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缘人0726
有缘人0726
关注数: 66
粉丝数: 81
发帖数: 225
关注贴吧数: 70
好喝的老枞水仙
很好喝的一款武夷山原产地野生红茶
福建省建瓯市东峰镇有芦柑29万斤,有收购芦柑的老板可以联系18960643037*任
福建省建瓯东峰镇有芦柑29万斤 福建省建瓯市东峰镇有芦柑29万斤,电话18960643037*任
听话的贵宾
无公害农产品申请认证 认证要求 有机食品是指来自于有机农业生产体系,根据国际有机农业生产要求和相应的标准生产加工的、并通过独立的有机食品认证机构认证的一切农副产品,包括粮食、蔬菜、水果、奶制品、禽畜产品、水产品、调料等。 有机食品生产的基本要求: 生产基地在三年内未使用过农药、化肥等违禁物质; 种子或种苗来自自然界,未经基因工程技术改造过; 生产单位需建立长期的土地培肥、植保、作物轮作和畜禽养殖计划; 生产基地无水土流失及其他环境问题; 作物在收获、清洁、干燥、贮存和运输过程中未受化学物质的污染; 从常规种植向有机种植转换需两年以上转换期,新垦荒地例外; 生产全过程必须有完整的记录档案。 有机食品加工的基本要求: 原料必须是自己获得有机颁证的产品或野生无污染的天然产品; 已获得有机认证的原料在终产品中所占的比例不得少于 95%; 只使用天然的调料、色素和香料等辅助原料,不用人工合成的添加剂; 有机食品在生产、加工、贮存和运输过程中应避免化学物质的污染; 加工过程必须有完整的档案记录,包括相应的票据。 有机食品主要国内外颁证机构是: 中国的OFDC 美国的OCIA(全称"国际有机作物改良协会") 德国的ECOCERT、BCS和GFRS 荷兰的SKAL 瑞士的IMO 日本的JONA 法国的IFOAM等。 不是。按照国际惯例,有机食品标志认证一次有效许可期限为一年。一年期满后可申请“保持认证”,通过检查、审核合格后方可继续使用有机食品标志。 认证难度 有机食品认证新标准十分严格,有机蔬菜的独立包装上除了需贴上有机认证标签、认证单位之外还需要有17位数字构成的有机码,供消费者溯源辨真伪。同时,该标准还规定,申请有机认证的每种产品,每出产一次都要接受一次检测。另外,新规变动很大的一点就是“农残指标”“不得检出”,这一要求只能用“严苛”来形容,20多个农残指标由“限制数量标准”变为“零残留”,均要求不得检出,这对基地和企业来说,要求“高得吓人”。 相关法规 国际有机农业和农产品的管理体系和法规主要分为3个层次:联合国层次、国际性非政府组织层次以及国家层次。联合国层次的有机农业和有机农产品标准尚属于建议性标准,是《食品法典》的一部分,是由联合国粮农组织(FAO)与世界卫生组织(WHO)制定的。在整个标准的制定过程中,中国作为联合国的成员也参与了制定。具体内容包括了定义、种子与种苗、过渡期、化学品使用、收获、贸易和内部质量控制等内容。此外标准也具体的说明了有机农产品的检查、认证和授权体系。这个标准已为各个成员国制定有机农业标准提供了重要依据。但联合国有机农业标准能否成为强制性标准还不得而知,一旦其成为强制性标准,就会成为世贸组织仲裁有机农产品国际贸易的法律依据。
无公害农产品判断标准 1、原料来自于有机农业生产体系或野生天然产品。 2、有机食品在生产和加工过程中必须严格遵循有机食品生产、采集、加工、包装、贮藏、运输标准。 3、有机食品生产和加工过程中必须建立严格的质量管理体系、生产过程控制体系和追踪体系,因此一般需要有转换期;这个转换过程一般需要2-3年时间,才能够被批准为有机食品。 4、有机食品必须通过合法的有机食品认证机构的认
