骑蚂蚁晒太阳
骑蚂蚁晒太阳
关注数: 83
粉丝数: 80
发帖数: 359
关注贴吧数: 1
最具个性的图片....
李白就是这样骂日本人的 日暮苍山兰舟小, 本无落霞缀清泉。 去年叶落缘分定, 死水微漾人却亡。 每句的第一个字组成一句,最后一个字组成一句。 ����� 日 ��小 ����� 本 ��泉 去 ��定 � 死, �亡。
戏弄日本鬼子 一个日本人观光客到了中国,点了一只龙虾当晚餐. 当他吃完时,问侍者: 你们这里怎么处理这剩下的虾壳?'' ''啥也不能做,就是把它扔了!''侍者答. ''噢,不!在我们国家,我们将它送入工厂,然后做成虾饼. 这个观光客又点了个橘子,吃完后又问侍者: ''你们怎么处理这些橘子皮?' ''啥也不能做,就是把它扔了!'' ''噢,不!在日本,我们将它送入工厂,然后做成果酱. 于是日本人又点了一些口香糖,嚼完后把渣子吐在盘子上,又问: ''那你们怎么处理口香糖的渣子?'' ''噢,不!我们把它扔了!''侍者答.. ''在日本,我们将它送入工厂,做成保险套,然后送到你们中国来. 日本人说完就买单.侍者拿着单过来的时候问到: 那你们日本怎么处理用过的保险套? 什么也不能做,就是把它扔了!日本人答. 在中国,当我们用完保险套,会将它送入工厂,做成口香糖,然后送到日本去.
老子曾经砍翻过13个日本兵! 老兵档案:于德元,现年90岁,原籍河南省洛阳市,汉族,1935年被编入西北军杨虎城将军特务团(即警卫团)三营一连,任少尉连副,先后参加过西安事变和“八一三”淞沪会战。在淞沪会战中,他被日军打伤3处,下颌处至今留有弹片。 1937年8月,在淞沪会战中,中日双方参战的官兵总数有近百万。参加过这场会战的洛阳老兵于德元昨日回忆道:“那是一场惨烈的战斗啊!” 1935年,于德元加入了西北军杨虎城将军特务团(即警卫团)。1937年淞沪会战打响后,杨虎城将军抽调十七路军精悍力量组成赴淞沪增援团,于德元就在其中。 1800名热血男儿每人配1把4公斤重的大刀、1挺机关枪和6颗手榴弹,向上海进发。抵达上海后,他们被编入88师,死守外滩。那里地势低洼,战壕挖了不到1米深就渗出水来,战士们就站在齐腰深的水中与敌人激战。敌人装备精良,日军坦克就在对面逞凶,空中还有飞机扔BoB!!!,但战士们高喊着“决不能让日本人把阵地攻下来”,宁死也不愿做亡国奴! 机枪扫射,炮弹横飞,战士们浴血奋战。很快,战壕里的水就变成了红色,不断有人在受伤、牺牲。每当有战友在身边牺牲,于德元就会大喊一声:他NAINAI的! 有一次,于德元正在掩体旁射击,只觉得额头一热,两眼顿时什么也看不到了,原来是一颗子弹擦着他的额头飞过去了,鲜血糊住了他的眼睛,但他根本顾不上包扎,继续战斗。随后的几次战斗中,于德元的左腿、脖子先后被子弹打中,但只要还能动,他就一定要坚持打下去。 很快,子弹打完了,不知是谁大喊一声:“我们不能再退了,哪怕只剩一人一枪一弹,也要坚持到底,与阵地共存亡!”于德元抽出大刀就冲了上去。在西安时,于德元就是大刀班的兵,对日本人的刀法有过研究。拨、挡、刺,他施展着自己的刀法,上来就把一个日本兵的头砍了下来。还没等他喘息过来,另一个日本兵又上来了。大刀翻飞,血肉四溅,于德元不知道战斗是何时结束的,只觉得眼前的日本兵渐渐少了,一停下来,他只觉手脚酸软,回想一下,自己砍翻了13个日本兵。 经过了一个多月的拼杀,到1937年10月返回陕西时,1800人的队伍就剩下了600余人,于德元也因长期泡在水中,得了很严重的关节炎。但他仍未下火线,随后又到山西打鬼子。 那段历史在“抗战老兵”于德元脑海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记。 采访结束时,老人耍起了他的那套刀法,他那60岁的大儿子和他一起舞了起来。老人仿佛又回到了68年前那炮火连天的岁月。。。。。。
出个三岁小孩都会的脑筋急转弯~! 1
水做的图片.提供大家看一下. 1
4个感人的故事(转帖) 故事之一:手中名片 一对已结婚十多年的夫妻去城市的另一端看朋友,回来时天色已晚,又逢末班车,丈夫说,咱俩从前后两个门挤上去吧,人太多了。妻子点头同意。从前门挤上车的丈夫站在车厢中间,被一层层的人拥挤着,十分难受。忽然就有一只手悄悄地抓住了他的手,凭感觉他知道那不是妻子的手,因为妻子的手肯定没有如此温热、柔软、细腻而动人心魄……他真希望这车能一直不停地开下去,哪怕到天亮都行。继而又想,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女人呢?她怎么注意到我的?她叫什么名字呢?怎么样才能和她取得联系?忽然脑中灵光一闪,将自己的名片悄悄取出一张塞在那只可爱的小手里。车终于到站了。丈夫恋恋不舍地下了车。从另一侧车门下来的妻子看起来并没有觉察到什么。两个人横穿马路时,一辆摩托车疯也似地冲过来,妻子稍稍犹豫了一下,还是用身体撞开了丈夫……丈夫抱起浑身是血的妻子跑进医院,天亮的时候,医生出来告诉他,我们已经尽了力,你妻子只想见你最后一面。丈夫走进病房时,妻子的一只手攥成了拳头,后来那只手像电影里的慢镜头一样缓缓张开,丈夫的名片悄无声息地滑落下来… 听这个故事时大约是在十年前,那会儿我还是一个狂热的文学爱好者,一位小有名气的作家似乎很赏识我的文字,在他家的一个“沙龙”里,作家讲了这个故事。当时有一对青年夫妻,听完故事后,那个妻子就愤愤地冲自己丈夫说,瞧你们男人这德性!倒是我这个初生牛犊不怕虎,我大声说:“其实这故事的悲剧并不在于那男人,你想想,结婚十几年的夫妻了,如果妻子没事时总和丈夫拉拉手握握手什么的,还至于他丈夫把自己妻子的手当成别人的手吗?”这时,作家说,小老弟说得对,初听这故事,都会为这男人生气,可后来一想,他妻子也有责任。关于婚姻的话题内容太广泛也太沉重,我们不能简单地肯定谁错谁对。大家就都点头,我注意到那对小夫妻相偎相依,丈夫紧紧握着妻子的手。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