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盗103 强盗103
安忍不动,犹如秘藏!
关注数: 7 粉丝数: 298 发帖数: 8,656 关注贴吧数: 0
佛教,十四无畏! 楞严经》卷六载,观世音菩萨闻熏闻修,以金刚三昧无作妙力与诸十方三世、六道等一切众生同一悲仰,令诸众生获得十四种无畏功德。   一者,由我不自观音,以观观者,令彼十方苦恼众生,观其音声,即得解脱。   灭除苦恼 (此段说菩萨施众生无畏苦恼难)逼迫外身,名苦;逼迫内心,名恼。菩萨不自观世间之音声,只观能观者是谁,所以智光不外照,不随声尘所起知见,没有虚妄,一切真寂,所以不受苦恼。因此,受苦众生,但能一心称菩萨名,菩萨则观其称念音声,寻声救苦,令其即得解脱苦恼,是为苦恼无畏。   二者,知见旋复,令诸众生,设入大火,火不能烧。   灭除火难 (此段说菩萨施众生无畏大火难)知见旋复者,在心名叫「知」,在眼叫做「见」;「知」、「见」之性热,则属于火。众生执着知见,而菩萨则能旋转知见,回复真空,复归自性之真知真见,心体内寂,内见觉之火既息,而外间一切果报大火,恶业大火,烦恼大火,都不能烧,此即大士以自证之力加被众生,故一心称名者,即为大悲威光所摄,不堕火难,则大火难无畏矣。   三者,观听旋复,令诸众生,大水所漂,水不能溺。   灭除水难 (此段说菩萨施众生无畏大水难)观听旋复者,「观」和「听」之性动,闻根是属于水,与一切水性相通,虚明湛寂,菩萨能够旋转观听,以复真空,闻业既除,所以水不能溺。是大士以自证之力加被众生,使众生之果报水、恶业水、烦恼水,一切都不能溺,灭除九界妄水,而登佛彼岸,是故大水难无畏。   四者,断灭妄想,心无杀害,令诸众生,入诸鬼国,鬼不能害。   脱除鬼难 (此段说菩萨施众生无畏恶鬼及罗刹鬼国难)菩萨证悟实性,断灭妄想,妄想既灭,心无杀害念,完全超越鬼神的心理行为。若众生法自在,菩萨观机逗教为菩萨众生说辩才被逗设使众生入于罗刹鬼国,鬼亦不能害,如此则无畏罗刹恶鬼矣。   五者,熏闻成闻,六根销复,同于声听,能令众生,临当被害,刀段段坏,使其兵戈,犹如割水,亦如吹光,性无摇动。   脱除刑难 (此段说菩萨施众生无畏刀兵刑具难)熏闻成闻者,是菩萨反闻自性,本觉内熏,返妄闻而归真闻,耳根既返源,六根同时清净。六根害人,与兵刃无异。菩萨六根既皆消灭,以复真空,一切尘境,同于声尘听闻之性。菩萨以此不动不坏的根本加被众生,众生临当被害,恭敬称念菩萨,则刀刃所加,段段折坏,纵然其刀不坏,其身亦无所损,犹如以刀割水,水无断痕,如风吹光,光不息灭,自然无畏刀兵刑罚之难矣。   六者,闻熏精明,明遍法界,则诸幽暗性不能全,能令众生,药叉罗刹,鸠盘茶鬼,及毗舍遮,富单那等,虽近其傍,目不能视。   脱除祟难 (此段说菩萨施众生无畏鬼祟难)药叉(又名轻捷,食人之男鬼);罗刹(又名可畏,食人之女鬼)。人尸若臭,可以咒养令其新鲜而后食,属北方天王管辖。鸠盘茶(魇魅鬼),能魇魅于人,属南方增长天王管辖。毗舍(噉精气鬼),能噉人及五谷之精气,乃东方持国天王管辖。富单那(热病鬼),乃西方广目天王管辖。其余诸鬼,性皆幽暗。菩萨闻熏功深,达到极至时,本元真精,晶莹发光,明照法界,譬如烈日,幽暗即消;众生虽被药叉诸幽暗者来近其侧,然菩萨之精明能使药叉之目受明夺,自不能视,则诸鬼难亦无畏矣。   七者,音性圆销,观听返入,离诸尘妄,能令众生,禁系枷锁,所不能着。   脱除囚难 (此段说菩萨施众生无畏枷锁难)音性圆销者,是当返闻时,音声动静二性,了然不生,观听返入,根尘双灭,如是内无所系,外无所拘束,是谓受虚妄声尘系缚,菩萨以此妙力加被众生,遇难人民,若能一心称念圣号,即成感应,禁系枷锁,(在颈名枷,练脚名锁)都不能着其身,自然而脱,此为枷锁难无畏矣。   八者,灭音圆闻,遍生慈力,能令众生,经过险路,贼不能劫。   