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cane_Song Arcane_Song
关注数: 9 粉丝数: 108 发帖数: 7,422 关注贴吧数: 10
转一个哲学吧的好贴子,自己得学习,以后吧里不随便怼人 "不退让法"(Non-assertive technique)是一种在人际交往中采用的沟通策略,其核心是在表达自己的观点、需求或感受时,既不侵犯他人的权利,也不自我牺牲。这种技巧有助于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同时保护个人的自尊和尊重他人的立场。 ### 不退让法的基本原则包括: 1. **明确表达**:不退让法强调清晰、坦率地表达自己的看法、感受或需求,避免含糊不清或模棱两可的语言。 2. **尊重他人**:在表达自己的立场时,考虑并尊重他人的感受和权利。这意味着避免过度强调自己的观点或需求,而是寻求平衡和妥协的可能性。 3. **非攻击性**:不退让法强调避免使用侮辱、批评或攻击性语言,以免加剧冲突或伤害他人的感情。 4. **倾听和理解**:尊重他人意见的同时,积极倾听和理解对方的观点,这有助于建立相互理解和信任。 ### 不退让法的实际应用包括: - **使用"I"语句**:例如,用"我觉得"或"我需要"来表达个人的感受和需求,而不是指责或推断他人的动机或意图。 - **明确界定界限**:在需要保护个人权利或界限时,坚定地表达自己的立场,但同时避免过度强硬或妥协。 - **寻求解决方案**:尽可能与他人合作,寻找解决方案,以满足双方的需求和利益。 不退让法不仅有助于个人在沟通中保持自我尊重和尊重他人,还可以促进积极的人际关系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不可简化的复杂性观点的悖论 不可简化的复杂性,下文有引用介绍,不多说。此观点的问题在于,现实中,具体到某个事物,你说此事物A不可简化,但A却因智慧设计改良,增加了部件,逐步变成了B,甚至C,那么事物B和C能否简化成A?如果能的话,此例子中只有A不可简化,BC均能简化,不可简化的观点自相矛盾。如果认为BC均不能简化成A,那么这个观点已经是进化论的观点,物种演进,不相同的事物之间能转变,同样也是自相矛盾。 欢迎讨论,不删帖。 分割线–––––––– 虽然进化论是目前对生命演化的最靠谱的解释,但是不可否认的是,进化论并不完美。事实上,进化论有一个致命的弱点,100多年前,达尔文就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他指出:“假如有一天,人们能够证实生物体内的某种复杂的器官,是不可能由大量渐进而细微的变化形成的,那么进化论就会崩溃。” 进化论的反对者当然不放过这个弱点,在过去的日子里,他们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很多质疑。在众多质疑声中,美国利哈依大学的迈克尔.贝赫 (Michael J. Behe)提出的“不可简化的复杂性”对进化论极具威胁。 简单地讲,“不可简化的复杂性”是指一个复杂的系统,必定是由很多具备各种功能的零部件组成,它们各司其职,又必须互相配合,才能够完成整个系统的功能,任何一个零部件的缺失都会导致这个复杂的系统变得毫无用处。 这样的例子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对于一台复杂的机器,你确实可以将它的零部件简化一部分,但却不能一直简化下去,当简化到了一定的程度,所有的零部件都是非常必要的了,如果再简化掉其中的某一个,那么这台机器就变成了一堆废铁。