无公害农产品主要品种 无公害农产品主要包括一般的有机农产品(例如有机杂粮、有机水果、有机蔬菜等)、有机茶产品、有机食用菌产品、有机畜禽产品、有机水产品、有机蜂产品、有机奶粉、采集的野生产品以及用上述产品为原料的加工产品。国内市场销售的有机食品主要是蔬菜、大米、茶叶、蜂蜜、羊奶粉、有机杂粮、有机水果、有机蔬菜等。
建瓯美食:大肠粿 名称由来:用干浆粿与大肠同蒸故名大肠粿。 制作工艺:磨米浆,沥干,取干浆搓压成小圆粿片,入饭甑与大肠一道加调味、桂叶同蒸熟。食用时挟出粿片装碗,取大肠剪成筒状,加调味食用。 风味特色:粿片软而韧,味香鲜,油而不腻,大肠鲜脆而无腥臭。 地址:建瓯市
简介编辑v2来历介绍编辑豆浆粉始于何时未见史载。据通济门滕氏老店传人介绍,滕氏世代经营此业,至少也有一二百年的历史。传统治店多是前店后作坊。店主人半夜起来磨豆浆、制粉条。天刚蒙蒙亮,粉面店就已开门营业,是全市开门最早的商店。主要顾客是赶早市的商贩和城市吃早点的居民。现代人家庭早餐不做饭,一家人坐到粉面店吃豆浆粉.因此称赞它是有建瓯特色的营养快餐。3制作工艺编辑豆浆粉的制作工艺也很讲究、粉条原料要选用小松上白晚米,磨粉的粉浆要揉透,榨粉要用细孔粉饰,粉条煮熟捞起后还要用清水洗三遍,去净粉浆再放在竹筛里沥干,赶快送到店中应市,故俗称刚出筒粉。这种粉条细长韧性强,若放置久了结成块,再用水化开则韧性差、易碎。豆浆一般要选用绿皮埂豆山豆为佳。不能有一点泥沙。否则会上稀下沉。煮豆浆是放置在一种桶形的楻鐤里,要煮到面上结起豆腐皮,再用细竹竿从结成的豆腐皮下面挑起,挂在架上晾成半圆形透明薄膜状,俗称“边仔”。一楻豆浆要挑起一二十张边仔后,浓度才算达到标准,味道才鲜美,加上酱油、红酒后不会沉淀。近代粉面店的豆浆恐怕都难达到这个标准。4经营方式编辑粉面店的老板大多数是亲自站锅台,俗称“站鐤”。他既要烫粉、又兼收款,眼明手快。善于观察顾客的不同需求。比如有的顾客带新鲜鸡蛋,他接过鸡蛋就在碗里打散,并将粉条在锅里多烫片刻,以便将蛋拌熟。有的人自带小锡酒瓶,他接过酒瓶就放在水中烫暖。有的人不要豆浆,他将粉条烫好后装人碗内就嘱咐站楻的是“磨粉”,即干拌粉,多加香油、味精等调料。烫粉时用小笊篱将粉条汤热后提起望空一挥就把余水挥干,倒进碗里就交给站楻的加豆浆。5特色编辑站楻的是老板的帮手。他站在楻鐤前专司舀豆浆、加调料。故他手里拿着一把薄薄的浅铜勺,每舀一勺豆浆都有一片圆形薄薄的豆腐皮。把勺向碗旁轻轻一拖,豆浆人碗,豆腐皮就刚好覆盖在粉条上。如果顾客要求多如豆浆,也只能从碗边注入就不会冲散豆腐皮。由于他舀豆浆时是有次序的,舀到后面,前面的豆浆又结成皮,所以每碗粉都有一片豆腐皮。现代豆浆浓度达不到标准,所以也就没有豆腐酿皮了。豆浆粉的调料,酱油、红酒、味精、芝麻油均由站楻的按标准加。葱花、姜末、辣椒则置桌前,随顾客需要自己选加。豆浆面、豆浆扁食,就是将粉条改为面条或扁食,其美味自又不同。但过去粉面店早晨太忙,且大多数顾客吃粉。为了保持锅里烫粉的水清而不浑,所以一般都要到早饭后九十点钟,粉条差不多卖完了,才开始卖豆浆面和扁食。现代也有另加一口锅,专门捞面和扁食,以满足顾客的不同需求。建瓯人吃豆浆粉也有配油条、灯盏糕的,但传统的粉面店一般不兼营。不过附近多有饼店炸油条,也有提篮小卖者卖油条、油饼,由顾客自由选购。