脱除贼难 (此段说菩萨施众生无畏贼难)灭音圆闻者,即菩萨反闻入流时,灭音而解脱声尘的结缚,反闻而圆证根性,外没有敌对,皆融于一心,故能遍生慈力,菩萨以此修行力,大利众生,令彼得乐,是故众生能志心称念圣号,经于险路如行坦途,或遇恶寇,惨心毒人者,悉化慈悲眷属,是为劫贼难无畏。   九者,熏闻离尘,色所不劫,能令一切多淫众生,远离贪欲。   离贪 (此段说菩萨施众生无畏贪毒难)贪、瞋、痴,名为三时,能毒害法身慧命,甚可怖畏。熏闻离尘,色不能劫者,是菩萨因熏闻而离声尘,不被色尘所劫,六尘结缚齐解,随色现色,不为色所劫持,如镜现影,如水现形,能使一切性多淫念之人,远离贪爱欲乐。是以言三毒无畏者,非纵恶无所畏,乃由持菩萨名离毒,是为无畏。又贪瞋痴是三涂因,多贪众生堕地狱;多瞋众生堕饿鬼;多痴则堕畜生,故应常念观世音菩萨以消灭三毒。   十者,纯音无尘,根境圆融,无对所对,能令一切忿恨众生,离诸瞋恚。   离瞋 (此段说菩萨施众生无畏瞋毒难)纯音无尘是纯一清净的闻音妙性,没有所对的声尘,外无所对之境,内也没有能对的根,根与境圆融一体;瞋怒生于拂逆敌对,既绝对待,瞋恚自无从而生。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菩萨以自证的无瞋妙力,使心怀忿恨的众生,仗慈风扫除恚热,离诸瞋恚,自可无畏矣。   十一者,销尘旋明,法界身心,犹如琉璃,朗彻无碍,能令一切昏钝性障诸阿颠迦,永离痴暗。   离痴 (此段说菩萨施众生无畏痴毒难)妄尘所蔽,无明所障,名之为痴。具足见惑为昏;具足思惑为钝;具足无明为性障。消尘旋明者,谓菩萨消除所缘之妄尘,旋复自性之本明,脱黏内伏,伏归元真,发本明耀,所以外之法界、内之身心,犹如琉璃宝,洞然朗照,内外明彻,无所障碍,菩萨以此自证之大智妙力,加被众生,能令一切无善心之昏迷愚痴众生远离痴暗钝愚。阿颠迦,又名无善心,痴之最重也。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以正念而袪邪执,仗智日以破昏蒙,便得永离痴暗,则痴毒可无畏矣。   十二者,融形复闻,不动道场,涉入世间,不坏世界,能遍十方,供养微尘诸佛如来,各各佛边为法王子,能令法界无子众生,欲求男者,诞生福德智慧之男。   应求男 (此段说菩萨应众生求男愿)世人如无儿子,必生三畏。一畏年老无人照料;二畏后事无人办理;三畏宗嗣无人继承,香灯断绝,由此三畏故必求生男。观世音菩萨大慈大悲,为满众生所愿,化四大假合的幻形,归返一真的闻性,浑身成一圆融清净宝觉,不动道场而涉入世间,随类现身,依理成事,又不破坏世间之假相,能遍至十方,供养微尘诸佛,禀承其法,各为法子,而能绍继法王,有男子之道,故能感而生男。礼拜供养观世音菩萨,菩萨以这种福慧妙力加被众生,能令法界无子众生,生德福智慧之男,此则为求男无畏矣。   十三者,六根圆通,明照无二,含十方界,立大圆镜空如来藏,承顺十方微尘如来,秘密法门,受领无失,能令法界无子众生,欲求女者,诞生端正福德柔顺,众人爱敬有相之女。   应求女 (此段说菩萨应众生求女愿)古德云:男承内嗣,女结外亲,有男无女,亦非全美。菩萨六根圆通,明照无二,通达无碍,含摄法界,如大圆镜,以此承顺法门,受领无失。承顺即坤仪柔德,有女子之道,故能感而生女。果能礼拜供养观世音菩萨,菩萨以此自在妙力加被众生,能令法界无女之众生得端正福德柔顺之女,是为求女无畏。   十四者,此三千大千世界百亿日月,现住世间诸法王子,有六十二恒河沙数,修法垂范,教化众生,随顺众生,方便智慧,各各不同,由我所得圆通本根,发妙耳门,然后身心微妙含容,周遍法界,能令众生持我名号,与彼共持六十二恒河沙诸法王子,二人福德正等无异。   持名得福 (此段说持名菩萨施无畏)众生有以但持观世音菩萨名,不持诸菩萨名者,恐一名不及多名而生怖畏。此三千大千世界(指娑婆世界),有一百亿须弥山、有一百亿日月、有一百亿四天下、有六十二恒河沙数之多的法王子,住三界六道之内,随类化身,亲作式范,教化众生,随顺众生的根性,以方便智,用各种权宜方法,善巧教化。观音菩萨得真圆通,能使求福众生持彼名号,就等同持六十二恒河沙诸法王子名及持无数菩萨名号一样,是为持名无畏。 海棠盈香 推荐于:2016-05-24 4 1
