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雅父 宁波雅父
关注数: 111 粉丝数: 183 发帖数: 5,004 关注贴吧数: 6
浙江余姚:王阳明故居遭遇水灾后重新开放 新华网杭州11月1日电(记者冯源) 浙江省余姚市是明代大儒王阳明的故乡,今年第23号台风“菲特”在10月给当地带来了严重水灾,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王阳明故居受灾严重。记者从余姚市王阳明故居纪念馆获悉,故居已于1日重新开放。   王阳明本名王守仁,字伯安,号阳明,公元1472年10月31日出生在浙江余姚。他的余姚故居于2007年经全面整修后开放。故居由于地势较低,因此水淹严重。10月6日起就开始进水,水淹面积达5千多平方米,所有展厅全部进水,积水最深处有140厘米,积水时间长达130多小时。   记者从王阳明故居纪念馆获悉,因长时间的浸泡,中控室、办公室等设备设施都不同程度地受到破坏或损坏,部分陈列厅的展板污损、底板毁坏,估计损失近200万元。所幸的是文物展品因抢救及时无一损坏,建筑本体及复原家具陈列经清洗或稍作整修后都还完好。   王阳明故居遭遇水灾一事引起社会公众及浙江省、宁波市、余姚市文化部门的高度重视。10月13日早上,积水退去后,余姚市文化局组织纪念馆职工立即开展冲洗馆区地面、清洗浸水陈列品、消毒杀菌、排查电线电路、清运垃圾、整修展厅等一系列工作。   经过半个月的努力,除了《仰心学宗师,研良知大义》《王阳明弟子事迹陈列》2个展厅还要进一步调整外,故居纪念馆的其他展厅都于11月1日重新对外开放。
转(浙大传统)竺可桢:王阳明先生与大学生的典范 王阳明先生与大学生的典范 作者: 竺可桢(1890-1974),著名教育家。出任浙江大学校长多年。本文是他在浙大西迁时的演讲词,原载于《浙江大学西迁纪实》,录自《浙大教育文选》。 本校以时局之影响,奉令西迁,自赣来桂,今日得在宜山正式开课,旧学生皆已到齐,新生人数骤增。当此抗战形势日紧、前方牺牲惨重的今日,国家犹费巨款而维持若干大学,一般社会已有责备非难之声。此虽由一般人不明高等教育作育培本之重,然我们反躬自省,正应借此种批评,以增进其责任的自觉,共作加倍的自策。必如何而后能培植真正之学问技术,将来贡献国家,无负国家作育之至意,与社会期望之深厚,正是每一个大学生所应深省力行者。而在今日艰苦流离之中,将欲增进自觉自奋,尤觉应回溯古来先哲志士之嘉言懿行、丰功伟绩,以资吾人之矜式。因地思人,我觉得王阳明先生正是今日国难中大学生最好的典范。   阳明先生生于余姚(生明宪宗成化八年,卒世宗嘉靖七年,即西元1472~1528),在浙江本省讲学之外,其一生事业在江西、广西两省为最大,又谪居贵州两年,也去广西不远。今日广西省的境域,多是先生遗惠所在之邦。今浙大以时局影响三迁而入广西,正是蹑着先生的遗踪而来;这并不是偶然的事,我们正不应随便放过,而宜景慕前贤,接受他那艰危中立身报国的伟大精神。   以理学知名的学者,往往有他的应世的学识和彪炳的事功;他所讲的学问,又很多为无论科学专家或事业家所都应体验实行的。真正的理学不但不迂阔,并且有许多话是切合人生实用的。专家专其所学,果能再来诵习体会古人立身处世之微言大义,最是有益于为学与做人之道。而阳明先生才高学博,无论在学问、道德、事业,与其负责报国的精神,都有崇高的造就;在此国家蒙难学府播迁之中,他那一段艰苦卓绝穷而益奋的精神,更是我们最好的典范。我们在迁校以后,起居生活当然不能如平时的舒适,又因家人离散与经济的困难,心理上不免生一种不安的现象。然这次民族战争是一个艰苦的长征,来日也许更要艰苦,我们不能不作更耐苦的准备。