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自见己过
常自见己过
世人若修道
关注数: 35
粉丝数: 82
发帖数: 5,589
关注贴吧数: 283
一念之间 引导语:我们在世间生活,是好是坏?是善是恶?是福是祸?是贵是贱?都在一念之间。 两个自觉过的不如意的年轻人,一起去拜师傅:“师父,我们在一家公司上班。工作很努力,可常常在办公室被人欺负,太痛苦了。求你开示,我们是不是该辞掉工作?”师父闭着眼睛,隔了半天,才吐出五个字:“不过一碗饭。”就挥挥手,示意年轻人退下。两个人若有所悟,欣然地退下了。 才回到公司,一个就递交了辞呈,返回家乡种田去了;另一个却没动,依然呆在公司里。时光流转,岁月无情,转眼十年过去了。回家种田的那位年轻人,成了农业专家,采用现代科学的方法经营管理,积极改良农牧业品种,已是名扬一方的大实业家了。另一个留在公司里的人也不差。他忍着气,努力学习,渐渐受到公司的器重,已经成为主持一方面工作的经理,不日也将升迁到更高的职位。 有一天,两个想念师父的教导,去拜望师父。在门前两个人遇上了,都非常开心。农业专家说:“上次师父说‘不过一碗饭’这五个字,我一听就懂了,不过一碗饭嘛!何必呆在公司受气?所以我辞职去开拓自己的事业去了。你当时为什么没有听师父的话呢?” 那位经理笑着说:“我听了呀!师父说‘不过一碗饭’,我想‘不过为了混碗饭吃嘛’,老板说什么是什么,多受气,多受累,少赌气,少计较,不就行了吗?师父不就是这个意思吗? 两个人见了师父,师父已经老了,仍然闭着眼睛,隔了半天,说出五个字:“不过一念间。”然后挥挥手……… 我们身边的许多事情,不正是一念之间的抉择吗?
人与人之间
科学惊人新发现:人能用意念与细胞沟通,治疗疾病 自古代传下来的中医治病养生六法:针、砭、灸、药、按跷、导引。“导引”,现在多从气功、道医方面听到。导什么?引什么?在中医来说,恐怕无非是气血——调动神明的力量,借助宇宙间磁场、波等自然能量,对身体进行“调频”,使“妄行”的气血回归正轨,使“瘀血”“痰凝”得以化散,于是阳气通达,身体通透,要达到这等境界,先要神明“清”。最近小二和同事们一直在忙于“中医人沙龙”及“中医原创学术文丛”两套书的编辑出版工作,很难心静,打坐这件事情又懒惰了,但是总会怀念,阳光暖好的午后,盘腿而坐,闭上双眼,收回意识时那种沉静和心安。沙龙第11辑中,各界专家、学者深入探讨李世音老人的揉脐养生法,他的一句话最入心:《西游记》为什么一上路就斩六贼,六贼是眼、耳、鼻、舌、身、意,香港拍的《西游记》他们版本都没有看懂,八个劫道儿的……我们耳闻、眼见、鼻嗅、手触这个世界时,无不需要消耗气血,所以一切感官和妄念皆是“贼”,不仅“如梦幻泡影,如雾亦如电”,还在偷耗着气血。赶走“贼”,神明清醒,能接通宇宙能量,才能真正做身体的主人,强大自身,驱除内患,“应作如是观”。这些看似玄奥的道理,如今就像爱因斯坦的预言,被现代科学(尤其是现代物理学)逐步解构、认知、明晰。用意念治病也就不是什么稀奇的事情了。西方科学现在这样理解“神明”对身体的作用:一个人的意念能够影响体内中粒子的振动频率,形成不同的场。今天要跟大家分享一位西方精神治疗专家如何理解意念和细胞。随着时代的发展,中西文化、现代与古典正在更高层面上交流、交融,共同回归。这里做个广告,向大家推荐《现代人看中医:趣谈中医药及全息》与即将出版的《中医人沙龙》第11辑“山西民间拔罐王和他的‘中医罐象学’”以及“探讨:腹部蕴藏的养生奥妙”。══════我是分割线(*^__^*)══════ 我们先说一个用意念清除癌细胞的真实故事: 一个癌症患者,在全身放松状态下,想象进入了自己的血液循环系统,向其中的白血球发号施令:“注意了!”