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啖红提二枚
日啖红提二枚
关注数: 0
粉丝数: 124
发帖数: 3,398
关注贴吧数: 2
君武最大的敌人不是旧势力,是时间 接纳大族势力固然可以利用他们的资源,但这是有代价的,就是分权。不是说朝堂上封个官,你还得听我皇帝的,封了官就把一部分权力让渡了出去,况且越大的势力封的官权力也越大,位置也越重要,这是交换。 有人以为皇帝一言九鼎,生杀予夺,对朝堂有绝对的控制,这是个误解。官员可以抗命,可以阳奉阴违,可以合纵连横,可以假公济私。多分出一份权力,就多一处掣肘。除非把权力集中在一小部分核心圈里,劲往一处使,才能使上意下达。 沿用书中的比喻,接纳大族势力,就是让武朝这条破船修修补补能继续航行下去,但依然漏水,风浪一来树倒猢狲散,必然沉没。君武做的是换一条新船,虽然小些,载不下许多人,好在坚固,并有拓展的空间,而且舵手就他一个。 君武拒绝大族分享权力,导致的最坏结果无非是政令不出福州。分崩离析的是破船,是本来就飘摇不定的墙头草,福州这个核心区是稳固的。军事上,手下有岳飞韩世忠两员大将,兵士是从江南连场大战中存活下来的,战力非临安可比。哪个势力想另奉新主,道义上首先就落了下风,军事上对垒也无胜算。政治上,民心和舆论上的争夺会有一番较量,但民变的可能性很小,刚经历了惨烈的战争,民心思定。 以福州为基本盘,逐步打开海上贸易通道,接纳能接受新思想的势力,给他三五十年,未必不能恢复武朝荣光。可惜蒙古人不会给他那么多时间。 书里新章节一出来,蒙古没攻下云中,不少人就嗨起来,说看吧早说了蒙古人不过如此。。。书中的时间是五月,距蒙古人四月初七破雁门关才一个多月,下结论也太早了点吧。历史上蒙古灭金用了二十三年,如果书中用了三五年,你觉得是快了还是慢了呢?
金国西陲重镇,它的北面是阴山,对,“不教胡马度阴山”的阴山,自古以来中原对抗游牧民族的第一道防线。失去这道屏障,云中(大同)就成了第一线,压力大增。蒙军接下来的目标,会不会是朔州呢?
总觉得该写一写感情线了,再不写就凉了 六月初,成都。 宁毅踏出房门,笑着迎向进来院里的一拨人。领头的成舟海对他点了点头,便侧身让开,现出身后披着斗篷,宽沿帽下挂着面纱的女子。女子撩起面纱,露出一张无悲无喜的美丽脸庞。她看着宁毅,并不说话,空气似乎凝滞了。 宁毅叹了口气,笑着抱拳行了个礼,“长公主殿下。” 来人正是周佩,十余年的岁月似乎没在她身上留下任何印记,已过而立的她如少女一般亭亭玉立,唯有不怒自威的气质提醒着别人她的身份。 不远处,刘西瓜在廊下抱着胸靠着柱子,饶有兴味的看着她,摸了摸下巴。
好久没做图了,简单标注一下
说说梁山的出路 书中的讯息传递一直是个bug,按说东路军的邮路畅通的多,西南跟西北的信都能传个来回了,东路军该早收到云中的消息做出反应了,居然一个月了还在那磨蹭,还想着打梁山。。。即使低估了蒙军认为留守的军队足以应付,也该加快动作以免生变。 梁山方面,向威胜求援是无可奈何,虽然直线距离不过三百多公里,但隔了座太行山。固守可以,但援军是永远不会来的,难道等蒙古南下还继续做孤身敌后的钉子户? 其实还有个出路。华夏军跟武朝虽然不对付,但盟友光武军却是武朝死忠,君武难道不管不顾?梁山泊水路应该通海,派船队把光武军——顺带连同华夏军一起运出来,理论上是可行的。此举还能向宁毅示好——消息不要扩散就好。
几万溃逃金兵没下文了? 上船的只是一部分。汉水水况不了解,不过想来也行不了载几千上万人的海船,中型船只顶多,整支船队一次能载上万人不错了。一个办法是来回多运几次,但效率低风险大,华夏军虽然放弃追赶,但也不会放着不管,派出斥候跟踪是正常操作,集合在一处等待船运来几发火箭弹就团灭了。 溃军如果从陆上走,经过西城,几十万汉军步调一致让开路放他们走?齐新翰王斋南怎么反应?义军怎么反应? 如果到了襄樊,刘光世这老滑头大概率礼送出境,但在西城戴梦微没这掌控力,等着拿他人头的还大有人在,这里的故事可以水个几章。
