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上乌龙茶厂
岩上乌龙茶厂
关注数: 21
粉丝数: 30
发帖数: 54
关注贴吧数: 69
茶叶的功效与作用 味微苦、甘,性凉。能清头目,醒精神,解烦渴,利小便,消食积,解毒。用于风热上犯,头晕目昏;暑热烦渴,或饮酒过度;多睡好眠,神疲体倦;小便短赤不利,或水肿尿少;油腻食积,消化不良;湿热腹泻、痢疾。 1.降压 儿茶素类,俗称茶单宁,是茶叶特有成份,具有苦、涩味及收敛性。在茶汤中可与咖啡因结合而缓和咖啡因对人体的生理作用。具抗氧化、抗突然异变、抗肿瘤、降低血液中胆固醇及低低密度酯蛋白含量、抑制血压上升、抑制血小板凝集、抗菌、抗产物过敏等功效。 2.提神 咖啡因,带有苦味,是构成茶汤滋味的重要成份。红茶茶汤中,与多无酚类结合成为复合物;茶汤冷后形成乳化现象。茶中特有的儿茶素类及其氧化缩和物可使除中咖啡因的兴奋作用减缓而持续,故喝茶可使长途开车的人保持头脑清醒及较有耐力。 3.保健 茶中含有丰富的钾、钙、镁、锰等11种矿物质。茶汤中阳离子含量较多而阴离子较少,属于碱性食品。可帮助体液维持碱性,保持健康。 ①钾:促进血钠排除。血钠含量高,是引起高血压的原因之一,多饮茶可防止高血压。 ②氟:具有防止蛀牙的功效。 ③锰:具有抗氧化及防止老化之功效,增强免疫功能,并有助于钙的利用。因不溶于热水,可磨成茶粉食用。 另外,中国古人曾认为茶有十德:以茶散郁气,以茶驱睡气,以茶养生气,以茶除病气,以茶利礼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尝滋味,以茶养身体,以茶可行道,以茶可雅志。唐朝卢仝的《七碗茶歌》也对茶做了非常形象的描述:“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惟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
茶叶的基本介绍 茶,为山茶科木本植物茶的芽叶。又称苦荼、茗、荼、腊茶、茶芽、芽茶、细茶。我国长江流域及以南各地均有栽培。春、夏和秋季采收初发的嫩叶,以清明前后采收者为好。茶叶除可鲜用外,一般是经过加工精制备用。制过的茶有许多品种,通常有绿茶、红茶、青茶等类。结合产地而论,又有龙井、铁观音、祁红、普洱茶、碧螺春、信阳毛尖、湘皮绿、旗枪、云雾茶、乌龙茶等名茶,风味、特色各异。茶叶与咖啡、可可并称为世界三大饮料。从世界上来看,以红茶的数量最大,其次是绿茶,最少的是白茶。
自家茶厂里做茶
北苑茶产于宋代建安县,即今建瓯市 北苑茶产于宋代建安县,即今建瓯市。北苑茶作为贡茶源于后唐,盛于宋,经历了唐、宋、元、明四个朝代458年,是我国茶业史上最辉煌壮观的一页。北苑茶文化也由此发展,博大精深,独成体系。本文就北苑茶文化作个初步探讨。 一、北苑茶文化的主要形式与内容 1、斗茶 宋代北苑茶品质的不断提高,又促进了茶叶品饮技术的提高,在茶人互相比试茶的品质高低的活动中,形成了一整套斗茶艺术,并为朝廷士大夫所仿效。斗茶要经过灸茶、碾茶、罗茶、候汤、誴盏、点茶六个步骤。 灸茶,是把茶饼放到炭火上去烘烤。 碾茶,把烘烤过的茶饼碾细。 罗茶,用细绢做的茶筛筛下碾好的茶。 候汤,就是煮开水。 誴盏 ,是把茶盛放到火上面灸热。 点茶,是把煮好的开水冲到装有茶末的茶盏内,并把水与茶调匀。 北苑茶斗试胜负的标准主要是看茶汤泡沫的多寡,泡沫是否鲜白和持久。因此,斗茶各个环节都得非常讲究。