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少俠007 金庸少俠007
关注数: 62 粉丝数: 248 发帖数: 13,263 关注贴吧数: 12
武当张三丰:天下第一高手? 武學中的藝術家!   如果今天我问大家,请大家形容武当张三丰的武功。 十有七八应该会说太极。 这并不奇怪,毕竟就连《倚天》年代的江湖人士也认为: 『众人素知武当派武功要旨是以柔克刚,太极拳招式缓慢而变化精微。』   作为後世公认的内家拳之祖,以慢打快丶以静制动实可称之为张三丰甚至武当派的代名词。   那如果我跟你说...这或許并不是正确的,你又会相信我吗? 这里我将借武当派一脉的武学,谈一谈张三丰这位辉映后世丶照耀千古的大宗师与其武学理念。   要认识张三丰,我们必须先回去看他的根本。张三丰(当时被称为张君宝)第一次出现於《神鵰侠侣》,与他师傅觉远追逐两位,“借经不还"的两位梁上君子。 『只听那少年说道:「师父,这两个恶徒心存不良,就是要偷盗宝经,岂是当真的心近佛法?」他小小年纪,说话却中气充沛,【声若洪钟】。众人听了都是一凛,见他【形貌甚奇,额尖颈细丶胸阔腿长丶环眼大耳】,虽只十二三的少年,但凝气卓立,甚有威严。』   与金庸一般书生型的主角不一样,我们张大宗师,从小走的就是豪迈风格,气宇不凡。 与晚年谨守宁静谦抑之训的张邋遢相比,此时的张君宝有个火热的性子,为了师傅,不会武功的他二话不说,跳出来挑战成名数十载的一流高手,纵使头破血流也毫不气馁。   而在金庸小说中,性格与武学是相辅相成的。 正如懦弱的人永远打不出真正的降龙十八掌但萧峰使来如虎添翼,张君宝的硬性子也被金庸賜與了相應的武學。 『何足道一声清啸,呼的一拳,向张君宝当胸猛击过去。这一拳竟也是自巧转拙,却劲力非凡。张君宝应以一招“偏花七星”,双切掌推出。拳掌相交,只听得砰的一声,何足道身子一晃,张君宝向后退了三步。何足道“哼”的一声,拳法不变,却抢上了两步,发拳猛击狠打。张君宝仍应以一招“偏花七星”,双切掌向前平推。砰的一声大响,张君宝这次退出五步。』   推本溯源,九阳神功最为浑厚,配上阳刚的罗汉拳,年轻的张三丰似乎已被金庸默默地推上了适合他性子的威猛之道。 那又究竟是为何,张三丰最终却走上,最忌用力,甚至无法与内力远不如自己的人对掌的至柔之道的呢?   要说明此点,首先我们必须探讨,张三丰心底中,最大的夙愿是甚麽。
从独孤武学,浅谈杨过与令狐冲   同为独孤传人,杨过与令狐冲两位的武学一直是武论人士乐此不倦的话题。 这里我也谈一谈我对他们的想法。 这篇文只是随意之作,颇为粗浅稚拙,还请包含。   谈到令狐冲与杨过,我的第一个印象是,此二人是如此的相似又相异。   幼年同为孤儿,两人又被武林世家收养。 书中提到,两人都生性聪明且飞扬跳脱。 都是风流倜傥却颇为深情。   就是学武的历程也颇为相像。 当人生跌入谷底时,他们偶遇独孤传人得授当年独孤求败的神技。不过这却是形似神不似。   众所周知,金庸写小说时喜爱“以武喻人”。 尤其是为主角设定时,他通常喜爱为他们量身定造。 可怜的张无忌就是因为如此,原本应该会降龙残掌,二版三版修订后却就此无缘。   但杨过与令狐冲却与其余主角不大一样。   杨过生性偏激且浮躁轻捷。原文说他颇为适合柔灵有余的路子,但金庸却安排他学习厚重之极的重剑法门。   令狐冲生性豁达且不喜拘束。 他却学到了有进无退,精微奥妙,达于极点的独孤九剑。   在考虑到他们遇独孤传人【之前】的武学路子,这就不禁令人耐人寻昧。   不知各位是否曾注意到。 杨过於技法之巅,令狐於绝顶气功,其实都曾只差半步之遥。   先谈谈杨过。 杨过原本东摘一鳞、西取半爪,学遍诸般绝技。 一般人或许会因为贪多嚼不烂,毕生难达一流。 但杨过却凭本身的资质,在识力修为不足的情况下,自悟了活招的道理,相对於无招境界只隔了一道纸窗。 『杨过睡了半夜,次晨一早起来又想。七日之中,接连昏迷了五次。说要综纳诸门,自创一家,那是谈何容易?以他 此时的识力修为固绝难成功,且更不是十天半月之事。连想数日之后,蓦地里恍然有悟,明白诸般武术皆可为我所用,既不能合而为一,也就不必强求,日后临敌之际, 当用则用,适使即使,不必去想其出处来历,也已与自创一派相差无几。想明白了此节,登时心中舒畅。』   然而领悟了不久,他却因事故少了一臂。 自知以原来路子要步入巅峰毕生无望,杨过毅然的抛弃之前所学,应神雕之邀练了完全相反的重剑法门。   而令狐冲呢? 他原是气宗弟子,一身内功以他的年龄来说颇为不凡,陆大有评为“身若凌虚而超华岳,气如冲霄而撼北辰”(大误)但这不是重点。 重点在於,看似寻常的冲灵剑法。   谈到冲灵剑法,一般想起的是威力平平却姿势漂亮。 代表者令狐冲与岳灵珊胧朦,青涩之恋的剑法。 但不得不提的是,冲灵剑法其实也可能是达到内功一门的终南捷径。 『令狐冲却全没留神,瞧着瀑布,说道:“我和小师妹正在钻研一套剑法, 借着瀑布水力的激荡,施展剑招。师妹,你可知那有什么用?”仪琳摇了摇头,道:“我不知道。”