转一篇研究恐龙年代测量的文章,碳14不是唯一工具 说起人类最熟悉的古生物,恐龙一定榜上有名,它们在地球上生活的时间非常久,从三叠纪开始,经过侏罗纪又来到白垩纪,最终因为一颗小行星撞上地球,恐龙才在此后的百万年中因为无法适应地球上的环境变化而灭绝。那么,你知道科学家们是如何得知恐龙年龄的吗?  铀铅测年法给出答案 说起人类最熟悉的测年法,可能很多朋友首先会想到的,都是碳14测年法,不过,这种测年法只能测算5万年之内的古生物化石,对于恐龙这种年代久远的物种来说,是无能为力的,因为碳的衰变期根本就没有那么长。 不过,地球上的同位素并不是只有碳一种,科学家将目光锁定在了铀的身上,它最长可以测算出距今45亿年前的物体,而且精准度很高,所以,对于年代久远的古生物化石来说,科学家采用的便都是铀铅测年法。  科学家校准碳测年法 根据中国科学报5月26日的一篇报道,科学家重新校准了碳测年法,并且将碳测年法的测算时间,延长到5.5万年之前。在新的测年法正式应用后,很多古生物化石也被重新检测,而且很多化石的年龄都被改写。  比方说此前在西伯利亚发现的一处古人类化石,当时通过碳14测年法,科学家们认为它的年龄是距今4.5万年之前,而这次在测年法被重新校准后,这块古人类化石的年龄整整年轻了1000岁,由4.5万年变成了4.4万年。  为何要对碳测年法进行校准? 在古代,人们并不会焚烧化学燃料,所以地球上的环境污染也很小,人类的生活其实很多也都是 依赖于大自然。不过,自从人类进入工业时代,人类开始对地球上很多传统资源进行采挖,比方说石油、煤炭等,然后通过燃烧来换取能源。  因此,伴随着大量的温室气体进入大气层之中,空气里的碳14含量也发生了变化。而且近年来科学家们通过对太空的观测,也发现太阳的活动,在某种程度上也影响着地球上的碳14,当太阳的辐射越强,地球上的碳14也会增多。 所以,因为碳14测年法在上世纪40年代才开始逐渐应用,所以,科学家认为过去很多古生物化石的测量,可能都是不准确的,才会重新对碳14测年法进行校准,希望可以让人类对于古生物历史的了解,更加的精准。  是否会改写恐龙的年代? 这种担心完全是多虑的,在文章的开头我们就已经提到过,科学家判断恐龙的年龄,并不是通过碳14测年法,而是通过铀铅测年法,除非日后铀铅测年法也被重新校准,否则恐龙年龄被改写的可能性非常小,基本上是不会发生的。 同时,科学家也表示,在恐龙年代的测算上,铀铅测年法只是起到辅助的作用,真正让人类得知恐龙年龄的,是化石埋葬的地层,不同时期的地层都特色鲜明,它们是我们了解地球历史最好的证据。 参考资料 中国科学报《科学家重新校准碳测年法》.05-26.
为地球量身定做的月球 ***此处不删贴 中秋佳节你赏月了吗?只要夜晚天气晴朗,我们都可以看见月球,但并不是每个人都了解月球,那么月球有哪些不同寻常的地方?为什么说它是为地球量身定做的呢? 月球的体积 在考察月球的大小之前,不妨把太阳系的其它卫星与其母星作一个对比。【图片】▲ 木卫三与木星 这是木卫三(盖尼米德),如果按绝对大小来看,它是太阳系中最大的卫星。但如果把它放在它的母星——木星旁边,那么木卫三的直径只有木星的1/27。【图片】▲ 土卫六与土星 这是土卫六——泰坦,是太阳系中体积第二大的卫星。假如把它放在其母星——土星的旁边,泰坦的个头会显得小很多,它的直径只有土星的1/24。 