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tsnow1234
ttsnow1234
关注数: 47
粉丝数: 57
发帖数: 1,137
关注贴吧数: 5
群直播失败,说网络受限 我已经快抓狂了,对学生讲课,无法直播,怎么破?重装钉钉,更新驱动,关闭防火墙,更改DNS。 统统没用!!!!我的天~~~~
偶是高中物理老师,有问题尽管问。
我教高中物理,大家吼啊!
请教,窦太主是谁? 武帝姑妈,景帝时期称呼为长公主嫖。他把自己女儿嫁给武帝,称为陈皇后。那窦太主的称谓从何而来呢?
书童读通鉴 有段时间没来这里了,不过通鉴还是坚持读的。工作养家,生活不易,虽然没有充裕时间读书,却不曾忘记自己是一介书生。开这个帖子,不定期发一些读后感,以期自勉,并与诸位切磋。
请教怎么去通天河? 各位帅哥美女,请问从凤县去通天河怎么坐车?坐等回复!
出差在包头,每天蓝天白云,凉风习习。在网上一查,原来汉时的九原,北魏的怀朔都在包头。读历史多年,不经意间就跟现实联系起来了。
共同读通鉴 梁纪十 值周人:迷途小书童 本卷主要侧重北魏的政局,尔朱天光平定关陇,为贺拔岳与宇文泰开辟了舞台。尔朱荣被杀,实乃朝局一大变。此后,尔朱兆肆兵洛阳,敬宗被杀,高欢趁机崛起,尔朱氏的时代逐渐落幕。 1.尔朱天光平定关陇 万俟丑奴侵扰关中,尔朱荣派遣贺拔岳率军西进,岳请与尔朱天光同往。至潼关,天光派贺拔岳做试探性进攻,然后就迟疑不进。尔朱荣大怒,派人至军中“仗之一百”,并增兵两千助之。贺拔岳与尉迟菩萨交战,故意引兵后撤,在渭河南岸埋伏精兵,一举生擒菩萨。天光又扬言“天时将热,未可行师”,待万俟丑奴松懈防备,天光突然于午后三时“密严诸军,相继进发”,先后拿下安定、平凉、高平,生擒万俟丑奴和萧宝寅。关中略定后,尔朱天光抚御不利,导致万俟道洛反叛。此时,尔朱荣再派人至军中,仗天光一百,这次没有派援兵,而是降职录用。天光知耻而后勇,在水洛城打了漂亮的攻城战,关陇大定。 书童曰:尔朱天光是“扬鞭才奋蹄”的人物,两次都是被尔朱荣责罚后才取得战功。这种人往往才略有余而进取心不足。
铸像 一些北方少数民族如北魏,有人想当皇帝的时候要铸像卜吉凶,如汉人龟蓍。问题在于,龟蓍有吉凶容易理解,铸像为何却有成与不成?
请教各位 王阳明说良知人人都有,但是我觉得人辨别是非善恶的能力是通过后天的培养教育得到的。这就是说,成长环境和教育环境影响了人的良知。不知诸位如何看?
关于立志 阳明说,学问功夫第一是立志。可是究竟怎么立志呢?立志做圣贤吗?还是立志做富翁? 请教各位同仁!
爱书之人,大家共勉!
关于伍子胥的疑问 伍子胥微服过昭关,先有东皋公仗义相援,后有渔夫不爱爵位不爱宝剑,渡其过江,甚至以死自明,更令人震惊的是,寡妇赠饭给子胥,最后同样以死自明。 如果说东皋公是世外高人,出手相救尚在情理之中,那么对于渔夫和寡妇,伍子胥以一区区流亡者,何德何能让对方可以抛弃生命,视死如归呢?如此不近情理,想是小说家言。 史记里有漂母饭信,就要可信的多了。
不得不说几句 鄙人在本吧混迹了几年时间,彼时作为通鉴初级爱好者,通过与吧友切磋交流,深感收益匪浅。像长河兄、率性人等,都是德高望重的人物,他们时常有极好的帖子,读之令人击节赞叹。共同读通鉴活动也是那时候发起的,鄙人不才,是第一期活动的主笔。记得那时候为了写晋记一,不仅将通鉴的相关章节翻看,还把王夫之的读通鉴论仔细琢磨几天,方才下笔。彼时吧里讨论气氛浓厚,互相切磋,完全没有文人相轻的感觉。 然而不知从何开始,吧里变得冷清很多,共同读通鉴活动停止了,有内容和价值的帖子也越发减少。也许像花开花谢一样,贴吧也有自己的周期吧。 因为共同的兴趣爱好,大家组成了这样一个虚拟的交流圈子。不管怎么说,希望大家能爱护这个家园,多发一些自己对通鉴的理解,深刻也罢,浅显也罢,毕竟思想只有在交流中才会碰触绚烂的火花。 最后祝愿本吧越来越红火!
