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余文案
业余文案
关注数: 38
粉丝数: 865
发帖数: 3,250
关注贴吧数: 5
2康戈武与“”太极拳发源地” 2007年,中国武术协会秘书长康戈武先生在杭州第五届杨式太极拳名家传人学术研讨会上做了发言,驳斥杨家的传统说法,随后,便给河南温县被命名为“中国武术太极拳发源地”。 *从康戈武的发言稿,可以看出康戈武的历史及文化水平不高 ------------------------------------------------------------------------------------- <摘选>康戈武在杭州第五届杨式太极拳名家传人学术研讨会上的发言康戈武的发言中说,“张三丰创太极拳”的说法受到了杨露禅和武禹襄的质疑......
那些“太极拳”后人的证词...... 那些“太极拳”后人的证词...... (1)陈鑫(1849—1929)提出了“陈卜创太极拳说”。 著者在《自序》中写道:“明洪武七年,始祖讳陈卜耕读之余而以阴阳开合运转周身者,教子孙以消化饮食之法,理根太极故名曰'太极拳’。传十三世至我曾祖讳公兆,文兼武备……” (2)《陈氏家乘·陈王廷传》记述:“公与登封武将往际遇善,登封因官逼民乱,以际遇为首。公止之。当上山时,山上乱箭如雨,不能伤公。遇—敌手,公追之,三周御寨未及。李际遇事败,有蒋姓仆于公,即当日所追者,其人能百步赶兔,亦善拳者也。” 陈鑫之孙陈绍栋于《武林》杂志1992年第12期第6页著文确认:“这一位仆于公者,不是别人,正是蒋发。 (3)1996年西安原宝山先生曾函询陈家沟太极拳学校陈炳先生,了解蒋发的情况及有无碑文留下。陈炳先生回函答复:“关于蒋发其人,唯一史证是陈王廷画像。村中古今广传之说为蒋发为李际遇部将,李事败遭灭,蒋投靠陈王延,内为仆友,外曰蒋把式。这里的‘把式’是指做工种田之人,如‘车把式’。王廷年老画像时,蒋发曰:公百年之后,尚有人祭奠,惟吾独孑一身,谁人怜亲。陈感慨,运由蒋发立于身后,共像以传。民国时期,王廷后人十七世陈正述,常到杨海洼祭奠蒋发。因蒋发在王廷家身份—般,且为外姓人,前人也根本想不到太极源流会出现人为的缺口,而涉及蒋发。因没有碑文史记,及蒋发。年龄无从考证,只可知其和陈王延为同时代人。杨海洼在陈家沟西北一华里,人烟稀少,事故频出,村人认为是非之地,故蒋发死后,王廷后人将其葬于此地,以镇邪恶。”
【闲扯篇】太极拳“脱下长衫”就是猿猴通背拳了吧 当前,“孔乙己要脱下长衫”成为议论热点。 而关于太极拳的实战性,屡有争议,于是,有人认为太极拳本是刚猛拳术。 那么,将太极拳的“长衫(慢练、推手)”脱下, 就还原成“猿猴通背拳”的招式练法了吧
赵堡及陈家沟附近有“天地会”?老君堂...... 焦作桶张河村的“老君庙”,除了有清道光三年(1823) 的《重修 老君堂 碑记》, 还有道光十四年(1834年)的《天地会碑记》清道光十四年“天地会碑”记载了天地会立社后,互帮互助,解决桶张河村村民收麦、乞丐等事宜。反映了清代“天地会”的活动痕迹。 天地会的初期,就是一种普通平民相互救助的民间组织。也吸收了不少戏剧名人,粤剧武生也成了干将。 天地会从始至终为清朝所打压,活动隐秘,就连内部文书都被隐晦的称作“衫子”或“金不换”。(有的拳谱叫“金不换”?) . 赵堡镇陈家沟也有“老君堂”。 陈子明记述“陈仲甡击败太平军士兵”,写出战斗发生在“村中老君堂左”。 “咸丰三年……(大头王)时为先锋,公与战于村中老君堂左,以铁枪挑于马下,村人趁机取其首级,洪杨军皆惊溃。比及李棠阶部援师来助,洪杨军窜至柳树林。” . “老君堂”,供奉的是太上老君。 幸好,杜元化是在民国写书, 不然,就赵堡太极拳的 “:太极之先,天地根源,老君设教,宓子真传” 的几句,就呵呵了
