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are🌱 ClareXiDream
关注数: 27 粉丝数: 123 发帖数: 641 关注贴吧数: 37
女生都想错了:矜持的女生并不会让男生更加爱你 最近楼主我看书,看到一个比较颠覆大家认识的发现,于是就写出了给大家看看。 在很多女生的观念里面,女生一定要矜持。 如果男生约你出去,就算是非常想赴约,也要使用“欲擒故纵”的方式,甚至还规定次数,非要等到男生第几次要邀约才愿意赴约。 我想大多数男生可能没有这么长时间的耐心,就算有这样持之以恒的男生,我觉得你也不用刻意考验他们,因为科学研究表明:恋爱初期,矜持的女生并不会让男生更加爱你。 让我们到实验室看看。 实验人员中,四位社会科学家都坚定的认为,男性更加喜欢那些比较难追到的女性,这也是大众的共识,毕竟每个人都会用自己付出的努力程度衡量工作成果的价值。 然后根据这一推测,他们展开了实验。 实验内容就是,让一群男士进行现场投票,说明自己是否喜欢那些难追的女性以及原因,他们的回答很相似,并且在意料之中,比如: “当然喜欢,如果她很难追,说明有很多人追。” “如果一个女孩受人欢迎,就有资格挑挑拣拣。” “我的朋友会很羡慕我跟一个很难追到的女士出去约会,我感觉很骄傲。” 因为人们早就形成了一个思维定势,认为难到手的东西就更好。事实已成定论,那么这个课题还有研究的必要吗? 后来科学家们还是对这个理论进行了重新检测。 他们“雇佣“了一群在征婚网站注册的男女青年,然后让男士打电话邀约女士。 研究人员要求其中的一半女士在电话中停顿三秒再接受邀约,令一组则马上接受邀约。 研究结果表明,虽然这群男士都知道难追的女生更好,但事实却是,他们并没有对矜持的女生多喜欢分毫。 后来他们重复验证了五次,结果都是一摸一样的,这在当时真的是一个非常惊人的发现。实验结论就是:欲擒故纵并不能让男人更加喜欢你,至少是在刚开始的时候如此。 实验还有进展。 实验人员让受试男性和女生约会,并告诉这些男性,这个女生正在被其他男性追求。此时,欲擒故纵的理论立刻就起作用了。 对男士而言,如果某个女士对他的竞争对手来说,很难被追到,而对他而言却很容易,他就会立刻爱上那位女士。 所以,对于女生而言,是否要使用欲擒故纵的方法呢? 其实在约会的前期不用这么做,可以在以后的某个时刻,以一种非常微妙的方式告诉他,别的男士很难追到你,但是唯独你例外,这对男士简直是一记“暴击”,远比刚开始故意拒绝效果好太多。 但是请记住,不是直接说,而是一种暗示的方式。 如果你有什么想法可以说说看,看看有没有道理。。。
女生都想错了:矜持的女生并不会让男生更加爱你 最近楼主我看书,看到一个比较颠覆大家认识的发现,于是就写出了给大家看看。 在很多女生的观念里面,女生一定要矜持。 如果男生约你出去,就算是非常想赴约,也要使用“欲擒故纵”的方式,甚至还规定次数,非要等到男生第几次要邀约才愿意赴约。 我想大多数男生可能没有这么长时间的耐心,就算有这样持之以恒的男生,我觉得你也不用刻意考验他们,因为科学研究表明:恋爱初期,矜持的女生并不会让男生更加爱你。 让我们到实验室看看。 实验人员中,四位社会科学家都坚定的认为,男性更加喜欢那些比较难追到的女性,这也是大众的共识,毕竟每个人都会用自己付出的努力程度衡量工作成果的价值。 然后根据这一推测,他们展开了实验。 实验内容就是,让一群男士进行现场投票,说明自己是否喜欢那些难追的女性以及原因,他们的回答很相似,并且在意料之中,比如: “当然喜欢,如果她很难追,说明有很多人追。” “如果一个女孩受人欢迎,就有资格挑挑拣拣。” “我的朋友会很羡慕我跟一个很难追到的女士出去约会,我感觉很骄傲。” 因为人们早就形成了一个思维定势,认为难到手的东西就更好。事实已成定论,那么这个课题还有研究的必要吗? 后来科学家们还是对这个理论进行了重新检测。 他们“雇佣“了一群在征婚网站注册的男女青年,然后让男士打电话邀约女士。 研究人员要求其中的一半女士在电话中停顿三秒再接受邀约,令一组则马上接受邀约。 研究结果表明,虽然这群男士都知道难追的女生更好,但事实却是,他们并没有对矜持的女生多喜欢分毫。 后来他们重复验证了五次,结果都是一摸一样的,这在当时真的是一个非常惊人的发现。实验结论就是:欲擒故纵并不能让男人更加喜欢你,至少是在刚开始的时候如此。 实验还有进展。 实验人员让受试男性和女生约会,并告诉这些男性,这个女生正在被其他男性追求。此时,欲擒故纵的理论立刻就起作用了。 对男士而言,如果某个女士对他的竞争对手来说,很难被追到,而对他而言却很容易,他就会立刻爱上那位女士。 所以,对于女生而言,是否要使用欲擒故纵的方法呢? 其实在约会的前期不用这么做,可以在以后的某个时刻,以一种非常微妙的方式告诉他,别的男士很难追到你,但是唯独你例外,这对男士简直是一记“暴击”,远比刚开始故意拒绝效果好太多。 但是请记住,不是直接说,而是一种暗示的方式。 如果你有什么想法可以说说看,看看有没有道理。。。
女生都想错了:矜持的女生并不会让男生更加爱你 最近楼主我看书,看到一个比较颠覆大家认识的发现,于是就写出了给大家看看。 在很多女生的观念里面,女生一定要矜持。 如果男生约你出去,就算是非常想赴约,也要使用“欲擒故纵”的方式,甚至还规定次数,非要等到男生第几次要邀约才愿意赴约。 我想大多数男生可能没有这么长时间的耐心,就算有这样持之以恒的男生,我觉得你也不用刻意考验他们,因为科学研究表明:恋爱初期,矜持的女生并不会让男生更加爱你。 让我们到实验室看看。 实验人员中,四位社会科学家都坚定的认为,男性更加喜欢那些比较难追到的女性,这也是大众的共识,毕竟每个人都会用自己付出的努力程度衡量工作成果的价值。 然后根据这一推测,他们展开了实验。 实验内容就是,让一群男士进行现场投票,说明自己是否喜欢那些难追的女性以及原因,他们的回答很相似,并且在意料之中,比如: “当然喜欢,如果她很难追,说明有很多人追。” “如果一个女孩受人欢迎,就有资格挑挑拣拣。” “我的朋友会很羡慕我跟一个很难追到的女士出去约会,我感觉很骄傲。” 因为人们早就形成了一个思维定势,认为难到手的东西就更好。事实已成定论,那么这个课题还有研究的必要吗? 后来科学家们还是对这个理论进行了重新检测。 他们“雇佣“了一群在征婚网站注册的男女青年,然后让男士打电话邀约女士。 研究人员要求其中的一半女士在电话中停顿三秒再接受邀约,令一组则马上接受邀约。 研究结果表明,虽然这群男士都知道难追的女生更好,但事实却是,他们并没有对矜持的女生多喜欢分毫。 后来他们重复验证了五次,结果都是一摸一样的,这在当时真的是一个非常惊人的发现。实验结论就是:欲擒故纵并不能让男人更加喜欢你,至少是在刚开始的时候如此。 实验还有进展。 实验人员让受试男性和女生约会,并告诉这些男性,这个女生正在被其他男性追求。此时,欲擒故纵的理论立刻就起作用了。 对男士而言,如果某个女士对他的竞争对手来说,很难被追到,而对他而言却很容易,他就会立刻爱上那位女士。 所以,对于女生而言,是否要使用欲擒故纵的方法呢? 其实在约会的前期不用这么做,可以在以后的某个时刻,以一种非常微妙的方式告诉他,别的男士很难追到你,但是唯独你例外,这对男士简直是一记“暴击”,远比刚开始故意拒绝效果好太多。 但是请记住,不是直接说,而是一种暗示的方式。 如果你有什么想法可以说说看,看看有没有道理。。。
女生都想错了:矜持的女生并不会让男生更加爱你 最近楼主我看书,看到一个比较颠覆大家认识的发现,于是就写出了给大家看看。 在很多女生的观念里面,女生一定要矜持。 如果男生约你出去,就算是非常想赴约,也要使用“欲擒故纵”的方式,甚至还规定次数,非要等到男生第几次要邀约才愿意赴约。 我想大多数男生可能没有这么长时间的耐心,就算有这样持之以恒的男生,我觉得你也不用刻意考验他们,因为科学研究表明:恋爱初期,矜持的女生并不会让男生更加爱你。 让我们到实验室看看。 实验人员中,四位社会科学家都坚定的认为,男性更加喜欢那些比较难追到的女性,这也是大众的共识,毕竟每个人都会用自己付出的努力程度衡量工作成果的价值。 然后根据这一推测,他们展开了实验。 实验内容就是,让一群男士进行现场投票,说明自己是否喜欢那些难追的女性以及原因,他们的回答很相似,并且在意料之中,比如: “当然喜欢,如果她很难追,说明有很多人追。” “如果一个女孩受人欢迎,就有资格挑挑拣拣。” “我的朋友会很羡慕我跟一个很难追到的女士出去约会,我感觉很骄傲。” 因为人们早就形成了一个思维定势,认为难到手的东西就更好。事实已成定论,那么这个课题还有研究的必要吗? 后来科学家们还是对这个理论进行了重新检测。 他们“雇佣“了一群在征婚网站注册的男女青年,然后让男士打电话邀约女士。 研究人员要求其中的一半女士在电话中停顿三秒再接受邀约,令一组则马上接受邀约。 研究结果表明,虽然这群男士都知道难追的女生更好,但事实却是,他们并没有对矜持的女生多喜欢分毫。 后来他们重复验证了五次,结果都是一摸一样的,这在当时真的是一个非常惊人的发现。实验结论就是:欲擒故纵并不能让男人更加喜欢你,至少是在刚开始的时候如此。 实验还有进展。 实验人员让受试男性和女生约会,并告诉这些男性,这个女生正在被其他男性追求。此时,欲擒故纵的理论立刻就起作用了。 对男士而言,如果某个女士对他的竞争对手来说,很难被追到,而对他而言却很容易,他就会立刻爱上那位女士。 所以,对于女生而言,是否要使用欲擒故纵的方法呢? 其实在约会的前期不用这么做,可以在以后的某个时刻,以一种非常微妙的方式告诉他,别的男士很难追到你,但是唯独你例外,这对男士简直是一记“暴击”,远比刚开始故意拒绝效果好太多。 但是请记住,不是直接说,而是一种暗示的方式。 如果你有什么想法可以说说看,看看有没有道理。。。