从君武周佩的角色设置到全书的发展走向 当初看书的时候,很奇怪王府的这两个小家伙戏份怎么这么多,看到后面才明白这是在玩萝莉/正太养成游戏。 周佩不多说,女主之一。周君武被宁毅引导痴迷于格物,相应的对权位就不太恋栈。但书中的时间跨度很长,人物角色也有其成长性,如今的君武位至九五,身负传承武朝正朔的重任,一举一动牵涉千万人,当然不会简简单单把权力交出去的。 吧里很多人在讨论将来华夏军、武朝两个正攵木又怎么合并,在我看来香蕉不会写的那么复杂给自己下药。武统是自相残杀,和统各方面牵制太多,最简单的就是武朝被灭。蒙古南下,是先啃华夏军这块硬骨头还是先捏软柿子?毋庸置疑。还有人说蒙古起不来的,要我说,前面那么多伏笔,到现在还看不清脉络的,书都白看了。
推演一下宁毅接下来的举措和戴要面临的问题 宁毅摆明了不会以武力征服的态度,等着戴自身统治出问题,那么他会有哪些举措,戴的问题又会出在哪儿呢? 首先华夏军要休养生息,恢复农业和工业生产,需要大量劳动力。成都平原、汉中平原都是鱼米之乡,适合农业种植,因战乱而抛荒的土地必然不少。战事告一段落,一部分幸存者归乡,还有大批中原来的逃难者和被强征的汉军士兵没有土地。 如果我是宁毅,首先要掌握原先官府存档的土地归属情况,如果灭失,那么凭据所有者的地契和乡邻、里长等知情者的证明。作奸犯科和为金人作马前卒者,没收其土地。无主土地,分给无土地者,每年只要缴纳一定比例收成,剩余自己支配。开荒者免一两年税收。 工业生产宜集中不宜分散,和登三县交通不便,保留部分生产力作后备,大部分迁往成都附近,一部分用于贸易的生产可放在汉中。 几年内不会有大规模战事,招收兵员宁缺毋滥,如大量汉军归顺,可在汉中一带屯田养兵,一方面方便管理,免得他们入蜀作奸犯科。 ~~~~~~~~ 同样的戴梦微也可以采用类似举措,但他没有足够的武力作后盾。百万汉军,大部分解体,剩下的肯定也有不受他约束的,何况还有被他骗了的义军等着拿他人头。刘光世视他为政治上的竞争对手,能给多少支持难说的很。至于民心,他自己也看的很清楚,只有得了好处的时候才在他这边。 治国不是靠人格感化就能成功的,没有严峻的法令,没有与之匹配的强权,任何理念都无法推行。戴可以是理想主义者,但他的追随者不可能都是理想主义者,靠一个虚无的民心,他约束不了任何人。 与之相仿的是王狮童,他靠慈悲和感召力集合起了百万“饿鬼”,然而手下早已暗潮汹涌。 较之刘豫,他的声望远远过之,但相应的,他从金国得到的支持也要少的多,不管从地域位置还是金国前后实力对比来说。希尹说,对华夏军来说,戴会是比刘豫更难对付的对手,这是因为戴拥有民心,不能简单以军力碾压。但从对内的掌控开说,戴还不如刘豫,后者拥有的,正是前者缺乏的。
新章太水,缩写一下 秦:接下来乍整? 宁:尼玛我刚要坐下来歇一会儿回味下胜利的喜悦你就来烦我! (两人互殴) 宁:牺牲太大,人手不足。眼见仗打赢了来的都是投机客,要洗脑,有的烦了。 秦:体制如何? 宁:集权制,非世袭,虚君共和不可能,多党制不可能。 秦:那你说的民煮乍整? 宁:发展资本主义,推动阶级斗争,诱发民煮思想 ~~~~~~~~~ 这一章确定了几件事: 1、华夏军兵力损失严重,短期内不会大幅扩张(说出兵横扫天下的可以歇歇了) 2、非世袭的集权制,不会超越时代搞民煮体制(事实上君主立宪的可能也基本消灭,在已有成熟体制的情况下,没必要为了融合武朝残余力量去搞君主立宪)
