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姆达德尔特 拉姆达德尔特
关注数: 236 粉丝数: 254 发帖数: 5,062 关注贴吧数: 47
子午工程召开设备维护及管理培训会议 2013年09月09日 星期一 16:20:16 来自: 子午工程科学运行中心 2013年8月26日至28日,子午工程设备维护及管理培训会议在吉林长春召开。来自中科院空间中心、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中科院大气研究所、中国科技大学、北京大学、武汉大学、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等共建单位的60多位子午工程运行、管理人员参加了此次会议。会议由国家空间天气科学中心(筹)主办。 会议邀请了多位专家分别针对激光雷达、全天空气辉成像仪、光学干涉仪、高频相干散射雷达、MST雷达、数字测高仪、地磁(电)监测等多类监测设备的运行维护作了专题报告,并与参会的台站运行维护人员做了充分的交流。北京节点站介绍了子午工程节点站业务系统软件规范化方案,广泛征求了大家的意见。同时科学运行中心介绍了2013年子午工程的总体运行方案,并对下一阶段的运行工作提出了要求。会议还安排全体参会人员考察了地震局的长春农安地磁台站和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第二十二研究所的长春无线电观测站,现场交流了运行维护经验。 子午工程总工程师王赤做了大会致辞,并于会议最后对子午工程的总体运行维护工作提出了要求和期望。他特别强调了工作流程的规范、故障修复的及时性、观测数据的质量掌控,期望运行管理团队要以一流的管理为手段,以一流的监测数据为目标,为取得一流的科研成果打下坚实的基础。 此次培训会议的召开正值子午工程进入正式运行的开局之年,会议及时总结了从2010年试运行以来取得的经验,将对子午工程的后续运行维护工作起到很好的指导示范作用。
实验室研究人员首次获得磁层顶Kelvin-Helmholtz波动的全球特征 2013年09月09日 星期一 13:35:25 在存在速度剪切的两层等离子体边界(层)上,可以激发Kelvin-Helmholtz(K-H)不稳定性;已有卫星观测和局域数值模拟表明,存在速度剪切的地球磁层顶上可以激发K-H稳定性,形成的波动和涡旋能够把太阳风等离子体、动量和能量输运进磁层,是行星际磁场北向条件下太阳风能量进入磁层空间的主要途径之一;然而,受限于卫星观测和局域模拟的局限性,对磁层顶K-H波动的全球特性知之甚少。 近日,实验室李文亚、王赤、唐斌斌、郭孝城和林栋利用自主开发的全球磁流体力学磁层模型(PPMLR-MHD),重现了北向行星际磁场条件下的磁层顶低纬边界层K-H不稳定性波动,首次探究了波动的全球分布和演化特征:1)向阳面磁层顶波动区域不断向中纬度延伸,背阳面波动区域的纬向分布相对饱和;受流场和磁场全球形态的控制,最大的波动振幅分布于晨昏两翼。2)对于向磁尾对流传播的K-H波动,中纬度波动的相位在向阳面领先于低纬的相位,在背阳面则落后于低纬度的相位;转折点发生在晨昏两翼区域。3)波动相位从向阳面到背阳面的演化过程是一全球特征的表征,即K-H表面波/涡旋的轴与地球磁层磁场相联。该研究成果以三维全球视野,深化了人们对磁层顶K-H波动空间分布特征和演化规律的认识。 本研究工作于近期发表在美国地球物理学会(American Geophysical Union, AGU)的《地球物理研究期刊-空间物理》(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Space Physics)上。Li, W., C. Wang, B. Tang, X. Guo, and D. Lin (2013), Global features of Kelvin-Helmholtz waves at the magnetopause for northward interplanetary magnetic field, J. Geophys. Res. Space Physics, 118, doi:10.1002/jgra.50498. 原文链接: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onlinelibrary.wiley.com%2Fdoi%2F10.1002%2Fjgra.50498%2Fpdf&urlrefer=6d84d151701b74b07775156e26396dd9。图一:Kelvin-Helmholtz波动在磁层顶的全球分布区域图二:中低纬波动相位差异示意图三:K-H表面波/涡旋轴与地球磁场相联