他想象他对白血球说话,“我们要进攻驱逐这些濒死的癌细胞。马上行动!”他看到白血球立即行动,把在放射治疗中杀伤的癌细胞清理掉了。检查发现他的癌症病症果然减轻了! 上述实验并非唯一用精神治愈疾病的例子。被称为“睡著的预言家”的爱德加·凯西(Edgar Cayce,1877-1945)就是一位精神治疗专家。 精神治疗师 凯西在13岁时曾看到过一位美丽的仙女,她问凯西一生中最想要的东西是什么。凯西回答说,我想帮助生病的孩子。不久后便具备一种特殊能力:如果他趴在书上入睡,醒来后便能记住全书的内容,并且倒背如流,即使书中的内容和词汇远远超出了他的知识范围。 20岁那年,凯西因为一场大病,而发现自己具有在催眠状态下的治病解读能力。那时凯西患了喉炎,并且越来越严重,以至不能正常说话了。这个状态持续了一年。后来有位会一点催眠术的人想利用催眠疗法帮凯西治病。他将凯西催眠后,开始暗示凯西恢复正常声音。这时处于催眠状态下的凯西居然能用完全正常的声音回应。可惜当他醒来时,喉炎又犯了。 有位叫雷恩的人听说凯西的情况后,便想作进一步的尝试。他想让凯西进入催眠后,向凯西本人询问他的有关病情。在凯西“入睡”后,雷恩问睡著的凯西其病情。凯西便用正常清晰的声音告诉雷恩和其他人,自己的病的本质是精神因素,并告诉他们如何治疗。按照凯西的指示,雷恩对著凯西的身体,要求血液向患病部位集中。不久,周围的人便看到凯西胸部以上和喉咙部位的皮肤变成殷红色,患病部位皮肤开始发热。一段时间后,雷恩又按照凯西的要求暗示血液循环恢复正常……。凯西醒来了,这一次他的声音完全恢复了。这是他一生中第一次作催眠解读治病。 这次的治病解读成功后,凯西开始帮助一位医生诊断疑难病例。对凯西的能力,《纽约时报》曾经在1910年10月9日作过专题报导。事后,很多人开始前来问诊。 由以上的例子我们知道,治病时集中意念可以治疗疾病,这是精神改变身体的真实例证。不过毕竟预防重于治疗,下面的研究会让我们更清楚如何以精神保持良好的健康。 科学证实意识决定身体粒子的能量振动频率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一直是为了让人去深信因果定律,而美国著名的精神科医师、心理学家大卫·R·霍金斯博士真正以科学实验角度证实“善恶报应”的存在:人类不同的意识层次对应着不同的身体能量振动频率,情绪越正面者,能量频率越高,反之则越低…… 爱因斯坦的质能方程式说明物质就是能量。而从现代量子物理学角度,宇宙万物均以无形波态(或称能量场)或有形固态(或称离子态)存在,但本质上是以不同频率、不同波长、不同场强的能量场而存在,其中某部分能量场在一定外缘条件下以“有形固态”显现,而这些有形物质无论其处于固态、液态还是气态,均由旋转粒子组成,这些粒子有著不同的振动频率,粒子的振动使宇宙万物表现成目前样子,我们人身也是由物质组成。 霍金斯博士,运用人体运动学的基本原理,经过二十年长期的临床实验,其随机选择的测试对象横跨美国、加拿大、墨西哥、南美、北欧等地,包括各种不同种族、文化、行业、年龄的区别,累积了几千人次和几百万笔数据数据,经过精密的统计分析之后,发现人类各种不同的意识层次都有其相对应的能量指数,兹摘录其主要项目如下:
