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有渔忆秋香
山海有渔忆秋香
去岁花仍在,归来水复寒。江南藏我梦,不忍望长安。
关注数: 127
粉丝数: 262
发帖数: 13,046
关注贴吧数: 136
晒下今年看过的书。 书柜镇楼!!!
再来水一水 《侧犯》 (二月廿六步燕郎蹁跹韵) 众花纷落,一轮明月风吹碎。 黄苇。只半数清醒、半酣睡。 人如陌上草,岁似江中水。 相对。终不是、奔雷与焦尾。 殷勤探看,云母多憔悴。 山愈翠。醉花时,春色染衣袂。 所见匆匆,别词娓娓。 却问行人,见春风未?
又来水一水 《无题》 (八日步燕郎蹁跹韵) 从来难事必亲躬,俯仰无时倚翠丛。 惆怅三生方淡薄,悠然一梦醉玲珑。 倚窗堪听竹声响,滴蜡渐随月色融。 叹我未能谙世故,谁人与我诉情衷。
日常水一水 《无题》 (步李商隐《出关宿盘豆馆对丛芦有感》韵) 最忆生涯悔恨深,从游做客泪沾襟。 为谁割舍南园志,与尔同怀北国心。 剑气惊尘花欲落,艨艟高映月将沉。 想来好梦终须醒,山外钟声似暮砧。
水 《岁末怀古》 (二十九日步燕郎蹁跹韵) 武侯未老多雄志,历出祁山震六军。 千载臣名匡汉室,十年风雨羡朝云。 弟兄浅酌多歧意,父子深情两不闻。 问我浮生何所似,纵怀虎胆莫如君。
水 《雨中漫题》 (十二日步燕郎蹁跹韵) 雨落沧溟万顷波,登楼拔剑斩星河。 如斯年少猖狂语,挥洒柔肠已太多。
水 《感时》 曲意怨离合, 人间慨叹多。 矮檐分细雨, 高树近天河。 雁字纷飞去, 归人醉眼酡。 怅然唯一梦, 且自唱渔歌。
再水 《无题》 (十日旦起步燕郎蹁跹韵) 昔日轻狂是少年,如今始觉尽云烟。 驱车岭外寻红叶,策马江南看柳绵。 挽断琼枝难有数,从来醉梦不知边。 莫言人事多遭病,我与秋风共向前。
水一帖 《无题》 (二十三日步燕郎蹁跹韵) 欲涂粉墨费长笺,打尽秋风又一年。 伟愿宏图终是梦,平生意志早成烟。 迥随沧海寻青鸟,漫折花枝托杜鹃。 剪断西窗灯未灭,与君共坐落花前。
无题 (二十一日步万丈浪红尘韵) 明来小径溅霜华,玉魄冰魂应透纱。 羌管悠悠难过耳,琴声细细易生疤。 思量欲起偏潮落,世事难酬恐恨加。 似此星辰多不觅,红笺小字映灯花。
无题 半窗夜雨不闻蝉,恼破秋思路几千。 一枕残风吹野径,三杯淡酒浸寒烟。 英雄未肯输人美,名士何须醉马鞭。 滚滚红尘多可笑,从来不信再生缘。
强人杂志 度娘删帖,无语。
最近几首作品 《鹧鸪天》 (步不知道是谁的韵) 欲向刘伶借一壶,晚来多雨晓风徐。 追思往日愁如酒,可笑今天蠢似驴。 于闹市,住贫庐。满街总是玉香车。 逢人递把红牙节,莫作长门学相如。
读余华 我发现余华的书有一种力量,那就是时而让人看的一头雾水,时而又让人看得很难受。是那种说出不出话的难受,感觉很荒诞,但心里贼难受,不知道你们有没有这种感觉
重看纤手驭龙 最近重看纤手驭龙,看到裴淳去求云秋心,给解药,那一副直男又想当渣男的样子就气不打一处来。看到云秋心对他好,他也知道云秋心喜欢他,他用完人家直接就溜,挺欠揍的。
浅论司马翎作品的优缺点。 欢迎来参与讨论司马翎作品之优缺点,本来他的优缺点不必细表,相信只要读过他十部作品以上的侠友都会知道,而有些只看过两三部,甚至一部都不曾看完的侠友来高谈阔论,实在令我产生一种啼笑皆非之感。特此开贴,欢迎各位侠友踊跃讨论,一些自己喜欢的其中片段、情节,或者人物种种,可吐槽,可分析,亦可科普。
求剑宗《笑傲九天》电子版全本,拜谢。
冬日本是读书日,莫教流年虚度。 最近看庆余年小说,确实写的不错。