鬼谷子七术!修正版! 译文   要使精神旺盛充沛,必须效法五龙。旺盛的精神中包含着五脏的精气,精神是五脏精气的统帅,心是精神的依托之所。只有道德才能使精神伟大,所以养神的方法归结为道。道是天地的开始,道产生一,一是万物的开端。万物的创造,天的产生,都是道的作用。道包容着无形的化育之气,在天地产生前便形成了。没有谁能看到它,没有谁能叫出它的名称,只好叫它做"神灵"。所以说,道是神明的根源,一是变化的开端。因此,人们只有用道德涵养五气,心里能守住一,才能掌握住道术。道术是根据道而采用的策略、方法,是心气按规律活动的结果。精神是道术的使者。人体的九窍、人体的器官,都是气进进出出的门户,都由心所总管。   直接从上天获得本性的人,叫做真人。真人是与上天结成一体而掌握道的人。通过专心学习磨炼而掌握道的人,叫做圣人;圣人是触类旁通而掌握道的。人类的肉体与性命,都是出于天地的造化。人类了解各类事物,都是通过九窍。如果有疑惑不解的地方.要通过心的思考而运用道术判断;如果没有道术,一定不会通达。通达之后,五脏精气得到培养,这时要努力使精神保持镇静专一。这便叫做"化",即合符造化的精妙境界。五脏精气达到了化的境界,便产生志向、思想、精神、道德,精神是统一管理这四者的。宁静平和便可以养气,养气便可以使得志向、思想、精神、道德四者获得和谐,永不衰败,向四方散发威势。什么事都可以办到,长存不散,这便叫做一身达到了神化的境界,这种人便叫真人。真人,是跟天与道合一的,他能够坚守"一",而且产生并养育万物.怀着上天之心.施行道德.他是用无为之道指导思想而发出威势的人。游说之士通晓了这一点,精神旺盛充沛,才能培养志向。 心培养志向要效法灵龟。之所以需要培养志向,是因为如果不培养志向,心的思想活动便不会畅达。如果有了某种欲望,老是放在心里考虑,那么,志向便被欲望所役使。欲望多了,心便分散;心分散了,志向便衰弱;志向衰弱了,思想活动便不畅达。心的思想活动专一,欲望便无隙可乘;欲望无隙可乘,志向意愿便不会衰弱;志向意愿不衰弱,思路便会畅达。思路畅达,和气便流通;和气流通,乱气便不会在胸中烦乱。所以,对内要培养志气,对外要了解人。培养志气就会心思畅通,了解别人就会职责明确。如果要把培养志气之术用于对人,就一定先要考察他是如何培养志气的。了解别人的志气的盛衰状况,就可以培养他的志气:观察别人的志趣爱好,就可以了解他的才能。   如果不培养志气,心气就不稳固;心气不稳固,思路便不通畅;思路不通畅,意志便不坚实;意志不坚实,应对便不理直气壮;应对不理直气壮,就是丧失志向和心气衰弱的表现。丧失志向和心气衰弱,说明他的精神颓丧了。精神颓丧,便会恍惚不清;神志恍惚不清,就不可能专一地探求、领会事理。由此可见,培养志向的重要。如何培养志向呢?首先要从使自己镇定开始;自己镇定了,志向意愿便会充实坚定;志向意愿充实坚定,威势就不会分散。精神明畅,经常固守,就能够震慑对方。 要使思想充实,必须效法螣蛇。思想充实,产生于气的思考活动。心要求安静,思考要求深远。心一安静,精神便会爽朗充沛;思考一深远,谋划事情便能周详。精神爽朗充沛,志向就不可能扰乱;谋划周详,事业的成功便没有隰隔。思想坚定,心里便顺畅;心里安静,他所作的一切便不会有差错。精神便自得其所,便会专一集中。如果思想活动不安定而游离在外,奸邪之徒便可凭借这种状况干坏事,欺诈阴谋便可乘机迷惑自己,于是说出话来便不会经过心的仔细思考。所以,要使心术真诚。必须坚守专一之道而不改变,等待别人开诚相见。彼此交流。认真听取和接受别人的意见。计谋是关系国家成败的关键。如果思想不交融,听到的情况便不周详;接受的东西不恰当,计谋就会发生失误。那么,思想上便没有真诚可信的东西,变得空虚而不实在。   要自然无为,使得五脏和谐,六腑通畅,精、神、魂、魄都能固守不动。这样便可以精神内敛来洞察一切、听取一切.便可以志向坚定,使头脑达到毫无杂念的空灵境界。等待神妙的灵感活动往来。从而可以观察天地的开辟,了解造化万物的规律。