不要自寻烦恼 人生烦恼无数。 先贤说,把心静下来,什么也不去想,就没有烦恼了。先贤的话,像扔进水中的石头,而芸芸众生在听得“咕咚”一声闷响之后,烦恼便又涟漪一般荡漾开来,而且层出不穷。 幸福总围绕在别人身边,烦恼总纠缠在自己心里。这是大多数人对幸福和烦恼的理解。差学生以为考了高分就可以没有烦恼,贫穷的人以为有了钱就可以得到幸福。结果是,有烦恼的依旧难消烦恼,不幸福的仍然难得幸福。 烦恼,永远是寻找幸福的人命中的劫数。 寻找幸福的人,有两类。 一类像在登山,他们以为人生最大的幸福在山顶,于是气喘吁吁、穷尽一生去攀登。最终却发现,他们永远登不到顶,看不到头。他们并不知道,幸福这座山,原本就没有顶、没有头。 另一类也像在登山,但他们并不刻意登到哪里。一路上走走停停,看看山岚、赏赏虹霓、吹吹清风,心灵在放松中得到某种满足。尽管不得大愉悦,然而,这些琐碎而细微的小自在,萦绕于心扉,一样芬芳身心、恬静自我。 对于心灵来说,人奋斗一辈子,如果最终能挣得个终日快乐,就已经实现了生命最大的价值。 有的人本来很幸福,看起来却很烦恼;有的人本来该烦恼,看起来却很幸福。 活得糊涂的人,容易幸福;活得清醒的人,容易烦恼。这是因为,清醒的人看得太真切,一较真儿,生活中便烦恼遍地;而糊涂的人,计较得少,虽然活得简单粗糙,却因此觅得了人生的大境界。 所以,人生的烦恼是自找的。不是烦恼离不开你,而是你撇不下它。 这个世界,为什么烦恼的人都有。 为权,为钱,为名,为利……人人行色匆匆,背上背着个沉重的行囊,装得越多,牵累也就越多。 几乎所有的人都在追逐着人生的幸福。然而,就像卞之琳《断章》所写的那样,我们常常看到的风景是:一个人总在仰望和羡慕着别人的幸福,一回头,却发现自己正被别人仰望和羡慕着。 其实,每个人都是幸福的。只是,你的幸福,常常在别人眼里。
不见他人过 一个人活在世上应当经常反省自己的过错。在与人发生不快时,也应当多从自身找原因,多看别人的优点,不看他人的过错。这样,我们才会宽容他人对我们的不善,给人一个改正过错的机会,从而与人建立一种温馨和谐的关系。 有一个老和尚有两个徒弟:明成和明洁。一天吃完饭后,明洁在洗碗,突然把碗打碎了一个。 明成马上跑到老和尚的禅房报告: “师父,师弟刚刚打碎了一个碗。” 老和尚手捻佛珠,双眼微闭,说道:“我相信你永远也不会打碎碗!” 明成哑口无言。 在这个尘世上,任何人都不能保证自己永不犯错误,因为我们都知道人生无常,谁也不能肯定下一刻在自己身上会发生什么。所以人不能苛求自己,也不要勉强别人,不要对自己的过错耿耿于怀,更不要对别人的过错抓住不放。过错是别人的,人家不以为然,你却抓住不放,何苦呢?你为什么要为别人的过错烦恼呢?这不是拿别人的过错惩罚自己吗!人就像个容器,烦恼装多了,智慧能装进去的就少了,如此影响心情还降低智商的事情还是不做为妙。所以,对待别人的过错,应当见如不见,不要放在心上。 在《六祖坛经》中,六祖慧能大师有一段颂文就是劝人不见他人之过错。颂曰: 世人若修道,一切尽不妨。 常自见己过,与道即相当。 色类自有道,各不相妨恼。 离道别觅道,终生不见道。 波波度一生,到头还自懊。 欲得见真道,行正即是道。 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 若见他人非,自非却是左。 他非我不非,我非自有过。 但自却非心,打除烦恼破。 …… 在颂文中,慧能大师告诉众信徒,一个真正的修道之人,应当经常反省自己,常思自己的过错,及时改正自己的过错,就与修道的宗旨是相合的。对于别人,我们应当不太在意他们的过错,也不对他们的过错斤斤计较。如果经常想着别人的过错,就会给自己带来很多烦恼。慧能大师 “不见他人过”的主张,是对一个修行人思想修养的基本要求。如果一个修行人遇到不顺心的事时,不从自身寻找原因,而是常常见到别人的种种过错,那么,他在道业上便永远得不到进步,甚至还有可能成为一个是非之人。慧能大师的这些话不仅适用于佛教信徒,而且对我们一般没有宗教信仰的人,也具有一定的启迪作用。 