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水之渊 渭水之渊
关注数: 1 粉丝数: 9 发帖数: 794 关注贴吧数: 4
人物风云写春秋 二、人物风云写春秋 眉县仁人志士辈出,宿将名儒不少。如中国古代的名将之一白起,又名公孙起,少年时,勤奋好学,既学文又学武,善动脑筋,性格内向而坚韧,办事有主见,长大成人后,独自闯荡于咸阳,谋求官差。初任左庶长,领兵攻打韩国的新城。秦昭公四十九年(前260)攻打赵国时,大获全胜,活埋了赵国40万士兵,仅仅留下了240名年龄较小的遣返回国,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长平之战”,也为白起留下了“屠夫”的千古罪名。白起前后杀死赵国俘虏45万人,使赵国大为震惊。后来秦国又出兵攻打赵国,因白起生病派五大夫王陵、王龁去作战,都以失败告终。于是秦王强命白起率兵攻打,他坚决反对并分析原因,秦王不接纳,联合诸侯攻打,结果秦国惨败。在他生病准备回故乡眉县途中,秦昭公派使者在咸阳城西10里外的杜邮追上白起,并赐宝剑一把,命他自尽。白起一生骁勇作战,战功赫赫,其依据指挥军事经验,著有《阵图》一卷,《神妙行军法》三卷,可惜已经失传。 眉县的另一个历史著名人物就是北宋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思想家、“关学”创始人,北宋“五子”之一——张载。其祖籍大梁(今河南开封),生于长安,15岁移居眉县横渠镇,因长期在此设立书院讲学,其追随者称其为“横渠先生”。又因其弟子多为关中人,后世称他所创立的学术流派为“关学”。张载少年丧父,一个农村小子,在既无在朝当官的亲朋为靠山,又无雄厚的经济基础和艰苦的环境下,靠刻苦学习,博学多识,逐渐壮大自己。曾有文章这样介绍张载:“还朝,即移疾屏居南山下,终日危坐一室,左右简编,俯而读,仰而思,有得则识之,或中夜起坐,取烛以书。”他退隐山林之后,就是这样日夜研读沉思,不敢须臾懈怠,直到达到圣人的要求而已。他还经常赴京城讲学,与周围文友交流,以取长补短,使自己的学识更为丰满;设馆讲学,培养弟子,扩大影响。他的四句名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表达了一代文化伟人志存高远、心怀天下的胸襟与气派,激励着在他之后的每一个仁人志士。 除了军事、文化历史名人外,眉县的经济科技人物也不在少数,离我们最近的一位不见经传的名人就是史建民了。史建民(1926~1985),槐芽镇人,1949年毕业于西北农学院森林系。他长期从事营林科学研究,坚持林业科研为生产服务,为祖国建设服务,取得优良成绩,特别对林业科学技术化为生产力服务作出来了突出贡献。“文革”十年动乱期间,他对“四人帮”一伙拆散林业研究机构、迫害科研人员的这种罪恶行径,进行了坚决斗争。1981年,身患胃癌的他,不顾体弱病重,抱病上班收集并分析资料,撰写论文。1982年8月,强忍病患的折磨,还前往四川成都参加全国农村能源工作会议。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眉县志》记载着军事、文化教育、经济与科技、政治、英雄模范等各方面名人约80余位,有眉县的本土人士,也有在眉县这块热土上干出辉煌成就的外地人。志书中一行行的文字记述着伟人们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我真切地感受到名人之所以为名人,在于他们的志向不凡、胸襟宽广、意志坚强、学识丰厚,我被他们身上那种脚踏实地、艰苦创业、不怕困难、顽强拼搏、淡泊名利、无私奉献、开拓创新、自强不息的精神所震撼。
