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聞
生聞
关注数: 10
粉丝数: 60
发帖数: 1,100
关注贴吧数: 3
佛说怀孕 《增一阿含经》卷十二三宝品第二十一 177经 闻如是: 一时,佛在舍卫国只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三因缘,识来受胎。云何为三?於是,比丘!母有欲意,父母共集一处,与共止宿,然复外识未应来趣,便不成胎。若复ⓩ欲识来趣,父母不集,则Ⓐ非成胎。若复母人无欲,父母共集一处,尔时父欲意盛,母不大Ⓑ殷勤,则*非成胎。若复父母集在一处,母欲炽盛,父不大*殷勤,则非成胎。 「若复父母集在一处,父有风病,母有冷病,则不成胎。若复父母集在一处,母有风病,父有冷病,则*非成胎。若复有时父母集在一处,父身水气偏多,母无此患,则*非成胎。 「若复有时父母集在一处,父相有子,母相无子,则不成胎。Ⓒ若有时父母集在一处,母相有子,父相无子,则不成胎。若复有时父母俱相无子,则*非成胎。 「若复有时ⓐ识神①趣胎,父行不在,则*非成胎。若复有时父母应集一处,然母远行不在,则ⓑ不成胎。若复有时父母应集一处,然父身遇重患,时识神来趣,则*非成胎。若复有时父母应集一处,识神来趣,然母身得重患,则*非成胎。若复有时父母应ⓒ集一处,识神来趣,然复父母身俱得疾病,则*非成胎。 「若复,比丘!父母集在一处,父母无患,ⓓ识神来趣,然复父母俱相有儿,此则成胎。是谓有此三因缘而来受胎。是故,ⓔ比丘,当求方便,断三因缘。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此经说有“识神”,即一般人所为人死后飞出身体的灵魂,或是其他部派所说的“中阴身”。
佛说女人 见《相应部·女人相应》,在佛经里看到这个真乃奇文…… 差女人: 诸比丘!具五支之女人,于男人为甚不可意。何等之五支耶?容貌不好、无财产、无戒德、懒惰、不为男子得儿。诸比丘!具此等五支之女人,为男人甚不可意。 好女人: 诸比丘!具五支之女人,男人甚为可意。何等之五支耶?容貌好、有财产、有戒德、巧妙而不懒惰、为男子而得儿。诸比丘!具此等五支之女人,男人甚可意。 差男人: 诸比丘!具五支之男人,于女人为甚不可意。为何等之五支耶?容貌不好、无财产、无戒德、懒惰、不为彼女得儿。诸比丘!具此等五支之男子,于女人为甚不可意。 好男人: 诸比丘!具五支之男子,于女人甚为可意。何等之五支耶?容貌好、有财产、有戒德、巧妙而不懒惰、为彼女而得儿。诸比丘!具此等五支之男子,于女人为甚可意。 女人的五种特殊痛苦:出嫁、月经、怀胎、产子、伺候男人 诸比丘!女人年轻嫁于他家,离别亲族。诸比丘!此为女人第一特殊之苦痛;此乃女人比男子更能忍受。 复次,诸比丘!女人为有经水者。诸比丘!此为女人第二特殊苦痛;此乃女人比男子更能忍受。 复次,诸比丘!女人为怀胎者。诸比丘!此为女人第三特殊之苦痛;此乃女人比男子更能忍受。 复次,诸比丘!女人有分娩。诸比丘!此为女人第四特殊之苦痛;此乃女人比男子更能忍受。 复次,诸比丘!女人奉侍男子。诸比丘!此为女人第五特殊之苦痛;此乃女人比男子更能忍受。 女人当家: 诸比丘!此等五者,为女人之力。何者为五耶?是容色之力、财产之力、亲族之力、儿之力、戒德之力。诸比丘!此等五者,为女人之力。 诸比丘!具此等五力之女人,无所畏而住于家。……抑夫而住于家。……克服于夫而存也。 男人当家: 诸比丘!具一力之男子、克服女人而生存。如何为一力耶?主权之力是。
