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苇飞渡 一苇飞渡
关注数: 43 粉丝数: 42 发帖数: 2,321 关注贴吧数: 18
最大的金手指 本书一直走合理党路线,直到最近,可能是为了加快作品进度,在情节设计上开始“跨越性”发展,最典型就是这次旅顺之战。 按照书中描写,皇太极做出举国出动进攻旅顺的决定,依据主要有二,一是复州之战莽古尔泰和多尔衮的报告,再就是派往登州的间谍李永芳的道听途说,对于登州镇的总体实力和装备特别是预备的进攻目标旅顺的兵力部署、火力配置、防御态势等等完全没有清晰的概念,按照书中描写,战前甚至没有后金的探子贴近旅顺进行前敌侦查。在这种对敌手几乎茫然无知最多是雾里看花的情况下,贸然进行一场决定国运的战争,大概只有二战前那些愚蠢狂妄又喜欢“下克上”的日本“中二”参谋们能干出来,无论如何不该是皇太极这样历史留名的成熟政治家所会做的。 再说了,战前对旅顺的侦查真的完全不可能吗,显然是否定的。 1、后金曾经占领过旅顺,对当地的环境相当熟悉; 2、旅大半岛多山,最窄处的金洲地峡也有四公里宽,登州镇驻军主要集中在旅顺,在金州南关等前沿兵力有限,不可能把所有地域完全遮断; 3、后金是渔猎民族,八旗兵翻山越岭钻老林子是家常便饭,即使登州军特侦队再牛逼,也不可能完全避免后金巴雅喇前哨兵潜入旅顺周边; 4、登州军并非铁板一块,内部的派系矛盾不说,旅顺就有留用的原东江守兵,与孔有德、李九成等人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后金不可能不利用这个有利条件尽可能打探情报。 以上,即使无法打入登州军内部,至少会在战前让皇太极等后金上层对旅顺的城防外观有个初步的认识,而不会象书中描写的那样,要到大军进抵旅顺城下,皇太极等人似乎是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被惊得目瞪口呆。这样的仗不用打就败了,后金兵还要一次次撞的头破血流,这完全不是打战,而是在送死呢。
不应过早打压张居正 徐阶老迈保守很快将自然淘汰,从真实的历史看,高拱、张居正都是有能力、有决心的改革家,而两人的内讧是造成张居正改革人亡政息的重要原因之一。 如果当年张居正能够多按捺几年,让高拱冲在前面,好好的整顿一下吏治,更多的矛盾让高拱“带走”,等自己主政再推行改革时阻力就会一小很多。 现在沈默也面临着同样的局面,而且是身前有两个重量级的“改革先锋”的有利条件。现在玩手腕打压张居正,让自己在内阁排名靠前,实际上也为别人吸引了火力,对于深谋远虑的改革者是殊为不智的。 不要急着自己去堵枪眼,以为是穿越者就能轻而易举打破明朝官僚士大夫的那口硕大无朋的酱缸。在这次阁臣遴选风波中,沈默真正应该做的,是顺应徐阶的目的,让自己在张居正之后入阁,再帮助高拱逼退徐阶。高拱成为首辅后,以其魄力和才干,必将雷厉风行的澄清吏治、推行改革。誉满天下谤满天下几乎是改革者必然的命运,待高拱黯然离职,再把张居正推上去,重复一遍真实的历史即可,结局也不会例外。 改革从来不是一人一时之事,需要几代人长期的艰苦努力。沈默在这个过程中,最重要的是积蓄力量、保全自己,年轻耗得起,待高拱、张居正完成其历史使命(可以从旁推动加速其过程并有所改进),再顺势取而代之,以自己“穿越者”的大脑推动中国这条航船驶上正确的道路,那时才能事半而功倍。
关于《唐骑》的几点建议 《唐骑》选取的概念非常好,希望能善始善终。 一、战略方向 规复四镇只是开始,不足以支撑“大国格局”,未来必将选择新的战略方向。 1、东进不能考虑 在另一天地开辟“新中华”应是《唐骑》的主旨,如果东进逐鹿中原,就落入老一套巢窠,显然不可取。 玉门关内为中华故土,“天策唐军”并吞河西走廊应该作为暂时举措,待未来中原王朝复兴,这一带还是应该回归中原治理,甚至天山南北未来都可以交给中原政权。 利用这个时机清理胡氛、洗尽腥膻,吸收华夏血脉。以河西走廊为孔道,不断吸引中原移民,壮大“天策大唐”的华夏基础。如果能以20年时间吸收100万移民,则足以在西部建立一个能够永久保持华夏文明特征的“新中华”。 2、西南河间地带难以立足 河间地带(阿姆河、锡尔河流域)是中亚的核心区域,地肥水美,人口密集,被天方教盘踞已久,突厥人也是在接受了天方教后,才在这一带站住脚,并最终在奥斯曼土耳其手里完成了鹊巢鸠占的进程。面对这个强势的宗教文明,“天策大唐”即使能一时占据,但同化基本不可能。 “天策大唐”在这一带的战略应该是以防堵为主,取得费尔干纳盆地为根基,将战线维持在塔什干以西。同时支持琐罗亚斯德教对萨曼和波斯故地进行渗透,建立一道宗教防火墙。 可以在塔什干设立新的“安西大都护府”,以塔什干(大宛)、安集延、碎叶、达罗斯为新的“安西四镇”。 3、南下印度可以作为一个选项 按照贵霜帝国和莫卧儿帝国的轨迹,翻越葱岭占领大夏故地,进而占据印度半岛。优点是地理位置和地理环境较好,本土文明不够强势,抵抗意识薄弱,很容易站住脚。缺点是从此与中原隔绝,对中华本土在将来面临的灾难难以未雨绸缪。而且印度文明也是一个古老悠久的文明,很难被完全同化,加上半岛人烟密集,百万唐民如沉大海。 当然,“天策大唐”在这一带还是可以有所作为。在小勃律(克什米尔)和巴达克山建立“平夏都护府”,在小勃律、连云堡、白沙瓦等地建立军镇,确保大唐南翼安全,并相机进取印度洋阳光海岸。 4、向西进挺进,占据东欧平原是最佳选择 东欧平原地势广袤,物产丰富,人烟稀少,南部是匈奴等游牧民族西迁的通道,基辅罗斯孱弱,据有此地可以潜心发展,避免四处受敌。 “天策大唐”可以在消灭回纥之后,首先把基地转移到伊犁河流域,利用伊犁河谷优越的自然条件,在夷播海和天山之间建立华夏文明的前进基地,然后逐步向西西伯利亚和里海前进,按照先南后北的方针,在卡拉干达、阿斯特拉罕站稳脚跟,再以之为基地,西进基辅,北上莫斯科,把“天策大唐”的疆域推进到喀尔巴阡山--波罗的海一线,进而并吞斯堪的纳维亚,把波罗的海变成大唐内湖,打开通向新大陆的道路。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