她声音已有些哽咽,令狐冲仍没觉察到,继续道:“咱们和人动手,对方倘若内功深厚,兵刃和拳掌中往往附有厉害内力,无形有质,能将我们的长剑荡了开去。我和小师妹在瀑布中练剑,就 当水力中的冲激是敌人内力,不但要将敌人的内力挡开,还得借力打力,引对方的内 力去打他自己。”』   这是否很熟谙呢? 杨过可不就是使用借此法领悟出了重剑法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外话:   或有人会说不一样,杨过有蛇胆且他是用山洪,但其实是一样的。 『●杨过到底练成了独孤剑法没有?他的武功境界到底如何?(江彦肢) 金庸:有一部分因为独孤求败传下来没这麼完整,所以他的剑法没有很强。但他的内力强过令狐冲, 因为十六年在山崖对著【瀑布】练习,内力甚强。』   杨过内力甚强的原因,主要还是因为山洪练剑。 且从金庸的讲法可看出,山洪与瀑布是一回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而与杨过一般,虽然他天资令他在造诣尚浅时就自己想出了对著瀑布练习的法门,但还未曾有机会真正大成就先是因为魔教十长老的思想冲击,后是失去内力。 令狐冲因此不得不完全依仗独孤九剑,甚至给了读者没有内力,只靠一套剑法打天下的印象。   杨过自己想到活招,但却在领悟无招前被迫踏入重剑无锋的路子。   令狐冲自己想到瀑布练剑,内力却没机会大成反而被风情扬导向无招胜有招的理念。   虽都是碰上独孤传人从而改变了武学路子,他们的历程却正好相反。   偏激的杨过学的是厚重淳朴的重剑法门。 令狐冲却是练了招招攻人要害的独孤九剑。 这是否不符合金庸“武学与角色性格一致性”的规律呢? 从他们原本的路子来看,其实应该正好相反吧?   并非如此。 看似矛盾的设定,其实却显示出了金庸的巧妙。 杨过与令狐冲在金庸的主角中其实是挺特殊的。 在小说中,这两位成长极多,甚至或许是金庸中改变最多的主角。 这自然有许多原因,但武功却也是很重要的因素。   在金庸中,性格影响武学,但武功也会影响性格。 最显然的例子是张无忌使用圣火令神功差点堕入魔道。   金庸的安排其实极为巧妙。 令狐冲使用的若不是招招攻要害的九剑,那对上岳不群,不愿下手的他绝无机会。 反过来,偏激的杨过若非走向厚重的路子,求败误伤义士,悔不当初的事迹可能就是他未来的缩影。   谈到这里也差不多了。 杨过失去一臂,令狐冲内伤难治。 在读者,甚至在他们自己心中或许都是一件恨事。 但如果不是此契机,他们也未必会走上独孤的武学之道,从而互补自己性格的偏差。   若是没有独孤武学,或许杨过依旧能靠技若神人的招数,令狐冲靠雄厚霸道的内功天下闻名,但却未必能如小说中,功成名就后,急流勇退享受与爱人退隐江湖的圆满结局。
浅谈跨书武论~~标题要很长才能更加显目!!! @ 潇轩子  虽然我不是很了解以您的资历为何还须要在下解释。 但借此机会也可与大家聊一聊。   谈到跨书武论就不得不提【细节论】。 许多人都误解了细节论。 确实,细节论中打树刻字十分有名,但这其实并非细节论的定义。 (这更像是属於物理武论)。   细节论简单说来就是【以偏盖全】。   您想比对丘处机跨书到《倚天》中对比宋大俞二的实力。   一般吹黑就会直接比对丘处机与俞二。 甚至只拿他们某一个战绩以片面的证据作为证明。(如张五丢石头之类的) 这许多人都能认识出是细节论。   您比对了全真七子与武当七侠。 虽然只从理论/脑补的角度分析,却也进了一步。 但阁下可知,这也是细节论呢?   相对於【整个武林】,全真七子与武当七侠不过是林中之树。   为什麼我绝对无法接受包不同伯仲张三丰? 甚至看都不看,那怕有些人或许真能够自圆其说? 这是因为纵使有人能完美的证明此点,其余的比对却会完全的荒谬。   包不同伯仲张三丰,那萧峰如何? 难道在《倚天》伯仲神仙? 而殷素素呢? 在《天龙》连平民都打不过?   您这也是一样。 乍看来您似乎十分圆满的证明了七侠强於七子。 但以【同样的标准】,在下却能以此证明灭绝不如丘,马。 在《倚天》中,灭绝对比七侠只强不弱,所以您的标准显然有误。   当然,任何武论都难以完美。 这时就必须【两害相权取其轻】。   丘处机大於或小於七侠的【害】大於丘处机伯仲七侠的【害】。 所以我们取其后者。   理论上,除非将两书所有人物都分析比对,要不都可称为“以偏盖全”。   但是武论只是个人兴趣,没有人会花那麼多时间在上面(毕竟又没钱赚),每一次讨论跨书就必须分析书中每一位人物显然是不现实的。 不过分析的越多自然就越好。   武论并没有经过断层。 从两千年到现今,无数武论者留下来给我们的既是这些经过千锤百鍊论点。 这些论点经过了时间的历练,除非您愿意全面分析并且此此证明有错误,否则就只能接受。   如果当真有人时间有许多,想要全面分析。 那应该如何做呢?   我个人的建议是,先将【单书】中的武功差距确认。 这虽然也是大工程,但论坛中已经有许多人作过排名,我们大可直接找一篇自己认同的,最多略作修改。   接者两书中每一个层次做对比,如果感觉违和,再做调整。 一般来说以金庸书中的分区既以足够。 第一流高手稳定论如此热门并非巧合。   许多人认为金庸心中没有跨书武论的标准。 这显然是错误的。 虽然有时会有矛盾,但金庸显然心中有一套【他认为】甚麼等级的高手能做到甚麼样的事。 比方说我们基本上绝不会在一流以下的人看到凌空点穴。   如果做不到每一个层次,那我个人认为至少应该比对三个层次。 以七子与七侠来说的话,大概就是一流,第一流与超一流。   这样比对出来的结果就能相对客观。 只要能记得任何跨书比对影响的不只是比对的双方,而是两书中整个武林。 得出的结论通常都能令多数人认同。