实验室科研人员揭示太阳风对地球磁层亚暴特性的控制作用 2013年08月14日 星期三 16:12:38 发生在地球磁层的强烈扰动,简称亚暴,持续时间1到3小时。作为地球空间暴的主要形式之一,磁层亚暴是地球空间最重要的能量输入、耦合和耗散过程。磁层亚暴时,可能造成高纬度地区无线电通讯中断,地球同步轨道卫星充电等效应。在过去的数十年来,亚暴研究一直是空间物理学的热点问题之一,然而,许多重要的亚暴的基本物理问题仍然没有得到解决,一般认为,亚暴的发生与发展与行星际磁场和太阳风状态有密切关系,但这种联系的定量关系和物理机制还是未解之谜。 近日,空间天气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科研人员(李晖、王赤和彭忠),通过对1996——2011这16年间的379个行星际磁场转南事件进行了大样本统计分析,揭示了太阳风条件对亚暴特性的重要影响:1)亚暴增长相的变化范围很大,从几分钟到2-3个小时。作者首次发现亚暴增长相持续时间受到太阳风条件的控制,向阳侧重联电场和太阳风速度越大,增长相就越短;2)作者还发现,亚暴强度与太阳风重联电场线性相关,但与增长相期间向阳侧的重联磁通总量以及太阳风进入到磁层的能量总量基本无关,这也更新了人们对亚暴能量存储与释放的传统认识;3)作者还进一步指出了亚暴发生时太阳风电场和太阳风速度的阈值,分别为0.6 mV/m以及280 km/s。 该研究工作对正确理解亚暴的能量输入、耦合和耗散过程有重要启示发表在美国地球物理学会(American Geophysical Union, AGU)有重要国际影响的学术期刊《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Space Physics》上。 Citation: H. Li, C. Wang, Z. Peng (2013), Solar wind impacts on growth phase duration and substorm intensity: A statistical approach, J. Geophys. Res. Space Phys., 118, doi: 10.1002/jgra.50399, in press. 原文链接: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onlinelibrary.wiley.com%2Fdoi%2F10.1002%2Fjgra.50399%2Fpdf&urlrefer=468dd145788ce3aaf7cd9452054465cf图1:太阳风条件对亚暴增长相持续时间的影响。 图2:太阳风条件对亚暴强度的影响。
实验室科研人员在海南首次(实地)探测到了电离层E-F谷区 2013年09月10日 星期二 13:53:53 日前,欧洲地球科学学会(EGU)权威学术期刊Annales Geophysicae(ANGEO)刊登了实验室史建魁研究员及其研究小组等利用子午工程海南探空火箭箭载郎缪尔探针以及地基电离层测高仪的数据对实地探测到的电离层E-F谷区的研究文章。 电离层E-F谷区(E-F valley)是电离层电子密度实际剖面中的部分结构,是电子密度下降的区域。该结构在频高图中无法呈现,因而探空火箭是对其进行实地测量的主要手段。该研究有助于理解电离层物理和光化学过程,有助于电离层模型的准确描述。国际上在美洲、欧洲、大洋洲以及亚洲的日本和印度等地区都曾利用探空火箭探测到了E-F谷区。由于电离层有很强的区域特性,因而我国利用探空火箭开展电离层探测具有重要的科学和应用意义。 子午工程首枚探空火箭于2011年5月7日早上7点在中科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海南电离层观测研究站成功发射。科研小组从探空火箭的探测数据中发现了电离层E-F谷区结构:谷区高度位于90到150 km之间,宽度约为42 km,深度接近50--,谷底所在高度约为123.5 km(见图1)。探空火箭郎缪尔探针探测到的电子密度剖面在谷区外与海南站地基DPS-4测高仪的同时探测结果相符合。这说明郎缪尔探针探测数据可靠。与国际上在其他地区探测到的同时段E-F谷区参量特征相比,海南站探测到的谷区宽度和深度都很大。该研究组还对海南地区电离层E-F谷区形成的理论机制进行了研究。 本次探空火箭首次在东亚低纬度地区实地探测到了电离层E-F谷区,补充了我国乃至东亚低纬度地区在电离层E-F谷区实地探测方面的空白。这对于低纬度地区电离层结构的认识和电离层空间天气预报的建模都是非常重要的。 研究论文链接: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www.ann-geophys.net%2F31%2F1459%2F2013%2Fangeo-31-1459-2013.html&urlrefer=558561eca6dd267ac15c51ff70d5c16b图1:探空火箭实地探测到的电离层E-F谷区,以及与地基测高仪探测结果的对比。
