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瑾圣母白莲花
小瑾圣母白莲花
关注数: 15
粉丝数: 77
发帖数: 20,226
关注贴吧数: 1
(转自知乎)逃避是问题,是因为你并不真的理解自己 作者:李松蔚 来源:知乎 你有过逃避的经历么? 事实上,你在手机上看这篇文章,很可能就正在逃避别的什么东西。 这篇文章看完,你可能还会看下一篇,会看新闻,会点开一个游戏玩两把,会听歌,会看看群里有没有人说话,会在朋友圈里刷新一下消息。 你也许是在逃避工作,也许是逃避学习,也许是逃避地铁上的孤独,逃避起床,或者,也许只是逃避把手机关掉躺上床的时候,面对一天终点的那种不甘心。 生命苦短,我们已经习惯了及时行乐。 曾经有一位网友发信,告诉我他在读博士,已经延期毕业好几年,写不出论文。 他每天都疯狂地玩游戏。这件事并不稀奇。稀奇的是,他玩的游戏居然是「红心大战」! 同学们,已经2016年了啊,成千上万次的红心大战! 红心大战是还不错,但是他也已经快要玩吐了。 一听到发牌声就恶心,但是每一局结束他还是要点开下一局。 每一局都很痛苦,游戏已经不能提供一丁点乐趣。他只不过是不想写论文。 他很清楚现在应该写论文,可他就是这么地不想写论文。 他沉痛地说:我的个性太懦弱,总在逃避问题。 「逃避」这两个字太沉重,也太轻巧了。 我问他,你逃避的是什么? 他大概觉得这是一句废话:写论文啊。 写论文太痛苦了。 可是谁规定他必须经历这样的痛苦呢? 我回了一封信,作为大学老师说了政治不太正确的话。 我说如果你真的不适合科研,要么就放弃算了。不就一张文凭么? 你是一个自由的人。 人生还很长,有很多种不一样的活法,没必要把自己困在这里。 他过了很久才发来回信。 他说:「李老师,这些我都想过。但是做不到。学习这件事我坚持了这么久,必须坚持下去。坚持下去总有一丝希望,对父母亲人都有交代。这么多年我撒了一个大谎,现在没法回头了。」 ——他真的是在逃避写论文么? 不是,他真正逃避的东西,他知道却不能说出口。 年前的时候,一个培训项目在国内招募工作人员。 项目的主持人是个外国老头儿,几年前我们打过交道。 他给我发信,问我有没有兴趣应聘。要花不少时间,报酬不高,但可以学到很多东西。 我很喜欢这个老头儿,他的邀请对我来说是莫大的荣幸。 当然有兴趣。 老头儿很满意,回信给我一个报名链接。 我报了名。有一个例行公事的视频面试,时间自己选。 我定在一月底的某一天,因为有时差,所以是一大早的面试。 选这个日期是因为前一天刚好学校放假。 我猜第二天我心情会超级好,什么事都没有,同时,生物钟又没有进入假期模式导致难以起床。 面试结束,还可以再睡一个回笼觉。 这个安排看上去相当完美对吧。 然后——大概只过了两个星期——放假的当天晚上,我和几个朋友一起庆祝。 吃饭,聊天,喝酒。玩到很晚回家,开开心心地躺到床上,一觉睡到大天亮(对,我们狂欢的时候还说,反正明天可以不上班)。 你可以想象,那时天光大亮,我心满意足地睡饱起床,打开手机,抱着随便刷一刷的心情,发现好几条错过的视频邀请,好几通来自国外的未接来电,还有好几封措辞困惑的邮件的那一刻,是何等的震惊和自责! 故事还没有在这里结束。 反应过来之后,我立即行动,尽我所能地采取补救措施。 很快就跟面试官取得了联系,道歉,解释,并且厚着脸皮询问还有没有第二次机会。 她接受我的道歉,但是关于第二次机会,必须内部讨论之后决定。 几天之后她再次联系我,说恭喜!你可以有第二次机会(也许是看老头儿的面子上)。 我千恩万谢,重新定了时间,大年初六一早。 我知道你在猜什么——不,当然不会!那天我和家人在外地度假,但是我怎么可能再重蹈覆辙呢? 我提前几天就上好了闹铃——用两个手机,还事先测试了酒店的网络质量,确保视频通话可以稳定进行。 事实上,最后进行得相当顺利。 我准时参加了面试,面试表现也OK,面试官当场表示可以通过。 