火星的卫星就更小了,好像火卫一,其直径只有火星的1/290。【图片】▲ 身材特别玲珑的火卫一 总的来说,整个太阳系有194颗卫星,除了月球之外,这些卫星的大小没有超过母星的1/20,也就是没有超过母星的5%。【图片】▲ 太阳系卫星一览图 但月球非常特别,它的大小却超过了地球的1/4,达到了27%。【图片】▲ 月球似乎是地球的一颗伴星 月球与地球的占比要比太阳系其它卫星跟其母星的占比要大很多,从这个角度看,月球不像是一颗卫星,更像是地球的一颗伴星。月球这样的体积大小对日全食的发生具有重要作用,下文我们会用具体数据进行讨论。 恰到好处的地月距离 不仅月球大小很特别,而且地月距离(地球与月球的距离)也恰到好处。 天文学在描述天体距离时,有一个范围叫做“洛希极限”,大意是说,两个天体之间的距离若小于这个范围,其中一个天体就会在另一个天体的引力作用下被拉散碎裂,变成另一个天体的环。 如果大于这个范围,双方的引力就不足以维持关系,以地月关系为例,月球就会在太阳的作用下,逐渐离地球远去。 月球平均距离地球刚好是384,000公里,这个距离有什么特别呢?【图片】▲ 月球刚好位于其洛希极限与希尔球之间 两个400倍促成了日食奇观 地球离太阳1.5亿公里,月球离地球384,000公里,日地距离恰好是地月距离的400倍!【图片】▲ 太阳、地球和月球三者的空间位置恰到好处 上文我们说到,月球的大小很特别,不仅它的直径超过地球直径的四分之一,而且其直径恰好是太阳直径的400分之一(月球直径3500公里,太阳直径140万公里),也就是说,太阳恰好比月球大400倍。【图片】▲ 太阳的直径恰好比月球大400倍 如果把这两个因素叠加起来,就会发生一个很奇妙的天文现象——从地球上看,月球和太阳的大小是一样的。这是日全食发生的必备条件。日全食发生的时候,月球刚好能把太阳覆盖。【图片】▲ 两个400倍是日全食发生的必备条件 日食的时候,月球可以刚好把太阳遮住。可以让生活在地球上的人类看到日全食,还有让科学家在日食时研究太阳外层的物理现象。 我们知道,由于太阳灿烂的光辉,使它周围的天空变得非常明亮,以至于掩没了其它所有的天体。在这种背景下,对太阳自身以及它周围的空间进行观测和分析,显然都是非常困难的。日全食发生时则使人们有机会比较容易地进行这类工作。比如,日全食时,平时难得一见的太阳色球层和日冕层直接展现在了我们面前,给天文学家提供了绝佳的研究它们的机会。【图片】▲ 太阳最亮的部分被月球盖住,人类就可以观察太阳的外层大气 通过对它们的研究,可以获得许多有关太阳的宝贵资料了解太阳大气的组成、温度、结构以及太阳的活动等情况。 话说,检验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的实验,就是在日全食情况下完成的。 正是月球、地球和太阳三者的大小和彼此距离都被设计得恰到好处,才能让地球上的人类看到日全食。太阳系中有190多颗卫星,但除月球外,其它的卫星都不能在其母星上发生这样的天文奇观! 近乎圆形的月球轨道【图片】▲ 近乎圆形的月球轨道 月球环绕地球的轨道几乎是圆形的。但是太阳系中很多天体的轨道都是椭圆的,比如著名的哈雷卫星。【图片】▲ 偏心率特别高的扁长轨道 我们知道,每天潮水的涨落跟月球的引力有很大关系。正是月球近乎圆形的轨道保证了有恰到好处的潮汐,不至于太微弱,也不会太凶猛和剧烈。【图片】▲ 温和的涨潮落潮充满诗情画意 假如月球的轨道变成哈雷彗星那样扁长呢?【图片】▲ 如果月球是运行在这样扁长轨道就大事不妙 刚才我们说过,潮汐主要是月球引力造成的。