女生都想错了:矜持的女生并不会让男生更加爱你 最近楼主我看书,看到一个比较颠覆大家认识的发现,于是就写出了给大家看看。 在很多女生的观念里面,女生一定要矜持。 如果男生约你出去,就算是非常想赴约,也要使用“欲擒故纵”的方式,甚至还规定次数,非要等到男生第几次要邀约才愿意赴约。 我想大多数男生可能没有这么长时间的耐心,就算有这样持之以恒的男生,我觉得你也不用刻意考验他们,因为科学研究表明:恋爱初期,矜持的女生并不会让男生更加爱你。 让我们到实验室看看。 实验人员中,四位社会科学家都坚定的认为,男性更加喜欢那些比较难追到的女性,这也是大众的共识,毕竟每个人都会用自己付出的努力程度衡量工作成果的价值。 然后根据这一推测,他们展开了实验。 实验内容就是,让一群男士进行现场投票,说明自己是否喜欢那些难追的女性以及原因,他们的回答很相似,并且在意料之中,比如: “当然喜欢,如果她很难追,说明有很多人追。” “如果一个女孩受人欢迎,就有资格挑挑拣拣。” “我的朋友会很羡慕我跟一个很难追到的女士出去约会,我感觉很骄傲。” 因为人们早就形成了一个思维定势,认为难到手的东西就更好。事实已成定论,那么这个课题还有研究的必要吗? 后来科学家们还是对这个理论进行了重新检测。 他们“雇佣“了一群在征婚网站注册的男女青年,然后让男士打电话邀约女士。 研究人员要求其中的一半女士在电话中停顿三秒再接受邀约,令一组则马上接受邀约。 研究结果表明,虽然这群男士都知道难追的女生更好,但事实却是,他们并没有对矜持的女生多喜欢分毫。 后来他们重复验证了五次,结果都是一摸一样的,这在当时真的是一个非常惊人的发现。实验结论就是:欲擒故纵并不能让男人更加喜欢你,至少是在刚开始的时候如此。 实验还有进展。 实验人员让受试男性和女生约会,并告诉这些男性,这个女生正在被其他男性追求。此时,欲擒故纵的理论立刻就起作用了。 对男士而言,如果某个女士对他的竞争对手来说,很难被追到,而对他而言却很容易,他就会立刻爱上那位女士。 所以,对于女生而言,是否要使用欲擒故纵的方法呢? 其实在约会的前期不用这么做,可以在以后的某个时刻,以一种非常微妙的方式告诉他,别的男士很难追到你,但是唯独你例外,这对男士简直是一记“暴击”,远比刚开始故意拒绝效果好太多。 但是请记住,不是直接说,而是一种暗示的方式。 如果你有什么想法可以说说看,看看有没有道理。。。
女神都想错了:矜持的女生并不会让男生更加爱你 最近楼主我看书,看到一个比较颠覆大家认识的发现,于是就写出了给大家看看。 在很多女生的观念里面,女生一定要矜持。 如果男生约你出去,就算是非常想赴约,也要使用“欲擒故纵”的方式,甚至还规定次数,非要等到男生第几次要邀约才愿意赴约。 我想大多数男生可能没有这么长时间的耐心,就算有这样持之以恒的男生,我觉得你也不用刻意考验他们,因为科学研究表明:恋爱初期,矜持的女生并不会让男生更加爱你。 让我们到实验室看看。 实验人员中,四位社会科学家都坚定的认为,男性更加喜欢那些比较难追到的女性,这也是大众的共识,毕竟每个人都会用自己付出的努力程度衡量工作成果的价值。 然后根据这一推测,他们展开了实验。 实验内容就是,让一群男士进行现场投票,说明自己是否喜欢那些难追的女性以及原因,他们的回答很相似,并且在意料之中,比如: “当然喜欢,如果她很难追,说明有很多人追。” “如果一个女孩受人欢迎,就有资格挑挑拣拣。” “我的朋友会很羡慕我跟一个很难追到的女士出去约会,我感觉很骄傲。” 因为人们早就形成了一个思维定势,认为难到手的东西就更好。事实已成定论,那么这个课题还有研究的必要吗? 后来科学家们还是对这个理论进行了重新检测。 他们“雇佣“了一群在征婚网站注册的男女青年,然后让男士打电话邀约女士。 研究人员要求其中的一半女士在电话中停顿三秒再接受邀约,令一组则马上接受邀约。 研究结果表明,虽然这群男士都知道难追的女生更好,但事实却是,他们并没有对矜持的女生多喜欢分毫。 后来他们重复验证了五次,结果都是一摸一样的,这在当时真的是一个非常惊人的发现。实验结论就是:欲擒故纵并不能让男人更加喜欢你,至少是在刚开始的时候如此。 实验还有进展。 实验人员让受试男性和女生约会,并告诉这些男性,这个女生正在被其他男性追求。此时,欲擒故纵的理论立刻就起作用了。 对男士而言,如果某个女士对他的竞争对手来说,很难被追到,而对他而言却很容易,他就会立刻爱上那位女士。 所以,对于女生而言,是否要使用欲擒故纵的方法呢? 其实在约会的前期不用这么做,可以在以后的某个时刻,以一种非常微妙的方式告诉他,别的男士很难追到你,但是唯独你例外,这对男士简直是一记“暴击”,远比刚开始故意拒绝效果好太多。 但是请记住,不是直接说,而是一种暗示的方式。 如果你有什么想法可以说说看,看看有没有道理。。。
女生都想错了:矜持的女生并不会让男生更加爱你 最近楼主我看书,看到一个比较颠覆大家认识的发现,于是就写出了给大家看看。 在很多女生的观念里面,女生一定要矜持。 如果男生约你出去,就算是非常想赴约,也要使用“欲擒故纵”的方式,甚至还规定次数,非要等到男生第几次要邀约才愿意赴约。 我想大多数男生可能没有这么长时间的耐心,就算有这样持之以恒的男生,我觉得你也不用刻意考验他们,因为科学研究表明:恋爱初期,矜持的女生并不会让男生更加爱你。 让我们到实验室看看。 实验人员中,四位社会科学家都坚定的认为,男性更加喜欢那些比较难追到的女性,这也是大众的共识,毕竟每个人都会用自己付出的努力程度衡量工作成果的价值。 然后根据这一推测,他们展开了实验。 实验内容就是,让一群男士进行现场投票,说明自己是否喜欢那些难追的女性以及原因,他们的回答很相似,并且在意料之中,比如: “当然喜欢,如果她很难追,说明有很多人追。” “如果一个女孩受人欢迎,就有资格挑挑拣拣。” “我的朋友会很羡慕我跟一个很难追到的女士出去约会,我感觉很骄傲。” 因为人们早就形成了一个思维定势,认为难到手的东西就更好。事实已成定论,那么这个课题还有研究的必要吗? 后来科学家们还是对这个理论进行了重新检测。 他们“雇佣“了一群在征婚网站注册的男女青年,然后让男士打电话邀约女士。 研究人员要求其中的一半女士在电话中停顿三秒再接受邀约,令一组则马上接受邀约。 研究结果表明,虽然这群男士都知道难追的女生更好,但事实却是,他们并没有对矜持的女生多喜欢分毫。 后来他们重复验证了五次,结果都是一摸一样的,这在当时真的是一个非常惊人的发现。实验结论就是:欲擒故纵并不能让男人更加喜欢你,至少是在刚开始的时候如此。 实验还有进展。 实验人员让受试男性和女生约会,并告诉这些男性,这个女生正在被其他男性追求。此时,欲擒故纵的理论立刻就起作用了。 对男士而言,如果某个女士对他的竞争对手来说,很难被追到,而对他而言却很容易,他就会立刻爱上那位女士。 所以,对于女生而言,是否要使用欲擒故纵的方法呢? 其实在约会的前期不用这么做,可以在以后的某个时刻,以一种非常微妙的方式告诉他,别的男士很难追到你,但是唯独你例外,这对男士简直是一记“暴击”,远比刚开始故意拒绝效果好太多。 但是请记住,不是直接说,而是一种暗示的方式。 如果你有什么想法可以说说看,看看有没有道理。。。
女生都想错了:矜持的女生并不会让男生更加爱你 最近楼主我看书,看到一个比较颠覆大家认识的发现,于是就写出了给大家看看。 在很多女生的观念里面,女生一定要矜持。 如果男生约你出去,就算是非常想赴约,也要使用“欲擒故纵”的方式,甚至还规定次数,非要等到男生第几次要邀约才愿意赴约。 我想大多数男生可能没有这么长时间的耐心,就算有这样持之以恒的男生,我觉得你也不用刻意考验他们,因为科学研究表明:恋爱初期,矜持的女生并不会让男生更加爱你。 让我们到实验室看看。 实验人员中,四位社会科学家都坚定的认为,男性更加喜欢那些比较难追到的女性,这也是大众的共识,毕竟每个人都会用自己付出的努力程度衡量工作成果的价值。 然后根据这一推测,他们展开了实验。 实验内容就是,让一群男士进行现场投票,说明自己是否喜欢那些难追的女性以及原因,他们的回答很相似,并且在意料之中,比如: “当然喜欢,如果她很难追,说明有很多人追。” “如果一个女孩受人欢迎,就有资格挑挑拣拣。” “我的朋友会很羡慕我跟一个很难追到的女士出去约会,我感觉很骄傲。” 因为人们早就形成了一个思维定势,认为难到手的东西就更好。事实已成定论,那么这个课题还有研究的必要吗? 后来科学家们还是对这个理论进行了重新检测。 他们“雇佣“了一群在征婚网站注册的男女青年,然后让男士打电话邀约女士。 研究人员要求其中的一半女士在电话中停顿三秒再接受邀约,令一组则马上接受邀约。 研究结果表明,虽然这群男士都知道难追的女生更好,但事实却是,他们并没有对矜持的女生多喜欢分毫。 后来他们重复验证了五次,结果都是一摸一样的,这在当时真的是一个非常惊人的发现。实验结论就是:欲擒故纵并不能让男人更加喜欢你,至少是在刚开始的时候如此。 实验还有进展。 实验人员让受试男性和女生约会,并告诉这些男性,这个女生正在被其他男性追求。此时,欲擒故纵的理论立刻就起作用了。 对男士而言,如果某个女士对他的竞争对手来说,很难被追到,而对他而言却很容易,他就会立刻爱上那位女士。 所以,对于女生而言,是否要使用欲擒故纵的方法呢? 其实在约会的前期不用这么做,可以在以后的某个时刻,以一种非常微妙的方式告诉他,别的男士很难追到你,但是唯独你例外,这对男士简直是一记“暴击”,远比刚开始故意拒绝效果好太多。 但是请记住,不是直接说,而是一种暗示的方式。 如果你有什么想法可以说说看,看看有没有道理。。。