然后一切都进行得顺理成章。 我收到邮件,表示你已经被正式邀请参加这个项目,就在今年五月,日期,地点,报到方式。 说得都很确切。我踏实了。 ——直到若干天以后,我收到面试官的邮件,问我为什么拒绝了邀请? 这时候我再回头去看当时那封offer,最下方醒目地标注着 ——我发誓第一遍看的时候绝对没有看见这行字,或者是被我看过忘了 ——「如果你接受这个邀请,请在一个星期内回复本邮件。逾期不回复代表拒绝。」 好在这个项目里面的所有人都是心理咨询师。 他们倒也没生气,只是在我问还可不可能再有第三次机会时,他们温和地提醒我:也许你两次错过这个项目,是有原因的。 你要不要问问自己看,你是真的想参与这个项目吗? 其实就算他们不说,我也不好意思真的加入了。 后来也没细想。 直到五月,我自费以学员的身份,参加这个项目在北京的一期培训,我发现这才是我需要的: 不用花很多时间,不用全勤,不用去外地出差。 照样可以学到东西,可能没有期待的那么多,但是付出的也少。 整个五月我的日程很紧,完成这期培训已经是我左右腾挪,能凑出来的最大余裕。 我感到一丝庆幸:如果当初我入选这个项目的工作人员,需要在更长的时间里全程参与——我面试的时候满口答应,没问题——但我真的能应付下来吗? 意识到我现在的需要,我想,假如时光倒退到去年,刚收到老头儿的邮件,我可以明确地拒绝他吗? 「谢谢您的邀请,但是对不起,五月我恐怕时间紧张。我愿意以学员的身份参加一期培训,但是做不了全程的工作人员。」 这么想的时候,我忽然意识到真正的困难在哪里。 倒不是真的希望能从这件事获得什么,而在于我跟老头儿的关系。 在我心里,能被他看重很不容易。这是一份珍贵的认可,某种意义上是我的死穴。 我很难让自己在这种情况下显得「不识抬举」。 无论五月的档期有多满(大部分的安排当时都已经可以预见),我都选择性地视而不见。 但那些压力并不会真的消失,它们绕开我的理智,最终以其它方式迫我做出选择,看上去像是可耻的「逃避」。 做心理咨询的时候,我常常听到类似的故事。 除了在面试前一晚狂欢以外,还有「碰巧」把时间记错的,以及让自己在面试中表现糟糕,大大低于水准的。有人在头天晚上会失眠或加班,第二天起不来床,或者精神不振。 有人每天都发誓不再迟到,然后每天迟到。 有人眼睁睁错过了出国的航班。 有人把给情人的短信发给了妻子。 有个女生在北京工作,跟深圳的男朋友异地恋,双方都越来越受不了异地的痛苦。 她辞了职,试图在深圳找一份工作,却迟迟没有合适的职位。两人的耐心都到了极限,最终因为一件小事吵架分手,第二天,她就收到了深圳的录用通知。 那之后她又在北京找到一个新男友,她搬去深圳,然后继续异地。 亲密关系的主题下,这种「错过」的故事尤其数不胜数。 很多人在单相思的时候一往情深,等对方真的有所回应时,却忽然迷茫起来。 从相识到恋爱,从恋爱到婚姻,每每到修成正果的关键时刻,就因为什么原因——有时候看起来很像是偶然,比如,鬼使神差地出现了第三个人——在这时分道扬镳。 人的心理有时候其实很古怪。 头脑永远是理智的声音,无论是「我要把这件事做好」,「答应他的要求」,「必须毕业」,「应该跟这个人生活一辈子」,听起来都无比正确。我们深信不疑地听信它们,除此之外不可能有更理智的判断。 但往往它们并不是全部的想法。 也许等一等看?也许事情还有另外一面?也许我们并没有那么喜欢?…… 我们越是深信,就越是没办法听到这些不同的声音。 我们并不真的像我们以为的那样理解自己。 理智的部分没有办法解释这一切。 有时候我们会着急,我自己怎么会管不住自己? 可能找一些奇奇怪怪的理由,开脱自己或者责怪自己,有时候我们会把它叫做「逃避」,明知正确而不敢做,把它变成单纯的勇气问题。 有时候我们干脆说自己生病了。 ——现在没法写论文? 是的我有「拖延症」。 说到心理疾病,这是最近一百年的一大发明。 网络时代又极大地丰富了这一发明。 