闲聊:为何说九阳真经擅於防守反震   在主页中看到有人在疑惑为何将觉远反震的功劳归咎於九阳而不是单纯的内功高。 且提出了小张无法反震当世一流,觉远却能反震蒙古三绝,质疑是否《神雕》武学水平不高。   该帖中,有人谈觉远只练了九阳真经中的内力。 但其实事实正好相反。   看看觉远指点张君宝的那段,显然他已经将九阳中的拳理完全吃透了。 小张呢? 一直到与灭绝对掌时方才开始领悟。 但好不容易回归正道,过不多久又走了捷径,跑去练了乾坤。   九阳真经的真正威力,作者说的很明白: 『便在这万籁俱寂之际,张无忌突然间记起了《九阳真经》中的几句话:“他强由他强,清风拂山冈。他横任他横,明月照大江。”他在幽谷中诵读这几句经文之时,始终不明其中之理,这时候猛地里想起,以灭绝师太之强横狠恶,自已 决非其敌,照《九阳真经》中要义,似乎 不论敌人 如何强猛、如何凶恶,尽可当他是清风拂山、明月映水,虽能加于我身,却 不能有丝毫损伤。然则如何方能不损我身?经文下面说道:“他自狠来他自恶,我自一口真气足。”他想到此处,心下豁然有悟,盘膝坐下,依照经中所示的法门调息,只觉丹田中暖烘烘的、活泼泼的,真气流动,顷刻间便遍于四肢百骸。那九阳神功的 大威力,这时方才显现出来。他外伤虽重,呕血成升,但内力真气,竟没多大损耗。』   九阳真经练至大成, 攻敌且先不论,但论防守却是当世一绝。 练至高处,【 不论敌人多强,自身都不会有丝毫损伤 】。 这是九阳的 特徵,也是九阳真正大威力所在!   为什麼会如此呢? 这是因为金庸【 延续】了初版的设定。 初版中: 『当年达摩祖师手着九阴真经,九阳真经两部武学奇书,一阴一阳,两部书中的武功相辅相成,相生相克,不分高下。只是九阳真经中的功夫偏重养气保命,九阴真经则偏重致胜克敌。从内功纯真言,是「九阳」较胜,说到招数的奇幻变化,则是「九阴」为优。当年铜尸陈玄风、铁尸梅超风偷得九阴真经下卷后,所修习的各种奇妙武功(见「射雕英雄传」),九阳真经中均付缺如,但 九阳神功如能练到大成之境,却也 非世间任何奇怪奇妙的武功所能伤。』   九阴九阳都是达摩的作品。 九阴是用来克敌制胜,九阳却能偏重养气保命。   理论上, 九阳神功如能练到大成之境非世间任何武功可伤。   当然,二版与三版中,金庸降低了九阳的能力。 九阳真经并不在有“全身三十六处大穴之上,都似加了一层坚实的罩子”等神效。   但整体而言,九阳依旧是【 偏重防守】,这从其武理可看出。   但小张却不一样。 因为事急从权,他的功法其实是九阳为本,乾坤为表。 两门绝技的理念不同,从而硬是将古朴厚重的九阳练成了精微巧妙的乾坤。   这并没有不对。 威力上也未必会输於原版九阳。 但因为如此,小张与觉远也无法比较。 小张能做到的觉远未必能。 反之亦然。
【最新研究结论】我终於找到能用手指在石头上刻字的人了!  最近不知为何,解风指力的细节一直被提起来。 我心理想,存在必有因,既然那麼多人有兴趣,想来背后有甚麼深渊的原因。 於是我翻了原文,皇天不付苦心人,我终於成功的解析了这金书中的大秘密。   让我们先看看,刻字有甚麼特别的: 『郭靖惊讶不已,伸手指再去仔细抚摸,果然非凿 非刻,当真是用 手指所划,说道:“这位前辈的指上功夫,也确骇人听闻。”丘处机仰天打个哈哈,道:“靖儿,此事骗得先师,骗得我,更骗得你。但若你妻子当时在旁,决计瞒不过她的眼去。”郭靖睁大双眼,道:“难道这中间有诈?”   丘处机道:“这何消说得?你想当世之间,论指力是谁第一?”郭靖道:“那自然是一灯大师的一阳指。”丘处机道:“是啊!凭一灯大师这般出神入化的指上功夫,就算是在木材之上,也未必能 划出字来,何况是在石上?更何况是旁人?』   原来,丘处机曾说无人能在石上划出字来 。 甚至连木材上也未必可以。   於是有许多细心的人,看了此段后开始翻书。 翻呀翻,就找到了这段: 『令狐冲站起身来,顺着他手指向一根木柱后看去,见柱上 刻着三行字。第一行是:“匾后有人。”第二行是:“我揪他下来。”第三行是:“且慢,此人内功亦正亦邪,未知是友是敌。”每一行都 深入柱内,木质新露,自是方证大师和解风二人以 指力在柱上所 刻。』   乍看来。 呀! 确实,方证大师和解风二人貌似以手指在木上划出字来了? 太神奇了! 解风指力秒天秒地?!   不过仔细看看。。。嗯? 好像有点问题。 那麼神奇的功夫,为什麼令狐冲一点都不惊讶呢? 难道说,果然《笑傲江湖》才是武学高峰,令狐冲对木上写字已经见惯不怪了?   但再看看。。。为什麼是【刻】而不是【划】呢?