坏坏狼 坏坏狼
关注数: 105 粉丝数: 653 发帖数: 58,383 关注贴吧数: 123
对最后几集一些新的想法 前几次刷剧的时候,看到最后几集也感到很不好受,怎么说呢?真的有点略别扭。 今天关掉弹幕再看了一遍,在不受影响的前提下,诶,感觉也不是太差,而且有了点新的想法。 纯粹从行业的角度来说,最后几集也不是没有意义。 俗话说,不入流的公司卖运气,三流的公司卖产品,二流的公司卖服务,真正一流的公司,卖的是标准。 职业精英林拜有他的标准:大体意思是猎了那么多年,猎成的没有一个有抱怨的。 郑秋冬作为一个老板,他的标准更高也更具像,体现在他公司的名字:德聚人合。他的师傅一开始就教导他,猎头就是要让有好工作的人找到更好的工作,发挥出他真正的价值,从而实现社会进步和个人发展的共赢。从最开始的厨子,到小高潮曲闽京,郑秋冬都深刻贯彻了这份行业理想,至于维护陈修风,更是体现出维护行业规则和价值观的情操(宗主附体,宗主威武!)。 赵见庭案中,因为一时大意有所失手。其实不用毕总申斥,郑秋冬自己也会去查明真相,不仅是给客户给自己一个交代,也是清理善后,挽回口碑的唯一办法。后面也做得很好。 从这个脉络来看,最后的陈香案,后果这么惨烈,郑秋冬不可能无动于衷。就算是为了维护德聚仁合的这块金字招牌,他也会尽量去帮客户善后。只是这一次,他和罗伊人付出的心血特别多而已。 总得来看,猎场中的几个重头案例,曲别针、陈修风、赵见庭、陈香,各有特色,而且侧重点分别体现在“猎人过程”、“反不正当竞争”、“售后维护”等不同的点,既惊心动魄,又没有因为雷同而产生疲劳感,确实体现出了姜导的过人之处。 最后想说的是,个人坚持认为猎场是一部优秀的行业剧,因为它全面反映了猎头行业的众生相。当然了,为了增加故事的立体感,感情戏是不可少的,一天到晚看办公室有意思吗?好的电视剧就像是那些经典的书和诗那样让人爱不释手欲罢不能,猎场做到了。
转一篇特别好的帖子:猎场,请善待她,不要让良心和希望无处生长 猎场结束。 曲终,人散,心却在路上。 有些想法,也不愿再说。世间那么多的心酸委屈,不忍说。 郑秋冬算是有史以来最丧的男主角了,没有任何主角光环。这对于已经习惯了偶像主角开挂金手指无所不能的观众来说,是冒犯。 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听上去很励志,事实上多数人更熟识的是“苦、劳、饿、乏、乱”,望眼欲穿的“大任”却总是姗姗来迟。郑秋冬的卑微无奈是很多人正在经历或者曾经经历过的,对于苦难人们总是本能的选择逃避,这也是部分观众在大剧开始的时候排斥、不喜欢的主因。他们已经习惯了在虚幻的世界里品尝那些难以拥有的美好以满足感官需求。如果男主角不是人气高涨的胡歌扮演,很多人可能会直接弃剧吧,可以说在留住观众这一点上,老胡当立首功。 胡歌是个好演员,经过这些年的沉淀锤炼,演技已有所成。《伪装者》《琅琊榜》之后个人演艺事业达到巅峰,功成名就却没有迷失膨胀,仍然能保持初心,有所坚持有所追求,殊为难得,如果没有良好的品性和修养是很难做到的。对比那些拍个广告都要扣脸,台词只念一二三的小鲜肉,算的上演艺圈一股清流了。他说《猎场》是他拿过的最好的剧本,笔者以为此言非虚。作为演艺圈的一名老司机,如果仅仅是为宣传站台,有很多场面话可说,没必要说这一句,既然说了那就是真心话。事实也是如此,猎场的确是近些年来罕见的有思想有价值的艺术精品。除了严枫单元。胡歌的表现也没有让人失望,整部作品基本没有让观众看到胡歌,只有郑秋冬在那里存在,这就是用心了!这样入戏无异于亲身生经历剧中人物的悲欢离合,是件伤神的事,够敬业。 每每看到选秀节目中出现类似“我在用生命唱歌”的句式,都会嗤之以鼻。