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苇飞渡
一苇飞渡
关注数: 43
粉丝数: 42
发帖数: 2,321
关注贴吧数: 18
上海开埠的条件已经具备 1天时:朝廷对地方的控制弱化,走私贸易规模巨大。 2地利:黄埔江深水港湾已经形成,整个“上海地区”仅一府两县,大片土地属于卫所,便于胖鱼插手,“低成本开发”。 3人和:吴淞许总兵有求于胖鱼,胖鱼以金融、贸易开道,带着大家一起发财。 只是胖鱼选择和英国人合作,与荷兰东印度公司及其代理人郑芝龙的对抗就不可避免了。柯大正好把“晚明”中遗漏的这段情节补上。
崇祯十年,大明还有救吗? 崇祯十年,建虏还被挡在关外,流寇在官军的打击下狼奔豕突,即将陷入低潮。朝廷的统治依然稳固,几大主力辽军、秦军、勇卫营军力鼎盛,文臣武将群星璀璨,中央有杨嗣昌运筹帷幄,封疆大吏洪承畴、卢象升、孙传庭、张国维、朱大典等统御有方,武将曹变蛟、金国凤、祖大寿、吴三桂、左良玉、贺人龙、孙应元、黄得功、周遇吉等骁勇善战。中原虽然凋敝,江南依然富庶,闽粤走私贸易运销两旺。。。。。。 如果崇祯不瞎折腾,不救锦州不打松锦,大明也许还能继续苟下去。
庞字号文书官定位政工还是牧师? 政工就是军人,牧师还是文人。 无论政工还是牧师,都要首先确定信仰,曾国藩建湘军还要强调“忠君卫道”,战斗之余还给官兵普及儒家经典,哪怕流寇还有个“迎闯王,不纳粮”。胖鱼现在统军单纯以利相结,长远看隐患很大,还是要搞点自己的思想出来,才能方便洗脑。
墩堡的上级单位是谁? 谭癞子的墩长有谁任命和考核?
临高新道教的基本教义是什么? 张应宸搞的那个,和传统道教有啥本质区别?
战斗工兵还是掷弹兵? 工兵当突击队用,这不科学。
李驸马拨风弄雨,周局长折戟沉沙 情报局财帛迷眼,周局座网漏吞舟.陈一敬暗算刘民有,李驸马策反卢驴子,陈主任回师平叛乱,登州镇铁血大肃反.
最大的金手指 本书一直走合理党路线,直到最近,可能是为了加快作品进度,在情节设计上开始“跨越性”发展,最典型就是这次旅顺之战。 按照书中描写,皇太极做出举国出动进攻旅顺的决定,依据主要有二,一是复州之战莽古尔泰和多尔衮的报告,再就是派往登州的间谍李永芳的道听途说,对于登州镇的总体实力和装备特别是预备的进攻目标旅顺的兵力部署、火力配置、防御态势等等完全没有清晰的概念,按照书中描写,战前甚至没有后金的探子贴近旅顺进行前敌侦查。在这种对敌手几乎茫然无知最多是雾里看花的情况下,贸然进行一场决定国运的战争,大概只有二战前那些愚蠢狂妄又喜欢“下克上”的日本“中二”参谋们能干出来,无论如何不该是皇太极这样历史留名的成熟政治家所会做的。 再说了,战前对旅顺的侦查真的完全不可能吗,显然是否定的。 1、后金曾经占领过旅顺,对当地的环境相当熟悉; 2、旅大半岛多山,最窄处的金洲地峡也有四公里宽,登州镇驻军主要集中在旅顺,在金州南关等前沿兵力有限,不可能把所有地域完全遮断; 3、后金是渔猎民族,八旗兵翻山越岭钻老林子是家常便饭,即使登州军特侦队再牛逼,也不可能完全避免后金巴雅喇前哨兵潜入旅顺周边; 4、登州军并非铁板一块,内部的派系矛盾不说,旅顺就有留用的原东江守兵,与孔有德、李九成等人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后金不可能不利用这个有利条件尽可能打探情报。 以上,即使无法打入登州军内部,至少会在战前让皇太极等后金上层对旅顺的城防外观有个初步的认识,而不会象书中描写的那样,要到大军进抵旅顺城下,皇太极等人似乎是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被惊得目瞪口呆。这样的仗不用打就败了,后金兵还要一次次撞的头破血流,这完全不是打战,而是在送死呢。
旅顺保卫战示意图(晚明版)
林传清应该降为预备役 一艘战舰沉没总应有人负责,大航海时代,没有“见敌必战”、“与舰同沉”的勇气,是不可能造就一支强大海军的,特别对华夏这样缺乏航海传统的民族。 即使其他元老碍于“高压线”无法明言,为了澳宋海军精神,林传清也应自请退役。
雅人骚语◆走阉党的路,念东林的经 张介子如此“救国”
此战过后,假如崇祯命令王斗移镇东江 封侯爵,移镇东江。 如此奈何,是否奉命?