阿拉伯有一位著名作家阿里,有一次和吉柏、马沙两位朋友一起旅行。三人行至一处山谷,马沙失足滑落,幸而吉柏拼命拉他,才将他救起。马沙于是在附近大石头上刻下: “某年某月某日,吉柏救了我一命。”三人继续走了几天,来到一处河边,吉柏跟马沙为了一件小事吵了起来,吉柏一气之下打了马沙一耳光,马沙跑到沙滩上,写下“某年某月某日,吉柏打了马沙一耳光”。当他们旅游回来后,阿里好奇地问马沙,为什么要把吉柏救他的事刻在石头上,而把吉柏打他的事写在沙滩上?马沙回答: “我永远感激吉柏救我,至于他打我的事,我会随着沙滩上字迹的消失而忘得一千二净。” 如果我们都能像马沙一样,忘掉朋友的仇怨,铭记朋友的救命之恩,那么你在他的内心深处,就只有美好的回忆,而没有痛苦的折磨。 历代的祖师大德劝人在为人处世时,要“不见他人过”,不说人之长短是非。宋代著名高僧慈受禅师曾在《训行童颂》一诗中教育初出家的沙弥说: “莫说他人短与长,说来说去自遭殃。若能闭口深藏舌,便是安身第一方。”禅师告诉初入佛门的弟子,在日常生活中,不要随便评论别人的长短是非,如果口无遮拦,到处评论别人的是非长短,就会遭到别人的反感。如果你的是非之语传到当事人的耳朵中,还会惹出是非,给自己带来不必要的麻烦。针对说人是非所带来的祸害,慈受禅师认为,最好的对治办法就是减少自己的言语,紧闭是非之口。这也是最好的全身远祸的办法。俗话说“病从口入,祸从口出”,许多时候,人我是非多是从口舌中引发出来的。嘴巴两张皮,说好说坏都是它。如果嘴巴不好,说话又没有节制,不仅不会讨人喜欢,有时还会引宋杀身之祸。人们常说“言多必失”,当一个人说话过多时,人们往往会认为他是一个华而不实、夸夸其谈的人。而且言多必失,惹人生气,招致别人的厌恶。所以,慈受禅师说: “若能闭口深藏舌,便是安身第一方。” 元代著名诗僧清珙禅师以诗出名,他曾写有一首《裁缝诗》,劝人多思量自己的缺点与不足,劝人要“不见世间过”。诗云: 手携刀尺走诸方,线去针来日日忙。 尽量别人长与短, 自家长短何曾量。 诗歌别出心裁,立意高远,以裁缝裁衣为喻,来说明世间有很多人像裁缝为人裁衣一样,每天衡量的都是别人的长短是非,却从不知道反观自心,找出自身的缺点和毛病。禅师以此来警示世人,在与人相处时要多思己过,少论人非。如果能如此做了,你就会心地坦然,不再不负责任地谈论别人的是非。 明末四大高僧之一的憨山大师也经常教育弟子要观照自己的过错,少谈论别人的是非。大师在《憨山大师醒世歌》中说: 休将自己心田昧,莫把他人过失扬。 谨慎应酬无懊恼,耐烦作事好商量。 从来硬弩弦先断,每见钢刀口易伤。 惹祸只因闲口舌,招愆多为狠心肠。 是非不必争人我,彼此何须论短长。 憨山大师以浅白易懂的诗句,劝人不要蒙昧自己的良心,在看到别人的过错时,应当以悲悯的心来帮助他们改正缺点和过失,切不能将别人的过失作为笑料到处宣扬。大师同时还告诉我们为人处世要小心谨慎,多忍辱宽容,才能减少人我是非。如果为人性格过于刚强,一旦看到别人一点缺点和不足,便无法容忍,这样便很容易给自己带来伤害。大师同时还告诉我们,一个人之所以会招惹祸患,往往是因为他们经常看到别人的过错,看不见自身的缺点过失,他们在闲得无聊与人相聚时,常会说东家长,西家短,以此作为茶余饭后消遣娱乐的谈资。大师认为“不见世间过”的最好方法是:在与人交往时,宁肯自己吃亏,也不与人争辨人我是非,更不与人说长论短。这样,你就会避免许多人我是非。所以,百丈禅师教诫我们: “是非以不辨为解脱,学问以勤学为入门。语言以减少为直截,烦恼以忍辱为菩提。” 印光大师住世时,也时常开示弟子: “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纵有修持,总觉我功夫很浅,不自矜夸,只管自家,不管人家;只看好样子,不看坏样子。