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dnypeople sdnypeople
关注数: 71 粉丝数: 74 发帖数: 1,207 关注贴吧数: 35
重大消息 继5月初转基因座谈会之后,6月30日又一场转基因作物征询座谈会在农业部召开。 两次会议相距不到两个月,转基因问题继续“发酵”。 7月12日,一位参加会议人士透露,与此前不同,这次会议由农业部主持召开,而不是此前的国务院某办;在内容方面,前一次会议是关 相关公司股票走势 登海种业24.34+0.060.25%敦煌种业28.22-0.46-1.60%于转基因水稻商业化问题,而新一次则是关于转基因技术座谈。 此前曾参加过国务院座谈会的中国农科院作物所退休研究员、玉米专家佟屏亚也参加了农业部这次会议。在会上,他表示,今天中国农田里已经大片地种植转基因作物了,有“违规商业化”玉米,也有转基因水稻,并希望能严惩违规转基因。 通报与座谈 此次座谈会规模较大,除了对转基因持不同意见的人士外,农业部、科技部、卫生部、环保部等多个部门均有人员参加。会议一个重要内容便是通报前述部委的一项调查结果。 由农业部、环保部、科技部、卫生部和国家质检总局组成的五部委联合调查组,在山西、黑龙江、吉林、山东、广东等多个省份对转基因生物安全进行了调查,而调查的主要目标便是“先玉335”。 一直以来,在很多业内人士看来,“先玉335”,极有可能是一个转基因品种。《转基因战争:21世纪中国粮食安全保卫战》的作者,云南财大教授顾秀林在一篇名为《立即叫停转基因农作物在中国的商业化计划》中指出,中国多个种子科研机构的审定曾经指出,先玉335具有中度到高度抗玉米螟的性状。在育种和审定中、在争议发生后,美国杜邦先锋公司都没有提供它拥有专利的该玉米品系是否转基因的法律证明。 她指出,在中国种植杂交玉米先玉335较多、时间较长的地方,实地调查和网络信息证实,大范围的、严重的生态异常已经发生,和实验室动物饲喂转基因食料的已知结果,是高度吻合的。 不过,据此次会议上五部委通报称,“先玉335”并不含转基因成分。 但该结果并不让在场的一些人士信服。前述参会人士表示,会议并没有公布具体检测结果,只是口头通报。 “先玉335”是上市公司登海种业(002041)、敦煌种业(600354)拳头产品。 先玉335,是美国杜邦先锋选育的玉米杂交种。杜邦先锋2002年与登海种业合资成立登海先锋,登海种业占51%股权;2006年又与敦煌种业合资成立敦煌先锋,敦煌种业也占51%股权。两家合资子公司均从事先玉335的制种和销售,只是各自推广的区域不同。 玉米专家佟屏亚指出,先玉335热销为登海种业和敦煌种业业绩贡献占去半壁江山。2010年,敦煌-先锋为母公司贡献净利润1.80亿元。登海-先锋为母公司贡献净利润1.49亿元,拯救登海种业沉沙“覆船”之危。 此外,佟屏亚在会议上发言指出,此前被指为“违规商业化”的玉米品种,在四川、湖南、贵州、辽宁、吉林等省已种植几十万亩,估计今年至少又有几百万亩农田可能被“污染”。佟屏亚希望能够严惩违规转基因,重塑农业部公信力。 失控的转基因 佟屏亚所指的“违规商业化”的玉米品种,即“登海3686”、“中农大236”、“中农大4号”等。 2010年12月,农业部发布的1504号《公告》,共有27个玉米品种被停止生产,并要求自公告发布起一年内彻底退出中国种子市场。在这27个玉米品种中,就包括前述三种以及“铁研124”等品种。 不止一位业内人士告诉本报称,“登海3686”所以被勒令停止生产,原因是属于违规商业化的转基因玉米品种。登海3686为上市公司登海种业(002041)旗下产品。 