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之子 永远的爱_迭戈
怀旧经典
关注数: 238 粉丝数: 965 发帖数: 2,629 关注贴吧数: 6
我最爱毛主席的词《沁园春.雪》 我最钟爱的的毛主席的诗篇是《沁园春.雪》。在初中语文课本里学的,当时背过,直到现在倒背如流。昨天登北岭山,刚刚下过一场小雪,看到银装素裹的景色,不禁随口朗诵了这首词!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大致意思是,北方的风光,千里冰封冻,万里雪花飘。 望长城内外,只剩下无边无际白茫茫一片;宽广的黄河上下,顿时失去了滔滔水势。 山岭好像银白色的蟒蛇在飞舞,高原上的丘陵好像许多白象在奔跑,它们都想与老天爷比比高。 要等到晴天的时候,看红艳艳的阳光和白皑皑的冰雪交相辉映,分外美好。 江山如此媚娇, 引得无数英雄竞相倾倒。 只可惜秦始皇、汉武帝,略差文学才华;唐太宗、宋太祖,稍逊文治功劳。 称雄一世的人物成吉思汗,只知道拉弓射大雕。 这些人物全都过去了,称得上能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还要看今天的人们。 毛泽东诗词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其中,《沁园春·雪》是毛泽东的代表作之一,被誉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本文将从多个方面对这首诗歌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探讨其艺术成就和文化内涵。一、背景介绍 《沁园春·雪》是毛泽东于1936年2月在陕北写下的一首词。当时,红军刚刚经历了长征的艰苦历程,到达陕北后面临着严峻的形势。为了鼓舞士气、振奋人心,毛泽东写下了这首气势磅礴、意境深远的诗篇。首次正式发表于《诗刊》1957年1月号,1958年9月在文物出版社刻印的《毛主席诗词十九首》中刊出,其后报刊相继转载,据传多有讹误。1951年l月8日《文汇报副刊》曾将毛主席赠柳亚子先生的墨迹制版刊出。 这首词被推崇为毛主席最好之词,也最庞大气魄之词,一首词震动神州,亦是古今罕见的蔚然奇观。 1945年重庆谈判期间《沁园春·雪》被公开发表,该词一经公开,顿时引起巨大轰动,人们争相传诵,好评如潮,不仅领略了毛主席的博大胸襟与雄才大略,也从毛主席及其领导的中国共产党身上,更多地看到了中国的光明和希望。 二、艺术特点 1. 语言简练、意蕴深厚 毛泽东的诗词语言简练而富有表现力,善于运用生动的比喻和形象的描绘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在这首词中,他以“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等简洁有力的词语,生动地描绘出了北方冬季的壮丽景象。同时,他还通过“望长城内外”、“大河上下”等宏大的视角,展现了中国历史的悠久和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 2. 情感真挚、激昂向上 毛泽东的诗词充满了真挚的情感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在这首词中,他表达了对祖国山河的无限眷恋和对革命事业的坚定信念。这种激昂向上的情感不仅激发了人们的爱国热情,也激励了人们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3. 意境深远、寓意丰富 毛泽东的诗词往往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寓意丰富的意境。在这首词中,他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和对历史事件的回顾,表达了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和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这种意境深远的特点使得这首词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还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文化内涵。 三、文化内涵 1. 爱国主义精神 毛泽东的诗词中蕴含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在这首词中,他表达了对祖国山河的无限眷恋和对革命事业的坚定信念,体现了他对祖国的深厚感情和对民族命运的关注。这种爱国主义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2. 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毛泽东的诗词中体现了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在这首词中,他以“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等豪迈的语言,表达了对革命事业的信心和对未来的美好憧憬。