看一切人都是菩萨。唯我一人实是凡夫,果能依我所行,决定可生西方极乐世界。”印光大师这段语录,是对“不见世间过”的最好注脚。大师要我们与别人建立一种和睦慈爱的关系,与人相处常思考自己的不足,多看别人的优点。只管奸自己,不管别人:只看好样子,不看坏样子,看别人都是菩萨,只有自己是凡夫。一个人如果有这样的心态,就会经常反省自己的缺点,学习别人的优点。当看到别人的优点时就会向人看齐;看到别人的缺点时,也会将他们作为反面教材来警醒自己。这与孔子所说的: “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的道理是一样的。 中国有句俗谚: “人五十全,瓜无滚圆。”任何一个人都有这样或那样的缺点,十全十美的人是不存在的,除非圣人或菩萨。既然是人,他就有优点和缺点,我们不能以自己的眼光来评判别人,每个人都有他存在的价值。我们要善于学习别人的长处,以此长养自己的品德修养。同时,我们要将别人的缺点作为鉴戒,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与人相处时,要以责人之心责己,以宽容之心待人。只有当我们能以责人之心对待自己时,才会反观自身,常思己过:只有当我们反思自己过失时,我们才会“不见世间过”,并进而看到别人的优点,做到正确地评价别人,远离口舌是非,使自己成为一位尽可能完美的人。
佛教只是在“教人向善”吗? 我经常可以看到有些网友写下类似的留言:我虽然是无神论者,但是我对佛教“教人向善”这点还是肯定的。大部分“无神论者”通常只知道佛教是“教人向善”的,而对于同样是“无神论者”的佛教弟子们,却不仅仅认为佛教“仅是教人向善”的。 “教人向善”其实是世界上大多数传统(或称为正统)宗教共同的特点,在那些“以人为本”的宗教教义中,也宣讲了很多“教人向善”的道理。这些教义和道理同样值得我们尊重和肯定。 不过“教人向善”用在佛教身上,似乎还不足以说明佛教慈悲的广大,我倒是认为“教众生向善”似乎更准确一些。佛法的教育不仅仅是面对人的,也是面对所有有情众生的。 如果仅仅是“教众生向善”,佛教可以象其它宗教一样,仅用一本经书把“向善”的道理讲清楚就可以了,没有必要写出“经律论三藏”浩如烟海的经卷典籍。 大多数认为佛教仅是“教人向善的宗教”的人,其实对于整个佛教体系是茫然无知的。很大程度上,这些人受到所谓的“传统教育”(通常指建国以后的教育体制和思想)的影响。很多人甚至到现在还把诸如“宗教是人民的鸦片”这类话搬出来,来说明佛教是“封建的、迷信的、有害的”。而从来不自己去研究研究佛教是不是真的是“封建的、迷信的、有害的”。这种人云亦云的从众心态,使很多人丧失了独立学习和独立思考的能力,进而使这些人丧失了认清生命真相的机会,丧失了真实了解世界的学习机会,这不能不说是人生最大的遗憾。 如果这些人能够知道“佛教是反对盲目的信仰,主张理智信仰”;如果这些人能够知道“信仰佛教的目的并非是为了来世及进入天堂”;如果这些人能够知道“佛弟子也是彻底否定“神创世界”的无神论者”;如果这些人能够知道“佛教的哲学观并非全是唯心主义”;如果这些人能够知道“佛教并非不关心现实问题”;如果这些人能够知道“佛教对科学是持最积极的态度”;...... 如果这些人能够以科学的态度、实事求是的原则和精神去研究佛教,就一定会发现佛教其实不仅是原来想象中的一个“教人向善的宗教”。佛教对宇宙、世界、人生的阐述以及佛教中所蕴含的智慧都已经到了令我们望尘莫及和不可思议的高度。 放下心中的傲慢和无知,走进佛教智慧的海洋吧! 只要开始,就还不晚......