神奇的南、北传《无我相经》 《无我相经》在南传《相应部》的记载: 色是无我。若色是我,则色不生病,又对色能说:「吾色应如是」或「吾色勿如是」。然色是无我,故色会生病,对色不能说:「吾色应如是」或「吾色勿如是」。 在北传《杂阿含》的记载: 若色是我,则色不生病苦,对色亦不能说:「应如是」或「勿如是」。因色是无我,故色食生病苦,对色亦能说:「应如是」或「勿如是」。 诸贤来对比一下,这两篇对应的经文,有什么不同? 南传《相应部》22蕴相应-59. Pabca五群比丘 (AnattalakkhanasutТAM无我相经) 对应北传: 《杂阿含33-34经》, 《律藏》〈大品〉Mv.1.6.13., 大正No.102《佛说五蕴皆空经》, 大正No.109《佛说转法囘轮经》, 大正No.110《佛说三转法囘轮经》, 大正No.1421《五分律》卷15, 大正No.1428《四分律》卷32, 大正No.1537《法蕴足论》卷六‧〈圣谛品第十〉(大正2⒍479-482) 《佛说五蕴皆空经》:色不是我。若是我者。色不应病及受苦恼。我欲如是色。我不欲如是色。既不如是。随情所欲。是故当知。色不是我。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与南传记载相同 《佛说转法囘轮经》——这部经内容很奇特,与其他几部完全不同 《佛说三转法囘轮经》——这个里面也没有这段话 后面律和论就先省略了。 这个问题是水野弘元在《原始佛教》中提到,他认为北传版本应当是传抄/背诵错误造成的。 因为在《杂阿含》里,还有其他经文有类似的说法,是与南传的相一致的。 而我觉得这里的关键是,许多僧人都喜欢说,佛经都是大阿罗汉和菩萨背诵下来的,绝对都不会出错,谁敢修改佛经,那就堕落地狱永世不得超生。 实际上,他们所坚持为真理的佛经,即便是最原始的阿含,也会因为传诵、抄写年代久远而出现差错。 拿这两篇经文给许多信佛人士看,结果大家都一致认为南传的更符合佛说。 如果是北传的,这里的我可理解为恒常,即正因为无我,无常,所以才能让色改变,如果是恒常,则色不能改变。 记得原来龙树论师曾说:以有空义故,一切法得成。因为一切是空的,无常的,一切法才得以建立。 据研究,龙树论师的《大智度论》里所引用的《杂阿含》,就是流传至今的有部《杂阿含》。 因此我想,龙树论师是婆罗门出身,他的“空”的思想取自《奥义书》,而他是不是读过北传的这篇《无我相经》,因此结合了《奥义书》中的空义,来解读佛陀的无我?
建议把本吧头衔改成色界十八天 建议把本吧头衔改成色界十八天,对应1~18级 色界十八天的说法,分别是:梵众天,梵辅天,大梵天,少光天,无量光天,光音天,少净天,无量净天,遍净天,福生天,福爱天,广果天,无想天,无烦天,无热天,善见天,善现天,色究竟天。 梵众天最低,色究竟天最高。