五月中,福州 午后的暴雨骤来又骤停,屋檐下还滴着雨水。天气已颇为炎热,周君武着人取来地窖里冰镇的西瓜,与成舟海分了吃了。 汉中决战的消息是早上传到的,赶来商议的众臣亢奋之余又有些感慨乃至感伤——金人颓势已现,武朝却也已不复旧观。君武倒没这么复杂的情绪,留众人进过午食之后遣散他们回去休息,独留下了成舟海。 他亲手给成舟海倒了茶,两人边喝边聊。众臣不在,君武不再掩饰他的兴奋和轻松,“此战一举定乾坤,粘罕再无力南下,金人损失一臂,三五年内不能再战,再战之兵也不复当年之勇。我等励精图治,收复江南指日可待!” 成舟海噄了口茶,道:“刘公意图中原。” 君武啐了一口道:“他倒是打的好算盘。当年江宁被围,他按兵不动,聂将军欲率军勤王,被他夺了兵权,生死不知。潭州之战他袖手旁观也就罢了,粘罕下西南,襄樊要地只留几千金兵和战力孱弱的伪军,他也不敢动手。明哲保身之辈,即使拿下中原,与赎买燕京的童贯又有何异?” 成舟海道:“刘公虽有异心,名义上仍是武朝之臣,当宽待之以安其心,待其入朝慢慢收了他的兵权即可。眼下首要目标,仍是临安。” “临安现况如何?” “公平党人业已成势,梅公政令不出城。”
跪下的软骨头是站不起来的 老戴想以自己的声望集合起反对黑旗的力量只是空想。给金人跪下的人在黑旗面前也只能跪下,现下对他感恩戴德的一个都靠不住。 儒家的基本思想是等级分明,是顺从。金人强大,便顺应天命,黑旗更强,却有勇气反抗?他在屈服于金人铁蹄之下的那一刻便彻底失败了,从个人到思想。 很多人在讨论黑旗该把老戴怎么怎么地,我看可能根本不用黑旗出手。他的观念中明显的悖论决定了他不会有真正死心塌地的追随者,个别人有可能,成编制的军队他掌控不了。刘光世也是个投机者,不会有真心合作,遇事不妥只会弃他而去。 老戴最终的归宿,或许是死在被他坑了的义军手中,如果不死,大概只能跟着刘光世逃去江汉吧
聊聊汉中决战之后的发展吧 宗翰之死基本板上钉钉,剩下的金军还能照原计划撤到襄樊吗? 希尹有船,他的队伍可以上船走,但剩下的几万被打散的金军难道就不管了?身为副帅哪怕军中素有威望回去以后也要被戳脊梁骨的,除非没有选择他大概率是要留下指挥撤退的。 第七军连续作战多日,杀完宗翰后也需要休整,把漫山遍野的散兵杀光人手明显不足。 东面的齐新翰和汉军状态未知,希尹撤围后齐新翰自保无虞,可能会在汉中决战收尾之际抵达战场,也可能成为金军撤退路线上的拦路虎。 宁毅除非插上翅膀否则是赶不上喝汤的。最大的变数是汉军,虽然希尹之前设计把抵抗力量诱杀削弱不少,但眼见金军惨败,几十万汉军的立场就很不确定了。金军迟早要走,汉军不可能都跟着走,留下来就只有投靠华夏军和跟着戴梦微两条路了,戴能给他们多大信心? 投靠华夏军的话就有阻截金军拿份战功再投靠,和跪送金军跪迎华夏军两种选择,他们又会如何选呢
新一章没有惊喜 战术中规中矩,分割包围想法不错,但汉中城池不大,华夏军只占据了南门,金军不管穿城而过还是绕城而过不费多少功夫,战术的成功只能建立在希尹的决策失误和速战速决上。
四月二十四日晨,天色将明未明 汉中城西北约二十里地,褒水自秦岭蜿蜒而下,在此汇入汉水。往北数里,渡口的渡船皆已被华夏军摧毁,数万金军,包括宗翰在内,被拦在河的西岸,进退不得。希尹得报,命船队连夜溯流而上,接应过河,其间被华夏军凿穿数艘,溺死金军近千。 华夏军在上游架起绳索攀援过河,善水者脱下衣甲泅渡,及至天明,已过大半。 晨曦初现,一夜未眠的希尹听到城南方向传来的鼓声,芦苇门外的华夏军从城内和城外两路,向西门方向杀了过来。
感觉好久没更了,一看才十天啊 吧里催更的骂娘的都没劲头了
蒙元攻川路线 一开始窝阔台从陕西——凤县——略阳,大致走陈仓道的路线攻宋未果。而后忽必烈从藏区迂回包抄,灭了大理,使成都平原无险可守。然后就是蒙哥沿嘉陵江南下围攻合州钓鱼城。 以书中华夏军的战力,蒙军山地作战没任何优势,除了人多,陕西攻川是打不进来的。会不会从大理迂回包抄,逼华夏军退守山城,得看香蕉怎么写了。搞不好前面提到的绝地,是钓鱼城?
