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YCJXJA LYCJXJA
创新改变世界,思想是一切科学的源泉
关注数: 26 粉丝数: 97 发帖数: 1,594 关注贴吧数: 26
人工神经,让电脑象人类的大脑 清华大学研发首个人工神经突触!人工智能真有戏 2015-11-15 21:17:44 中国科技网 让电脑像人类的大脑一样学习和记忆是一个令科研人员望而却步的挑战,因为人类的大脑拥有850亿个神经元和数万亿个神经突触,而且这些神经突触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可以随着时间的变化自我调整,变得更强或更弱。 不过,据物理学家组织网报道,清华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的科研人员近日在美国化学学会的《纳米快报》上发表论文称,他们研发出首个可模拟人类大脑神经突触可塑性的人工神经突触。这让人类距真正的人工智能又近了一步。 尽管人类的大脑中依然藏着很多未解之谜,但是我们确实知道的是,可塑性是人类大脑神经突触的重要特征。在神经突触中,很多因素,包括有多少信号分子会得到释放以及信号分子释放的时间都是可以改变的。这种可塑性允许神经元对记忆进行编码,学习和进行自我修复。 近些年来,科学家一直在试图研发人工神经元和人工神经突触并取得了一些成功,但是他们研制的成果缺乏可塑性,而这正是学习能力所必须的。 清华大学的科研人员用氧化铝和经过扭曲的双层石墨烯研制出了人工神经突触。 通过向这个人工系统施加不同的电压,科研人员发现他们可以控制神经元的反应强度。 该团队表示,他们研制的新型动态系统有助于研发具有学习和自我修复能力的人工智能电子产品。
人工神经,让电脑像人类的大脑 清华大学研发首个人工神经突触!人工智能真有戏 2015-11-15 21:17:44 中国科技网 让电脑像人类的大脑一样学习和记忆是一个令科研人员望而却步的挑战,因为人类的大脑拥有850亿个神经元和数万亿个神经突触,而且这些神经突触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可以随着时间的变化自我调整,变得更强或更弱。 不过,据物理学家组织网报道,清华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的科研人员近日在美国化学学会的《纳米快报》上发表论文称,他们研发出首个可模拟人类大脑神经突触可塑性的人工神经突触。这让人类距真正的人工智能又近了一步。 尽管人类的大脑中依然藏着很多未解之谜,但是我们确实知道的是,可塑性是人类大脑神经突触的重要特征。在神经突触中,很多因素,包括有多少信号分子会得到释放以及信号分子释放的时间都是可以改变的。这种可塑性允许神经元对记忆进行编码,学习和进行自我修复。 近些年来,科学家一直在试图研发人工神经元和人工神经突触并取得了一些成功,但是他们研制的成果缺乏可塑性,而这正是学习能力所必须的。 清华大学的科研人员用氧化铝和经过扭曲的双层石墨烯研制出了人工神经突触。 通过向这个人工系统施加不同的电压,科研人员发现他们可以控制神经元的反应强度。 该团队表示,他们研制的新型动态系统有助于研发具有学习和自我修复能力的人工智能电子产品。
人类是否走向机械身体 科学家:外星人是机械身体 不吃人类 腾讯科学2015-10-25 14:251 人们通常认为外星人可能类似于科幻电影中描述的小绿人或者类似章鱼的怪兽。 人们通常认为外星人可能类似于科幻电影中描述的小绿人或者类似章鱼的怪兽,目前,英国皇家学会前任会长、马丁-里斯认为,很可能神秘的外星人并非完全是“肉身”,现已从肉身过渡为机械身体。因此绝对不会像有些科幻小说中描述的那样会吃人类。 里斯表示,如果我们设法探测外星人,是很难发现高等智慧有机生命,而应当搜索机器释放的信号。很可能“机器外星人”源自肉身生命,未来随着人类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人类将逐渐从肉身转变为机械身体。 