MMP,忽悠***们成习惯了是不? 但如果老胡说一句类似的话,我不会反感。 只是有一点不明白,暧昧相思的戏份演绎的那么深刻传神,关系明确后反而若即若离是为什么?十一年的苦恋修成正果就是这个状态?总是99度差1度,“收”的感觉太明显。刻意的间离是有心病吗?罗伊人,这是一个前所未有的女主角。她摒弃了以往传统表现形式下扁平化的女主形象,极其丰满立体,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拜当前这个泥沙俱下的影视圈和小白文所赐,许多观众已经习惯了人物的单面向和单层人格,要么至善至美,要么大奸大恶。事实上,人性的复杂决定了人物必然是多面向和多层人格,非白即黑的人物形象不过是创作者迎合受众低维度思想世界的产物。人性的复杂多变使它难以被准确定性,但并非无迹可寻,在重要关头的选择就是人性善恶的试金石。人生会面临许多选择,一念成佛一念成魔。当老白病重时,罗伊人在情和义之间选择了后者,独此忍受痛苦,不离不弃。这个人物因此而可敬,可爱。 罗伊人的人设并不讨喜。 伦理道德对女性的要求更苛刻,这是几千年传统形成的事实,不是说改变就能改变的。怎样使一个容易被“怒斩”的人物被观众接受并最终喜爱她,这需要编剧有强大的人物建设和叙事能力,必须保证人物在真相上是可爱的,误解可以释怀,真相却不会改变。 演员的演绎能力和自身魅力也至关重要,在这点上,菅韧姿这位青年演员是一个惊喜。有天赋,有艺术追求,认真敬业,功底扎实,塑造人物生动,二次创作有悟性,尤其是情绪表达自然真实,态度真诚。印象深刻的几个场景,一是在电梯里误把“邱东”当“秋冬”的那场戏,没有一句台词,演员仅靠肢体动作、表情、眼神就将一个患得患失的小儿女的心理活动演绎得活灵活现,这段SOLO“PENTA KILL”,差不多可以列入教科书了;在办公室听到郑秋冬问“如果过夜她就能好呢”,罗伊人睁大的双眼中闪过的那一丝恐惧;在酒吧关于德国之行的剧情,女主人公回忆当年郑秋冬准备结婚,独白时突然出现的哭音,即使时过境迁仍然能让人感受到女主人公当时内心的痛苦绝望。 这样的情绪恐怕已经不是在演了,而是剖开胸膛伸手进去戳动自己的心,从中爆发出的悲戚,是角色,也是自己,显然这小女孩入戏更深。罗伊人这个角色之所以能打动人心,是因为她有了生命力,她的生命力来自于演员,在那时演员的心中应该就活着一个罗伊人。 只是这样真的好吗,当一切戛然而止时内伤会不可避免,应该有一段难过的日子吧。 好在她还年轻,伤啊伤的就习惯了。再说,不受点伤又怎么对得起青春。 还是应该感谢这个小女孩的,谢谢她塑造了这个有生命的罗伊人,一个有情有义的可爱女子,这个人物值得放入记忆里,多年以后我仍然会愿意想起她。 也希望这个有赤子之心的小女孩艺术生命绵长,前途光明。对于姜伟老师我是怀有敬意的,他是一位有思想有智慧的文人,一位有责任感的剧作家。他慷慨的把自己得到的人生经验和感悟融入作品中与我们分享,希望对我们有所启迪有所帮助。这就是长者悲天悯人的高尚情怀,值得敬重。所以我真的不愿置喙姜导的作品,何况有些东西真的就是见仁见智的事。只是对严枫单元的怨念实在深重,如鲠在喉,不吐不快,就请姜老师原谅我的无礼和浅薄吧。 拯救良知,把爱上升到死生不渝的层次,这个立意本身是有高度的,只是用它做大结局合适吗?这个故事合理吗?用小概率事件论证普世价值,说服力够吗?为了间接责任导致的愧疚感就可以不顾惜身边的爱人朋友,一意孤行吗? 对于所谓的大义灭亲,笔者向来是深恶痛绝的。 以摧毁至亲至爱为代价的“义”真的是义吗?如果真的做了,要么是不义,要么是不亲,没有第三种解释。陈香不死,严枫不疯可不可以?