浅说《剑气千幻录》中的情 情海难填苦恨,他年终见初心 ——浅说《剑气千幻录》中的情 读司马翎的书已经很久了,从高中读过《饮马黄河》和《檀车侠影》后,后来又读了《剑神传》、《纤手驭龙》、《剑海鹰扬》和《焚香论剑篇》等书,对于先生的作品风格很是喜欢,对于他的人生遭遇也甚为惋惜。然明珠虽蒙尘,亦如金盆虽打,依然分量犹在一样,司马先生的作品,虽然已变得小众化,但自有其独特的魅力。在我阅读先生作品的过程中,不少侠友跟我推荐过这部《剑气千幻录》,时至今日,与开篇阅读时,已是一年有余。期间我也读了几部司马先生的其他作品,比如《迷雾》,比如《挂剑悬情记》。然而这部书却拖了太久的时光,看到这里,可能有侠友会觉得这本书很不好看,不然怎么会拖到今日方才看完,然笔者却可认真的回答一句:事实并非如此。恰恰相反,这部书很精彩,甚至我已经认为它可作为司马先生的代表作了。那为什么会拖了一年才看完呢?其实这可以说是在外打工人的悲哀,笔者这个人很喜欢看实体书,也很喜欢买实体书,然而能放在身边的实体书着实有限,所以大多数都打包存放在父母租的小屋子里。地方不大,书却不少,导致不少书看了一半,被压在箱子底久久得不到宠幸。所幸后来有一次,笔者整理书籍时看到了它,突然想起了它,于是便带在身边,经历了如此漫长的过程,终于把此书读了一遍,奇怪的是,时隔一年多了,笔者对于书中情节依然记忆犹新,这是以往不多见的。也正因如此,笔者对于书中一些情节着实有些自己的体会,实在不吐不快,特在此说与诸位同好一听。 笔者认为本书写的最成功的地方,不是那个混世魔头朱五绝,亦不是拦江绝户剑或者说般若大能力等神奇的武功,而只是一个字,那就是——情。感情描写历来是武侠作家喜欢写到的元素,然而真正能写好情的作家实在屈指可数,而司马翎恰好是其中一位。许多读者看了司马先生中期作品,多是对人性和欲望的描写,从而得出司马翎不会写情的结论,那无疑是荒谬的,因为司马翎前期作品中,对情的描写殊为可观。各位读者朋友若是不信,不妨阅读一下本书即可得知此言不虚。闲话不再多说,且让我们按图索骥,从书中找出些端倪吧。 一、桑清与何涪 两人一个属于华山派,一个属于昆仑派。在百花洲比武中相识,后互生情愫,本有机会结成连理,然而却抵不住命运的捉弄,最终两人遗憾错过,甚为可惜。笔者在看到前面,桑清留书离别之时,甚为不解,心想桑清是否有什么难言之隐。当然,当时想的是跟门派有关。因为华山派和昆仑派的剑术比拼可能是桑清退缩的原因,然而看到小说最后才发现,并非是这个原因。当她留书离去后,何涪看到了她留下的两首诗,如今看完整本书,再来看这两首诗,仿佛甚为合情合理,与作者给出的结局竟是那样的契合。诗一云:柔肠百转谁能会,一恸情天历劫身。万水千山归去也,从此萧郎陌路人。细读之便可得知,在此处桑清已经表露出了对何涪并非没有爱意,而是天意弄人,有缘无分而已。如果觉得第一首不够直观,那么不妨看第二首则更能看出她的苦衷。诗二云:横塘有泪泥中絮,荒岭谁歌陌上桑。剑映银缸遥一梦,可怜妾恨比天长。乍看这首诗会觉得很莫名其妙,而且在后来很长一段文字里并未提到桑清恨的是什么,而泥中絮又是指的什么,然而在本书快结尾处,作者终于在解说薛恨儿身世的时候给出了答案。原来,她在那次比武中受伤昏迷,被雪山豺人乘人之危给奸污了。虽然早有暗示,却并未有明确说明,等到本书最后说起时,又让读者感觉看似在情理之外,其实都在情理之中。多年后,她再次收到何涪托钟荃给她的信笺,重新读了自己当年写下的诗句,悲从中来,不免怅然若失间潸然泪下。究竟是什么让他们错过,恐怕他们自己也说不清楚。 