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水茫茫_ 烟水茫茫_
关注数: 0 粉丝数: 15 发帖数: 258 关注贴吧数: 6
建安风骨 zt 建安风骨 文坛盛事乱世出 文风典范载史册 建安诗人以其卓越的创作实践和文学主张,谱写出中国文学史上一段极为壮美的乐章。他们开创了缘情而发、直抒胸臆、再现现实、体现个性的优秀文学传统,为后代诗歌创作树立了光辉的典范。唐代诗歌能够发展到鼎盛,便直接得益于建安精神。“建安风骨”做为最具魅力的艺术风格之一,一直是后代多数诗人追求的理想境界。 在文学史上,有很多一家人父子或兄弟数人都成为著名文学家的现象。例加大家所熟知的汉代的班固、班昭,宋代的“三苏”(苏洵、苏轼、苏辙),明代公安派的“三袁”(袁宗道、衰宏道、袁中道)等等。曹操、曹丕、曹植就同是汉魏时期的大文学家。这父子三人,对建安时代的文学繁荣做出了积极的贡献,甚至可以说是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建安”是汉献帝的一个年号。文学史上的“建安时期”却不只限于这25年,它大致包括了汉末、魏初将近半个世纪的时间。 东汉末年,从黄巾起义到董卓之乱一系列的军阀混战、武装割据,使统一的帝国陷入了大分裂、大动荡的局面,人民遭到了空前的浩劫,出现了“人相啖食,白骨盈野”、“名都空而不居,百里绝而无生民者不可胜数”的惨酷景象。社会的动荡引起了社会思潮的裂变。建安时代的诗人目睹了这一幕幕的惨剧,亲身经历了颠沛流离的生活,对社会动乱有切身的感受。他们抛弃了两汉大赋那种辞采糜丽、讽一劝百的浮泛文风,冲破儒家“原道、征圣、宗经”的文学观的束缚,在继承汉乐府民歌“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优良传统的基础上提出了“缘情”的文学主张。他们以质朴刚健、清新自然的语言、比兴的手法真实地再现现实,抒发强烈的思想感情,表现出鲜明的个性色彩和时代精神形成了慷慨悲凉的独特风格。后人称这种文风为“建安风骨”。 最先开一代风气的是曹操。他酷爱文学,具有极高的文学修养,富有创新精神,创作时不受传统思想和形式的约束,直抒胸臆.直言事理,下笔无所顾忌。鲁迅称他为“改造文章的祖师。”曹操有爱惜人才、看重文士的思想,因此,大批著名文人,如大家熟知的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禹、应扬、刘祯等都云集邮下。曹丕、曹植对建安文人更是象好朋友一样相处,“行则同舆,止则同席”。这无疑提高了文人的地位,鼓舞了文学创作。 曹丕(公元187一公元226),字子恒,是曹操的次子。建安22年立为太子,25年,曹操死后,他继承了曹操的职位,当年冬天逼汉献帝禅位,自立为大魏皇帝。他传留下来的辞赋诗歌共80多篇,其中五言诗和七言诗写得较好;在内容上看,描写爱情的比较出色。 曹丕在文学创作上的成就要低于曹操和曹植,但在文艺理论方面,却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他在做太子时著的《典论·论文》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系统的文艺理论著作。《典论·论文》首先肯定了文学的价值和功用,称文学是“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第一次把诗赋的地位、价值和作用看做与学术著作相同。这在文学史上有划时代的意义,对文学的独立发展起到了直接的推动作用。另外,《典论·论文》还比较深入地评述了文章的体载和特征、作家的气质才性和作品风格的关系、文学批评的态度问题。这些论述直接影响了南北朝时期文艺理论的发展和成熟,对当时的文学创作起到了积极的指导作用。 建安时期最杰出的作家是“才高八斗”的曹植。