茶的鉴别 古人饮茶,大都是纯茶,因此,鉴别的方法比较简单,如唐陆羽《茶经》上说:“野者上,园者次;紫者上,绿者次;笋者上,牙者次;叶卷上,叶舒次……”现在因制造技术不断更进,茶种繁多,品种丰富,鉴别也就比较困难。但是俗语云:“一回生,二回熟。”多观察、多品尝、多接触、多比较,就可以找到相宜品质的好茶。 通过个人近些年的茶历,总结鉴别茶叶的要领如下: 从茶的形状上辨别:每一种茶都有一定的标准形状,有许多茶叶都是根据形状来分级的。主要的条件是茶叶的老嫩,老而粗大的总比幼嫩紧结又整齐者的品质差;此外茶梗、茶片、茶末含量多者不好,夹有杂物更不应该。如红茶以短齐而不碎杂、紧结而不松薄者为佳;其他茶类仍以叶身细卷曲者为上品,佛手形者次之,叶短而舒直且夹杂着茶梗和粗叶的,便是下品了。 从茶的色泽上辨别:干茶的外观色泽,凡是有油光且新鲜的为佳,各种茶都有其标准色泽。如红茶以深褐色有光亮为上;绿茶须茶芽多呈翠绿色;包种茶贵在有灰白点的青蛙皮状,颜色偏深绿;乌龙茶贵在具有红、黄、白三色明显的为上品;花茶以新鲜青翠具有芽尖为上。色泽灰暗、杂而不匀,都是下等品。 从茶汤颜色上辨别:各种茶都有其标准水色,以澄清透亮而呈艳丽者为佳(好品质的红茶茶汤冷后会呈乳化现象,另当别论)。如上好的红茶呈琥珀色,有甘香而无涩味;绿茶颜色碧绿而散发出一种清香,包种茶呈金黄色,饮在口中有青果的香味,乌龙茶呈橙红色,有熟果味的芬芳。如是色泽灰暗、有青草味和涩味,甚至喝一遍过后便淡然无味,都不是水准以上的茶了,这是鉴别茶最可靠的方法。 从茶的香气上辨别:这是茶品质的主要条件。最简易的办法,是将一撮茶叶放在掌心,用口呵气,使茶叶受热而发出真味来,香气(不论是木香、花香、蜂蜜香、焦糖香。。。。。。)愈浓愈久愈是好茶叶;如发出的是青草味便是下品。 从尝茶的滋味上辨别:这要比闻茶的香气更重要。因茶是饮用回味的,以少苦涩带有甘醇者为佳。入口之后觉得茶汤“身骨”强劲而浓郁,饮后在喉间有久久不去的回味者才是上品,凡是淡薄或陈旧劣变之味都是下品
北苑茶产于宋代建安县,即今建瓯市 北苑茶产于宋代建安县,即今建瓯市。北苑茶作为贡茶源于后唐,盛于宋,经历了唐、宋、元、明四个朝代458年,是我国茶业史上最辉煌壮观的一页。北苑茶文化也由此发展,博大精深,独成体系。本文就北苑茶文化作个初步探讨。 一、北苑茶文化的主要形式与内容 1、斗茶 宋代北苑茶品质的不断提高,又促进了茶叶品饮技术的提高,在茶人互相比试茶的品质高低的活动中,形成了一整套斗茶艺术,并为朝廷士大夫所仿效。斗茶要经过灸茶、碾茶、罗茶、候汤、誴盏、点茶六个步骤。 灸茶,是把茶饼放到炭火上去烘烤。 碾茶,把烘烤过的茶饼碾细。 罗茶,用细绢做的茶筛筛下碾好的茶。 候汤,就是煮开水。 誴盏 ,是把茶盛放到火上面灸热。 点茶,是把煮好的开水冲到装有茶末的茶盏内,并把水与茶调匀。 北苑茶斗试胜负的标准主要是看茶汤泡沫的多寡,泡沫是否鲜白和持久。因此,斗茶各个环节都得非常讲究。如碾茶,茶碾得不细,茶水不匀,茶末下沉,泡沫很少;又如冲水,冲水过少,茶汤浓得象粥面,很难有泡沫;冲水过多,泡沫不聚,不能形成泡沫层。另外冲水的温度茶盏的温度等等都会影响茶泡沫的多寡和质量,有经验的人认为候汤、誴盏最难,温度过高茶末下沉,太低茶末上浮都形成不了泡沫。斗茶,不但是斗茶的品质,更是斗技艺、斗经验、斗器具。为了有利于发泡,斗茶者使用了长柄茶筅和侈口茶碗。以不断击拂茶汤,使之发泡。闻名宋代的兔毫茶盏,就是为北苑斗茶而作的侈口茶碗。斗茶结束,泡沫、茶汤、茶末一同喝下,整个过程既紧张、又风趣;既斗茶,又交友,给人以物质、精神的享受,如同一场比赛活动,所以建安人称斗茶为茗战。 2、分茶 分茶是在点茶过程运用注水。茶筅击拂的技巧,使茶汤表面呈现如字、如树、如云、如花、如鸟等画象。分茶多为文人墨客所喜爱,但也传入宫中。