哆啦多了个A梦 哆啦多了个A梦
关注数: 4 粉丝数: 114 发帖数: 830 关注贴吧数: 13
ThinkPad 翼480拆解分析篇 请耐心看下去,一个不一样的评测哦~ 最真实的场景 我:您好,联想工程师,我去12层IT部~ 前台:您好~怎么称呼? 我:迷特 前台:您的手机号? 我:xxxxxxxxxxx 前台:好了,请找保安帮您刷卡~ 和言情小说里的桥段不同,我没有为了你放弃天下又如何的豪(zhuang)气(bi),前台也没有成为我的女朋友…… 我只是个上门工程师,她只是个外包的行政小女孩,我们在不同的轨道里运行着,我想很多工程师都有着几乎一模一样的情景,在诺大的北京,不同的大厦内上演着~ 你~还好吗?感谢两年来与你的合作——没有过多的言语,只有工作……………………………………………… 我的天~我TM在写什么? 咳咳…… 真正的背景介绍: 我是个曾经的微软大客户上门工程师,之所以说微软上门工程师,是因为除了ThinkPad这个大旗以外,扯上微软这两个字显得有逼格~ 在微软上门的规律从来没有改变过,每天上午10点准时到达,12点结束出来吃个快餐,规律的工作,500多天是个很短的时间,风雨无阻的上门服务是个辛苦的工作,伴随着前期笨手笨脚的磨合,终于达到了一个大客户上门工程师的标准。 在微软,我积攒了一件貌似说起来很**的事,修复超过万台ThinkPad,可能你不信,这个量听着很吓人,500天、万台,拿一万台来计算,折合每天20台,多吗?真的一点儿都不多,对于每个工程师来说,每天20台的维修量,真的不是上限。这个行业,很辛苦,但是也容易让人在积累中成长。 因为XX是我的“地盘”,所以这附近的公司都由我来服务,当然,微软也在其中,所以某种意义上讲,我应该叫“微软专属上门工程师”,呼~这个旗终于被我扯起来了…… 第一次上门,被“扣留”3个小时才从大厦里出来,当然问题不在微软IT,我和他们后来还成为了很有默契的好朋友,跟他们学会了很多东西,也见到了所谓大公司白领的风采,高学历、高颜值、超好沟通。 有人说,ThinkPad故障率那么高吗?每天20台的维修量,那得坏多少台?质量太次了吧? But!你们忽略了一个重要的问题,工程师去公司干什么?当然是维修,没有损耗,哪来的维修工程师这么一说?刨去软件问题引发的故障,真正更换配件最多的就是键盘和硬盘,这里面的数据我无法统计,只能说ThinkPad故障率的确不算不高,因为后来我的维修单越来越少了,一天不超过10单,没有单子的养活,最终我还是没做太久,调去了另一家大公司做桌面运维。 以上是我的出身背景,所以,你知道我要干什么了吧?对!拆解,一个彻头彻尾的拆解评测。 闲话说了这么多,进入正题吧。 工具:小米螺丝刀 目标:全新未拆封ThinkPad E480量产机 多图预警,请在WiFi环境下浏览 开箱:从上图来看,外形彻底贴靠T/X的外观模式了,这样也好,貌似银色版更加商务些。 且窄边框确实要较之前的E470要好看了很多,整个市场和行业趋势下,ThinkPad窄边框也从E开始下手了。 系统就不进了,本篇主要拆解 进入正题 拆解开始 BIOS下禁用内置电池,首先拆掉键盘。左右键从后向前从下至上扣开两颗螺丝拧开,接下来和以往的键盘一样,向前推,将键盘翻过来。左侧两条连接线扣开,摘下键盘。从正面看,内部的架子疑似金属,待拆解后我们再看。 D壳螺丝拧开,防丢设计没变,开盖蓝色的海绵垫,从D壳方面给机械硬盘减震,安全系数提升,下面的硅脂层是给固态硬盘准备的。
不一样的ThinkPad新生儿——翼480 开篇先问几个问题: 1、你觉得ThinkPad 翼系列是什么定位? 2、你曾经使用过的翼是哪一款? 3、你觉得你手中的翼哪里不好? 引言: 上面的问题各位先想着,接下来我再聊聊我为什么会接触到翼系列的产品(虽然同样和某位不喜E的“人设”)。之前其实也简单聊过,笔者曾经是ThinkPad大客户上门工程师,但是资历尚浅,2013年入行,在售后任职仅仅2年。从那时起便接触ThinkPad,由于企业级大部分采购的产品T/X居多,而我第一台经手的是ThinkPadX1 Carbon 第一代,对于我来说,这款Carbon颠覆了我对笔记本行业的认知,我无法想象一台笔记本竟然可以做到如此之薄,基于以上经历,我最终成为了ThinkPad忠实的拥护者,令我倍感骄傲的身份——Thinker,这也是我为什么会写ThinkPad翼480这篇稿子,下面来介绍一下我们的新朋友——ThinkPad翼480银色版。 跳过千篇一律的开箱——配置介绍 处理器:IntelI5 8250U,1.6Ghz——1.8Ghz 显卡:AMDRadeon RX 550,2GB GDDR5 内存:Samsung8G DDR4 2400Mhz(最大支持单条16G,双插槽。) 硬盘:500G Seagate7200RPM、东芝128G M.2 PCIe SSD 光看配置,搭载全新8代I5处理器以及AMD独立显卡(显存略小,足够我日常使用)本人不怎么玩儿大型游戏哈——比如目前火的不像话的吃鸡游戏,而根据steam官方数据显示,RX550是可以吃鸡的,实话实说:2G的显存和8G内存显然是很吃力的,如果想玩儿还是双通道16G起步吧,以上算是友情提示。 外观必须要晒一波了