无我的展开——“法无我”与“非我、不异我、不相在” 原始的四念处教法是:观身不净,观受是苦,关心无常,观法无我 请注意,这里面的“观法无我”,并不是初期大乘,也就是中观宗所说的“法无我”。 初期大乘佛教将“我”分割为两种,一种“人我”——人的个体,另一种是“法我”——诸法的自性,即诸法存在的本质。 因此初期大乘宣称,阿罗汉与菩萨的区别在于,阿罗汉只证得“人无我”,唯独菩萨证得“人法二空”——即证得人无我,又证得法无我——即证得人的个体不存在,也证得诸法的自性不存在,因此才能成佛。 然而原始佛教或部派佛教所说的“观法无我”或“诸法无我”却绝不包含这层意思——这里的诸法无我的意思是,在诸法,即五蕴当中,找不到作为人的主体的“我”的存在,因此诸法无我=五蕴无我,相当于大乘所说的“人无我”,而绝没有什么“法无我”的意思。 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佛陀基于脱离烦恼所使用的“法”这个词,指的是我们能够直观感受到的五蕴,而不是什么客观世界存在的本质(自性)。 也就是说,我们只需要认识到,五蕴之中没有能够作为主体、灵魂的“我”的存在,就足够了,无需去关注世间万物是不是真实存在的。 部派佛教即便是发展到后期,也一直在坚持这一传统,这可以说是部派佛教和大乘佛教的根本区别之一了。 举例来说,西北印度的说一切有部称,诸法皆有自性,因而受到大乘中观宗“诸法无自性”思想的猛烈抨击。 然而实情是,这种辩论纯粹就是驴唇不对马嘴。因为通过《俱舍论》就可以看出,有部所说的“自性”,指的是诸法的作用,例如火能够烧,烧就是火的自性,而并不关注火是否是真实存在的;而中观宗的“自性”,其含义是“真实、独一、永存”,火当然不是真实、独一、永存的,因此中观宗说它无自性。 结果发展到后期,中观宗大师宗喀巴总结说,诸法没有自性,却有作用,例如火没有自性,却能够烧,即火不是真实存在的,却具有烧的作用——这里面的概念用语实际上已经完全不同了!
《佛祖巡游记》连环画 《佛祖巡游记》内容简介 《佛祖巡游记》是一部讲述南传上座部佛教,即部派佛教传入傣族地区的经典,在西双版纳地区流传极广,影响深远。 经中记述了世尊佛祖的前世和今生。佛祖在菩提树下修得正果,觉悟圆满一切知智慧。佛祖大彻大悟,生大慈大悲心怀。为普度众生,传播佛法教义,率四众弟子:阿难陀、帕雅英、帕雅阿梭及比亚,持钵乞食,南行传教。佛祖创建五千年佛历,教化魔界,普度众生,每到一个地方,都受到当地人们的欢迎和崇敬,以饭水食物及各种财物虔诚供奉和布施,为建立佛教,向佛祖讨取头发及脚印,建造佛发塔及脚印塔,以及佛祖寺庙,作为信徒叩拜和供奉的地方。 佛祖率众弟子游世传教数年,以一切知智慧预测佛教五千年中,各个时期将会发生的各种灾祸和福运。自知将于80岁时涅盘而去,嘱咐众弟子,在佛涅盘去后,将佛的遗骨和舍利,分布在各个寨勐,预言了各个寨勐的名字。众弟子遵循佛祖遗训,在佛祖涅盘去后,将舍利和遗骨分布在各方,建造起佛寺延续佛教,直到达五千佛历。佛祖所预言的山、水、寨、勐名称,也成为现实延续至今。西双版纳境内许多勐名、寨名、地名来源于此书。 本集的出版,对于研究傣族社会,研究部派佛教史将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www点360doc点com/content/12/0812/22/8169391_229837621点shtml