这项最新研究报告发表在《鹦鹉螺》杂志上,虽然人类大脑思维活动引领了地球文化和科学,但与功能强大的“机械大脑”相比,这仅是一个短暂领先。里斯认为,地球之外的外星人很可能已从肉身过渡为机械身体。在一颗环绕比太阳更古老恒星的行星上,生命很可能以多种方式进化成机械智能生命。 里斯相信人类被智能机器人超越至少还需要100-200年,之后智能机器人将快速发展,与人类结合在一起,或者完全替代人类。这暗示着如果我们探测寻找外星人,更容易探测到“机器外星人”,人类如果仍处于肉身阶段,是非常不可能超越机器外星人的。 天文学家指出,对外星智能探索计划搜索工作是非常有价值的,因为一旦探测到外星人将具有深远意义。目前,SETI正在人为地搜索电磁传输信息,但即使科学家有幸探测到外星人发送的信息,就当前技术而言是无法进行解码的。像这样的信号很可能是复杂机器发出的故障信号和附带信息,远超出人类的理解分析范围,“肉身外星人”可能仍生存于某颗行星,或者已灭迹。 同时,里斯指出,即使智慧生命广泛存在于地球,我们仅能发现极少的证据,因为地球人类对外星人“大脑”是难以辨认的。
人类是否走向机械身体 科学家:外星人是机械身体 不吃人类 腾讯科学2015-10-25 14:251 人们通常认为外星人可能类似于科幻电影中描述的小绿人或者类似章鱼的怪兽。 人们通常认为外星人可能类似于科幻电影中描述的小绿人或者类似章鱼的怪兽,目前,英国皇家学会前任会长、马丁-里斯认为,很可能神秘的外星人并非完全是“肉身”,现已从肉身过渡为机械身体。因此绝对不会像有些科幻小说中描述的那样会吃人类。 里斯表示,如果我们设法探测外星人,是很难发现高等智慧有机生命,而应当搜索机器释放的信号。很可能“机器外星人”源自肉身生命,未来随着人类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人类将逐渐从肉身转变为机械身体。 这项最新研究报告发表在《鹦鹉螺》杂志上,虽然人类大脑思维活动引领了地球文化和科学,但与功能强大的“机械大脑”相比,这仅是一个短暂领先。里斯认为,地球之外的外星人很可能已从肉身过渡为机械身体。在一颗环绕比太阳更古老恒星的行星上,生命很可能以多种方式进化成机械智能生命。 里斯相信人类被智能机器人超越至少还需要100-200年,之后智能机器人将快速发展,与人类结合在一起,或者完全替代人类。这暗示着如果我们探测寻找外星人,更容易探测到“机器外星人”,人类如果仍处于肉身阶段,是非常不可能超越机器外星人的。 天文学家指出,对外星智能探索计划搜索工作是非常有价值的,因为一旦探测到外星人将具有深远意义。目前,SETI正在人为地搜索电磁传输信息,但即使科学家有幸探测到外星人发送的信息,就当前技术而言是无法进行解码的。像这样的信号很可能是复杂机器发出的故障信号和附带信息,远超出人类的理解分析范围,“肉身外星人”可能仍生存于某颗行星,或者已灭迹。 同时,里斯指出,即使智慧生命广泛存在于地球,我们仅能发现极少的证据,因为地球人类对外星人“大脑”是难以辨认的。
中国新型飞艇可作导弹预警平台 性能全球领先 中国新型飞艇可作导弹预警平台 性能全球领先 环球时报2015-10-15 07:430 全球军事大国都在加紧攻关,中国也必须加速这方面的研究。   【环球军事报道】据中国媒体14日报道,中国首个军民通用新型临近空间平台“圆梦号”13日在内蒙古锡林浩特成功放飞。这是全球首次具备持续动力、可控飞行、重复使用能力的临近空间飞艇飞行。中国航空专家王亚男认为,临近空间的飞艇技术无论在军用还是民用领域都具有很多高价值的应用方向,全球军事大国都在加紧攻关,中国也必须加速这方面的研究。   据报道,“圆梦号”是一艘巨大的银色飞艇,体积达1.8万立方米,依靠氦气浮力升入空中。它采用3个六维电机螺旋桨,升空后依靠太阳能提供动力,按计划将驻空48小时。   据介绍,临近空间是指距地球表面20公里到100公里之间的区域,是传统航空空间和航天空间的接合部。由于受到物理高度和空气密度的影响,成为普通航空飞行器最高飞行高度和天基卫星最低轨道高度之间极为特殊的区域。   王亚男表示,临近空间飞行器,特别是飞艇这样的浮空器,在军事、科研、民用领域都有非常大的潜力。比如可以进行通信中继、作为对地侦察平台和导弹预警平台,还可以进行天气预报、农情监测等。目前,美俄等军事大国都在大力研究临近空间的相关技术,除了研究能长时间留空的飞艇外,高超音速飞行器也要利用临近空间的相关技术,比如美国的X-51A和HTV-2等高超音速飞行器会利用临近空间空气稀薄、阻力小等特性保持高速飞行,而亚轨道超高音速民用飞行器的概念也在论证之中,如果达到5倍音速,那么跨大西洋飞行只需一小时。所以中国加速这一领域的研究非常必要。