曹植字子建,生前曾封陈王.死后谥名是“思”,所以,后人又称他为陈思王。 曹植的一生可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在父亲的庇荫下过着贵族生活,得到很好的教养,才华横溢,十多岁就“诵读诗书数十万言”,而且志向远大。曹操很喜爱他,一度曾打算立他为太子。但是最终还是曹丕在王储之争中获胜。由于这个缘故,他深遭曹丕怨恨。《七步诗》的故事虽然不一定是事实,但却真实地反映了曹丕、曹植兄弟之间的关系。曹丕继位后,对曹植进行了一系列迫害,先是杀了一向拥护曹植的丁仪、丁翼兄弟,接着又把曹植赶往封地,六次变更爵位,三次变更封地。后期的曹植象囚臣一样动辄得咎,物质生活条件也很恶劣。但他渴求建功立业的愿望却从未稍减,甚至更加强烈。最终在41岁时满怀忧愤地死去。
贾诩与孙子兵法 本文侧重于历史 本来我是看《孙子兵法》十三篇入迷的,后因孙子兵法之最好注解乃曹操所作,而且有许多经典战例为曹操所作,于是看好曹操。后观《三国演义》,曹操在鼎盛时期却数败于贾诩之谋,于是看好贾诩。观《三国志》,觉得贾诩的为人冷静,所用谋略深合《孙子兵法》,如:“将听吾计,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跳槽!!!“其用战也,胜久则钝兵挫锐”----------------赤壁前劝曹操,“百战百胜,非善之善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同上‘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宛城之“将计就计”“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故能自保而全胜也。”---------自保??!!!!“知己知彼,百战不贻;”------------------贾诩对曹丕说“量敌论将”“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贾诩对曹丕说“先胜后战”“攻而必取者,攻其所不守也。”---------------官渡之战,支持许攸“退而不可追者”----------------------曹操退兵,不追!“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复又追击,得胜!“乡间者,因其乡人而用之;”----------------李傕与羌兵;“内间者,因其官人而用之;”----------------韩遂与马超;
贾文和,三国第一智者 本文侧重于非历史 贾诩,字文和,三国里的超一流谋士.志节深沉,大小事几乎从未失手过.是曹营中与郭嘉并驾齐驱的谋士,比诸葛、司马更有过之而无不及。先来看看他的经历,相信你也一样会大加赞许:  早年遭氐人之乱,贾诩狐假虎威,借助太尉段颎之名成功脱逃,足见其机智冷静;  三国罪人董卓死有余辜后,贾诩劝得李傕、郭汜、张济等人攻长安为后计,后又拒不受功,因他深知李、郭鼠目寸光,不能安邦抚民,不过小喽罗而已。 后来李、郭闹派系争斗,贾诩从中斡旋,帮助小皇帝和群臣脱离李、郭的控制.后便上还官印,投靠段煨,觉不为段容,于是奔宛城张绣,得到厚待,家人也得到保全,可见其睿智. 下面一段更为精彩  曹操讨伐张绣,又怕袁绍攻击许昌,于是退兵,张绣尾随追击,贾诩劝阻:“不可追,追必败。”张绣不听,强行追击,被曹操亲自断后击败;此时贾诩又对张绣说:“赶快再追,一定会获胜。”果然取胜.  贾诩劝张绣投降于曹操,贾诩深受郭嘉推荐,后来二人都得到了重用,贾诩留参司空军事。贾诩在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中颇献计策. 曹操破马超时,贾诩献离间计,在给韩遂的书信中拣敏感地方涂黑,后马超韩遂果然反目. 