1935年出版《陈氏太极拳入门总解》,作者陈绩甫。 陈家沟太极拳老拳谱92式 (陈长兴传?陈氏老架太极拳)陈沟太极老拳谱九十二式 1、无极式 24、青龙出水 47、左怀中抱月 70、上步白鹤亮翅 2、三开三合 25、双推掌 48、右蹬一根 71、搂膝拗步 3、气运丹田 26、三换掌 49、掩手洪捶 72、海底针 4、青龙转身 27、肘底看拳 50、白鹤亮翅 73、闪通背 5、阳阴螺旋 28、倒撵肱 51、小擒拿 74、掩手洪捶 6、金刚捣碓 29、上步白鹤亮翅 52、抱头推山 75、六封似闭 7、揽扎衣(掤雕拿按) 30、搂膝拗步 53、三换掌 76、懒扎衣 8、大六封似闭 31、海底针 54、大六封似闭 77、丹变 9、丹变 32、闪通背 55、丹变 78、下云手 10、下式 33、掩手肱捶 56、前招 79、退步高探马 11、金刚捣碓 34、大六封似闭 57、后招 80、单摆莲 12、白鹤亮翅 35、丹变 58、野马分鬃 81、指挡捶 13、前堂搂膝 36、中云手 59、玉女穿梭 82、黄龙搅水 14、初收 37、高探马 60、懒扎衣 83、白猿献果 15、斜行拗步 38、右插 61、六封似闭 84、六封似闭 16、再收 39、左插 62、丹变 85、丹变 17、搂膝拗步 40、右蹬一根 63、上云手 86、太山升气 18、斜行 41、斜行 64、双摆脚 87、铺地锦 19、掩手肱捶 42、击地捶 65、跌岔 88、上步七星 20、金刚捣碓 43、神仙一把抓 66、扬蹬 89、转身跨虎 21、束力再待 44、转力六合 67、金鸡独立 90、当头炮 22、七寸靠 45、踢二气 68、朝天蹬 91、金刚捣碓式 23、背脊靠 46、右怀中抱月 69、倒撵肱 92、收式
“太极拳始于张三峰" or "太极拳始于陈王廷” ,都是错的 “太极拳始于张三峰" or "太极拳始于陈王廷” ,都是错的。 古代的民间武术社团,多数拳师没有信息,拳术更新换代,没有拳师记录可查; 拳术改编,多种来源,洪洞通背拳的前身是戚家拳还是通背拳、太祖长拳?都归“祖师宋太祖”。 还有当地民间宗教的武术传播,拜的是教内祖师(陈长兴是民间道派?王宗岳是道教人士?)。 有一旗人夏桂勋从禄禅师学拳数载,后来夏桂勋在河南败给了李六如,方知李六如所练为“金陵太极功”。 李瑞东传下的信息,有一《序》中说道:"太极拳术始于轩辕黄帝,因在常山偶见蛇鹊之战,藉蛇缠鹊跃战斗之机,悟理想义,由此而发明太极拳术。历圣相承,迨至宋元,张三丰先师抚无极、太极、八卦错综之义,阴阳相推之理,五行生克之情,八门变化之机扩而充之,衍成各种太极拳术。" (李瑞东见过陈家沟人?) 赵堡拳师信息:“名曰三丰传,然究其根,则此拳发源,不自此始,何则据?余师所闻,云此拳乃系老子所传。惜余师等皆早仙逝,余言无处可证。 虽无处可证,却有前歌尚存,说是“宓子真传”,即此一句,可以证明。宓子即宓喜,号曰尹文始为。老子高徒越五世传与张三丰。三丰则庶几舆。余师等历代相传之歌语堂然,余不过谨据所闻如此亦,未敢确实决定。 今世皆说是三丰所传亦,犹多说是由蒋老夫子所传,又犹现在说是清平老师所传,然此均非无稽之言。按实此拳是为学家体育一法。即三丰祖师,亦非斤斤然。 以此拳名世,不过藉此为练丹之术,使世人知练斯术者,可以延年益寿,久之真能练至纯阳即可云仙。” (李亦畲可能见过任长春?) 河南国术馆馆长陈泮岭的《序》:“世所传太极拳精微奥妙,名同实异者,实繁有徒,今尚有湮没弗彰。河南温县赵堡镇之太极也。余观其拳,系师承怀庆温县蒋先生发。”“余酷嗜拳法,历访名家,冀得其精秘。不料,今得杜先生育万所著秘而不传的‘太极拳图解十三样,公之同好,方觉太极拳名实相符。”