如碾茶,茶碾得不细,茶水不匀,茶末下沉,泡沫很少;又如冲水,冲水过少,茶汤浓得象粥面,很难有泡沫;冲水过多,泡沫不聚,不能形成泡沫层。另外冲水的温度茶盏的温度等等都会影响茶泡沫的多寡和质量,有经验的人认为候汤、誴盏最难,温度过高茶末下沉,太低茶末上浮都形成不了泡沫。斗茶,不但是斗茶的品质,更是斗技艺、斗经验、斗器具。为了有利于发泡,斗茶者使用了长柄茶筅和侈口茶碗。以不断击拂茶汤,使之发泡。闻名宋代的兔毫茶盏,就是为北苑斗茶而作的侈口茶碗。斗茶结束,泡沫、茶汤、茶末一同喝下,整个过程既紧张、又风趣;既斗茶,又交友,给人以物质、精神的享受,如同一场比赛活动,所以建安人称斗茶为茗战。 2、分茶 分茶是在点茶过程运用注水。茶筅击拂的技巧,使茶汤表面呈现如字、如树、如云、如花、如鸟等画象。分茶多为文人墨客所喜爱,但也传入宫中。蔡京《延福宫曲宴记》说的是宋宣和二年十二月癸已日,宋徽宗召集亲王近臣,于延福宫取建安北苑团茶,亲自动手表演注汤分茶的技艺,“白乳浮盏面,如疏星朗月”,博得满堂赞誉。 3、喊山 北苑茶是皇家御茶,每年春季开采造茶时,地方官员都特别重视,并举行喊山造茶的活动,以示隆重。喊山时间选择在惊蛰天降雷雨之际,负责监制北苑贡茶的官员和建安县丞等登台喊山、祭礼茶神,祭毕,鸣金击鼓、鞭炮齐鸣、红烛高烧,台下茶农齐声高喊:“茶发芽!茶发芽!”声震山谷,场面极为雄伟壮观。欧阳修在《尝新茶呈圣俞》诗里,描绘了北苑开采茶时击鼓喊山的情景,“夜间击鼓满山谷,千人助叫声喊芽!”。 4、吟诗作文 由于北苑茶的地位,又品质超雄,很多著名文人写下了关于北苑茶的诗文,如丁谓、蔡襄、欧阳修、梅尧臣、王安石、范仲淹、沈括、苏轼、陆游、宋熹,初步统计从宋至明关于北苑的诗词有75首,文章11篇。蔡襄是北宋四大书法家之一,他著的《茶录》,以北苑茶事为背景,全面介绍了吕饮茶的方法,《茶录》书法为蔡襄小楷之最,为历代书法爱好者视为珍宝。 5、祭拜荣神 北苑所属的凤凰山有座“张三公庙”,历代来香火不断,茶农常到庙里烧香礼拜,祈求茶叶丰收。张三公姓名叫张廷晖,五代时在凤凰山一带开辟了方圆三十里的茶园,后来他把茶园送给了闽国,成为御茶园,由此凤凰山茶兴地隆,人们为了纪念他,宋时就立祠塑像,视为茶神。历代茶农供奉不断,至今新茶开采、茶厂开张还有茶农前往祭拜。 6、收传茶人故事 北苑茶在几百年的茶事活动中产生了大量的茶人故事,脍炙人口,为北苑茶文化增添了色彩。如蔡襄识茶宋时就很流传。说是建安能仁院的石缝间长有茶树,寺僧采制成八块茶饼,称为石宕白。寺僧把茶饼送四块给蔡襄,剩余四块秘密叫人送给京城官员禹玉。一日蔡襄拜访禹玉,禹玉叫弟子上茶,蔡襄一看茶就说:这茶很象能仁院石宕白茶。禹玉不信,问弟子,果然是。 7、茶楼聚会 由于北苑茶的声誉,建安饮茶风尚大兴,又北苑的凤凰山有望京楼,乘风堂、风味亭、茶堂、凤凰山凤景迷人,前来北苑的游客络绎不绝,建安茶楼、茶馆也应时而兴。这一文化风俗建瓯百姓一直保留下来。 二、北苑茶文化的属性 根据活动的内容、形式、主体、层次等,北苑茶文化分为三个类型。 1、文人茶文化 其主体是诗人,书法家、画家、音乐家、文官。他们由于斗茶、分茶,或茶楼、或住宅、或山野、或茶宴相聚在一起,评茶评水、切磋茶艺、吟诗作画,以茶会友、以茶作文,感受自然,陶冶心性。文人茶文化是北苑茶文化的主要部分,其主要代表人物有:常衮、丁谓、范仲淹、梅尧臣、欧阳修、王安石、苏东坡、蔡襄、黄庭坚、陆游、朱熹、李清照等。 2、宫廷茶文化 其主体是上层社会的帝王将相,皇亲国戚。北苑茶文化是由蔡襄传入宫廷的。宫廷茶文化活动的形式主要有:(1)赐茶。