来猜猜看吧 这场决战主要是由第七军打这应该没有疑义,那么除了对阵双方之外,会不会出现一个场外因素打破战场平衡? A,要什么场外因素,靠我王牌第七军统统搞定; B,僵持数日,第五军拍马赶到,一举定乾坤; C,齐新翰突破重围,从东面杀入战场; D,汉军反戈一击; E,义军前来助拳; F,陈凡千里驰援; G,以上未提及,请详述。
乱侃赘婿的感情线 一部长篇网络连载小说,除了构思时做的大致框架,很多人物和细节都是在后期不断调整思路后形成的。单论书中的女角,根据阅读感受和香蕉自己的披露,有一些是开始就构思好的,有一些是后来加入的。 宁毅的后宫最后大概会收九人,其中苏家主仆三人、青楼名妓三人、江湖女杰二人、前朝公主一人。 明确一开始就构思好的女主我认为有:檀儿、小婵、云竹、红提、周佩。苏檀儿自不必多说,小婵是附赠品,是开篇与男主互动最多,收房自然而然。云竹第五章就出现了,红提36章,但习武的念头更早就有了。周佩现身在58章,开始笔墨并不多,我原先也不确定她是否当女主来培养,但香蕉说杀皇帝是一开始就设定好的,那回头看思路就清楚了,君武周佩,一个亡国之君,一个亡国公主,加上从隐杀开始香蕉就有萝莉养成的嗜好。 再说其他几个人。李师师露面是175章,比较靠后了,处于家线往国线转移的阶段,所以我不确定她是否是一开始就设定的角色。元锦儿虽然出场较早,但一直单单与云竹互动,也没有针对性的描写,感觉是用来反衬云竹命运的角色,但后来加入了性格描写,一下子鲜活起来。她的性子与云竹互补,而且蕾丝情节迎合了香蕉的恶趣味。但与收云竹不同,收元锦儿那几章处理的不尴不尬,不管锦儿还是宁毅都没有结合的强烈意愿,像是顺水推舟似的,这就是这个角色硬插入的后果。 刘西瓜是确定不是一开始设定的角色,开始香蕉想的是扈三娘,但西瓜这个角色出彩,三娘的戏份就删了。 有人说还有楼舒婉,但一来香蕉没有拣破鞋的习惯,二来她对宁毅的复杂情感让入后宫这事很难处理,搞不好就是血溅床头,我认为不太可能实现。
两千人只是先头部队 没有参与剑阁战斗的生力军。 第五军兵力再怎么捉襟见肘,万把人应该还是拉的出来的,只是需要休整,最多隔半天一天后续部队就会陆续跟上。不明白为什么都认为只有两千人
预感宗翰的项上人头快保不住了 目前金军形势看起来似乎不错:汉中平原开阔地带,便于指挥和集中兵力,骑兵可以发挥;希尹引船队和有生力量来支援;汉中以东义军被镇压,暂时无忧;剑阁黑旗赶过来还要至少三四天,有机会对第七军合围歼灭。 华夏军方面呢,兵力处于劣势;缺少重武器(当然金军也应该没什么重武器了);连续几天作战,疲劳度累积到一定程度。 变数是什么?汉军——不要说汉军都在昭化和西城,汉中没有。留在此地的汉军应该是宗翰和希尹认为相对忠诚的人马,但形势变了,汉军的立场很尴尬。当初降了金人可以吃香喝辣,现在金人反过来被黑旗撵着,继续跟着金人混,人家逃起来可顾不上你。等金人退出西南,汉中往东一直到襄樊都是黑旗的地盘,哪有汉军的立足之地。现在投诚反戈一击,还能跟黑旗混口饭吃。何况,还有先前雨水溪的伏笔没用呢。
大决战
第五军军长何志成,给点表现机会吧 其他几个军长,秦绍谦、祝彪、陈凡都是亮眼的角色(唔陈凡是副军长),独独何志成的风头全被宁毅抢去了,手下几个师长都比他出场机会多的多。
参考词:略阳、嘉陵江、阳坝
本章两个疑点的猜测 “其中最大的一个集群明显已经发现了他们的到来,正在有着炮阵的山腰下聚成一条长线,长枪集结成林,枪林前方一排士兵似乎正在疯狂地挖掘地面。” 挖掘地面(战壕)是为了趴着打枪?拜托那是现代战争双方火枪对射的情况下,或是躲避火炮杀伤。弓箭是曲射火力,挖壕用处不大。长枪和壕沟(陷马坑)是阵地战对付骑兵的标配,撒八也第一眼就看明白了。 “宁毅如果过来,会说我们是败家子。”放下望远镜,位于黑暗山间的秦绍谦低声笑着说话,“但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败家子是说浪费弹药?单凭这一句有点像,联系后面一句就不对了。这里的意思应该是不惜兵员损耗,主动出击,给予金军最大杀伤,而不是拖延时间等待第五军冲破剑门关。
香蕉应该了解过剑门关的地形但没去过 书中有一些想象和加工。有谁去过的来聊聊?