实验室科研人员在海南首次(实地)探测到了电离层E-F谷区 2013年09月10日 星期二 13:53:53 日前,欧洲地球科学学会(EGU)权威学术期刊Annales Geophysicae(ANGEO)刊登了实验室史建魁研究员及其研究小组等利用子午工程海南探空火箭箭载郎缪尔探针以及地基电离层测高仪的数据对实地探测到的电离层E-F谷区的研究文章。 电离层E-F谷区(E-F valley)是电离层电子密度实际剖面中的部分结构,是电子密度下降的区域。该结构在频高图中无法呈现,因而探空火箭是对其进行实地测量的主要手段。该研究有助于理解电离层物理和光化学过程,有助于电离层模型的准确描述。国际上在美洲、欧洲、大洋洲以及亚洲的日本和印度等地区都曾利用探空火箭探测到了E-F谷区。由于电离层有很强的区域特性,因而我国利用探空火箭开展电离层探测具有重要的科学和应用意义。 子午工程首枚探空火箭于2011年5月7日早上7点在中科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海南电离层观测研究站成功发射。科研小组从探空火箭的探测数据中发现了电离层E-F谷区结构:谷区高度位于90到150 km之间,宽度约为42 km,深度接近50--,谷底所在高度约为123.5 km(见图1)。探空火箭郎缪尔探针探测到的电子密度剖面在谷区外与海南站地基DPS-4测高仪的同时探测结果相符合。这说明郎缪尔探针探测数据可靠。与国际上在其他地区探测到的同时段E-F谷区参量特征相比,海南站探测到的谷区宽度和深度都很大。该研究组还对海南地区电离层E-F谷区形成的理论机制进行了研究。 本次探空火箭首次在东亚低纬度地区实地探测到了电离层E-F谷区,补充了我国乃至东亚低纬度地区在电离层E-F谷区实地探测方面的空白。这对于低纬度地区电离层结构的认识和电离层空间天气预报的建模都是非常重要的。 研究论文链接: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www.ann-geophys.net%2F31%2F1459%2F2013%2Fangeo-31-1459-2013.html&urlrefer=558561eca6dd267ac15c51ff70d5c16b图1:探空火箭实地探测到的电离层E-F谷区,以及与地基测高仪探测结果的对比。
中科院要求坚决刹住中秋国庆期间公款送礼等不正之风 【转发】中科院要求坚决刹住中秋国庆期间公款送礼等不正之风 2013-09-09 | 【大 中 小】【打印】【关闭】   来源: 中科院网站   中国科学院近日转发中央纪委、中央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关于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坚决刹住中秋国庆期间公款送礼等不正之风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要求院属各单位、院机关各部门严格按照《通知》要求,切实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和中科院党组关于贯彻落实“八项规定”、改进工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12项要求”,坚决刹住中秋国庆期间公款送礼等不正之风。   中科院党组高度重视《通知》精神贯彻落实工作,要求院属各单位、院机关各部门严格按照《通知》要求,认真执行“四个严禁”的纪律要求,坚决刹住中秋、国庆期间公款送礼、公款吃喝、公款旅游和奢侈浪费等不正之风。要求各单位、各部门明确领导责任,纪检监察、财务等相关部门严格把关、健全制度,抓好落实。   近期,中央纪委将加大监管查处力度。中科院监察审计局、办公厅也将结合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对院属各单位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和中科院“12项要求”情况,包括两节期间用公款送礼、公款吃喝、公款旅游等进行专项检查,对顶风违纪者发现一起处理一起,决不姑息,切实营造和维护风清气正的科研创新环境。
我国空间科技领域重大科学问题学术研讨会召开 鉴于空间科技领域的重大基础研究问题关系国家核心利益,近十年发展迅速,未来十年将成为新一轮科技革命的一个战略高地,涉及范围十分广泛,遵照国家科技部基础司和973计划领导关于坚持基础研究和国家战略需求相结合的定位、加强973计划战略研究的精神, 2013年4月23-24日在北京西郊宾馆举行了我国空间科技领域首次重大科学问题的学术研讨会。 本次参会科技人员近百名,其中有院士十余位,各领域学术带头人80多位,国家杰青、千人计划参会者多达30多位,他们是空间领域有望取得重大突破性进展的主力军。报告涉及面广,主要涉及四大块:①空间国家重大工程任务中的基础研究;②空间基础学科研究;③空间应用基础研究;④空间天气科学基础研究(仅这一块提交的书面建议多达40项余)。 下一步工作思考:按空间科技领域的空间重大工程、空间应用、空间基础学科、空间天气科学分为四个工作组,对重大基础研究问题进行梳理,并开始进行战略研究的起草工作;特别对空间国家重大工程任务和空间应用这二块做进一步的调研,力求比较全面、充分地梳理这二块的重大基础研究问题;争取2013年6月份召开空间科技领域973计划发展战略研讨会,研讨有关战略研究建议,并将初步战略研究建议报告科技部基础司973计划领导小组;根据领导要求和变化的实情,相机开展相应研讨工作。 .