年轻人几乎可以为自己的每一种行动找到对应的「症」:选择焦虑症、尴尬症、长期承诺回避症、爱无能症、三次元恐惧症、晚睡强迫症…… 很多年前,人类对这些行为没有那么方便的名称,他们不得不直面自己的内心。 现在只需要直面医生和诊断书就够了。 我上课的时候经常讲一个例子,是一个真实的案例。 他有「电梯恐怖症」,不管多高的楼他都宁愿走楼梯而不是坐电梯。 他的理由是电梯有出事故的风险,他查过资料,认为这个风险的概率极低,但是没有办法彻底避免。 我告诉他,他的想法完全正确,是存在那百万分之一的风险,所以,不坐电梯对他来说是更安全的选择。 可是他看着我,表情反而更加困惑。 他的生活中,所有人都嘲笑他胆小,试图让他承认风险并不如他想的那么大。 那些声音如此强烈而一致,以至于他真的以为自己跟正常生活完全脱节了,他在「心理疾病」的作用下,错误地逃避了一种正常人习以为常的生活方式。 「不坐电梯的话,会有很多麻烦……」他试图站到「他们」的立场。 「没错,坐电梯确实会很方便,」我说,「但是你要看到,他们也会面临更大的风险。你的研究是对的,风险没有办法彻底避免。」这个来访者更加不知所措了:「你说的都是我心里的想法。可是,那不是病态的吗?」 在诊断书里,这或许的确符合病态的某种条件,一些病理机制的讨论将走楼梯界定为「逃避行为」。 因为逃避,他永远没有机会认识到坐电梯其实没有那么可怕。 ——但是这种划分除了将大众行为作为正常的参考系,又有什么更理直气壮的依据么? 每天甩开双腿上下楼梯,为什么不可以是现代生活的一种选择? 这种选择自有它的道理,只是不符合大众以为正确的道理。 「你想要方便,就要牺牲一点安全。想要安全,就要牺牲一点方便。」 我的来访者考虑了两个星期,还是决定通过暴露疗法,克服他对电梯的恐惧。 他要选择更大众化的生活方式,提高自己对风险的忍耐力。 其实他是否选择这种改变,对我来说并不那么重要。 我当时刚开始做咨询不久,对效果本就没有期待。 让我觉得有点震撼的一幕,是他在那个时刻的眼睛里有光。 因为他知道,他可以这么选,也可以那么选。 他的行为不再被当作「逃避」,而是在安全与方便之间博弈的——选择。 如果你还在看这篇文章,如果你想到你逃避的那些东西,你也许会意识到,我们逃避的往往不只是那些东西看上去本身,更是在逃避这样一个事实:我们永远拥有选择的自由,每一次逃避都有我们隐秘的偏好。 或者不如说,我们逃避的,是藏在「逃避」两个字之下,我们所不愿意真实面对的内心。 你其实知道自己要什么,只是要花很长时间才能相信这一点。 我经常遇到一些大学生,似乎从来不怀疑现在的生活,另一方面又在翘课,抄作业,和打游戏中,昏昏欲睡地混那一纸文凭,看起来也不快乐。 要到很久很久以后,其中一些人才有勇气承认,其实他们当初没有那么喜欢上学,或者满意那时的专业。但是时过境迁,有些选择错过了就是错过了。 明白这一切也没有用,回到当时,他们并非不清楚自己不快乐,但就像我面对老头儿的邀请而无法说出拒绝一样,有些想法在头脑中一闪而过,就被盖上「逃避」的戳。 「那怎么可能?」我们训斥自己,「怎么能因为一点困难就放弃一切?」先逼自己以一种勉强的姿态应承下来,仿佛这就不是逃避一样。 结果就喝一点酒,晚点入睡,以便把第二天睡过头。 我不知道这个社会是不是真的存在所谓「主流」的选择,为什么那么多人都仿佛不假思索地,随时都能把生活划分出好与不好,进取与退缩,正确与错误,积极与消极,健康与疾病? 他们整齐划一的目光是如此强大,以至于很多人无法允许自己质疑一下:当真吗?那个东西——学位也好,钱也好,事业也好,婚姻也好,子孙后代福寿满堂也好——是很好,可它当真适合我吗? 我要得起吗? 快乐吗? 我的人生在得到它之后,就会变得更有意义吗? 我想,生活本身如果是自由的,就无所谓什么东西非争取到不可,自然也就无所谓逃避。 所以当我们用「逃避」这个词,我们已经在预设,生活没有那么自由。 我们盼望得到一些什么,却又事与愿违。我们被指引往一个方向走,同时被另一种力量拽住了脚步。 两股力量之间,是巨大的撕扯和胶着。 既徒劳地说服自己,又恨铁不成钢地憎恶自己。 「现在没法回头了」,玩红心大战的博士说。 但我们都知道,想回头和没法回头的力量,都来自我们内心。 这时候我们逃避的是自己。 本文首发于《ONE · 一个》 ——————全文转完——————
