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回江东
梦回江东
关注数: 2
粉丝数: 12
发帖数: 5,196
关注贴吧数: 3
中国古代十大名曲背后的掌故 开县作家网 作者:爱弥留 ·更新时间:2006-10-15 08:57:38 -------------------------------------------------------------------------------- 古人云:“王道举,礼乐兴”。如今每年举办的春节联欢晚会,倒是很顺应这个说法。“王道”与“礼乐”并举共兴,古今皆同此道。这种盛世荣光是历代统治者追求的目标。2005年春节晚会的大舞台上挂了一副气势恢弘的对联。这副对联的上联为:上下五千年,繁荣盛世庆今日;下联为:纵横九万里,锦绣中华兴未来;横批为:盛世大联欢。这幅对联是否为佳作且不去论他,单就其包藏宇内、舍我其谁的气势,足以让不少人热血彭湃一番。当然,热血彭湃之后,曲终人散之后,“恺撒的归恺撒,洒家的还洒家”(大路一朋友语),现实立即恢复其本来的面目。 因而,所谓盛世的华舞乐章,有如大餐豪宴,偶尔为之尚可,毕竟不能让人酌饮经年。自古以来, 庙堂礼乐,往往相伴于王朝的兴亡轮替,并不能逃出“此时兴,彼时落”的宿命。而真正能够长久的是那些百代流传的如丝之琴瑟,若馨之筝鼓。譬如《梅花三弄》,譬如《十年埋伏》,两百年前有人听,两百年后仍然会有人听。 中华古韵,向有十大名曲一说。这十大古代名曲分别为《高山流水》、《广陵散》、《平沙落雁》、《梅花三弄》、《十面埋伏》、《夕阳箫鼓》、《渔樵问答》、《胡笳十八拍》、《汉宫秋月》和《阳春白雪》。据专家考证,这些古代名曲的原始乐谱大都失传,今天流传的不少谱本都是后人伪托之作。这些乐曲被历代乐师冠以十大古曲名,以历史典故为旁衬,从而借古人之旧事以壮声势。大路于音乐并非行家,虽偶尔聆听古曲,却椟珠难辨,反而对古曲背后的逸事掌故的兴趣更为浓厚。今日且以一篇拙贴,重点在于与众友共话古韵陈事之曲直长短,而不在于交流音乐,还望方家达人多多指正。此处权作小引。 一、被善意无限夸大了的友谊——《高山流水》 早在公元前四世纪的春秋战国时代,郑国人列御寇在《列子·汤问》中记载,“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无论是“志在高山”,还是“志在流水”,伯牙在曲中每表现某一主题或意象时,钟子期必能领会其意。一日,伯牙与钟子期共游于泰山之阴,逢暴雨,二人止步于岩下。伯牙心情郁闷,于是弹奏了一会琴。琴曲起初表现的是雨落山涧的情景,接着模拟山流暴涨和岩土崩塌之音。每段曲弹奏完毕,钟子期“辄穷其趣”,把曲中意象说的穷极通透。伯牙于是离开琴而叹道:“善哉,善哉,阁下能听出曲中志趣,君所思即是我所思啊,我哪里能隐藏的了我的音声呢?”于是二人成为人生知己。但《列子》中并无伯牙因钟子期离世而从此不再鼓琴的内容。 大约成书于公元前三世纪的《吕氏春秋》,在《本味篇》中也做了类似的记载:“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泰山,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泰山’。少时而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鼓琴,洋洋乎若流水’。钟子期死,伯牙摔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吕氏春秋》的记述与《列子》的记述大致相当,但交代了结局:钟子期死后,伯牙“终身不复鼓琴”。 《吕氏春秋》虽非信史,但有《列子》记述在前,其内容也并非毫无根据。于是伯牙不复鼓琴一说被当作佳话流传下来。伯牙在当时应该很知名,荀况在《劝学》篇里也曾提到他:“昔者瓠巴鼓瑟,而沉鱼出听;伯牙鼓琴,而六马仰秣”。虽然语近夸张,但大音乐家伯牙的琴技之高是毫无疑问的。 《列子》和《吕氏春秋》之后,西汉的《韩诗外传》、《淮南子》、《说苑》,东汉的《风俗通义》、《琴操》、《乐府解题》等等众多古籍纷纷援引。这些作品里,有关伯牙的描述,在内容上更为丰富。