因为有价值不低于70万的房子作抵押。现在,房子仅值50万,但他欠银行69万。所以,请补齐抵押不足的差额19万(69-50)。 要么,刘先生拿出19万存款,做提前还贷;要么,刘明白有个祖传老古董,价值不少于19万,抵押给银行。 刘先生这回是可犯糊涂了,当初为了买房把积蓄都掏光了,而家里最值钱的古董是iPhone4S,上哪去凑19万呢? 银行连一声不好意思都不说,“啪”一锤子就把房子拍卖了。一般说,拍卖价肯定比市场价还要低。市价50万的房,银行拍卖了40万,刘先生不仅首付白交了、啥也没捞着,还欠了银行29万(69-40)!
首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