蔡京《延福宫曲宴记》说的是宋宣和二年十二月癸已日,宋徽宗召集亲王近臣,于延福宫取建安北苑团茶,亲自动手表演注汤分茶的技艺,“白乳浮盏面,如疏星朗月”,博得满堂赞誉。 3、喊山 北苑茶是皇家御茶,每年春季开采造茶时,地方官员都特别重视,并举行喊山造茶的活动,以示隆重。喊山时间选择在惊蛰天降雷雨之际,负责监制北苑贡茶的官员和建安县丞等登台喊山、祭礼茶神,祭毕,鸣金击鼓、鞭炮齐鸣、红烛高烧,台下茶农齐声高喊:“茶发芽!茶发芽!”声震山谷,场面极为雄伟壮观。欧阳修在《尝新茶呈圣俞》诗里,描绘了北苑开采茶时击鼓喊山的情景,“夜间击鼓满山谷,千人助叫声喊芽!”。 4、吟诗作文 由于北苑茶的地位,又品质超雄,很多著名文人写下了关于北苑茶的诗文,如丁谓、蔡襄、欧阳修、梅尧臣、王安石、范仲淹、沈括、苏轼、陆游、宋熹,初步统计从宋至明关于北苑的诗词有75首,文章11篇。蔡襄是北宋四大书法家之一,他著的《茶录》,以北苑茶事为背景,全面介绍了吕饮茶的方法,《茶录》书法为蔡襄小楷之最,为历代书法爱好者视为珍宝。 5、祭拜荣神 北苑所属的凤凰山有座“张三公庙”,历代来香火不断,茶农常到庙里烧香礼拜,祈求茶叶丰收。张三公姓名叫张廷晖,五代时在凤凰山一带开辟了方圆三十里的茶园,后来他把茶园送给了闽国,成为御茶园,由此凤凰山茶兴地隆,人们为了纪念他,宋时就立祠塑像,视为茶神。历代茶农供奉不断,至今新茶开采、茶厂开张还有茶农前往祭拜。 6、收传茶人故事 北苑茶在几百年的茶事活动中产生了大量的茶人故事,脍炙人口,为北苑茶文化增添了色彩。如蔡襄识茶宋时就很流传。说是建安能仁院的石缝间长有茶树,寺僧采制成八块茶饼,称为石宕白。寺僧把茶饼送四块给蔡襄,剩余四块秘密叫人送给京城官员禹玉。一日蔡襄拜访禹玉,禹玉叫弟子上茶,蔡襄一看茶就说:这茶很象能仁院石宕白茶。禹玉不信,问弟子,果然是。 7、茶楼聚会 由于北苑茶的声誉,建安饮茶风尚大兴,又北苑的凤凰山有望京楼,乘风堂、风味亭、茶堂、凤凰山凤景迷人,前来北苑的游客络绎不绝,建安茶楼、茶馆也应时而兴。这一文化风俗建瓯百姓一直保留下来。 二、北苑茶文化的属性 根据活动的内容、形式、主体、层次等,北苑茶文化分为三个类型。 1、文人茶文化 其主体是诗人,书法家、画家、音乐家、文官。他们由于斗茶、分茶,或茶楼、或住宅、或山野、或茶宴相聚在一起,评茶评水、切磋茶艺、吟诗作画,以茶会友、以茶作文,感受自然,陶冶心性。文人茶文化是北苑茶文化的主要部分,其主要代表人物有:常衮、丁谓、范仲淹、梅尧臣、欧阳修、王安石、苏东坡、蔡襄、黄庭坚、陆游、朱熹、李清照等。 2、宫廷茶文化 其主体是上层社会的帝王将相,皇亲国戚。北苑茶文化是由蔡襄传入宫廷的。宫廷茶文化活动的形式主要有:(1)赐茶。如宋《清波杂志》记,宋神宗元丰年间(公元1078-1085年),蔡襄在小龙凤团的基础上,制造出了密云龙,每岁头纲修贡,奉宗庙及供至食外,赉及臣下无几,戚里贵近,乞赐尤繁。”要赐到北苑茶是很难的事。(2)茶宴。主体是帝王、臣相和宫女。入宋以后,皇帝对北苑茶特别钟爱,经常进行饮茶活动,并了解茶事。蔡襄的茶录就是因为宋仁宗皇帝间及茶事而作的,宋徽宗皇帝则通过茶宴活动了解到北苑茶事而作《大观茶论》。 3、大众茶文化 主要对象是茶农、商人、平民百姓。他们以茶拜神、以茶祭祖,以茶待客、以茶聚会、以茶作食。建瓯历代是闽北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物产丰富,交通发达。宋代还是瓷业、纸业、印刷业的中心,南来北往的客商不少,应时而建的茶楼成为客商洽谈,休闲的好去处,又促进茶楼大众茶文化的发展。 