五相共和 有宋一代,虽积贫积弱,但尚属开明,士大夫作为整体需要改造,还没到彻底清除的时候。 既然已经和士大夫结盟,不如干脆点,从法理上、事实上彻底架空皇帝。 仿“周召共和”旧制,合三省、枢密院和三司使首脑,组成“共和政府”,立法典废皇权(不是废皇帝),由公相(蔡京)、枢相(萧炎)、左相(张邦昌)、右相(白时中)、计相(左聊寄代理)“五相共和”,为国家最高权力和决策机构。 政归五相,祭由皇帝。 参照联合国安理会体制,大政方针必须五相一致才能通过。同时为了确保国防效率,实行统帅权独立。
萧炎应该以宰相领“缘边五路宣抚置制大使” 光是一个枢密院,有兵没钱也是白搭。 萧炎应该在政事堂插上一脚,自己以次相(叫啥子“少宰,中书侍郎”)出任“缘边五路宣抚置制大使”(河东路、河北西路、河北东路、燕山府路、云中府路)。 枢密使的职位留给西军,老种或其他得到西军认可的人,再许一个“枢密使兼陕西诸路安抚置制大使”,稳住西军。方腾则以枢密副使领院事。 恢复三司使,左聊寄以“同知三司事”实领盐铁、度支、户部三司。 留张显任禁卫军统领,另以拱卫禁军和禁军中选拔出来的壮丁组建治安军。 为了提高武将地位,萧郡王还可以给自己弄个“护国大元帅”或者“征虏大将军”的旗号,开府燕京。
大宋护国主 护国军政府首脑、陆海军总司令、大宋护国主萧讳炎殿下。
拉朝鲜支持叶赫 张原出使棒国,除了亲身考察辽东,加强朝鲜对大明的向心力,增加抵抗建虏的决心之外,还有一条线就是拉朝鲜支援叶赫,推迟甚至阻止老奴统一女真各部的步伐,从而削弱建虏对抗大明的能力,为大明争取时间和空间。 带客光先出使,看来就是为了这个伏笔。
请教rguo270019,本书中在广船的硬帆上加斜桁帆合理吗? 本书第二百二十八节 东南亚公司 “二艘悬挂着启明星旗,『摸』样稍稍怪异的大型广船正在海面上乘风破浪的航行。说它怪异,是因为这艘船的桅杆上装上中国帆船上没有的斜衍帆――这种帆在当时的欧洲船上也是不存在的,它要到18世纪才出现。在传统的中国式硬帆上加装这一系统,是元老院造船厂的最新的改进。”
八旗旗主 “此时八旗满洲正白旗主多尔衮,镶蓝旗主济尔哈朗身在锦州附近,殿中有八旗满洲镶红旗旗主杜度,镶白旗旗主多铎,正蓝旗旗主豪格等人,由于儿子岳托死,由老代善代辖正红旗,岳托儿子洛洛欢也在场。” -------这段错误太多,皇太极时期的正白旗旗主是多铎,镶红旗旗主是岳托、镶白旗旗主前是阿济格后是多尔衮,而老代善一直是正红旗的旗主。 八旗蒙古和汉军编制上属于同旗色满洲旗主名下,只有管旗的固山额真(汉名“都统”),不可能再设旗主。
哪位把参与“发动机行动”的陆海军序列统计一下 包括部队的编成和主官,这样看书时对照着,一目了然。 比如 海军 第一舰队,代理提督明秋海军少将,立春号。。。。。。。 第二舰队,。。。。。。。。 陆军 北上支队 支队长朱鸣夏,步兵第四营。。。。。。