空间环境垂直探测试验发射任务试验队场地工作系列报道 空间环境垂直探测试验发射任务试验队场地工作系列报道之一 ——挥洒在琼海儋州的汗水与激情 2013-03-27 | 【大 中 小】【打印】【关闭】 天地之间我做主——我们的遥测接收团队 自试验队进驻以来,为确保发射任务万无一失,试验队员认真努力地对仪器进行安装、联调、测试。由国家空间科学中心测试技术室、海南探空部等部门科研人员共同组成的遥测接收小组,他们敬业、协作、不畏艰辛、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遥测接收机是保障此次探空火箭发射任务成功的核心仪器设备,体积庞大,技术结构复杂。箭上仪器的工作状态和探测数据以及箭体姿态定位主要依靠遥测接收实现,是探空火箭发射成功的主要判定依据,毫不谦虚的说——天地之间我做主。 之所以有这种豪迈,是因为遥测接收小组的工作环境十分艰苦,工作内容至关重要。在海南酷暑难耐的环境下,由于需要长时间露天作业,而且工作场地主要集中在峨蔓、海尾两地的野外,食宿各方面相比场地的战友们有诸多不便。但遥测接收小组的骨干们发扬航天精神,不辞辛苦地对仪器进行安装、连接、性能检验和功能测试,并随时按照总体要求进行对接试验。 由于遥测天线系统体积庞大,设备安装、测量和调试体力消耗很大,队员们承受着体力和精神的双重压力,长时间超负荷工作。在此,我们向遥测接收小组的队员们致以最真诚的感谢,你们辛苦了! 通勤保障无间隙——我们的临时车队 3月15日,进场发射时刻即将到来,国家空间科学中心组织成立的发射试验后勤保障安全组临时车队一行4人满载仪器设备,冒着暴雨和烈日,驱车5日,穿越祖国五省,横渡琼州海峡,于3月19日平安抵达海南探空部。 由于本次发射任务进场时间缩短了25%,工作安排极为紧凑,对车辆的需求持续增长,时间紧,任务重。为确保发射任务不受影响,焦新骅队长对临时车队进行了扩编重组,加强精细调度;安国强同志在刚刚完成穿越五省的长途跋涉后,在体力还未完全恢复的情况下,主动在第一时间投入工作,往返接送试验队员;姚汉卿、宛振富、王大力等同志,不仅承担着场地支撑保障工作,在队员有需要时,还主动承担车队任务;紧急召集到岗的韩昆同志,进场仅3天,往返海口达5次之多。 随着发射时间的临近,车队司机和试验队技术人员在往返途中逐渐熟识。他们用简单、朴实的言语相互问候,“师傅辛苦了”,“你们才辛苦啊!”,不经意间传递了关怀,传递了如亲人般的温暖。 虽然是是临时车队,临时团队,但是他们大力协同,默默付出,不求回报。仰望苍穹,灿烂星空见证了他们在祖国南海对中国航天梦的孜孜追求和无悔付出。 (供稿:空间环境垂直探测试验发射任务试验队)
【新华网】中国成功开展首次空间科学主动实验 【新华网】中国成功开展首次空间科学主动实验 2013-04-05 | 【大 中 小】【打印】【关闭】 来源:新华网 新华网北京4月5日电(记者吴晶晶)记者从中科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获悉,5日凌晨5点55分,中国空间环境垂直探测及首次空间科学主动实验在位于海南省儋州市的中科院海南探空部进行,并取得圆满成功。 实验总指挥、中科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主任吴季介绍,在这次空间科学实验中,探空火箭在200公里高度附近的电离层中释放了1公斤金属钡粉,金属钡在太阳光的照射下迅速电离,形成了钡云,通过对钡云演化的观测,可以研究近赤道区电离层的动力学特性。这样的空间科学实验被称为主动式的实验,在中国是首次开展。 同时,这一实验的成功将为研究空间环境主要物理参数在不同高度上的垂直分布提供原位探测数据,对低纬度空间环境垂直分布特征开展研究,为地基遥感观测设备进行标定。 据介绍,此次实验火箭飞行高度191公里,从起飞到溅落共飞行约8分钟。探空仪上搭载了三种科学探测仪器,包括探测电子和离子垂直分布的朗缪尔探针,探测空间电场垂直分布的空间电场仪,以及研究电离层动力学特征的金属钡释放装置。 承担此次实验任务的运载火箭——天鹰3E型火箭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所属航天动力技术研究所研制。鲲鹏一号探空仪由中科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中科院西安光机所和奥地利格拉兹大学共同研制。中科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是实验的总体单位,同时负责火箭发射场、遥测、地面及科学应用系统任务。 中科院海南探空部于1986年建立,除具备探空火箭发射能力外,还拥有近十种空间环境地基综合观测设备,其近赤道的地理位置在国际上具有突出观测优势。
