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横一竖钩儿♀ 夏家特8
27329
关注数: 178 粉丝数: 80 发帖数: 2,860 关注贴吧数: 27
从区块的角度分析近几年公交的调整为何缕缕被吐槽 近几年除了部分解决有路无车问题的调整(如53路)备受好评外,多数调整都被大面积吐槽,当然内中原因多种多样,其中很重要的原因是,很多人在选择居住地时,考量的重要一点就是自身活动区块间,公共交通的便利性,线路调整无疑打破了这种平衡,纠起本质,是线路调整时往往对线路所覆盖区间的职能考量不到位,所谓替代线路只是替代了部分区面的路线,而非替代了需求。 人们日常生活的区块大体可分为:居住区,生活区,工作区,交通枢纽等等,这些区块之间的联系是决定线路优质程度的最重要衡量标准,没有之一。 拿先前饱受争议的91路来举例,91路的前身是37路,37路客流大的原因是,方庄、劲松属于大型居住区,国贸、双井、属于这两个居住区半径5公里左右的工作区,而东单、西单、王府井又是这两大工作区和生活区半径10公里范围内的生活区,这样一天公交线所被赋予的职能和意义就非常关键,截线到大北窑后后的91路,没有了联系生活区的职能,但因为其有着联系大型生活区与周边大型工作区的职能,依然是上班族的重要通勤线路,再看看现在的91路,方庄劲松的居民,去八棵杨,百环干什么呢?把两个大型居住区连在一起瞬间是线路职能变得鸡肋起来,这对于专业的公交团队显然是一种低智商的操作,单单是72路可以替代劲松到大北窑这一段路线就可以如此调整么?此类的例子,诸如10路,99路等等数不胜数,如果调整只是单纯的根据大数据区间覆盖,玩儿摆火柴的游戏,动两根变成另一个形态,总数不变,21世纪这种逻辑也就是小学三年级的水准吧
首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