三、北苑茶文化的历史作用 北苑茶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对北苑茶的提高与发展、宋代茶文化的发展具有很重要的历史作用,归结起来有6个方面: 1、北苑茶的知名度大增。北苑茶文化的活动与传播的同时也是宣传了北苑茶。其中起重要作用的是宫廷和文人,古代没有广播、电视、报纸。宣传的媒体主要是文人和官员,决定作用是皇帝,皇帝喜欢的天下没人说不好。五代闽国以后皇帝称赞北苑茶,就决定了北苑茶的发展,决定了北苑茶的繁荣。 2、北苑茶艺大提高。北苑茶事成为一门艺术,追求形式与内容的完美。不但有采茶艺术,还有制茶艺术、饮茶艺术,更有茶具和环境的选择。 3、北苑茶文学、茶学的繁荣。繁荣的北苑茶文学、茶学成为我国宋代茶史最富有翔实的史料,标志着北苑茶已为独特的物质与文化现象,成为研究对象和文人的生活重要内容。 4、品饮北苑茶成为一种时尚与追求。正如范仲淹的《斗茶歌》所云:因北苑茶“长安酒价减千万,京都药市无光辉。不如仙山一啜好,冷然便欲乘风飞”。 5、社会劲传文明之风。北苑茶文化的薰陶,使茶人不断修身养性,茶礼、茶道逐渐形成,对社会文明起到积极推动作用。 6、为我国宋代及宋以后茶文化的繁荣进步起到积极引导作用。日本现今仍有生产末茶,其饮茶的方法与北苑基本相同,不能说不是受北苑茶文化的影响。
建安北苑贡茶:四百五十八年的辉煌茶事 建安北苑贡茶的历史,在明帝朱元璋手上终结。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年),因为北苑采制贡茶,官府压榨愈重,引起地方反抗愈烈,北苑贡茶陷入多事之秋,于是朱元璋下令罢造贡茶。清人在《记十二观》中描述道:元时武夷兴而北苑渐废。至此,建安北苑御茶从五代闽国龙启元年(993年)设御焙,共历经四个朝代,29位皇帝,历时458年。 这个令人心仪的“茶事圣地”——建安北苑茶的产地范围何在?根据考证,在北宋庆历年中,在北苑有32官焙(一个茶叶作坊为一焙),它们以今天建瓯东峰镇裴桥村焙前自然村为中心,分布在建溪流域的建瓯、建阳、武夷山、政和、延平各地,其中以建瓯东峰镇的北苑为主产区,因此这些贡茶又称北苑茶。在裴桥村周围的村落,许多地名仍留下了官焙的痕迹,焙前、后焙、东焙、西焙等这些地名,足以说明当年东峰镇一带茶业作坊的兴盛气象。 在这一段影响了中国茶业史的458年历史中,历史记录了什么?又给后人留下了什么?值得闽北人思索。 一块找到日本茶道起源的石刻 1987年4月,建瓯市东峰镇裴桥村焙前自然村,一处宋庆历戊子年的茶事石刻,为证实焙前自然村是宋代北苑御焙遗址的中心区域翻开浓墨重彩的一页。在这块“凿字岩”的正面,刻有80个字的柯适所作的题记一篇,记载了北苑的地理位置、御焙年代、官焙名称、贡茶生产管理官署等珍贵历史文献。1995年省考古队两次入住该村考证出北苑“御泉井”等50多个遗址单位和2万平方米的宋元时期的文化层,证实焙前自然村是宋代北苑御焙遗址的中心区域。2006年,此遗址被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95年,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次长林屋晴三考证确认,由北苑茶诱发的斗茶文化是日本茶道文化的发源地,激动不已的林屋晴三出资修建了保护这块石刻保护亭。宋代北苑成为全国最大的茶叶产区和贡茶生产中心后,每年新茶制成后当地的茶农、茶客以及官焙的官员,竞相比试各自新制的茶叶,形成了一件每年的盛事。