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框框 老框框
关注数: 0 粉丝数: 42 发帖数: 299 关注贴吧数: 2
【历史知识】我国古代十大名厨 我国古代有十个名人,又是十个名厨。 �� 1、伊尹,为商朝辅国宰相,商汤一代名厨,有“烹调之圣”美称,“伊尹汤液”为人传颂千年不衰。 2、易牙,也名狄牙,为春秋时期名巫、著名厨师,精于煎、熬、燔、炙,又是调味专家,得宠于齐桓公。 3、太和公,为春秋末年吴国名厨,精通水产为原料的菜肴,尤以炙鱼闻名天下。 4、膳祖,为唐朝一代女名厨。段成式编的《酉阳杂俎》书中名食,均出自膳祖之手。 �� 5、梵正,为五代时尼姑、著名女厨师,以创制“辋川小祥”风景拼盘而驰名天下,将菜肴与造型艺术融为一体,使菜上有山水,盘中溢 诗歌。 �� 6、刘娘子,为南宋高宗宫中女厨,历史上第一个宫廷女厨师,称为“尚食刘娘子”。 �� 7、宋五嫂,为南宋著名民间女厨师。高宗赵构乘龙舟西湖,曾尝其鱼羹,赞美不已,于是名声大振,奉为脍鱼之“师祖”。 �� 8、董小宛,明末清初秦淮名妓,善制菜蔬糕点,尤善桃膏、瓜膏、腌菜等,名传江南。现在的扬州名点灌香董糖、卷酥董糖,为她所创 制。 �� 9、萧美人,清朝著名女点心师,以善制馒头、糕点、饺子等点心而闻名,袁枚颇为推崇她,《随园食单》中盛赞其点心“小巧可爱,洁 白如雪”。 �� 10、王小余,清代乾隆时名厨,烹饪手艺高超,并有丰富的理论经验。袁枚《随园食单》有许多方面得力于王小余的见解。
调查显示气温28℃时是性侵犯案发高峰期 近日,记者通过对228起获得法院有效判决的性侵害案件进行统计,发现春末夏初是性侵害案件的高发时段。而在一天当中,23时左右,外出的单身女性最易受到性侵害。 海淀检察院起诉一处“涉黄组”专门办理性侵害案件的检察官,以及公安机关处理过多起性侵害案件的民警称,通过分析这228起案件的特点,虽然不能总结出性侵害案件的犯罪规律,但是可以就228起案件的特点,有针对性地提示女性提高防范意识。 今天,办案经验丰富的检察官和民警在分析228起性侵害案件特点的同时,还向读者提供简单实用的“防狼术”。 样本说明 案件数据来源:海淀检察院犯罪事实数量:228起 犯罪人数:243人(均为实施上述犯罪的犯罪分子)选取方式:2002年至2006年2月以来,经海淀检察院起诉,并获得法院有罪判决的强奸、强制猥亵、猥亵儿童案件 温度数据来源:北京市专业气象台 温度选取方式:均以当日白天的最高气温计 特征 从上表中可看出,当天最高温度在18℃以下时,发案数总体很低,变化特征不明显;气温在18℃到27℃之间时,发案数的平均增幅较大;气温达到28℃时,发案数达到最高峰,而后缓慢下降;气温超过33℃以后,发案数突然降至低谷。 分析1 发言者:气象专家 记者拨通由北京气象局开设的96221综合气象信息服务台的专家热线电话,向一位专家进行了咨询。这位专家称,北京的气温变化并非特别规律。 28℃这个温度值,很难说属于确切的哪个季节,只能说大致分布在春末夏初这个阶段。 当气温进入28℃时,从穿衣舒适度来讲,比较适合女孩子们穿短裙、短裤、无袖衫等清凉服装。 分析2 发言者:犯罪心理学家 公安大学犯罪心理学教授李玫瑾告诉记者,夏初气温逐渐升高,人们外出活动增多,女性衣着较为暴露单薄,容易诱导性侵害的发生。而且在这个季节,男性在外饮酒的次数和数量都会有所增多,更易产生性冲动,导致性侵害的发生。 分析3 发言者:医学专家 北京大学医学部性学会的一位研究人员告诉记者,如果温度过高,人的情绪会变得烦躁不安,体力也会下降,性欲相对来说会有所降低。 最危险时刻 23时左右容易遭受性侵害 根据发案当天的具体时刻,得出以下统计 时刻 发案数1时172时6 3时5 4时7 5时4 6时1 7时1 8时1时刻发案数9时1 10时8 11时7 12时5 13时9 14时1415时1316时13时刻发案数17时7 18时6 19时1020时1521时1622时1823时2924时15 特征 6时到9时这一时段发案数极少,14时至16时发案数较多,21时到次日凌晨1时是发案高峰期。