把这些时间空间留给郑秋冬罗伊人和他们的伙伴们、留给未来的种种可能会不会更好?观众会不会更喜闻乐见?其实在这里存在一个问题,创作者是不是应该坚持自己的艺术诉求?当然要坚持!但是不是必须百分之百的坚持,不能有一丝半点的妥协,我以为这个是可以商榷的。 攻人之过勿太严,当思其堪受;教人之善勿太高,当使其可从。 一部作品百分之九十是作者自己要表达的,剩下百分之十留给观众,实际效果可能会更好一些,毕竟观众也是有脾气的。 热恋中的人情到深处,放弃自我取悦对方也是常有的事,有时候创作者和读者就类似这种关系,适度的迎合不是谄媚,是爱。 袁坤是一位强悍的对手,郑秋冬战胜了他。当故事发展到这里,郑秋冬的心智情应该是臻于成熟的,这时的郑秋冬已经应该是一个可以依靠信赖的男人了,但在随后的严枫事件中郑秋冬却全面塌方,这太诡异了。 还记得郑秋冬惶惶如丧家犬时对罗伊人说过的话:“在我的记忆力里你也是,愁容多,笑容少,但愿老天开眼,能让我有机会看你笑口常开”,可直到最后罗伊人还是泪眼婆娑,过去的事情是忘了吗? 忘记过去就等于背叛。最让人遗憾的就是到了故事的尾声,郑秋冬还在求安慰、求鼓励,还是那个“被女人惯坏,莫名其妙爱面子”的大男孩。他还是不明白,做为男人,有些痛苦必须一个人扛,有些忏悔必须默念! 血流尽之前,请你不要流泪,否则,她何以自处? 次要人物完成使命后,退出舞台不再表述是没问题的,但有一个人是不是可以例外呢,比如说钟淮兰。 有人问,猎场好在哪里? 一部有生命力的作品,当你任何时候回看它的情节都不会有“戏说”“戏看”的感觉,猎场就是这样。即使已经知道了美满的结局,可在回顾过往的情节时依然会觉得压抑,依然能感受到苦难的沉重,这样的作品就是有生命的。 罗伊人的突然表白合情,却不够合理。事实上罗伊人的情感不幸都始于郑秋冬,他真的欠罗伊人一句“对不起”。作为广西监狱真相的见证者,钟淮兰再出现一次,融化那道冰墙,可不可以?以爱之名,一切的发生都会自然真切。还有一个情节,电影院里两个人居然错过,怎么可能! 我是不信的,那时候,她在我身边二十米出现我都会有感应。。。 如果不能,可能是不够爱吧。 既然能一次次的擦肩而过,就不能安排一次相遇吗?相望泪眼,无语凝噎,这情节很俗吗? 算了,其实这是笔者个人的小执念,不说也罢。 错过了就是错过了,遇到了才是缘分,人生嘛。 对关于题材类型的争论,原本是一个字都不想写的,这绝对是个愚蠢的问题。一部作品,你看到的是职场,我看到的是成长,他看到的是爱情,都无所谓的,你喜欢它是什么它就是什么。我们看的是故事和故事里的人,至于是什么题材类型重要吗? 就算是谈情说爱又怎么了?在我们并不漫长的生命里,还有什么东西比爱情更让人心醉神迷?如果真能呈现最美的爱情,善莫大焉!本剧的现实主义属性决定了大结局不能是悲剧,直子不能死,否则主人公的成长将毫无意义。毕竟讲述苦难是为了反思,避免更多的苦难,而不是让人绝望,在苦难中沉沦。罗伊人被抓之前说的最后一段话,要希望、要相信明天,我认为这个题点的很好。就是要有希望,哪怕虚无缥缈,也会给人勇气。人生是一场不能停歇的旅程,无论奔跑还是匍匐都要坚持下去,哪怕前路的终点是另一个迷宫的入口。 简单介绍一下奶头乐理论。 上世纪90年代中期,美国旧金山举行过一个集合全球500多名经济、政治界精英的会议,其中包括乔治·布什、撒切尔夫人、比尔·盖茨等大名鼎鼎的全球热点人物。 精英们一致认为,全球化会造成一个重大问题——贫富悬殊。这个世界上,将有20%的人占有80%的资源,而80%的人会被“边缘化”。届时,有可能会发生马克思在100年前所谓的你死我活的阶级冲突。 布热津斯基表示,谁也没有能力改变未来的“二八现象”,解除“边缘人”的精力与不满情绪的办法只有一个,便是推出一个全新的战略“tittytainment”,即在80%人的嘴中塞一个“奶嘴”。 “奶嘴”的形式有两种: 一种是发泄性娱乐,比如开放色情行业、鼓励暴力网络游戏、鼓动口水战; 一种是满足性游戏,比如拍摄大量的肥皂剧和偶像剧,大量报道明星丑闻,播放很多真人秀等大众娱乐节目。 这样一来,通过把令人陶醉的消遣娱乐及充满了感官刺激的产品堆满人们的生活,最终达到目的:占用人们大量时间,让其在不知不觉中丧失思考的能力。 不得不说,西方世界的这些老东西,皆国士也! 这一招够狠够毒,而且非常适合中国人的味蕾。 毁灭一个民族的未来只需要毁灭它的青年一代就够了,毁灭青年一代最高效的办法莫过于不动声色间扼杀他们分析和思考的能力。 在高度信息化的今天,文化传媒对人的影响真的是太大了! 传媒思考正在影响甚至代替我们思考,可我们的文化传媒都是什么呢? 放眼可见的是无脑的偶像剧、娱乐八卦、明星丑闻、口水战、网络暴力、欧巴欧尼。青年们逐渐适应了娱乐至死的生活状态,明星、网红成了新的时代理想花,分析思考的能力被虚无、颓废、奶油、庸俗的娱乐产品消磨殆尽。。。 这一幕细思极恐,某些人的战略似乎要成功了……相当部分的文化人,没有信仰,没有身为文艺工作者的责任感,一切以经济利益为至高且唯一的指导原则。他们不是在创作作品,而是在流水线生产垃圾和精神鸦片。 冯小刚导演说垃圾观众制造了垃圾电影,这句话除了不礼貌之外没什么不对的。但是反过来呢,垃圾电影制造垃圾观众对不对呢?我认为也很对。 前些天看了《芳华》,看到一个时代的众生相,看到了冯导反思现实的欲望。冯导是有英雄气概的,是一个有责任感有使命感的电影人,只可惜他这样的人太少了。 《猎场》不完美,但不能因此否定它的价值和意义。 现实主义作品是最难写的,它要求创作者深入生活,在了解客观社会现实的基础上,进行形象的、逼真的书写和呈现。它有明确的标准,有生活的照伪镜,它能一眼就将作品打回原形,识别出创作者的认识水平和表达水平。因此,许多缺乏生活和生命体验、缺乏对生活底色的认识和表现能力的人是写不了现实主义作品的,所以我们的身边才会有海量的玄幻、架空、偶像小白文,也正因为如此才凸显了它的珍贵价值。 关注社会现实,关注时代生活的现实主义作品在这个资本狂欢的影视圈是不受欢迎的,因为它没有流量,带不来粉丝经济。但它恰恰是我么这个社会亟需的稀缺资源,它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对社会的进步意义巨大。 创作者是人不是神,他们也会有软弱彷徨,也会有力有不逮,这不应该成为被攻讦的理由。我们更应该看到创作者真诚的态度、呕心沥血的付出、尝试创新的勇气,我们应该敬重他们,他们才是这个行业的良心和希望。 我们需要更多冯小刚、姜伟这样有责任感有使命感的文艺工作者负重前行,引领风气,创作更多与这个伟大时代相匹配的文艺作品,驱散笼罩在传媒文化领域上空的阴霾。(“tittytainment”的含义实际上要远比笔者表述的深刻庞大,它可以引申到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许多层面。 类似“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的敏感话题不适合在这里讨论,也没必要。这个东西在任何国家、任何时代都存在,不是什么新鲜事物,用不着大惊小怪。 至于渲染阶级矛盾的东西就更不合时宜了。 如果还对其他方面有兴趣,可以自行研究,希望你们能有收获。
首页 8 9 10 11 12 1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