如果月球的轨道是扁长的,那么月球在远离地球时,由于引力太弱,无法涨潮。但是,当月球快速接近地球的时候,海水会受到急速增大的月球引力,在短时间内海水被剧烈牵引,引发巨大的海啸,冲毁沿岸的城市。【图片】▲ 如果月球每靠近一次地球就引发这样的大海啸,苏东坡应该马上把他《水调歌头》的首句改为:“明月不要有……” 正是月球轨道被设计成几乎圆形,让潮汐每天都能发生,而又不会太剧烈和凶猛,保证了沿岸人们的生命安全,也滋润近海的生态圈! 身披盔甲的月球 月球的陨石坑都非常浅。【图片】▲ 月球陨石坑 比如,月球著名的加加林陨石坑(Gagarin Crater),它的直径将近265公里,而深度却只有4.8公里。【图片】▲ 加加林陨石坑 如果这个陨石坑出现在地球上,深度将达到1200公里,给人感觉仿佛月球上有一个很坚硬的外壳在保护月球。 上个世纪90时代,NASA发射了一个月球探测器,经过考察,月球上钛的含量非常丰富,而钛在地球上是稀有金属。月球上铁的含量也非常丰富。【图片】▲ 月球上钛元素非常丰富【图片】▲ 月球表面铁元素的丰度也很高 月球表面几乎被铁和钛覆盖。换句话说,月球在某种程度上就是一个金属球。 阿波罗登月计划共带回来380公斤的岩石样本,在对这些样本进行分析后,人们发现月球表面居然有纯铁和纯钛。像这样的纯金属的物质在自然条件下是不存在,都是通过提炼得到的。所以这些金属一定不是在自然条件下形成。【图片】▲ 不可能在自然条件下形成的月球纯铁矿物 从遍布月球表面陨石坑,人们才知道月球通过自身引力,把许多本来冲向地球的小天体(陨石)拉住,并坠落撞击到自己身上。笔者相信这是创造主设计月球的其中一个目的,祂把月球表面造得特别坚硬(富含铁和钛元素)。用通俗的话说,就是为了让月球更能抗揍,更好地保护地球。 总结 月球真的是一颗非常特别的卫星,它的种种特征几乎都是为了地球和人类的好处而专门设置的。进化论者始终无法使用自然发生的假说(此假说认为没有上帝创造,一切都是自然产生的),来解释月球是如何“自然地”形成的(详见《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明月自何方》一文)。因此月球明显是被造物主所精心设计和创造的。在每个月光皎洁的夜晚,我们抬头眺望夜空时,都应该感谢悬挂在空中的月球,更要赞美这颗卫星的创造者——全能慈爱的上D。正如J `文所言: “于是 S 造了两个大光,大的管昼,小的管夜。又造众星。就把这些光摆列在天空,普照在地上。” ——创1:16-17
蜘蛛诱饵打脸进化论***这里不删贴,没链接 伪装是一个设计特征,在这个因Zui`受Zhou`诅的世界,很多动物都用这个办法来保护自己。典型的伪装是模仿环境,融合到环境中隐藏起来。【图片】“ 出于安全而欺骗” 的一个相关形式就是拟态伪装,即模仿另一种生物。比如,为了减小被吃的风险,动物可能会(在外表或行为上,或两者兼备)模仿一种非常难吃或有毒的动物,使捕食者知难而退。一些动物甚至模仿特定的捕食者来吓退其他捕食者。 最近,两项独立的研究揭示,有一种动物竟然模仿自己!我们可以说这个动物做得很“ 大”。【图片】图1 人们新近发现了两种尘蛛属“诱饵蜘蛛”,这只由碎屑做成的假“蜘蛛”是其中一种诱饵蜘蛛的杰作。 这个复制品像真蜘蛛那样有十足的八条腿,但有些只有四条腿。在2016 年9 月29 日的一封邮件里, 野生动植物摄影家杰夫·克莱莫(Jeff Cremer)(见下图)提出这是“有道理的”,因为在很多照片里, 真正的蜘蛛的姿势让人“只能看到四条腿”。 