魏文帝曹丕对贾诩很是器重: 曹丕为五官中郎将时,因与曹植争王位闯祸,于是问计于贾诩,果然巧妙的应付了过去; 217年,曹丕为太子之位派人向贾诩问计,贾诩:“希望将军修养品德,勤于学习,日夜孜孜不倦,不违背作儿子的道义,这就够了。”曹丕听从了他的建议;后来,曹操私下问贾诩对立嗣的看法,贾诩闭口不答,曹操问他为何不答,贾诩说:“我在想袁绍和刘表啊。”曹操大笑,于是于该年立曹丕为太子。  贾诩是曹操的老资格谋士,却策谋深长,不与别人私下交往,当时天下谈论智谋之士时都十分推崇他。 曹丕想统一天下,问计于贾诩:“我想统一天下,吴、蜀应先征讨哪个?”文和建议说应先治理好国家再动武,曹丕没有采纳建议,果然无功而返.  贾诩终年77岁,谥肃侯. 可惜的是贾诩一生不曾与诸葛交手过,因此没个比较. 贾诩、郭嘉是天下很纯粹的谋士,就智力而言绝对至少应该强于诸葛、司马;因为贾诩,张郃在时司马的地位还没怎么明显,而司马又偏是诸葛的克星。
贾诩成为三国第一谋士之缘由 贾诩成为三国第一谋士之缘由 贾诩可称三国第一谋士。这是从两层意义上讲的,一是其所谋之奇之准,其所谋影响之巨,无愧于第一谋士之称;二是因为他是最典型意义上的谋士,不像诸葛亮身担丞相之职,重在治国安邦,也不像周瑜承荷将帅之任,长于领兵作战。贾诩更无意于成为拥兵自重、称霸一方的军阀,他的身份永远在幕后,他不断地从某个将军深厚的帷幕后闪身而出,表面上是献计,实际上却往往收到替将军作主的效果。 如果我们认可曹操是千古一枭雄的话,在三国时代,真正在谋略上击败曹操,并让曹操本人都佩服的人,就是贾诩了。 贾诩给人的感觉是,像一个把谋略本身当作一种美,只追求谋略才华之展示的唯美主义者:只要自己的计谋有用武之地,他并不在乎江山变色。他先后投靠的段煨、刘表和张绣,竟然都是自己内心颇为鄙视的。他为李傕、郭汜出主意,也决不是要真心辅佐他们。贾诩之所以在分明看出张绣没有远大前途的前提下,仍毅然委身于张绣帐下,仅仅是因为张绣能够对他言听计从,能使他的谋略得以展示。 当年陈寿撰《三国志》时,曾将贾诩与曹操手下最具威望的二荀(荀彧、荀攸)并列立传,引起了注家裴松之的不满。云:攸、诩之为人,其犹夜光之与蒸烛乎!其照虽均,质则异焉。今荀、贾之评,共同一称,尤失区别之宜也。周泽雄先生更认为,是贾诩挑动李傕、郭汜反上长安、又间接导致李、郭二人在长安城外自相残杀,随着李傕、郭汜的反戈一击,东汉再也没有喘过气来,由此认为贾诩犯下滔天奇罪,为东汉元恶之一。 贾诩真的是时代的罪人吗?我认为对人物的理解要回到他的时代,要看到他的地域文化背景的影响。 东汉末年,礼教已无法维系人心,喊着忠义的人往往是举着忠义的旗号,追求自己的目的。个人在道德失范的同时,又要面队风雨飘摇的乱世。在这个乱世,个体生命没有任何保障,军阀混战、外族劫掠、强盗横行、天灾不断,在这样一个黄天变色的时代,所有的道德都要让位于生存的需要。而这些矛盾在贾诩的出生地——武威,又是尤其地尖锐突出。僻处西凉的武威,仁义礼教的道德规范本来就淡薄,与游牧民族斗争与杂处的生活体验、严峻的生存环境的考验是贾诩不会去在意那些已经变得虚伪的道德,他的谋略只是关注生存,以他和他周边的人的生存为第一义,因为没有精神束缚,他可以纵横驰骋地展现自己的谋略才华。正是在这种精神自由中,他的谋略达到了权变的极至。 贾诩并不是历史的罪人,他是历史的一颗棋子,他以时代所赋予他的性格和才华,在不自觉中完成了对一个旧王朝体制的摧毁。旧的王朝体制不摧毁,新的个人及个人精神便不可能诞生。 我们是无法简单地用道德的眼光来评价贾诩这个奇人的。他像一个在乱世中游戏人生的人。他不追求权势,但小心翼翼地保护自己;他对哪个势力都没有真正的感情,冷眼看待天下的沧桑沉浮;他把施展才华看作一种乐趣,笑盈盈地看着事件按照自己所预期的那样发展;你可以说他无情,但在那个时代,当太多的有情只是虚伪的面具,贾诩有理由选择做一个旁观者和唯美主义的游戏者。 需要指出的是,陈寿由于距离三国乱世时代较近,能够感受和理解那个时代非道德化的时代精神,对那个时代的英雄主义和唯美主义(两者在精神内涵上是一致的)能够以一种赞许的眼光看待。而后来南朝裴松之因感受于他的时代由于与北方异族政权的对抗而重新兴起的道德主义,所以无法认可贾诩的非道德化行为,并对荀彧等人作出自己所认为的道德化解释。而贾诩本人正是由于摆脱了道德的束缚,才获得了精神自由,并成为三国第一谋士。