上座部佛教与大乘佛教的基本共识 《上座部佛教与大乘佛教的基本共识》(英语:Basic Points Unifying the Theravāda and the Mahāyāna)是一份重要的佛教普世宣言,发表于1967年世界佛教僧伽会(WBSC)的第一次会议。由已故的WBSC创办者及秘书长 Pandita Pimbure Sorata 长老,邀请化普乐·罗睺罗尊者(Ven. Walpola Rahula)拟定一份联合了所有不同佛教传统的简要条文,此文已由世界佛教僧伽会一致通过。 1. 佛陀是我们唯一的导师; 2. 我们都皈依佛陀、佛法和僧团; 3. 我们都不相信世界是由神所创造和管治的; 4. 我们都认同人生的目标是:对所有众生培育无差别的慈悲,为众生的利益、快乐与和平而努力,并培育能导向究竟真理的智慧; 5. 我们都接受四圣谛,亦即是苦,苦因,苦灭,灭苦之道,以及缘起法则; 6. 一切有为法是无常、苦的,及一切有为法和无为法是无我的; 7. 我们都接受三十七菩提分法是佛陀所教导的导向觉悟之道的分别述说; 8. 达至觉悟和解脱有三种:声闻、独觉、正自觉;我们都认同菩萨行和成就正自觉以拯救众生是最高、最神圣和最英勇的; 9. 我们认同,对于佛教,不同的国家有着不同的信仰和修习方式,但这些外在形式和表现不可与佛陀教导的基本教义混为一谈。 1982年,化普乐·罗睺罗尊者(Ven. Walpola Rahula)提供了对上述九条共识的可作为替代的重新阐述与解说: 1. 无论任何宗派、教派或系统的佛教徒,我们都认同佛陀是教导我们的导师; 2. 我们都皈依三宝:佛陀、佛法和僧团; 3. 无论是上座部佛教还是大乘佛教,我们都不相信这个世界是由神和他的意志所创造和管治的; 4. 佛陀,我们的导师,是大慈悲、大智慧的体现者,以他作为榜样,我们都认同人生的目标是:对所有众生培育无差别的慈悲,为众生的利益、快乐与和平而努力,并培育能导向究竟真理的智慧; 5. 我们都接受佛陀教导的四圣谛,亦即是: 苦,是生存于世间的事实,众生皆处于逼迫、无常、不圆满、不舒适、充满矛盾的困境之中; 苦因,是苦生起的事实,由于以虚幻不实的自我为中心而自私自利,苦即生起; 苦灭,即由自我为中心而自私自利所造成的困境,是可以完全根除,达到释放、解脱、自在的事实; 灭苦之道,即解脱可经由实践称为中道的八圣道,导向完美的道德行为(戒)、经训练的心(定)、智慧解脱(慧); 6. 我们都接受缘起法则所教导的世间因果律,因此,我们认为每一事物都是相对的、相互依存的、相互关联的;并且世间无一事物是绝对的、永久的与永恒的; 7. 根据佛陀的教导,我们都理解:一切有为法是无常、苦的,及一切有为法和无为法是无我的(即行法的三相:无常、苦、无我); 8. 我们都接受三十七菩提分法是佛陀所教导的导向觉悟之道的分别述说,即是:四念处、四正勤、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八圣道; 9. 达至觉悟和解脱有三种:声闻、独觉、正自觉;我们都认同菩萨行和成就正自觉以拯救众生是最高、最神圣和最英勇的;但是,这三种觉悟和解脱并无不同,如大乘佛教的《解深密经》所言:“诸声闻乘种性有情,亦由此道此行迹故,证得无上安隐涅盘;诸独觉乘种性有情,诸如来乘种性有情,亦由此道此行迹故,说得无上安隐涅盘;一切声闻独觉菩萨,皆共此一妙清净道,皆同此一究竟清净,更无第二。我依此故,密意说言:唯有一乘。”; 10. 我们认同,不同的国家有着不同的僧人的生活方式,大众化的教徒信仰和修习方式,不同的仪式、仪轨和典礼,不同的风俗习惯等,但这些外在的形式和表现不可与佛陀教导的基本教义混为一谈。
【邪淫危害】请教,手淫和皮肤病有没有直接的联系? 我感觉有,但有时又不那么肯定,因此我想寻找一个肯定的答复。 希望本帖仅探讨皮肤病的问题,不要拓展到手淫的其他危害,谢谢! 希望对此有肯定经历的谈一谈,多谢了!