(转自知乎)少了一颗牙齿会怎么样? 作者:朱王勇 大多数人对于前牙缺失的修复都不会有太多异议,门面工程嘛。 容易令人产生犹豫的,多半是后牙—— 平时看不到它,存在感好像也不强。 那为什么牙医会强调尽早修复缺牙呢? 缺一颗后牙,最先出现的感受应该是咀嚼不便。 牙齿是成对工作的,少了一颗,这一侧的咬合就会出现一个漏洞。 当然,这种不适感觉因人而异,也许并不明显,往往很容易被“适应”。 接下来(这个过程一般有数年时间), 邻牙会逐渐向空缺处倾斜移位,空缺正对的那颗牙会逐渐伸长。 一方面,周围牙齿正常的那种紧密邻接关系被破坏了,牙缝松开了, 于是其他牙齿变得更容易被食物塞牙缝,难以清洁,加速了其他牙齿的损坏; 另一方面,缺牙的那个位置逐渐变窄,给修复留下的空间也变得更小,修复难度逐渐上升—— 小到一定程度,就没法修复了, 或者说,修复的代价已经大到还不如不修复了。 时间再久一些,缺牙处的牙槽骨会自行吸收萎缩, 而且在牙周病的参与下这个过程会加速。 这将是一个不可逆的过程,可能导致将来想做种植牙修复时, 失去了必需的生理条件,修复效果差或无法修复。 此外,随着失牙数增多,不少人可能会由于咬物不便或疼痛, 逐渐形成偏侧咀嚼习惯,进一步引发口颌系统功能紊乱, 加重关节负担,造成关节的弹响、疼痛及卡锁。 牙齿就像一个团队,缺席几颗时,剩余牙齿可以分担失牙的工作, 所以当事人可能并不会感觉到不便, 这也是很多人忽视缺牙问题的原因之一。 但是,从长远角度来看,缺牙不去尽早修复,其实是非常“不划算”的。 因为拖得越久问题越复杂,整治的成本上升了, 修复的效果反而更差,对健康的损害也逐渐升级。 至于失牙后的空缺,有种类繁多的修复形式。 从人们常见的活动义齿、固定修复体, 到近年来蓬勃发展的种植牙,各有优缺点,适用情况不尽相同。 有时不必一味追求最先进最高级的方案, 适合的就是好的。
发个帖,送给那些专门喜欢对别人的婚育选择指手画脚的伪女权者 人生最大的噩梦之一是,身边有一个人,无论你做什么,她(他)都要纠正一下。 并且,要你必须按照她(他)的来,否则不罢休, 一件小事的纠缠,都能发展到要你死或她(他)自己去死的地步。 之所以使用她(他)的说法,是因常见于母亲或妻子。 如自己是被控制者,需注意一个迷局: 控制者会和你辩论,说你这不对那不对。 结果你觉得,你要做什么必须得有一个对的理由,似乎对了,控制者才会批准你(这很难发生)。 但其实,我们行动的最有力理由是——我想这么做。 ——摘自武志红的微博 如果我不结婚,那是因为——我想这么做, 而不是我“只要”不结婚,就“最终”仇男; 如果我结婚,那是因为——我想这么做, 而不是我“只要”结婚,就“最终”是猪女; 如果我不生育,那是因为——我想这么做, 而不是我“只要”不生育,就“最终”是不孕不育; 如果我生育,那是因为——我想这么做, 而不是我“只要”生育,就“最终”是生育机器; 如果我压根不性交,那是因为——我想这么做, 而不是我“只要”不性交,就“最终”是有生理缺陷; 如果我和异性性交,那是因为——我想这么做, 而不是我“只要”和异性性交,就“最终”是离不开鸡巴; 如果我和同性性交,那是因为——我想这么做, 而不是我“只要”和同性性交,就“最终”是变态人妖骗婚基佬。 我做任何的婚育选择,那都只是因为“我想这么做”。 轮不到别人指手画脚! 更轮不到别人评价我选择的“对”或“错”! 所有恬个大脸对别人的婚育选择指手画脚大肆评判, 让自己闪耀无限神圣光芒的伪女权者, 你们能看懂吗? 无论做出哪种婚育选择, 都无需任何人指手画脚大肆评价的, 才是女权的社会!