【转帖】贾诩 - 历史年表 贾诩年少时并不出名,只有当时名士阎忠认为他与众不同,说他有张良、陈平那样的智慧。贾诩早年被察孝廉为郎,因病辞官,向西返回家乡到达汧地,路上遇见氐人,和同行的数十人一起被氐人抓获。贾诩说:“我是段公的外孙,你们别伤害我,我家一定用重金来赎。”当时太尉段颎,因为久为边将,威震西土,所以贾诩便假称是段颎的外孙来吓唬氐人,氐人果然不敢害他,还与他盟誓后送他回去,而其余的人却都遇害了。贾诩拥有如此随机应变处理事情的才能,像这样的事情很多。 [189年],董卓侵入洛阳,开始控制中央政权。贾诩以太尉属官的身份成为平津都尉,后来升为讨虏校尉。当时董卓的女婿牛辅屯兵于陕,贾诩就在牛辅军中。 [192年],董卓被王允、吕布等人谋杀。不久,牛辅也在逃窜中被部下所杀,众人恐惧。董卓部下李傕、郭汜、张济等人无所依靠,便遣使去长安请求赦免。王允为人刚直,竟没有同意,李傕等人更加恐惧,不知所为,准备各自解散部队,逃回乡里。贾诩为求自保,便出面阻止了他们,说:“听说长安传闻要杀尽西凉人,要是你们弃众独行,一个亭长就能把你们抓住。不如带领部队向西,沿途收敛士兵,再进攻长安,为董卓报仇,如果能够幸运地成功,就可以在朝廷的名义下征讨全国,如果不能成功,再逃走也不迟。”这个计划被众人采纳。李傕等以替董卓报仇为名,联络西凉诸将,率军袭击长安,等到长安城下,已聚合10余万人。李傕与樊稠、李蒙等围攻长安城,因城防坚固而不能攻克。后由城内叛变士兵引导李傕军入城,与守将吕布展开巷战,吕布兵败,仅率百余骑出逃。李傕等纵兵掳掠,吏民死者万余人,尸积满道。一时间,京城腥风血雨,朝野大乱。事成后,贾诩被任命为左冯翊。李傕等以贾诩之功欲封其为侯,贾诩说:“这是保命的计谋,哪有什么功劳?”坚决不受。李傕等又让贾诩为尚书仆射,贾诩说:“尚书仆射是百官的师长,是天下的榜样,我贾诩一向没有什么名望,难以服人。就算我可以贪享虚荣,对国家又有什么好处?”于是改拜贾诩为尚书,掌管选拔人才,在人事方面多有贡献,李傕等人亲近贾诩但同时也很惧怕他。不久,贾诩的母亲去世,贾诩辞掉官职,后来又被拜为光禄大夫。 [195年],李傕、郭汜、樊稠三人互相猜忌,争权夺利,争斗起来,李傕使骑都尉胡封刺死樊稠。不久,李、郭之间矛盾日益激化,开始交兵,李傕请贾诩为宣义将军,来帮助自己。后来,李、郭二人讲和,放出被劫持的献帝和朝臣,对此贾诩作出了很大努力,之后贾诩便上还官印。当时将军段煨与贾诩同郡,屯驻华阴,贾诩去投靠段煨。贾诩向来知名,为段煨军所敬服,段煨心里怕贾诩夺其兵权,但在表面上对贾诩十分礼遇。贾诩看出后,心不自安。南阳张绣与贾诩暗中有来往,张绣便派人去迎接贾诩。贾诩临行时,有人对贾诩说:“段煨待你这么好,你为何还要离去?”贾诩说:“段煨生性多疑,有猜忌我的意思,待遇虽然优厚,却不可依靠,待久了一定会被他所害,而我离开他一定很高兴,又指望我连结外援,一定善待我的家人。而张绣缺乏谋士,也很愿意得到我,这样我和我的家人都能够得到保全。”贾诩到达张绣处,张绣果然大喜,率子孙前来迎接。而段煨知道贾诩离去,也果然善待其家人。 [198年],曹操南征张绣,包围张绣据守的穰城。不久,曹操闻袁绍欲趁虚袭取许都,便立即从穰城撤退。张绣率兵尾随追击,刘表也派荆州军占据安众,切断曹军退路,企图与张绣夹击曹军,曹操出奇兵大败张、刘联军。曹军获胜后,速行北撤。张绣亲自率兵追击,贾诩劝阻说:“不可追,追必败。”张绣不听,强行追击,被曹操亲自断后击败。贾诩这时又对张绣说:“赶快再追,一定会获胜。”张绣说:“不听你的建议才落到这种地步,现在已经败了,为何要再追?”贾诩说:“形势已经起了变化,赶快去追准能获利。”张绣听从贾诩建议,收集散兵,再行追击,竟将曹操后卫部队击溃。得胜后,张绣问贾诩请教是怎么回事,贾诩解释说:“这很容易明白。将军虽擅于用兵,但不是曹操的对手。曹军刚撤,曹操一定亲自断后,我们的追兵虽精,但将领比不过他们,他们的士兵还很有士气,所以我知道将军你必败。曹操之所以还未尽力就已撤兵,一定是后方出了事,所以击破将军的追兵后,一定会全力撤退,留别人断后,他留的将领虽厉害,却比不上将军,所以我知道将军用败兵也能取胜。”张绣大为佩服。