蓝毗尼考古发现佛陀诞生年代新证 JOHN NOBLE WILFORD2013年11月26日 考古学家在尼泊尔的摩耶夫人庙所在的地方发现了一系列古庙。 根据传说,诞下佛陀之时,王后摩耶夫人(Maya Devi)攀住了蓝毗尼(Lumbini)一座花园内一棵树的枝桠,蓝毗尼位于今天的尼泊尔。佛陀的生年存在多个说法,全球主要宗教之一佛教的创立年代由此成了一个迄无定论的谜团。 直到如今,考古证据支持的说法是,佛陀诞辰不会早于公元前三世纪,当时,阿育王(Emperor Asoka)在南亚推动佛教的传播,为成为了“觉悟者”的佛陀留下了星星点点的寺庙和铭文。在距离印度边境20英里(约合32公里)的蓝毗尼,有一座白色寺庙,它坐落在微微倾斜的高地上,每年都会吸引数以万计的朝拜者来观瞻一根砂岩柱子,上面记载了阿育王对佛陀诞生地的敬意。 然而,考古学家新近在蓝毗尼进行的发掘工作已经发现了证据,显示寺庙所在地曾有一座年代久远得多的木构神祠和砖石建筑,所有这一切都位于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认定为世界遗产(World Heritage)的寺庙之下,长久以来,此地一直被认定为佛陀的出生地。根据沙粒和木炭的断代结果,研究人员断定,下部建筑最早是在公元前六世纪搭建的。 一个国际考古小组说,下部建筑的格局与年代更近的寺庙相同。木构神祠的中心地带甚至有一片敞开的空间,暗示它和佛陀的出生传说有关联。位于中心地带的深埋树根,甚至有可能来自传说中他母亲抓握过的那棵树。 周一,以英格兰杜伦大学(Durham University)罗宾·A·E·科宁厄姆(Robin A. E. Coningham)为首的考古学家在国际期刊《文物》(Antiquity)12月刊在线发表了一篇文章,公布了他们的考古发现。他们说,这是“首个有关佛陀生平年月的考古学证据”。 他们还表示,新的研究路线“可能会为佛教建筑和仪式的最早形式提供更多证据”。 在报告的结尾,科宁厄姆博士领导的小组写道,“蓝毗尼的建造顺序是佛教从一个地方性宗教团体发展成一个全球性宗教的缩影。”比如,该寺曾是一座地方性的木构神庙,后来转化成了“一座阿育王时期的宏伟寺庙,配有显示它是一处帝国圣地的柱子”。 公元前6世纪之前,蓝毗尼遗址所在的地方显然是耕地。科宁厄姆博士在国家地理学会(National Geographic Society)安排的记者电话会议上说,这座木建筑的柱坑是迄今发现的首个证据,表明此地曾有一座围绕一棵树建成的寺庙。和杜伦大学以及英格兰的斯特林大学(Stirling University)一样,国家地理学会也为此项研究提供了部分支持。 “这些发现对更好地了解佛陀出生地很重要,”尼泊尔负责文化、旅游和民用航空的部长拉姆·库马尔·什雷斯塔(Ram Kumar Shrestha)在这支考古队发表的一份声明中说,“尼泊尔政府将不遗余力地保护这一重要遗址。” 科宁厄姆博士说,尽管人们对佛陀的教义有很多了解,佛教徒也多达5亿,但除了文献来源和口头传说之外,几乎没有记录他生平的材料。他说,“我们想的是,为何不回归考古学,尝试回答一些和他的出生有关的问题?” 翻译:陈亦亭、张薇
宁静的森林水池 尝试保持正念,让事物自然展现。那样你的心就会在任何环境下都变得宁静,就像一个清澈的森林水池。各种珍稀动物会到池边饮水,你则能清晰地看透万物的真相。你会看到很多珍奇的事物来来去去,但是你始终宁静。这就是佛陀的喜悦。 ——阿姜查 少数人听闻老师教导佛法的时候,就能够领会什么是“法”。但是对大多数人而言,只有靠生活这个老师一路教导我们直到尽头。 ——阿姜查
大师法眼久已闭 大师法眼久已闭 堪为证者多散灭 不见真理无制人 由鄙寻思乱圣教 自觉已归胜寂静 持彼教者多随灭 世无依怙丧众德 无钩制惑随意转 既知如来正法寿 渐次沦亡如至喉 是诸烦恼力增时 应求解脱勿放逸 ——世亲《俱舍论·破我品》 大师的法眼很久以前就已闭上, 能够证果者也大多离散灭度; 见不到真理的无节制之人, 因为自己的鄙陋思想而扰乱圣教。 自我觉悟的佛陀已经归于殊胜的涅盘寂静, 执持佛陀圣教者也多随世尊入灭; 世间众生因为失去依怙而丧失众多德行, 如脱钩的野象一般,充满困惑,肆意而为。 既然知道如来正法的寿命, 已经逐步沦丧灭亡,如同水没到了喉咙; 那么在这各种烦恼不断增强的时代, 应当勤求解脱,切勿放逸啊!