“红单船”属于广船还是老闸船? 做为风帆时代清朝水师最后的主力战船,所谓的“红单船”从外形看,似乎更像是中西混血的老闸船,而非传统的广船。1900 年,在以艺术为主题庆祝过去一个世纪成就的巴黎世界博览会上,出现了一批制作精美的晚近广式帆船模型,这极有可能是由澳门或香港选送参展。其中一只叫做头艋( Tan-Mang )的模型,为道光年间著名的沿海帆船,最早由顺德陈村建造,较大的船长 10 丈,载重 50 万司斤, 船体大坚实,行驶快速,每艘可安炮二三十门。 对照过广东船舶志,始知就是清朝水师常用的红单船 ( 广东商人造船需禀报海关,给予红单以备稽查,故所造船名 “红单船”) 。
穿越明末玩雅骚 穿越明末玩雅骚,东林阉宦两相招; 欲将翰社作复社,头皮发痒水太凉。
韩世忠和岳飞迟早要拆伙 两人为人和领军风格相差太大,长期合作必然矛盾重重,还是各领一军为上。 西军的后起之秀刘锜、吴阶等人也要设法招至麾下。
这段“火炮”的描写太假了 “三百五十步……” 时机已到,白文路再不迟疑,右手臂用力一挥,暴喝道:“开火!” 五十门佛郎机炮的炮手几乎是同时点燃火绳,然后就是一百多门虎蹲炮、盏口炮,也是被同时点燃。 火绳很快就燃尽,然后点燃药池,炮身巨烈的抖动,然后在炮口处喷射出强烈的火光,弹丸飞出,呼啸着向瞄准好的骑兵队列中集射过去! 一百五十门中小掣的火炮齐射,所展雳出来的威势,自是连中央和右翼战场的敌我双方都惊动了。 ++++++++++++++++++++++++++++++++++++++++++++++++++++++++++++++++++++++++++++++++++++ 这段太假了,佛郎机炮“发及百余丈”,三四百米射程而已,虎蹲炮“每放在二三十步外”,至多三四十米,比弓箭和鸟铳射程还要近得多,在面对骑兵时能打出一发就不错了,试问这样的火炮如何能打出作者所写的那种效果?
太子的“火炮”打出 “三百五十步……” 时机已到,白文路再不迟疑,右手臂用力一挥,暴喝道:“开火!” 五十门佛郎机炮的炮手几乎是同时点燃火绳,然后就是一百多门虎蹲炮、盏口炮,也是被同时点燃。 火绳很快就燃尽,然后点燃药池,炮身巨烈的抖动,然后在炮口处喷射出强烈的火光,弹丸飞出,呼啸着向瞄准好的骑兵队列中集射过去! 一百五十门中小掣的火炮齐射,所展雳出来的威势,自是连中央和右翼战场的敌我双方都惊动了。
沈记“同盟会” 避开“党”这个当时完全是贬义的字眼。
挑给这两章关于满清方面的内容挑点刺 1、济尔哈朗领镶蓝旗,不是正蓝旗; 2、豪格是正蓝旗旗主,已经没可能去“整顿两黄旗”; 3、清兵南下是“举国同征”,两黄旗主力这时候都在阿济格或多铎军中,不存在什么“也能出一点力”的问题; 4、鳌拜正随着阿济格西征,没时间在这时候和索尼等人叙旧。
新章节充满了陈腐的封建礼教气息 用强化封建道德的方式对抗皇权,即使成功,也不过是在封建礼教的酱缸中沉的更深了. 这样的“相权”即使再巩固,也只是一种新的皇权,名为宰相实为君主,与“虚君实相”的本意南辕北辙。
