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胤祥 司马胤祥
关注数: 8 粉丝数: 8 发帖数: 585 关注贴吧数: 20
明朝皇帝服饰具体介绍 明朝十分重视整顿和恢复服饰制度。在洪武元年重新规定了服饰制度。明代的服饰面貌仪态端庄,气度宏美,成为中国近世纪服饰艺术的典范,因此,明朝的服饰形制之繁杂,纹彩之斑斓,质料之多样,裁制之精巧都超过了以往各代,明朝成为中国历代服饰登峰造极之黄金期。   皇帝服饰   大明皇帝的日常服装是龙袍,上面绣着龙纹、翟纹和十二章纹,一般以黄色纱罗制成,配金冠。皇帝礼服则仍保持上衣下裳的古制,由玄衣、纁(xūn)裳、白罗大带、黄蔽膝、素纱中单、赤舄(xì)等组成。玄衣肩部织日、月、龙纹,背部织星辰、山纹,袖部织火、华虫、宗彝纹,领、袖口、衣襟侧边、裾都是本色。纁裳织藻、粉米、黻(fú)、黼(fǔ)纹。   明代的服饰面貌仪态端庄,气度宏美,为中国近世纪服饰艺术的典范。   冕冠   有道是上天生民俾以司牧,是以圣贤相承,继天立极抚临亿兆。这就要求大明皇帝恭为天吏以治万民,冕冠就是这种君权神授的象征。它是在一个圆筒式的帽卷上面,覆盖一块木制的冕板。冕板前圆后方,象征天圆地方;冕板上面涂青黑色,下面涂黄赤色,象征天玄地黄;用五彩的丝绳把玉珠串起来,挂在冕板的前后,象征岁月流转;用丝棉做成球饰,垂挂在耳边,提醒君王不能听信谗言。大明天子的冕冠戴在头上时要前低后高,象征大明天子对百姓的关怀,这也是"冕"字的本意。戴乌纱折上巾、穿盘领、窄袖、绣龙袍的皇帝(南熏殿旧藏《历代帝王像》)   冕服   中国古代的帝王在祭祀时要穿华美的礼服--冕服。冕服由冕冠和礼服两部分组成,一般与腰带和赤舄(红色的鞋子)相配。其中,礼服又是由上衣和下裳(裙子)组成的。上衣采用青黑色,象征天;下裳黄赤色,象征地。上衣画有六种不同的纹样,而下裳则绣有六种不同的纹样,这些纹样合称十二章纹。
【转】明末十大名将 蓟辽总督袁崇焕 袁崇焕(1584—1630)明朝名将,原为一介书生,为万历四十七年进士。万历四十五年努尔哈赤起兵攻明,逼近山海关。天启二年(1622年),明军广宁大败,13万大军全军覆没,40多座城失守,明朝边关岌岌可危。 就在这一年,袁崇焕挺身而出,投笔从戎。出镇山海关。四年之后,努尔哈赤率兵十三万,攻打孤立无援的宁远,却被袁崇焕的一万守军打得大败而归。努尔哈赤纵横天下数十年,第一次尝到了惨败的滋味,还在战斗中被打伤,不久郁郁死去。这是明清的长期交战中,明军取得的首次胜利。又过了一年,皇太极欲为其父报仇,“灭此朝食”,亲率两黄旗两白旗精兵,围攻宁远、锦州,攻城不下,野战不克,损兵折将,连夜溃逃。袁崇焕从此威震辽东,令清兵闻名丧胆。真英雄也! 面对如此英雄,崇祯二年(1629年),皇太极采用了汉奸高鸿中的建议,率领大军,绕过袁崇焕驻防的辽东,直抵北京城下。袁公知后,两昼夜急驰三百余里,以九千士兵与皇太极10多万大军对阵于广渠门外,亲披甲胄,临阵督战,战士无不以一当十,奋力杀敌,终于击退清兵,保住京师。真乃一代名将! 遍观历史,文人为将而立如此巨功者,无出其右。但崇祯又是如何款待救了他的小命的袁大将军的?——立捕下狱! 这是有征象的。先前,当袁将军带领五千人马从宁远赶到京城时,提出我军人马疲惫,要在城内小憩时,竟被崇祯予以拒绝。最后只得在无多少防御措施的野外与清军决战。可见崇祯实在是个没良心的糊涂皇帝。 我们的民族是这样对待自己的英雄,可袁公至死也不曾忘怀自己的民族。 袁公生前并不是没有料到这样的结局。他曾对崇祯说:“以臣之力,制全辽有余,调众口不足。一出国门,便成万里,忌能妒功,夫岂无人。即不以权力掣臣肘,亦能以意见乱臣谋。”崇祯当时答应了,谕之曰:“卿无疑虑,朕自有主持。”可惜,崇祯实在是不值得信任的无用之辈。 袁崇焕这样的伟大人物,在生前已赢得不少忠义之士的钦慕。 一生事业总成空, 半世功名在梦中。 死后不愁无勇将, 忠魂依旧保辽东!
第一式:带刀势足并立,右膝稍弯,名曰『雌雄脚』。左手按刀鞘,右手按刀把;左肩向前颠步,进左脚於右,再左转;进右步,拔刀。 第二式:出刀势 右手阳掌,出刀於右,斜横刀尖在左,示胃腹大空向敌,彼枪札入,略偷左脚移於后,用刀把枒下枪,随加左手共持刀把,则刀尖斜横右边,以右肩向敌。彼枪又札入,即起拏砍一刀,以成外看势,彼枪又札入,斜进右脚,刀背勾开枪,即进右脚砍杀。又一著如前出刀之势,彼枪札入,亦如前移步,刀把枒下枪大份左脚,右转身,进右步,背砍一刀。 第三式:压刀势 右手阴持刀,蹲身压下低势。左手直伸於后,刀尖斜向上,以便下式丢刀高起。 第四式:丢刀接刀势 压一刀,刀口向下,丢起刀,俟刀落下,右手阳仰接刀,刀丢起落下之时刀身毋需转动,则接手持把,刀口向前,则便运用,如刀丢起落下时转动不定、接持刀口不能向前、或左或右者,则刀难於运用矣。 第五式:按虎刀势 接刀在右,再好进步,听变埋蛇入洞二,劫从便砍杀。 第六式:背砍刀势 如先立外看势,彼枪从右札入,刀往右推,进左脚,偷右步,左转身,横靠一刀。 第七式:低插刀势 先立低看势,彼枪札左脚,低插一提,彼枪起札面,刀背开枪,斜进右脚砍杀。 第八式:单提刀势 右持刀,左身并手侧於右,突露左手外腹诱敌刮入,斜进左步於右,左挽枪,进右步,单刀直刺。 第九式:单刺刀势 单手刺刀,回挽五花,曲左肘,垫刀背,往上过,担右肩。 第十式:担肩刀势 刀横放右肩,前手垂於左。突露右手腹协,诱敌枪入札,左肘往右横垫开敌枪,左右二脚斜踏而入,随加左手,共持刀把砍杀。单提担肩二势,乃倭奴谲诱之法也,但人见此大空门而欺之,多用枪著实刮之,常堕计中矣,故云欺敌者亡。 第十一式:斜削刀势 如抱刀怀中,右肩向敌,彼刮右脚,用刀斜削开枪,然则刀偏於右,彼起枪札面,偷左步刀绕开枪,顺砍一刀。 第十二式:收刀势 完刀法,刀往头上左绕一刀。曲弯右手,以刀背搁於肘上,再用手,反拏刀杷入鞘。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