读志有感 读志有感 眉县档案局 范 敏 2012年8月,我有幸借调到眉县档案局县志办参加第二轮修志工作。初入方志行业,一切都很陌生,修志老师说,人生难得遇修志,修志先读志。因此,为了尽快熟悉修志工作,进入修志角色,我在工作之余,认真研读了本县新修的《眉县志》。《眉县志》(2000年版)全书约150万字,共28编181章524节,记载着在眉县这块土地上自有人类活动以来几千年的历史和现状,是眉县的百科全书。然而,我却对眉县的历史了解仅仅停留在大面上,阅读县志之后,我对眉县这块土地上蕴藏的丰富文化遗产和风土人情,有了更加深刻而全面的认识,尤以对“行政建置”、“人物”和“宗教信仰”等章节的反复研读后,有了深切的感悟。 一、县名中的历史 《眉县志》第一编“行政建置”的第二章“建置沿革”第一节“置县始末”,按时间顺序详细记述了郿县的称谓变化。 眉县原名郿县,今天的眉县,在夏商时代,渭河南为微国,渭河北属邰国(炎帝之后,姜姓所封)。战国时设立郿县,境内有白起城。秦孝公十二年(前350),渭河南为武功县。秦始皇统一天下,实行郡县制后,在渭河北设荣县,后改为郿县;新莽元始五年(5),改名汉光县。东汉献帝中平元年(189),为安汉县。西晋太康八年(287),眉县称秦国,后又为郿县。前赵,叫郿城。北魏太平真君六年(445),叫平阳县;西魏大统四年(538)又改为郿城县。隋先后叫渭滨县、郿县、凤泉县。公元1279年,为郿州,公元1335年,为郿县。此后近700年间,一直称郿县。1958年12月,撤销郿县建置,并入周至县。1961年9月恢复郿县建置,还将“郿”字改为“眉”,从此以后就为眉县。现在,眉县县城内的“平阳街、美阳路、凤泉路”等路的命名,都是依据古代县的称谓而取名的。 读罢此节,我方知眉县的建制和称谓变化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如此复杂,如此多变。身为眉县人,我不能不为眉县几千年灿烂辉煌的历史而惊叹,强烈的“热爱眉县、建设眉县、奉献眉县”的激情油然而生。
弘扬兰台精神 岁月如歌。我已经参加工作10年了,当了9年的教师,在教学生涯中没有惊人的壮举,没有耀眼的光环,拥有的只是把平凡的工作去做好,上好每一节课管好每一位学生,用一点一滴的行动履行一名教师的职责。2012年,我荣幸地被借调到眉县档案局工作,接触到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名词“档案”,当一个“皓首穷经”的兰台人。 一到单位,就被分到档案股工作。面对一大堆的文件,我感觉到无从下手,怎么分类,属于什么保管期限,需不需要归档,一堆的问号在脑子里快速飞旋。经过短暂的几天培训后,怀着惴惴不安的心情开始了我的档案整理工作。拿着培训下发的资料,对照着还是大脑一片空白。幸好这时管理档案的张老师及时帮忙,耐心的指导,我知道了先鉴定档案的价值确定是否需要归档,再按党群、政务、教学、声像、科技、荣誉分类,分类后的每一个类别按照保管期限表分成永久、30年和10年。期间不断的思考、判断,拿捏不准的再请老教师帮忙鉴定。分类的过程在反复斟酌、仔细检查下终于完成了档案整理。 在随后的工作中,每天面对一堆堆发处刺鼻气味的档案资料,每天进行重复的编页码、装订案卷、输入目录、扫描档案等工作。当开始的新鲜感过去后,枯燥单调、机械重复的工作让我感到失落的抑郁。但是领导和组织的关心,给予我坚守的动力和激励,让我改变了想法:是工作,我就得把它干好,用坚持去实现自身的价值;是工作,我就得把它干精,用梦想来征服征途中的困难;是工作,我就得把它干出水平,让静默的档案绽放出新的辉煌。 复不久,法院有的档案装在麻袋里,有的堆在地下室里,有的散落在个人手中,档案管理异常混乱。为了尽快核准卷宗数量,重新装订整理案卷,他每天早晨不到7点就第一个到法院,晚上往往又是近9点钟才最后一个离开法院,而且在上下班的途中,人们还总是见到他自行车后货架上载着一个足有一尺见方的大纸包,那是他带回家加班整理的档案资料,就是在他这样没日没夜的、高度负责的、严谨细致的工作下,大连市中级人民法院的档案管理从混乱状况的“无级”到管理井然有序的“省特级”,成为全国第一个档案管理“省特级”法院。因长期超负荷工作,他积劳成疾,病倒在工作岗位上。 淡泊名利、无私奉献。档案工作大都是幕后工作,工作者付出了很多,得不到掌声、鲜花,档案工作者的付出得不到社会及时的认可,业绩也不能及时显现。档案工作者是寂寞的,不能到一线去轰轰烈烈建功立业,同时也是清苦的,不是社会上认为的那种管“钱”、管“物”、管“人”的有“权”单位,也许辛辛苦苦工作一辈子,过的是清贫的日子,他们的付出只有在档案库房里、档案架上才能得到真正的价值体现。档案不重要吗?档案工作不重要吗?稍微有点常识的都知道,重要!在这样的环境下,千千万万个档案工作者内心都有一种信念——淡泊名利,人生的价值不是简单地以金钱来衡量。