农业部每年都会颁布一批停止生产的种子名单,这些种子都因为老品种的缘故“上榜”。“一般都是5年以上的,甚至8-10年的。”但去年名单中“蹊跷”的地方在于,“登海3686”、“中农大236”、“中农大4号”和“铁研124”并不是老品种,甚至还是新品。 据当时的公告显示,“铁研124”、“中农大4号”通过国家审定得最晚,时间都是2009年,“中农大236”、“登海3686”是在2006年,而其它品种都是在2003年之前。 一位业内人士透露,这几种品种都被查出是转基因,按照相关规定,任何人传布或种植转基因主粮作物都是违法的。但这几种品种当初都是按照非转基因的名义申请参加国家品种试验、审定、登记并获得通过的。如果直接认定其是“转基因”,就等于说此前的审定是欺诈和非法的。最后有关部门采取了将这几种品种列入到停止生产的老品种名单上进行处理。 但佟屏亚认为,由于老品种有长达一年的退出时间,因此,春节前后,包括“登海3686”、“中农大236”、“中农大4号”等都在今年春节前后进行大宣传、大返利、大减价、大促销。 佟屏亚同时在会上指出,目前,转基因水稻种子的销售渠道已经遍布南方十多个省,并已形成规模种植,农民将收获的转基因大米混在普通大米中进入流通市场。 在郑州新支点农业咨询公司负责人李鑫看来,转基因失控的现象在棉花领域更为严重。 他告诉记者,2005年前,已经有大量Bt转基因的棉花品种被违规种植。尽管这一现象在2005年被有关部门予以纠正,但“对土壤的污染已经造成了”。 “像河南南阳、黄淮海棉区,目前大部分都是转基因棉花了。” 他同时表示,由于监管漏洞,一些转基因品种的限定生产区域与实际生产区域不符,也很大程度造成了转基因危险的扩散。 不久之前,鉴于转基因农作物失控风险,农业部所属“国家玉米产业技术研发中心”将一封要求“育种家要尽早清理转基因育种材料”的信件发至国内一些育种专家和种业企业家。信件中要求国内育种专家和种子企业尽快对从国外引进的育种材料全面做一次筛查,先分清转基因和非转基因材料,再将两者彻底隔离并分别管理和使用。 佟屏亚建议,农业部应对违规单位和主要负责人公开通报批评,责令作出书面检查;转基因主粮违规进入市场的单位或个人,视情节轻重,给予相应处分或停止执行国家科研项目,或停止品种区试若干年;对故意销售“违规商业化”的种子企业,应没收其全部货款,并重罚企业以至吊销执照。
转基因棉退化说明了什么 最近,有报道称,在江苏省“棉花(14490,10.00,0.07%)之乡”盐城大丰市调查发现:该省转基因棉推广进入第5个年头后,曾因转基因“优势”而产生的“增量”随时间延长被消耗殆尽;转基因棉退化于今年集中爆发;除了产量下降外,其质量也出现了严重下降,表现尚不如普通棉。      1997年,中国从美国孟山都公司引进第一代 “转基因抗虫棉”。在刚引进的几个年头,转基因棉花因以下“三条”优势受到了棉农广泛欢迎:一是农药使用量下降;二是种植成本下降;三是亩产总量上升。这“三条”造就了转基因作物神话,媒体和农学家盛赞转基因好处,至今还作为“经典”在引用。      然而,好景不长,转基因棉表现 “一代不如一代,一年不如一年”。目前发现的新问题也有“三条”:一是转基因棉质量越来越差,对纺织机器产生了影响,纤维质量不如常规棉; 二是转基因棉衣分率(籽棉向皮棉的转化率)下降到34%左右,低于常规棉;三是棉铃虫被基本控制后,盲蝽蟓、烟粉虱、红蜘蛛、蚜虫等刺吸式“小害虫”集中大爆发,“小虫成大灾”,用药量反而猛增。      转基因棉为什么会发生退化呢?让我们从转基因原理来回答这个问题。转基因生物技术,也叫基因工程,或称DNA重组技术,是在人工条件下, 把目标基因分离、克隆,打破生殖隔离,转移到目标生物中。