而比试新茶的各种程序、技巧最终形成一种文化,风靡全国上下,在南宋末又传入日本,发展演绎成了日本茶道 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次悺长林屋晴三1995年考察北苑御焙遗址之宋代北苑茶事摩崖石刻 一段不断出新的茶品盛世 北苑贡茶精奢无比,精美绝伦,这其中蕴涵着400多年不断出新的工艺与包装的变革。从唐末的建州膏研茶、腊面茶的乳建州大团,到宋代的龙凤茶团、小龙凤茶团,到密云龙、龙团胜雪,再到细色五纲和粗色七纲,一次次飞跃,名品代出不绝。因为历任的监制贡茶的漕运使为取悦龙颜,以邀上宠,更是穷极心绪,在饼式、装饰图样、包装形式上不断翻新。到宣和年间,根据熊蕃的《宣和北苑贡茶录》记载,共有细色粗色两大类多达40多个品种。在这其中以龙团凤饼、密云龙、团龙胜雪为传世名品。 根据《福建通志》记载,北苑龙凤茶是一种属于饼状的茶团,为皇家专供的产品,分为大龙团、大凤团、大龙团、小凤团四类。北宋的龙凤茶是把茶膏压在定型的模具上制造出来,制式有龙凤者用银铜模具,无龙凤者图案则用竹圈制作茶饼。后来,在蔡襄手中又发展出更为精细的“小龙团”,制作上乘,产量稀少,每年仅产10斤。而从小龙团中精选制成的“密云龙”,更是上佳珍 品。根据叶梦得的《石林燕语》中记载:熙宁年间,贾青为福建路转运使,又取小团之精者为密云龙,为皇家专用,只是每年在祭祀天地的大礼中,才由皇帝赏赐给中书省和枢密院各四位大臣,共享一饼。一饼才一两六钱,分做八份,其量之少可想而知,赏茶如称金。北苑御茶传世名品“龙团凤饼”之“小凤” “大龙饼” 一套精益求精的采制工序 北苑贡茶的采制有一套完整规范,从“采叶”到“制茶”,可以概括为择之必精、濯之必洁、蒸之必香、火之必良,一失其度,惧为茶病。宋代赵汝砺在《北苑别录》中记录了七道工序,即:采茶、蒸茶、濯芽、榨茶、研茶、造茶、过黄。 从“采茶”过程看,细致的规定几近繁琐。采茶多选在惊蛰前开园,在太阳出来之前,当时认为早上的露水未干,茶芽正是肥润之时。宋代赵汝砺在《北苑别录》中记载:每日常以五更过鼓,集群夫与凤凰山下,山有打鼓亭。监茶官给每人一牌入山,至辰刻复鸣锣聚之,恐其愈时贪多得也。采茶规定只能用指甲断茶,而不可以用手指,因为手指多温,茶芽容易受到手指上的汗气熏染而不鲜洁。为了避免茶芽受到热气和汗水而受损,还有一个预防措施,就是随身自带新汲取的清泉水罐,茶芽摘下后,马上就放入水中浸泡。 过黄是焙茶的一个流程,即把茶饼用火烘干。开始用较大的火烘焙,然后用沸水浴之,再用列火烘焙,这样反复三次后,让茶饼烘烤一夜。第二天再用温火烘,叫烟焙。烟焙火不可太猛,也不能有烟,烟焙的时间一般依据茶饼的厚薄而定,最多在15天,最少也要7天。茶饼足干后,用热水在表面上涮一下,之后放入密室用扇子扇,使它产生色泽,称之为“出色”。宋代制茶部分工序 一曲内涵丰厚的茶文化乐章 从历代文人、茶学研究者的专著、散文、诗词中可以看到一幅丰富多彩的北苑茶文化画卷。这其中最为著名的应当是赵徽宗所著《大观论茶》一书,书中以北苑的壑源为基点,论述了北苑茶的产地、采制、饮品等内容,描述生动,内容翔实。皇帝都御笔亲书北苑茶。宋代茶学专著与北苑有关联的就有19部。虽然多数已经佚散,但是今天可以看到完整版本的还有:蔡襄的《茶录》、宋子安的《东溪试茶录》、赵汝砺的《北苑别录》、赵徽宗的《大观论茶》、黄儒的《品茶要录》、熊蕃的《宣和北苑贡茶录》,共6部著作。建安(今建瓯)人黄儒写的《品茶要录》,辨析了北苑茶的弊病,全书分为十目,详细研究了茶叶品质与气候、鲜叶质量与制作工艺的关系等专题,是研究宋代茶史与茶文化的珍贵资料。