太宗征高丽 唐纪十三 太宗执拗以征高丽,谏者甚众,帝皆不听,何也? 贞观年间,太宗偃武用文,励精图治,文教之兴,灿然可睹,而武备亦未弛也。袭颉立,灭高昌,皆摧枯拉朽,易如拾芥。然魏征没后,齐王反于外,太子废于内,太平之治,似有微瑕。如以中主言之,此区区小事,勿挂怀可也。而太宗不然。虽以马上取天下,然玄武之变,遗人以篡夺之讥,太宗心折之久矣,故能深自谦抑,见善若不及,闻谏如转圜,而佑叛于齐地,承乾废于肘腋,贞观之治,若有废坠之虞,此太宗所难忍也。想高丽一丑虏,若命一二大将取之,殆不难矣。而帝汲汲于亲征,欲以献俘高庙为圣朝荣光,继而消弭物议,此间缘由难为外人道也。 以后人观之,就使高丽之征大捷,能光大贞观之治乎?此吾所深疑者也。以名不以实,欲以外战弭内忧,此舍本逐末也。亲征高丽而不胜,不亦宜乎!
马王之争 台湾的马王之争,站在道德高地上的马英九却输得一塌糊涂,仔细琢磨,有几点收获: 1、政治上不存在绝对的邪不压正,历史上一身正气的忠臣被奸臣害死的例子数不胜数,通鉴里这样的故事一抓一大把; 2、政治上既要讲“道”,也要讲“术”。术是谋略手段,也是城府,不击则已,一击必中。西汉王章谋去外戚王凤,行事不密,遂为王凤所逐,可为一大戒。 3、前人评晚清重臣“袁世凯不学有术,张之洞有学无术,岑春煊不学无术”。马英九也是“有学无术”的典型。 4、明朝徐阶去严嵩,观其一招一式,莫不有章有法,可谓权斗的至高境界。惜马英九不读《明史》也。
我在读通鉴
风追司马 ---韩城太史祠之行 三月中旬,随同朋友去韩城。其实我很早就想去拜谒司马迁的祠堂,只是一直没有这样的机会。大二的时候,偶然想到去读《史记》,从《五帝本纪》开始,看的人云里雾里,我告诉自己,读书不能半途而废,坚持下去也许会有不同的感触。于是就这样读了一个月,发现真的是越看越有滋味,一次读《淮阴侯列传》,看到一半,宿舍突然停电了,于是借舍友的应急灯一口气把全篇读完。印象中,这是大学里唯一一次挑灯读书的经历。 自那以后,我就时常翻看《史记》,一些篇章读过很多遍,但是每次重读,都会觉得热血上涌。司马迁文笔奇谲,汪洋恣肆,令人叹为观止。读其书,自然想见其为人。于是这次出发去韩城,以便了却心中夙愿。 司马迁祠堂依山而建,对面就是黄河。进入祠堂,脚下是北宋时铺设的路面,称为“司马古道”,斑驳的路面记载着岁月长河留下的印记。大堂里,则能看到很多历朝历代重修祠堂的石碑。有清乾隆、嘉庆、道光、同治年间的,也有明朝成化年间的碑文。我甚至发现了北宋靖康年间的石刻。朋友说,这才是历史呀!祠堂两侧墙壁上,题有历代骚人墨客的凭吊诗。我注意到有首清乾隆年间的诗作,摘录如下: 当时结交颇豪放,临到难时竟孤单。乃至海内无知己,千金赎罪岂足难?游侠货殖真奇士,对此得不吁长叹。公之元气在天地,岂随形骸为凋残?自古荣名身后显,黄河一泄暮云寒。 很多人都知道司马迁因为李陵之祸遭遇腐刑,但是我们很难体会他忍辱负重的痛苦。《报仁安书里》司马迁说:“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其所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遭遇到如此大的耻辱,但是他能够发愤著述,成为一代史圣,这是多么伟大的精神呀!有时候读《史记》,想到这是两千多年前太史公的作品,就会有种穿越历史的奇妙感觉。中国的文字,跨越两千年,今天我们能够不借助任何翻译就能读懂,这在全世界都是独一无二的。 从祠堂出来后,我们还去看了韩城的文庙和关公庙,关公庙里有副对联堪称绝对,特摘录如下: 生蒲州事豫州战徐州守荆州万古神州有赫 兄玄德弟翼德释孟德擒庞德千秋至德无双 这次去韩城,凭吊古人,抚摸历史,收获颇多。特作此文以记之。
大家好 不久前才看完东爱,我都快泪奔了,大爱莉香呀!