以前"武术拜师礼仪" 是怎样的? 旧时在民间,很多人家都会在厅堂供奉“天地君亲师”牌位。 旧武礼,通常指的是清朝中晚期至民国初年这一时期武林中的礼仪。它反映的是这一时期人们的思想道德观念。 这一时期,武林界并非独尊儒术,而是儒、释、道三家的哲学思想共同影响着武林。拜师礼仪中又会掺杂着儒、释、道三家的因素。 武林界将师父的地位看得至高无上,将“天地君亲师”称作五伦。将九族分为内三亲(父母、兄弟、子女),外三亲(岳父、义父、师父),外三夫(姑夫、姨夫、姐夫)。如此一解,师父便与“天地君亲”并列了。[依儒家传统,传道、授业、解惑的老师称之为“师傅”,师傅传授给你各种生存技艺。“师父”则是对和尚、尼姑、道士这些修行者的称呼。 江湖、武林取“师父”代替“师傅”,是取“师如父”之意。正因如此,拜师礼才格外的隆重和烦琐。] 首先是徒弟入门要有人引荐,要有人见证,这便是江湖所说的“荐师”(或引师即介绍人)、“证师”(或保师即证明人)。武林界将荐师(引师)、证师(保师)、师父称“三师之帮扶”,也称“三合”,即“接合之介”,为荐导师父,有引导推荐之助;“扶杆之见”,为立门师父,有于旁见证之帮;“授艺之教”,为传技师父,有传授技艺之恩。传技师父肩负传授全盘之艺的责任。徒弟则肩负终生赡养的义务,这才是“双姓如亲”,“师徒如父子”。因此,入门礼仪隆重,是为建立尊敬之法。 拜师时,厅堂正中通常悬挂武圣关公或本门祖师爷的画像,叫尊敬祖师。画像前面要放一张八仙桌,代表四面八方。桌上要摆师祖或师爷的牌位或遗像,表示尊重传承。牌位前是香炉,香炉两侧是两支红蜡烛。两支蜡代表南拳北腿、南枝北技、南道北僧、南柔北刚,也寓为蜡照明暗两线。一炷香代表文武一家。两支蜡在仪式举办前要先行点上,一炷香则是仪式开始时由师父亲自点上。上香时,要用两手大拇指、食指将香夹住,余三指合拢。双手将香平举齐眉,或将香直竖上举齐眉。点香时不可口吹熄火,要容其自行熄灭。插好后,退后半步,静立片刻。上香以一支为宜,若要上三支香,则将第一支插中间,第二支插右边,第三支插左边。 上香完毕,师父站(或坐)于八仙桌右首,荐师、保师站(或坐)于八仙桌左首。古时以左为尊,这叫客居左、主居右。保师要手持八尺长的蜡杆,又称戳杆,代表八方武师为证,其他来宾分列(或坐)两厢。 在司仪的号令下,入门弟子手捧拜师帖,进门行递帖叩拜之礼。 拜师帖是定制的,红色,宽四寸,寓四开,长七寸,寓七情。内容要写清徒弟姓名、出生年月、于某年某月某日拜在师父门下。要注明所学门派,传承师祖、师爷姓名。以及荐师、保师姓名。递帖仪式要行三跪九叩的大礼。 进门一跪,为一至而终,代表认门;三跪,为三请,代表恳请师父教诲;三拜(拜,是站时双手合于胸前,双膝慢慢触地,上身向前匍匐),为三才,指天地人;九叩(叩,身体匍匐不起,用头叩触地面)为九点,代表三要(一要技术至重、二要传武有道、三要按规传法),三亲(一亲同师手足、二亲同门同道、三亲本门技术),三规(一规不许欺师灭祖、二规不许分门分派、三规不许拆门分法)。所谓三拜九叩,即一跪一匍匐为一拜,以头叩地三次为三叩,每一拜叩三头,为三拜九叩(三跪九叩)。 