呵呵地狱 又彼二(金刚)山中间复有十地狱。一名厚云。二名无云。三名呵呵。…… ……云何名呵呵。其地狱中受罪众生。苦痛切身。皆称呵呵。故名呵呵。…… ——《长阿含经·世记经》 高兴之时我呵呵,敷衍了事我呵呵; 表示无奈也呵呵,下了地狱还呵呵。
十二因缘口诀 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 无明、行、识, 名色、六入, 触、受、爱、取, 有、生、老死。
【中哲】怎么读圣贤书 圣贤书,指那些思想上特别高大上的书,例如《弟子规》、《论语》什么的。 但是在实际生活中,完全按照这些圣贤书上写的来做人,不碰得头破血流才怪。 那么是否我们就应当“焚书坑儒”,完全摒弃这些仁义道德,彻底做一个无所不用其极的恶人?结果也是否定的。 假如你真的是一个杀人不眨眼的恶人,那你去杀人不眨眼就可以了,但我相信绝大多数普通人都不是这样的人,都有良心。 良心和欲望一样,都储存在我们的DNA里,想要通过一边完全抹杀另一边,基本上是不可能的。 除非你想成仙成佛之类,否则摆在我们每个人面前的实际上只有一条路:调和两者的矛盾。 而这两者的矛盾调合起来是很困难的,而且展现在每个人身上时,其比例和方式都是不一样的。 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不能只听一家之言,只读圣贤书,或者只读自己喜爱的观点的书,还要读一读反方向的书,读一读我们在为人处世时所不擅长的方面的书。 不论这善与恶的组合在每个人身上展现的恰当方式有多么不同,但总还是有一定规律的。 那就是:通常,每个人都自认为是好人,且每个人都愿意看到别人是好人,这样看来,天底下是好人多了?恰恰相反,每个自认为是好人的人未必是好人,他只是以自己的价值观,将自己判定为好人。 而人与人所处的地位不同,价值观千差万别,因此总有人在说:世上恶人多,善人少,善人总被恶人骑。——其实这句话应该这么理解,即,这世上人与人的价值观不同,你的上级、或比你有权势的人的价值观通常与你的不同,因此你总是感到自己被欺压。 在这里我顺便理清楚一个问题,即,这世界上最重要的关系,是上下级关系,而不是互相没有利益冲突的邻居之间一类的关系。上下级这里指你的领导,或是能控制、压迫你的人,或者反过来,指你的下级,以及你能控制、压迫的人。 上下级关系才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关系,直接关系到你的经济收入和社会地位,你和卖菜的大妈你好我好其作用非常有限,你和你的领导能否搞顺关系要致命的多。 那么这个时候,圣贤书的作用就出现了,你可以多读读那些圣贤书,把所有其中的优良品德,都在你的领导面前展现出来——当然,更要符合你领导的价值观。对于关系不大的普通人,只需要表现出你具备那些优良品质即可,不用太上杆子。而对于下级,就要把那些不听话的刺头都收拾掉或者换掉。 总之,把那些圣贤书里写的道德当做面具,心里清晰地分析各种不同的价值观和利益冲突,然后再需要充当善人的时候充当善人,在需要充当恶人的时候充当恶人,同时注意千万别做力所不能及之事,宁愿抱残守缺也不要冒险前进,这样就一定能够拥有成功的生活。