寿命长短,操纵在自己手中 1 寿命是果报的一种,一切众生在六道里面,寿命有长有短。佛法承认六道众生确实有寿命,但是并不是定命。寿命长短,实在说,操纵在自己手中。命长的人,如果他天天造业,长命就变成短命;寿命短的人,他天天行善,由于善业所感,短命会变成长命。2 大家都希望长寿,长寿要健康才好;如果长寿不健康,常常生病,那是很痛苦的。如果寿命长,不知道学佛,年岁大就非常寂寞。尤其在外国,外国现在老人自杀非常多,一年比一年增加,为什么?太寂寞了,再有就是病苦,老病缠身,这很痛苦。3 长寿又健康,老而不苦,这个很幸福!这种幸福也只有在佛门里面才可以求得到,不是佛门很不容易求到。所谓“佛氏门中,有求必应”,佛门当中,如理如法地去求,自然会有感应。4 要晓得,一切所求,寿命最难求。在佛门中,如理如法地求,寿命都能延长,何况其他的福报?其余的福报,命里面没有的,要想求得,那就更容易了!
假佛弟子太多太多了 六年前我在新加坡讲经,有人告诉我,说有一些人在中国大陆做生意做得很好,发了大财,以后学佛了,事业衰败,公司倒闭。所以他们看到学佛不灵,不学佛的时候好,学佛的时候坏了。这个说法是有心人在破坏佛法。是不是有佛教徒经营生意失败倒闭的?有!而且很多,我看到、听到,一点都不希奇。什么原因?他不是真学佛,他是迷信。他是挂了学佛的招牌,实际上没有学佛。佛教他做的事情,他一样都没有做到。这些假学佛的人,给社会大众造成负面的误导,他的罪过很重!他错在什么地方?一开头就错了,三皈依就错了。他皈依一个法师,皈依一个寺庙,从这一天开始错,一直错到底,他回不了头。佛千经万论,处处教导我们,真是苦口婆心!从《无量寿经》一开端也是如此,“善护口业,不讥他过”,他做到没有?“善护身业,不失律仪”,一生规规矩矩做事情,遵守国家的法令规章,他有没有做到?“善护意业,清净无染”,那更不必说了,没有做到!“净业三福”里头都是教初学,“孝养父母”,这是佛教给我们的,我们做到没有?我们做子女的,对待父母有没有尽到作子女的责任,有没有好好地去照顾父母?父母不在了,有没有常常怀念父母?“奉事师长”,老师教导我们,我们做了没有?老师不在,有没有常常还记住老师的教诲?这是佛的基本教诲,我们都做不到。你在社会上从事任何行业,衰败那是应该的,为什么?你是按照命运走的,你什么时候该走运,什么时候该衰败,你没有改变命运。真正依照佛菩萨的教诲,你的命运改变过来了。好会更好,坏会转好,这样给社会大众做榜样,这是真正佛弟子。今天社会大众所看到的,假佛弟子不是真佛弟子,假佛弟子太多太多了!出家人当中,假佛弟子、魔弟子很多!哪些是出家的魔弟子?毁谤三宝的,这是魔弟子。在任何场合、任何人面前批评出家人、批评佛法、批评信徒、批评道场,都是魔弟子。如果是佛弟子,六祖能大师讲得好:“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那是佛弟子。就是儒家孔老夫子的学生也知道隐恶扬善,看到别人的过失不说,看到别人的善事赞扬,儒、佛弟子是这样的形象。我们怎样辨别佛与魔?只要你稍稍留意,清清楚楚摆在你面前。是佛我们应当要学习,是魔我们应当要远离。跟魔走,后面有灾害。你的好运变成衰运,你的衰运变成恶运,你跟魔走,你不是真的跟佛走。