柴荣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柴荣南征,夺取淮南之地,南唐只好称臣。后来柴荣问南唐的使者:你们国家还在修建城池,训练士兵吗?使者说:我们侍奉大国,不敢这么做。柴荣说:虽然你们已经称臣了,我活着的时候当然不会再对你们用兵,但是我不能保证继任者也这么想,所以建议你们还是未雨绸缪,修修城,练练兵。 尽管南唐称臣,毕竟天下还未混一,后周迟早要对其用兵。虽然那时柴荣已经决定讨伐契丹,但是他说这话,我实在觉得不可理解。司马光说,柴荣能够与人推心置腹,是个英明的帝王。但是我觉得事情没有这么简单。诸位怎么看呢?
纲鉴易知录 去书店逛的时候,本来想买《青铜时代》,最后看到<纲鉴易知录>,于是还是买了历史类的书。发现书里对两宋的历史记载比较详细,看起来不错!
共同读通鉴活动 汉纪三十一,三十二 值周人:迷途小书童 本阶段光武帝刘秀登场,煞是好看。刘秀南征北战,建立后汉,功劳不下于高祖刘邦。而他的战略眼光,谋略手腕,御人之术,都有值得仔细揣摩的地方。 1. 初立更始。 舂陵戴侯曾孙玄在平林兵中,号更始将军。时汉兵已十馀万,诸将议以兵多而无所统一,欲立刘氏以从人望。南阳豪桀及王常等皆欲立刘演;而新市、平林将帅乐放纵,惮演威明,贪玄懦弱,先共定策立之,然后召演示其议。 评:汉军内部不相统一,南阳势力强胜,平林相对弱小,妥协的结果是立更始,但这只是暂时解决了矛盾,却却为后来义军内部火并、刘演被杀埋下了伏笔。
买了一本《宋论》 但是我对宋史不是很了解,之前只读过蔡东藩的《宋史演义》,大家能不能推荐一本介绍宋代的史书?
再说说肥水之战 后人评论多认为,苻坚没有遵从王猛的建议,贸然攻打东晋,结果一战崩溃。其实,王猛死后七年,苻坚才大举伐晋,不能说他贸然从事。但是,这七年时间里,前秦先后攻打凉、代,评定幽州叛军,更出军十万攻打西域,可谓穷兵黩武,民力劳瘁。晋灭蜀后十三年,才有王峻楼船下益州。为什么西晋准备了这么久的时间?一方面是魏禅晋,政局出现巨变,需要时间协调各方面的关系;另一方面,杨祜得以从容经营襄阳,加之在淮南的屯田,为伐吴准备了足够的物质基础。而前秦不具备这些基本的条件。加之,东晋国无暴君,朝有大臣,因此,肥水之战的结果几乎是注定的。 虽然从军事地理的角度讲,前秦出军与晋灭吴神似,但是所谓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历史真的没有偶然!