发现阴阳二气周而复始的变化,探讨出人世间治国方法的原理。这便叫做:不出门户便可了解天下的万事万物.不把头探出窗外便可了解自然界的变化规律;没有见到事物便可叫出它的名称.不走动便可以达到目的地。这便叫做"道知",即凭借道来了解一切。凭道来了解一切,可以通达神明,可以应接万事万物而精神安如泰山。 发挥威力,要效法伏在地上准备出击的熊。只有在旺盛的精神笼罩之下,威力才能充分发挥。所以,要使志向坚定,思想安静,精神集中,威力才能盛大。威力发挥要盛大,凭着内部的充实坚定;内部充实坚定,威力发出便没有谁能抵挡。没有谁能抵挡.就能以发出的威力震动别人,那威势像天一样无不覆盖。这便是用坚实去对付虚弱,用有威力去对付无威力。这就好像"镒"和"铢"比较一样,相差悬殊。 所以,只要一动便一定有人跟从,一唱便一定有人附和。只要弯动一个指头,便可看到其他指头的变化。威势一发出,就可使情况发生变化,没有谁能够阻挡。对唱和的状况进行周详考察.可以发现对方的任何间隙.明了活动变化的情况,于是威力就可以发挥出来。自己要活动变化,一定先要培养志向、隐蔽意图,从而观察对方的间隙,把握住时机。使自己思想意志充实坚定,是养护自己的方法;自己讲求退让,便是使别人驯服的方法。所以,能够"神存兵亡",即精神专注而进击之势毫不表现出来,那便是大有可为的形势。 散发威势。即利用权威和有利形势采取行动,要效法鸷鸟。散发威势,是由精神主宰的。要散发威势,一定要抓住间隙(时机)采取行动。威力收敛集中,内部精神旺盛,善于利用对方的间隙采取行动,那么,威势便可以发散出去。散发威势时,要思想虚静,从而考虑周详;要意志充沛,从而能够决断。如果意志衰微,便会丧失威势,加上精神不专一,那么。说起话来便会不中肯,而且前后矛盾,变化不定。所以,要观察对方的思想意志和办事标准,运用揣摩之术游说他,并采取不同的政治权谋谋划各种事情,有时圆转灵活,有时方正直率。如果缺少间隙或意志等主客观条件,就不能发散威势。因为散势必须等待间隙而采取行动,一行动便要发出威势。所以,那些善于发现间隙(时机)的人,一定是内部蓄积着五脏精气,对外能观察形势的虚实。他一旦行动.便不会失去散发威势的实效,便会紧紧抓住对方的思想意志。及时了解对方的计谋。总之,形势是决定利害的,也是能够权变并发挥威力的条件。威势衰败,往往是因为不能够集中精神去审察事物结果。 要像圆珠那样运转自如,就使用猛兽功法。所谓要像圆珠那样运转自如,便是指计谋没有穷尽。要能使计谋无穷运转,必须要有圣人的胸怀,从而探究不可估量的智慧,以这种不可估量的智慧来通晓心术。自然之道是神妙莫测的,处于一种混沌的统一状态。用变化的观点来讨论万事万物,所阐明的道理是无穷无尽的。智慧谋略,各有各的形态。有的灵活圆转,有的方正直率,有的公开,有的隐秘,有的顺利,有的凶险,这是为了应付不同的事类。所以,圣人根据这种情况以运用智谋,像圆珠运转,以求计谋与事物状况相吻合。他发扬自然造化之道,谋略开始后的一切举动无不包容自然造化之道,从而能观察研究神妙莫测的领域。   天地是没有终极的,人事是变化无穷的,各自按照自然之道而形成类别。观察一个人的计谋,便可预测他的吉凶、成败的结局。计谋像圆珠一样运转变化,有的转化为吉,有的转化为祸。圣人凭借自然之道,能够预先了解事物的成败,因此能够灵活运转而确立某种方正的策略,抓住事物成败的关键。圆转灵活,是为了使彼此意见融洽;方正直率,是为了正确地处理事务。运转变化,是为了观察计谋的得失;接触外物,即与人交往,是为了观察别人进退的意图。只有了解事物的关键,把握对方的主要想法,才能跟对方紧密联合,使彼此的主张一致。 减损杂念、心神专一是判断事物隐微征兆的方法。事件有偶然巧合,万物都有成有败。隐微的变化,不可不仔细观察。所以,圣人用顺应自然的无为之道来对待所获得的情况,观察言辞要与事功相结合。心神专一,是为了了解事物;减少杂念,是为了坚决行动。行动了,解说了,外界还是不赞同,圣人不强加辞令进行辩解。所以,聪明人不因为自己的主张而排斥掉别人的主张。因而能够做到语言扼要而不繁琐,心里虚静而不乱想,志向坚定而不被扰乱,意念正当而不偏邪。适应事物的难易状况,然后制定谋略,顺应自然之道来作实际努力。如果能够使对方圆转灵活的策略不能实现,使对方方正直率的计谋不能确立,那就叫做“大功”。谋略的增减变化,都要仔细讨论得失。要善于利用“分威”、“散势”的权谋。发现对方的用心,了解隐微的征兆,然后再进行决断。总之,善于减损杂念而心神专一的人,他处理事物,就像挖开千丈大堤放水下流,或者像在万丈深谷中转动圆滑的石头一样。