这种革命乐观主义精神鼓舞着人们不断追求进步和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3. 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毛泽东的诗词中彰显了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在这首词中,他通过对祖国山河的赞美和对历史事件的回顾,展现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民族精神的伟大力量。这种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增强了人们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也激励着人们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努力。
马拉多纳的图片分享 第二十九展 “球”——控球出神入化。马拉多纳对球的掌控能力那简直超乎想象。就好比他和球是长在一起的,球就像他身体的一部分。比如说在比赛中,对方球员上来拼命抢球,那一般球员可能就慌了神,球就保不住了。可马拉多纳不一样啊,他能轻松地用脚内侧、脚底把球护住,任凭对方怎么抢,就是抢不走。就像他在一些激烈的对抗中,周围都是对手围着他,可他还是能稳稳地把球控制在自己脚下,这种控球能力,真不是一般人能比的。 “王”——王者统治力强。在球场上,马拉多纳就是王者。他一拿球,整个球队的气势都不一样了。就好比一支军队有了主帅,大家都有了主心骨。他能带动队友,让整个球队的进攻都活起来。比如说在一些关键比赛中,球队落后的时候,马拉多纳一拿到球,队友们就都充满了信心,都知道跟着他的节奏走准没错。他能凭借自己的技术和意识,撕开对手的防线,创造得分机会,这种统治力,就像王者一样,让对手都敬畏三分。 “风”——风格独树一帜。马拉多纳的踢球风格那是独一份儿的。他不像有些球员只是闷头踢球,他踢球充满了激情和创造力。比如说他的盘带,那不是简单的过人,而是像在球场上跳舞一样,一会儿左,一会儿右,把对手耍得团团转。他的这种风格,让观众看得热血沸腾,也让对手摸不着头脑。他就是用自己独特的风格,在足球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范”——风范令人敬仰。马拉多纳不仅球技高超,他的球品和风范也让人敬佩。在比赛中,他尊重对手,即使赢了球也不会得意忘形,输了球也不会垂头丧气。他总是带着一种大将风度,鼓励队友,面对困难也从不退缩。比如说在一些艰难的比赛中,球队面临巨大的压力,他总是第一个站出来,用自己的行动激励队友,这种风范,就像一个真正的领袖,值得所有球员和球迷学习。“球王风范”这4个字用来评价马拉多纳的技术再合适不过了。他就是足球界的仙佛,他的技艺和风范永远留在球迷心中。
毛选,用《实践论》击碎PUA套路 第一步:识别PUA的套路伪装 教员在《实践论》中提到:“认识的过程,第一步,是开始接触外界事情,属于感觉的阶段。”在面对PUA时,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通过感性认识去识别那些隐藏在花言巧语背后的套路。 PUA者往往会利用我们的心理弱点,比如渴望认可、害怕失败等,来实施他们的操控。他们可能会先给予我们一些虚假的赞美,让我们放松警惕,然后再突然进行贬低和指责,使我们陷入自我怀疑的漩涡。 第二步:分析PUA的本质逻辑 教员指出:“认识的第二个阶段,即理性认识的阶段。这个阶段就是综合感觉的材料加以整理和改造,形成概念、判断和推理。” 当我们识别出PUA的套路后,就要进一步分析其本质逻辑。PUA的核心本质是通过操控他人的心理,来满足自己的利益需求。 他们利用心理暗示、情感绑架等手段,让我们在不知不觉中失去自我判断能力。他们为什么要这么做?他们的目的是什么?通过理性的分析,我们可以找到应对的策略,同时也能更加清楚自己的优势和不足,从而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主动。 第三步:用行动打破PUA的枷锁 教员强调:“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在识别和分析了PUA的套路和本质后,我们要通过实践来打破PUA的枷锁。 只有将理论付诸行动,我们才能真正摆脱PUA的控制,实现自我成长和提升。 当我们遇到PUA时,不能仅仅停留在认识和分析的阶段,而要采取实际行动。比如,在职场中,如果上司无端指责我们,我们不能一味地忍受和自我怀疑,而是要勇敢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用实际的工作成果来证明自己。