然后,徒弟双手举帖顶于头上,拜师帖口朝上方,表示敬师如天。 师父接过拜师帖,徒弟敬茶,师父喝过茶后,为弟子赐艺名,通常按本门排字起名,之后,新入门的徒弟拜见师兄,这叫排序。再之后,新徒弟拜谢荐师、保师、拜谢各位来宾。至此拜师礼完成,师徒才有了名分,也便有了“师徒如父子”的义务。 这个拜师礼存在两个误区,是历代武林人士由于缺少文化所致。一是对五伦的解释不对。第二个误区是拜师行三拜九叩大礼。当然,这种三拜九叩的拜师礼在民国后期、解放初期,退出了历史舞台,取而代之的是行鞠躬礼,师徒合影等新礼仪。
杨澄浦《太极拳体用全书》,为什么使用了“体、用”? 杨氏太极拳,通常分为练架、用架。 练架,实际上是太极拳的基础架、功力架; 用架,实际上是太极拳的快架、技击架。 而今熟悉的,小架即用架,今人习惯上称“少侯架”; 中架即练架,今人习惯上称“健侯架”;大架为改造架,今人习惯上称“澄甫架”。 ------ 1934年2月,上海大东书局出版了杨澄甫的《太极拳体用全书》, 为什么使用了“体、用”二字? ------ 小架是杨氏拳快架、用架、技击架;中架是杨氏拳的慢架、练架、功力架;大架是在杨氏拳原有用架、练架基础上,出于普及推广、改革更新等方面考虑,而形成的杨氏拳新架。 武术是冷兵器时代的宠儿,杨氏拳用架、练架适应“露禅闯天下,班侯打天下”的需要,是纯粹的武技拳学; 而杨氏拳大架的问世、定型,则标志着杨氏拳从单一拳学向医疗体育、强身健体、养生怡情、博击防卫等多功能的转轨。
邯郸顾式太极拳的古拳谱《王宗岳太极拳论》是什么样? 据说《武当顾式太极拳》书籍的附录中,有《王宗岳太极拳论》的影印残页,是什么样的呢?
邯郸顾式太极拳的古拳谱《王宗岳太极拳论》是什么样? 据说《武当顾式太极拳》书籍的附录中,有《王宗岳太极拳论》的影印残页,是什么样的呢?
陈家沟为何要吞并赵堡镇?这两年就没了赵堡太极拳 “蒋发”武术支流,一个地方不容两条河
2023,祝陈长兴、陈清平春节快乐!祝杨露禅、武禹襄春节快乐! 2023,祝陈家沟陈长兴、赵堡陈清平春节快乐!祝邯郸永年杨露禅、武禹襄春节快乐! 祝............等,春节快乐! 祝大家春节快乐!
“赵怀真”的太极拳 热起来了 网上有了不少模仿“赵怀真”太极拳动作的视频, 看来几年后,又多一个太极拳大师赵怀真了
太极拳传闻中的“两个太行山老道”是谁? 汤士林与“太行老道”------ 《国术名人录》中记载:汤士林在11岁时被太白山道人领往山中,传授太极拳及太上道诀,他在山上学艺八年,技艺大成。回乡后,汤士林拜形意拳师许占鳌为师学形意拳。汤士林在遵化任知县叶嗣高的侍卫。因为年龄接近,汤士林并未以师徒相待,而是和姚馥春、姜容樵二人拜把,结为金兰弟兄,并将太极拳(含一套太极长拳)及一部乾隆年间的手抄本太极拳拳谱,悉传姚、姜二人。 有认为,汤士林的太极拳歌诀与济源神拳有相像之处,而济源位于太行山、王屋山脚下(愚公故事的发生地),自古以来便是道教兴盛之地,有很多著名的高道和道院。传说汤士林先生“十一岁时被太白山道人携往山中,传授太极拳及太上道诀”,窃以为“太白山”或为“太行山”之误,汤士林的师傅也应是太行山老道。 任长春与“太行老道”------ 许多太极拳研究者在赵堡采访都采访到了任长春与太行老道李如松递手听劲的事。任长春 (1839~1910) 的曾孙任天顺在63岁时对王海洲的访问说:“曾祖任长春,从小学拳于赵堡镇太极拳传人陈清平老师门下,后又和太行山老道李如松切磋武艺,成为名师”。 有人认为,赵堡太极拳是两位云游道人所传---李如松、步尘子。 李如松,道号太行老道,博爱唐村人,康熙戊申年出生。 步尘子,陈沟水曾披露以为赵堡白胡子爷爷(陈应明)的拳谱,序言落款是“古鄘南后学步尘子”。“古鄘”是唐村清化镇,步尘子是太极宫的道士。 有人认为,太行山李如松老道是晚清人,与汤士林的老师太行山老道是同一时期人,或为同一人。拳术歌诀的部分内容在晚清由太行山道人李如松传给了任长春而传到赵堡。