〔宋〕蔡襄写建安茶学《茶录》专著书影 文人们的诗词也将北苑茶作为盛赞的对象。根据统计,243位宋、元、明的诗、词名家为北苑贡茶写下了535首诗词,当中不乏欧阳修、沈括、王安石、黄庭坚、米芾、陆游、杨万里、朱熹、李清照等大家。陆游赞道:建溪官茶绝天下;黄庭坚赞道:北苑龙团,江南鹰爪,万里名动京关。诗与茶交相辉映,茶助诗兴,诗传茶名,这一独特的文学现象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传为佳话。
宋代建安北苑茶焙遗址考 之二 北苑考 关于宋代建州“北苑”的由来,北宋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说,“建茶胜处曰郝源、曾坑,其间又岔根、山顶二品尤胜,李氏时号为北苑,置使领之。”由此可见,五代时已有北苑茶焙。但是关于何以有“北苑”之称,诸家各有说法。沈括《补笔谈》中说:“建茶之美者,号北苑茶,今建州凤凰山,土人相传谓之北苑,言江南尝置官饮之,谓之北苑使……北苑乃江南禁苑,在金陵,非建安也。江南北苑使,正如今之内园使。李氏时有北苑使,善制茶,人竞贵之,谓之北苑茶,如今茶器中有学士瓯之类,皆因人得名,非地名也……始因误传。自晋公(丁谓)实之于书,至今遂谓之北苑。南宋吴曾在《能改斋漫录》中也特此说”。南宋姚宽《西溪丛语》则认为“建州龙焙面北,谓之北苑。”然而,明代何乔远《闽书》、黄仲昭《八闽通志》及其以后的一些方志都认为是因五代闽国合门使张廷晖于龙启元年(933)间,以其凤凰山一带的茶园输官而成为王氏闽国小朝廷在闽北的苑囿之一,因地处闽都福州以北,故世称“北苑”。上述诸说中,姚宽的说法显然不能成立。沈括的说法系根据“误传”其前后处相矛盾难以自圆其说。在南唐据有建州约三十年间(保大三年至开宝八年),已有建州研膏茶供御。其实,在此之前,建茶就已作为贡茶献给闽国宫廷。宋陶谷《清异录》巻四:“有得建州茶膏,取作耐重儿八枚,胶以金缕,献于闽王曦……”宋熊蕃《宣和北苑贡茶录》指出:“盖昔者山川尚閟,灵芽未露,至于唐末,然后北苑出为之最……五代之季,建属南唐,岁率诸县民,采茶北苑,初造研膏茶,继造腊面。既又制其佳者,号曰京铤。”可见是先有建州北苑,南唐时才置使饮之,与金陵的北苑并无相干。建州北苑应是王氏闽国的苑囿,因地处闽北,故称北苑。福建古代方志的有关记载还是可靠的。 宋子安《东溪试茶录》说:“旧记建安郡官焙三十有八,乍南唐岁率六县民采造”,“我宋建隆以来环北苑焙岁取上供,外焙俱还民间”,“至道年中始分游坑、临江、汾常西、蒙州西、小丰、大熟六焙隶南剑”。此后余下的三十二焙均在建安,亦即柯适题记中所说的三十二焙。北苑焙为诸焙之首,太平兴国初始为御焙。南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曰:“建安北苑茶始于太宗朝,太平兴国二年遣使造之,取像于龙凤,以别庶饮,由此入贡。”南宋建阳人祝穆的《方与胜览》中也说北苑焙“国朝太平国二年始置龙凤造龙凤茶”。由于贡茶数量年年增加,要求北苑御焙的生产能力不断扩大。所以,北苑所属茶园由北宋时的25处增加至南宋时的46处,其中有些可能原先已在北苑范围之内而后才被开垦为茶园,有的则是地处外围而被扩展成为官园,如赵汝砺《北苑别录》中属于外园的新园、曾坑、铜场等处。 关于北苑御焙所属茶园的详细记载,目前能看到的是宋子安的《东溪试茶录》和赵汝砺的《北苑别录》。但岁月的流逝,内中所记地名大多已不见于建瓯东溪流域今东峰凤山一带。尽管如此,我们根据东溪沿岸的一些地名,如凤凰山、铜场、焙前、东焙、西焙等以及明清以来编修的方志和笔记野史资料,特别是考古调查,发掘资料,仍可推断北苑御焙即今建瓯市东峰镇东部裴桥村至铜场一带,其御泉、御茶堂及衙署等遗址均在焙前附近。 引自《福建文博》