在看《我的舅舅》 感觉有点压抑。
推荐一书 《布局天下--中国古代军事地理》本书是一本历史军事地理著作。可作为《读史方舆纪要》的简洁版。探讨中国古代军事地理大势,对于深入认识中国历史上历代兴亡,实为一个重要关键。本书的一个鲜明特点,是把中国古代军事地理大势形象地概括为"棋盘型格局"。全书内容亦由此而展开。因有"棋盘型",乃有"四角"的分析,即关中、河北、东南、四川;乃有"四边"的阐述,即山西、山东、湖北、汉中;乃有关于"合天下之全势"的中原的认识。全书从地理形势、军事成败入手,最后落实到政治局面的变化,即历史上统一与分裂的成因及其类型。概而言之,全书由地理而言军事,由军事地理而论政治得失。
粗读一遍通鉴 花了九个月的时间,算是看完了《资治通鉴》。确实有很多收获。首先在于对历史本身的敬畏。以前觉得中国历史就是黑暗专制的历史,其实这样一刀切的看法是很愚蠢的认识。制度本身只能提供环境和土壤,而做事的还要靠人。比如自秦以降,西汉,西晋,明朝都分封诸王,结果都发生叛乱,而以八王之乱为祸最烈。除了制度性的安排失当,还有晋武帝明知太子难堪重任却没有换掉,加上顾命大臣所托非人,才造成了宗室内讧,晋室东渡的结局。之前看《两晋演义》的时候,对于八王之乱,感觉像杀猪一样,不忍卒读,甚至怀疑司马家族的血统基因有问题。当然,读了通鉴,才会明白这其实有更深刻的原因。 其次,在于对人性的洞察。韩信之祸就是很好的例证。刘邦抓了韩信,并没有杀掉,而是降职处理,以观后效。很明显,刘邦知道韩信功大,杀了会人人自危。悲剧在于此时韩信已经完全丧失了政治敏感度,言语怏怏,甚至要谋反,最终自取灭亡,岂不悲哉?而诸葛亮也是弄权的高手,刘备入蜀之后,重用法正,但是法正睚眦必报,以公报私。有人劝诸葛亮要稍加裁制,结果孔明并不认同。原因在于,诸葛亮知道此时刘备对法正的信任已经超过了他,一方面是分功的需要,避免诸葛亮大权独揽,一方面也要收揽蜀地的民心。凡此种种,不读通鉴,还真是很难琢磨出来。 最后,是对于一些历史常识的学习和了解。比如历代官制,古代的军事地理。我都是一边读通鉴,一边补充这方面的知识。感觉收获颇丰。 当然,通鉴不能只读一遍,而要读很多遍。我打算明年开始重读,同时看看王夫之的《读通鉴论》,希望能有更深的体会。
为什么我发了5个帖子还是不能成为会员呢? 怎么回事?难道是因为帖子发得太集中了。
小波的幽默 小波的小说里有很多粗/话,什么cainima,干,s/m,等等。但是很直率,并不下/流,这是他高明的地方。
小波的性爱描写 小波的性爱描写很多,但是不淫秽,很新奇。他告诉我们,性是爱情的一部分,贾宝玉与林黛玉只是精神恋爱。
《换金时代》讲了一个爱情故事 结尾的地方陈清扬说她在那一刻爱上了王二,我读了有点感动啊。在那样的年代里还有美好的爱情,真不容易啊。
书店里没有小波的书了? 以前还有,最近去书店发现没有了,难道是为了反三俗?
喜欢小波 看过他写的小说,很自由,很洒脱,最近又重读了《三十而立》《万寿寺》,我很喜欢小波的风格
看到唐德宗 突然有点厌倦宫廷的权力斗争,杨炎扳倒了刘晏,最后又被别人搞掉。有时候想想,争来争去都是为了什么呢?《红楼梦》里说“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
怀疑《史记》里范蠡的故事 在《越王勾践世家》中,最后写了范蠡的一个故事。二儿子出事了,范蠡本来让老三去行贿官员,最后不得不让老大去,结果最后老大载着尸体回来了。这件事情,我怀疑他的真实性。因为范蠡根本不会用儿子的性命做牺牲,来证明自己的判断。普通人尚且不会这么做,范蠡作为一个政治家,不是贪图虚名之人,他能功成身退,就知道他对名利看得并不重。史记里范蠡最后说:“吾日夜望其归也”,既然知道儿子会死,怎么能因为老婆和大儿子的坚持就把二儿子的生命作为赌注呢?完全不合常理呀。哈哈。
为何司马光看起来迂腐? 通鉴里“臣光曰”的部分,很多都是君臣大义,总觉得司马光有些迂腐。但是放到宋朝历史中去考察,司马光所处的时代正是宋神宗重用王安石实行变法的时期,王安石的变法尽管初衷良好,实际效果却非常之差,变法的目的是富国强兵,实际上“兴利之徒横行乡里”,百姓号泣道路。而司马光是坚决反对熙宁变法的,后来他当上宰相,将新法全部废去,矫枉难免过正,司马光的古板甚至迂腐,与当时他所处的时代是有关系的。
谈谈李密 李密在隋末算是风云人物,在杨玄感起兵的时候,看他的谋划,可谓招招致命;但是李密最终也没有称霸天下,甚至连割据一方都没有做到。我觉得原因有两点:一是对翟让的处理欠妥。翟让作为瓦岗军领袖,顶多就是个山大王,李密劝他成为刘、项,他说这非我所及,并非谦虚之词,而是心中确实没有救世济民的远略,这样一个无大志向,又没有什么城府的人,李密完全可以操控在自己手里,但是他却发狠心,将对方火并,虽然这样使李密少了一个威胁,但是却背下了忘恩负义的恶名,也是自己的将领内心不安,怀有两心;二是李密始终没有建立自己的根据地。在劝杨玄感起兵的时候,李密就谈到了关中可做根本之地,但他自己却一直汲汲于攻打东都洛阳,使得李渊趁机入关,为别人做了嫁衣裳。其实,如果李密放弃洛阳,转而北上,收取河北,沿着汉光武的思路,也可以成为割据一方的枭雄。只是历史往往不能假设,李密的失败还是非常令人惋惜的。
看到唐纪了 发帖庆祝一下。另外,隋朝灭陈与西晋灭吴非常相似,可以参看。杨坚废长立幼的描述也十分详细,像是在看电视剧!