如我局樊局长在冷清的岗位上干出了火热的事业,不求名、不求利,只求为人民干点实事。我局的张老师她从事档案工作10余年,对每一位来馆查档的同志,无论是衣衫褴褛的农民,还是有权有势的人,她都能以诚相待,热情服务,为查档者提供方便。至今,还是一位普普通通的科员,她总是埋头骨干,从不计较她的得失。 二、弘扬和培育兰台精神的基本途径 首先,提高对兰台精神的认识,注重兰台精神的弘扬和培育。档案部门和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到兰台精神对促进档案事业发展的积极意义,要把弘扬和培育兰台精神纳入加强档案事业建设的重要内容,纳入工作计划、工作布置,结合平时的政治学习、各种活动、业务工作等,宣传、发掘、铸就兰台精神,在弘扬中培育,在培育中弘扬。 其次,做好档案工作先进人物和事迹的宣传,树立兰台精神楷模。档案行业有许许多多的先进人和事,他们在平凡的工作中创造了不平凡的业绩,如崔新一、卞峰煜、刘义权等他们的事迹和精神是档案行业的榜样、是标杆,他们身上体现出来的精神,也是档案工作者及全社会所追求和崇尚的,是时代的先锋。对这样的先进典型人物做好宣传、做好推介,就是弘扬和培育兰台精神。在档案工作中,还有许多默默无闻、任劳任怨、无私奉献的档案工作者,要加大宣传、挖掘闪光点,树立典型,从而鼓舞、激励、温暖广大档案工作者,用高尚的精神塑造每一个档案工作者。 第三,积极组织各种活动,为弘扬和培育兰台精神搭建平台。档案部门和有关部门要结合实际,积极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如结合政治学习开展先进典型人物及事迹学习,结合业务工作开展技术比武,结合工作考核开展先进工作单位(集体)、先进工作者评选活动,组织开展能够彰显档案特色、档案文化的其它活动等;积极组织健康向上的文娱体育活动,丰富档案工作者的业余生活、陶冶情操。档案部门和有关部门要积极改善条件,为档案工作者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为弘扬和培育兰台精神搭建平台,让兰台精神在弘扬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在创新中丰富。 总之,我们兰台人与档案一样,不曾轰轰烈烈,不会声名显赫,然而正是千千万万的兰台人,肩负起对历史负责,为现实服务,替未来着想的责任与使命,凭借着对事业的执着对工作的热爱,爱恋兰台,心系兰台,在这个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创造成出不平凡的业绩,用自己辛勤劳作,挽留住历史长河奔腾的每一个瞬间,成就了档案事业的辉煌。我们兰台人辛勤耕耘,默默奉献,无官无权,一身清贫,笑傲兰台,追求执着。正是我们前辈的辛勤劳作,才有了鉴存历史的结果。再现历史,传承文明,让今天和明天的人们,踏着他们亲手筑起长卷阶梯,去收获希望的硕果。有人要问,档案是什么,兰台精神又是什么,我们要说,档案是奉献,默默无闻加上辛勤耕耘岁月。执着、淡泊、渊博 、开拓就是我们的兰台精神。
柳宗元 柳宗元出身于 官宦家庭,少有才名,早有大志。早年为考进士,文以辞采华丽为工。柳宗元出生的时候,“安史之乱”刚刚平定10年。虽然已有20年的短暂和平,但这时的唐王朝早已走过了它的太平盛世,逐渐衰朽。唐王朝的各种社会矛盾急剧发展,中唐以后的各种社会弊端如藩镇割据、宦官专权、朋党相争等等正在形成。 柳宗元的家庭是一个具有浓厚的文化气氛的家庭。他四岁那年,父亲去了南方,母亲卢氏带领他住在京城西边太白山下的庄园里,卢氏信佛,聪明贤淑,很有见识,并有一定的文化素养。她教年幼的柳宗元背诵古赋十四首。正是母亲的启蒙教育,使柳宗元对知识产生了强烈的兴趣。卢氏勤俭持家,训育子女,在早年避乱到南方时,宁肯自己挨饿,也要供养亲族。后来柳宗元得罪贬官,母亲以垂暮之年,跟随儿子到南荒,没有丝毫怨言。她是一位典型的贤妻良母,在她身上体现了很多中国古代妇女的美德。母亲的良好品格,从小熏陶了柳宗元。 贞元元年(785),柳镇到江西做官。在这以后一段时间,柳宗元随父亲宦游,到过南至长沙、北至九江的广大地区,他已经开始参与社交,结纳友朋,并作为一个有才华的少年受到人们的重视。不久,他回到了长安。 贞元九年(793)中进士,十四年登博学鸿词科,授集贤殿正字。