为一个也许是子虚乌有的“李岩”,值得费这么多笔墨吗? 杞县没有李岩这个举人,当过山东巡抚的阉党李精白也没有李岩(信)这个儿子,即使闯军真有个叫李岩的大将,也绝不是郭沫若、姚雪银笔下的那个神机妙算的李公子。
淡墨铁了心要把南明建成“南清”! 不但搞了翻版的军机处(军务处)和内务府(少府),现在连“领侍卫内大臣”这种东东都搞出来了,下一步不会连“行走”、“学习行走”之类也照搬不误吧。 满清汉文粗疏也就罢了,南明可是文明渊薮、江南文学荟萃之地,起个贴切的雅名不难吧。
南明第一届内阁、六部和封疆重臣 首辅,中极殿大学士 史可法 次辅,建极殿大学士 兵部尚书 马士英 辅臣,文华殿大学士 户部尚书 钱谦益 辅臣,武英殿大学士 礼部尚书 王铎 辅臣,文渊阁大学士 吕大器 辅臣,东阁大学士 何腾蛟 吏部尚书,李邦华 刑部尚书, 姜曰广 工部尚书,方孔炤 徐淮督师,兵部尚书,孙传庭 湖广总督,兵部侍郎,王家彦 应天-苏淞巡抚 瞿式耜 江西巡抚 堵胤锡 闽浙总督 朱大典 两广总督 沈犹龙 四川总督 龙文光 云贵总督 张同敞 山东总督 曾化龙
太子根据地战争潜力分析 作者前文已经透露“太子新军将以徐淮子弟组建”,加上淮安夺军,都证明太子将以徐淮为基地,建立新军,复兴大明。 徐淮地区从广义来说包括明朝南直隶江北的五府三州之地(凤阳府、淮安府、扬州府、庐州府、安庆府、徐州、滁州、和州),基本上是现代的苏北加上皖北,总面积18万3600平方公里。 从战略资源、战略纵深等考虑,个人建议太子还应该直接控制沿江江南的太平府(马鞍山铁矿)和池州府(铜陵铜矿)。
希望看到乾清宫的冲天大火 王家彦、李邦华等决心殉国的大臣齐聚乾清宫,与皇帝一起在烈火中永生!
会员名称用“选锋把总”或者就用“选锋”如何? 要不“还乡团”也行,哈! 大明需要自己的乌斯塔沙和切特尼克。
“农工商虞”什么时候开始变成“士农工商”? 是不是科举盛行之后才出现这种转变的?
西班牙、荷兰、英国,哪种殖民模式最成功? 再联系一下古希腊、古罗马、古华夏、阿拉伯、俄罗斯的扩张过程,哪一种模式现在看来最成功?
张煌言何不下南洋 很佩服张煌言的节操和坚韧,但很可惜,立场和眼光的局限让其宁愿解散部署隐居海岛而不是寻求海外发展的道路。
穿越崇祯救大明---战略构想图
不应过早打压张居正 徐阶老迈保守很快将自然淘汰,从真实的历史看,高拱、张居正都是有能力、有决心的改革家,而两人的内讧是造成张居正改革人亡政息的重要原因之一。 如果当年张居正能够多按捺几年,让高拱冲在前面,好好的整顿一下吏治,更多的矛盾让高拱“带走”,等自己主政再推行改革时阻力就会一小很多。 现在沈默也面临着同样的局面,而且是身前有两个重量级的“改革先锋”的有利条件。现在玩手腕打压张居正,让自己在内阁排名靠前,实际上也为别人吸引了火力,对于深谋远虑的改革者是殊为不智的。 不要急着自己去堵枪眼,以为是穿越者就能轻而易举打破明朝官僚士大夫的那口硕大无朋的酱缸。