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特文思
卡特文思
关注数: 4
粉丝数: 8
发帖数: 57
关注贴吧数: 8
误区2:缺点源于父母的“错爱” 年幼孩子难免会有一些这样或那样的小毛病。对于孩子的不足,很多父母都是给予严厉的责备,殊不知,孩子身上的不少缺点都是源于父母的过失。因此,为了孩子的身心发展,每一个做父母的都应该时时反省一下自己的言行,系统的学习一些家教方面的知识,科学地帮助孩子克服自身的缺点。 1 .孩子过分依赖别人的评价,源于父母的过度表扬或批评。 适当的表扬有利于帮助孩子树立自信心,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有些父母受愉快教育理论的影响,平时喜欢无原则的表扬孩子,结果导致了孩子缺乏自我意识,过分看重别人的评价,每做一点小事都希望得到表扬,否则就拒绝去做。同样,过度的批评也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使孩子看不到自我。因此,孩子出错时,家长需要有分寸地指出其错误在哪里,从而帮助其吸收教训,改正缺点。 2 .孩子固执、任性,源于父母过于民主。 有很多家长,尤其是学历层次较高的,把家庭教育中的“民主”管理看得很重,不管大事小事都寄希望于“晓之以理”,结果是理没谈成,孩子却被惯坏了。原因是孩子(尤其是年纪较小的孩子)缺乏足够的经验和判断力,在生活中有许多地方需要依赖父母的指导,如果对其过于民主,很容易把孩子宠坏,使其变得固执、任性、为所欲为。因此,对于年龄较大的孩子,可以以理服人,而对于年纪尚小的孩子,带有强制性的教育管理仍是必不可少的。
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原因探析及应对策略 很多家长都遇到过这样的困惑,例如,宝宝与其他小朋友一起玩的时候经常会表现出打人,推人,咬人等攻击性行为,每当这种行为表现出,不仅会伤害到其他小朋友,给家长带来很多麻烦,而且久而久之可能会没有孩子喜欢和宝宝一起玩,这对于宝宝社会性的发展有很大的不利影响。下面我们就来一起探讨一下不用年龄段孩子不同的攻击性行为,以及相关的应对策略。 心理学家把攻击性行为划分为两种表现形式: 1.工具性侵犯:即儿童渴望得到一种物体、权利或空间,而通过暴力行为得到。 2.敌意性侵犯:它意味着故意去伤害另一个人。 心理学家的研究发现,年龄较小儿童的侵犯性要大于年龄大的儿童,且年龄小的儿童的工具性侵犯比率要高于年龄大的儿童。在学龄前,孩子的工具性侵犯行为逐渐减少,同时,敌意性侵犯行为比率升高。 1977年,苏联心理学家霍姆伯格研究了12-24个月儿童的社会交往模式的发展情况,结果发现他所观察的12-16个月的婴儿相互之间的行为大约有一半可以看作是破坏性或冲突性的。因此,家长们对于宝宝时而表现出的打人、咬人、推、扔东西等攻击性行为不必要大惊小怪,认为攻击性行为的出现和宝宝的性格、人格有很大的相关,其实大可不必这么紧张。但是,同时,家长们又要对这种行为引起足够重视,对宝宝进行正确的引导,尽量减少宝宝的各种攻击性行为。 攻击性行为的产生和程度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儿童的教养环境 家庭的情感气氛和教育方式对儿童攻击行为有极大的关系。愤怒和惩罚笼罩的家庭,容易制造出一个“失去控制”的儿童。身处沉重生活压力的家庭,而且父亲或者母亲富有攻击性,经常以暴力方式表达他们的情绪时,孩子很可能具有很高的攻击性。 