鬼谷子七术! 【译文】 要使人的精神旺盛,就要效法五龙。旺盛的精神中有五气,精神是五气的总帅,心灵是五气的住所,品德是精神在人身上的表现。凡属培养精神的地方都归于“道”。所谓“道”,就是天地的本源,是天地的纲纪。创造万物的地方,就是天产生的地方。化育万物的气,在天地之前就形成了,可是没有人见过它的形状,也没有人知道它的名称。于是称之为“神灵”。所以说,“道”是神明的源泉,而“一”是变化的开端。品德可养五气,心能总揽五气,于是产生了“术”。“术”是心气的通道,是魂魄的使者。人体上的九个孔和十二舍是气进出人体的门户,心是这些的总管。从上天得到生命的人是真人,真人与天溶为一体。明白这些道数的人,是通过内心的修炼才明白的,这就叫作“圣人”,圣人能以此类推而明白一切道理,人与万物一起生成,都是事物变化的结果。人所以能知晓事物,主要是有九个可以接受事物的“窍”。如果对事物有所疑惑,就要采取一定的方法去排除,如果仍然不通,那就是方法不当。当九窍畅通之时,五气就会得到滋养,滋养五气就要使精气住下,这就是所说的“化”。所谓化,必须有五气,主要是指志、思、神、心、德而言,其中“神”是五气的总帅。如果宁静、祥和就能养气,养气就能得到祥和。这四个方面都不哀弱,周围就构不成威胁,对这种情况可以用“无为”来处之。把五气寓于自身,就是所谓神化,当这种神化归于自身时,那就是真人了。 所谓真人,就是已经把自身与自然溶为一体,与大道完全符合,坚守无为法则来化育万物,他们以大自然的胸怀,广施善德来滋养五气,本着无为法则,包容智虑、思意,施展神威。士人如能心术通达,心神盛大,就能修养自己的心志。 修养心志的办法是效法灵龟。修养心志是由于思虑还没有通达。如果一个人有什么欲望,就会在心中想着去满足欲望。所以说心志不过是欲望的使者。欲望多了,心神就会涣散,意志就会消沉。意志消沉,思虑就无法通达。因此,心神专一,欲望就不会过多;欲望不多,意志就不会消沉;意志不消沉,思想脉络就会畅通;思想脉络畅通,就能心气和顺;心气和通就没有乱气郁积于心中。 因此,对内要以修养自己的五气为主。对外,要明察各种人物。修养自己可以使心情舒畅;了解他人可以知人善任。如果想重用一个人,应先知道他的养气功夫,因为只有了解了一个人的五气和心志的盛衰之后,才能继续修养他的五气和心志,然后再观察他的心志是否安稳,了解他的才能到底有多大。 如果一个人的心志都得不到修养,那么五气就不会稳固;五气不稳固,思想就不会舒畅;思想不舒畅,意志就不会坚定;意志不坚定,应付外界的能力就不强;应付外界能力不强,就容易丧失意志,心里空虚;丧失意志,心里空虚,就丧失了神智;人一旦丧失了神智,他的精神就会陷入恍惚的状态;精神一旦陷入恍惚状态,那么他的意志、心气、精神三者就不会协调一致。 所以修养意志的首要前提是安定自己。自己安定了意志才能坚定;意志坚定了,威势才不分散,精神才能固守。只有这样,才能使对手的威势分散。 要坚定意志,就要效法 蛇。坚定意志就是要在五气和思想上下功夫。心情要安祥宁静,思虑要周到深远。只有心情安祥宁静,精神就会愉快;只有思虑深远,计谋才能成功。精神愉快,心志就不会紊乱;计谋成功,功业就不可抹杀。 意志和思虑能安定,心情就能安祥,其行为没有差错,精神就能宁静。如果胆识和心气都是暂时寄住,那么奸邪就会乘虚而入,诈谋也会乘机来施展,讲出的话也不是经过用心考虑的。所以要坚信通达心灵的方法,信守纯真始终不变,静静地等待意志和思虑的交汇,听候期待这一时机的到来。计谋是国家存亡的关键,思虑不与意志交会,所听到的事就不详明。