二、袁文宗、袁青田、小毛和罗淑英 此三人都对罗淑英一往情深,然而罗淑英却只爱袁文宗一人。且说罗淑英此人,她是大家闺秀,且武功极高,本来眼光也是极高的,但是缘分这种东西谁能说得清楚,她面对诸多江湖才俊的追求毫不动心,却偏偏喜欢上一个不懂武功的文弱书生,更甚者,还是一个有妇之夫。相信不少读者看了会不理解,然而缘分有时候就是如此。袁文宗家里的妻子贤淑温柔,其实他是有心享娥皇女英之好的,然而罗淑英的那种性格岂肯给人做妾,更重要的是她不愿意有人分享她的爱人。所以她选择逼迫袁文宗表态,并让他休了自己结发妻子。然而袁文宗顾念糟糠之妻,几年来不离不弃,且并未有过过错实在狠不下心来。然而拖着并没有办法,他写下了这样一首诗,诗云:旧誓初心翻自悲,枉抛红豆说相思。明珠锦帕怜轻赠,芳径香车总误随。挽断罗衣空有梦,已分玉树竟无枝。牢愁早与西风约,未到西风先到眉。诗的好坏自不必多说,单看内容便可得知袁文宗当时内心之纠结。 正在这时他的兄弟袁青田出现了,他带袁青田见了罗淑英,袁青田也被罗淑英的气质和美丽的外面所折服。后来袁文宗便陷入无尽的纠结之中,而罗淑英则一直不肯退让,虽然终于在袁青田帮忙周旋之下,罗淑英放弃了让袁文宗休妻的念头,却让他跟自己远走高飞,这样一来,又难倒了袁文宗,无奈之下,他选择了出家。然而事情并未就此结束,罗淑英跟袁青田说,若是袁文宗真个出家便杀尽天下僧侣,烧毁天下的寺院,让袁文宗无处藏身。这个想法很是极端,但是她作为玉蕊仙人的高徒,大魔头朱五绝的师妹,她能做到如此绝非不可能。因此袁青田很是惶急,想尽了办法稳住罗淑英。终于给他想到了办法,那就激将法。他知道罗淑英对袁文宗的感情,也知道她对于袁文宗对她的感情极有信心,所以提出了让她找个地方躲着,他去告知袁文宗,看袁文宗是否会像她寻找他一样去寻找她。心高气傲的罗淑英自然一口答应,然而她不知道是,正当她日日期盼袁文宗来找他的时候,悲剧就已注定了。因为在此之前,袁文宗真的当了和尚,而且已经被人杀死了。所以,罗淑英就算穷其一生,也再也等不到袁文宗了。 看到此处,我不知道袁青田这种做法到底是伟大,亦或是自私了。为了阻止罗淑英,袁青田竟不惜欺骗她。他身为佛祖信徒,就算理由说得再冠冕堂皇,也很可笑的吧。只可怜了罗淑英苦等了四十年,终于在小毛死的时候,鹤发童颜的她终于走出了藏身之地,打破了当年的誓言,即便到了此时,她仍在想,若是此时袁文宗恰好赶到看到这一幕会作何感想。不得不说她的这一想法很符合人之本性,这种事情笔者就深有体会,有时候等待确实是折磨人的,然而却充满了期盼,充满了想象,虽然在等待了许久之后,一方面想着已无希望,一方面却又想着,既然等了这般久远,达成目标终将不远。然而,事与愿违之事时而有之,罗淑英终于等到了袁文宗早已被杀死的消息。在此时,她心中的痛苦可想而知。自己一直信任的人欺骗了自己,自己一直等待的爱人在多年前就被杀死,自己白白等待了四十年。试问一个女人的一生能有几个四十年呢?袁青田为了保护佛门安危撒谎欺骗了她,可说是大爱之举,那她作为一个陷入爱情的普通少女,白白耗去的四十年青春又要去找谁讨还呢?更甚者,那个陪伴了她四十年,心中对她崇拜无比、爱入骨髓的小毛的四十年又怎么算呢?这究竟是一场四个人的悲剧,亦或是整个时代的悲剧。笔者不知道,笔者直感觉这是个极其深刻感人的悲剧,也是本书最动人之处。 三、潘自达与红霞 说到这两人,却是书中最接近现实的一对情侣了。潘自达此人武功虽高,外面却并不英俊,甚至可以说是有些丑陋,且为人心胸狭窄。他暗恋着陆丹却一直因为自卑而不敢表白,他嫉妒钟荃,多次包藏祸心,想杀死钟荃都被其一一躲过,最后两人比武他也一败涂地,方知他终于是比不上钟荃。