关于诸葛亮 读三国演义,觉得诸葛亮无所不能;其实看通鉴才发现,诸葛亮其实很一般。一生只做了三件事情,隆中对为刘备筹划天下,赤壁战前联合孙吴,后期治蜀。除此之外,刘备在夺取西川的过程中,几乎没有诸葛亮什么事情,全是法正在出主意,而刘备不听劝阻执意东征,诸葛亮此时几乎被架空了。后来诸葛亮多次北伐,劳民伤财,穷兵黩武,尽管蜀汉后期总体治理的不错,但是仍然先于孙吴灭亡,这其中恐怕孔明先生也要承担一些责任吧。 总的说来,尽管诸葛亮鞠躬尽瘁,治理国家,但是效果并不好,却被奉为万世楷模,一方面是知识分子需要他,毕竟诸葛亮是刘备三顾茅庐请出山的,能够满足知识分子清高的心理;另一方面,统治者也需要他,毕竟他呕心沥血,事必躬亲,双方都在炒作,于是诸葛亮就被神化了!
支持贺伟 希望他解说巴西对荷兰还有德国对阿根廷队比赛
南周发文了:历史老师,该当何罪? 《南方周末》本周封面文章:历史老师,敢当何罪?大家都买来看看吧!
老袁视频资源 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www.simplecd.org%2Fid%2F2813086%2F&urlrefer=46a6d6ca3ded63387d4d6917b2e32cc9可以试试这个链接,比较全
项羽杀义帝的根本原因 今天在书店翻到王夫之的《读通鉴论》,里面关于项羽与义帝的论述很有些意思。义帝是由范曾游说项梁而立的,本来就不是项羽的意思,而义帝让刘邦入关,又派宋义领军北上救赵,却把项羽作为宋义的副手,猜忌之心明显。后来在安阳,宋义逗留不进,项羽把他杀了。名义上是因为双方对于作战策略的分歧造成的,根本却是因为项羽对义帝怀恨在心,借此泄愤而已。因此灭秦之后,项羽杀掉义帝也就容易理解了。
项羽杀义帝的根本原因 今天在书店翻到王夫之的《读通鉴论》,里面关于项羽与义帝的论述很有些意思。义帝是由范曾游说项梁而立的,本来就不是项羽的意思,而义帝让刘邦入关,又派宋义领军北上救赵,却把项羽作为宋义的副手,猜忌之心明显。后来在安阳,宋义逗留不进,项羽把他杀了。名义上是因为双方对于作战策略的分歧造成的,根本却是因为项羽对义帝怀恨在心,借此泄愤而已。后来灭秦之后,项羽杀掉义帝也就容易理解。不知诸君对这个判断如何评论,感觉《读通鉴论》真的是本好书啊,以后一定要读读!
谁能推荐一部好的曾国藩传记! 市场上的相关图书太多,哪本比较好啊?先谢谢诸位了!
大家对刘心武的研究怎么看? 有人骂他骂得很厉害,不过我以为,每个人都有发表意见的自由。
王导的从政艺术 东晋司徒王导是朝廷重臣。“王与马,共天下”说明他宗族势力相当强盛。但是王导主政时期,前有王敦谋逆,后有苏俊反叛,但是王导本人都没有在政局变动中受到多大的打击,职位相当稳固。平定苏俊之后,陶侃嘲笑他不如苏武有气节。其实,王导从政风格多以宽容为主,很得中庸之精髓。估计这也是他能够成为不倒翁的关键吧!