建造海上超大浮体 尝试建造海上超大浮体 王晓晴 深圳特区报讯(记者 王晓晴)临海的深圳要怎样做好海洋产业大文章?在昨天举行的政协委员分组讨论上,有委员建议深圳可率先尝试建设海上超大浮体,以此推动深圳海洋装备制造水平,同时还可解决深圳土地紧张等问题。 在政协第七组分组讨论上,来自深圳海斯比船艇科技公司的施军直言,“深圳在发展过程中海洋位置有点弱”,对海洋利用得比较少,大多是陆地思维,靠着一大片海洋,却没有想到把发展空间往这片海上靠。 事实上,深圳正在打“吃”海的主意。委员邱宣是深圳科创委副主任,她回应称,海洋产业已被列入深圳“1+3”未来产业,海洋将成为打造“深圳质量”的新突破,未来,深圳将打造成为全国海洋经济中心城,海洋产业将在未来创造更多可能。 对于如何挖掘海洋产业机会,施军建议深圳可在海上超大浮体上率先突破。“大阪机场就是建在一个超大浮体上,之前深圳闹得沸沸扬扬的海上皇宫就是一个海上浮体,超大浮体就是陆地概念,但不用填海造地,可以消浪,把浪的能量吸收掉。深圳有那么多海域面积,建超大浮体一方面可以促进海工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更重要的是可以解决土地紧张问题,把深圳的空间资源往海上挪。” 施军的建议得到不少委员的响应,有委员提出,深圳有中集这样的大型海工装备制造企业,应该在此方面率先发力。施军介绍,目前世界上超大浮体均是模块化建设,规模在300—500米,最大问题是标准未定,深圳可率先尝试以引领行业标准。在海洋装备制造行业,新加坡、日本、韩国实力强大,不过,中国企业正在崛起,以超大浮体的一种海上石油开采的支撑式平台订单为例,去年新加坡拿到了国际上50%的建设订单,中国只有20%;今年的情况则刚好相反,中国拿到了全球50%的此类订单,新加坡拿到20%。施军称,海洋高端装备制造在世界大国新一轮海洋战略的背景下,正在成为利润丰厚的新兴产业,深圳不应错失这个巨大商机。 委员刘佑华是深圳环境科学研究院院长,他也看好深圳建设超大浮体前景。他说,有了这样的海上陆地,深圳可以解决很多实际问题,像垃圾填埋场,现在选址是个大麻烦,如果可以把这些垃圾都集中在海上超大浮体上,对深圳市政建设将是大利好。
南海欲建浮岛 【环球网综合报道】美国商业内幕网8月10日报道称,中国军方希望拥有建造大型模块化人工岛屿的能力,并有意在南海建造大型“浮岛”。尽管听上去略显浮夸,中国实现该目标不是没有可能。   美国海军报告称,中国冀东发展集团在今年7月底的国防科学成就展会上首次展出了中国自主研发的首个大型海上浮体(VLSFs)。该“浮体”由多个小浮体模块儿组成,这些小模块儿可以在海上实现重组、拼接,从而形成一个大型或超大型浮体平台,可用于旅游开发、浮式码头、军事基地甚至海上机场使用。   报道称,中国研发该“浮岛”的真实想法应该是将其用作军事基地。《科技新时代》杂志表示,这块类似于乐高拼图的“岛屿”可以实现无港口自主拼接。此外,模块化的性质保证了该“浮岛”结构的高度灵活,这意味着该“浮岛”不易被击沉。《科技新时代》杂志同样指出,如果拼接得当,该海上浮体平台可比传统航母容纳更多的战机等飞行器和物资。此外,该浮体平台跑道建设长度约为1000至2500米,这意味着可以起降更大型的飞行器。   报道称,到目前为止,中国仍未言明要兴修任何海上浮体,但是北京的国防成就展会在一定程度上暗示中国对高端国防概念饶有兴致,尤其是在南海问题上展示中国硬实力方面。军事学家Jack Detsch表示,“随着中国岛礁建设进程的逐步推进,该海上浮体在很大程度上对其反介入式区域封锁系统(A2/AD)有特殊贡献。”(实习编译:肖瑶 审稿:聂鲁彬)
首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