如果是用手指,不是应该非凿 非 刻吗? 但这可能是因为为了讲话方便, 二版中的《神雕》也是说“刻出字来”。   但虽说如此,我们究竟是【如何知道】这是用手指写的呢? 我想了又想,头发又白了三根半后,恍然大悟!   真相只有一个。 他们使用手指的原因,在於令狐冲说这些字是他们“以 指 力在柱上所刻”。    所以【指力】 = 用手指 =  没有用工具。   就如拼上了拼图的最后一块一般,理解了这点后,金书中的迷题在我眼里已无奥秘可言。   许多人认为金庸写这一段,是为了抬高《笑傲江湖》的武学水平? 不不不! 这完全错误了。 毕竟丘处机只是说一灯【 未必】能在木上划字。   金庸真正想表达的,其实是这个: 『段誉暗暗奇怪,这老僧的面貌依稀似乎见过,他手上劲道好大,随手划去, 石上便现深痕,就同石匠以铁凿、铁锤慢慢打击出来一般。而这条线笔直无曲,石匠要凿这样一条直线,更非先用墨斗弹线不可。石屋前一个郁闷的声音说道:“金刚 指力,好功夫!”』 『青袍客一怔,心想:“你 指力如此了得,自是大有身分的高人。你来向我挑战,怎能一开口就要我相让?”』 『但他在万劫谷中以金刚 指力 划石为局,陷石成子,和延庆太子搏斗不屈,众人均十分敬仰,而他的金刚 指力更无人不服,这时听他述说那少年之言,均觉小小孩童,当真胡说八道。』   没有错,黄眉僧以【 指力】【 划石为局】。 显然他就是丘处机所认为,远超越一灯,神仙一般的人物!   甚麼? 你说黄眉僧是以 木鱼槌划的? 哈! 这显然是错误的! 没看原文与段延庆都说是 指力吗? 我们之前不已经证明了指力就等於用手指等於 不用工具? 看来只是金庸不小心笔误了而已! 或者说所谓的 钢铁所制的 木鱼槌是比喻他硬如钢铁的食指。 嗯,显然就是这样。   於是,我们结论是。 《天龙八部》武学高峰。 黄眉僧这等级的人物放入后世与神仙无异。 为什麼呢? 因为他能以【 指力 刻石】。   
我也来分析看看史火龙和成昆对掌事件 @小蛮子1 对於此事件做了个分析。 http://tieba.baidu.com/p/1859304098   该帖虽然不错,但我想试试从另一个角度来探讨这问题。   很凑巧,史火龙对掌事件三个版本中都有些微的不同。 这就给了读者们一个机会,借者看金庸【修改的内容】,从而猜测金庸写此文的【原意】。   首先我们看看初版: 『 原来史火龙在二十余年之前,便因苦练降龙十八掌,内力不济,得了上半身瘫痪之症,双臂不能动弹,自此携同妻子,到各处深山寻觅灵药治病,将丐帮帮务,交与传功、执法二长老,掌捧、掌钵二龙头分工处理。』 『史帮主临危之时,命他【 大弟子】王啸天抱了这孩子,携带打狗棒前来找我,替他报仇雪耻。只可惜王啸天【 苦战脱力,伤重难治,但终于将这孩子 送到了我手里】。』 『黄衫女子道:“王啸天言道:他师父史帮主和一老者连对一十二掌,那老者呕血而走。史帮主自知伤重不治,料想老者三日之后,必定元气恢复,重来寻衅,当即向王啸天 嘱咐后事,说出仇人姓名,乃是混元霹雳手成昆。史帮主双臂瘫痪之症,其时已愈了九成,他曾得降龙十八掌中十二掌真传,【武功之强,已是 世所罕有】,但竭尽全力,十二掌使完,仍是难逃敌人毒手。”』 『 黄衫女手轻轻叹了口气,说道:“【史夫人也挨了成昆一掌】,伤势着实不轻,【 长途跋涉来到舍下,至今昏迷不醒】,是否能够痊可,那也……那也难说。”』   我将我认为的重点亮红起来。 初版中有许多疑问。   首先是,史夫人是何时挨掌的。 从黄衫“长途跋涉”的说法看,很可能是成昆被击退后顺手打的。   其次是,王啸天是与谁战斗,又是甚麼时候战斗的呢? 前面的问题答案应该是成昆。 后面的问题我认为是成昆 元气恢复后。 为什麼我会那麼想呢? 因为如果他当场就已经苦战脱力,史火龙与他嘱咐后事显然不合理。   那麼在加上史火龙武功“ 世所罕有”,我们基本上就能还原故事了。   该战的结果是,史火龙死去,但成昆也伤重到打不死史夫人。   史火龙的大弟子能在成昆手下守护住一位伤者与小孩,虽然最终力战而死,但差距并不算太大。 而记得,通常弟子是不如师父的。    武功世所罕有的史火龙,武功应该是与成昆相近!   接者我们看看二版 『 上代丐帮帮所传的那降龙十八掌,在耶律齐手中便已没能学全,此后丐帮历任帮生,最多也只学到十四掌为止。 史火龙所学到的共有十二掌,他在二十余年之前,因苦练这门掌法时内力不济,得了上半身瘫痪之症,双臂不能转,自此携同妻子,到各处深山寻觅灵药治病 』 『黄衫女子道:“史夫人言道:史帮主和一名老者连对一十二掌,那老者呕血而走。 史帮主也为那老者掌力所伤。史帮主自知伤重不治,料想那老者三日之后,必定元气恢复,重来寻衅,当即向夫人嘱咐后事,说出仇人姓名,乃是混元霹雳手成昆。史帮主双臂瘫痪之症,其时已愈了九成,他曾得降龙十八掌中的十二掌真传,武功已是 江湖上一流高手,但竭尽全力,十二掌使完,仍是难逃敌人毒手。”』