如宋《清波杂志》记,宋神宗元丰年间(公元1078-1085年),蔡襄在小龙凤团的基础上,制造出了密云龙,每岁头纲修贡,奉宗庙及供至食外,赉及臣下无几,戚里贵近,乞赐尤繁。”要赐到北苑茶是很难的事。(2)茶宴。主体是帝王、臣相和宫女。入宋以后,皇帝对北苑茶特别钟爱,经常进行饮茶活动,并了解茶事。蔡襄的茶录就是因为宋仁宗皇帝间及茶事而作的,宋徽宗皇帝则通过茶宴活动了解到北苑茶事而作《大观茶论》。 3、大众茶文化 主要对象是茶农、商人、平民百姓。他们以茶拜神、以茶祭祖,以茶待客、以茶聚会、以茶作食。建瓯历代是闽北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物产丰富,交通发达。宋代还是瓷业、纸业、印刷业的中心,南来北往的客商不少,应时而建的茶楼成为客商洽谈,休闲的好去处,又促进茶楼大众茶文化的发展。 三、北苑茶文化的历史作用 北苑茶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对北苑茶的提高与发展、宋代茶文化的发展具有很重要的历史作用,归结起来有6个方面: 1、北苑茶的知名度大增。北苑茶文化的活动与传播的同时也是宣传了北苑茶。其中起重要作用的是宫廷和文人,古代没有广播、电视、报纸。宣传的媒体主要是文人和官员,决定作用是皇帝,皇帝喜欢的天下没人说不好。五代闽国以后皇帝称赞北苑茶,就决定了北苑茶的发展,决定了北苑茶的繁荣。 2、北苑茶艺大提高。北苑茶事成为一门艺术,追求形式与内容的完美。不但有采茶艺术,还有制茶艺术、饮茶艺术,更有茶具和环境的选择。 3、北苑茶文学、茶学的繁荣。繁荣的北苑茶文学、茶学成为我国宋代茶史最富有翔实的史料,标志着北苑茶已为独特的物质与文化现象,成为研究对象和文人的生活重要内容。 4、品饮北苑茶成为一种时尚与追求。正如范仲淹的《斗茶歌》所云:因北苑茶“长安酒价减千万,京都药市无光辉。不如仙山一啜好,冷然便欲乘风飞”。 5、社会劲传文明之风。北苑茶文化的薰陶,使茶人不断修身养性,茶礼、茶道逐渐形成,对社会文明起到积极推动作用。 6、为我国宋代及宋以后茶文化的繁荣进步起到积极引导作用。日本现今仍有生产末茶,其饮茶的方法与北苑基本相同,不能说不是受北苑茶文化的影响。
茶的鉴别 古人饮茶,大都是纯茶,因此,鉴别的方法比较简单,如唐陆羽《茶经》上说:“野者上,园者次;紫者上,绿者次;笋者上,牙者次;叶卷上,叶舒次……”现在因制造技术不断更进,茶种繁多,品种丰富,鉴别也就比较困难。但是俗语云:“一回生,二回熟。”多观察、多品尝、多接触、多比较,就可以找到相宜品质的好茶。 通过个人近些年的茶历,总结鉴别茶叶的要领如下: 从茶的形状上辨别:每一种茶都有一定的标准形状,有许多茶叶都是根据形状来分级的。主要的条件是茶叶的老嫩,老而粗大的总比幼嫩紧结又整齐者的品质差;此外茶梗、茶片、茶末含量多者不好,夹有杂物更不应该。如红茶以短齐而不碎杂、紧结而不松薄者为佳;其他茶类仍以叶身细卷曲者为上品,佛手形者次之,叶短而舒直且夹杂着茶梗和粗叶的,便是下品了。 从茶的色泽上辨别:干茶的外观色泽,凡是有油光且新鲜的为佳,各种茶都有其标准色泽。如红茶以深褐色有光亮为上;绿茶须茶芽多呈翠绿色;包种茶贵在有灰白点的青蛙皮状,颜色偏深绿;乌龙茶贵在具有红、黄、白三色明显的为上品;花茶以新鲜青翠具有芽尖为上。色泽灰暗、杂而不匀,都是下等品。 从茶汤颜色上辨别:各种茶都有其标准水色,以澄清透亮而呈艳丽者为佳(好品质的红茶茶汤冷后会呈乳化现象,另当别论)。如上好的红茶呈琥珀色,有甘香而无涩味;绿茶颜色碧绿而散发出一种清香,包种茶呈金黄色,饮在口中有青果的香味,乌龙茶呈橙红色,有熟果味的芬芳。