2012 年,美国的两位生物学家各自在尘蛛属(Cyclosa genus)的两种蜘蛛身上发现了一个惊人的行为。 这两种蜘蛛相距18, 000 公里之遥,一个在秘鲁的亚马逊盆地,另一个在菲律宾。 那时两位科学家还互不相识,但他们都发现了用丛林碎屑(树皮、树叶、苔藓,甚至昆虫尸体)在蛛网中心复制自己的蜘蛛。复制品通常无比精细(见图1 及说明),包括八条腿和蜘蛛的大概轮廓。唯一不同的是,复制品比它们的建造者大十倍!这个相当逼真的“ 巨型蜘蛛” 呈现出一副可怕的样子,要么吓退那些胆敢侵犯小蜘蛛的动物,要么给那些没有被吓住的捕食者提供一个虚假的攻击对象,使它们把诱饵当成蛛网的真正主人。 人们发现,为了使仿制的蜘蛛更为逼真,在捕食者靠近时,真蜘蛛也会使这些逼真的诱饵活动。通过晃动蛛网,它们的“ 二重身” 作品变得活灵活现! 2 这一复杂的行为令人着迷,而且在动物王国里似乎是绝无仅有的。我们不知道还有什么别的动物会做出比自己更大的诱饵来躲避捕食者。 进化论可以作出解释? 在网上搜索这种动物和它们僵尸般的作品,我们就会看到数以百计的图片。毫不奇怪,人们时不时地抛出进化论来“ 解释” 这些不可思议的、复杂的活动是如何在这样一个“ 原始” 的动物身上自发产生的。 进化论者、生物学家、教育家菲尔· 托雷斯(Phil Torres)就这一发现写道,“ 似乎是高度进化和特化的行为”,这至少承认了其复杂性。但然后,他似乎又为了淡化这点,接着说: “ 考虑到蜘蛛已经能够用网织出令人印象深刻的几何设计,所以我们也不应奇怪它们能够进一步用碎屑和其他东西做出令人印象深刻的设计……”3 但真的那么容易吗?指出蜘蛛可以做出“ 令人印象深刻的几何设计”,却不解释它们是如何做到的,只是假设“ 是进化的结果”,然后便说我们不应奇怪它们可以做出更复杂的设计,这对于这种能力的起源很难说是一个好的解释! 无可否认,作为无脊椎动物,蜘蛛比很多人所想的要聪明得多;它们能够解出复杂的谜题,它们的大脑尽管很小,但相对它们的身体来说却可以分布很广。4 一些较小蜘蛛的脑部甚至延伸到腿部。当然,和人类相比,它们的行为极其有限。没有一个科学家、进化论者或非进化论者会严肃地认为这种蜘蛛有推理能力,以至想出仿制自己的办法来帮助自己生存。 相反, 所有人都会同意, 建造诱饵并“ 操纵”诱饵的特性被写在这种动物的基因里( 比如, 它们遵从“ 盲目” 的本能)。这可能是进化产生的吗? 人们认为,变异(基因突变)产生新的基因信息,如果突变对于生物的生存十分有利,则新的基因信息就会被自然选择“ 保留”,于是便发生了进化。且不管绝大多数观察到的突变信息是缺失的,这并不奇怪,因为破坏比建成容易得多。 假设这种行为是逐渐从那些不做诱饵的蜘蛛发展而来的,这将需要什么样的改变呢? 或许一个影响行为的初始突变使蜘蛛在蛛网上随机收集并安置了一小块碎屑。进化论者可能会认为这在某种程度上赋予了蜘蛛些微自然选择的优势,尽管总是会有碎屑落在蛛网上,而且看起来对任何蜘蛛都没有什么益处。或许这稍微比没有碎屑的蛛网更能吓退一些捕食者。那么,按照这种说法,一个类似的突变引发的行为让碎屑的布置稍微更像蜘蛛(比如头部或腹部)。 这就意味着,捕食者更可能避开它,这又进一步提供了一点自然选择的优势—— 就这样一步一步地通过偶然的变异,蜘蛛便本能地把碎屑布置得像腿部一样。每个微小的优势都被认为是更接近完整的“ 蜘蛛” 外形。 如果称这样的突变是以幸运的大跳跃形式发生,人们将很难信服,所以像达尔文这样的进化论者便抛出一贯的论调,说这样的优势必须非常微小才能朝着看似是设计的奇观,如眼睛,【图片】注:圆圈里的是真蜘蛛 不断进化。