转自知乎:洗牙、使用牙线会把牙缝弄大吗?牙缝为何会越来越大? 作者:赵媛媛 关于牙缝大小这件事情, 是我一直想吐槽的事。 经常听到有人说:“不要洗牙,洗牙会把牙缝洗大。” 还有人说:“不要用牙线,用多了会把牙缝变大。” 然后,昨天居然有人说:“冲牙器用完是不错,但是会把牙缝冲大。” 我真的是,忍无可忍了! 所以,干脆来讲讲关于牙缝的来龙去脉! 先来说牙齿的正常结构,为了形象说明, 请你握拳举起双手,两拳贴紧。 把你的拳头想象成牙齿, 也就是肉眼看见的牙冠部分。 把拇指关节以下的部分想象成牙根。 你是否发现,两拳中间在手腕的部分无法完全贴紧, 而是存在一个倒三角形的区域。 其实这个倒三角的缝是一直存在的, 只是被牙龈填充满了。 然后我们来看图。 从左边的图可以看到正常健康的牙龈状况, 在牙与牙之间填充着满满的牙龈。 从剖面图来看, 你会看见其实还是有一些小的缝隙存在, 但是被牙龈和牙周组织支撑的很好。 再看看右侧牙周炎患者的牙龈状况, 牙与牙之间有大大的缝隙, 牙龈红肿退缩,暴露出了牙根。 从剖面图看,明显的牙龈和牙周组织的萎缩, 骨头的吸收也非常明显。 看完图的你,能理解牙缝变大到底是什么了吗? 其实,就是你失去了健康的牙龈和牙周组织。 你应该自己面壁,默哀个三分钟。 也许还有人在纠结, 那洗牙后牙齿中间空空的到底是什么不在了? 是把牙齿磨小了吗? 我郑重的告诉你, 洗牙洗去的是牙结石。 简单说下牙结石, 大概成因就是口腔食物残渣长期滞留被钙化形成的钙化物质。 它的硬度没有牙齿硬,但是总比牙龈硬吧。 牙结石的危害,我通俗的说, 你想象你拿一块猪肉和一块石头每天摩擦, 最后会发生什么? 所以,你的牙龈炎的红肿大多来源于牙结石的迫害。 亡羊补牢,为时不晚。 从现在开始重视牙龈健康, 阻止牙缝继续变大才是你该做的事。 口腔健康是世界卫生组织(WHO)确定的人体健康的十大标准之一, 是反映人体健康和生命质量的一面镜子。 WHO将口腔健康的主要特征定义为——— 牙齿清洁,无龋齿,不疼痛,牙龈颜色正常,无出血现象等。 亲,你还纠结吗? 宁可牙缝大, 也不要牙龈出血红肿, 健康的牙龈状况才是王道!
转自知乎:下次再回家,记得看一眼家里老人的牙 作者:朱王勇 留意老人的缺牙情况(生活质量)。 我这一代的父母都五六十了, 爷爷奶奶辈估计有七八十了。 那一辈老人没有太多健康意识, 最多大清早听听什么养生电台, 对血压血糖稍有重视。 口腔保健,年轻人都不一定搞得明白,何况是老人? 他们还遵循着“人老牙掉,天经地义”的理念。 总之他们默默承受着牙痛,或是残缺的咀嚼功能,也不吭声。 逢年过节难得见子孙一面, 开心都来不及,坚决不说自己的难受事, 只会呵呵笑,搞得你真以为他情况很好。 若是有心, 让家里老人张开嘴给你看一眼, 也许哪怕不懂牙科的人都会吓一跳。 讲个我自己的故事: 13年的时候,我开始有留意到外公消瘦得特别厉害。 有点担心他生了不好的东西(我平时多接触肿瘤病人,容易往坏处想), 于是去翻他体检报告,除了一堆老年病,找不到明显原因。 我妈对他平时饮食生活比较了解,给了我点线索, 最后我推测外公是营养不良。 我让他张嘴, 一看, 妈呀! 重度牙周炎,差不多已经掉了1/3的牙, 剩下的也是松松垮垮一碰就疼, 只能装个门面,实际是咬不了东西的。 外公平时很少吃肉(咬不动),白饭素菜得煮得稀烂才能吃, 也不怎么嚼直接就咽下去了。 这样要没营养不良才有鬼了。 一问他,外公完全不当回事, 觉得年纪大了这是自然规律。 老人也有想过去医院拔牙,但每次都被医生以血压等理由劝退了, 几次下来也就心灰意冷不愿再去医院看了。 我怒了,怒那医生不负责地推诿, 也怒自己连自家人的牙齿都顾不好,枉读了这么多年口腔。 我决心要让外公能吃上好东西。 但是老人积累了几十年的口腔问题不是那么快可以搞定的,只能一步步来。 趁着假期回家时给他检查,列治疗计划, 什么时候 去哪里 干什么,一步一步全部写清楚, 给固执的老人讲道理,把任务分配给家人。 花了小半年时间,调药降了血压,把松、痛的牙齿都拔了, 这时外公嘴里只剩七八颗勉强算健康的牙齿了, 而且还不是对着咬的,基本是“牙对肉”的状态。 算是把疼痛解除了,离恢复咀嚼功能还差得远。 但他已经很高兴了,老人自觉已经不痛, 不影响他咬东西了,打死都不愿意再去医院了。 