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自莫凭栏2😘 123安的春天
关注数: 157 粉丝数: 685 发帖数: 14,613 关注贴吧数: 105
【优势对比】前十应该是大于四强对八强的 球员生涯成就指标就大满贯方面八强次数,四强次数都是会列入参考的,四强相对于八强虽然确实高端一些,但是并没有达到一个量级的差距,1,2满贯比较拉表都会列入的,一些纪录也都是有关的,比如男子那边费德勒的连续36次八强也是他一个重要纪录。 但是前十对后面的,类似世界第一和第二,都属于质的差距,统计成就最多的是第一周数,剩下前二/前三等前十内部的累计也会涉及一些,前十周数也是个重要指标,比如哈勒普之前长期的连续前十周数这些都是经常提的,男子那边纳达尔的也是个纪录,这个至少说明是个二级指标。反观前十以后的基本就只有最高排名值钱,没有谁比较成就专门统计某某多少周前20,多少周前50吧,前十对不是前十的是拉开了量级质量差距的。 综上八强+前十大于四强应该来说是有更大优势的,一个是有了一定质的差距,一个只是数量差,郑洁两个四强对杉杉爱的两个八强并不足以支持她成就直接压过,前十的加成应该是更大的,综合成绩厚度也是需要考虑的。两个人大满贯胜率基本持平,但杉杉爱场次多了不少,放大到次一级r4轮次的话杉杉爱11次,郑洁5次,大满贯表现只能说并没有拉开多少,加上杉杉爱排名几年的稳定性综合来说应该是胜过一点的,公开赛成绩厚度其他谈过了也就不展开了。 另外有举例康塔这些的,吧里说康塔水也主要是说她配起世界第二差一些吧,怎么说也不至于和前十外面的比吧,同理散步这些也是,比不能跨层次吧。 至于说杉杉爱综合高一点就是精xx的就大可不必吧,本质来说又不是冠亚军,就算唯大满贯论也没到四强就压过一切的地步吧。
【关于考特的含金量】主要就是澳网,与公开赛关系不大 女子一直跟着男子把公开赛前后分开属实没有必要,本来一直就没有什么职业选手,公开赛前后女子基本都是那波人,属于对等的,考特主要就是澳网的问题,虽然她那时候确实统治力也可以,但是如果是所有名将都来参加的话脱水3-5个还是比较实际的,参考她另外几个的数量,至于远古竞争力低下这个只能说各时代不同,成就不应该否定,6,70年代已经算是网球开展可以的时候了,东西方都有优秀选手的,不然也不会推动公开赛时代产生。 80年代以前基本温美是所有名将参加,法网70年也有几年撞期商业赛缺席了一些名将,比如埃弗特75-77三年,纳婆81年之前连续五六年没参加,但是澳网看签表基本女子81年,男子83年开始才算是含金量较高的大满贯,女子从纳婆这里开始是可以直接用大满贯冠军数量进行对比的,也就是80年代初期起步的这些人。 澳网的几个节点,79年及以前女单32签,津津乐道的奥尼尔大妈78年夺冠这种,加上77年开始时间改在年底撞圣诞节,早年交通不是非常方便也缺席一堆,签表放眼望去一片澳大利亚选手,所以称澳1大利亚全运会也差不多,80年才扩充到56签,这时候其他三个早已经是96签了,种子选手中外国名将也没几个,一些职业生涯没进过八强的也在。81年埃弗特时隔多年重新参赛,美国一众名将奥斯丁那些基本也来了,这时候澳网才开始算是含金量的赛事,83年女单扩充到64签,种子打满6轮,算是对标那几个了,美网女单81年开始128签,温网和法网83年开始128签,83年也算重要的节点,澳网外大满贯男女都是128签了,当然男单温网1922年,法网美网公开赛后的第二年69年就是了。83年开始算澳网男单步入正轨的阶段,80年代的那批,包括麦肯罗,贝克尔,伦德尔,康纳斯这些基本开始都去了,种子名单也豪华起来,严格一点的话从澳网改为硬地,男女单扩充到128签完全对标其他三个也可以,也就是格拉芙时期开始。 这几个人如果按较公平条件对比(即没有场外因素,并假定澳网所有人都参加)的话,个人看法,小威23,格拉芙22(存在场外因素),考特24澳网含金量问题,纳婆还是18(70年代后期她没参加的澳网法网本来当时实力也不够夺冠),格拉芙没有粉丝那次按走势至少少3个比较合理吧,再多也没有太强证据,最后应该是和考特差不多或者略少。其实最亏的还是算埃弗特,作为70年代的霸主,尤其红土的统治力,如果不是缺席三年法网,并且没有参加澳网的话,应该也是能上22-24争夺历史第一人的,结果反倒是成为五个人里面唯一一个任何排名都是位于那四个人后面第五的,也是挺可惜的。 至于年终总决赛,wta80年代到90年代后期一共15年是实行决赛五盘三胜,说比较重要也没错,球员看法可以算和当时澳网相当,但总归澳网80年代开始含金量也可以了。
首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