丐帮蒙阴分舵主 丐帮蒙阴分舵主
关注数: 0 粉丝数: 0 发帖数: 204 关注贴吧数: 0
还自己一个无憾人生     终于有机会闲下来,自己一个人对着屏幕傻傻的发呆,耳边萦绕着偶像的歌曲:走过岁月我才发现世界多不完美,生命开始情不情愿总要过完一生。突然有一丝丝的伤感涌上心头,人生是什么?其实就是每一个今天。当我们面对着今天遗憾于昨天时,是我们没有把握好过去的今天;当我们面对着今天畅想于明天时,今天又被我们忽略于举手投足之间。关于人生的哲理许许多多,可是又有多少人能够成功的把握?每一个人生都有这样那样的不同,但是每一个人生都是在不断失望不断希望中度过。当我们感慨于想要飞得高就该把地平线忘掉的豪言时,谁又能挣得托牵引自己人生的那根细细的线?      转眼之间,三十年一晃而过,看着父母两鬓白色的发,动摇了自己依然年轻的信心。人生还能有几个三十年?父母还能有几个三十年的人生?静下心来的时候才发现,自己对于父母付出的太少太少。坐累了,宁愿蹲在椅子上上网也不回家的假期,回家吃顿饭就匆匆往回赶的脚步,辜负了多少父母翘首等待的期盼,空度了多少本该与父母一起天伦的光阴。当父母在絮絮叨叨的思念中老去,当我们在翘首等待自己的孩子归来中懂得了父母的心愿,人生再也不会给我们时间去弥补这份深深的遗憾。      国庆八天的假期,你还会撇下父母独自远行去享受人生吗?
围绕桃文化 做大桃产业 今天偶尔看到一则新闻:肥城市政府召开记者招待会,要在四五月举办为期近一个月的桃文化节,并举行全国桃木产品设计大赛。作为蒙阴人,作为蒙阴的果业人,心里感慨万千。 肥城桃一直很有名气,但是也不过十万亩而已(数字根据电视新闻报道)。十万亩的桃园,市政府就大张旗鼓的举办近一个月的桃花节,一个月的时间花费肯定不小。我不知道肥城的老百姓怎么评价政府的这一决定。但是我想如果在蒙阴,蒙阴老百姓多数会数落政府不是,甚至骂娘的。因为蒙阴往年举办的桃花节就落下了一片埋怨声。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肥城凭着区区十万亩桃园盛名九州这么多年。而,蒙阴拥有近百万桃海,却一直“默默无闻”。 蒙阴拥有百万果园,五十多万亩桃园。桃花盛开的季节,处处是红色的海洋,那世外桃源也是旅游佳境。丰收采摘的季节,桃园里忙碌的身影,公路上奔流不息的运桃车,是蒙阴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三十几万农民,人人都是桃农。果业是蒙阴农村的支柱产业,那蜜桃就是蒙阴农业中支柱的支柱。所以凭借一切机会大力宣传蒙阴桃文化应该是宣传工作的重中之重。说严重一点,加大蒙阴桃的宣传力度是一切工作的重中之重。 围绕桃文化,做大旅游业。旅游开发被新一届县委县府提上了一个新的高度。旅游业发展靠什么,元素有很多,我想第一就要靠名气。“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以蜜桃宣传为契机,以红花绿桃为媒介,以蜜桃文化为底蕴,大力发展农村生态旅游,从而达到扩展绿色沂蒙山旅游,把绿色生态旅游由点带向面,使其遍布蒙阴全境。适度与蒙阴红色旅游相结合,做大蒙阴旅游业。 围绕桃资源,做大深加工业。蒙阴果业发展让老百姓真正吃到了甜头,收入也明显改善。但是县域经济的发展却没有搭上果业发展的便车,农民得益、财政紧张。不断扩大蜜桃深加工业,一是为了更好的规避市场风险,增强桃农抵御风险的能力。二是为了促进县财政增长。真正使桃农的钱袋子和各级财政的钱匣子都鼓起来,实现双赢。 实事求是地讲,肥城桃花节是值得我们借鉴的。近一个月的桃花节达到了依桃为媒宣传肥城的目的,同时又刺激了旅游业和二三产业的发展。桃木产品设计大赛又为肥城桃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可谓一举数得。 盼望着蒙阴桃花节,盼望着蒙阴桃花节能有新意,盼望着蒙阴桃花节能给蒙阴带来发展,同时也盼望着蒙阴的父老乡亲脑子放活一点,思想解放一点。
关于环境整治,向领导进一言。 几天不进吧,今天忙里偷闲近来溜了一圈,发现正在进行的环境整治工作成了大家关心的话题,褒贬不一。本人是俗人,也不能脱俗,所以也想说上几句。 关于环境整治要不要的问题。整治环境,清理卫生首先应该是值得肯定的,作为县级城市,看看我们周边的同级水平,我们是应该做点什么了。从北面沂源,东面沂水,西面新泰,南面平邑,驱车大约都用一个小时左右的时间就可以到蒙阴。一个小时的路程给人的感觉就是从花园到垃圾场。或许有人说人家有钱,有资本,所以环境就好。那我们实事求是地说,人家住洁净的“高楼大厦”,我们能不能把我们的“农家小院”搞的清洁一些,卫生一点。 关于统一广告牌的问题,广告牌就象人的穿衣打扮,当然越合体越好,所以一定要清理。但是清理的同时我们还要注意,人的身高胖瘦不同,需要的衣服型号也不同。