娜贞离樱砂
娜贞离樱砂
关注数: 5
粉丝数: 20
发帖数: 478
关注贴吧数: 10
【转自知乎网-陆琼】在市政部门没有建立起有效的分类收集、分类运 【转自知乎网-陆琼】在市政部门没有建立起有效的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利用、分类处理的体系前,我们作为普通居民,还有必要进行家庭分类收集和社区分类投放吗? 我的答案是,有。 就我个人的观点而言,在现阶段的国情下,垃圾分类不需要像有些指南、建议上写的那么分七八种甚至十几种。中国大陆现在的垃圾分类还只是在蹒跚学步的阶段,先学走路,等走稳了再学跑也不迟。 针对大部分家庭和办公室,建议把生活垃圾分成三类。 1)卫生垃圾,或厕所垃圾,包括各种使用过的卫生纸(巾),尿布,棉签,头发,纱布,以及其他各种沾有体液的个人用品等。这部分垃圾通常为低水分、高热值、高病原性污染风险,适宜并应该进行相对封闭和独立的包装,并送入垃圾焚烧厂进行处理; 2)厨房垃圾,包括各种果皮、果壳、果核,残羹剩饭等食物性垃圾,但不能包括食品包装、厨房用纸和餐巾纸等。这部分垃圾水分高,热值低,不适合进焚烧厂,但是堆肥的优良原料;应该进行独立包装后投入厨余垃圾回收箱。 3)普通垃圾,除去上面两类后,其他的就是普通垃圾。 这种三类分类法,实际上跟现在许多家庭的生活实践相一致。卫生间一个垃圾桶,厨房一个垃圾桶,客厅一个垃圾桶,我想这是大部分城市家庭的标配。因此,基于这三个垃圾桶而实行的分类,既便于居民理解,同时大家需要额外付出的劳动相对较少。 当然,既然是分类,要求肯定是有的。不少家庭过去虽然有多个垃圾桶,但并没有专桶专用,在厨房做饭就把塑料包装扔在厨房的垃圾桶,或者在客厅吃水果就把果皮果壳扔在客厅的垃圾桶,然后扔垃圾的时候两个桶一合并,一股脑儿就扔到小区的垃圾箱里。实行三类分类法,最重要的就是专桶专用,独立包装,分开投放。所有跟个人卫生相关的垃圾扔到卫生间垃圾桶,所有食物性垃圾去除包装后扔到厨房的垃圾桶,其他垃圾扔到客厅的垃圾桶。 对于弄不清更多分类要求的普通居民来说,把家里的垃圾分成上述三类,就达到了满分100的及格水平。 如果不满足于三大类分类,希望进行进阶分类,那么可以在第三类普通垃圾中,进一步地对有毒有害和危险垃圾进行分类。像水银温度计,老式日光灯管,含电路板但没有明确回收渠道的小型电子设备,过期药物,含汞电池等,都可以挑出来分别存放,单独包装后投入垃圾桶。 进一步的,纸张、金属、衣物、塑料、玻璃制品等都可以单独包装和投放。不同的塑料瓶根据其底部的材料类别标示进行分类,不同的织物根据羊毛、棉麻、化纤等材料分类。更高级的,对一些垃圾进行简单拆解,比如塑料外套从笔记本上拆下来,或者把小电子产品的塑料壳和电路板、电线拆解开。当然,这应该是超过100分总分的竞赛型附加题了。 那么,在目前即使分类投放也会被混合收运的情况下,我们个人进行三类回收的意义到底在哪里? 第一,有助于保持家庭环境卫生。 科学地认识卫生垃圾、厨房垃圾和普通垃圾的卫生特性,实行专桶专用,分类收集,有助于减少每日投放垃圾的工作量。对于上班族来说,每天上班出门的时候随手扔掉前一日产生的厨余垃圾,其他垃圾可以几天扔一次,由于剩下的以干垃圾为主,不用担心居室内产生异味。 第二,有利于培养家庭成员尤其是孩子的分类习惯。 现在不实施强制性的垃圾分类,不代表以后一直不会;我们这一代到退休前(2050年)可能不会实现全国范围内的强制垃圾分类,但不代表孩子们这一代到退休前(2070年)也不会。垃圾分类对于高人口密度的中国城市来说是大势所趋。事实上,我个人认为,2030年以后,一二线大城市强制实施垃圾分类的概率将大幅度提高。如果北上广等一线城市政府的态度足够强硬,说不定从2020年起就可能实施区域性的强制分类。毕竟,现在他们每年要为垃圾处理支付高额的财政补贴。例如,北京市2013年用于城市环卫的财政支出为11.7亿,而对公共交通的补贴也是11.7亿。然后,你猜发生了什么?2014年12月28日,北京的地铁和公交,都涨价了。 