孟子所谓“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阳明先生平桂乱与谪贵州,正是赖非常的艰苦来成全他,结果果然动心忍性,增长他的学问,造成他的伟大。诸君都受高等教育,是国家优秀的分子,也是国民中幸运的人;当然都要抱定以艰苦的环境“增益其所不能”为目标,而准备来担当国家许多“大任”。这就不能苟且因循,而应以阳明先生的精神为精神了。   先从做学问方面来说,我们要注意他那致知力学的精神。阳明先生学说的精粹是“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在哲学上他是宋儒传统的说法之修正者,所以有人称他集心学之大成,这层姑置不说。所谓知行合一,他的意思是“行之明觉精察处,便是知。知之真切笃实处,便是行。若行而不能明觉精察,便是冥行;便是学而不思则罔。所以必须说个知。知而不能真切笃实,便是妄想;便是思而不学则殆。所以必须说个行。原来只是一个功夫”。故“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所以说:“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把知行打成一片,不容学者稍存苟且偷惰之心。其鞭辟近里,极有功于后学。先生五十岁在江西以后,始明白揭出“致良知”之教,正是前说之扩大。其所谓“致”,要义是“致吾心良知于事事物物,则事事物物皆得其理”。我们做学问,理论上重在求真功夫,实用上则求在能行;正合先生之教。目前一般知识分子往往只顾利害,不顾是非,这完全与阳明先生的“致知”的精神相背谬。   次说内省力行的功夫。阳明“心即理”之说,本于陆象山之教而光大之。他尝说:“心外无理,心外无事”;又以为不能“外吾心而求物理”,亦不能“遗物理而求吾心”。这可看做他的知识论,也就可见他的重视返己内省的功夫。他以为知行所以有不能合一之时,就因为有私欲隔了;所以“克制私欲”是“致良知”的前提,也是“知行合一”的第一步。其吃重处尤在一“致”字。良知即天理,致即行,知此理即行此理,故曰知行合一。若使私欲梗住,使不能致良知,更何能知行合一。至若行之不力,便是知之不澈,此尤先生吃紧为人处。先生又常说到“立诚”、“诚意”,视为格物致知之本,其极则即以内心之“诚”,为一切学行事业之基始。现在大学教育,注重各种专门知识之传授,而忽略品性德行之陶冶,积重难返,流弊甚深。社会道德与政治风气之败坏,此为要因。大学生理性已很发达,不久出而应世,尤必须及时注意内心的修养。而先生所示的教训,和其受害不愠、遇险不畏的精神(此种精神之根本全在修养功夫),都是我们最好的规范。
有点儿意思,前几天,还有人说宁波舟山港永远都超不过上海港 年终盘点:2011中国十大港口吞吐量排名 第一名:宁波—舟山港,6.91亿吨 宁波舟山港位于浙江省东北海岸,港区涉及宁波市和舟山市。2006年1月1日原宁波港和舟山港正式合并。港口条件非常优越,星罗棋布的舟山群岛诸岛屿,是港口的天然屏障。目前港区主要分布在宁波镇海、北仑海岸,以及舟山岛南海岸。大型国际远洋船舶经虾峙门深水航道进出。港口目前已成为集装箱远洋干线港、国内最大的矿石中转基地、国内最大的原油转运基地、国内沿海最大的液体化工储运基地和华东地区重要的煤炭运输基地。 第二名:上海港,6.2亿吨 上海港位于长江三角洲前缘,居我国18000 公里大陆海岸线的中部、扼长江入海口,地处长江东西运输通道与海上南北运输通道的交汇点,是我国沿海的主要枢纽港,我国对外开放,参与国际经济大循环的重要口岸。上海市外贸物资中99%经由上海港进出,每年完成的外贸吞吐量占全国沿海主要港口的20%左右。 上海港依江临海,以上海市为依托、长江流域为后盾,经济腹地广阔,全国31个省市(包括台湾省)都有货物经过上海港装卸或换装转口。上海港的主要经济腹地除了上海市以外,还包括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四川等省和重庆市。 上海港的水陆交通便利,集疏运渠道畅通,通过高速公路和国道、铁路干线及沿海运输网可辐射到长江流域甚至全国,对外接近世界环球航线,处在世界海上航线边缘。