北苑茶事摩崖石刻概况 北苑茶事摩崖石刻概况 北苑茶事摩崖石刻位建瓯市东峰镇裴桥村焙前自然村林垅山坡上,当地俗称“凿字岩”。正面岩石高约3.5米,宽约3米,侧面岩石高1.90米,宽1.6米,岩石正侧两面均有茶事刻文(详见附文)。正面朝向西北,石刻正文从右至左竖行排列,分8行,每行10字,共80个字,每字高24厘米、宽24厘米,阴刻楷书。书刻于北宋庆历戌子仲春朔(公元1048年)柯适记。左侧面也是从右至左竖行排列,分8行,每行11字(最后一行仅一字),共78字。字高10厘米,宽15厘米,阴刻古隶书。书刻于嘉定庚辰(公元1220年)春明前,为宋代嘉定年间游人到此“摩崖赋诗”而刻。正面全文虽仅80字,然内容却十分丰富,不仅真实地标志了北苑的地理位置,御焙年代,官焙作坊名称等,具有弥足珍贵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是研究宋代建州北苑茶事的可靠佐证和资料。是中国贡茶史上唯一现存宋代茶事石刻。2006年5月25日,北苑御焙遗址(含石刻)被国务院核定并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附: 焙前林垅山北苑茶事摩崖石刻 (正面正文) 建州东凤皇山厥植宜茶 惟北苑太平兴国初始为 御焙岁贡龙凤上东东宫 西幽湖南新会北溪属三 十二焙有署暨亭榭中曰 御茶堂后坎泉甘宇之曰 御泉前引二泉曰龙凤池 庆历戊子仲春朔柯适记 (侧面诗刻) 嘉定庚辰春明前二日四明 □永衬□古赵尊道□□軄 □□□□乘风拂磨崖赋诗 纪事永衬之子□之崈之尊 道之子时□时爕时海侍行 客会稽丞□恭四明□正大 姚江□仲熊永嘉周应□预 □ 注:“□”指空缺字(因石刻风化已无法辨认的文字)。
北苑的由来 北苑之名始于五代。五代时期,王审知在福州建立闽国,当时建安吉苑里茶焙地主张廷晖在福建建瓯凤凰山一带拥有数十里茶园,所产茶品质上好。相传当时闽王好茶,而且特别喜欢张廷晖的凤凰山茶,于是不断来索取,张廷晖不堪其扰,加上闽王(王审知)之子王延政、王延禀等人内讧争战,战事频生,民不聊生,茶园难以维持。闽龙启元年(933后唐长兴四年)张廷晖干脆把凤凰山方圆三十里的茶山献给闽国。闽王因此大喜,并封他“阁门使”官职(负责四方朝见礼仪事宜),依旧让他管理茶园。并把凤凰山办成王氏闽国的苑囿(闽国御茶园)。因凤凰山位闽都福州北部,故名北苑,这便是北苑御茶园的由来。嘉靖《建宁府志》载:“龙启中(933-934)里人张廷晖以所居地宜茶,悉输之官,由是始有北苑之名”。宋姚宽在《西溪丛语》中记有“建州龙焙面北,谓之北苑。” 明代何乔远《闽书》、黄仲昭《八闽通志》都认为是因五代闽国合门使张廷晖于龙启年间,以其凤凰山一带的茶园输官而成为闽国小朝廷的苑圃。自张廷晖把凤凰山方园三十里茶园献给闽国后,从而奠定了北苑茶叶的历史地位。从五代至明朝二十四年(933-1391持续御贡达458年),历代朝廷都在北苑设御焙,并遣重臣到北苑督造贡茶,所产“龙团凤饼”、“密云龙”等御誉享华夏。宋徽宗赵佶《大观茶论》载:“本朝之兴,岁修建溪之贡,龙团凤饼,名冠天下”。
求货源 新店开张 急需一批茶叶 一手货源联系 求货源 新店开张 急需一批茶叶 一手货源联系 V 信 13850994952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