我国首次空间科学主动实验取得圆满成功 2013-04-05 | 【大 中 小】【打印】【关闭】 2013年4月5日凌晨5点55分,我国空间环境垂直探测及首次空间科学主动实验在位于海南省儋州市的中科院海南探空部取得圆满成功。这一实验的成功将为研究空间环境主要物理参数在不同高度上的垂直分布提供原位探测数据,对低纬度空间环境垂直分布特征开展研究,为地基遥感观测设备进行标定。同时,探空火箭在200公里高度附近的电离层中释放了金属钡粉,形成了钡云,通过对钡云演化的观测,可以研究近赤道区电离层的动力学特性。这一实验也是我国首次开展的空间科学主动实验。 据实验总指挥、国家空间科学中心主任吴季介绍,此次空间科学实验是我国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子午工程完成国家验收后,在中科院海南探空部开展的又一次火箭探空实验。火箭飞行高度191公里,从起飞到溅落共飞行约8分钟。探空仪上搭载了三种科学探测仪器,包括探测电子和离子垂直分布的朗缪尔探针;探测空间电场垂直分布的空间电场仪,以及研究电离层动力学特征的金属钡释放装置。电子与离子探针和空间电场仪在飞行全程开机探测,金属钡释放器在火箭飞行顶点附近启动,将1公斤金属钡粉释放到空间。金属钡在太阳光的照射下迅速电离,形成蓝色的离子钡云,和绿色的中性钡云。与此同时,地面上三个光学观测站对钡云进行照相和摄像,记录其扩散、漂移和演化的过程,并通过此动力学过程,反演相应高度上的电离层运动。这样的空间科学实验被称为主动式的实验。 此次实验任务的运载火箭——天鹰3E型火箭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所属航天动力技术研究院研制。鲲鹏一号探空仪由中科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中科院西安光机所和奥地利格拉兹大学共同研制,中科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是整个实验的总体单位,同时负责火箭发射场、遥测、地面及科学应用系统任务。 中科院海南探空部于1986年建立,在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子午工程建设中其能力得到了全面提升,除具备探空火箭发射能力外,还拥有近十种空间环境地基综合观测设备,其近赤道的地理位置在国际上具有突出的观测优势,也是我国空间环境及空间天气探测领域重要的国际合作窗口。
少女漫画《玻璃假面》即将化身搞笑动画4月登场 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comic.52pk.com%2Fshtml%2F20130227%2F5475002.shtml&urlrefer=9b97fbd87dd813a832b737ba14070d9d 由美内铃惠执笔、在白泉社《别册花与梦》连载中的少女漫画《玻璃假面》可以说是知名度最高的日本少女漫画之一,现在本作确认将以搞笑动画《虽然是玻璃假面》(ガラスの仮面ですが)的形式,从4月7日开始在BS12ch播出,预定全17话,动画制作是制作了《秘密结社鹰之爪》的FLASH动画会社DLE。《玻璃假面》描写平凡的少女主人公北岛真夜被人气演员月影千草发现有演剧的才能,自此开始了和劲敌姬川亚弓一起,围绕传说名作《红天女》女主演之位而展开的竞争和成长故事。作品自1975年开始在白泉社《花与梦》连载,而后转移到《别册花与梦》,是有着近40年历史的长寿连载漫画,全球发行量已经突破5000万部,并在1984年和2005年两度TV动画化,在1997年至1998年播出了由女星安达佑实主演的真人电视剧。而这次的搞笑版《虽然是玻璃假面》,则讲述的是主人公北岛真夜和劲敌姬川亚弓变成了不良少女,为了暴走族红天女总长之位而展开斗争的故事……对于这次搞笑动画化,原作者美内铃惠苦笑道“一定是脑子太累了才同意了这个企划,在截稿前睡眠不足思考能力低下的时候对我说了这个企划,结果等到精神恢复的时候,动画已经在制作中!”当然这应该只是原作者的自我吐槽……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