人性恶毒 看到晋朝八王之乱,感慨啊,个个阴险狡诈,机关算尽,我都有点读不下去了。估计也是因为遗传了司马懿的血统,毕竟当年懿哥诈病赚曹爽,演技之精湛,忍功之深厚,已经令人拍案叫绝了。
窦武是怎么回事啊? 汉灵帝上台之后,宦官专权愈演愈烈。窦武和陈藩密谋诛杀宦官,但是宫廷政变贵在神速。窦武先请示太后,杀掉两个太监,后来窦太后就于心不忍,不愿再杀掉其他宦官。这时,窦武的表现就有了很多问题。他一方面私底下抓了几个太监,但是又不立即杀掉,而是关起来,准备再次请示太后。他明知太后不可能同意此事,为何不派兵围住太后宫,矫制懿旨收宦官下狱呢?反而是那些太监更懂政治,在得知窦武的密谋之后,曹节胁灵帝围后宫,收太后玺绶,而且派兵与窦武的军队对峙。而对峙的结果是,窦武的军队竟然都临阵倒戈!一堂堂大将军,竟然带出这样的士兵,这将军平时都是怎么当的啊?一般宦官兴风作浪,都是皇帝在背后撑腰;可灵帝毕竟只有13岁,大权都在太后手里。窦武想做非常之事,就应该先把太后这里牢牢控制住,可惜他手段平庸,居然让太监得逞了,悲哀啊!!
《古文观止》应该与史传连起来读 观止里的名篇很多选自史传,比如《光武帝临淄劳耿弇》,如果不清楚这段历史,对原文的理解就会狭窄很多。以前中学时学的《过秦论》,《滕王阁序》牵扯到很多历史典故,所以读读史传对于这些古文的认识和理解都是大有好处的。可以读读《史记》或者《资治通鉴》
很喜欢老袁的讲课 看了他的一些视频,老袁对历史细节极其熟悉,各种数据滚瓜烂熟,实在佩服啊
求教 汉纪三十 地皇元年里 记载 “是月,大雨六十余日”。一个月不是只有三十天吗?这里怎么会说六十余日呢?请大牛解答!
崔大林不懂足球 他在宣布 南勇被免职时,面色很黑,眼神闪烁,他才是大鱼啊。中国足球上不去,都是他乱搞的结果!
一代不如一代 西汉开国时,太祖刘邦南征北战,抵定天下,何其雄也!文景清净恭俭,务在养民,到武帝时,开疆拓土,威震匈奴。宣帝中兴,能吏廉守迭出,这几位皇帝都可算作出色的帝王了。 然而下来的元帝优游不断,成帝的留恋后宫,到了哀帝,居然玩双性恋,甚至想要依尧传舜故事,让位于董允,真是悲哀啊!!!读到这里,不得不废书而叹!!
问个问题,为何武帝一朝卫青能够善终,而李广利却深陷匈奴,最后被
请问,小波最好看的 长篇小说是那一部? 我读过《万寿寺》,大开眼界,很是喜欢啊!
巫蛊之祸,很为太子可惜啊! 太子很明显是被逼无奈才走上不归路的,可气的是,司马光居然说 太子 结宾客,所以 奸邪之人多左右, “是以不忠,宜矣!”真是胡说八道!!武帝任用酷吏,好信神仙,再加上晚年昏悖,所以才有巫蛊之祸!这里不知道司马光的评论是什么意思。不过在 武帝晏驾之后,司马光对他的评价倒是很客观“征伐无度,穷奢极欲”简直与秦始皇 一个德行!这里要称赞下司马光!
请问 窦太主是谁? 汉纪十出现的 窦太主 是谁?跟武帝什么关系啊?
田叔懂政治! 汉纪八记载,梁孝王因怨愤袁盎,派人刺杀之。景帝命田叔调查此事,果乃梁王所为。但是田叔回到京城后,却把相关狱辞付之一炬,帝曰:梁有之乎?叔对:死罪,有之。上曰:其事安在?田叔曰:上无以梁事为问也!上曰:何也?曰:今梁王不伏诛,是汉法不行也;伏法而太后食不甘味,卧不安席,此忧在陛下也!上大然之。 想到之前 中尉郅都 公正无私,执法不避贵戚。最后却因废太子事得罪窦太后,被诛。 田叔烧 狱辞的举动显然 是吸取了前人的教训,可谓识大体,懂政治,善自保矣!
关于历史的可信度问题 在《史记》里,有大量的人物对白。问题是,很多事情发生在司马迁之前的时代,那他怎么知道人家说了什么呢?比如李斯和赵高的沙丘之谋,本来就是宫廷密谋,除了当事人,应该没有人知道啊!但是书里,李斯和赵高有大段对白,言之凿凿啊!这是真实的还是作者合理想象的呢?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