例如东汉蔡邕的《琴操》中还记载了伯牙向音乐家成连拜师学习古琴“移情”之法的逸事。明代冯梦龙的《警世通言》开卷第一篇是《俞伯牙摔琴谢知音》。在这篇小说中伯牙成了乐官俞伯牙,钟子期却成了汉阳的樵夫,上古的一小段百来字的典故此时完全变成了人物、地点、情节样样俱全的话本小说。 《高山流水》以及伯牙钟子期这一段千古佳话,之所以能在两千多年里广为流传,概因其包含了深厚的中华文化底蕴。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物我两忘”的文化精神在这段佳话中得到充分的体现。明代朱权成的《神奇秘谱》对此做了精当的诠释:“《高山》、《流水》二曲,本只一曲。初志在乎高山,言仁者乐山之意。后志在乎流水,言智者乐水之意。”仁者乐山,智者乐水,《高山流水》蕴涵天地之浩远、山水之灵韵,诚可谓中国古乐主题表现的最高境界。然而,伯牙的《高山流水》琴曲并没有流传于世,后人无从领略伯牙所弹之曲的绝妙之处。所以,后人虽不断传颂《高山流水》的故事,完全是“心向往之”,对音乐并无切身体会。
【建立】 备案用
申请陆逊吧吧主,现任吧主已经批准了 现任吧主批准的连接:http://post.baidu.com/f?kz=160179985希望早日通过
【转贴】陆逊政才之迷 雪贞夷陵之战最后解决了荆州归属问题,吴国占据荆州、蜀汉保有西川,两国形成了一种均势。而同时两国联盟又和大国曹魏保持了一种相对的均势,所以曹魏几十年间一直采取守势,不敢贸然兴边事,战后三方的版图也是基本稳定不变。故而可以说,夷陵之战才最终确立了赤壁之战以来的鼎足三分之局。 当刘备逃往白帝城时,部将徐盛、潘璋、宋谦等各自上书,要乘机进攻蜀国。而陆逊面对溃退的蜀汉军队,也同样有两个选择:一、一鼓作气,将蜀汉吞并;二、见好就收,退还东吴。但是陆逊选择了后者,与朱然、骆统商议“曹丕大合士众。外托助国讨备,内实有奸心,谨决计辄还”,把表文呈报给孙权。(《三国志.吴书.陆逊传》)。陆逊为什么要选择退兵呢?是有原因的:(1)蜀汉在两川的兵力依然强大,上文讲到刘备并没有像演义中那样举倾国之兵,蜀汉兵力有大部分留在汉中,吴国孤军深入,不具备消灭蜀汉的势力。 (2) 防止曹魏入寇,还是讲到三国的形势,在这种鼎立的情况下,除非发生一场颠覆性的战争外,三国中谁灭掉谁都涉及到一个战略问题,吴国的军队深入蜀汉,一是对于川中的地形在作战上吃亏,损失过大;二来,如果曹魏袭击东吴后方,陆逊又孤军深入,对蜀汉的战争一旦有差池,那么关羽的悲剧就会在陆逊身上上演。 所以,陆逊的做法是而未行大举追击,仅派李异、刘珂部追踪刘备至南山(秭归南岸山)。不出陆逊所料,魏军果然发兵攻吴,但已无机可乘。 孙权听说陆逊得胜后,对陆逊说:“听说你刚刚领兵是是一片嘘声啊!参奏几个?我收拾他!”陆逊赶紧说:“陛下您给我的职位太高了。当时那些将领不是立过大功就是您的心腹,都是可以用在为国家成大业的人啊!我陆某某虽然不聪明,但是还是知道蔺相如、寇恂为了国家大计着想的典故的。”孙权听后,对陆逊的博大胸襟更赞不绝口,加拜陆逊为辅国将军,领荆州牧,即改封为江陵候。 这这段对话可以看出,陆逊把自己比为蔺相如,说明起不但在用兵上有一手,在治国上也不应该逊色,但是也许是彝陵之战太过抢眼,很多人对于陆逊的政治才能没有什么深刻的了解,史书上记载的也不多,那么陆逊有多少政治才能呢?我们就在沧海遗珠中窥其一斑吧。 (1)孙策死后,孙权登位后招徕人才,发现了年仅二十一岁的陆逊,陆逊应召入孙权幕府,成为孙权统治集团的幕僚。历仕东、西曹为令史;不久出任海昌(今湘江海宁西南)屯田都尉,兼海昌县令。当时海昌境内连年遭旱灾,这个时候他开仓赈济贫民,不但赈济灾民,还组织生产自救,在缓和了灾情的同时,陆逊的政绩也深得民心。 (2)当时吴郡、会稽、丹阳(今安徽当涂县东北)一带也有很多逃户。针对这种情况,陆逊采用的方式查户整顿的方法(相当于一次人口普查),将其中的精壮招募为部曲,以为军事。其他则用于屯田以备农桑。这个举措和早期的曹操治理内政时的做法很相近。后来会稽有山贼大帅潘临在陆逊的领地造反多年,官府由于缺乏强有力的办法,一直无法平定。陆逊便招兵进讨,终将其平定。这和陆逊同时发展农业和军事的政绩是分不开的。 (3) 对于太子之争,在这个问题上,陆逊的态度很鲜明,认为废长立幼是取乱之根,当时屡次上述孙权,劝他警醒,这一切都被孙权视为越俎代庖,陆逊也因为这件事受到了孙权的猜忌。最后郁郁而终。 (4)懂得笼络人心:陆逊对所俘之人,待之恩厚,严禁士兵前来侵扰。由于陆逊这样的举动使魏人感怀,致使当时江夏功曹赵濯、弋阳备将裴生及夷王梅颐等人都来归附,陆逊每每都倾其财产,抚恤体贴。 对于陆逊的政治才能,我们是可以加以肯定的。综观陆逊的一生,闪耀着诸多光彩,但是他的结局却是那么凄凉。对于政治,陆逊也许懂得太少,或是懂得其中微妙,对于君主的忠诚又不能使他撒手离开。陆逊,一个帅才,儒将的故事……