在中国也有不少读经,也听我的这些光碟录像带的,也在这里好像学佛的,真学还是假学?很难说。依教奉行的是真学,背师叛道是假学,假的,不是真的。表面上恭敬没有用处,佛不重视这些形象,不重视表面。一定要真正懂得经典的道理,真正明了,知道怎样把佛经里面的道理、佛经里面的教训,落实在自己实际生活里头,落实在自己工作行业里面,落实在自己处事待人接物当中,那这是真佛弟子。依照佛的教诲,肯定没有错误;不依照佛的教诲,那你的麻烦就多了!由此可知,学佛的同修那么多,为什么不能成就?看到他对佛菩萨也很恭敬、也很虔诚,早晚课都不缺,礼佛、供佛那一副虔诚的样子,他为什么不能成就?他那个心是妖魔鬼怪的心。为什么礼佛那么虔诚?造作罪业太多了,希望佛菩萨保佑他、赦免他,还要多多降福给他,他求的是这个。 他不是真学佛,不是真正地在改过自新,不是的!改过自新就是修行,修正错误的行为,他没有在这上面下功夫。他只是在形式上讨好佛菩萨,巴结佛菩萨,还要佛菩萨帮他的忙,帮他多造一点坏事。这样的心态学佛,他当然堕落,这都是我们必须要搞清楚的。我们学佛,先要把人做好,要像个人的样子。心里面有五戒十善,你才像个人样子。佛法的修学是求智慧,诸位要晓得,障碍智慧的不能不断,如果不断障碍智慧的烦恼、习气、妄想,你怎么能成就?从前李炳南老居士常常跟我们讲,有很多学佛的人,他们不是真学佛,这些人是玩弄佛法。这些人闲暇没事情做,到佛法里头来消遣消遣,来消遣佛法的,哪里是学佛?佛经里面讲的“可怜悯者”,哪些人是可怜悯者?就是这一些玩弄佛法的人,这些人可怜!什么是真学佛,什么是假学佛,我们要清楚、要了解。你们没有真正的智慧,你怎么能看得出来?学佛是要求智慧,要求真实智慧,为这个来学佛;不是为名,不是为利,不是求福报,不是求长寿,不是求儿女。世出世间法什么都不求,我就是求开智慧,这就对了。学佛没有别的,只是求“正觉”而已。你真正觉悟了,你绝对不会做坏事,绝对不会存坏心。不存丝毫的坏心,这个人才是真学佛!五年前我在澳洲图文巴,有一位居士来见我。这位居士是菲律宾人。她移民到澳洲有十几年了。她只能讲英语,需要有人翻译。她早年是天主教徒,现在信佛了,有一点定功。 她特地从达尔文来找我,她说是观世音菩萨叫她来找我。我说你是不是有这些神灵附身?她说不是的,她是在禅定当中,见到阿弥陀佛,见到观世音菩萨。定中境界是属于现量境界,这可以相信的。 我说观音菩萨叫你来找我,有什么事情?她来告诉我,这个世间有灾难,要我帮助化解这个灾难。她告诉我,她在定中看到的那个灾难,非常可怕、非常恐怖!我摇摇头说,我没有这个能力,我今天能做得到的,是以自己断恶修善、讲经的功德,回向给这个世间苦难众生,我能做到的只有这些。她说这个已经做很多了。我说,除此之外,我没有能力。她又告诉我,现在这个社会百分之八十五是魔,大人是大魔,小人是小魔。我听了笑笑说:“我同意你的说法。”如何能够不被魔诱惑,除了读经、听经之外,没有第二个办法。所以我在图文巴,为什么那样地坚持,让学院里面所有的同学,不论是在家的、出家的,我讲的《华严经》每天一定要听。再一个,一定要落实在行门里面。我要求落实《弟子规》、落实《太上感应篇》、落实《沙弥律仪》,这些是基本的课程。大家在一起,依众靠众,彼此互相勉励,互相警策。神灵告诉我:“新加坡的这个培训班是假的,不是真的。他们都是阳奉阴违,不是真修。” 