从地以知地而不思惟地?从涅盘以知涅盘而不思惟涅盘? 《印度和锡兰佛教哲学》英A·B·凯斯著: 据说,能更清楚地显示无自性之否定主义的经文在《中部经典》中。它宣称,每一个凡夫,由于不知道“法”,他便会产生以地为地的想法(想为有实),执着地认为地大就是实在的(有实);不仅是对地大,对所有名色都有可能产生这样的迷误,包括佛教的四种禅定,一与多,甚至于涅盘本身。但如果是一个真正得菩提的人,他的看法就会不同。他虽然也以地为地,以涅磐为涅盘,但对于所有这些,他都不会执死它们(勿以涅盘为实)。佛陀自己又一次宣布,尽管他自己一开始也以地大为地大,但他后来还是认识到了:其实地大并没有任何实在性。从此对佛陀言,地大也不再存在。而所谓解脱的本质状态便是摆脱诸如此类的迷妄——我有,我将有,我将无以及一切把世界看成有永恒性的错误。 《印度和锡兰佛教哲学》这本书上的这段论述有点奇怪,地不存在,地是空,认识到这一点即是解脱,这像是大乘的说法。 翻出原本这篇经文,感觉与上面的说法有所不同: 中部经典 归命彼世尊 应供等觉者 第一篇 根本五十经篇 初品 根本法门品 …… 世间上无闻之凡夫,不承认诸圣者,不熟知圣者之法,不以圣者之法为导,不承认诸真人,不熟知真人之法,不以真人之法为导;而从地以想地,从地以想地而思惟地,思惟于地,即从地思惟“此地是我所有,”随喜悦地。其为云何?我说:“因彼不熟知[其]故也。 …… 关于涅盘,亦从涅盘以想涅盘,从涅盘以想涅盘而思惟涅盘,思惟于涅盘,从涅盘而思惟,即思惟“此涅盘是我所有”,随喜悦涅盘。其为云何?我说:“因彼不熟知[其]故也。 …… …… 如来、应供、等正觉者,从地以知地,从地以知地而不思惟地,不思惟于地,不从地而思惟,即不思惟“此地是我所有,”随不喜悦地。其为云何? 我说:“因如来为熟知[其]故也。 …… 涅盘,亦如是。从涅盘以知涅盘,从涅盘以知涅盘而不思惟涅盘,不思惟于涅盘,不从涅盘而思惟,即不思惟“此涅盘是我所有,]随不喜悦涅盘。其为云何?我说:“因如来熟知[其]故也。” …… 如来、应供、等正觉者,从地以知地,从地以知地而不思惟地,不思惟于地,不从地而思惟,即不思惟“此地是我所有,”随不喜悦地。其为云何?因[如来]如是知“喜乃苦之根本,”知“从存在而有生、而有众生之老死也。” …… 涅盘,亦如是。从涅盘以知涅盘,从涅盘以知涅盘而不思惟涅盘,不思惟于涅盘,不从涅盘而思惟,即不思惟“此涅盘是我所有,”随不喜悦涅盘。其为云何?因[如来]如是知“喜乃苦之根本”知“从存在而有生,而有众生之老死。” 从上面所引用经文可以看出,知地的目的是不思维地,而不思维地的目的不以涅盘为我所,于是不喜悦,即不贪着地,涅盘也是同理。 区别在于,大乘破的是诸法的实在性,而阿含是要破对诸法的贪着。 当然,我对这一篇经文的理解也未见得准确,希望诸贤能一起探讨或予以指正。
佛说减肥经 人当自系念,每食知节量,是则诸受薄,安消而保寿。 ——每当贪吃的时候就念这个! 《杂阿含经》(一一五0)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只树给孤独园。时波斯匿王,其体肥大,举体流汗,来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气息长喘。尔时、世尊告波斯匿王∶「大王!身体极肥盛」。大王白佛言∶「如是,世尊!患身肥大,常以此身极肥大故,惭耻厌苦」。尔时、世尊即说偈言∶ 「人当自系念,每食知节量,是则诸受薄,安消而保寿」。 时有一年少,名郁多罗,於会中坐。时波斯匿王告郁多罗∶「汝能从世尊受向所说偈,每至食时,为我诵不?若能尔者,赐金钱十万,亦常与食」。郁多罗白王∶「奉教,当诵」。时波斯匿王闻佛所说,欢喜随喜,作礼而去。 时郁多罗知王去已,至世尊前,受所说偈。於王食时,食食为诵,白言∶「大王!如佛世尊、如来、应、等正觉所知所见,而说斯偈∶ 人当自系念,每食知节量,是则诸受薄,安消而保寿」。 如是波斯匿王,渐至后时,身体[月+庸]细,容貌端正。处楼阁上,向佛住处,合掌恭敬,右膝著地,三说是言∶「南无敬礼世尊、如来、应、等正觉!南无敬礼世尊、如来、应、等正觉!与我现法利益,后世利益,现法、后世利益,以其饭食知节量故」。
