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定谔猫🔯 sunnyjest
朝闻道,夕死可矣
关注数: 142 粉丝数: 344 发帖数: 30,410 关注贴吧数: 188
人类首次探测到恒星爆炸激波 有助理解恒星死亡和重元素产生过程 图为大恒星爆炸发出激波的视频截图。 最近,一个由美国圣母大学、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等多家单位研究人员组成的国际团队,借助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开普勒太空望远镜,拍摄到两颗恒星爆炸最初几分钟的景象,并第一次看到从较大那颗恒星塌缩的核内产生的激波。这一发现有助于人们理解这些复杂的爆炸,正是这类爆炸产生了构成人类、地球和太阳系的多种元素。 据NASA网站介绍,该团队由美国圣母大学天体物理学教授皮特·伽纳维奇带领,他们过去3年来一直在分析开普勒捕获的来自500个遥远星系的光,每30分钟分析一次。发现的这两颗星属于“老年”恒星——红巨星。第一颗KSN 2011a大小相当于近300个太阳,距地球7亿光年,第二颗KSN 2011d大小约500个太阳,距地球12亿光年。 据澳大利亚国立大学22日报道,当恒星的燃料燃烧殆尽,它们就会爆炸向核内塌缩,形成超新星,比所在星系的其他部分更亮,会持续发光几周时间。人们早就知道超新星爆发,但对其早期阶段还知之甚少。该校天文与天体物理学研究院博士布雷德·塔克说,它就像原子弹爆炸的冲击波一样,只是更大而已,也没人受伤。 当超新星的核塌缩成中子星,能量会以激波的形式从核反弹出去,速度达到3万—4万公里/秒,并导致核聚变而产生重元素,如金、银和铀等。 NASA网站称,研究人员只在较大的超新星上探测到激波暴,较小的超新星上没有。他们猜测可能是因为较小超新星周围环绕气体,遮住了所产生的激波暴。NASA将这一发现称为天文观测上的一个“里程碑”。 研究人员指出,这些观察有助于天文学家掌握更多关于宇宙大尺度结构的情况,理解恒星的大小和组成在其爆炸式死亡的早期有什么影响。塔克说,超新星造出了我们赖以生存的重元素,如铁、锌和碘,可以说,我们正在探索人类是怎样产生的。 这一研究结果将发表在美国《天体物理学》杂志上。
“超级地球”的夜晚和白天都“超级热” 超级地球”的夜晚和白天都“超级热” “巨蟹座55e”系外行星上也有强风和熔岩流现象 科技日报北京3月30日电 (记者张梦然)30日出版的英国《自然》杂志发表的一篇行星科学论文,公布了一颗被称为“超级地球”的太阳系外行星的大气和表面温度测量结果。热力地图显示出这颗名为“巨蟹座55e”的“超级地球”非常之热,而这颗在遥远世界的行星和太阳系中的一样,也有强风和熔岩流这些现象。 过去十年中,人类对于太阳系外巨行星的观察,已经提供了关于它们大气层的重要信息,然而对于质量较低的太阳系外行星仍然所知甚少。 此次,英国剑桥卡文迪许实验室的布利斯-奥利弗·戴莫瑞和他的研究团队,将“巨蟹座55e”行星作为研究对象。“巨蟹座55e”行星一直被视为研究行星演化及存留的一个重大发现。该行星环绕着距地球大约40光年的“巨蟹座55A”恒星运行,构造为岩质,质量为地球的一倍到十倍,具有已知系外行星中最短的公转周期。有意思的是,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斯皮策红外太空望远镜曾对该行星进行两年的观测,数据显示两年中该行星温度变化幅度非常剧烈。 而此次研究团队发现,热力地图显示出这个“超级地球”上很热,不过其向阳面(白天)和向阴面(夜晚)之间的温差很强。他们的报告显示,“巨蟹座55e”附近有一个纵向的热亮度区域,其略小于地球的两倍大小。他们使用斯皮策太空望远镜阵列式红外摄像机,监测了“巨蟹座55e”的红外辐射,发现这颗行星的夜晚一侧的温度大约在1380开尔文(1107摄氏度),白天一侧温度约为2700开尔文(2427摄氏度),温差为1300开尔文(1027摄氏度)。 此外,研究人员还发现了一个热点,他们认为这是来自该行星表面强烈的大气气流或者低黏度溶液流。这表明在那个遥远的世界中,它和太阳系中的行星一样,也有强风和熔岩流这些过程。论文作者总结说,这颗行星上应当还存在当前未知的热源,才能解释从这颗行星表面观察到的红外辐射。 总编辑圈点 尽管我们把很多行星都称作“超级地球”或者“类地行星”,但这不代表它们拥有和地球现在一样的自然环境,甚至连空气、水等基本元素都不具备,更不用谈生命的存在。到目前为止,地球在浩瀚宇宙中一直是一个特别甚至极其偶然的存在。然而,通过对这些行星的观察,我们却可以获得关于地球过去和未来的信息。本发现为研究系外行星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样本,但仍处于“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阶段,还需要更多开拓性的研究。 (文字来自科技网,图片来源于百度)
我们从另一个角度看是否也是围观生命呢? 吧内很多关于外星人的帖子都有考虑到一个文明越发展技术越往微观发展最后连同整个文明一起进入了微观层面,所以我们无法观测到外星人,那我觉得反过来也成立:我们就是微观文明,宇宙比我们想象的更为宏达,只是我们娇小的天文望远镜根本无法看到整个宇宙,只能观测到一小部分(200亿光年)然后由此推断出整个宇宙可能是以这个行事无线扩展。这就像是一只褐蚁,它看观测到它的巢穴周围都是草地,它能走到的最远的地方依旧只能观测到草地,然后它与同班们说:我们的世界是是个巨大的草原,可能有尽头,但都是由草构成,而现实显然有“一些”不同。我们就像褐蚁一样最远只能走这么远,眼睛最尖只能看这么近,以至于可能有些文明它们非常宏大,我们与它们的大小之比就像褐蚁与蓝鲸的差别甚至微生物与蓝鲸的区别一样,整个能观测到的宇宙不过是它身体的一部分,其它部分的区别就像鲸头与鲸尾的区别一样,我们自以为如果掌握了能瞬间毁灭一个恒星的武器就能控制它,和一枚病毒自以为消灭了一个白血球就妄想控制整只鲸鱼一样可笑。而这些更宏大的文明,它们掌握些什么,发展些什么活着的目的是什么我们也无法想象,那或许是个光速与唯独和我们完全不同的世界(宇宙如果都不过是它的一部分,那光速也没什么好说了,至于唯独,到不一定说是四维,只不过就像蚂蚁同样是3维生物,但是由于太小、视线范围受限等原因对于我们就像低维生物一样)
首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