在这次阁臣遴选风波中,沈默真正应该做的,是顺应徐阶的目的,让自己在张居正之后入阁,再帮助高拱逼退徐阶。高拱成为首辅后,以其魄力和才干,必将雷厉风行的澄清吏治、推行改革。誉满天下谤满天下几乎是改革者必然的命运,待高拱黯然离职,再把张居正推上去,重复一遍真实的历史即可,结局也不会例外。 改革从来不是一人一时之事,需要几代人长期的艰苦努力。沈默在这个过程中,最重要的是积蓄力量、保全自己,年轻耗得起,待高拱、张居正完成其历史使命(可以从旁推动加速其过程并有所改进),再顺势取而代之,以自己“穿越者”的大脑推动中国这条航船驶上正确的道路,那时才能事半而功倍。
为什么不收降“辽东三矿徒”? 孔有德、耿仲明所部是明朝装备最先进的部队,经过葡萄牙人的训练,是当时中国除了穿越者之外最现代化的武装。孔、耿的叛乱有很大程度是被迫的(尚可喜的变节更是被陷害的结果),至于祸害地方这是当时军队的通病。 我意在痛击过后,可以接受他们投降,加以改编后组成“琼海军”辽东支队,模式可以参照一战、二战时的英国非洲师或英印师,挺进辽东,在满清后方腹地埋下钉子。
哪里能找到荷兰东印度公司组织结构和经营运行方式的资料? 如题!
“中东波”会不会催生新国家? 如题!
西夏区调解“新规”成功化解民间纠纷(转载) 西夏区调解“新规”成功化解民间纠纷 2011-05-05 06:00:06 来源:宁夏日报 -------------------------------------------------------------------------------- 打印文章 发送给好友 0 [提要] 银川市西夏区兴泾镇是我区移民聚集镇。基于兴泾镇村民大多为穆斯林,西夏区司法局在民间纠纷化解上,总结出了“法律教规调解法”,即在依法调解的同时,结合民俗和穆斯林的教规进行调解,解决了一批家庭和邻里纠纷。在过去的五年里,兴泾镇人民调解委员会共化解各类矛盾纠纷882件。 银川市西夏区兴泾镇是我区移民聚集镇。由于历史原因,兴泾镇社会治安问题比较突出。基于兴泾镇村民大多为穆斯林,西夏区司法局在民间纠纷化解上,总结出了“法律教规调解法”,即在依法调解的同时,结合民俗和穆斯林的教规进行调解,解决了一批家庭和邻里纠纷。今年以来,共化解家庭疑难复杂矛盾纠纷20多起。 在过去的五年里,兴泾镇人民调解委员会共化解各类矛盾纠纷882件。通过“法律教规调解法”调解的纠纷达51%,成功率高达98%,没有发生过一起因调解不当引起的民转刑案件,为全镇百姓创造了和谐稳定的生产生活环境。(记者 刘加隆) 来源:宁夏日报
俾斯麦之后的德国东进能否成功? 放弃造舰竞赛、放弃谋取更多的海外殖民地,缓和与英、法的关系,将节省的军费加强陆军,保护斯堪的纳维亚诸国,把波罗的海变成事实上的日耳曼湖,始终如一坚持东进战略,以沙俄为唯一战略对手,向东欧拓展生存空间。 日耳曼人与斯拉夫人对决,试看鹿死谁手!
齐国的都城迁到即墨是否更好?