从生存之道看贾诩ZT 看演义,贾诩可称三国谋士中出乎其类,拔乎其萃的人物。这么评价从两点讲:一是谋出奇至准、谋至深及广;二是他完全是谋士(不似诸葛为丞,治国安邦;不如周郎掌帅,领兵作战;更非曹操拥兵,称霸一方,他却在帷幕后献计,达到替将军作主的效果。)。贾诩先后投靠的段煨、刘表和张绣等,并且他为李傕、郭汜出主意,但决不是要真心辅佐他们。他之所以委身于其帐下,仅仅是因为他们能够对他言听计从,能使他的谋略得以展示,从而达到自身价值的体现。 《三国志·魏书十·荀彧荀攸贾诩传》,将贾诩与曹操手下最具威望的二荀(荀彧、荀攸)并列立传,可见其智谋与安国的能力了。但注家裴松之的认为:攸、诩之为人,其犹夜光之与蒸烛乎!其照虽均,质则异焉。今荀、贾之评,共同一称,尤失区别之宜也。似乎有不满之言。更有言论讲,是贾诩挑动李傕、郭汜进攻长安、又间接导致李、郭二人在长安城外自相残杀,随着李傕、郭汜的反戈一击,东汉再也没有喘过气来,由此认为贾诩为东汉末年社会动荡的元恶之一。分析一个人,要从内外两方面理解,人也是辩证的统一。看看贾诩,我们必需回到他所处的时代,更要了解他那个时代的地域文化及背景。东汉末年,诸侯割据,军阀争霸,外族劫掠,强盗横行,天灾不断,天下大乱,很多人为了追求自己的个人目的或者寻觅自己生存的保障,导致道德礼教完全丧失,即然处在那个风雨飘摇的乱世,个体生命的存在完全没有任何保障,六欲七情在这样一个时代,生存欲必然摆在所有一切之上(注:公元156年人口5007万,经过黄巾起义和三国混战,公元208年赤壁大战后的全国人口为140万,公元221年人口下降到90万;损失了98.3%。“马前悬人头,车后载妇女”、“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余一,念之断人肠”,公元208年赤壁之战曹操说汉末三国大动荡活下来的人只是原来人口的1%!一直到公元265年,三国人口总计才767万。),一切道德都要让位于生存的需要。贾诩出生在武威姑臧,僻处西凉,与游牧民族斗争和杂处的生活体验、严峻的生存环境的考验导致贾诩不会去在意那些已经变得虚无缥缈的道德礼教,他的谋略计策只是关注基本生存,他认为:他和他周边的人的生存为第一要旨,他纵横驰骋地展现自己的谋略才华,正是这种意念使得他的谋略达到了权变的顶峰。在东汉末年的大环境中,他贾诩只不过是微乎其微的人物,在三国的棋盘上,他只是一颗棋子,不过他那种时代所赋予的性格和才华,合乎实际进行的创造性思维,随机应变、巧施计谋让他成就了一件件别人不能显现的精神!在观书中所云:诩自以非太祖旧臣,而策谋深长,惧见猜疑,阖门自守,退无私交,男女嫁娶,不结高门,天下之论智计者归之。由此可见,你用如何眼光来评价贾诩这个历史人物呢?在乱世中,他能否游戏人生?在权力前,他可否追求权势?永远谨慎保护自己及家人,并且对哪一个势力都没有真正的感情,真正是---冷眼看尽天下事,沧桑沉浮与我来;他的才华多数是为了一种生存而体现,他可以看着事件按照自己所预期的那样发展,他的情感永远无处显现,生在乱世,何须多情,人之初体验,完全可以作为旁观者。生存,在非道德化的时代生存,一切赞许的眼光不能看待一个非道德化的行为,贾诩摆脱了道德礼教的束缚,才能闪耀一种千古不灭的光辉。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