女生都想错了:矜持的女生并不会让男生更加爱你 最近楼主我看书,看到一个比较颠覆大家认识的发现,于是就写出了给大家看看。 在很多女生的观念里面,女生一定要矜持。 如果男生约你出去,就算是非常想赴约,也要使用“欲擒故纵”的方式,甚至还规定次数,非要等到男生第几次要邀约才愿意赴约。 我想大多数男生可能没有这么长时间的耐心,就算有这样持之以恒的男生,我觉得你也不用刻意考验他们,因为科学研究表明:恋爱初期,矜持的女生并不会让男生更加爱你。 让我们到实验室看看。 实验人员中,四位社会科学家都坚定的认为,男性更加喜欢那些比较难追到的女性,这也是大众的共识,毕竟每个人都会用自己付出的努力程度衡量工作成果的价值。 然后根据这一推测,他们展开了实验。 实验内容就是,让一群男士进行现场投票,说明自己是否喜欢那些难追的女性以及原因,他们的回答很相似,并且在意料之中,比如: “当然喜欢,如果她很难追,说明有很多人追。” “如果一个女孩受人欢迎,就有资格挑挑拣拣。” “我的朋友会很羡慕我跟一个很难追到的女士出去约会,我感觉很骄傲。” 因为人们早就形成了一个思维定势,认为难到手的东西就更好。事实已成定论,那么这个课题还有研究的必要吗? 后来科学家们还是对这个理论进行了重新检测。 他们“雇佣“了一群在征婚网站注册的男女青年,然后让男士打电话邀约女士。 研究人员要求其中的一半女士在电话中停顿三秒再接受邀约,令一组则马上接受邀约。 研究结果表明,虽然这群男士都知道难追的女生更好,但事实却是,他们并没有对矜持的女生多喜欢分毫。 后来他们重复验证了五次,结果都是一摸一样的,这在当时真的是一个非常惊人的发现。实验结论就是:欲擒故纵并不能让男人更加喜欢你,至少是在刚开始的时候如此。 实验还有进展。 实验人员让受试男性和女生约会,并告诉这些男性,这个女生正在被其他男性追求。此时,欲擒故纵的理论立刻就起作用了。 对男士而言,如果某个女士对他的竞争对手来说,很难被追到,而对他而言却很容易,他就会立刻爱上那位女士。 所以,对于女生而言,是否要使用欲擒故纵的方法呢? 其实在约会的前期不用这么做,可以在以后的某个时刻,以一种非常微妙的方式告诉他,别的男士很难追到你,但是唯独你例外,这对男士简直是一记“暴击”,远比刚开始故意拒绝效果好太多。 但是请记住,不是直接说,而是一种暗示的方式。 如果你有什么想法可以说说看,看看有没有道理。。。
销售倒的水,千万别喝! 今天我要讲一个生活中常见的心理学现象——回馈效应。 你也许去过售楼中心看过房,去过4S店买过车,还可能去过各大机构咨询业务,接待你的基本都是销售,而他们倒的水,千万别喝! 看到这,你可能会纳闷,你都喝了好几次了,不也像没事人一样嘛?注意,咱们分析的是心理层面,而不是水本身的问题。在分析回馈效应之前,咱们来看一个实验。 这项实验证明了实验者有能力诱发人们潜意识中的回馈倾向,让对方做出妥协。 实验员带领一群少年犯在校园里闲逛,遇到陌生人就问他们是否愿意带着这群少年犯参观动物园,在他们抽中的大量样本中,每六个人就有一个真的同意这么做。 后来他们改变了实验程序,将要求改为:两年内每两周花大量时间去照顾少年犯。这个请求让人难以接受,得到了百分之百的拒绝。但是,实验人员又接着问:“那么你们是否愿意至少花一个下午带少年犯参观动物园?”结果这个请求的接受率一下次从原来的1/6提高到了1/2,整整提高了三倍。 为什么第二种尝试却提高了接受率呢?这是因为实验人员做出了很大的让步,所以受试者在潜意识中也做出了回馈式让步,也就有更多人非理性的答应了这个请求。 而一开始,他们是有权利拒绝的。 这也就是为什么,当汽车销售员慷慨的请你坐到一个舒适的地方,端给你一杯水时,你非常有可能因为这个小礼节,而在最后谈判的时候损失一部分钱,因为回馈心理会让你认同他的看法,你将处于劣势地位。 俗话说得好:吃人嘴软,拿人手短。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喜欢接受别人的馈赠,你也需要付出一点牺牲,要么表示感谢,要么用等价物回赠。或许他的观点是错误的,在你看来,也闪耀着光辉。 所以沃尔玛创办人山姆不允许采购员从供应商那里接受任何东西,哪怕接受了一个热狗。回馈倾向很大程度是在潜意识层间发生的,所以很多人就利用这种力量来误导他人,而当事人并不知道,这种情况一直有发生。 我曾今也用过这种方式来诱导客户签单。我会先提出一个大的要求,也就是让他购买产品,可是她没有需求,一般会直接拒绝,然后我会改为一个小要求,就是让她签下非真实的收货地址,这个要求相比于前一个,的确好接受,往往比直接了当索取收货地址的接受率高很多。这是我的亲身体会。 你可能会问,你要这个假的收货地址有什么用,这个假的收货地址是用来诱导其他人的,别人并不知道这是假的,当别人看到签单的人数如此之多,就会好奇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人购买,进而对商品产生兴趣,有利于促成最后成交。这也就是心理学中的“羊群效应”。 不理解羊群效应,你可以看看很多店铺前路人甲扮演的购买者,目的就是在吸引真实顾客跟风购买。 而商品发布时,商家会请美女在街上跳舞,这一幕也是平时难得一见的,好奇心会驱使大批吃瓜群众围观,而“羊群效应”会吸引更多人挤进来看看是何方神圣在此诱惑民心。 当然话题扯远了哈。 咱们来总结一下,为了让自己在谈判或者抉择时,保持理性思考,尽量不要喝销售倒给你的水,当然很多人已经对销售倒的水司空见惯,也就没有什么必要感激(但其实大部分人或多或少都有一点心理上的变化),那么,咱们可以自动将水替换成赠送的礼品,嘘寒问暖等等。总之,不接受就得了。 文章的最后,咱们来说说这个现象的应用场景。如果你是一个孩子,想让父母给你买一部手机,可是你知道说服父母很困难,那么你可以试着大吵大闹要买一部iPhone X,这时一般父母会拒绝,但是你还有一招,就是做出让步,提出买一部普通手机的要求,也许父母会做出让步,答应你买手机的请求。如果父母的底线是绝对不会买手机,那么这招就不管用。 如果你是供应商,想让分销商销售自己的商品存在很大阻力,你不妨请他们玩一天,然后提出一个非常无理的要求,他们绝对会拒绝,这时你只需退让,将要求改为带着自己的货回去卖卖看,他们也会由于感激你今天的款待,再加上这个要求比之前的好接受,而答应你的请求。 —THE END—
销售倒的水,千万别喝! 今天我要讲一个生活中常见的心理学现象——回馈效应。 你也许去过售楼中心看过房,去过4S店买过车,还可能去过各大机构咨询业务,接待你的基本都是销售,而他们倒的水,千万别喝! 看到这,你可能会纳闷,你都喝了好几次了,不也像没事人一样嘛?注意,咱们分析的是心理层面,而不是水本身的问题。在分析回馈效应之前,咱们来看一个实验。 这项实验证明了实验者有能力诱发人们潜意识中的回馈倾向,让对方做出妥协。 实验员带领一群少年犯在校园里闲逛,遇到陌生人就问他们是否愿意带着这群少年犯参观动物园,在他们抽中的大量样本中,每六个人就有一个真的同意这么做。 后来他们改变了实验程序,将要求改为:两年内每两周花大量时间去照顾少年犯。这个请求让人难以接受,得到了百分之百的拒绝。但是,实验人员又接着问:“那么你们是否愿意至少花一个下午带少年犯参观动物园?”结果这个请求的接受率一下次从原来的1/6提高到了1/2,整整提高了三倍。 为什么第二种尝试却提高了接受率呢?这是因为实验人员做出了很大的让步,所以受试者在潜意识中也做出了回馈式让步,也就有更多人非理性的答应了这个请求。 而一开始,他们是有权利拒绝的。 这也就是为什么,当汽车销售员慷慨的请你坐到一个舒适的地方,端给你一杯水时,你非常有可能因为这个小礼节,而在最后谈判的时候损失一部分钱,因为回馈心理会让你认同他的看法,你将处于劣势地位。 俗话说得好:吃人嘴软,拿人手短。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喜欢接受别人的馈赠,你也需要付出一点牺牲,要么表示感谢,要么用等价物回赠。或许他的观点是错误的,在你看来,也闪耀着光辉。 所以沃尔玛创办人山姆不允许采购员从供应商那里接受任何东西,哪怕接受了一个热狗。