蕉姐又嘚瑟了,来,比他智商高的来报个道
脑洞一下秦二的仗怎么打 可以预料的是,在前几章的低潮之后,又是个转折,秦二会打一个漂亮的歼灭战,问题怎么打呢? 限制条件一:缺少重武器。第七军翻山越岭而来,火炮之类的重型装备没法带过来。虽然说对峙几个月期间的后勤就是个BUG,但BUG也该越少越好不是? 限制条件二:兵力不足。2万对7万,还没算上20多万汉军,在开阔地带是有明显劣势的。出剑阁,过昭化一直到广元,都是相对开阔的地带,在这里迎击金军,容易被优势兵力包围。广元到汉中之间两三百里的山路更适合打阻击战。当然香蕉有自行设定地形的先例,所以以上这些只是脑洞。
再整理下兵力分布 927章提到当时关内金军还剩7万多,到上一章6万已出关,那么拔离速手里顶多还剩1万多断后。 宁毅的第五军三月初反攻时4万人,到927章损失5000,加上看押俘虏需要人手,能用的兵力估计2万多3万不到。 问题是希尹的兵力。希尹东征带走了3万屠山卫,在镇江损失一些,剩下大概2万多。樊城留了3000,还有2万左右。屠山卫是步军,至少是以步军为主,出现在西城的是骑兵,应该是从宗弼手里借的3万骑兵中的1万5,另外一半给了银术可,而围追齐新翰的是屠山卫。理论上说他手里有1万左右的屠山卫和1万5骑兵,但具体分布情况不明。
阶级斗争是口号,是思想工具,但阶级并不是一个整体 每个人的基本出发点是维护自身利益。戴梦微如果为了利,首先就应该考虑自己家族的利益。牺牲自己乃至亲生骨肉,去维护某个阶级的整体利益,无论在逻辑上还是道义上都站不住脚。 教科书上所说的阶级斗争,不是一个阶级对另一个阶级你死我活的团斗,而是每个人维护自身利益的行为形成的合力。阶级内部,以家族为基本单位,以血缘和关系远近形成一个个利益集团,彼此间是竞争关系。只有在形成了军事集团或暴力机关以后,才表现为集体行动的形象,但代表的仍然是某一个或某一些利益集团的利益,而不是某一阶级。 儒学维护的是一整套社会秩序,其中最大得益者自然是皇帝和士族,但平民也有科举这一晋身渠道,虽然从现在来看有种种不足,但相对于国外同一时期的封建制、奴隶制、种姓制,要完善和稳定的多。戴梦微要维护的就是这一套秩序,在他心目中,这个比他家族,乃至武朝的存亡都要重要。
首页十条催更/抱怨贴,低于正常值 加油童子们,用唾沫星子把香蕉淹死
金西路军撤军路线 用的现代地图,西城县在今安康市附近。上一章事件发生地大概在上庸、房陵(今房县)一带。
安啦,这两章是有点水,但只是主线前的铺垫 追更长篇小说就这样,只不过蕉姐更的慢放大了这一问题。你不能摸了大象尾巴就“卧槽,大象乍长这样?”还是等全貌出来了再说。 老有人天天催更,蕉姐就这尿性,你催了也没用,还不如忙些别的事,人不能拿小说当饭吃不是。
戴梦微如果是汉奸,也不会拿儿女做饵 应该是他儿子自作主张。 这个反转有些刻意了,难不成就是从权游学到的东西?谷神成了诸葛算无遗策,这么信任情报来源?如果是埋伏呢?