“张三丰故里”挂牌福建邵武 “张三丰故里”花落福建邵武 12月8日,全国生态地标评审中心、中国地名学会寻根文化专业委员会、邵武市政府共同采取视频连线的方式,举行中国历史人文旅游地标基地福建省邵武市和平镇张三丰故里授牌仪式,向邵武市和平镇张三丰故里授予“中国历史人文旅游地标基地”证书和牌匾。 邵武市市长郭绯红说,这次张三丰故里成功申报“中国历史人文旅游地标基地”,是邵武市文化事业发展的一件要事,标志着邵武市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传承工作有了新的进展和突破,邵武将以此次颁证授牌为契机,进一步做好张三丰故里历史人文的挖掘、保护、传承工作,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深入挖掘张三丰历史人文的IP内涵,推动张三丰文化更好的活化物化,尽快将文旅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发展优势,进一步扩大邵武的知名度、美誉度,为擦亮“邵武是个好地方”城市名片增添活力。
杨露禅“十岁卖身为僮,凡三十年”,孑然一身回老家 唐豪的《太极拳研究》及顾留馨的《太极拳术》中,杨禄禅是“十岁卖身(到陈家沟)为僮仆,凡三十年,回到永年仍孑然一身”。 “1930-1931年冬末春初,予居陈沟陈承五家月余,调查太极拳历史,始备悉其详。按禄禅之去陈沟, 非如行略小序所言,亦不如杨系太极拳书所云因闻陈长兴之名而往,实缘贫无以存,家庭鬻以为僮而离乡背井也。 承五者德瑚之孙,德瑚先世 设“太和堂”药肆于禄禅故里永年,故得购禄禅之家僮。 陈沟武风历世不 衰,德瑚虽官翰林院待诏,不禁家人习武。时长兴为拳师,居室陋隘,晚间聚同族习技于德瑚家前厅。德瑚谢世,承五父备三尚幼,庶祖母郑氏, 与禄禅年齿相若,空闱守寡,防生物议,焚其券遗之归里。 以上除德瑚官阶由族谱考得,余则承五亲述。生于1849年(道光二十九年)之陈鑫,在 其所著陈氏家乘中有“贱仆知义”一节,则述禄禅复至陈沟事。其书今存予手。 当禄禅恢复自由时,己孑然一身,至永年托足居“太和堂”。“太和 堂”虽为陈氏所设,而店屋则租自武氏。禹襄之问业于杨,此为媒介。” - 顾留馨附考: 武禹襄兄弟三人家传武术。杨禄禅约在十岁左右去陈家沟,约有三十多年始遣归永年,禄禅生于1799年,故返里约在1849 年左右。禹襄从禄禅学陈氏老架太极拳约在咸丰元年或其前一年。1852 年禹襄始从清萍学陈氏新架。1853年禹襄教亦畲太极拳。武氏学而后 化,自成一家,应有一段吸收、消化、创造的时间,故武式太极拳的创造, 应该在1853年以后的若干年间。
温县为什么不允许“赵堡太极拳”单独存在? 温县为什么不允许“赵堡太极拳”单独存在, 如此,则吴氏太极拳孙氏太极拳王其和太极拳等,尽皆失传
