笃志者 笃志者
笃志而飞。
关注数: 96 粉丝数: 237 发帖数: 4,347 关注贴吧数: 22
我對漢字簡繁之爭的看法 漢字簡繁之爭由來已久,近些年更是引起了很多人的興趣。《兩會》上恢復繁體字的提案、台湾給大陸“識繁寫簡”的提法、香港澳門等地區迴歸之後對於漢字標準的討論、韓國日本等國家試圖以繁體中文為東亞通行文字、聯合國廢除繁體字以簡化字為辦公語言等,可以說每一件事都引起了廣泛的討論。我很喜歡自由討論的氣氛,但是我希望每個人發表自己觀點之前,先要有發言的根據。現在互聯網上對於簡繁漢字的討論,其作者有不少是在謾罵、臆斷或是從政治等因素上去闡述。 一、繁體字、簡體字的由來 簡體字並不是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一手發明的。在漢字存在的大部分時期,都存在三種類型的文字:當時的正體字或通行字;俗體字、異體字、簡化字和未通行的新字;古時遺留下的古字。傳統漢字經歷的幾千年的演化過程,並不是一成不變的。但在秦朝統一文字之後,新字、舊字的交替大多是比較漫長和自然的。但是很多的俗體字、簡化字都沒有得到承認,只能在私信、日記等場合使用,不登大雅之堂。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對漢字的簡化,有相當部分是自古即有的簡化字、俗體字、異體字等。在這方面,要糾正有些朋友所說的“簡體字是新中國成立後生造出來的”的說法。而“繁體字”,其實是指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時期通行的字,由於出現了簡化字形而被稱之為相應的繁體字形。簡體字、繁體字都是有歷史,有基礎的。 我們現在使用的簡化字,80%是由古代傳承下來的,其中在先秦兩漢時就有的佔到30%。例如,東漢的《章帝千字文斷簡》中就有簡體的“汉”字, 居延漢簡和敦煌漢簡裡就有簡體的“书”。但是我認為,雖然簡體字有一定的歷史依據,但不能混淆為它和繁體字有一樣淵源的歷史,因為簡體字在歷史上畢竟是一種“非主流”的字形,並且同一個字的簡體字形有很多,強行規定其中一種為“規範漢字”是不合適的。簡體字在歷史上作為一種不正統的漢字本身尚未受到公認,在這樣的情況下取其中某一種字形作為規範漢字,並稱之為“古已有之”,一定是不合適的。 二、我對簡繁之爭的觀點 一、繼承中國傳統文化不能依靠繁體字,但繁體字是傳統文化的重要方面 經常有人認為,繼承中華文化就是要學習繁體字。例如支持繁體字的張北冥認為,“不學繁體字,談什麼中華文化”。 他們的主要論據是,簡體字破壞了漢字的結構、美感、造字法。其實真正支持恢復繁體字的人,有不少都是對漢字非常熱愛的人,他們對漢字的研究比常人深入,對漢字的造字、結構、意義等都比較瞭解,所以才能提出繁體字蘊含了中華傳統文化。 首先我要說,傳統漢字確實蘊含了豐富的傳統文化。但是,試問又有多少人會仔細去研究這其中的文化?在中國古代的教學中,學生對傳統漢字也是以識記為主,很少有人每見到一個新的漢字,就在《說文解字》中查閱。香港等地區使用繁體字,卻更是常常漏洞百出,不成體統,也就是說,即使中國全面恢復了繁體字,也不能代表大家理解了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最多是讓很多普通人在學字時規律性稍強一些。然而,學習傳統漢字對於學習中華傳統文化一定是大有裨益的。現在的中國大陸缺乏的是務實學習傳統文化的方方面面的精華的態度,而不僅僅是文字。如果人們擁有了對待傳統文化的虛心和正確態度,人們自然會在學習的過程中瞭解到繁體字在中華傳統文化中的重要作用。也就是說,不能指望僅僅恢復繁體字就能讓人們重新拾起中華文化。只有大家有了正確的傳統文化態度,學習繁體字才有較大的意義,否則,它也僅僅是一種字體而已。即使恢復了繁體字,也不能認為中國人的文化素養就提高了多少,也並不會對文言文等古文的閱讀起到太大的幫助作用。 有人說只有繁體字認識了才能閱讀古代書籍。其實閱讀古代書籍的主要障礙在語言而不是文字。轉化為簡體字的古典名著閱讀起來並沒有嚴重困難,也極少出現語義模糊,就說明了這個問題。所以,弘揚國學不能以弘揚傳統漢字為根本,當然,我不否定要專業、深入研究古文,必須要學好繁體字,而且要十分熟悉通假字等許多文字現象。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