脑洞下权游对香蕉的启发 其实就想聊一下权游。 权游给人印象最深刻的大概是前期戏份很重的角色说死就死,杀人不眨眼,然后发现这其实只是个配角。那么主角是谁呢?龙家还剩龙母、Jon Snow,狮家剩瑟后、Jaime、小恶魔,狼家剩三傻、二丫、布兰。目前看龙母和Jon Snow最有希望,按女巫的预言瑟后会被比她更美丽的女人取代,但Jon上位更利于北境的和谐,说不定最后是狼家一统七国(Jon算进去的话)。 情节的戏剧化转变是小说、编剧的惯用套路,赘婿也是如此,无论江宁的商战、对梁山的反转、武瑞营的绝地反击,还是弑/君前的隐忍都是例子。但相较而言,赘婿还是属于爽文,鲜有牺牲重要角色。周侗、林冲、秦嗣源、秦绍和、康贤等,要么为推进剧情,要么给人让位,要么为渲染悲情和凝重感,而且都不是主角阵营中的。 在剧情写了大半还剩最后一部的情况下香蕉会作什么调整呢?我怎么知道我又不是香蕉肚子里的虫子
北方的重大变故还没有传过来,只保持了短暂平和的南方已然沸腾了 四月中,韩世忠的镇海军从陆路,周君武率水师从水路双头并进,夺取温州。岳飞带数百背嵬军精锐奇袭仙霞关,打开了通往衢州的通道。正被嘉兴的公平党人搞的焦头烂额,数次围剿无功而返的临安小朝廷又遭当头一棒,赶忙把军队从北面调到南面增援衢州。吴启梅亲自登门,试图说服留守临安的金军统领完颜洪烈出兵南下,结果灰头土脸的出来了。 潭州,已休整了一个多月的华夏军向江州进发,那里有近两万人的银术可余部。 西南,战火在剑门关外燃起。
楼舒婉逃过一劫,但只是劫数往后挪了一挪 蒙军南下,很难想象会放过威胜。弃城入山?南下?还是死守?真是九九八十一难了。
东路军三月中还在渡长江,四月初前队大概能到山东,因为要押运大批汉奴,整个队伍会拉的比较长,尾巴估计还在长江边上。蒙古偷袭的消息四月中收到的话,赶回去守析津应该还是来得及的,梁山就没空理会了,祝彪说不定还能打劫下后队。
这个专职顶贴不回帖的0.0.0.*是谁? 吧主?
百度一下很简单的事,别凭书中一句话就大开脑洞了
香蕉的节奏把控真是叹服 所有人都在琢磨西南怎么打的时候让伏笔已久的蒙古上场了。 写书的节奏也能快一点就好了
“贯穿燕云十六州”只是个形象化的说法 并不是说要一个个杀过去。 看了地图就知道,蒙军从雁门关北上,象一把刀插入金国腹地。
雁门关是云中府的南大门
下面就看秦二的了 第五军的任务基本完成,只剩下攻剑阁了。有人要说为什么不是秦二从北面攻剑阁,北面是最难攻的,而且第七军翻山越岭没法带重武器,火箭弹应该都集中在第五军这里。西南战场最后一场大战即将在剑门关外打响,宗翰的脑袋花落谁家敬请期待。
这一章讲道理很多人又要不爽了 望远桥之战结束后讨论俘虏的处理,吧里一片喊打喊杀的,做人肉罐头的都出来了。情绪的发泄是正常人都有的反应,但任由虐俘事件发生只会导致俘虏的反抗意志增长和己方人员身心的沦丧。 俘虏的用途就两种,免费劳动力(当然要供食宿,类劳动改造)、同金国的交易筹码。有人说要改造成己方战力,老实说这个难度太大,非同族难同心。拿TG改造的日本八路来说,其实大多数是用来喊话、宣传,不是上战场的。
何志成这个军长好没存在感 战略方向都是宁毅定的,前线战术规划指挥是师长、参谋做的,军长就当个后备支援的角色?至少书里看起来是这样