太极拳的那些记述错误、误解 以往,在太极拳交流过程中,难免口音等缘故,在后来记述时,会有一些错误、误解。 ------ 李瑞东记述的“温州蒋发”与温县蒋发。 蔡肇祺记述的‘’陈家沟陈清平”与赵堡陈清平。 1934年,马立伯《体育旬刊》之《太极拳派别》记述“郝为真得拳陈家沟”,然,郝为真学自李亦畲,武禹襄一脉得自赵堡与舞阳《王宗岳太极拳论》,与陈家沟的陈长兴 同源异流。 唐豪顾留馨的“太极长拳”,来自错解王宗岳太极拳谱,又混淆于洪洞通背拳谱。 马印书知道武式太极拳“另有一套炮捶”,后来见到“陈长兴曾孙陈发科所传炮捶,确实不虚”,就想到“杨班侯善之”;马印书根本没见过武式太极拳和杨班候的炮捶,认为陈发科的炮捶 就是武禹襄、杨班侯的炮捶。 ---------- 陈绩甫1935年著《陈氏太极拳汇宗·自序》云: “清康熙年间,先世奏庭公系武举,拳尤高超,曾降服河南登封玉岱山巨寇李积玉,只身入山,众不能敌,一寨惊拜投焉。后在山收孝子蒋发为弟子”。 陈鑫在《陈氏家乘》中记有:“公与登封武将往际遇善,登封因官逼民乱,以际遇为首。公止之。当上山时,山上乱箭如雨,不能伤公。遇—敌手,公追之,三周御寨未及。李际遇事败,有蒋姓仆于公”。 据陈鑫的撰文与唐豪的调研,当地流传的都是“蒋发是陈王廷的师傅”。蒋发为李际遇部将,李事败遭灭,蒋投靠陈王延,内为仆友,外曰蒋把式。 据《明史》、《流寇志》、《怀庆府志》、《温县志》、《安平县志》: 李际遇,崇祯十四年(1641年)攻打登封县城,十五年攻打汜水县城,后据洛阳一带; 崇祯十六年(1643)四月,帝特下诏,招安李际遇等几处土寇。《流寇志》卷八载:“河南巡抚秦所式、副将李成栋屯孟县,官兵守怀庆郭家滩,沿河列炮,帝遣兵部职方司主事王某,联络土寨,恢复中原,宣旨招降李际遇。际遇迎诏使入山寨。” 有书中记载:1642年冬,单人上玉岱山,说服李际遇接受明朝招抚的---是河南河南偃师知县 徐日泰。
民国之前,哪种拳术记载过陈式太极拳的“缠丝劲”? 古代武术,到了清朝,在民间武术社团的传承融合下,失传了不少旧拳术,发展出了不少新拳术。 那么,民国之前,哪种拳术 记述过陈式太极拳的“缠丝劲”?
杨澄甫与杨氏太极拳的练法 杨澄甫先生早在1931年就较为详细的阐明:“有人欲学拳,问我内功拳好,还是外功拳好?我说,自古武圣人所创之拳皆好,全在得传与否耳。”“有人问,太极拳几年学好?我说,同志练拳,不可以共论也,老师传拳一样传法,个人性情不同,有一两年学好的,有三五月学通的,也有学十年、二十年不明白的,好拳不在身之高低,也不在年岁之大小,全在个人聪明耳,我学拳十有五年,常常愿求学两位老师。”(见1931年文光印务馆印《太极拳使用法》第141页)。 杨澄甫先生:“就太极拳而论,大多数是杨禄禅大师传下来的,今竟分东西两派,你说你的拳好,我说我的拳好,究竟那个好,初学人难分清的,知道各姿势不同,有说长力的,有说长巧的,无论如何,太极拳理不能两说,不得真传,不知所以然也。”(见《太极拳使用法》第145页)。 武术是力量的对抗、技巧的较量、速度的竞争、体质的比试、灵敏的竞赛。这个真理是任何拳种所不可能逾越的,太极拳也不例外。你所学的拳艺能不能上身,实战中能不能应用,关键所在就是你是否得到了上述力量、技巧、速度、体质、灵敏五大要素的真传。
