璐村惂鐢ㄦ埛_00QPUUE馃惥 -
关注数: 0 粉丝数: 9 发帖数: 1,708 关注贴吧数: 19
相声大师马季去世 明起接受吊唁临终关怀弟子 2006年12月20日,著名相声演员马季因心脏病去世。马季1934年生于北京,原名马树槐,祖籍天津宝坻。他是中国新相声的代表人物,著名相声大师和表演艺术家,近现代相声艺术承前继后的关键人物。 中新社北京十二月二十日电(记者应妮)著名相声大师马季今日上午十时在此间心脏病猝发,因抢救无效逝世,享年七十二岁。  所有受访者都以“事出突然”来形容甫一获知噩耗的心情。  作为马季的知名弟子,姜昆中午赶往中日友好医院守候恩师遗体。对记者的采访,他强忍悲痛,只用一句话来表示:“作为一位人民艺术家,马老的离世引来这样大量广泛的关注,足以说明他在人民心中的位置。”  而弟子王谦祥说,昨晚还跟老师在一起,商量到远期规划,“老爷子还给我一本子,说这个很适合我”。“老爷子这两天说是觉得有点儿累,本来打算元旦之后住院检查修养一下,结果还没等到”,他哽咽着。  据姜昆透露,从明天开始将在此间广电部的广播剧场内设置灵堂接受吊唁,预计一周内将在八宝山举行追悼会。  马季生于一九三四年,原名马树槐,祖籍天津,是新中国相声的代表人物,也是相声承前继后的关键人物。他师从侯宝林,善于表演反映现实生活的新相声作品。在相声艺术长于讽刺的传统之外,开启了以赞美新生活和新的英雄人物为主题的“歌颂型”对口相声,其中以《登山英雄赞》、《画像》和《找舅舅》等影响为大。  之后马季的创作和表演趋于全面,创作演出了对口相声如《友谊颂》、《舞台风雷》、《多层饭店》、《宇宙牌香烟》、《五官争功》等。曾出版《马季相声选》和《相声艺术漫谈》。---转自新浪
巴金故事:巴老要求车辐当向导寻成都美食 巴老在成都有很多老友,著名文人车辐便是其中之一。近日,90高龄的车辐回忆起当年与巴老在一起的日子时,说到他和巴老在一起不聊文学,“摆成都还摆不完,没得时间聊其他的了。”  车老和巴老结缘于上世纪30年代的杂志《四川风景》,随后便成了好朋友。车老幽默地回忆说,他自己是“好吃鬼”,又是一个坐不住的人,喜欢到处寻找好吃的东西,成都的老馆子几乎他都知道。巴老每次回成都都不会“放过他”,要求他当向导寻美食。他指着1993年到巴老家最后一次见到巴老的照片对记者说,每次到上海看望巴老,都会带上30余斤成都才有的蔬菜,青菜头、油菜头都是巴老相当喜爱的蔬菜。  他们俩在一起几乎全是聊老成都和川剧,巴老对川剧尤为喜爱,常常独自在家用录音机播放川剧的唱段。车老还告诉记者,为庆祝巴老百岁华诞,他写了一篇文章,将于11月下旬在上海《文汇报》专刊上发表。车辐说,文章主要回忆了上世纪30年代,在巴老自己都很困难的时期,还主动收养好友马宗融的一双子女的感人故事。车老动情地说,当时巴老和萧珊把这两个孩子视同己出,处处照顾,如今这两个孩子马小弥、马绍林都已长大成人,真实、感人的故事再次反映了巴老正直,善良的为人。
巴金、冰心 :一对莫逆之交的朋友 巴金、冰心——一对莫逆之交的朋友  他们是两位文学的巨人,一个住在北京,一个住在上海。人们也许知道他们共有的许多优秀品质,但是却未必知道他们之间的没齿深情。丹晨老师的文章向我们娓娓道来的,是两个智慧、正直的心灵在撞击中产生的高度默契。这种默契体现了人类最珍贵的--友谊。  编者  1922年夏,巴金和堂弟在老家的园子里,听着蝉声,读着刚刚出版的冰心的诗《繁星》,他们被那些富有哲理的、纯真的诗句所吸引。  