回馈倾向很大程度是在潜意识层间发生的,所以很多人就利用这种力量来误导他人,而当事人并不知道,这种情况一直有发生。 我曾今也用过这种方式来诱导客户签单。我会先提出一个大的要求,也就是让他购买产品,可是她没有需求,一般会直接拒绝,然后我会改为一个小要求,就是让她签下非真实的收货地址,这个要求相比于前一个,的确好接受,往往比直接了当索取收货地址的接受率高很多。这是我的亲身体会。 你可能会问,你要这个假的收货地址有什么用,这个假的收货地址是用来诱导其他人的,别人并不知道这是假的,当别人看到签单的人数如此之多,就会好奇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人购买,进而对商品产生兴趣,有利于促成最后成交。这也就是心理学中的“羊群效应”。 不理解羊群效应,你可以看看很多店铺前路人甲扮演的购买者,目的就是在吸引真实顾客跟风购买。 而商品发布时,商家会请美女在街上跳舞,这一幕也是平时难得一见的,好奇心会驱使大批吃瓜群众围观,而“羊群效应”会吸引更多人挤进来看看是何方神圣在此诱惑民心。 当然话题扯远了哈。 咱们来总结一下,为了让自己在谈判或者抉择时,保持理性思考,尽量不要喝销售倒给你的水,当然很多人已经对销售倒的水司空见惯,也就没有什么必要感激(但其实大部分人或多或少都有一点心理上的变化),那么,咱们可以自动将水替换成赠送的礼品,嘘寒问暖等等。总之,不接受就得了。 文章的最后,咱们来说说这个现象的应用场景。如果你是一个孩子,想让父母给你买一部手机,可是你知道说服父母很困难,那么你可以试着大吵大闹要买一部iPhone X,这时一般父母会拒绝,但是你还有一招,就是做出让步,提出买一部普通手机的要求,也许父母会做出让步,答应你买手机的请求。如果父母的底线是绝对不会买手机,那么这招就不管用。 如果你是供应商,想让分销商销售自己的商品存在很大阻力,你不妨请他们玩一天,然后提出一个非常无理的要求,他们绝对会拒绝,这时你只需退让,将要求改为带着自己的货回去卖卖看,他们也会由于感激你今天的款待,再加上这个要求比之前的好接受,而答应你的请求。 —THE END—
销售倒的水,千万别喝! 今天我要讲一个生活中常见的心理学现象——回馈效应。 你也许去过售楼中心看过房,去过4S店买过车,还可能去过各大机构咨询业务,接待你的基本都是销售,而他们倒的水,千万别喝! 看到这,你可能会纳闷,你都喝了好几次了,不也像没事人一样嘛?注意,咱们分析的是心理层面,而不是水本身的问题。在分析回馈效应之前,咱们来看一个实验。 这项实验证明了实验者有能力诱发人们潜意识中的回馈倾向,让对方做出妥协。 实验员带领一群少年犯在校园里闲逛,遇到陌生人就问他们是否愿意带着这群少年犯参观动物园,在他们抽中的大量样本中,每六个人就有一个真的同意这么做。 后来他们改变了实验程序,将要求改为:两年内每两周花大量时间去照顾少年犯。这个请求让人难以接受,得到了百分之百的拒绝。但是,实验人员又接着问:“那么你们是否愿意至少花一个下午带少年犯参观动物园?”结果这个请求的接受率一下次从原来的1/6提高到了1/2,整整提高了三倍。 为什么第二种尝试却提高了接受率呢?这是因为实验人员做出了很大的让步,所以受试者在潜意识中也做出了回馈式让步,也就有更多人非理性的答应了这个请求。 而一开始,他们是有权利拒绝的。 这也就是为什么,当汽车销售员慷慨的请你坐到一个舒适的地方,端给你一杯水时,你非常有可能因为这个小礼节,而在最后谈判的时候损失一部分钱,因为回馈心理会让你认同他的看法,你将处于劣势地位。 俗话说得好:吃人嘴软,拿人手短。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喜欢接受别人的馈赠,你也需要付出一点牺牲,要么表示感谢,要么用等价物回赠。或许他的观点是错误的,在你看来,也闪耀着光辉。 所以沃尔玛创办人山姆不允许采购员从供应商那里接受任何东西,哪怕接受了一个热狗。回馈倾向很大程度是在潜意识层间发生的,所以很多人就利用这种力量来误导他人,而当事人并不知道,这种情况一直有发生。 我曾今也用过这种方式来诱导客户签单。我会先提出一个大的要求,也就是让他购买产品,可是她没有需求,一般会直接拒绝,然后我会改为一个小要求,就是让她签下非真实的收货地址,这个要求相比于前一个,的确好接受,往往比直接了当索取收货地址的接受率高很多。这是我的亲身体会。 你可能会问,你要这个假的收货地址有什么用,这个假的收货地址是用来诱导其他人的,别人并不知道这是假的,当别人看到签单的人数如此之多,就会好奇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人购买,进而对商品产生兴趣,有利于促成最后成交。这也就是心理学中的“羊群效应”。 不理解羊群效应,你可以看看很多店铺前路人甲扮演的购买者,目的就是在吸引真实顾客跟风购买。 而商品发布时,商家会请美女在街上跳舞,这一幕也是平时难得一见的,好奇心会驱使大批吃瓜群众围观,而“羊群效应”会吸引更多人挤进来看看是何方神圣在此诱惑民心。 当然话题扯远了哈。 咱们来总结一下,为了让自己在谈判或者抉择时,保持理性思考,尽量不要喝销售倒给你的水,当然很多人已经对销售倒的水司空见惯,也就没有什么必要感激(但其实大部分人或多或少都有一点心理上的变化),那么,咱们可以自动将水替换成赠送的礼品,嘘寒问暖等等。总之,不接受就得了。 文章的最后,咱们来说说这个现象的应用场景。如果你是一个孩子,想让父母给你买一部手机,可是你知道说服父母很困难,那么你可以试着大吵大闹要买一部iPhone X,这时一般父母会拒绝,但是你还有一招,就是做出让步,提出买一部普通手机的要求,也许父母会做出让步,答应你买手机的请求。如果父母的底线是绝对不会买手机,那么这招就不管用。 如果你是供应商,想让分销商销售自己的商品存在很大阻力,你不妨请他们玩一天,然后提出一个非常无理的要求,他们绝对会拒绝,这时你只需退让,将要求改为带着自己的货回去卖卖看,他们也会由于感激你今天的款待,再加上这个要求比之前的好接受,而答应你的请求。 —THE END—
销售倒的水,千万别喝! 今天我要讲一个生活中常见的心理学现象——回馈效应。 你也许去过售楼中心看过房,去过4S店买过车,还可能去过各大机构咨询业务,接待你的基本都是销售,而他们倒的水,千万别喝! 看到这,你可能会纳闷,你都喝了好几次了,不也像没事人一样嘛?注意,咱们分析的是心理层面,而不是水本身的问题。在分析回馈效应之前,咱们来看一个实验。 这项实验证明了实验者有能力诱发人们潜意识中的回馈倾向,让对方做出妥协。 实验员带领一群少年犯在校园里闲逛,遇到陌生人就问他们是否愿意带着这群少年犯参观动物园,在他们抽中的大量样本中,每六个人就有一个真的同意这么做。 后来他们改变了实验程序,将要求改为:两年内每两周花大量时间去照顾少年犯。这个请求让人难以接受,得到了百分之百的拒绝。但是,实验人员又接着问:“那么你们是否愿意至少花一个下午带少年犯参观动物园?”结果这个请求的接受率一下次从原来的1/6提高到了1/2,整整提高了三倍。 为什么第二种尝试却提高了接受率呢?这是因为实验人员做出了很大的让步,所以受试者在潜意识中也做出了回馈式让步,也就有更多人非理性的答应了这个请求。 而一开始,他们是有权利拒绝的。 这也就是为什么,当汽车销售员慷慨的请你坐到一个舒适的地方,端给你一杯水时,你非常有可能因为这个小礼节,而在最后谈判的时候损失一部分钱,因为回馈心理会让你认同他的看法,你将处于劣势地位。 俗话说得好:吃人嘴软,拿人手短。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喜欢接受别人的馈赠,你也需要付出一点牺牲,要么表示感谢,要么用等价物回赠。或许他的观点是错误的,在你看来,也闪耀着光辉。 所以沃尔玛创办人山姆不允许采购员从供应商那里接受任何东西,哪怕接受了一个热狗。 回馈倾向很大程度是在潜意识层间发生的,所以很多人就利用这种力量来误导他人,而当事人并不知道,这种情况一直有发生。 我曾今也用过这种方式来诱导客户签单。我会先提出一个大的要求,也就是让他购买产品,可是她没有需求,一般会直接拒绝,然后我会改为一个小要求,就是让她签下非真实的收货地址,这个要求相比于前一个,的确好接受,往往比直接了当索取收货地址的接受率高很多。这是我的亲身体会。 你可能会问,你要这个假的收货地址有什么用,这个假的收货地址是用来诱导其他人的,别人并不知道这是假的,当别人看到签单的人数如此之多,就会好奇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人购买,进而对商品产生兴趣,有利于促成最后成交。这也就是心理学中的“羊群效应”。 不理解羊群效应,你可以看看很多店铺前路人甲扮演的购买者,目的就是在吸引真实顾客跟风购买。 而商品发布时,商家会请美女在街上跳舞,这一幕也是平时难得一见的,好奇心会驱使大批吃瓜群众围观,而“羊群效应”会吸引更多人挤进来看看是何方神圣在此诱惑民心。 当然话题扯远了哈。 咱们来总结一下,为了让自己在谈判或者抉择时,保持理性思考,尽量不要喝销售倒给你的水,当然很多人已经对销售倒的水司空见惯,也就没有什么必要感激(但其实大部分人或多或少都有一点心理上的变化),那么,咱们可以自动将水替换成赠送的礼品,嘘寒问暖等等。总之,不接受就得了。 文章的最后,咱们来说说这个现象的应用场景。如果你是一个孩子,想让父母给你买一部手机,可是你知道说服父母很困难,那么你可以试着大吵大闹要买一部iPhone X,这时一般父母会拒绝,但是你还有一招,就是做出让步,提出买一部普通手机的要求,也许父母会做出让步,答应你买手机的请求。如果父母的底线是绝对不会买手机,那么这招就不管用。 如果你是供应商,想让分销商销售自己的商品存在很大阻力,你不妨请他们玩一天,然后提出一个非常无理的要求,他们绝对会拒绝,这时你只需退让,将要求改为带着自己的货回去卖卖看,他们也会由于感激你今天的款待,再加上这个要求比之前的好接受,而答应你的请求。 —THE END—