到14年的春节,虽然镶牙前的准备工作并没有很完善, 但我觉得不能再拖了,于是连哄带骗地拖着外公去了一趟口腔医院, 完成最后一步——做活动假牙。 外公的口腔条件差,医生的技术也水 说实话,那副假牙做得挺糟糕的。 但好过没有,我这么安慰自己。 一开始外公死活不愿意戴,主要是怕出丑和不习惯, 埋怨我浪费钱,傲娇的要死。 我只能继续哄,说花了钱不能浪费(外公抠门,很吃这招), 夸假牙做得好,夸戴着显年轻,反正往死里夸 半年后,妈妈电话里告诉我,外公现在都离不开假牙了, 呱唧呱唧地什么都能啃了,有时还会傲娇地哼唧几声“假牙还不错”之类的。 今年春节我回去看,外公能正常吃饭以后, 营养跟上后,人果然胖了一圈,看上去健康很多。 聊天的时候,他一刻不停地嗑瓜子(外婆说他以前最爱吃瓜子,只是几年前没门牙了), 年夜饭上竟然还啃螃蟹... 本想阻止他,但想想还是算了, 最好他嘎嘣一下用坏了,我好有借口让他重做一个更好的 外公终于吃上好吃的了。 我很高兴,感觉这是去年最有成就感的事情之一。 家里老人不愿意去看牙,原因有很多。 没这意识。 “80岁保20颗牙”,这是国际上的健康理念, 但国内连基本口腔常识都还没普及全,任重道远。 年纪大了脑袋腿脚都不太灵便, 出门怕上当,怕没人照应,这时就得有人陪。 没尝过看牙的甜头。 我都是从拔痛牙、拔松牙这种门槛低收益大的操作入手, 一点点引导他。 舍不得花钱…… 到你表忠心的时候了。 固执, 所以需要慢慢哄慢慢劝慢慢骗,一定要有耐心... 祝大伙儿家里老人身体健康,安享晚年。
(转帖)为什么我想在75岁时死去 作者:美国卫生研究院临床生命伦理学部门主任 Ezekiel J.Emanuel 译者:译者 温莎 转自:《 青年参考 》( 2014年10月15日 41 版) 原帖配图
(转自微博)ZS一帖子笑死我了,关于逼婚的。 ZS一帖子笑死我了, 一楼主吐槽老妈让女儿跟年二十九认识的相亲男赶紧订婚甚至结婚, 然后一层主的故事震惊了全楼:
【转自知乎】电动牙刷好不好?——谁问过这事儿来着? 许桐楷,牙医 电动牙刷好不好? 牙医被最常问到的问题之一: 什么样的牙刷好?传统一点的答案是软毛的、小头的; 文艺一点的答案是不在于用什么刷,关键是怎么刷; 我现在一般都推荐电动的,越贵的越好。 电动牙刷一直不断被怀疑,能刷干净吗? 会不会损伤牙龈牙齿啊? 那不是残疾人才用的吗? 咱都别猜,也别吵, 看看文献咋说: 电动vs手动 2012结论:电动完胜。 电动伤不伤牙? 2011 J.Perio 系统综述结论: 20年来的大量研究证实震荡旋转式电动牙刷比手动牙刷更加安全, 对软硬组织均没有危害。 哪种电动牙刷好?结论: oral-b为代表的震动旋转式电动牙刷比飞利浦为代表的声波牙刷效率更高, 刷得更干净。 那就买oral-b了?结论: 手动牙刷和旋转式电动牙刷比声波牙刷更容易造成牙齿磨损。 对电动牙刷来说刷牙的力量在90g-150g会增加牙齿磨损。 旋转式电动牙刷比声波牙刷平均磨损大4-5倍。 以上所引用的文章没有小期刊的, 都很主流, 属于牙科学术界没有什么争议的结论。 理一理它们的思路: 电动比手动好,各种好; 旋转式的比声波式的刷得干净; 声波式的比旋转式的磨损小; 用电动牙刷的话使劲别太大。 —————————————————— 我也及时更新了自己关于电动牙刷的知识, 和丁克吧的各位一起学习。
【转自知乎】如何正确地刷牙?——o(*≥▽≤)ツ 小伙伴们快来! 刷牙, 已经成为了现代文明生活的一部分了, 不再是王公贵族的专利。 “每天刷牙两次”,更是深入人心的口号, 以至于有些牙科手册已经不再建议牙医询问患者“是否刷牙?” 或“每天刷几次牙?”。 因为就算他/她不是那样做的, 他/她也知道该怎样说。 不过你真的懂刷牙、会刷牙吗?我猜未必:) 首先就是刷牙次数,你是否真心接受每天应该刷两次牙? “早上刷牙出门体面, 晚上刷牙刺激性欲。” ——《恋爱中的犀牛》 还有其它理由吗?当然有! 这首先要从刷牙的目的说起,刷牙刷牙,到底要从牙上刷些啥?剩饭?肉丝?韭菜叶子? 其实是细菌, 更准确的说是牙菌斑。牙菌斑就是细菌在牙齿上的存在形式, 像一块膜一样紧紧的黏在牙齿上, 是牙石的前身。 注意是黏在牙齿上的, 不是桌面上的浮尘, 是排烟罩上的油污。 光吹一吹或泼点水(漱口)是去不掉的, 必须用力擦(刷牙)。 