郭靖奇迹的武学资质   刚刚 @晦明和尚 问说,郭靖有可能练成乾坤吗?  说真的,如果有人跟我说郭靖将龙象般若功也练成了,我也未必会惊讶。 郭靖此人是无法以常理衡量的。 『洪七公呵呵笑道:“傻小子心眼儿不错,当真说一是一,说二是二。这样吧,我教你一招‘亢龙有悔’。我想那黄药师自负得紧,就算他心里羡慕,也不能没出息到来偷学我的看家本领。再说,【他功夫的路子跟我全然不同,我不能学他的武功,他也学不了我的掌法】。”说着左腿微屈,右臂内弯,右掌画了个圆圈,呼的一声,向外推去,手掌扫到面前一棵松树,喀喇一响,松树应手断折。』   这是洪七公的说法。 东邪北丐的武功差太远,他不能学东邪的功法,黄药师也无法学降龙十八掌。 『郭靖知道师父虽然摔下,并不碍事,但欧阳锋若乘势追击,后着可凌厉之极,叫道:“看招!”左腿微屈,右掌划了个圆圈,平推出去,正是【降龙十八掌】中的“亢龙有悔”。这一招他日夕勤练不辍,初学时便已非同小可,加上这【十余年苦功,实己臻炉火纯青之境】,初推出去时看似轻描淡写,但一遇阻力,能在刹时之间连加一十三道后劲,一道强似一道,重重叠叠,简直无坚不摧、无强不破。这是他从九阴真经中悟出来的妙境,【纵是洪七公当年,单以这一招而论,也无如此精奥的造诣】。』   郭靖学了降龙掌,造诣还比当年的洪七公深。 『郭靖平时出手总为对方留下余地,这时气恼这长身道人剑招无礼,才使出了弹指神通的妙技。这门功夫是【黄药师的绝学】,【郭靖在岛上住了几年,已尽得其传】,他内力深厚,使将出来自非同小可。』   但他一声不坑,黄药师的绝学也被他“尽得其传”。 另外: 『江南六怪各有不凡艺业,每人都是下了长期苦功,方有这等成就,要郭靖在数年间尽数领悟练成,就算聪明绝顶之人尚且难能,何况他【连中人之资也还够不上】。江南六怪本也知若凭郭靖的资质,【最多只能单练韩宝驹或南希仁一人的武功,二三十年苦练下来,或能有韩南二人的一半成就】。张阿生倘若不死,郭靖学他的质朴功夫最是对路。』   不确定这算独白还是旁白? 可能是前者吧。但理论上他应该四五十岁有韩南二人的一半成就。 『武学钻研到后来,成就大小往往和各人资质有关,而且未必聪明颖悟的便一定能学到最高境界。据说贵派创派祖师郭女侠的父亲郭靖大侠,【资质便十分鲁钝,可是他武功修为震烁古今】 』   实际上,他四五十岁就可说是震烁古今了。。。 『这路“上天梯”的高深武功当世会者极少,即令有人练就,每一步也只上升得【二三尺而已】。郭靖少年之时,曾随马钰练“金雁功”,以轻身功夫攀上蒙古悬崖,后来练“上天梯”功夫,因有“金雁功”根柢,基础更为扎实,他这般在光溜溜的城墙上踏步而上,一步便【跃上丈许】,武功之高,的是惊世骇俗。』   别人只能两三尺,他硬是要跳丈许。 『金轮国师暗暗骇异,知道这“上天梯”功夫全凭提一口气跃上,只消中间略有打岔,令他一口气松了,第三步便不能再行窜上。弯弓搭箭,又一箭向郭靖背心射去。』   甚麼,金轮说只要中间略有打岔就跳不上去? 『其实昨晚他若非运用真力助杨过意守丹田,以致大耗元气,那么使“上天梯”功夫之际,即使有国师射箭阻挠,也难为不了他。』   郭靖回应,没那回事。 如果不是昨天没睡好,就是有箭也不怕。   嘛~貌似郭靖生来就是为了打破武学常识。 别人说不行,他偏偏就可以。 不得不承认他十分受金庸的偏爱。
我不太理解恶魔队为什麼会那麼强。。。(看到四百多章) 现今的恶魔队是复制ZZ后才形成的。 中间极可能出现过一次团灭或接近团灭(复制ZZ的逆袭)。 换句话说这个队所经历过的片子至多应该与主角队相当,甚至可能少许多。 在原著中,正版ZZ不懂得回去片子中开发世界得到额外利益,所以同样(或更少)的时间,恶魔队的发展远强。 但这本书中,主角队显然是懂得并且有去做的。 他们的发展速度基本上已经可说是可能的最极限了。 恶魔队凭甚麼会快过主角队? 还快那麼多? (看双方出现的时间) 我知道原著中有“不同队有不同时间流逝”的设定(这本书中我不确定有没有),但那是为了让弱队赶上强队,随者差距减少,时间流逝也会回到差不多。 恶魔队一开始就落后,理论上顶多也只能追上或超越一点点,不可能强上那麼多。 说实在的,我并不是很喜欢这种设定。 一方面说主角多麼多麼困难,侥幸。 靠者过人的运气与才智才发展到目前这样。 但另一方面却一直被其他人压过。 如果压人的是老牌,有更多时间发展,这也可理解。 但这里却是被新人,后来者压过。 作者既然已经改了许多设定,为什麼不将恶魔队队长的设定也改了呢? 因为现在给我的感觉是,恶魔ZZ显然是比主角厉害许多的队长。 在不知道落后多少片的情况下,带者新打造的团队还可以后来居上,颇强於主角队。。。如果ZZ是主角,那也就是算了,但这书中ZZ不过是配角,恶魔ZZ队长真的是必要的吗? 而可以想像,这一战或许是打平手或略胜,应该不太可能在自己不损失的情况下直接打残恶魔队。 也就是说他们再度在同一起跑线上。 那以此思路,下次见面恶魔队还是会更强,甚至差距越拉越开才对。 这种竞争型的小说,主角要成为“第一”的小说。 主角未必需要最厉害,但一定要是发展最好的。 刻意安排一位所有条件都一样,却发展比主角快许多的对手(再度强调,原著中,黑ZZ是偶然发现有回片子赚点数的技巧才突出的,所以后来主角发现后,勉强追上并非不合逻辑) 作者不开额外金手指,要如何能让读者相信主角最终的“第一”名副其实?