最强大脑:如何瞬间记住别人的名字? 不知道大家在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困惑,就是在一起工作的同事,或者一起学习同学,经常共事很长时间都记不住对方的名字。 叫错了,又显得很尴尬。有时很想喊对方,却又回忆不起来,需要别人提示,你才能恍然大悟。 “哦,对对对,刘德华。” “对个毛线呀!我明明叫狗蛋。”看了今天这篇文章,我想这世界上就没有你一次记不住的名字,一次记不住,那就两次好了。 我曾经翻阅市面上大部分的记忆技巧书籍,发现书中很少会有对应章节,教人怎么记住别人的名字。中国的记忆大师或者研究学者写的书可能更注重应试教育,所以他们的书中更多的是教人怎么学习。 而本文参考于美国的一本畅销书,中文译本名为《如何高效记忆》。 其实记忆技巧都是通用的,我以前很擅长记忆政治,政治术语一般都很抽象,而恰巧,我们的名字也是一个个抽象的词汇。 比如,赵丽颖、张艺兴、刘诗诗,你们难道没有发现,他们的名字和政治中的富强、小康社会、经济全球化等等,有着非常相似的地方吗? 我猜你想说,赵丽颖可以改名叫赵富强,张艺兴可以改名叫张小康,是吧?你可拉倒吧!我怕再说下去,刘诗诗的粉丝就要打死我了。 扯远了啊。 其实这些名词都是抽象名词,抽象名词之所以很难记住,是因为它们太抽象了。 听到这句话,你是不是很想要举起你的钉耙砍死我,二师兄,别着急,听我慢慢说来。 为什么二师兄能够记住“包子”这个词,因为他能看到它、摸到它、舔到它、闻到它,甚至听到它被你吞下去之后发出的坏笑。 这就是具象名词之所以能够被快速记忆的原因,因为你动用了你的五官去感知它。全方位立体的了解之后,这些信息会储存在你的右脑中,一般会保存很久都无法忘记。 而我说一个“经济全球化”名词,你既看不到,也听不到,更吃不了,只有一个孤零零的名词在那里,你说能不难记吗? 那你知道我是怎么记住它的吗? 我会在脑海里想象一幅画面,主体是一张世界地图,然后想象图上有很多飞机、火车、货轮在自由穿梭于各个国家之间,代表着各国之间的经济往来,只要记住了这个图,名词也就不难记住了。 这只是我随便举的一个栗子,我一般是用图像化来记忆大段大段的文字,而且可视化的操作也不适用于处理单个名词。说了这么多,还是要回归本文的主题,就是教大家如何瞬间记住别人的名字。 一定有人不相信,怎么可能瞬间记住别人的名字,不相信我可以呀,但是要相信自己哟。其实通过简单的联想记忆训练,将抽象信息用具体信息代替,再保证自己注意力集中,基本就OK了。但是任何技能都是需要一段时间的练习,才能够达到快速记忆的能力。 方法步骤如下。 第一,先确保你准确地知道对方的名字。 千万不要像文章开篇那样,名字和人对应错了,别人明明叫狗蛋,你非要叫他刘德华。 第二,让名字变得有意义。 这本书所举的例子都是外国人的名字,所以没有通用性可言。那我就说说我是如何快速记住别人的名字。 之前做销售的时候,我搬行李到员工宿舍,正好在路上遇到了我的同事,他帮我搬行李走了好远一段距离,真的很感谢他。当时我还不知道他叫什么名字,后来我问起他的名字,他说他叫“陈乐意”,我一下子就记住他了,因为“乐意”这个抽象的名词,在我的脑海里与他热心帮我搬行李的画面联系起来了,我至今都没忘记,想到那个画面,就会想到“乐意”这个词,也就是他的名字。 你们会说这个名字本来就很好记忆呀,那我再说一个。 我最近在培训班,遇到了我的大学校友,他是刚从船上下来,不打算做海员了,他的名字叫“李梦阳”,你们猜我是怎么快速记住他的名字的。 我就想象一幅画面,他一个人在船上,周围茫茫大海,看不到一个人影,每天就只能看到太阳,所以晚上做梦都是梦到太阳,也就是“梦阳”这个名词(不知道他看到了会不会给我一钉耙)。 我就不过多举例了,反正我就是这么来记忆人名的,当然如果你还是觉得不好操作,你可以点击页面最下方的“阅读原文”,看看我之前写的那篇文章。 大概的思路我来总结一下,就是将你了解的这个人的过往经历、性格特点、脸部特征、说话方式、以及和他身边的人的关系等等,与他的名字建立有效联系。 比如,某个叫“李志”的人,脸上正好有一颗痣,你看到他的独一无二的面部特征时,就可以想起他的名字,因为“志”与“痣”谐音。 当然,你千万不要告诉他,你是通过这样的方式记住他的,否则他会砍死你的。我就不过多举例,主要还是要多练习。 其实这本书一共讲了五步,但是我将后面三步综合到我的第二步里面了,后面三步分别为: 第三:注意这个人外表的某一独特特征。 第四:把名字和其独特性特征关联起来。 第五:复习一遍上一步骤的关联。 我要强调的是,建立的联系是多元的,不是只关注面部特征,如果你发现这个人的名字和他的面部特征无法建立有效联系,就直接放弃,采用其他方式,上面有提到。 还有,如果你创造的联系很搞笑,很生动形象,其实不需要再复习,因为大脑对有趣的东西会记得很牢固。 文章的最后,我再来举一个栗子,如果张艺兴这个名字我是第一次听到,我是这么来记住的。我会想到他在台上跳舞的场景,然后想到台下的观众都在呐喊尖叫,这个画面的含义就是,张艺兴的才艺让观众看了很兴奋。
最强大脑:如何瞬间记住别人的名字? 不知道大家在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困惑,就是在一起工作的同事,或者一起学习同学,经常共事很长时间都记不住对方的名字。 叫错了,又显得很尴尬。有时很想喊对方,却又回忆不起来,需要别人提示,你才能恍然大悟。 “哦,对对对,刘德华。” “对个毛线呀!我明明叫狗蛋。”看了今天这篇文章,我想这世界上就没有你一次记不住的名字,一次记不住,那就两次好了。 我曾经翻阅市面上大部分的记忆技巧书籍,发现书中很少会有对应章节,教人怎么记住别人的名字。中国的记忆大师或者研究学者写的书可能更注重应试教育,所以他们的书中更多的是教人怎么学习。 而本文参考于美国的一本畅销书,中文译本名为《如何高效记忆》。 其实记忆技巧都是通用的,我以前很擅长记忆政治,政治术语一般都很抽象,而恰巧,我们的名字也是一个个抽象的词汇。 比如,赵丽颖、张艺兴、刘诗诗,你们难道没有发现,他们的名字和政治中的富强、小康社会、经济全球化等等,有着非常相似的地方吗? 我猜你想说,赵丽颖可以改名叫赵富强,张艺兴可以改名叫张小康,是吧?你可拉倒吧!我怕再说下去,刘诗诗的粉丝就要打死我了。 扯远了啊。 其实这些名词都是抽象名词,抽象名词之所以很难记住,是因为它们太抽象了。 听到这句话,你是不是很想要举起你的钉耙砍死我,二师兄,别着急,听我慢慢说来。 为什么二师兄能够记住“包子”这个词,因为他能看到它、摸到它、舔到它、闻到它,甚至听到它被你吞下去之后发出的坏笑。 这就是具象名词之所以能够被快速记忆的原因,因为你动用了你的五官去感知它。全方位立体的了解之后,这些信息会储存在你的右脑中,一般会保存很久都无法忘记。 而我说一个“经济全球化”名词,你既看不到,也听不到,更吃不了,只有一个孤零零的名词在那里,你说能不难记吗? 那你知道我是怎么记住它的吗? 我会在脑海里想象一幅画面,主体是一张世界地图,然后想象图上有很多飞机、火车、货轮在自由穿梭于各个国家之间,代表着各国之间的经济往来,只要记住了这个图,名词也就不难记住了。 这只是我随便举的一个栗子,我一般是用图像化来记忆大段大段的文字,而且可视化的操作也不适用于处理单个名词。说了这么多,还是要回归本文的主题,就是教大家如何瞬间记住别人的名字。 一定有人不相信,怎么可能瞬间记住别人的名字,不相信我可以呀,但是要相信自己哟。其实通过简单的联想记忆训练,将抽象信息用具体信息代替,再保证自己注意力集中,基本就OK了。但是任何技能都是需要一段时间的练习,才能够达到快速记忆的能力。 方法步骤如下。 第一,先确保你准确地知道对方的名字。 千万不要像文章开篇那样,名字和人对应错了,别人明明叫狗蛋,你非要叫他刘德华。 第二,让名字变得有意义。 这本书所举的例子都是外国人的名字,所以没有通用性可言。那我就说说我是如何快速记住别人的名字。 之前做销售的时候,我搬行李到员工宿舍,正好在路上遇到了我的同事,他帮我搬行李走了好远一段距离,真的很感谢他。