如果统一一米六,有人穿起来像裤衩,有人穿起来露不着脚,显然是不合适的。所以因地制宜,区域规划统一才是解决广告牌的好方法。 关于店外经营的问题。店外经营,乱摆乱放影响一个城市的形象。举几个例子,新城路上的烧烤,蒙恬路上的小吃,漫天的黑烟,满地的油污,人行道上的白砖成了黑砖,彩砖成了真正的花砖。所以店外经营的问题必须要解决,可以规划数个地域进行相对集中,尽量减少对环境和交通的影响。但是也不能一个取缔了之,毕竟以我县现在大多数人的实力还不能天天博雅,顿顿汶河的程度,还离不开这些便宜的地摊小吃。 关于流动商贩的问题。每到夏天,蒙阴的流动摊点就出奇的多。从粽子到年糕,从瓜果梨枣到白菜萝卜,应有尽有。方便了我们的生活,但是也给我们带来了许多不便。二小门口放学时的拥堵,午休时间家属院内的叫卖声,都是令我们头疼的问题。流动摊点具有季节性,流动性,治理起来比较困难。我们可以把它清出马路,规范到相对宽敞的人行道以外。也不能简单粗暴的绝对禁止,因为我们要买菜,他们也要吃饭。 关于绿化硬化路面的问题。相对于以上问题,这个问题老百姓比较容易接受。毕竟谁也不想天天泥里来水里去。但是到具体位置,就有个责权问题。城区的绿化硬化是建设局的问题还是各扫门前雪,责任不明确,互相扯皮,解决这个问题可能需要县长出面了,牵头单位,小组长没那个地位也就没那个能力。 最后想对领导说,城区环境整治事关城区每个居民,要广泛征求意见,打一场环境整治的人民战争,切不可一意孤行,最终使好事变成了坏事,招来骂声一片,甚至集体事件。 几点看法,希望领导不要生气,吧友不要骂人。
“崇洋媚外”之我见 现如今,好像崇洋媚外是“爱国人士”常用来指责“国家叛徒”的一个词汇。动辄以“崇洋媚外”之罪加于他人之身。本人不算是爱国之士,却也绝对不是国家叛徒。但是对于那些爱国之人的这种举动却不敢苟同。其实崇洋媚外这个词应该是一个中性词,我们应该辩证的看待。“中”与“洋”,是两个范围不同的群体,“中”者中国,“洋”者外国,仅此而已。既然是两个群体就会有所比较,我们有让洋人敬仰之处,但是洋人也必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古人就有“师夷之长”之说,所以只要是以“制夷”为目的,“崇洋”一次,“媚外”一回又何妨? 年纪稍大一点的人,或许都会知道“洋火”“ 洋油” “洋钉子”甚至“洋鬼子”的年代。一根火柴,一根钉子我们都造不出来。对于一个以四大发明著称的泱泱大国是何等的悲哀?为什么是这样的结果?我想稍懂中国历史的人都会明白。我们自封自闭了,我们骄傲自大了。如果那时我们能够“崇洋”一点,“媚外”一点,或许就不是这样的结果。 今天,我们经济发展了,实力增强了。又有些人开始骄傲自大了。见不得别人说外国的好。动辄就指责别人崇洋媚外。其实在中国近现代史上,由弱变强的过程,就是改革开放的过程,也就是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结合中国实际发展的过程,说到底也就是“崇洋媚外”而后勇的过程。既然是为了我们自己的发展壮大,那么“崇洋”一点,“媚外”一点又有什么不可以呢? 鄙人愚见,敬请指教。
记忆中那雨夜的小红伞 回来的时候,天色渐晚。天空淅淅沥沥的下着小雨,路上的车和人都急匆匆的来来往往,我想无论是朝向东南西北,那都是回家的方向。 我慢慢的行走在雨夜里,不时有三两个人要么急匆匆的擦肩而过,要么急匆匆的超越我。我的慢与别人的快多少有点显得不协调。 初春的雨淋在身上,虽然还是有点冷,但是也平添了些许春天泥土的芳香。人慢慢地走在这雨里,心却飞回了曾经的一份记忆。 也是一个春天的夜晚,还是这条街,也是在一场细润的春雨里,唯一不同的是,时间是十年前。一个女孩撑着一把红色的小雨伞,站在红旗桥头,远远的遥望着即将放学的三中校门。头上的小雨伞,在微微的春风里根本无法遮挡那被风吹得斜着落下的小雨,女孩湿了半边身子。 男孩随着放学涌出校门的人流慢慢走来,在同学们急匆匆的脚步里,男孩的悠闲显得使人格外的瞩目。在这每个人的匆匆行色中,那滚滚人流顷刻间就消失在夜幕里,只剩下男孩悠悠的在雨中。 “都淋湿了,为什么不跑?”女孩柔柔的问。 “你不觉得这雨里的夜很静很美吗?我不想打破这宁静,更不想破坏这美丽.”男孩诗意的答。 女孩默默地把伞罩住了男孩,就这样肩并肩慢慢的走着。这静静的小雨里,只剩下淅沥沥的雨声和轻柔合拍的脚步声,还有就是那小红伞在雨里慢慢的向回家的方向漂动。 这就是发生在十年以前,一个春天的雨夜里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故事,如果非要给故事一个结尾,那结尾就是男孩就是我,女孩十年后成了我的妻子。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