《十诵律》所列代表部派佛教的“十八大经” 释大田《杂阿含在十诵律所言十八大经中的地位》: 有部《十诵律》当中,提到十八种「善识善知大经」,如果雨安居之中有信徒请法,可以外出七夜讲经说法、读诵经典,教导这些大经。所以这十八大经,可说是当时的代表经典,也是有人气的经典。但是后来的根本说一切有部律还有六(或八)大经,藏译大藏经的古目录里也有九(或十)大经的分类。或许随时代的变化或部派的不同,有人气的经典也随著变化。 十八大经列表 属于《长阿含》、《长部》的: 1〈清净经〉(梵本《长阿含》 I5 Prasadika, 《长部》 28,《长阿含》18〈自欢喜经〉) 2〈一净经〉(梵本《长阿含》 l6 Parasadaniy, 《长部》 29,《长阿含》17〈清净经〉) 3〈三昧经〉(梵本《长阿含》 l7 Pañcatraya 五三,《中部》 102) 4〈化经〉(梵本《长阿含》 18 Mayajala 幻网) 5〈梵经〉(梵本《长阿含》 47 Brahmajala 梵网,《长部》 1,《长阿含》21〈梵动经〉) 6〈鬼神成经〉(梵本《长阿含》 23 Aanaa, 《长部》 32,法天译《佛说毗沙门天王经》) 7〈大会经〉(梵本《长阿含》 24 Mahasamaja 大会,《长部》 20,《长阿含》19〈大会经〉) 属于《中阿含》、《中部》的: 8〈蛇譬经〉(*Alagardopama, 《中部》 22,《中阿含》200〈阿梨吒经〉) 9〈索(「索」当为「爱」之误)灭解脱经〉(*Trasankayavimukti, 《中部》 38,《中阿含)201〈嗏帝经〉) 10〈释问经〉(*Sakraprasna, 《长部》 21,《中阿含》134〈释问经〉) 11〈大因缘经〉(*Mahanidanaparyaya,《长部》 l5,《中阿含》97〈大因经〉) 12 〈洴沙迎经〉(*Bimbisarapratyudgamana,《中阿含》62〈频鞞婆罗王迎佛经〉) 属于《杂阿含》、《相应部》的: 13 〈五受阴却经〉(*Pañcopadanaskandhaka, 《相应部》 sajyuyutta 22,《杂阿含》〈五受阴诵第一〉) 14 〈六情部经〉(*adayatana, 《相应部》 sajyutta 35,《杂阿含》〈六入处诵第二〉) 15〈同界部经〉(*Nidanasajyukta, 《相应部》 sajyutta l2,《杂阿含》〈杂因诵第三〉) 属于其他类,即《杂藏》,或是现存巴利文《小部》的: 16〈过道经〉(*Parayaaa 波罗延那,《相应部》 vagga 5)——《经集》第五品《彼岸道品》 17〈众德经〉(*Arthavargiyasutra 义品,《相应部》 vagga 4)——《经集》第四品《八颂经品》 18〈谛见经〉(*Satyadrsasutra 见真谛)——还是不知道这是什么…… 上面这十八部经,除了第四、第十八找不到外,可就真是佛法的精华了,建议大家看看。
首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