毛主席登上六盘山咏怀之作 1935年9月20日,毛主席率领中央红军取得腊子口战役的胜利以后,顺利到达甘肃岷县,根据中央决定前往陕北,与陕北红军会合。 蒋介石得知消息后,妄图借六盘山天然屏障,前后夹击,一举消灭红军。遂急令六盘山一带的东北军骑兵第七师、三十七军第二十四师沿兰西公路追击,企图截断红军沿兰西公路翻越六盘山的去路。 面对蒋介石咄咄逼人之势,毛主席审时度势,认为东进陕北,行军公路必遭敌軍阻挡,只有青石嘴一带敌人兵力相对薄弱,红军只有从这里翻越六盘山,才能跳出敌人的包围圈。 青石嘴位于六盘山东麓,地势独特,历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这里的地形恰如其名,几座大山构成了一张大嘴,为咽喉要道。 10月7日早晨,红军部队向青石嘴方向出发,留一部分部队据险狙击前来追堵的国民党军队,红军主力部队沿王套、后莲花沟,进入六盘山主脉地带。 经红军侦察得知,青石嘴驻有国民党第十九团运送物资的两个骑兵连,刚刚进入青石嘴正在休息。毛主席当机立断,立即召集一纵队各大队负责人,亲自部署战斗任务,要求部队形成钳形包围态势突袭敌人,攻击要快、猛、狠,迅速解决战斗,搬开拦路石。 战斗发起后,红军三个大队分三路出击,一并压向敌人。此时敌人正在河滩树荫处吃饭、休息,顿时慌了手脚,人喊马叫,乱作一团。除了少数逃脱外,大部分缴枪投降。战斗约半个小时,共歼灭骑兵两个连,缴获战马一百多匹,弹药物资十余马车。 当天下午,毛主席和张闻天、王稼祥等中央领导登上了六盘山山顶,红军主力部队也顺利的翻越六盘山。 青石嘴战斗的胜利,彻底粉碎了国民党在六盘山地区围剿红军的图谋,打通了红军继续北上胜利会师的通道。同时,用缴获的战马组建了红军骑兵连,诞生了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支骑兵侦察部队。 翻越六盘山以后,毛主席作词一首《清平乐.六盘山》: 清平乐.六盘山 天高云淡, 望断南飞雁。 不到长城非好汉, 屈指行程二万。 六盘山上高峰, 红旗漫卷西风。 今日长缨在手, 何时缚住苍龙? 此词从眺望远景起笔,写了登上六盘山所见到的北国深秋的景色,回顾了长征的胜利,表达了红军北上抗日的坚强意志。紧接看又写近景,如火的红旗在高山之巅,迎风舒卷,烘托了红军将士胜利的喜悦。同时表达了对长征即将胜利的心情和早日消灭国民党反动派,全国人民得解放的决心。 在表现手法上,全词景中有情,情中有景,达到了情景交融、刚柔相济的妙境
读毛选笔记:深入学习《实践论》 毛选中的实践论被深入推崇,我也是因为接触实践论才开始学习毛选的。我曾想着学习毛主席看书的精神,读它一百遍的心态,学习实践论,目前还没有达到。不过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是有着深刻的道理的。用实践论的话来说,社会实践的继续,使人们在实践中引起感觉和印象的东西反复了多次,于是在人们的脑子里生起了一个认识过程中的突变(即飞跃),产生了概念。在社会生活中,我们始终是一个小学生。我们要坚持活到老,学到老。学习知识是实践吗?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知识的来源只有一个,那就是实践,然而获得知识的途径却有两个,一个是直接经验,一个是间接经验。《实践论》:一切真知都是从直接经验发源的。但人不能事事直接经验,事实上多数的知识都是间接经验的东西,这就是一切古代的和外域的知识……所以,一个人的知识,不外直接经验的和间接经验的两部分。我们学习理论/知识,就是在学习别人的直接经验,获得感性认识。而学习的这些知识在我为间接经验者,在人则仍为直接经验。举个例子:如果一个人学习种地,当然种地属于生产活动,是一种实践。但是呢?他通过书籍上的经验、专家的讲座、看别人种地并获得丰收,等等方式进行学习,这些都不是他种地的实践,应当是他学习的实践。只有把他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上,才是实践。他通过自己动手种下一种庄稼,并且按照学到的理论应用到整个生产实践过程中,并获得了丰收。对于他来说,自己亲自动手种庄稼并获得丰收才是他的实践。学习知识的目的是应用到实践,改造客观世界和自己的主观世界。然后再在实践中检验自己学到的知识的准确性和正确性。什么是实践,实践又有哪些形式呢?用实践论中的说法:人类的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决定其他一切活动的东西。人的社会实践,不限于生产活动一种形式,还有多种其他的形式,阶级斗争,政治生活,科学和艺术的活动,总之社会实际生活的一切领域都是社会的人所参加的。这就意味着,实践必须有人的参与,也即是人是主体。客体即客观世界、自己的主观世界——自己的认识能力,主观世界同客观世界的关系。比如蜘蛛织网不是实践;但也并不是所有的实践都需要自己参与,重要的是应用。因为人生有限,不能事事实践。还有的不能实践。比如,当我们知道砒霜有毒的时候,已经有人通过实践付出了生命的代价,所以,我们有了这种认知。当然,毒药能害人,有时候也能救人,只不过这需要医生去进行实践。实践的主体除了是个人之外,还可以是组织、团体、甚至是一个阶级。说人话就是,我们上班、学习、创业等等,和我们的衣食住行有关的一切,都算是生产活动,都是实践。
首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