即使等候,时机也不会到来,计谋也就失去了作用,那么意志也就无所依赖,计谋也就成了虚而不实的东西。所以,思虑计谋时务心要做到意志坚强,心气宁静。无为要求安静五脏和通六腑,使精神、魂魄固守纯真,不为外界所动。于是就可以对内自我省察,对外听取消息。凝神定志,神游太虚幻境,等待时机与神仙往来,观察开天辟地的规律,了解自然界万物演变的过程,揭示阴阳变化的规律,探索人世间治国安邦的道理。这样自己不出门就可以知晓天下大事,不开窗就可以看见天道,没看见民众就发出命令,没推行政令就天下大治,这就是所谓的“道”。它可以与神明交往,与无限的世界相应和,并能使神明长驻心中。 分布隐蔽威风,就要效法伏熊。所谓分威,就是把威风一部分掩蔽起来。要平心静气地坚持志向,使精神归于心舍,那么威风就因为阻碍而更加强劲。威风因隐伏而强劲,内心就更坚定有底。内心坚定,就所向无敌。所向无敌,就可用分布隐伏威风来壮大气势。使其像天一样壮阔。用实来取虚,用有来取无,就像用镒来称珠一样轻而易举。因此,只要行动,就会有人跟随;只要呐喊,就会有人附和。只要屈起一个指头,就可以观察其余各指,只要能见到各指活动的情形,就说明外人无法离间他们。如果通晓唱和的道理,就可用离间的方法去加大敌人的裂痕。如果审察透彻,就可使敌人的弱点暴露出来。这样行动就不会盲目,威势也可以分散一些。将要有所行动必须先修养心志,并把意图隐蔽起来,暗中观察对手的漏洞。凡是懂得坚持自己意志的人,就是能自我养气的人。凡是知道谦让的人,就是能替人养气的人。因此要设法让精神的交往发展下去,让武力争斗得以化解。这就是所要实现的形势。 散开舒展气势就要效法鸷鸟。散开气势是由精神支配,实行时必须沿着空隙运行,才能威风壮大、内力强盛。如果寻找缝隙运行,那么气势就可以散开。散开气势的人,能包容一切和决定一切。意念一旦丧失威势,精神就会陷于涣散,言语就会外露无常。为此,要考察对方意志的度数,以便用揣摩之术来图谋大事,比较方圆,衡量长短。如果没有间隙就不分散气势。所谓散势,就是等待适当时机而行动。一旦采取行动,气势就会分散。因此,善于研究用间的人,一定要对内精通五气,对外观察虚实。即使行动,也不使自己失之于分散。行动起来以后就要跟踪对方的思路,并掌握对方的计谋。有气势,就可以决定利弊得失,就可以威胁权变的结局;气势一旦衰败,就没有必要再费心去认真研究了。 要把智谋运用得像转动圆球一样,就要效法猛兽。所谓转圆,是一种变化无穷的计谋。要有无穷的计谋,必须有圣人的胸怀,以施展深不可测的智慧,再使用深不可测的智慧来沟通心术。娜怕在神明与天道混为一体之时,也可以推测出事物变化的道理,可以解释宇宙无穷无尽的奥秘。不论是智慧韬略还是奇计良谋,都各有各的形式和内容。或是圆略,或是方略,有阴谋、有阳谋、有吉智,有凶智,都因事物的不同而不同。圣人凭借这些智谋的运用,转圆变化以求得与道相合。从创造化育万事万物的人开始,各种活动和行为没有不与天道相合的,借此也可以反映自己的内心世界。天地是广大无边的,人事是无穷无尽的。所有这些又各以其特点分成不同的类别。考察其中的计谋,就可以知道成败的结果。所谓转圆,或转而吉,或转而凶。圣人凭借道来预测存亡大事,于是也知道了转圆是为了就方。所谓圆,就是为了便于语言合转;所谓方;就是为使事物稳定;所谓转化,是为了观察计谋;所谓接物,是考察进退的想法。对这四种办法要融汇贯通,然后归纳出要点和结论,以发展圣人的学说。 要预测事物的损益就要效法灵蓍。所谓损益,取决于事物刚刚有征兆的时候。事情的发展有是否适时的问题,也有成败的问题,即使是很轻微的变化,也不可不细心观察。所以圣人用无为来对待有德之人,当对方说话时就观察他的言辞,并考核对方所做的事。“益”,是要了解的对象。“损”,是要实施的行动。无论是损还是益都有行不通的时候。圣人对此并不勉强辩说。所以,圣人不以自己的言论来改变人家的言论。言辞不烦琐,内心也不浮燥。意志不乱,思虑不邪,当事情遇到麻烦时,就为之谋划,把自然的规律作为内容。圆的计谋不善自运行,方的计谋不随便停止,这就叫作“大功”。不论是益是损,都是借助语言工具进行的。运用分威散势的方法来处理政界斗争,以体现“兑”的威力。事情刚刚出现征兆时,就要及时为之决断。所以说,善于损兑的人,就好像在千仞的大堤上决口放水,又好像在万丈的高山上向下滚动圆石。