当时我还不知道他叫什么名字,后来我问起他的名字,他说他叫“陈乐意”,我一下子就记住他了,因为“乐意”这个抽象的名词,在我的脑海里与他热心帮我搬行李的画面联系起来了,我至今都没忘记,想到那个画面,就会想到“乐意”这个词,也就是他的名字。 你们会说这个名字本来就很好记忆呀,那我再说一个。 我最近在培训班,遇到了我的大学校友,他是刚从船上下来,不打算做海员了,他的名字叫“李梦阳”,你们猜我是怎么快速记住他的名字的。 我就想象一幅画面,他一个人在船上,周围茫茫大海,看不到一个人影,每天就只能看到太阳,所以晚上做梦都是梦到太阳,也就是“梦阳”这个名词(不知道他看到了会不会给我一钉耙)。 我就不过多举例了,反正我就是这么来记忆人名的,当然如果你还是觉得不好操作,你可以点击页面最下方的“阅读原文”,看看我之前写的那篇文章。 大概的思路我来总结一下,就是将你了解的这个人的过往经历、性格特点、脸部特征、说话方式、以及和他身边的人的关系等等,与他的名字建立有效联系。 比如,某个叫“李志”的人,脸上正好有一颗痣,你看到他的独一无二的面部特征时,就可以想起他的名字,因为“志”与“痣”谐音。 当然,你千万不要告诉他,你是通过这样的方式记住他的,否则他会砍死你的。我就不过多举例,主要还是要多练习。 其实这本书一共讲了五步,但是我将后面三步综合到我的第二步里面了,后面三步分别为: 第三:注意这个人外表的某一独特特征。 第四:把名字和其独特性特征关联起来。 第五:复习一遍上一步骤的关联。 我要强调的是,建立的联系是多元的,不是只关注面部特征,如果你发现这个人的名字和他的面部特征无法建立有效联系,就直接放弃,采用其他方式,上面有提到。 还有,如果你创造的联系很搞笑,很生动形象,其实不需要再复习,因为大脑对有趣的东西会记得很牢固。 文章的最后,我再来举一个栗子,如果张艺兴这个名字我是第一次听到,我是这么来记住的。我会想到他在台上跳舞的场景,然后想到台下的观众都在呐喊尖叫,这个画面的含义就是,张艺兴的才艺让观众看了很兴奋。
最强大脑:如何瞬间记住别人的名字? 不知道大家在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困惑,就是在一起工作的同事,或者一起学习同学,经常共事很长时间都记不住对方的名字。 叫错了,又显得很尴尬。有时很想喊对方,却又回忆不起来,需要别人提示,你才能恍然大悟。 “哦,对对对,刘德华。” “对个毛线呀!我明明叫狗蛋。”看了今天这篇文章,我想这世界上就没有你一次记不住的名字,一次记不住,那就两次好了。 我曾经翻阅市面上大部分的记忆技巧书籍,发现书中很少会有对应章节,教人怎么记住别人的名字。中国的记忆大师或者研究学者写的书可能更注重应试教育,所以他们的书中更多的是教人怎么学习。 而本文参考于美国的一本畅销书,中文译本名为《如何高效记忆》。 其实记忆技巧都是通用的,我以前很擅长记忆政治,政治术语一般都很抽象,而恰巧,我们的名字也是一个个抽象的词汇。 比如,赵丽颖、张艺兴、刘诗诗,你们难道没有发现,他们的名字和政治中的富强、小康社会、经济全球化等等,有着非常相似的地方吗? 我猜你想说,赵丽颖可以改名叫赵富强,张艺兴可以改名叫张小康,是吧?你可拉倒吧!我怕再说下去,刘诗诗的粉丝就要打死我了。 扯远了啊。 其实这些名词都是抽象名词,抽象名词之所以很难记住,是因为它们太抽象了。 听到这句话,你是不是很想要举起你的钉耙砍死我,二师兄,别着急,听我慢慢说来。 为什么二师兄能够记住“包子”这个词,因为他能看到它、摸到它、舔到它、闻到它,甚至听到它被你吞下去之后发出的坏笑。 这就是具象名词之所以能够被快速记忆的原因,因为你动用了你的五官去感知它。全方位立体的了解之后,这些信息会储存在你的右脑中,一般会保存很久都无法忘记。 而我说一个“经济全球化”名词,你既看不到,也听不到,更吃不了,只有一个孤零零的名词在那里,你说能不难记吗? 那你知道我是怎么记住它的吗? 我会在脑海里想象一幅画面,主体是一张世界地图,然后想象图上有很多飞机、火车、货轮在自由穿梭于各个国家之间,代表着各国之间的经济往来,只要记住了这个图,名词也就不难记住了。 这只是我随便举的一个栗子,我一般是用图像化来记忆大段大段的文字,而且可视化的操作也不适用于处理单个名词。说了这么多,还是要回归本文的主题,就是教大家如何瞬间记住别人的名字。 一定有人不相信,怎么可能瞬间记住别人的名字,不相信我可以呀,但是要相信自己哟。其实通过简单的联想记忆训练,将抽象信息用具体信息代替,再保证自己注意力集中,基本就OK了。但是任何技能都是需要一段时间的练习,才能够达到快速记忆的能力。 方法步骤如下。 第一,先确保你准确地知道对方的名字。 千万不要像文章开篇那样,名字和人对应错了,别人明明叫狗蛋,你非要叫他刘德华。 第二,让名字变得有意义。 这本书所举的例子都是外国人的名字,所以没有通用性可言。那我就说说我是如何快速记住别人的名字。 之前做销售的时候,我搬行李到员工宿舍,正好在路上遇到了我的同事,他帮我搬行李走了好远一段距离,真的很感谢他。当时我还不知道他叫什么名字,后来我问起他的名字,他说他叫“陈乐意”,我一下子就记住他了,因为“乐意”这个抽象的名词,在我的脑海里与他热心帮我搬行李的画面联系起来了,我至今都没忘记,想到那个画面,就会想到“乐意”这个词,也就是他的名字。 你们会说这个名字本来就很好记忆呀,那我再说一个。 我最近在培训班,遇到了我的大学校友,他是刚从船上下来,不打算做海员了,他的名字叫“李梦阳”,你们猜我是怎么快速记住他的名字的。 我就想象一幅画面,他一个人在船上,周围茫茫大海,看不到一个人影,每天就只能看到太阳,所以晚上做梦都是梦到太阳,也就是“梦阳”这个名词(不知道他看到了会不会给我一钉耙)。 我就不过多举例了,反正我就是这么来记忆人名的,当然如果你还是觉得不好操作,你可以点击页面最下方的“阅读原文”,看看我之前写的那篇文章。 大概的思路我来总结一下,就是将你了解的这个人的过往经历、性格特点、脸部特征、说话方式、以及和他身边的人的关系等等,与他的名字建立有效联系。 比如,某个叫“李志”的人,脸上正好有一颗痣,你看到他的独一无二的面部特征时,就可以想起他的名字,因为“志”与“痣”谐音。 当然,你千万不要告诉他,你是通过这样的方式记住他的,否则他会砍死你的。我就不过多举例,主要还是要多练习。 其实这本书一共讲了五步,但是我将后面三步综合到我的第二步里面了,后面三步分别为: 第三:注意这个人外表的某一独特特征。 第四:把名字和其独特性特征关联起来。 第五:复习一遍上一步骤的关联。 我要强调的是,建立的联系是多元的,不是只关注面部特征,如果你发现这个人的名字和他的面部特征无法建立有效联系,就直接放弃,采用其他方式,上面有提到。 还有,如果你创造的联系很搞笑,很生动形象,其实不需要再复习,因为大脑对有趣的东西会记得很牢固。 文章的最后,我再来举一个栗子,如果张艺兴这个名字我是第一次听到,我是这么来记住的。我会想到他在台上跳舞的场景,然后想到台下的观众都在呐喊尖叫,这个画面的含义就是,张艺兴的才艺让观众看了很兴奋。
最强大脑:如何瞬间记住别人的名字? 不知道大家在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困惑,就是在一起工作的同事,或者一起学习同学,经常共事很长时间都记不住对方的名字。 叫错了,又显得很尴尬。有时很想喊对方,却又回忆不起来,需要别人提示,你才能恍然大悟。 “哦,对对对,刘德华。” “对个毛线呀!我明明叫狗蛋。”看了今天这篇文章,我想这世界上就没有你一次记不住的名字,一次记不住,那就两次好了。 我曾经翻阅市面上大部分的记忆技巧书籍,发现书中很少会有对应章节,教人怎么记住别人的名字。中国的记忆大师或者研究学者写的书可能更注重应试教育,所以他们的书中更多的是教人怎么学习。 而本文参考于美国的一本畅销书,中文译本名为《如何高效记忆》。 其实记忆技巧都是通用的,我以前很擅长记忆政治,政治术语一般都很抽象,而恰巧,我们的名字也是一个个抽象的词汇。 比如,赵丽颖、张艺兴、刘诗诗,你们难道没有发现,他们的名字和政治中的富强、小康社会、经济全球化等等,有着非常相似的地方吗? 我猜你想说,赵丽颖可以改名叫赵富强,张艺兴可以改名叫张小康,是吧?你可拉倒吧!我怕再说下去,刘诗诗的粉丝就要打死我了。 扯远了啊。 其实这些名词都是抽象名词,抽象名词之所以很难记住,是因为它们太抽象了。 听到这句话,你是不是很想要举起你的钉耙砍死我,二师兄,别着急,听我慢慢说来。 为什么二师兄能够记住“包子”这个词,因为他能看到它、摸到它、舔到它、闻到它,甚至听到它被你吞下去之后发出的坏笑。 这就是具象名词之所以能够被快速记忆的原因,因为你动用了你的五官去感知它。全方位立体的了解之后,这些信息会储存在你的右脑中,一般会保存很久都无法忘记。 而我说一个“经济全球化”名词,你既看不到,也听不到,更吃不了,只有一个孤零零的名词在那里,你说能不难记吗? 那你知道我是怎么记住它的吗? 我会在脑海里想象一幅画面,主体是一张世界地图,然后想象图上有很多飞机、火车、货轮在自由穿梭于各个国家之间,代表着各国之间的经济往来,只要记住了这个图,名词也就不难记住了。 