自然过程中的基因重组, 只发生在同一物种内,异种之间是很难发生基因交流的。然而,通过生物技术,打破了自然界基因流限制,达到人类期望的目的,如抗虫、抗旱、抗盐碱、耐重金属等。      就转基因棉而言,当时主要针对棉铃虫危害,希望在棉花叶片里转入苏云杆菌基因,让棉铃虫采食苏云杆菌基因编码产生的毒蛋白后 “中毒身亡”。      然而,从生态进化来看,物种的基本权就是生存,希望“饿死”或“毒死”一个物种,那是严重违背自然规律的。为了保命,目前棉铃虫被迫转吃别的作物,而那些次要昆虫转而为害,农民需要加大农药用量来对付。这显然是打乱生态平衡造成的苦果。      在生态学上,包括生物因子在内,存在着影响生物正常生长发育的生态因子。这些因子有的起主导作用,是主导因子;有些起次要作用,是次要因子。但是,主导因子和次要因子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可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换。      转基因棉当时要控制的棉铃虫是主导因子,而今它们转变为次要因子。如果我们不尊重生态学规律,再去发明抗盲蝽蟓或抗烟粉虱、抗红蜘蛛、抗蚜虫的转基因作物,那只能是“按了葫芦起了瓢”,人类在小小的物种面前穷于应付而已。无论是借助转基因,还是借助剧毒农药控制“害虫”,都是治标不治本的措施。      由于人为引发了自然界不曾发生过的基因交流,目标物种对转入基因可能来不及适应,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就会表现出适应性变化。这个变化非常复杂,可能用人类已有的知识难以解释。产量下降或衣棉率下降等,表现出转基因棉对转入基因的适应反应,或转入基因干扰棉花正常生长发育造成的结果。另外,因为基因是在很短的时间内转移进目标作物的,基因逃逸的概率也远大于正常基因交流的作物,转基因作物稳定性有待时间的检验。      目前人类对待不希望的物种,如昆虫和草本植物,统统冠以“害”或“杂”,发明了剧毒的农药或除草剂灭杀而后快,不仅灭杀了有害的生物,也造成“害虫”或“杂草”天敌生物灭绝,造成农田生物多样性急剧下降。其不良后果是,农药越用越多,害虫也越来越猖獗。      我们在山东平邑县开展了这样一个试验, 在20亩试验田里,停止农药使用,改用诱虫灯让害虫“自愿上钩”,捕获的“害虫”养鸡。结果令人兴奋:农田里严重危害花生、玉米(1745,-1.00,-0.06%)的金龟甲等“害虫”得到控制,就连靠近试验地的庄稼也很少虫害。而在普通农田里,农民每亩施加两遍剧毒农药——绿英,一次是在种植时拌种,另一次是在花生长成后灌根。不计劳动力和健康成本,每亩花了80元,但害虫照样危害,收获时,每穴里照样有3~5个金龟甲幼虫。他们不得不提前收获花生,以便从虫口里抢粮。      用生态平衡的办法,害虫是越来越少的,生态环境是越来越改善的。但农药贩子、转基因的鼓吹者不喜欢这样的结果。转基因打乱生态平衡后,再通过大量农药使用,继续打乱生态平衡,转基因和农药成了棉花现代农业的新“二害”。      在农业生产上,必须尊重物种生存权,恢复生态平衡。对于“害”虫控制,不能将目光仅盯着化学防治上,或转基因技术上,还要考虑物理、生物甚至人类传统知识的贡献。不能像现在这样,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将简单问题复杂化,继续干那种违背自然规律的傻事了。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