但是见到冰心却是11年以后了。1933年,巴金正在北平小住,与郑振铎、章靳以等一起创办《文学季刊》。为了给刊物组稿,他和章靳以去拜访了冰心。冰心是一位坦率、亲切而温和的女性,因为长他们几岁,把他们当做小弟弟一样看待。那时她已经读过巴金的一些作品,感受到这位年轻作家有着太多的悲愤和激情。  1940年冬,冰心从昆明呈贡到重庆。巴金恰好也在这时来到重庆。  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于12月举行茶会,欢迎近期先后从外地到渝的会员,除冰心、巴金外,还有茅盾、徐迟等许多人。从那时起他们来往多了。冰心当时吐血,住在歌乐山养病。巴金常去看她。冰心很了解这位“在暗夜里呼号的人”的心情。巴金得悉冰心经济情况拮据,连年夜饭都成了问题,正好与冰心谈起她的著作应在内地重印出版。  冰心欣然同意说:“这事情就托给你去办吧!”巴金一口应承。他在原来北新书局出版的《冰心全集》的基础上选编成三册,书名为《冰心著作集》,交给开明书店刊行。  五六十年代,他们经常在会议上见到。巴金和冰心还多次在同一个代表团到国外参加会议、活动。  “文革”时,巴金与冰心都进牛棚,入干校,在极左思潮恐怖的统治下失去联系11年。“四人帮”倒台后,他们恢复了通信。  到了1980年,他们之间几十年的友谊有了进一步的深化,也是一种升华,使他们由文学界的老友,跃为人生难得的知己。  同年4月,巴金和冰心一起参加中国作家代表团访问日本。当时巴金已是76岁的老人,冰心更已是八旬高龄。  一天晚上,代表团没安排活动,两位行动不便的老人坐在客厅里聊天,这是相识以来从未有过的一次畅怀长谈。他们天南地北、海阔天空地一直谈到午夜。那次聊天,使两位老友感到心的贴近,感到比过去任何时候都要相知、理解。午夜十二点,冰心催促巴金休息,巴金才去睡。  回国以后,他们都在信中谈到这次愉快的旅行,直到许多日子后,还非常怀念那段生活。  1985年,冰心迁往新居,巴金去探望她,这是她们最后一次见面。  长期以来,冰心对巴金一直有一个看法,觉得他是一位最可爱可敬佩的作家。她说:“我爱他就像爱我自己的亲弟弟们一样。”“他的可佩……就是他为人的‘真诚’。”吴文藻也说过:“巴金真是一个真诚的朋友。”而且他们还认为巴金“对恋爱和婚姻的态度上的严肃和专一”,是“最可佩之处”。当然,对“他是一个爱人类,爱国家,爱人民,一生追求光明的人,不是为写作而写作的作家”的印象更是深刻。  巴金则认为冰心“是‘五四’文学运动最后一位元老”,对她十分尊重;自己年轻时就从她的作品中汲取过思想和感情的营养。现在他看到“她的头脑比好些年轻人的更清醒。她的思想更敏锐,对祖国和人民她有更深的爱。”同时,她是“那么坦率又那么纯真!她是那么坚定,又那么坚强!……更难得的是她今天仍然那么年轻!我可以说,她永远年轻!”  1985年以后,他们因为年老多病而不能长途旅行,从此不曾再见面。  以后,冰心因为自己行动不便,总是盼着巴金有机会来京一叙。  这样的想法几乎每年在信中都提到:“我十分想你们(巴金父女),很想同你们见面、谈话,人生几何!”“我真希望你何时能到北京来”。  巴金摔伤腿后慢慢养好了些,她又说:“好一点先到北京来。我们好好谈谈。”1985年那次见面以后的一年,她又惆怅地说:“你怎样?能到北京来么?我们仿佛永远也不能见面!”“我无时不在惦记你。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