【简单评测】Yoda II机械键盘——DIY初解禁 2015年第一代 Yoda键盘出世,我当时正在做ThinkPad维修,对机械键盘领域所知有限,从2013年入行至今,本人一直是ThinkPad忠实用户也是ThinkPad粉丝。2016年末有幸加入一 个神奇的团队,随之踏上了颠覆我对ThinkPad认知的神奇道路。 2017年11月,我有幸拿到了Yoda II机械键盘的组件,接着进行了一场近2小时的DIY之旅,这是令我一生难忘的宝贵经历,在此分享给各位看官。以此纪念DIY机械键盘的开端。 因为手比较重,更喜欢压力克数100g、键程2.2mm的白轴,白轴给我的触发感、回弹感和段落感都是最适合的,所以单独购买了白轴,而成品的轴都是焊好的,因此这是DIY的理由之一,另外一点就是我比较喜欢拆解和组装,很多东西都想去尝试一下,这不,第一次焊锡工序就用在Yoda II了。 为了更好的完成这次DIY测试,特意邀请了两位神秘嘉宾现场助阵,由于初次接触机械键盘和焊锡工具,整个过程中我是非常兴奋地。好在有维修经验在,动手能力不在话下,来人以及初次尝试的机会真的很难得,所以整个过程中,异常专注。 开箱: 必须要嘚瑟一下~ 外盒的设计不错,简单明了。拆开包装盒,所有配件一览无余。 接口: 多种搭配组合的正侧刻键帽、小红点模组(外加三种不同小红帽)、GMK的大键位卫星轴组件、LED灯、USB Type-C、印有彩色ThinkPad铝合金外壳、铝合金键盘格栅、键盘主板。 变化: 1.取消了usb-hub的设计,接口改为Type-C(2.0) 2.大量可自定义编程按键(他们所说的可程式化)以及多种布局选择 3.背光选项 尺寸: 成品的长宽以及最大厚度。长291.7mm,宽120.7mm,最大厚度(加脚垫)40.8mm。组合方式: 由于是初次接触,采用最常规的键盘组装方式,各位看官见谅,小弟我还在学习中。 拆解: 首先取下位于外壳背面固定键盘格栅的四颗螺丝。卸下格栅后,主板由一颗螺丝固定,三键单独主板有两颗螺丝固定。一一取下。全部拆掉后,将买好的cherry白轴卡进格栅,部分预留位置,方便稍后安装对应的每个槽位。 安装白轴:平衡杆和卫星轴问题: 卫星轴的安装颇为费力,因为平衡杆的角度问题,在这个组装上我耽误了17分钟才算真正拼完。后来发现角度的变化,找到窍门,安装水到渠成,顺当许多。将平衡杆安装在主板上固定住装上白轴的格栅对上主板,将轴下面的突起点全部按进主板对应的孔洞中,然后对应的从背面用螺丝固定好。焊点: 最重要的一个环节,焊锡。主板和轴之间还是需要通过焊锡去连接的。由于担心主板上的电阻被我烫坏,每隔10几次焊锡就会连点看一下打字的情况。确保这个区域打字正确。然而令人失望的是,第一次焊主板,完成的异常完美,哈哈。 安装背光灯 需要把LED灯一个个装进轴间的孔洞中。反复将近10次,完成所有焊接后,测试打字效果,都没问题。 通过焊接固定住LED灯,为防止短路还是要隔几组焊接就回去确认指示灯是否可以点亮和调节。测试10几组基本也就完成,使用扁口钳子掐掉多余的针,这样全部的焊工就宣告结束。 非常有成就感。第一,首次焊锡没有烫坏主板和任何部件。第二,焊锡的速度和技巧几乎呈直线上升,到最后阶段基本做到一点一触一拉三个动作就可以完成一个点的焊接。 键帽以及小红点模组安装: 安装键帽,固定键帽的塑料模块比较紧,建议购买的小伙伴儿可以直接上拔键器,当时忘记去拿,几个人帮我拧下来的,也算是偷懒了吧。键帽装上的时候需要用力按压,第一次安装都比较紧。看好位置后适当用力按压即可,不要过力。键帽的G、H暂时不安装,为了方便后面安装小红点模组。小红点模组从背面连接好线后用螺丝固定住。 脚垫: 铝合金保护壳的D面需要装上脚垫组装: 装好键帽后,把键盘斜着放进铝合金外壳槽中,Type-C接口有个孔,优先契合装好他的位置,再平放。小红点模块位置,固定的一颗螺丝先拧紧,在其上还有个非常细的螺丝和方形冒顶需要固定。然后三键模块上有两颗螺丝需要拧紧。随后安装好猫舌、G、H键和三键。最后将D面的四颗螺丝固定上就完成了本次DIY之旅,成功!!!The End~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