如是色泽灰暗、有青草味和涩味,甚至喝一遍过后便淡然无味,都不是水准以上的茶了,这是鉴别茶最可靠的方法。 从茶的香气上辨别:这是茶品质的主要条件。最简易的办法,是将一撮茶叶放在掌心,用口呵气,使茶叶受热而发出真味来,香气(不论是木香、花香、蜂蜜香、焦糖香。。。。。。)愈浓愈久愈是好茶叶;如发出的是青草味便是下品。 从尝茶的滋味上辨别:这要比闻茶的香气更重要。因茶是饮用回味的,以少苦涩带有甘醇者为佳。入口之后觉得茶汤“身骨”强劲而浓郁,饮后在喉间有久久不去的回味者才是上品,凡是淡薄或陈旧劣变之味都是下品
建安北苑贡茶:四百五十八年的辉煌茶事 建安北苑贡茶的历史,在明帝朱元璋手上终结。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年),因为北苑采制贡茶,官府压榨愈重,引起地方反抗愈烈,北苑贡茶陷入多事之秋,于是朱元璋下令罢造贡茶。清人在《记十二观》中描述道:元时武夷兴而北苑渐废。至此,建安北苑御茶从五代闽国龙启元年(993年)设御焙,共历经四个朝代,29位皇帝,历时458年。 这个令人心仪的“茶事圣地”——建安北苑茶的产地范围何在?根据考证,在北宋庆历年中,在北苑有32官焙(一个茶叶作坊为一焙),它们以今天建瓯东峰镇裴桥村焙前自然村为中心,分布在建溪流域的建瓯、建阳、武夷山、政和、延平各地,其中以建瓯东峰镇的北苑为主产区,因此这些贡茶又称北苑茶。在裴桥村周围的村落,许多地名仍留下了官焙的痕迹,焙前、后焙、东焙、西焙等这些地名,足以说明当年东峰镇一带茶业作坊的兴盛气象。 在这一段影响了中国茶业史的458年历史中,历史记录了什么?又给后人留下了什么?值得闽北人思索。 一块找到日本茶道起源的石刻 1987年4月,建瓯市东峰镇裴桥村焙前自然村,一处宋庆历戊子年的茶事石刻,为证实焙前自然村是宋代北苑御焙遗址的中心区域翻开浓墨重彩的一页。在这块“凿字岩”的正面,刻有80个字的柯适所作的题记一篇,记载了北苑的地理位置、御焙年代、官焙名称、贡茶生产管理官署等珍贵历史文献。1995年省考古队两次入住该村考证出北苑“御泉井”等50多个遗址单位和2万平方米的宋元时期的文化层,证实焙前自然村是宋代北苑御焙遗址的中心区域。2006年,此遗址被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95年,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次长林屋晴三考证确认,由北苑茶诱发的斗茶文化是日本茶道文化的发源地,激动不已的林屋晴三出资修建了保护这块石刻保护亭。宋代北苑成为全国最大的茶叶产区和贡茶生产中心后,每年新茶制成后当地的茶农、茶客以及官焙的官员,竞相比试各自新制的茶叶,形成了一件每年的盛事。而比试新茶的各种程序、技巧最终形成一种文化,风靡全国上下,在南宋末又传入日本,发展演绎成了日本茶道 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次悺长林屋晴三1995年考察北苑御焙遗址之宋代北苑茶事摩崖石刻 一段不断出新的茶品盛世 北苑贡茶精奢无比,精美绝伦,这其中蕴涵着400多年不断出新的工艺与包装的变革。从唐末的建州膏研茶、腊面茶的乳建州大团,到宋代的龙凤茶团、小龙凤茶团,到密云龙、龙团胜雪,再到细色五纲和粗色七纲,一次次飞跃,名品代出不绝。因为历任的监制贡茶的漕运使为取悦龙颜,以邀上宠,更是穷极心绪,在饼式、装饰图样、包装形式上不断翻新。