就像无论多么让人怀念,北京地铁二元的时代迟早都会终结一样,北京市理论上66元每户每年,实际上许多家庭从来没有交过也不知道要交的生活垃圾处理费迟早将被更为严格的分类政策和收费政策所取代。(现在大部分北京家庭实际承担的垃圾处理费以物业费的形式向物业支付,物业再向环卫部门按清运量支付垃圾处理费,其标准依然远远低于垃圾处理的实际成本。) 为了应对随时有可能实施的强制分类政策和高额收费,省得到时候手忙脚乱遭受处罚,我个人还是建议以上述三类分类法进行长期的家庭实践,既科学合理,又能应对可能的政策要求。 第三,文明、自律和公益。 文明和自律见仁见智,众人皆醉我独醒是种有压力的生活方式,纯粹看个人选择。 从社会公益的角度来看,每一袋垃圾从家庭到垃圾处理厂,它必然会接受拾荒者和环卫工人的检阅。他们或者是出于生存,或者是出于职业要求,会尽可能从形形色色的垃圾袋中寻找那些具有一定回收价值(而你不知道或不屑回收)的物资。这些物资主要来自于上述的第三类垃圾。如果我们已经对卫生垃圾和厨余垃圾进行分类包装,对玻璃碴、尖锐的金属等进行适当的包裹,对各种垃圾组分尽量地合并丢弃,那么,拾荒者和环卫工人在进行二次分类时,就会更加卫生、高效和安全。 任重道远,聊以共勉。 作者原创。 转载和引用请注明作者和出处。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s%3A%2F%2Fwww.zhihu.com%2Fquestion%2F20924530%2Fanswer%2F57598974&urlrefer=19173629a8f260d7a3a7c0c5350a5d31
【转】对中国的垃圾分类的一些讨论 来源: 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www.huiguo.net.cn%2F&urlrefer=615f2d897e4f7f416bf78ddce75c945d发表日期:2015-03-30 目前中国大多数城市虽然在垃圾箱上贴了分类的标签,但是没有进行相关的宣传(具体可对比香港、日本的垃圾分类实例),因此收效并不太好。 其实,我认为我国的垃圾分类是做的非常好的。这个好,是被动的。本人家住上海,我家楼下的垃圾箱每天要被附近的一个垃圾婆清空好几次,里面的塑料袋、塑料盒会被她分类叠好,卖给废品站,至于纸箱、铁盒、塑料瓶之类的东西,在垃圾箱内存在的时间不可能超过5分钟,因为附近有拾荒嗜好的长者(with all due respect),会在你扔完垃圾转身离开的瞬间,将这些垃圾迅速搜查一遍。 由于工作的关系,本人前往垃圾填埋场数次。国内大部分城市的垃圾填埋场内,都有专业拾荒者霸守,金属类的物件,基本被收拾一空,真正进入填埋环节的主要是塑料袋、姨妈巾、木头、破布。 第一、中国的垃圾分类其实还没有严格的界定,起码还没有法定标准或者规范出来。可回收和不可回收的垃圾其实随着经济技术水平的变化而变化的,而又和有毒有害垃圾的分类方法不平行。暂时按照百度百科等介绍的来也差不多了。日本的垃圾分类及其细致,而且从小开始宣传教育,这一点我们是差的太远。 第二、除了专业人士,目前中国的普通人士基本上只能凭生活经验来区分垃圾的类别。 第三、在中国,垃圾分类完了后被送到垃圾中转站,压缩打包后再送往垃圾填埋场、垃圾焚烧站和垃圾发电厂等垃圾处理场所。垃圾焚烧和发电前会对垃圾进行预处理,也会做一些比较粗糙的回收工作。垃圾焚烧后的炉渣,可以做建筑材料,飞灰为危险**,要按危废处理。中国目前的可循环垃圾,或者说回收价值较大的垃圾大部分都被拾荒者或者捡垃圾的进行初步回收了,应该说他们完成了较大部分垃圾重收利用的工作。当然这也导致了中国垃圾的热值较低,垃圾发电的效应不高。 第四、光靠设计垃圾桶,是解决不了宣传教育问题的。这个问题基本上可以借鉴日本的做法。教育为主,宣传为辅。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