而他跟红霞,从他在相府救了红霞,因为红霞不嫌弃他的外貌而对其产生了好感,并找回了一些自信。然而他和红霞之间究竟是不是爱情,在此处尚看不真切。知道潘自达后来救了***污的红霞,也许是可怜她,或是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觉,他打算带红霞走。但是在路上他遇到了陆丹,惊慌失措之下,他竟然把红霞摔在了地上。这时他是出于什么心理呢?笔者想来是他对陆丹仍抱有幻想,所以怕陆丹误会,然而在陆丹彻底打消了他的念头以后,他终于又认识到了红霞的好处来。别人家的花虽美,但终究是别人家的,唯有眼前属于自己的这一朵才能看得真切,也能握在手心。而红霞被他摔在地上,忍着疼痛,却一直默不作声,唯有一汪眼泪默默流下来。此时,笔者认为她的心里不只有自己身体被玷污后的痛苦和自卑,同时也有看到潘自达对陆丹始终未能忘情的失望吧。而她对潘自达的感情究竟是怎样的呢?是爱情?是感激?或者二者都有?只怕只有她自己知道了。仔细观察两人的感情不难看出,两人更像是搭伴过日子的那种感觉。潘自达情场失意,而红霞失足歹人之手,像极了现实中的一些夫妻,说是爱情,不如说是在寻找彼此心灵的慰藉罢了。 四、尤东霖、钟荃与陆丹 男女主角两人的爱情虽说着墨不算太多,但也可说是贯穿本书的线索了。从两人的相识,到相知相爱,却描写得流畅而且自然,然而两人的感情却似乎发展得太过于顺利了,唯一的挫折便是陆丹中毒之后,钟荃去相府求解药,继而因为救徐真真而耽搁了时辰,后来钟荃更是没有办法赶回去,于是乎,陆丹虽然得救了,却误以为钟荃做了负心汉,一气之下来了个不告而别一走了之。两人再次相逢是在费家蛇塘了,钟荃和邓小龙被人追杀至此,邓小龙身受重伤,钟荃身中剧毒。本来邓小龙遇到她像是遇到了救星,谁知此时陆丹却表现得很冷淡。邓小龙一气之下便想带着钟荃离开,终于还是被陆丹拦住,用解毒丹救了他的性命。在钟荃恢复后,两人经过了一次交谈,虽然两人解开了之前的误会,但是陆丹却怀疑之前自己在受伤昏迷的过程中,被尤东霖占有了身体,说两人此次别后无再见之可能。看到此处,笔者不禁感叹,那时候的女孩子生理知识几乎为零的吗?自己是否仍是清白之身自己都不知道,居然还要男主角去找尤东霖证实。钟荃找到了受伤的尤东霖,从他的言谈举止中得知尤东霖并未乘人之危,也得知尤东霖对于陆丹也可说是一往情深。而尤东霖则因为陆丹连这种事都对钟荃说而得知自己追求陆丹终究没有了希望,继而心灰意冷,黯然离去。而钟荃去峨眉派寻找陆丹,虽然经历了一些挫折,终于两人有情人终成眷属。 五、邓小龙与白莲女尼 这两人的感情戏可以说也写的相当精彩。两人初识应该是在邓小龙与钟荃上华山找桑姥(即桑清)。期间他们与华山派的女尼发生冲突,本来钟荃与邓小龙很难全身而退,谁知白莲女尼对邓小龙竟隐隐有些好感,于是便刻意放水,让他们顺利逃走了。等他们在去往京师的路上再次见面,邓小龙因为几个市井无赖调戏白莲女尼而大动肝火,后来两人又共同拒退强敌。加上机缘巧合之下,两人有了一段身体接触,当白莲女尼发现自己竟有些情不自禁时,终于知道自己在不知不觉间对邓小龙产生了情愫,然而她毕竟是忠实的佛教徒,对此感到惶恐而且悔恨,认为此事需尽早抽身,不然终将无法自拔。于是便强自按下心中对爱情渴望,在与邓小龙话别后,头也不回地匆匆离去,回了华山。她这一走只留下邓小龙看着她的背影,徒增无限感伤。邓小龙也在此时知道两人根本不可能在一起。直到本书结束,邓小龙都对这份感情念念不忘,然而也只能徒呼奈何。