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真假假真非假 真真假假真非假
关注数: 5 粉丝数: 11 发帖数: 202 关注贴吧数: 4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基础科学中心项目“柔性电子”现场考察会 8月29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柔性电子基础科学中心现场考察会在我校举行。基金委信息学部主任郝跃院士、常务副主任刘克、副主任何杰,西北工业大学校长汪劲松、副校长何国强,南京工业大学校长蒋军成、副校长邢卫红、郭万牛,南京邮电大学校长叶美兰、副校长汪联辉,参研单位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二级学院负责人、课题组骨干等出席会议。现场考察组由张跃院士、于全院士、刘明院士、刘云圻院士、罗先刚院士等12位专家组成。考察会以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召开。信息学部常务副主任刘克主持考察会。 郝跃主任在讲话中指出,柔性电子基础科学中心的设立,要瞄准世界科技前沿,促进科技交叉融合,发挥科学家群体优势,开展前瞻性基础研究,攻克世界级的科技难题,打造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原始创新高地。围绕柔性电子的三个核心方向,建议三家参研单位各有侧重、交叉融合,形成有机整体,共同攻克关键科学问题,取得原始创新性突破、孕育颠覆性技术。希望柔性电子基础科学中心,做到“刚柔并济”,探索支撑柔性电子未来产业发展,建成国家基础科学中心项目的标杆。 汪劲松校长、蒋军成校长、叶美兰校长分别代表项目依托单位和合作单位致辞。 汪劲松校长表示,学校高度重视柔性电子交叉学科的建设和发展,柔性电子基础科学中心的立项建设对于打造柔性电子领域世界一流的科技创新中心、人才培养高地和产业引领阵地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学校一定会立足国家基础科学中心项目的定位和要求,整合校内相关优势资源,提供全方位的支持和保障。 蒋军成校长表示,学校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全力支持柔性电子科研团队勇闯“无人区”、坐热“冷板凳”,推动“从0到1”的颠覆性突破。柔性电子基础科学中心强化学科交叉融合,致力于促进校际协同创新;学校全力支持中心建设,严格按照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的要求,为项目的顺利实施提供坚实保障。 叶美兰校长表示,柔性电子基础科学中心瞄准世界科学前沿超前部署,依靠战略科学家和高水平学科带头人在全球范围内吸引和凝聚优秀科研人才;学校将全力支持中心开展科技创新工作,提供完善的项目配套支持政策,尽心尽力做好各项服务保障。 项目负责人黄维院士向专家组详细介绍了柔性电子基础科学中心的团队构成情况、相关研究背景与建设预期目标。围绕柔性显示与能源、柔性传感与探测、柔性系统与集成三大研究方向,重点汇报了拟开展的研究工作与方案,介绍了预期成果与支撑条件。 专家组围绕团队现状、工作基础、科研条件及依托和合作单位承诺的落实情况等进行了提问和讨论,考察了项目承担单位的设施支撑和保障情况,并与项目组成员、依托单位负责人、依托单位及合作单位科技管理人员进行了交流。专家组在认真听取项目申请人汇报、充分提问和实地考察的基础上,形成了现场考察意见,一致建议项目批准立项。 考察会前,校党委书记芮鸿岩会见了考察组一行,表示学校将全力支持柔性电子基础科学中心建设。
南工大又一篇Science,可惜再次无缘双一流 7月16日,《Science》杂志以全文(Research Article)的形式在线发表了我校材料化学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化工学院王军教授课题组在沸石分子筛碳捕集领域取得的最新研究成果“Self-assembled iron-containing mordenite monolith for carbon dioxide sieving”(Science, 2021, 373, 315-320),南京工业大学为第一作者单位。(上)杂原子丝光沸石一维孔道筛分CO2, Ar, N2和CH4的示意图。(下)气体吸附分离性能:(A) 298 K时CO2体积吸收量;(B) CO2/N2:15/85和CO2/CH4:50/50二元混合物在1 bar和298 K下的CO2/N2和CO2/CH4分离选择性;(C-E) CO2/N2(CH4)穿透曲线;(F) 2-床VSA工艺的流程示意图和(G) ASPEN模拟结果。 全球CO2的排放量逐年增长,导致严重的能源、环境、气候等多方面的危机。碳捕获与利用(CCUS)是实现CO2分离回收和综合利用的有效途径,对于减缓上述危机,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具有重大意义,而CO2的高效捕集是其中的关键环节,然而开发低成本、高效的碳捕集技术是一项巨大挑战。 针对这一难题,王军教授团队开发了杂原子沸石分子筛水热合成新路线,合成出结构独特的含铁杂原子丝光沸石分子筛单块材料,无需任何后处理即可直接作为自成型物理吸附剂,表现出迄今为止最高的CO2体积吸附容量和分离效率,对氩气(Ar),氮气(N2)以及甲烷(CH4)表现出良好的分子筛分能力,具有优异的抗水汽性能,实现了对燃烧后(CO2和N2分离)、沼气以及天然气纯化(CO2和CH4分离)等体系中CO2的高效吸附分离。审稿人评价,这一研究是碳捕集领域的重大突破,具有明显的实际应用潜力,开拓了杂原子沸石分子筛在气体吸附分离领域的新应用。 我校周瑜教授为该论文的第一作者,我校硕士研究生张建林、王磊副教授,浙江大学崔希利教授和我校博士生刘晓玲为共同第一作者。王军教授为论文的通讯作者,新加坡国立大学颜宁教授和浙江大学邢华斌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论文的通讯单位依次为南京工业大学、浙江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论文合作及协作单位包括新加坡化学与工程科学研究院、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北京大学、美国布鲁克海文国家实验室、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中国散裂中子源(东莞)和台湾中原大学等。 原文链接: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s%3A%2F%2Fscience.sciencemag.org%2Fcontent%2F373%2F6552%2F315&urlrefer=a29d5369e5602ab90e280bbe6bf2cda7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