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tsnow1234 ttsnow1234
关注数: 47 粉丝数: 57 发帖数: 1,137 关注贴吧数: 5
风追司马 ---韩城太史祠之行 三月中旬,随同朋友去韩城。其实我很早就想去拜谒司马迁的祠堂,只是一直没有这样的机会。大二的时候,偶然想到去读《史记》,从《五帝本纪》开始,看的人云里雾里,我告诉自己,读书不能半途而废,坚持下去也许会有不同的感触。于是就这样读了一个月,发现真的是越看越有滋味,一次读《淮阴侯列传》,看到一半,宿舍突然停电了,于是借舍友的应急灯一口气把全篇读完。印象中,这是大学里唯一一次挑灯读书的经历。 自那以后,我就时常翻看《史记》,一些篇章读过很多遍,但是每次重读,都会觉得热血上涌。司马迁文笔奇谲,汪洋恣肆,令人叹为观止。读其书,自然想见其为人。于是这次出发去韩城,以便了却心中夙愿。 司马迁祠堂依山而建,对面就是黄河。进入祠堂,脚下是北宋时铺设的路面,称为“司马古道”,斑驳的路面记载着岁月长河留下的印记。大堂里,则能看到很多历朝历代重修祠堂的石碑。有清乾隆、嘉庆、道光、同治年间的,也有明朝成化年间的碑文。我甚至发现了北宋靖康年间的石刻。朋友说,这才是历史呀!祠堂两侧墙壁上,题有历代骚人墨客的凭吊诗。我注意到有首清乾隆年间的诗作,摘录如下: 当时结交颇豪放,临到难时竟孤单。乃至海内无知己,千金赎罪岂足难?游侠货殖真奇士,对此得不吁长叹。公之元气在天地,岂随形骸为凋残?自古荣名身后显,黄河一泄暮云寒。 很多人都知道司马迁因为李陵之祸遭遇腐刑,但是我们很难体会他忍辱负重的痛苦。《报仁安书里》司马迁说:“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其所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遭遇到如此大的耻辱,但是他能够发愤著述,成为一代史圣,这是多么伟大的精神呀!有时候读《史记》,想到这是两千多年前太史公的作品,就会有种穿越历史的奇妙感觉。中国的文字,跨越两千年,今天我们能够不借助任何翻译就能读懂,这在全世界都是独一无二的。 从祠堂出来后,我们还去看了韩城的文庙和关公庙,关公庙里有副对联堪称绝对,特摘录如下: 生蒲州事豫州战徐州守荆州万古神州有赫 兄玄德弟翼德释孟德擒庞德千秋至德无双 这次去韩城,凭吊古人,抚摸历史,收获颇多。特作此文以记之。
粗读一遍通鉴 花了九个月的时间,算是看完了《资治通鉴》。确实有很多收获。首先在于对历史本身的敬畏。以前觉得中国历史就是黑暗专制的历史,其实这样一刀切的看法是很愚蠢的认识。制度本身只能提供环境和土壤,而做事的还要靠人。比如自秦以降,西汉,西晋,明朝都分封诸王,结果都发生叛乱,而以八王之乱为祸最烈。除了制度性的安排失当,还有晋武帝明知太子难堪重任却没有换掉,加上顾命大臣所托非人,才造成了宗室内讧,晋室东渡的结局。之前看《两晋演义》的时候,对于八王之乱,感觉像杀猪一样,不忍卒读,甚至怀疑司马家族的血统基因有问题。当然,读了通鉴,才会明白这其实有更深刻的原因。 其次,在于对人性的洞察。韩信之祸就是很好的例证。刘邦抓了韩信,并没有杀掉,而是降职处理,以观后效。很明显,刘邦知道韩信功大,杀了会人人自危。悲剧在于此时韩信已经完全丧失了政治敏感度,言语怏怏,甚至要谋反,最终自取灭亡,岂不悲哉?而诸葛亮也是弄权的高手,刘备入蜀之后,重用法正,但是法正睚眦必报,以公报私。有人劝诸葛亮要稍加裁制,结果孔明并不认同。原因在于,诸葛亮知道此时刘备对法正的信任已经超过了他,一方面是分功的需要,避免诸葛亮大权独揽,一方面也要收揽蜀地的民心。凡此种种,不读通鉴,还真是很难琢磨出来。 最后,是对于一些历史常识的学习和了解。比如历代官制,古代的军事地理。我都是一边读通鉴,一边补充这方面的知识。感觉收获颇丰。 当然,通鉴不能只读一遍,而要读很多遍。我打算明年开始重读,同时看看王夫之的《读通鉴论》,希望能有更深的体会。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