真如唐人李商隐那句诗所云: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五、顾陵与薛恨儿 关于这两人的感情描写书中并未直接描写,只是从薛恨儿的言语中得知,顾陵痴恋着薛恨儿,甚至为了薛恨儿,甘愿改变自己的个性。至于薛恨儿是如何想法笔者无从得知,但是从书的最后特意为顾陵洗白一波来看,两人并非没有可能。 总的来说,本书中的几段感情戏都描写得非常成功,在人物刻画方面也十分精彩。像朱五绝一代枭雄般的毒绝、一代高僧尊胜禅师的慈悲、罗淑英为爱等候四十年的痴情、身怀赤子之心的方巨等等,诸多角色各具特色,且都刻画得十分鲜活分明。另外,本书在故事方面,也能做到不落俗套,且在前面埋下的伏笔,后面都能一一予以交代,保持了本书的完整性,殊为难得。正因如此,无怪很多读者朋友把此书当作是司马先生的代表作了。
浅读司马翎之《挂剑悬情记》 巾帼有计江湖定,情海驰骋渡劫波 ——浅读司马翎之《挂剑悬情记》 想看这本书已经很久了,却一直苦于没有好的版本。起初想买一套延边版的,但是听闻文本最后加了一章,且回目也改的面目全非,一番纠结之下,终于还是放弃了。直到群里侠友发起司马翎作品集补遗的活动,这才得以窥此书原貌(姑且说是原貌吧)。挂剑悬情记开始连载于1962年,最终成书于1965年,是司马翎先生创作前期向中期过度的最重要作品之一。笔者发现关于这本书的评论向来差异巨大,喜欢它的读者推之为司马先生的代表作,不喜欢它的读者却认为它不过尔尔,甚至不值一提。笔者认为这部书作为作者从早期向中期过度的作品,已渐渐显露司马翎的创作风格,也就是从这部作品以后,司马翎先生的作品被贴上“司马翎”的标签。而这一特征,具体就表现在斗智上。本书无论是女主花玉眉,还是男主角桓宇,斗智的情节已比比皆是,且都写得有声有色,让人直呼过瘾。很多读者把这部书作为司马翎中期作品的开始,对此笔者深表赞同,但是他们大多认为司马先生中期作品的显著特征是智女,而本书刚好出现了智女花玉眉。对此,笔者不完全赞同。虽然智女可说是司马先生中期作品很常见的一个设定,但是智慧型的男主角在司马先生的作品里也屡见不鲜,比如本书的男主角——桓宇。笔者在他身上竟看到了一些谷沧海和朱宗潜的影子,比如他跟伍放去恶鬼岭刺探敌情被发现时所表现出的冷静,在与勾魂怪客崔灵周旋时表现出的机智。所以本书也可以说是中期的《饮马黄河》、《焚香论剑篇》等书的先声,也就是说,之所以把本书归于司马翎先生的中期作品,是因为书中出现了大量的斗智情节,而这些元素,在他之前的作品里是几乎见不到的。 言归正传,本书讲述了青年剑客桓宇因为未婚妻叶婉与傅源私定终身,而恼羞成怒,囚禁了傅源,想要学会江湖上人人闻风丧胆的五大酷刑,用来折磨傅源,在途中被人匡到龙虎山庄,继而乱入一个由铁血大帝策划的阴谋当中。随着剧情的推进,真相渐渐浮出水面。原来铁血大帝是昔年威震江湖的魔头竺公锡的弟子萨哥,也是一位少数民族的王子,他之所以编织这样一个阴谋,实际上是图谋是想趁虚而入,图谋大明朝的江山。在这之间,出现了一位艳绝天下的美人花玉眉,她不但容貌倾城,且足智多谋,根据书中描写,便是仙子一般的人物。而她面对诸多才俊的倾心,却独对桓宇一往情深。两人经过诸多波折,才终于有情人终成眷属。他们也利用自己的智慧,和武林人士的不懈努力,粉碎了竺公锡的阴谋,还武林一片平静,也让鞑靼人的图谋大明江山的计划落空。本书的整体故事构架说不上新颖,但却铺陈张弛有度,高潮迭起,细节处又谨慎入微,颇有世事洞明之感,着实让人欲罢不能。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