当被问到半个眼睛对于自然选择有何益处时,他用来反驳的经典说法就是,模糊的视力显然比没有视力要好,视力越清晰当然越好,等等。但这种论证的致命问题在于,种群遗传学已经证实微小的优势是保留不下来的。有用的优势至少要达10% 才能进入自然选择的可选范围。5 创造论者懂得自然选择的道理,也强调其在创世后其对于动物适应环境的重要作用—— 甚至对于物种分化的作用(比如NOAH方舟上的犬类分化出澳洲野犬、丛林狼、狼等等)。但这需要在一开始就有全备的内置系统,只能用于动物在创造之后的微调。6 诱饵蜘蛛的复杂程度强烈表明,这一信息存在于最初的蛛类基因组中。有趣的是,其他几乎可以肯定源自最初蛛类的尘蛛属蜘蛛,表现出不同的、较为简单的织网- 建造行为——见关于突尾艾蛛(Cyclosaconica)一栏的说明。这种蜘蛛用碎屑建成的结构更为简单,称为隐带(图2),它们甚至使之发出响声以吓退捕食者。【图片】图 2: 突尾艾蛛躲在隐带(stabilimentum)的碎屑里(见正文)。 艾蛛属在园蛛科里,园蛛科蜘蛛也因其独具特色的圆网而被称为“ 圆蛛”。很多细微的相似之处强烈表明它们属于同一被造的类(baramin)。1 “ 类”可能是园蛛科的级别;甚至可能是包括两个科的园蛛总科范畴,而园蛛总科的蜘蛛先前被认为在长颌圆蛛科(Tetragnathidae)和黄金蛛科(Nephilidae)里。妩蛛科(Uloboridae)似乎属于一个不同的类,因为它们带粘性的蛛丝成分截然不同。但它们和其他圆蛛的蛛网结构具有惊人的相似性,这反映了设计上的共性。关于这一点,进化论者通常用“ 趋同进化” 这个万金油概念把问题“ 解释掉”。 这可能是其他蜘蛛保留的、更复杂的“ 建造诱饵” 行为的部分退化。但这不一定意味着,所有这一类蜘蛛在被造之后就使诱饵发出响声。在《创世专业期刊》(Journal ofCreation)的三篇系列文章中,分子生物学家特博格(Peer Terborg)支持这样的观点,即基因组在创世时就已被事先植入,使动物可以迅速适应环境或产生物种分化。7 诱饵蜘蛛的习性,虽然在创世时就已设定,可能没有在所有蜘蛛身上或最初的种群中表现出来。事实上,这可能在人类堕落后才被激活。8 前面提到的“ 逐步” 的设想是典型的进化论故事,用以解释为什么我们今天会观察到像诱饵蜘蛛这样的动物。但这也很好地说明了,关于创世和进化的辩论属于史学领域,而非操作性(实验)科学领域。没有人观察过所描述的变化,这其实只是在讲故事。如果你相信事情是这样发生的,那么你完全是凭着盲目的信心相信的,而不是通过观察。著名的进化论者迈尔(ErnstMayr)曾说: 不同于物理和化学,进化论生物学属于史学范畴—— 进化论者试图解释已经发生的事件和过程。定律和实验对于这些事件和过程的解释是不合宜的。人们便构建一个历史故事,包建来解释事件。3【图片】图 3: 北美黄斑金蛛属于圆网园蛛科,它的隐带有着独具特色的Z形图案。所提出的功能有 很多,但研究表明这使昆虫更难避开蛛网。 即便我们无视产生蛛丝的器官在生物化学和解剖学方面的复杂性,织网本身就是一个高度复杂的行为,已经很难用进化论来解释。然而,高度精细地仿制自己,当危险靠近时,躲在复制品旁边并操纵它使它看起来像一只活物,这种行为更是复杂得多。 相信这种被设定的本能竟能通过随机突变的自然选择而产生需要很大的信心。理性告诉我们,诱饵蜘蛛被设定的行为反映了全知全的造物主智慧的设计。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