2. 社会认知的缺陷和缺失 对攻击行为的后果有一种错误的认知。即,孩子对攻击行为所能带来的后果有错误的认识。以下是两种典型的错误认识。 (1) 他们认为攻击能有效减少别人对自己的挑逗、取笑,认为攻击是保护自己的一种手段。 (2) 自尊过强的孩子由于他们的弱小,所以会经常遭受失败,但他的自我高度膨胀而且很脆弱,认为自己是最优秀的,当某一行为的得不到理解时,就会很生气转而攻击他人。 3. 交流以及文化的影响 社会心理学家班杜拉认为孩子行为的获得大多是“观察学习”,即通过观察大人的行为而自己进行模仿。他曾经做过这样一个实验,把孩子随机分成两组,一组观看成年人打布娃娃的录像,另一组作为对照不观看任何录像。之后对两组儿童进行观察,结果显示观看过录像的孩子表现出的攻击性行为明显高于另外一组。 值得家长注意的是,班杜拉还提出了看电视,尤其是包含暴力内容的电视节目对孩子的攻击性行为的产生和强度也有很大的影响。因为: (1) 电视节目可以教给孩子一些攻击性的行为方式。 (2) 含有暴力情节的节目使孩子放松了对攻击行为的抑制,使暴力合法化。因为在电视中的暴力行为有时受不到惩罚,因此孩子可能错误的理解为攻击行为的产生是合理且合法,不会被惩罚的。 (3) 降低了对暴力的敏感性,习以为常。 (4) 使儿童对现实的想象建立在自己的行动上。孩子的想象力是很丰富的,可能会把自己想象成某个动画片或电影里的主角,去拯救地球或是和外星人打架,经常的想象孩子就可能把想象转化为具体的行为。 如果您的孩子是一个攻击行为很多,而且您已经决定要采取措施去减少孩子的这种行为时,请注意:这是一个长时间、慢进程的项目,家长一定要有耐心。您不能只靠口头说教,更要时刻注意自己的榜样作用。另外,孩子之间是有差异的,有的孩子很容易学会各种礼貌,有的孩子难以控制,因此您就要有足够的耐心而且要反复的去尝试,不要将自己的孩子和别人去比较。 在这个行为矫正过程中,要经常为孩子灌输以下思想: ☆我的举动会影响到别人,别人也会影响到我。 ☆如果我自私的话就不会有风度了。 ☆学会与别人真诚的合作。 初走路及学前的孩子是以自我为中心的一群,他们这时候自我开始高度发展,只顾自己的利益,所以在教孩子健康发展自身性格的同时要教会他如何与别人打交道,同时要教孩子如何控制自己的脾气和拳头。 在监管孩子的时候家长应该注意!
关于早教 0~3岁是脑部发展最快速、发挥最神奇的黄金阶段,深刻影响着孩子未来智力潜能的发展,年轻父母只要把握关键,掌握脑部最佳的可塑期,充分给予专业的早期教育、全脑开发,促进脑细胞的增加分化及突触的紧密连结,孩子的智能就能得到全方位发展。许多父母都把教育孩子放在进入幼儿园以后,认为3岁以前孩子还小,到了幼儿园老师自然会教。其实,孩子不论是在IQ(智商)、EQ(情商)还是PQ(体势能)哪一方面,3岁前才是发展关键: 1、以IQ来讲:3岁前,大脑成熟化60%。0~3岁,是幼儿敏感期,这个阶段的宝宝有着神奇的吸收能力,是成人要花15年才能赶上的。父母亲的吸收力及不上孩子,那又如何用自然的方法来提升孩子的学习能力呢? 2、以EQ来讲:3岁前,大多数父母的教养方式过于保守及过度保护,尤其是现在多为独生子女家庭,六宠一的情况更加容易造成孩子的依赖、胆小、粘人、脾气大、人际交往不主动等等现象,以致于很多孩子到了幼儿园以后无法调试,缺乏社会适应能力,也造成了孩子人格情绪上的困扰。 3、以PQ来讲:3岁前,孩子从躺——坐——爬——站——走,一系列的肢体发展是一生学习最重要的基础。大小肌肉、精细动作、身体协调性、手眼
吧主很长时间不上线 怎么弹劾他,或者免职呢?