聊聊乾坤大挪移的修练条件 @阿斗の爹   嗯,不要在他人帖中继续离题了。 我看了一下,许多人似乎被小张的速成所迷惑。 确实,有绝顶内力后,练乾坤很简单...【对於小张而言】。   不客气的说,段誉能练成六脉神剑,但给我段誉的内力,我却未必能练成。 为什麼呢? 因为短时间内我怕是记不全这复杂的剑法。   张无忌的资质并非前无古人,但也已经是很不错了 (这从他学医,学内功都可看出)。 不错的资质加上绝顶内力,这才是小张练成乾坤大挪移的条件!   金庸在旁白中说,练乾坤,内力很重要。 甚至使用了“积蓄山洪,此事甚难,凿开宣泄的通道,知法即成”的说法。 但这只是【比喻】。   作者同样也【数度强调】乾坤是一门【极巧】,【极复杂】的运功法门。 让我们看看金庸具体的说法: 『正如要一个八九岁的小孩去挥舞百斤重的链子锤,锤法越是【精微奥妙】,铁锤飞舞控纵愈难,越会将自己打得头破血流,脑浆迸裂。但若挥锤者是个大力士,那便得其所哉了。以往练这心法之人,只因内力有限,勉强修习,变成心有余而力不足。』   阁下从此段中看出“内功是练乾坤的关键要素”。 这里我修正为内功是练乾坤的关键要素【之一】。   八九岁的小孩去挥舞百斤重的链子锤很危险,这自然不错。 但这是否代表大力士就必定能练出【精微奥妙】的锤法?   乾坤大挪移要练成,需要有能拿起捶子的力气,【且】需要有能够领悟精微奥妙锤法的智慧。   因为过往的修练者都是内力不足,聪颖有余,所以金庸才会特别强调此点。 如果前任修练者全是傻姑,那金庸怕就会说“只因智力有限,勉强修习,变成力有余而心不足”。   乾坤大挪移的修练条件是力与心。 两者缺一不可,但一者特别强,另一者亦能相应的减少。   但这要如何称呼呢? 一个合适的名词是【资质】。 『太师父言道,武学钻研到【后来】,【成就大小往往和各人资质有关】,而且未必聪明颖悟的便一定能学到最高境界。』   乾坤大挪移是一门第一流绝技,是专门给明教教主练的。 一般而言,能成为教主,有资格练乾坤的人,都已经达到张三丰所谓的“后来”。   确实,武学成就不能单看资质。 如果没有江南七怪,郭靖一辈子待在蒙古,他自然不可能成为绝顶高手。   一般来说,成功的基本条件是武学,天资与勤奋。   但大浪掏砂,能够到“后来”这境界,留存下来的都有一定的条件。 他们都有不错的武学,都是十分勤奋。 所以能否踏入下一步的,但的只能是资质。   这就如我说奥运中要得到金牌,看的往往是个人天份。 确实,努力也是很重要的,但能进入奥运,十有八九都是努力的。   而同理,对於能够修练乾坤的人,往往天资就成了决定他们能否练成的因素。 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幸运到遇到九阳神功且有乾坤一气袋帮助大成。   总的来说,资质是否是完美的说法? 自然不是。 如果真的要准确,乾坤应该如我这一般长篇大论,甚至将修练乾坤的所以必要因素都列出来。 可惜这怕是放不进羊皮中。   资质是否最好的说法? 很可能是。 资质高者,通常内力不差。 内力高者,资质却未必很好。 通常当我们说资质一流,他最终内力也是能达到一流。 但如果我们说内力一流,他却未必能领悟精妙型的一流武学。 这是因为聪敏或愚蠢都是可以练内力但只有聪明人能练好复杂的武学。
聊聊段延庆的武功定位:慕容复以五打一不合理?   刚刚在网上闲逛时,偶然路过一帖讨论慕容复的帖子,其中提到了书末段延庆大战慕容复一役。   该楼主认为此战不甚合理,原因在於段延庆不过与保定帝等五本僧相若,而从少林一战慕容复更接近乔峰,另亦提出鸠摩智天龙寺一战。 之后的回应似乎也有许多人认同此论点。 有感於此,在下稍微聊一下段延庆的武功定位究竟如何。   段延庆与保定帝等五本僧相若,出处在於此段: 『青袍客道:“你的武功和我相较,谁高谁下?”保定帝沉吟半晌,说道:“【武功是你稍胜半筹,但若当真动手,我能胜你】。”青袍客道:“【不错】,我终究是吃了身子残废的亏。唉,想不到你坐上了这位子,这些年来竟丝毫没搁下练功。”他腹中发出的声音虽怪,仍听得出语音中充满了怅恨之情。』   保定帝认为自己能胜。 段延庆也认同了此结论。 所以这确实是十分强劲的原文证明。 事实上,一般论武高手谈到此二人的武功定位时,往往也是引此段原文,将两人列为同一等级。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 论武高手使用此结论,仅仅是为了【方便】而已。 谈到段延庆,一般只是为了以他做为跳板,如用来比较“天龙四绝”的武学高低。 因为如此,只需了解他大概等级既可。   但当我们谈的是段延庆本人,那就必须要小心了。   该段原文虽是有力证据,但同时我们必须理解此不过是【人物对白】。 这意思是此对话的优先度低於旁白,独白与实战。 另一方面此原文与另一原文略有矛盾。 这更加说明使用此段原文时必须小心!   让我们仔细看看保定帝眼中的段延庆: 『保定帝知盐税一免,黄眉僧定要设法去救段誉以报。