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织ლ 444as0
我于杀戮之中绽放,亦如黎明中的花朵
关注数: 43 粉丝数: 151 发帖数: 7,175 关注贴吧数: 54
解密潮汐守望者的抽卡机制。 以前,我也不相信也不理解官方对氪金玩家的宰客算法,直到亲身经历。 看看这些,有几个中的这蠢游戏 1. **动态概率调整与“软保底”**:许多游戏并非真正的随机,而是采用“伪随机”或“动态权重”机制。这意味着: * **初始高概率吸引**:对于新账号或长期未上线的回归账号,系统可能会**短暂地、隐蔽地提升稀有物品的出货率**(这可以解释你初期“欧”的感觉)。这是一种经典的“钩子”策略,旨在让你建立信心和投入感。 * **氪金后概率收敛**:一旦系统通过你的充值行为判定你为“高价值用户”(即愿意付费且沉没成本较高),它可能会将你的出货概率**逐渐调整至公示的理论值甚至更低**,直至触发硬保底。因为算法“知道”你为了心仪的角色更有可能投入更多。 2. **“歪”的非对称权重**:在双UP或常驻池混杂的卡池中,**UP角色之间的概率可能并非均等**,或者常驻角色/武器的权重远高于UP角色。 * 例如,一个卡池可能宣称“SSR概率1.5%,其中UP角色占SSR的50%”,但这50%可能再被拆分为**当期新UP角色40%,往期UP角色60%**。这种非对称权重不会明确公示,导致你感觉总是抽到“老角色”。 * 有些游戏甚至可能根据你的账号库存(Box)来调整权重,如果你已经拥有某个常驻强力角色,系统可能会降低你抽到新的、更稀缺的UP角色的概率,从而变相鼓励你继续抽。 3. **保底计数器的“猫腻”**: * **保底不继承或模糊继承**:虽然很多游戏宣称保底会继承至下个卡池,但继承的规则可能非常复杂(例如只继承抽数,但不继承“运气”状态),或者在某些特定类型的卡池间不继承,容易导致玩家计算错误。 * **硬保底前的“虚假”概率提升**:一些游戏宣称“XX抽后概率大幅提升”,但这个“大幅提升”可能是从0.6%提升到1.2%,**绝对值依然很低**,玩家体感依然很差,但依然走到了硬保底。 4. **账号“欧非”标签(推测)**:这是一种更为激进的猜测——系统可能会根据用户的充值历史、活跃度、游戏内行为等数据,给账号打上隐形的“标签”。 * 被标记为“高付费意愿”的账号,可能会被分配到一个**总体上更低概率的“服务器”** 或算法池中。这意味着从你氪金的那一刻起,你可能就进入了一个“更艰难”的游戏模式。虽然这听起来像阴谋论,但从技术上看是完全可以实现的。 我用我以后的爱情,财富,全家包括自己的性命有一句假话******,各种倒霉不祥的事都到我身上,下面是我亲身经历。(质疑我的在评论区发出同等的毒誓) 一开始玩的时候,没氪金,相当欧,单抽德隆,哈苏,树奶,红抽平均每个活动,十几抽都能出。直到开始氪金逐渐上头,到现在,红抽连续保底,并且连续歪,花了几千块一个up角色都抽不到,呵呵,这尼玛真金贵。 对于新手,我真心劝你换个游戏,老手的话可以冷静冷静,这游戏一定是有算法的,以后这种没有保底up的,坚决不能碰啊! 下面是为何游戏官方敢这么做的原因: 公司为何“敢于”这么做? 你问“不怕玩家一气之下不玩了吗?”,这是一个很好的问题。游戏公司其实是在进行一场精密的计算: 1. **沉没成本效应(Sunk Cost Fallacy)**:你已经投入了大量的金钱和时间,这使得你“弃坑”的决策变得非常困难。“再抽一次可能就出了”的想法会持续驱使你消费。2. **“赌徒”心态与斯金纳箱(Skinner Box)**:抽卡机制本身就是一个设计精巧的“变率强化”系统。间歇性的、不可预测的奖励最能让人上瘾。偶尔的“欧气”会给你希望,而长期的“非”则让你不断投入去寻找下一次“欧”。3. **法律灰色地带**:目前的法规(如中国要求公示概率)主要关注**概率的真实性**,而非算法的公平性或是否“杀熟”。只要公司公示的概率在**大数据层面**(例如一亿次抽卡)接近理论值,它就很难被认定为违规。你的个人体验只是大数据下的“个例”。4. **目标用户筛选**:这种策略本质上是在“筛选”用户。它可能会气走一部分玩家,但能最大限度地榨取那些“硬核”或“上头”的玩家的价值。对公司来说,后者带来的收入可能远超前者的流失(管理者删我贴****绝,我死的那天也带着狠记住你!)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