转贴 考倒数第一都无所谓 每个人的成长之路,或早或晚会遇上一段黯淡时光,而学会在困境中生存下去,才能适应未来的竞争社会。 我班里有一个男生,学业不好,一度极其自卑,又违反校规,差点儿被学校开除。而最后从种种挫折中找到了自信,最终进入北京大学。 有一天夜里11点,我突然接到刘彭芝校长从办公室打来的电话。原来,有一个男生想转到我班。接不接这个同学?我感到有些顾虑。我知道这个学生表现之差,在年级都很有名气。他学习成绩在普通班都不够中游,如果来到我们班,不仅学习跟不上,他那些不良习气,很可能会把班级搞乱。 校长听出了我的顾虑,便把整个事情过程讲了一遍。这个男生高二时从外地转到我校,到了我校之后,不能及时调整心态。他上课不认真听讲,还经常说话,让老师的课没法正常进行。班主任及课任老师做了大量耐心的说服工作,但收效不大。到了期中考试,他居然伙同其他同学作弊,被监考老师发现。此事发生后,班主任和年级组长,还有家长共同对该生进行了批评教育。 可以说,没有不愿意配合学校的家长,没有不希望孩子成才的家长。看到孩子如此不争气,回到家后,他的家长便继续对孩子进行教育。孩子听不进去,家庭战火再次点燃。学生感到痛不欲生,深夜12点离家出走,家长及亲朋好友找了一夜也没找到。 可是,第二天课间操时间,蒸发了一夜的他,突然回到了班级。这件事惊动了学校领导。考虑到他只是个借读生,毛病很多,所以校方决定劝其退学。为了慎重处理好这件事,刘校长把学生及其家长,请到了办公室谈话。从下午5点,一直谈到晚上11点。而在谈话过程中,校长发现这个学生还有一定特长,还有教育的余地,便决定再最后给他一次机会。但他在原班已没法再待下去,便考虑转到我的班里。校长在电话中一再强调:“学校是育人的地方,只要学生还有一线希望,就不该采取极端措施。人大附中的校训是‘尊重个性,挖掘潜力,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一切为了祖国的腾飞’。这个学生有较突出的个性,理应得到尊重。” 当时,被校长大教育家的胸怀所感动,被校长对我工作的一再肯定所迷惑,便稀里糊涂地答应了下来。当然我也知道,咱一个普通教师,一旦被校长盯上肯定逃脱不了,干脆痛快一点,还违心地说出“感谢校长重视,能为学校分忧是我的责任”之类的话。其实谁都知道班里进一个这样的学生,会给班级工作增添几倍的负担。 第二天下午,这个学生便转到了我班。我怎么跟班里同学说呢?利用课间时间,我先是召集班干部,后又在班里通报了该生的情况。开始,我先讲了一个故事:有一天, 托马斯·杰斐逊先生(美国《独立宣言》起草人),带孙子乘马车外出。路上,他们遇上了一个陌生的奴隶,奴隶脱帽向他们行鞠躬礼,老人举起帽子还了礼,但他的孙子忙着和别人讲话,没有理会那个奴隶。老人严肃地对孙子说:你不觉得一个奴隶比你更有绅士风度吗? 我接着说:“这个学生确实有很多弱点,可俗话说,揭人不揭短。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块敏感地带。既然你知道了他的过去,就不该再提起,如果背后再议论此事,你就把你自己摆到了比你议论的人更低的位置上。这件事对咱们班团队精神是一次检验。” 后来,我还真没听到有同学对该生说三道四的。 进我们班之前,我与这位男生进行了第一次谈话。我首先要消除他对原班级老师的怨恨。我说:“你怨恨别人,但被你怨恨的人毫无感觉,你的怨恨只是让自己长期生活在心灵的阴暗中,这本身是对自己的一种惩罚。更何况,因为你的诸多缺点,给原来班级造成了很大的混乱,给老师们带来了很多负担。现在,学校不仅没有抛弃你,还特意把你安排在了最好的班级里。如果再没有感激,还怀有怨恨,那么人间真情何在?做人的良知又何在?” 这番话给他很大触动。之后,我又就纪律问题征求他的意见。他表示一定严于律己。我说:“别人是不允许迟到,考虑到你的特殊情况,我允许你每周违犯两次纪律。”人是希望被尊重的。如此让步,他就感到有点儿受宠若惊,一再表示,他会用行动证明自己,报答学校。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