【转帖】譬如朝露 譬如朝露 初夏的早晨并不炎热,到了江边风一吹就冷起来,几只雀儿扑愣愣掠过水面,畏寒似的迅速钻进了树桠间,天边一朵浮云飘忽忽的,好像迷路了。突然几声船工号子响起,我才意识到自己在发呆,转念想着得回去给周循加件衣服,却发现刚刚还在身边的小家伙不见了。四处一找就看见如画牵着他在龙舟旁探头探脑,小家伙还挥舞着手臂对我吆喝:“先生过来,过来。” 江边长满了杂草,浓郁郁的绿着,其间零星点缀着些不知名的野花。周循跟在那些船工身后跑来跑去,窜进草丛了,突然叫出来:“好冰,这是下雨了么?” 如画把他抱起来,看着他缎子鞋面上沾满了泥土,止不住心疼:“那是露水,草里树上到处都是,看看都把这新鞋打湿了。小少爷,这龙舟也看够了,风也吹够了,我们还是回去吧。” 如画虽然年龄不大,但已经有了合格丫鬟的架势。周循却不依,他才四岁,正是对什么都好奇的年龄,要不然也不会大清早就拉着贴身丫鬟和西席来江边看赛龙舟的准备工作。 “循少爷如果不听话,夫人可是会生气的。” 看着如画拿那个小祖宗没办法,我只好把夫人祭出来,小家伙立马软了,乖乖答应回家去。如画连连向我道谢,我对她笑笑说没什么,她的脸上飞起了红霞,我只好装做没看见,拉着周循就走。 小家伙一路走一路回头:“那些露水好漂亮。” 我回头看,绿色的草丛上一片闪闪亮亮晶莹剔透,是很漂亮,可太阳一出来它们就会没了。 走在大街上,一路都有人向我们打招呼。“墨先生早啊。”“这里有新鲜的梨,如画姑娘带两个回去。”“小少爷几天不见越来越富贵了。”热闹非凡。 我和如画并非名人,只不过我们都是周家的人,周循是周家的小少爷,而周家的老爷正是这江夏郡太守。说起这江东的周家,那可是个大家族,孙权将军拜这周家老爷为兄,委以重任,大事小事都要问他。而周老爷也颇得人缘,早些年孙将军的大哥孙策还在时,这两人一直被人爱称为“孙郎”和“周郎”。 眼下这周循受欢迎程度并不逊于他父亲,粉嫩粉白的脸蛋上嵌着双黑珍珠般的大眼睛,头上两个团髻,说起话来软软甜甜的,一笑起来就有两个酒窝,怎么看怎么招人喜爱。也无怪周府的丫鬟说,小少爷再过上十年二十年,怕又是要碎掉江东少女一地的芳心。当时一听那话我就笑了,几个女孩子脸红红的跑开去,走远后还听见她们说,这周府可真是地秀人杰的,老爷好看,夫人好看,少爷好看,就连刚进来的西席先生都是好看得紧呢。 回到周府,管家周离和小乔夫人在门口迎接我们,正奇怪着怎么这么隆重就听周离说老爷傍晚要回来。周循的眼睛滴溜溜亮起来:“真的?爹爹要回来?” 小乔夫人抱起他,轻轻笑道:“循儿有大半年没见到你爹了吧,他专门回来陪循儿过端午呢。”说完,又看看我:“墨先生的事情我和夫君说过,先生教导循儿辛苦了,这半年来夫君一直忙的没时间回来,今儿倒正好。” “墨望不才,也没能教小少爷什么,真是惭愧……”这是实话,周循还小,说是教他读书也不过是让他认了几个字,我这西席更多时候倒像是奶娘。 “先生太客气了,能得先生做循儿的老师,实在是他的福气。夫君带信说,今晚回来一定要当面感谢先生。” 小乔夫人笑意盈盈,我突然就想起了家乡盛名的睡莲,美人如花。她出生名门,知书达理,举手投足都带着贵气,个性又温婉,真是谪仙般的女子。真想让人见识一下能娶到这样绝代佳人的周老爷究竟是怎样的人物。 我恭恭敬敬行了礼:“有劳夫人了。” 得到老爷要回来的消息,整个周府都忙碌起来,大门上给挂了两个红大灯笼,院子里面一向整洁,仆人们却又下去一遍遍地扫,周离还让人把后花园精心养着的兰花给摆到了前厅里面,说是老爷喜欢的花,得让他一回来就看见。
【祝福】大家圣诞节快乐 `
首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