关于《唐骑》的几点建议 《唐骑》选取的概念非常好,希望能善始善终。 一、战略方向 规复四镇只是开始,不足以支撑“大国格局”,未来必将选择新的战略方向。 1、东进不能考虑 在另一天地开辟“新中华”应是《唐骑》的主旨,如果东进逐鹿中原,就落入老一套巢窠,显然不可取。 玉门关内为中华故土,“天策唐军”并吞河西走廊应该作为暂时举措,待未来中原王朝复兴,这一带还是应该回归中原治理,甚至天山南北未来都可以交给中原政权。 利用这个时机清理胡氛、洗尽腥膻,吸收华夏血脉。以河西走廊为孔道,不断吸引中原移民,壮大“天策大唐”的华夏基础。如果能以20年时间吸收100万移民,则足以在西部建立一个能够永久保持华夏文明特征的“新中华”。 2、西南河间地带难以立足 河间地带(阿姆河、锡尔河流域)是中亚的核心区域,地肥水美,人口密集,被天方教盘踞已久,突厥人也是在接受了天方教后,才在这一带站住脚,并最终在奥斯曼土耳其手里完成了鹊巢鸠占的进程。面对这个强势的宗教文明,“天策大唐”即使能一时占据,但同化基本不可能。 “天策大唐”在这一带的战略应该是以防堵为主,取得费尔干纳盆地为根基,将战线维持在塔什干以西。同时支持琐罗亚斯德教对萨曼和波斯故地进行渗透,建立一道宗教防火墙。 可以在塔什干设立新的“安西大都护府”,以塔什干(大宛)、安集延、碎叶、达罗斯为新的“安西四镇”。 3、南下印度可以作为一个选项 按照贵霜帝国和莫卧儿帝国的轨迹,翻越葱岭占领大夏故地,进而占据印度半岛。优点是地理位置和地理环境较好,本土文明不够强势,抵抗意识薄弱,很容易站住脚。缺点是从此与中原隔绝,对中华本土在将来面临的灾难难以未雨绸缪。而且印度文明也是一个古老悠久的文明,很难被完全同化,加上半岛人烟密集,百万唐民如沉大海。 当然,“天策大唐”在这一带还是可以有所作为。在小勃律(克什米尔)和巴达克山建立“平夏都护府”,在小勃律、连云堡、白沙瓦等地建立军镇,确保大唐南翼安全,并相机进取印度洋阳光海岸。 4、向西进挺进,占据东欧平原是最佳选择 东欧平原地势广袤,物产丰富,人烟稀少,南部是匈奴等游牧民族西迁的通道,基辅罗斯孱弱,据有此地可以潜心发展,避免四处受敌。 “天策大唐”可以在消灭回纥之后,首先把基地转移到伊犁河流域,利用伊犁河谷优越的自然条件,在夷播海和天山之间建立华夏文明的前进基地,然后逐步向西西伯利亚和里海前进,按照先南后北的方针,在卡拉干达、阿斯特拉罕站稳脚跟,再以之为基地,西进基辅,北上莫斯科,把“天策大唐”的疆域推进到喀尔巴阡山--波罗的海一线,进而并吞斯堪的纳维亚,把波罗的海变成大唐内湖,打开通向新大陆的道路。
穿越文中的重大创意 1、封建南海---------《新宋》 2、元部民会议-------《边戎》 3、监军建在队上-----《北唐》
思想和社会的变革是穿越文的关键 如果只是成为一代封建君王,那么朱元璋已经做的足够好了。
《燕云》不是结束,而是新的起点。 佑圣七年四月 辽主耶律浚大举入侵,河北路诸军、州沦陷。 五月 辽一部向大名府方向虚张声势,主力入京东路,陷济南府。司马光、石越罢相。司马光致仕,以石越为河北路安抚大使。 六月 河东宋军向真定方向运动,在井陉为辽军所阻。吴安国部出河套,为辽军袭扰,困于阴山。 耶律信肆虐京东两路,陷登州,虎翼三军避江华岛,南京震动。 七月 宋军齐集,从大名府、徐州、太原府分三路反击,虎翼一军与虎翼三军会合,宋军在登州、沧州登陆。辽军全面撤退。 八月 宋辽会战于雄州,宋惨胜,折可行部损失殆尽,耶律信阵亡,辽军退出宋境。 九月 辽宋议和,封石越为燕国公。 佑圣八年 一月 高太后归政赵煦,燕国公石越出知江宁府。 五月 石越议开发江宁铁矿,设梅山铁厂,由唐甘南全额出资,官督商办。 佑圣九年 三月 梅山铁厂第一座高炉出铁。 五月 梅山铁厂第一座平炉建成,石越请设钢铁监。 六月 《汴都新闻》刊发石越专访,“论实业兴国”。 九月 宋廷设“实业监”,鼓励官民开发各类产业。 。。。。。。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