而嘴里的细菌无穷无尽,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如果放任它们发展, 数个小时以后就四世同堂了, 十几个小时就开始对其附着的牙齿和牙龈开始造成损伤了, 蛀牙、牙龈炎、口臭等等。 嘴里这点事,咱们不能走“先污染再治理”的老路, 所以要每天定时定点刷牙两次, 好像城管巡逻, 不可能消灭所有小贩, 但起码让路上整洁有序。 然后咱们进入正题,究竟该怎么刷牙。这是我在网上找的几张示意图, 发现点规律吧? 提示一下,牙刷毛的方向。 牙刷毛是斜45度放在牙齿和牙龈交界的位置。 这是当代科学刷牙的核心技术, 不管你用的是什么牙刷, 都该这样。 刨根问底的朋友又该问了?为什么呢?因为下图Plaque就是菌斑的意思, 我们就是要把这东西刷掉, 而它恰恰就就容易长在牙齿的中下三分之一靠近牙龈的位置, 甚至还长到牙齿和牙龈之间的间隙中去了。 所以只有这样斜45度才能把菌斑有效清除干净。 有人会担心了, 那这样会不会把牙龈刷坏呢? 会不会刷出血呢? 看过我前两天微信(huchiaiya,护齿爱牙的全拼) 的朋友应该已经明白牙龈为什么会出血了(如果你没看到,请查看“历史信息”)。 说白了就是因为牙龈周围脏了。 脏了,会牙龈发炎,发炎的牙龈会容易出血, 容易出血的牙龈让你不敢刷牙龈,牙龈越来越脏,越脏牙龈越发炎...... 进入一个恶性循环了。 所以牙龈出血不可怕,要刷, 越是出血的地方越是要好好刷, 刷干净以后牙龈消炎了,自然就不出血了, 健康的牙龈不怕刷。 当然,如果你这么刷了一礼拜,还是出血不少, 那说明有一些单靠刷牙去除不掉的脏东西粘在牙上了, 你又需要洗牙了。 牙刷位置放对了,怎么刷呢? 正确的方式是震颤,一种小幅度的水平运动, 幅度不超过一两颗牙的宽度,一颗牙一颗牙的刷,一点一点从前到后、从后到前。 不要大开大阖,因为一寸长一寸强,幅度大了, 力量就不好控制,那样水滴石穿,会把牙刷坏的, 最常见的就是在牙齿的根部磨出一排凹槽,如下图。具体的力量应该是多大呢? 高级一点的电动牙刷会有力量过大的报警提示。 手动牙刷的话应该和手握一个中号苹果的感觉差不多, 也就是牙刷毛紧贴牙齿, 尖端1/3之一受压弯曲, 深入到牙齿周围的边边角角中。 类似这个感觉:还有一个小tip, 如果你不是左撇子,尽量从右侧的牙齿开始刷, 因为右手拿牙刷时刷右侧会有点别劲儿, 需要注意力更集中一点,所以咱们先刷。 这不是开玩笑,很多人都是右侧牙齿的牙石比左侧略多一点。 至于里侧和外侧都要刷,这个我就不用说了吧? 细菌可不挑哪里是上风上水, 它们在牙齿上可是360度无缝生长。 你要是只搞一半卫生,那就是自欺欺人了。 总结一下: 每天刷牙两次, 每个牙面都要刷, 牙刷斜45度, 放在牙齿和牙龈交界的地方, 左右轻轻震颤。 每次最少两分钟。 ps. 为什么至少要两分钟? 一般人不算智齿是28颗牙,每颗牙有3个面需要刷, 这就一共是84个牙面,120秒/84个牙面, 每个面刷不到两秒,已经够快的了。 实对于多数人, 如果要想达到比较好的刷牙效果, 两分钟都未必够。 自己看着办吧。:)
刚才听了一首歌《新年打脸歌》,感觉很喜庆,请大家感受一下。 视频来自: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www.tudou.com%2Falbumplay%2FkUAI2Hfh3p8%2Fb-1cuKH0Acw.html&urlrefer=a2b50d2bbc52680682fcc85498680e18
(转自知乎)牙周炎是一个悲伤的故事…/(ㄒoㄒ)/~~ 我在知乎看到二师兄的专栏, 觉得是相当好的科普, 就是太少,目前才三期…… 这贴把两个关于牙周炎的贴都转过来吧。 我猜可能不如“牙疼”的受欢迎, 毕竟丁吧大部分人, 觉得自己离牙周炎还很遥远……(* ̄) ̄)y ————————我是无节操转帖分割线————————牙周炎是一个悲伤的故事 作者:朱王勇 二师兄:“牙周炎是一个细菌挑逗,免疫系统抽风, 最后牙周细胞躺枪的过程。这是一个悲伤的故事。” 今天给大家讲讲什么是牙周炎。 (先来段正经的)牙周炎是由牙菌斑中的微生物所引起的牙周支持组织的慢性感染性疾病, 它会引起牙周支持组织的炎症和破坏, 最后导致牙松动和被拔除, 是我国成年人丧失牙齿的首位原因。 