他【素来佩服黄眉僧的机智武功】,【又知他两名弟子也武功不弱】,【师徒三人齐出,当可成功】。』   在保定帝的评估中,黄眉僧师徒三人齐出,应可击败段延庆。 但事实上呢? 『黄眉僧的两名弟子破疑、破嗔却已倒在地下,动弹不得。原来二僧见师父势危,【出手夹击】青袍客,却【均为他铁杖点倒】。』 『黄眉僧和延庆太子比拚内力,已到了千钧一发的关头,稍有差池,立时便有性命之忧,当即回身去看两人角逐。【只见黄眉僧额头汗粒如豆,一滴滴地落上棋局,延庆太子却仍神色不变,若无其事】,显然胜败已判。』   段延庆与黄眉僧比拼内力大占上风,甚至还有余力将黄眉僧两位“武功不弱”的弟子点倒。 这里特别必须注意“夹击”两字。 情况极可能是段延庆坐者不动,在黄眉僧干扰下,以一根铁杖后发制人,同时点倒了两位弟子。   当然或有人会说,这并非正面做战。 然而: 『不到一顿饭时分,一张纵横十九道的棋盘已整整齐齐地刻就。黄眉僧寻思:“正明贤弟所说不错,这延庆太子的内力果然了得。”延庆太子不知【黄眉僧乃有备而来】,心下更加骇异:“从哪里钻了这么个厉害的老和尚出来?显是段正明邀来的帮手。这和尚跟我缠上了,段正明便乘虚而入去救段誉,我可没法分身抵挡。”』   黄眉僧有备而来,段延庆被迫应战。 这个战斗方式显然是“机智过人”的黄眉僧认为胜率较大的方案。 为了得胜: 『青袍客道:“不错。大师先下。”他号称“天下第一恶人”,什么凶残毒辣的事没干过见过,于【斩下一个小脚趾】的事哪会放在心上?但想这老和尚【为了争一着之先】,不惜出此手段,可见这盘棋他【志在必胜】,倘若自己输了,他所提出的条款也必苛刻无比。』   那怕只是为了微弱的优势他都愿意自残。 此方案黄眉僧大败,换成正面对战当真讨得了好?   保定帝认为能马到成功的黄眉僧三人出手,结果却是大败。 明显保定帝对黄眉僧或段延庆其中一方估计错误。 既然黄眉乃是他久识的友人,那后者被低估的可能性显然更高。   而从书中的推论来看,这也是极有可能的。 让我们看看保定帝与段延庆的短暂战斗:
【猜测】独孤九剑是独孤求败那一个时期的武学呢? 独孤九剑是独孤求败那一个时期的武学呢?   这个问题常常被提出,主要因为此问题的答案直接影响了杨过与令狐冲两位人气主角。   过迷一般会说独孤九剑是利剑期的,所以重剑期的杨过显然比较强。   冲迷往往认为独孤九剑是木剑期的,所以令狐冲剑法远强於杨过。   那究竟答案是甚麼呢? 我也不晓得,但这不妨碍我做一个猜测。   想到“独孤九剑”,我们读者一般会想起甚麼呢? 首先恐怕是高超的计算能力,能一眼看出敌人破绽,招招攻敌之不得不救: 『风清扬拍手赞道:“对,对!孺子可教。‘料敌机先’这四个字,正是这剑法的精要所在,任何人一招之出,必定有若干征兆。他下一刀要砍向你的左臂,眼光定会瞧向你左臂,如果这时他的单刀正在右下方,自然会提起刀来,划个半圆,自上而下的斜向下砍。”』   其次的话,或许就是独孤九剑的繁复,虽说一招,却是以天下招数为基础: 『那“独孤九剑”中的“破剑式”虽只一式,但其中于天下各门各派剑法要义兼收并蓄,虽说“无招”,却是以普天下剑法之招数为根基。』   有趣的是,在《笑傲江湖》一书中,这两者的特性并不是独孤九剑独有!   在书中,我们看到‘岱宗如何’: 『玉音子在三十余年前,曾听师父说过这一招“岱宗如何”的要旨,这一招可算得是泰山派剑法中最高深的绝艺,要旨不在右手剑招,而在左手的算数。左手不住屈指计算,算的是敌人所处方位、武功门派、身形长短、兵刃大小,以及日光所照高低等等,计算极为繁复,【一经算准,挺剑击出,无不中的】。当时玉音子心想,要在顷刻之间,将这种种数目尽皆算得清清楚楚,自知无此本领,其时并未深研,听过便罢。他师父对此术其实也未精通,只说:“这招‘岱宗如何’使起来太过艰难,似乎不切实用,实则威力无涛。』   这也是一招靠解析对手从而无不中的高超剑法。 另一方面: 『莫大先生眼见适才岳灵珊所出,均是“一招包一路”的剑法,【在一招之中,包含了一路剑法中数十招的精要】。“芙蓉剑法”三十六招,“紫盖剑法”四十八招。“泉鸣芙蓉”与“鹤翔紫盖”两招剑法,分别将芙蓉剑法、紫盖剑法每一路数十招中的精奥之处,融会简化而入一招,一招之中有攻有守,威力之强,为衡山剑法之冠,是以这五招剑法,合称“衡山五神剑”。』   “衡山五神剑”以一招包含多招的精义,这与破剑式一招天下各门各派剑法要义岂不有异曲同工之妙!   诚然,‘岱宗如何’ 与“衡山五神剑” 似乎颇不及独孤九剑,但两者的本质是相同的。 我们实可将此两招视为独孤九剑部份弱化版。   那我们接者的问题是,为什麼‘岱宗如何’ 是泰山派的而五神剑是衡山派的呢? 是因为巧合? 不,比剑夺帅两章是金庸用来丰富五岳剑派武学的重要章节,因此我认为更有可能的是,这两招的出现是因为符合两派的精义。   既然如此,如果我们反过来看,这岂不就能令我们稍微理解独孤求败创九剑时的思考模式吗?   我这里提出的论点是,独孤求败当时的基础是“衡山”而他的要义却是“泰山”。 这是甚麼意思呢? 『令狐冲点燃蜡烛,钻入后洞,径到刻着衡山派剑法的石壁前去观看,但见一路路剑法变幻无方,若非亲眼所见,真不信世间有如此奇变横生的剑招』   “衡山”的特点在於灵动难测。 『这一次看的却是泰山派剑法。泰山剑招以厚重沉稳见长,一时三刻,无论如何学不到其精髓所在,而其规矩谨严的剑路也非他性之所喜。 』   而泰山剑招以厚重沉稳见长。   所以我认为独孤求败当时的武学,正好是以灵动难测为基础,发挥出厚重沉稳的要义。