这只是我随便举的一个栗子,我一般是用图像化来记忆大段大段的文字,而且可视化的操作也不适用于处理单个名词。说了这么多,还是要回归本文的主题,就是教大家如何瞬间记住别人的名字。 一定有人不相信,怎么可能瞬间记住别人的名字,不相信我可以呀,但是要相信自己哟。其实通过简单的联想记忆训练,将抽象信息用具体信息代替,再保证自己注意力集中,基本就OK了。但是任何技能都是需要一段时间的练习,才能够达到快速记忆的能力。 方法步骤如下。 第一,先确保你准确地知道对方的名字。 千万不要像文章开篇那样,名字和人对应错了,别人明明叫狗蛋,你非要叫他刘德华。 第二,让名字变得有意义。 这本书所举的例子都是外国人的名字,所以没有通用性可言。那我就说说我是如何快速记住别人的名字。 之前做销售的时候,我搬行李到员工宿舍,正好在路上遇到了我的同事,他帮我搬行李走了好远一段距离,真的很感谢他。当时我还不知道他叫什么名字,后来我问起他的名字,他说他叫“陈乐意”,我一下子就记住他了,因为“乐意”这个抽象的名词,在我的脑海里与他热心帮我搬行李的画面联系起来了,我至今都没忘记,想到那个画面,就会想到“乐意”这个词,也就是他的名字。 你们会说这个名字本来就很好记忆呀,那我再说一个。 我最近在培训班,遇到了我的大学校友,他是刚从船上下来,不打算做海员了,他的名字叫“李梦阳”,你们猜我是怎么快速记住他的名字的。 我就想象一幅画面,他一个人在船上,周围茫茫大海,看不到一个人影,每天就只能看到太阳,所以晚上做梦都是梦到太阳,也就是“梦阳”这个名词(不知道他看到了会不会给我一钉耙)。 我就不过多举例了,反正我就是这么来记忆人名的,当然如果你还是觉得不好操作,你可以点击页面最下方的“阅读原文”,看看我之前写的那篇文章。 大概的思路我来总结一下,就是将你了解的这个人的过往经历、性格特点、脸部特征、说话方式、以及和他身边的人的关系等等,与他的名字建立有效联系。 比如,某个叫“李志”的人,脸上正好有一颗痣,你看到他的独一无二的面部特征时,就可以想起他的名字,因为“志”与“痣”谐音。 当然,你千万不要告诉他,你是通过这样的方式记住他的,否则他会砍死你的。我就不过多举例,主要还是要多练习。 其实这本书一共讲了五步,但是我将后面三步综合到我的第二步里面了,后面三步分别为: 第三:注意这个人外表的某一独特特征。 第四:把名字和其独特性特征关联起来。 第五:复习一遍上一步骤的关联。 我要强调的是,建立的联系是多元的,不是只关注面部特征,如果你发现这个人的名字和他的面部特征无法建立有效联系,就直接放弃,采用其他方式,上面有提到。 还有,如果你创造的联系很搞笑,很生动形象,其实不需要再复习,因为大脑对有趣的东西会记得很牢固。 文章的最后,我再来举一个栗子,如果张艺兴这个名字我是第一次听到,我是这么来记住的。我会想到他在台上跳舞的场景,然后想到台下的观众都在呐喊尖叫,这个画面的含义就是,张艺兴的才艺让观众看了很兴奋。 —THE END—
最强大脑:如何瞬间记住别人的名字? 不知道大家在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困惑,就是在一起工作的同事,或者一起学习同学,经常共事很长时间都记不住对方的名字。 叫错了,又显得很尴尬。有时很想喊对方,却又回忆不起来,需要别人提示,你才能恍然大悟。 “哦,对对对,刘德华。” “对个毛线呀!我明明叫狗蛋。”看了今天这篇文章,我想这世界上就没有你一次记不住的名字,一次记不住,那就两次好了。 我曾经翻阅市面上大部分的记忆技巧书籍,发现书中很少会有对应章节,教人怎么记住别人的名字。中国的记忆大师或者研究学者写的书可能更注重应试教育,所以他们的书中更多的是教人怎么学习。 而本文参考于美国的一本畅销书,中文译本名为《如何高效记忆》。 其实记忆技巧都是通用的,我以前很擅长记忆政治,政治术语一般都很抽象,而恰巧,我们的名字也是一个个抽象的词汇。 比如,赵丽颖、张艺兴、刘诗诗,你们难道没有发现,他们的名字和政治中的富强、小康社会、经济全球化等等,有着非常相似的地方吗? 我猜你想说,赵丽颖可以改名叫赵富强,张艺兴可以改名叫张小康,是吧?你可拉倒吧!我怕再说下去,刘诗诗的粉丝就要打死我了。 扯远了啊。 其实这些名词都是抽象名词,抽象名词之所以很难记住,是因为它们太抽象了。 听到这句话,你是不是很想要举起你的钉耙砍死我,二师兄,别着急,听我慢慢说来。 为什么二师兄能够记住“包子”这个词,因为他能看到它、摸到它、舔到它、闻到它,甚至听到它被你吞下去之后发出的坏笑。 这就是具象名词之所以能够被快速记忆的原因,因为你动用了你的五官去感知它。全方位立体的了解之后,这些信息会储存在你的右脑中,一般会保存很久都无法忘记。 而我说一个“经济全球化”名词,你既看不到,也听不到,更吃不了,只有一个孤零零的名词在那里,你说能不难记吗? 那你知道我是怎么记住它的吗? 我会在脑海里想象一幅画面,主体是一张世界地图,然后想象图上有很多飞机、火车、货轮在自由穿梭于各个国家之间,代表着各国之间的经济往来,只要记住了这个图,名词也就不难记住了。 这只是我随便举的一个栗子,我一般是用图像化来记忆大段大段的文字,而且可视化的操作也不适用于处理单个名词。说了这么多,还是要回归本文的主题,就是教大家如何瞬间记住别人的名字。 一定有人不相信,怎么可能瞬间记住别人的名字,不相信我可以呀,但是要相信自己哟。其实通过简单的联想记忆训练,将抽象信息用具体信息代替,再保证自己注意力集中,基本就OK了。但是任何技能都是需要一段时间的练习,才能够达到快速记忆的能力。 方法步骤如下。 第一,先确保你准确地知道对方的名字。 千万不要像文章开篇那样,名字和人对应错了,别人明明叫狗蛋,你非要叫他刘德华。 第二,让名字变得有意义。 这本书所举的例子都是外国人的名字,所以没有通用性可言。那我就说说我是如何快速记住别人的名字。 之前做销售的时候,我搬行李到员工宿舍,正好在路上遇到了我的同事,他帮我搬行李走了好远一段距离,真的很感谢他。当时我还不知道他叫什么名字,后来我问起他的名字,他说他叫“陈乐意”,我一下子就记住他了,因为“乐意”这个抽象的名词,在我的脑海里与他热心帮我搬行李的画面联系起来了,我至今都没忘记,想到那个画面,就会想到“乐意”这个词,也就是他的名字。 你们会说这个名字本来就很好记忆呀,那我再说一个。 我最近在培训班,遇到了我的大学校友,他是刚从船上下来,不打算做海员了,他的名字叫“李梦阳”,你们猜我是怎么快速记住他的名字的。 我就想象一幅画面,他一个人在船上,周围茫茫大海,看不到一个人影,每天就只能看到太阳,所以晚上做梦都是梦到太阳,也就是“梦阳”这个名词(不知道他看到了会不会给我一钉耙)。 我就不过多举例了,反正我就是这么来记忆人名的,当然如果你还是觉得不好操作,你可以点击页面最下方的“阅读原文”,看看我之前写的那篇文章。 大概的思路我来总结一下,就是将你了解的这个人的过往经历、性格特点、脸部特征、说话方式、以及和他身边的人的关系等等,与他的名字建立有效联系。 比如,某个叫“李志”的人,脸上正好有一颗痣,你看到他的独一无二的面部特征时,就可以想起他的名字,因为“志”与“痣”谐音。 当然,你千万不要告诉他,你是通过这样的方式记住他的,否则他会砍死你的。我就不过多举例,主要还是要多练习。 其实这本书一共讲了五步,但是我将后面三步综合到我的第二步里面了,后面三步分别为: 第三:注意这个人外表的某一独特特征。 第四:把名字和其独特性特征关联起来。 第五:复习一遍上一步骤的关联。 我要强调的是,建立的联系是多元的,不是只关注面部特征,如果你发现这个人的名字和他的面部特征无法建立有效联系,就直接放弃,采用其他方式,上面有提到。 还有,如果你创造的联系很搞笑,很生动形象,其实不需要再复习,因为大脑对有趣的东西会记得很牢固。 文章的最后,我再来举一个栗子,如果张艺兴这个名字我是第一次听到,我是这么来记住的。我会想到他在台上跳舞的场景,然后想到台下的观众都在呐喊尖叫,这个画面的含义就是,张艺兴的才艺让观众看了很兴奋。