阳明先生在甘肃也有后人(正文是从网上复制过来的) 讲述人:王坤升,62岁,安宁区真乐村村民。 家住安宁的王坤升老人是清末兰州名医王三祝的第五代后人。尽管王三祝是自己爷爷的爷爷,但是具体应该怎样称呼,王坤升老人自己也不知道,反正一直以来他们这一辈人都直接将王三祝称呼为“三祝爷”,因为这也是他们所能知道的表示最高崇敬之意的一种称呼。  在王坤升老先生所居住的真乐村里,绝大多数都姓王,“我们祖籍是浙江余姚,我们都是历史上那个名人王阳明的后裔,三祝爷就是王阳明的第十代后人。”王老先生说他这样说不是口说无凭,而是有实证的。他所指的这个所谓实证就是在他们王氏家族中珍藏了百年之久的一本家谱———《王氏族谱》。  (在一本收录了从古代到近现代时期的220余位各类兰州人物的史料书———《兰州人物选编》中,王三祝名列其中。而关于王三祝,也有简单的记录。王三祝,生于1798年,卒于1882年,字道馨,清代兰州孔家崖村人,祖籍浙江余姚。  王三祝走上从医之道,则是源于其几次科举失意。) 三祝爷从小就非常聪颖,熟读《四书五经》的他可以张口吟诗下笔写文,13岁的时候就一举考中,成了秀才。所以,小小年纪的他就是远村近邻闻名的“小秀才”。但是,三祝爷参加乡试却不怎么顺畅———他曾三次参加乡试,可是三次都不中。也就是在最后一次“名落孙山”后,三祝爷远走浙江,一来是去散心,二来也是为了寻根。听我爷爷和我父亲讲过,正是那次远行改变了三祝爷一生的命运。从甘肃到浙江,长途奔波数千里路,三祝爷可是饱尝辛酸,据说,等他赶到余姚的时候,身上的盘缠早已用光了,为此他还乞讨过。后来,三祝爷遇到一个人,那人在了解了三祝爷的景况后,遂劝导他不如行医,因为行医既可悬壶济世,也可解决温饱问题。  也可能是几次科举失意给三祝爷的打击太深了,让他对追求功名有点心灰意冷了,在得到如此“点拨”之后,他突然就醒悟了———决定废举业而潜心致力于医道。 左宗棠试医王三祝  (王三祝能成为清末兰州的一代名医,不仅仅是因为其医道造诣高深,更主要的是他高尚的医德。  王三祝对待来其处求医的,不论贫富,一概本着“治病救人”的宗旨,尽心诊治,而对一些贫困患者,他从来就是不收费的。如此一来,王三祝的大名可谓远播百里———十里八乡的老百姓都知道了这个医道高明、扶困济危的王大夫,每天跑来找王三祝看病的人络绎不绝。)   三祝爷的大名是越传越响,他的事迹也是越传越“神乎”,后来,连当时的陕甘总督左宗棠也听说了王三祝这个名字。  据说,陕甘总督左宗棠听到不少传闻,说王三祝这个人医道非常了得,于是,左总督就想亲自试试我们三祝爷的医术,看看到底是不是像传闻的那样“厉害”,于是,他便遣人将三祝爷请到其总署来。当三祝爷来到总署府衙门前时,左宗棠已在门前迎迓。在远远观望左宗棠面色后,三祝爷在进门的一瞬,故意装作失足马上就要跌倒了,这时,左宗棠总督见状,急忙趋步上前予以搀扶。至此,三祝爷心里就更有谱了,随后,在为左宗棠总督进行切脉之后,他便对左宗棠直言:“大人无病,您这是假病试医!”而左宗棠听后大笑着说:“我请先生来的用意正是如此,先生医术果然名不虚传。”随后,左宗棠还拿出银两赠送三祝爷,但是,被三祝爷婉言谢绝了。 相关链接:关于王阳明  日前,西北惟一的“王阳明纪念馆”在位于安宁区交通大学北麓毓山下落成,这座耗资40余万元的纪念馆是由在兰的王氏家族后裔自发出资修建的。
首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