鬼谷子七术! 【译文】 要使人的精神旺盛,就要效法五龙。旺盛的精神中有五气,精神是五气的总帅,心灵是五气的住所,品德是精神在人身上的表现。凡属培养精神的地方都归于“道”。所谓“道”,就是天地的本源,是天地的纲纪。创造万物的地方,就是天产生的地方。化育万物的气,在天地之前就形成了,可是没有人见过它的形状,也没有人知道它的名称。于是称之为“神灵”。所以说,“道”是神明的源泉,而“一”是变化的开端。品德可养五气,心能总揽五气,于是产生了“术”。“术”是心气的通道,是魂魄的使者。人体上的九个孔和十二舍是气进出人体的门户,心是这些的总管。从上天得到生命的人是真人,真人与天溶为一体。明白这些道数的人,是通过内心的修炼才明白的,这就叫作“圣人”,圣人能以此类推而明白一切道理,人与万物一起生成,都是事物变化的结果。人所以能知晓事物,主要是有九个可以接受事物的“窍”。如果对事物有所疑惑,就要采取一定的方法去排除,如果仍然不通,那就是方法不当。当九窍畅通之时,五气就会得到滋养,滋养五气就要使精气住下,这就是所说的“化”。所谓化,必须有五气,主要是指志、思、神、心、德而言,其中“神”是五气的总帅。如果宁静、祥和就能养气,养气就能得到祥和。这四个方面都不哀弱,周围就构不成威胁,对这种情况可以用“无为”来处之。把五气寓于自身,就是所谓神化,当这种神化归于自身时,那就是真人了。 所谓真人,就是已经把自身与自然溶为一体,与大道完全符合,坚守无为法则来化育万物,他们以大自然的胸怀,广施善德来滋养五气,本着无为法则,包容智虑、思意,施展神威。士人如能心术通达,心神盛大,就能修养自己的心志。 修养心志的办法是效法灵龟。修养心志是由于思虑还没有通达。如果一个人有什么欲望,就会在心中想着去满足欲望。所以说心志不过是欲望的使者。欲望多了,心神就会涣散,意志就会消沉。意志消沉,思虑就无法通达。因此,心神专一,欲望就不会过多;欲望不多,意志就不会消沉;意志不消沉,思想脉络就会畅通;思想脉络畅通,就能心气和顺;心气和通就没有乱气郁积于心中。 因此,对内要以修养自己的五气为主。对外,要明察各种人物。修养自己可以使心情舒畅;了解他人可以知人善任。如果想重用一个人,应先知道他的养气功夫,因为只有了解了一个人的五气和心志的盛衰之后,才能继续修养他的五气和心志,然后再观察他的心志是否安稳,了解他的才能到底有多大。 如果一个人的心志都得不到修养,那么五气就不会稳固;五气不稳固,思想就不会舒畅;思想不舒畅,意志就不会坚定;意志不坚定,应付外界的能力就不强;应付外界能力不强,就容易丧失意志,心里空虚;丧失意志,心里空虚,就丧失了神智;人一旦丧失了神智,他的精神就会陷入恍惚的状态;精神一旦陷入恍惚状态,那么他的意志、心气、精神三者就不会协调一致。 所以修养意志的首要前提是安定自己。自己安定了意志才能坚定;意志坚定了,威势才不分散,精神才能固守。只有这样,才能使对手的威势分散。 要坚定意志,就要效法 蛇。坚定意志就是要在五气和思想上下功夫。心情要安祥宁静,思虑要周到深远。只有心情安祥宁静,精神就会愉快;只有思虑深远,计谋才能成功。精神愉快,心志就不会紊乱;计谋成功,功业就不可抹杀。 意志和思虑能安定,心情就能安祥,其行为没有差错,精神就能宁静。如果胆识和心气都是暂时寄住,那么奸邪就会乘虚而入,诈谋也会乘机来施展,讲出的话也不是经过用心考虑的。所以要坚信通达心灵的方法,信守纯真始终不变,静静地等待意志和思虑的交汇,听候期待这一时机的到来。计谋是国家存亡的关键,思虑不与意志交会,所听到的事就不详明。即使等候,时机也不会到来,计谋也就失去了作用,那么意志也就无所依赖,计谋也就成了虚而不实的东西。所以,思虑计谋时务心要做到意志坚强,心气宁静。无为要求安静五脏和通六腑,使精神、魂魄固守纯真,不为外界所动。于是就可以对内自我省察,对外听取消息。