如何瞬间记住别人的名字? 不知道大家在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困惑,就是在一起工作的同事,或者一起学习同学,经常共事很长时间都记不住对方的名字。 叫错了,又显得很尴尬。有时很想喊对方,却又回忆不起来,需要别人提示,你才能恍然大悟。 “哦,对对对,刘德华。” “对个毛线呀!我明明叫狗蛋。”看了今天这篇文章,我想这世界上就没有你一次记不住的名字,一次记不住,那就两次好了。 我曾经翻阅市面上大部分的记忆技巧书籍,发现书中很少会有对应章节,教人怎么记住别人的名字。中国的记忆大师或者研究学者写的书可能更注重应试教育,所以他们的书中更多的是教人怎么学习。 而本文参考于美国的一本畅销书,中文译本名为《如何高效记忆》。 其实记忆技巧都是通用的,我以前很擅长记忆政治,政治术语一般都很抽象,而恰巧,我们的名字也是一个个抽象的词汇。 比如,赵丽颖、张艺兴、刘诗诗,你们难道没有发现,他们的名字和政治中的富强、小康社会、经济全球化等等,有着非常相似的地方吗? 我猜你想说,赵丽颖可以改名叫赵富强,张艺兴可以改名叫张小康,是吧?你可拉倒吧!我怕再说下去,刘诗诗的粉丝就要打死我了。 扯远了啊。 其实这些名词都是抽象名词,抽象名词之所以很难记住,是因为它们太抽象了。 听到这句话,你是不是很想要举起你的钉耙砍死我,二师兄,别着急,听我慢慢说来。 为什么二师兄能够记住“包子”这个词,因为他能看到它、摸到它、舔到它、闻到它,甚至听到它被你吞下去之后发出的坏笑。 这就是具象名词之所以能够被快速记忆的原因,因为你动用了你的五官去感知它。全方位立体的了解之后,这些信息会储存在你的右脑中,一般会保存很久都无法忘记。 而我说一个“经济全球化”名词,你既看不到,也听不到,更吃不了,只有一个孤零零的名词在那里,你说能不难记吗? 那你知道我是怎么记住它的吗?我会在脑海里想象一幅画面,主体是一张世界地图,然后想象图上有很多飞机、火车、货轮在自由穿梭于各个国家之间,代表着各国之间的经济往来,只要记住了这个图,名词也就不难记住了。 这只是我随便举的一个栗子,我一般是用图像化来记忆大段大段的文字,而且可视化的操作也不适用于处理单个名词。说了这么多,还是要回归本文的主题,就是教大家如何瞬间记住别人的名字。 一定有人不相信,怎么可能瞬间记住别人的名字,不相信我可以呀,但是要相信自己哟。其实通过简单的联想记忆训练,将抽象信息用具体信息代替,再保证自己注意力集中,基本就OK了。但是任何技能都是需要一段时间的练习,才能够达到快速记忆的能力。 方法步骤如下。 第一,先确保你准确地知道对方的名字。 千万不要像文章开篇那样,名字和人对应错了,别人明明叫狗蛋,你非要叫他刘德华。 第二,让名字变得有意义。 这本书所举的例子都是外国人的名字,所以没有通用性可言。那我就说说我是如何快速记住别人的名字。 之前做销售的时候,我搬行李到员工宿舍,正好在路上遇到了我的同事,他帮我搬行李走了好远一段距离,真的很感谢他。当时我还不知道他叫什么名字,后来我问起他的名字,他说他叫“陈乐意”,我一下子就记住他了,因为“乐意”这个抽象的名词,在我的脑海里与他热心帮我搬行李的画面联系起来了,我至今都没忘记,想到那个画面,就会想到“乐意”这个词,也就是他的名字。 你们会说这个名字本来就很好记忆呀,那我再说一个。 我最近在培训班,遇到了我的大学校友,他是刚从船上下来,不打算做海员了,他的名字叫“李梦阳”,你们猜我是怎么快速记住他的名字的。 我就想象一幅画面,他一个人在船上,周围茫茫大海,看不到一个人影,每天就只能看到太阳,所以晚上做梦都是梦到太阳,也就是“梦阳”这个名词(不知道他看到了会不会给我一钉耙)。 我就不过多举例了,反正我就是这么来记忆人名的,当然如果你还是觉得不好操作,你可以点击页面最下方的“阅读原文”,看看我之前写的那篇文章。 大概的思路我来总结一下,就是将你了解的这个人的过往经历、性格特点、脸部特征、说话方式、以及和他身边的人的关系等等,与他的名字建立有效联系。 比如,某个叫“李志”的人,脸上正好有一颗痣,你看到他的独一无二的面部特征时,就可以想起他的名字,因为“志”与“痣”谐音。 当然,你千万不要告诉他,你是通过这样的方式记住他的,否则他会砍死你的。我就不过多举例,主要还是要多练习。 其实这本书一共讲了五步,但是我将后面三步综合到我的第二步里面了,后面三步分别为: 第三:注意这个人外表的某一独特特征。 第四:把名字和其独特性特征关联起来。 第五:复习一遍上一步骤的关联。 我要强调的是,建立的联系是多元的,不是只关注面部特征,如果你发现这个人的名字和他的面部特征无法建立有效联系,就直接放弃,采用其他方式,上面有提到。 还有,如果你创造的联系很搞笑,很生动形象,其实不需要再复习,因为大脑对有趣的东西会记得很牢固。 文章的最后,我再来举一个栗子,如果张艺兴这个名字我是第一次听到,我是这么来记住的。我会想到他在台上跳舞的场景,然后想到台下的观众都在呐喊尖叫,这个画面的含义就是,张艺兴的才艺让观众看了很兴奋。 —THE END—
最强大脑:如何瞬间记住别人的名字? 不知道大家在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困惑,就是在一起工作的同事,或者一起学习同学,经常共事很长时间都记不住对方的名字。 叫错了,又显得很尴尬。有时很想喊对方,却又回忆不起来,需要别人提示,你才能恍然大悟。 “哦,对对对,刘德华。” “对个毛线呀!我明明叫狗蛋。”看了今天这篇文章,我想这世界上就没有你一次记不住的名字,一次记不住,那就两次好了。 我曾经翻阅市面上大部分的记忆技巧书籍,发现书中很少会有对应章节,教人怎么记住别人的名字。中国的记忆大师或者研究学者写的书可能更注重应试教育,所以他们的书中更多的是教人怎么学习。 而本文参考于美国的一本畅销书,中文译本名为《如何高效记忆》。 其实记忆技巧都是通用的,我以前很擅长记忆政治,政治术语一般都很抽象,而恰巧,我们的名字也是一个个抽象的词汇。 比如,赵丽颖、张艺兴、刘诗诗,你们难道没有发现,他们的名字和政治中的富强、小康社会、经济全球化等等,有着非常相似的地方吗? 我猜你想说,赵丽颖可以改名叫赵富强,张艺兴可以改名叫张小康,是吧?你可拉倒吧!我怕再说下去,刘诗诗的粉丝就要打死我了。 扯远了啊。 其实这些名词都是抽象名词,抽象名词之所以很难记住,是因为它们太抽象了。 听到这句话,你是不是很想要举起你的钉耙砍死我,二师兄,别着急,听我慢慢说来。 为什么二师兄能够记住“包子”这个词,因为他能看到它、摸到它、舔到它、闻到它,甚至听到它被你吞下去之后发出的坏笑。 这就是具象名词之所以能够被快速记忆的原因,因为你动用了你的五官去感知它。全方位立体的了解之后,这些信息会储存在你的右脑中,一般会保存很久都无法忘记。 而我说一个“经济全球化”名词,你既看不到,也听不到,更吃不了,只有一个孤零零的名词在那里,你说能不难记吗? 那你知道我是怎么记住它的吗? 我会在脑海里想象一幅画面,主体是一张世界地图,然后想象图上有很多飞机、火车、货轮在自由穿梭于各个国家之间,代表着各国之间的经济往来,只要记住了这个图,名词也就不难记住了。 这只是我随便举的一个栗子,我一般是用图像化来记忆大段大段的文字,而且可视化的操作也不适用于处理单个名词。说了这么多,还是要回归本文的主题,就是教大家如何瞬间记住别人的名字。 一定有人不相信,怎么可能瞬间记住别人的名字,不相信我可以呀,但是要相信自己哟。其实通过简单的联想记忆训练,将抽象信息用具体信息代替,再保证自己注意力集中,基本就OK了。但是任何技能都是需要一段时间的练习,才能够达到快速记忆的能力。 方法步骤如下。 第一,先确保你准确地知道对方的名字。 千万不要像文章开篇那样,名字和人对应错了,别人明明叫狗蛋,你非要叫他刘德华。 第二,让名字变得有意义。 这本书所举的例子都是外国人的名字,所以没有通用性可言。那我就说说我是如何快速记住别人的名字。 之前做销售的时候,我搬行李到员工宿舍,正好在路上遇到了我的同事,他帮我搬行李走了好远一段距离,真的很感谢他。当时我还不知道他叫什么名字,后来我问起他的名字,他说他叫“陈乐意”,我一下子就记住他了,因为“乐意”这个抽象的名词,在我的脑海里与他热心帮我搬行李的画面联系起来了,我至今都没忘记,想到那个画面,就会想到“乐意”这个词,也就是他的名字。 你们会说这个名字本来就很好记忆呀,那我再说一个。我最近在培训班,遇到了我的大学校友,他是刚从船上下来,不打算做海员了,他的名字叫“李梦阳”,你们猜我是怎么快速记住他的名字的。 我就想象一幅画面,他一个人在船上,周围茫茫大海,看不到一个人影,每天就只能看到太阳,所以晚上做梦都是梦到太阳,也就是“梦阳”这个名词(不知道他看到了会不会给我一钉耙)。 我就不过多举例了,反正我就是这么来记忆人名的,当然如果你还是觉得不好操作,你可以点击页面最下方的“阅读原文”,看看我之前写的那篇文章。 大概的思路我来总结一下,就是将你了解的这个人的过往经历、性格特点、脸部特征、说话方式、以及和他身边的人的关系等等,与他的名字建立有效联系。 比如,某个叫“李志”的人,脸上正好有一颗痣,你看到他的独一无二的面部特征时,就可以想起他的名字,因为“志”与“痣”谐音。 当然,你千万不要告诉他,你是通过这样的方式记住他的,否则他会砍死你的。 我就不过多举例,主要还是要多练习。 其实这本书一共讲了五步,但是我将后面三步综合到我的第二步里面了,后面三步分别为: 第三:注意这个人外表的某一独特特征。 第四:把名字和其独特性特征关联起来。 第五:复习一遍上一步骤的关联。 我要强调的是,建立的联系是多元的,不是只关注面部特征,如果你发现这个人的名字和他的面部特征无法建立有效联系,就直接放弃,采用其他方式,上面有提到。 还有,如果你创造的联系很搞笑,很生动形象,其实不需要再复习,因为大脑对有趣的东西会记得很牢固。 文章的最后,我再来举一个栗子,如果张艺兴这个名字我是第一次听到,我是这么来记住的。我会想到他在台上跳舞的场景,然后想到台下的观众都在呐喊尖叫,这个画面的含义就是,张艺兴的才艺让观众看了很兴奋。 —THE END—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