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扬哥哥 舞阳时代
关注数: 53 粉丝数: 219 发帖数: 7,172 关注贴吧数: 13
【轉載】紫禁城前三大殿斗匾到底应不应恢复原貌 据我所知,紫禁城前三大殿斗匾到底应不应恢复原貌的问题,在前几年维修前三大殿时,不仅在故宫内部有激烈的争论,在社会上也有两种观点.下面谈谈我的个人看法. 我认为要想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搞清紫禁城的定位问题.紫禁城定位在明清两代的皇宫,既不是元朝的都城 ,也不是民国政府的办公所在。它的上限是永乐四年(1406年),下限是宣统三年(1911年)。也就是说紫禁城是这一历史时期的建筑。它所反映的历史现象和历史信息,至少应该是宣统三年以前的。 其次要弄清古建筑的维修原则。文物的维修原刚是保持和恢复原貌。在固定的时间段内,古建筑也有一个历史的发展、沿革、变化的问题。紫禁城居住过明清24个皇帝,有500多年的历史,在这期间,发生过多次的改建、扩建和增建。是保留明时初建时的原貌,还是保留康乾盛世时的原貌?我认为紫禁城起码应保留清末的即宣统三年时的原貌。基于这种认识,慈禧对西六宫的从翊坤宫到储秀宫的改造,破坏了原西六宫的基本格局,就没有必要还要改变过来,所以保留慈禧改后的格局是对的。因为慈禧毕竟同一清代人,改造工程也毕竟是在清代。隆裕太后在东六宫的延禧宫搞水晶宫#现在也不应该恢复搞水晶宫前的原貌袁世凯称帝大典,最初想在紫禁城的太和殿举行,所以将前三大殿及相关建筑(如东华门、西华门、体仁阁、弘义阁等)的斗匾都由原来的满汉二种文字改为单一的汉字。当然这件事是袁世凯称帝的一个有力的证据,是一个重要历史事件。但不要忘了,这是在清朝灭亡以后的民国年间发生的,而不是在清朝发生的。明显超过了下限。如果以这件事是一件历史事件为理由而应加保留,反对恢复原来清朝时的两种文字的话,那么在1923年6月26日夜里发生的那一场大火,把建福宫一带的殿、亭、楼、阁三四百间建筑化为一片废墟,更是一件重大的历史事件,那片废墟也应该保存,而现在那里早已恢复了昔日的原貌,重展过去的富丽堂皇。建国后拆的永定门城楼也不应重建,应该保留被拆后的遗址。承德避暑山庄的永佑寺下曾是承德军分区的食堂,也不应迁出,应保留食堂的原貌,供后人参观,以了解解放军食堂的风彩。可事实上食堂早已迁出,永佑寺已局部在恢复原貌,起码现在已不是古建与民建相混杂。对一个历史问题的看法,既不能有个人的私心杂念,也不能有民族的偏见。紫禁城的前三大殿的斗匾上应该恢复满汉两种文字,还是应该保留袁世凯改的一种汉字,这涉及不到每个人的民族,也涉及不到个人的好恶。同意袁世凯搞的一种文字观点的人就是站在汉族立场上吗?当然更不能说同情袁世凯。同意恢复满汉两种文字的就一定是满人吗?也不一定。如果那样认为就太心胸狭窄了。我们应该平心而论事,公正地讨论问题,以求得一个大家都认识比较合理的结论才对,不应牵涉个人问題
首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