有个数据大家可以感受一下, 在1986年有口腔学者们对一万余颗牙齿的拔牙原因进行分析, 结果发现牙周炎约占拔牙原因的44%。 牙菌斑是嘴巴里的细菌以及它们为了生存分泌出来物质的合称, 相当于细菌的居民区和食堂。 它就是这么十几微米的薄薄一层, 可以粘附在牙面、牙间或修复体表面, 不能被水冲去或漱掉,只能靠刷牙之类的物理摩擦清除。 当这个细菌的住宅区越来越繁荣时, 牙周炎就可能要开始了。 什么是炎症? 有一个小问题, 既然牙周炎是由牙菌斑里的细菌引起的, 那为什么不叫牙周感染? 要想真正搞明白牙周炎, 这儿必须要先讲一个重要的、常被人弄错的概念: 炎症与感染其实不是同一个东西。 我们俗称的“发炎”, 实际上把炎症和感染这两种不同的状态给混淆了。 感染,只是炎症反应中的一种,是由病原体(比如细菌、病毒等)入侵身体某处引起的。 而炎症,指的是身体的免疫细胞聚集在某处干活的状态。 最常见的,当然就是他们聚在一块儿跟细菌对削。 除此之外,他们还会扎堆清清坏死组织, 检查一下身体可疑组织什么的, 这些可都和细菌无关, 但一样会表现出红肿热痛的炎症反应。 举个例子,手在地上擦破皮了,发现伤口红肿热痛, 没准过几天还化脓了, 这是一种炎症,是因为手的伤口被细菌感染了; 摔了一跤,没破皮,结果伤处还是红肿热痛, 这也是一种炎症,是因为组织创伤引起的。 所以,只有搞清楚感染和炎症的区别, 才能正确理解什么是牙周炎, 为什么牙周炎这么难治。 人为什么会得牙周炎? 牙周炎的本质是炎症反应, 也许最初是由牙菌斑里头的细菌感染引起的, 但发展到后头就不是那么回事了。 人嘴巴里有无数的细菌,其数量之大种属之多, 仅屈居肠道之下。 不过这么多细菌,长久以来却和牙肉相安无事。 直到有天,某坨牙菌斑里的细菌丧心病狂地弄死了牙肉组织里某个正常细胞。 这细胞扑街前发送出去一堆细胞因子,大概意思就是“弟兄们替我报仇”。 很快,犯事的细菌就被闻风赶来的一群免疫细胞给干掉了。 本来这事也就这么过去了,这种小冲突太常见了。 但是正巧,或者说不巧, 其中有某个责任感过剩的免疫细胞把这作为典型事件给报上去了。 免疫系统的总部觉得,现在的细菌真是太嚣张了, 必须派人驻守在那儿,杜绝这种恶劣事件再次发生! 免疫系统终于要high起来了。 到这里,牙周炎的发病机制才算是正式启动。 这下事情就闹大了,嘴里那么多细菌,哪是免疫细胞守得住的! 以前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还好,大家相安无事, 一旦升级到这种敌对状态, 驻守牙周的免疫细胞立马就陷入了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里。 细菌,无穷无尽杀不完; 免疫细胞以整个身体的庞大后勤作为支持,同样也是前仆后继。 战争还远远未分胜负,但牙周组织这一片地儿算是完了。 无数的正常细胞牵连受累,纷纷躺枪。 到后来,哪怕局部地区已经没有那么多细菌了, 杀红了眼的免疫细胞仍然会释放炎症因子, 继续维持炎症反应,滥杀无辜细胞。 刚才讲了,这就叫炎症,无论是有细菌还是没有细菌。 于是,持续的炎症表现出来的就是逐渐进展的牙龈红肿、退缩,牙周韧带被破坏, 牙槽骨被破坏吸收。 牙周炎患者自己的感受就是牙肉老出血, 牙似乎越来越长、逐渐松动、最后脱落。 在整个过程中,牙菌斑只是牙周病的“始动因素”。 这种雪崩式的发病机制一旦开始启动, 就很难再被中止了。故而, 我们认为牙周病其实只能控制,无法真正治愈。 只有通过定期洁牙、刮治,清除牙石、菌斑等局部致病因素, 把牙周区域的细菌数量尽可能控制住, 让大群驻守的免疫细胞“息怒”。 每个牙周炎患者, 背后都有这么一个忧伤的故事。 虽然估计他们自己不知道... 作为广大群众, 大家对牙周炎有个基本了解就行~ 培养起定期口腔体检的良好意识才是最关键的, 剩下的就交给专业的口腔医生吧。
(转自知乎)为什么牙痛那么痛~~o((⊙﹏⊙))o. [抖] 先发这篇文章图片版。 如果看不清楚, 请不要着急, 下面会有文字版。 内容完全一样。
图片转帖:关于避孕的 “冷” 知识~~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