其中,23时发案频率最高,占到发案总数的12.72%。 分析 警方分析称,在公司等单位加班的时间多结束在22时左右,夜班多集中在22时到24时这一时间段结束,23时前后会出现女性在外行走相对集中的情况。 “防狼”招数 夜间回家时最好乘坐出租车,让车停在楼下,减少单独一个人在路上行走的可能性。如果遇到必须单独通过无人、黑暗的道路,可以做好以下几个预防措施。 事先告知朋友或家人自己要经过的路段和大致时间,将家人、朋友的电话设定为拨号快捷键,手机拿在手中,遇到危险情况快速按下。 要通过危险路段前,先拨通家人或朋友电话,告知对方自己所在位置,与对方大声聊着天经过。 遇到可疑人员后,首先要与其保持距离,避免被一把抱住。与其周旋时,可以向对方说“要干什么、把钱都给你、不报案”等话,在周旋同时暗中拨打110。 如果离居住地比较近,可以面对可疑人员慢慢往后退,寻找能跑开的机会。跑的时候,嘴里要大声呼救,不要单纯喊 “救命”,试着喊“着火了”等求助语,既可以迷惑、削弱可疑人员的警惕性,又能使住在附近的人出来救火从而吓退意图侵犯者。
热点快评:老百姓还是个冤大头 老百姓是个冤大头!“人家骂了他,打了他,吸了他的血,他连找人家的家长哭诉告状都找不起。惟一合算的选择,只剩下一个忍气吞声,继续让人家吸血”。这段话引自吴思两年前的一部著作《隐蔽的秩序》。公元2005年末,一名叫张建勋的河南公民以他的死印证了这一判断。据5月22日《河南商报》报道,去年以来,陕西省潼关县工商局利用交通要道———潼关,大发横财。他们多次在连霍高速陕西潼关收费站处,强行对入境的货车进行拦截,以货物有质量问题为由进行罚款,数额一般都在万元以上,且不出具任何凭证,不少车主把潼关戏称为“鬼门关”。 张建勋,就是因在过潼关时被工商人员非法罚款2.7万元后,不堪重负方服毒自尽的。三年前,湖北公民孙志刚的死,终结了一个恶的制度。今天,河南公民张建勋的死,能否终结乱罚款这项恶的行径? 很显然,乱罚款罚出了“鬼门关”绝非潼关一地。张建勋案因媒体曝光之后,这起个案相信会得到较公开和公平的处理。但那些还在忍气吞声的“冤大头”们呢?我们仍需从制度层面获得解决之道。 “执罚经济”的危害其实并不需要借助一名公民的死方可表达、传播,尔后引起高层重视。执法者其实和我们一样清楚地懂得,执法必须与利益相分离,沾染了自我利益的执法绝无公正可言。 然而“执罚”仍在继续,超收奖励、罚没款分成、按比例返还等一些土政策,无一不刺激着“执罚经济”的蓬勃发展。有数据表明,各级政府统计内的预算外收费高达5000亿元,统计外的预算外收入也有3000亿元,这8000亿元的预算外收入绝大部分来源于乱罚款和乱收费。 人大会上的“预算外收入”云蒸雾隐,行使国家权力的代表们在这样的“秘密财政”面前,不仅少有质疑,更无从监督。预算、统计信息的公开与透明,是遏制“执罚经济”的首要任务。当然,透明的目的还是为了预算外收入的细化,以推进人大对执罚的实质监督。 可接近的司法制度,则是遏制“执罚”的关键。“执罚”也许并不可怕,怕的是当事人对“执罚”不服却根本不考虑寻求司法的救济。张建勋到死也没有得到过司法的救济,报道中浓墨重彩地引述了他们去“省纠风办”申诉的种种。这不又应了吴思的判断,因为“告状花的钱,打发一辈子的乱收费也有富余”。那么,只有“鬼”才会去打官司吧。 没有人天生愿做“冤大头”。减少“冤大头”就得保障“冤大头”们有能够得到救济的管道。这管道,不仅要通畅,还得要有效。减少“冤大头”还得加强对“执罚”的管理。相比起“纠风办”,难道监察机关、检察机关不更应该介入吗?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