到宣和年间,根据熊蕃的《宣和北苑贡茶录》记载,共有细色粗色两大类多达40多个品种。在这其中以龙团凤饼、密云龙、团龙胜雪为传世名品。 根据《福建通志》记载,北苑龙凤茶是一种属于饼状的茶团,为皇家专供的产品,分为大龙团、大凤团、大龙团、小凤团四类。北宋的龙凤茶是把茶膏压在定型的模具上制造出来,制式有龙凤者用银铜模具,无龙凤者图案则用竹圈制作茶饼。后来,在蔡襄手中又发展出更为精细的“小龙团”,制作上乘,产量稀少,每年仅产10斤。而从小龙团中精选制成的“密云龙”,更是上佳珍 品。根据叶梦得的《石林燕语》中记载:熙宁年间,贾青为福建路转运使,又取小团之精者为密云龙,为皇家专用,只是每年在祭祀天地的大礼中,才由皇帝赏赐给中书省和枢密院各四位大臣,共享一饼。一饼才一两六钱,分做八份,其量之少可想而知,赏茶如称金。北苑御茶传世名品“龙团凤饼”之“小凤” “大龙饼” 一套精益求精的采制工序 北苑贡茶的采制有一套完整规范,从“采叶”到“制茶”,可以概括为择之必精、濯之必洁、蒸之必香、火之必良,一失其度,惧为茶病。宋代赵汝砺在《北苑别录》中记录了七道工序,即:采茶、蒸茶、濯芽、榨茶、研茶、造茶、过黄。 从“采茶”过程看,细致的规定几近繁琐。采茶多选在惊蛰前开园,在太阳出来之前,当时认为早上的露水未干,茶芽正是肥润之时。宋代赵汝砺在《北苑别录》中记载:每日常以五更过鼓,集群夫与凤凰山下,山有打鼓亭。监茶官给每人一牌入山,至辰刻复鸣锣聚之,恐其愈时贪多得也。采茶规定只能用指甲断茶,而不可以用手指,因为手指多温,茶芽容易受到手指上的汗气熏染而不鲜洁。为了避免茶芽受到热气和汗水而受损,还有一个预防措施,就是随身自带新汲取的清泉水罐,茶芽摘下后,马上就放入水中浸泡。 过黄是焙茶的一个流程,即把茶饼用火烘干。开始用较大的火烘焙,然后用沸水浴之,再用列火烘焙,这样反复三次后,让茶饼烘烤一夜。第二天再用温火烘,叫烟焙。烟焙火不可太猛,也不能有烟,烟焙的时间一般依据茶饼的厚薄而定,最多在15天,最少也要7天。茶饼足干后,用热水在表面上涮一下,之后放入密室用扇子扇,使它产生色泽,称之为“出色”。宋代制茶部分工序 一曲内涵丰厚的茶文化乐章 从历代文人、茶学研究者的专著、散文、诗词中可以看到一幅丰富多彩的北苑茶文化画卷。这其中最为著名的应当是赵徽宗所著《大观论茶》一书,书中以北苑的壑源为基点,论述了北苑茶的产地、采制、饮品等内容,描述生动,内容翔实。皇帝都御笔亲书北苑茶。宋代茶学专著与北苑有关联的就有19部。虽然多数已经佚散,但是今天可以看到完整版本的还有:蔡襄的《茶录》、宋子安的《东溪试茶录》、赵汝砺的《北苑别录》、赵徽宗的《大观论茶》、黄儒的《品茶要录》、熊蕃的《宣和北苑贡茶录》,共6部著作。建安(今建瓯)人黄儒写的《品茶要录》,辨析了北苑茶的弊病,全书分为十目,详细研究了茶叶品质与气候、鲜叶质量与制作工艺的关系等专题,是研究宋代茶史与茶文化的珍贵资料。〔宋〕蔡襄写建安茶学《茶录》专著书影 文人们的诗词也将北苑茶作为盛赞的对象。根据统计,243位宋、元、明的诗、词名家为北苑贡茶写下了535首诗词,当中不乏欧阳修、沈括、王安石、黄庭坚、米芾、陆游、杨万里、朱熹、李清照等大家。陆游赞道:建溪官茶绝天下;黄庭坚赞道:北苑龙团,江南鹰爪,万里名动京关。诗与茶交相辉映,茶助诗兴,诗传茶名,这一独特的文学现象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传为佳话。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