神灵还告诉我:“真的修行人、听经的人,不在培训班,他们在家里,在中国大陆,在别的国家地区,他们是真修、真干!”我说:“我都知道。”我知道许许多多人在网络上学,还有依靠着录音带、VCD、CD在学习的确实很多,我知道这些人是真正在学佛。我们今天在录像室里面,真正的同学在网络上、在播放光碟上学习,我知道,我不是不知道。我们肉眼看不见的九法界众生,也在认真地听经,他们具足十分诚敬心,这我也知道!我怎么会不知道?南无阿弥陀佛
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 1 我们常说,无论在家出家,佛门弟子念念、时时、处处,都要给社会一切大众做好榜样。做人要做一个好人,做一切人的好样子。我们不要求人,我们只要求自己,别人怎么做,与我不相干!2 现在这个时代,民主自由开放,每个人有言论自由、有出版自由,我们务必要记住古大德真实的教诲: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3 说别人的过失,惹是非、结冤仇,你自己就错了!不但不可以说,别人一切不善的地方,都不可以放在心上。我常常讲,把别人的不善放在自己心上,你的心就变成垃圾桶。心变成垃圾桶,你的心就坏了,这个心不是佛心。4 怎样让自己的心变成佛心?专门收集诸佛如来的种种言论、种种德行。这个心不装别的,尽装诸佛如来的好东西。读诵经典、思惟经义,把经典里面的教诲落实在生活、落实在工作、落实在处事待人接物,这才是佛心。
lol?
身在苦中不知苦,这很可怜!! 我们世间人,最大的苦无过于生死,生死大 苦!生死大苦的业因是什么?杀盗淫妄酒,这 是最大的苦因,是生死轮回的根本。 2 凡夫身在苦中不知苦,造作罪业自己不晓 得,这是愚痴!明白人、圣贤人看在眼里,常 常感叹说:“可怜悯者”。 。, 3 凡夫真的就是凡夫,身在苦中不知苦,以苦 作乐,这是不觉!什么叫觉?知道人很苦,知 道六道很苦,这就是有相当深度的自觉。 4 知道六道苦,他才肯发心离开六道;如果在 六道里还没有觉察到苦,他怎么可能想离开六 道?迷觉就是从这里分的。 5 知道人生苦,知道六道苦,这个人觉悟了, 这个人开悟了。世间人,一般人不说,讲修道 的人,特别是学佛的人,为什么不肯断烦恼? 说实在话,没有把世间苦认识清楚。 6 真正认识世间苦,他的道心就不一样!凡是 道心没有发,就是对于世间苦没认识清楚,生 在苦中不知苦,我们常讲“麻木不仁”,不晓得 世间苦,不知道轮回可怕。 7 你要知苦,你才肯断烦恼;你对于佛道真正 认识、真正理解,你才会生羡慕之心,才肯认 真地去修道。如果一个人真正知苦,他那个求 生西方极乐世界的愿,就真正可以发得起来。 8 现在我们为什么不想去?麻木不仁,以苦作 乐,不知道苦。身在苦中不知苦,这很可怜, 这就是佛在经上常讲的“可怜悯者”。
南无无忧最胜吉祥如来 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呼吸的次数越少越长寿,那不呼吸呢? 0
阿弥陀佛
世人若修道 一切尽不妨 常自见自过 与道即相当
阿弥陀佛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