三月二十二日晨,宗翰接到了设也马的死讯 传讯的斥候跪在地上描述完战况,帐篷里一片死寂,半晌没人说话,他也不敢抬头或起身。又过了一会儿才听到韩企先叫他出去,他起身偷瞄了一眼,见宗翰坐在那儿一动不动,形容憔悴,像老了很多岁。他不敢多看,转身出去了。 又过了许久,宗翰长叹了一口气。韩企先小心翼翼的问道:“大帅,这接下来。。。” “按计划从黄明县出关,雨水溪。。。不要再打了,徒伤人命。企先啊,我想一个人静一静。” “是。” 韩企先离开帐篷的一瞬,宗翰老泪纵横。 昨日的雨水溪之战,设也马原本分寸把握的很好,仗虽然打的激烈,他始终指挥着大军缓缓推进,没有孤军深入。但打到傍晚时分,宁毅在前线一处阵地出现,周围似乎没有多少人,离他只有数百米的距离。设也马只犹豫了片刻便决定全力进攻那处。不成功便成仁!只要拿下此人。。。 等到他率数百金兵冲到那处阵地时,后路已被渠正言切断,只见宁毅站在不远处一排火箭弹后面挥了下手,接下来便是火焰和黑暗。 四月初,关内金军的先头部队抵达剑阁。 完颜希尹把大营设在了昭化,但在剑阁他留了一万屠山卫,加上宗翰留在关上的部队,共有三万精兵守在这处咽喉要害,为宗翰留住退路。秦绍谦的部队试探性的攻了一下,这边司忠显备下的弹药礌石充足,华夏军没有强攻退了回去。 四月中,希尹接到了襄樊渡口船只被烧的消息。
趁某人新图还没出来先改张玩玩
久未谋面的齐家兄弟又露脸了 西瓜评为三兄弟里最有天分的齐新翰。三千人,有一个旅了吧。
新一章点出了地方军阀势力的心态 加入华夏军,就不能保留自己的山头,宁毅不会允许私家军存在的。火头军只是说说罢了,很大可能给个中高级职位,或实或虚,但比起自己拉山头当老大可差的远。 加入刘光世,虽然也要听号令,但兵还是自己的兵,指挥权在自己手里,打不过就逃,在华夏军可是要真拼命的。 李如来是在前线身不由己,不反正就打你,没办法。其他军阀多半是这种心态,至少上层是如此。朱静这种看破世态的是少数。
刘光世敢不敢跟对金人动手 这一章说到刘光世占据巴陵、江陵,巴陵是现在的岳阳,江陵是荆州,肖家在汉阳也就是武汉一带。也就是说整个江汉平原被他占据,南面离长沙很近,北面直指襄樊。如果他把襄樊拿下来,锁死西路军的退路,拼掉西路军最后的精锐,哪怕自身损失严重也能在黑旗和武朝两边都得到敬重。 当初长沙之战他坐山观虎斗还可以说是立场关系,但如今金人败相已露,若还首鼠两端只想着保存实力扩张版图只能说扶不上墙了。
关于换俘有没有完成的问题 原文:“对道路的争夺、厮杀是与交换俘虏的“和平谈判”同时展开的。虽然是数百俘虏的交换,但金国方面筛选名单上仍旧费了不小的功夫。谈判开始之后的第三天,华夏军各部安排有四路兵力朝黄明县、雨水溪方向延伸、打通追击的道路。” 文中并没有说明谈判和换俘已完成。有人要问,没完成为什么开始进攻了?不怕金人杀俘?但宁毅早就把话撂下了,敢杀俘虐俘就把两万金军俘虏全杀了。 金人筛选名单那么久,主要为了拖延时间安排后撤,黑旗自然不会让他们得逞。双方都知道,一旦换俘完成,必然开战,那么拥有更大牌面握有进攻主动权的黑旗为什么给金人留更多时间呢?自己准备好了就开始攻吧。
金西路军撤退路线考 写着玩玩的,书中应该不会细写。 西南大战进入尾声,第五军正在梓州往剑门关的山道上围追堵截,可以预料剑门关外秦绍谦的第七军与希尹还会有一场大战。如果打到这里就收兵也算完成任务,但所谓“宜将剩勇追穷寇”,只要还能打,应该继续追杀。 剑门关、昭化往北,应该是沿金牛道到汉中,这一带山道依旧崎岖,大队人马走不快,是伏击的好地方。到了汉中有两个方向,一是往东,一是往北。东面应该是金军从襄阳来的方向,绕远不说,说不定还会让刘光世咬一口。往北继续走金牛道北段,可达西安。从西安经临汾、太原,是回大同最近的路。但走这条道会不会遇上札木合呢?
点名点名 金军高级将领,已挂的:讹里里、斜保、余余、达赉,还没挂的:宗翰、希尹、拔离速、撒八、设也马、高庆裔、韩企先。 其中希尹在关外,逃掉的几率最大。拔离速、撒八负责断后。宗翰、设也马、高庆裔估计在一块儿。韩企先负责后勤,应该不在前线。 猜猜看能活下来几个?