《长恨歌》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 侍儿扶起娇无力,始是新承恩泽时。 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宵。 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 承欢侍宴无闲暇,春从春游夜专夜。 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 金屋妆成娇侍夜,玉楼宴罢醉和春。 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 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 骊宫高处入青云,仙乐风飘处处闻。 缓歌谩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 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url]http://霓裳羽衣曲[/url]。 九重城阙烟尘生,千乘万骑西南行。 翠华摇摇行复止,西出都门百余里。 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 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 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 黄埃散漫风萧索,云栈萦纡登剑阁。 峨嵋山下少人行,旌旗无光日色薄。 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 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 天旋地转回龙驭,到此踌躇不能去。 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 君臣相顾尽沾衣,东望都门信马归。 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 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 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 西宫南内多秋草,落叶满阶红不扫。 梨园弟子白发新,椒房阿监青娥老。 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 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 鸳鸯瓦冷霜华重,翡翠衾寒谁与共。 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 临邛道士鸿都客,能以精诚致魂魄。 为感君王辗转思,遂教方士殷勤觅。 排空驭气奔如电,升天入地求之遍。 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 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渺间。 楼阁玲珑五云起,其中绰约多仙子。 中有一人字太真,雪肤花貌参差是。 金阙西厢叩玉扃,转教小玉报双成。 闻道汉家天子使,九华帐里梦魂惊。 揽衣推枕起徘徊,珠箔银屏迤逦开。 云鬓半偏新睡觉,花冠不整下堂来。 风吹仙袂飘飘举,犹似霓裳羽衣舞。 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 含情凝睇谢君王,一别音容两渺茫。 昭阳殿里恩爱绝,蓬莱宫中日月长。 回头下望人寰处,不见长安见尘雾。 惟将旧物表深情,钿合金钗寄将去。 钗留一股合一扇,钗擘黄金合分钿。 但教心似金钿坚,天上人间会相见。 临别殷勤重寄词,词中有誓两心知。 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