凝神定志,神游太虚幻境,等待时机与神仙往来,观察开天辟地的规律,了解自然界万物演变的过程,揭示阴阳变化的规律,探索人世间治国安邦的道理。这样自己不出门就可以知晓天下大事,不开窗就可以看见天道,没看见民众就发出命令,没推行政令就天下大治,这就是所谓的“道”。它可以与神明交往,与无限的世界相应和,并能使神明长驻心中。 分布隐蔽威风,就要效法伏熊。所谓分威,就是把威风一部分掩蔽起来。要平心静气地坚持志向,使精神归于心舍,那么威风就因为阻碍而更加强劲。威风因隐伏而强劲,内心就更坚定有底。内心坚定,就所向无敌。所向无敌,就可用分布隐伏威风来壮大气势。使其像天一样壮阔。用实来取虚,用有来取无,就像用镒来称珠一样轻而易举。因此,只要行动,就会有人跟随;只要呐喊,就会有人附和。只要屈起一个指头,就可以观察其余各指,只要能见到各指活动的情形,就说明外人无法离间他们。如果通晓唱和的道理,就可用离间的方法去加大敌人的裂痕。如果审察透彻,就可使敌人的弱点暴露出来。这样行动就不会盲目,威势也可以分散一些。将要有所行动必须先修养心志,并把意图隐蔽起来,暗中观察对手的漏洞。凡是懂得坚持自己意志的人,就是能自我养气的人。凡是知道谦让的人,就是能替人养气的人。因此要设法让精神的交往发展下去,让武力争斗得以化解。这就是所要实现的形势。 散开舒展气势就要效法鸷鸟。散开气势是由精神支配,实行时必须沿着空隙运行,才能威风壮大、内力强盛。如果寻找缝隙运行,那么气势就可以散开。散开气势的人,能包容一切和决定一切。意念一旦丧失威势,精神就会陷于涣散,言语就会外露无常。为此,要考察对方意志的度数,以便用揣摩之术来图谋大事,比较方圆,衡量长短。如果没有间隙就不分散气势。所谓散势,就是等待适当时机而行动。一旦采取行动,气势就会分散。因此,善于研究用间的人,一定要对内精通五气,对外观察虚实。即使行动,也不使自己失之于分散。行动起来以后就要跟踪对方的思路,并掌握对方的计谋。有气势,就可以决定利弊得失,就可以威胁权变的结局;气势一旦衰败,就没有必要再费心去认真研究了。 要把智谋运用得像转动圆球一样,就要效法猛兽。所谓转圆,是一种变化无穷的计谋。要有无穷的计谋,必须有圣人的胸怀,以施展深不可测的智慧,再使用深不可测的智慧来沟通心术。娜怕在神明与天道混为一体之时,也可以推测出事物变化的道理,可以解释宇宙无穷无尽的奥秘。不论是智慧韬略还是奇计良谋,都各有各的形式和内容。或是圆略,或是方略,有阴谋、有阳谋、有吉智,有凶智,都因事物的不同而不同。圣人凭借这些智谋的运用,转圆变化以求得与道相合。从创造化育万事万物的人开始,各种活动和行为没有不与天道相合的,借此也可以反映自己的内心世界。天地是广大无边的,人事是无穷无尽的。所有这些又各以其特点分成不同的类别。考察其中的计谋,就可以知道成败的结果。所谓转圆,或转而吉,或转而凶。圣人凭借道来预测存亡大事,于是也知道了转圆是为了就方。所谓圆,就是为了便于语言合转;所谓方;就是为使事物稳定;所谓转化,是为了观察计谋;所谓接物,是考察进退的想法。对这四种办法要融汇贯通,然后归纳出要点和结论,以发展圣人的学说。 要预测事物的损益就要效法灵蓍。所谓损益,取决于事物刚刚有征兆的时候。事情的发展有是否适时的问题,也有成败的问题,即使是很轻微的变化,也不可不细心观察。所以圣人用无为来对待有德之人,当对方说话时就观察他的言辞,并考核对方所做的事。“益”,是要了解的对象。“损”,是要实施的行动。无论是损还是益都有行不通的时候。圣人对此并不勉强辩说。所以,圣人不以自己的言论来改变人家的言论。言辞不烦琐,内心也不浮燥。意志不乱,思虑不邪,当事情遇到麻烦时,就为之谋划,把自然的规律作为内容。圆的计谋不善自运行,方的计谋不随便停止,这就叫作“大功”。不论是益是损,都是借助语言工具进行的。运用分威散势的方法来处理政界斗争,以体现“兑”的威力。事情刚刚出现征兆时,就要及时为之决断。所以说,善于损兑的人,就好像在千仞的大堤上决口放水,又好像在万丈的高山上向下滚动圆石。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