更了更了 更了更了
远的不扯,猜猜何文打算怎么干吧 身边只带了几个人,潜入北上的汉奴中要短时间内引发哗变不太现实,除非本来就有伏子。嘉兴的大队人马要赶过来难掩人耳目,金军必然警觉。 比较合理的发展是在汉奴中潜伏几日暗中串联,等大队人马来了里应外合,引发汉奴和降军的哗变,攻击南岸金军,烧掉船只,北岸金军过不来。汉奴大量死伤避免不了,但至少能救下一批人。
替阿蕉圆回来吧 新一章讲到,君武从苏州南下,到了海盐附近。海盐什么地方呢?看地图就知道了,东临大海,南面钱塘江,西面是临安,金东路军虎视眈眈,北面。。。原路返还,要么就是还是烂泥塘的上海。到了这个地方可以说是无路可走,只能指望海上来援,那时候可没有杭州湾跨海大桥。君武怎么会走到这个地方来的呢?就算他是路痴,手下岳飞韩世忠可不是白 痴。 以下是脑补:南面出苏州之后,原计划向西南方向机动,但受到金军阻击,无法打开足以让几十万百姓通过的通道又不愿放弃他们,最后被逼入死地。 还有所谓的上山落草,那边虽然是平原地带,也是有山的,在靠海的南北湖一带,虽然比较小。。。
仆散氏 属于以氏族名称汉化为氏。据史籍《皇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满族布萨氏,源于唐朝末期女真“通用三十姓”之一的仆散部,在金国时期称仆散氏,以姓为氏;满语为Busa Hala,是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仆散部族人世居中都蒲裕路挟懑河(今黑龙江齐齐哈尔克山乌裕尔河支流)、上京拔卢古河(今黑龙江阿城白城子)、瓦尔喀(今俄罗斯滨海地区南部),在明朝时期改称布萨氏。在清朝中叶以后,满族布萨氏多冠汉姓为林氏、布氏、萨氏、卜氏等。 名人: 仆散氏。金太祖宣献皇后,金世宗完颜雍的祖母。约在辽大安十一年(公元1095年),完颜阿骨打纳布萨氏为妾,翌年生子金睿宗完颜宗辅,又生子金豳王讹鲁朵。金天会十三年(公元1135年),金太宗完颜晟追封布萨氏为德妃。金正隆六年(公元1161年),完颜宗辅的儿子完颜雍在东京称帝,是为金世宗,追谥布萨氏为宣献皇后。 仆散浑坦(公元1101~1173年),金国将领。十六岁即从军,参加了完颜阿骨打领导的反辽斗争,以“勇健有力,善骑射”在军中著称,并屡建功勋,初被“授修武校尉”(从八品上)。后加入完颜宗弼军中,参加对南宋的战争,曾与“宋岳飞拒”。金皇统九年(公元1149年),被任命为兹州刺史(正五品),不久又升迁为利涉军节度使(从三品),授世袭济州和术空鸾猛里斡设谋克。金海陵王贞元(公元1153年)初,以家事去官居丧,后起复为旧职,历泰宁军和永定军节度使,治得体,升迁为咸平尹(正三品)。金世宗执政时期,被任命为临湟地区的临湟尹(正二品),后又改“懒路兵马都总管”。晚年,又起用他“为利涉军节度使,复以金紫光禄大夫致仕”。
高潮已过,后面是一泄如注了 之后应该还有宗翰之死、秦二对屠山卫的high点,但西南战役已经开始收尾,不会有大的起伏了。 换俘应该是战役结束以后的事,跟希尹或者宗弼之间的交涉,与宗翰无关了。宁毅占据上风,一定是赶尽杀绝,没有做到一半收手的道理。 作为马后炮,女真犯了和梁山一样的错误,望远桥遭迎头痛击之后收缩观望,失去了唯一可能的挽回败局的机会。等到宁毅带队上来,便再无机会了。
更了,体谅一下蕉姐吧,虽然有的人根本不在乎
从书中出场人物和伏笔看小说的构思和布局 照香蕉本人的说法,赘婿这部小说是按家、国、天下的脉络写的。这三条线既有先后顺序,也有相互交叉。家线主要围绕宁毅与苏家内外的人和事,国线是开始作为幕僚追随秦嗣源参与政治,天下线则是创立独立的武装势力华夏军争霸天下。 家线从本书一开始到苏家分家宁毅上京收尾,但国线的主要人物秦嗣源在第二章就现身了,显然是早就构思好的。 陆红提的出现打开了武功和江湖的大门,不仅如此,小佩和君武这两个后期重要角色也在同一章内登台亮相,证明这是天下线布局的开始。 商战剧情的结尾,席君煜引入了梁山支线剧本的伏笔。方腊和梁山剧情虽然分别发生在宁毅上京前和后,但应都属于国线,是宁毅被动和主动参与政治的事件。 竹记刺杀事件是家线向国线转折的开端,秦嗣源的身份亮明,秦大少和二少登台,宁毅往京城的路铺平。李师师的插曲之后,宁毅与檀儿前往杭州,正式进入国线,但直到杭州归来之后,才是家线的收尾和梁山副本的打开。 国线的第一个剧本是方腊,其间插了梁山副本,直到救方七佛失败告终,然后展开金人剧本。偶然间得到的铁木真的情报,促使宁毅下定决心开始培养自身独立的武装力量。当然了,青木寨这一支力量的伏笔在救陆红提那时候已经埋下了。 周喆之死是国线的结束和天下线的开始。曾有书友跟我争论说弑 君的决心是在秦嗣源死后下的,这是书没看仔细,宁毅的决心在收到苏檀儿跳河消息的那一夜就已经下了。
首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