看了维基百科,我突然领悟了! 所谓九阳真经。。。   先看一下九阳的来历: 『他不说自己姓名出身,只说一生为儒为道为僧,无所适从,某日在【嵩山】斗酒【胜了全真教创派祖师王重阳,得以借观《九阴真经》】,虽深佩真经中所载武功精微奥妙,但一味崇扬「老子之学」,只重以柔克刚、以阴胜阳,尚不及阴阳互济之妙,於是在四卷梵文《楞伽经》的行缝之中,以中文写下了自己所创的「九阳真经」,自觉比之一味的「九阴真经」,更是阴阳调和、刚柔互济的中和之道。』   看了这段,许多人应该都会很奇怪。 王重阳连自己师弟与门人都不让看九阴,却轻易的以其为赌注,输给了一位无名人士。 这实在太不堪了吧?   但刚刚我偶然点进维基百科才察觉到。 为什麼这本书叫九阳真经呢? 如张无忌所言,此书走的是阴阳调和、刚柔互济的中和之道,应该被称为《阴阳并济经》才对。   原来: 『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二九相重,称为「重九」。汉中叶以后的道家阴阳观,有六阴九阳。九是阳数,固重九亦叫「重阳」。』   九可以称为阳。 九阳就可以视作为九九,也可称为【重阳】。   於是我在去察了王【重阳】,果然不出所料。 『王重阳揉合【儒家】和【道教】、【释教】的思想,主张【三教合一】。声称“儒门释户道相通,三教从来一祖风”。认为修道的根本在於修心,达到心地清静,则身在凡尘而心已在圣境』   正史上的王重阳,正是一位为儒为道为释,无所适从,最终只能三教合一的人士。   所以答案很明显了。 所谓的九阳真经,其实应该是【重阳真经】。 是王重阳路过嵩山时,喝醉时的著作。 所谓斗酒败了,是指败给了酒精,迷迷糊糊的晃到了少林寺,不知做了甚麼坏事,后来心理不安,写了本重阳真经,夹在《楞伽经》作为弥补。
在正式战斗之前,天龙寺僧认为鸠摩智有多强呢?   讨论《天龙》武学,天龙寺一战是一个常常被提出的战绩。这里最大的分歧在於,六僧为何会选择使用六脉神剑阵。   这问题看似简单,但影响极深,甚至可能直接影响萧峰与鸠摩智的武功高低。   支持鸠摩智的人往往会说,是的,这是他们所能摆出最强的实力。 反之,萧峰支持者认为这只是让他们以多对少的借口。 初学乍练的六脉效果不如一阳指。   我们先看看前者。 最能支持这说法的原文,应该是枯荣的这段话: 『枯荣忽道:“咱们倘若分别练那六脉神剑,不论是谁,终究内力不足,都是练不成的。我也曾想到一个取巧的法子,各人修习一脉,六人一齐出手。虽然以六敌一,胜之不武,但我们【并非和他单独比武争雄,而是保经护寺】,就算【一百人斗他一人,却也说不得了】。 』   既然是保经护寺,那脸面自然不重要。 连百斗一都能成立,如果六高僧使一阳指强於六脉阵,为何不使用前者呢? 『本因沉吟道:“你是我段氏俗家第一高手,如能联手共御强敌,确能大增声威,可是你乃世俗之人,【如参与佛门弟子的争端,难免令大轮明王笑我天龙寺无人】。”』   从本因此段话来看,枯荣之言应属夸大,表面工程还是很重要。 然而,本因不是枯荣,而后者武功与地位都更高,单凭这段佐证不足。   在下认为,要真正判断枯荣这段话,从而得知六脉阵是否当时天龙寺能使出的最强对敌方案,我们必须知道在正式战斗之前,天龙寺僧认为鸠摩智有多强。 『这信中说与姑苏慕容博谈论武功,结为知己,然则也是一位武学高手。【这等大智大慧之人,不学武则已,既为此道中人,定然非同小可】。 』   从此段可看出,天龙僧对鸠摩智的武学程度是没有概念的。 此信之前或许根本不知他会武功。 但是: 『本参气愤愤的道:“这大轮明王也算是举世闻名的高僧了,怎么恁地不通情理,胆敢向本寺强要此经?正明,方丈师兄知道【善者不来,来者不善】,此事后果非小,自己作不得主,请枯荣师叔出来主持大局。”』   既然他找上门,自然应该是有把握的。尤其是他有“大智大慧”,练武必定“非同小可”   本字辈的认为鸠摩智应当强於自己(天龙寺明面的实力),因此请出枯荣。 而枯荣显然认为自己没甚麼把握,因此打起了六脉的主意。   而另一方面: 『本因道:“依这六脉神剑的本意,该是一人同使六脉剑气,但当此末世,武学衰微,已【无人能修聚到如此强劲浑厚的内力】』   鸠摩智内力不如段誉,但段誉练六脉是十分轻松的,他的内力怕是颇超过六脉的最低要求。 真正的鸠摩智是否有足够能力练成六脉十分难说,但本因用的是肯定句,且没有人反驳。 从此在下判定,他们当时应该是低估了鸠摩智。   所以“幻想鸠摩智”武功高於枯荣,低於鸠摩智。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