《杨露禅太极拳谱》是假拳谱,假消息 《杨禄禅太极拳谱》是假拳谱,假消息, 近年网上流传的《杨露禅太极拳谱》、《太和堂太极拳谱珍藏本》,是假拳谱,假信息。 这两样拳谱,从没用来当依据,显然是有人拼凑的假拳谱。 唐豪在陈家沟调研考证,在陈长兴时期,108势就已失传了,陈耕耘不会练,陈长兴家传也没有这种拳谱抄本。这种抄本是陈有本家的通背拳谱。 若有这样的拳谱,那些陈家沟的研究专家,就不用写一大堆的辩证“”杨氏太极拳与陈家沟拳术”对比招式的文章了。 ------- 近年网上流传的一种说法: 杨禄禅由陈家沟回永年时所带回的拳谱名曰《陈沟拳谱》,而永年“太和堂”药店从陈家沟带到永年的拳谱名称也为《陈沟拳谱》。因这两份拳谱内容不同,而名称相同,为将其区别开,笔者将永年“太和堂”药店的《陈沟拳谱》称为《太和堂太极拳谱珍藏本》,将杨禄禅的《陈沟拳谱》称为《杨禄禅太极拳谱》。 《太和堂太极拳谱珍藏本》内容有五套拳谱、五套捶谱、太极一百单八式长拳谱、太极小四套谱、太极散手谱、太极短打谱、太极亦是短打谱、太极拳经总歌、太极推手法、太极十八拿法、太极单剑谱、太极双剑谱、太极单刀谱、太极双刀谱、太极双锏谱、桓侯四枪谱、桓侯四枪对扎法、太极八枪谱、太极八枪对扎法、太极十三枪谱、太极二十四枪谱、太极二十四枪歌诀、太极二十四枪练法、旋风棍、盘罗棒、盘罗棒练法、大战朴镰歌诀、春秋刀诀。 《杨禄禅太极拳谱》内容有太极一百单八式长拳谱、五套拳谱、五套捶谱、太极小四套谱、太极散手谱、太极短打谱、太极亦是短打谱、太极丹田练法、太极裆练法、太极顶劲练法、太极圆练法、太极上下练法、太极进退练法、太极开合练法、太极出入练法、太极领落练法、太极迎敌练法、太极缠丝练法、太极背丝扣练法、河图洛书合成缠丝劲练法、太极点穴理、太极点穴法、太极三十六穴、太极十二大穴时辰点穴秘诀叫门法、太极十二中穴点穴法、太极十二*穴点打拿法、太极十六挫骨法、太极二十四筋脉拿法等。 -------太极缠丝练法、太极背丝扣练法、河图洛书合成缠丝劲练法......这都是民国才有的。 杨氏太极剑,改编自李景林的武当剑,也是民国时期了。
“是人”与“斯人”,仿佛武术的“缠丝”与陈拳“缠丝劲”之说 当前,关于儒家孟子的【天降大任于“是人”,还是“斯人”也?】,此话题正当热议。 人教版的语文课本,是“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而老一辈的记忆多是“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 为何记忆出现不同?推广的原因而已。 就像武术中的“缠丝”,与陈式太极拳的“缠丝劲”,二者不是一回事。但,有人却认为是一回事,这就有了问题。 就像武术中的内气沿经脉运行,与陈式太极拳的内气缠绕肌肤运行,二者不是一回事。但,有人却认为是一回事,这就有了问题。
蒋发的定襄“鬼扯攒”拳,是什么样? 据《武林》杂志1988年11期陈旭东发表的《山西“鬼扯攒”》一文说: “山西定襄县流传的‘鬼扯攒’拳术,相传是河南拳师蒋发所创。清康熙年间,定襄县小王村青年铁匠宋本意,因叔父老二误伤人命,被判流放于开封府三年。为报答叔父养育之恩,宋本意一直护送叔父到开封府,并住下来行乞,等待叔父期满同归。宋本意落脚于开封普救寺。一夜,偶见和尚集体练功,很是喜爱。后几经曲折,终于学得秘传之‘鬼扯攒’拳法,后传至山西。” ------ 定襄县河边村社火的表演,有金刚拳。金刚拳原属一种叫作“鬼扯攒”的拳种。鬼是诀法,扯是扯开牵引,攒是河南攒县之简称。社会上曾流传“学会鬼扯攒,天下英雄打一半”的说法。 “鬼扯攒”拳种包括套路有拳术,器械和对练。徒手套路有金刚拳8套,即小金刚拳,大金刚拳、正金刚拳、反金刚拳、高金刚拳、低金刚拳、动步金刚拳和劲步金刚拳,还有罗汉拳、后开拳、二郎拳、六合拳、长胜太祖拳等套路。器械有五虎枪、十八小鞭杆、行者棍、沉香棍、子午棍、天门剑、梨花枪、兴汉大刀、宣花斧、窝刀、虎头钩、金刚二龙刀、摸眉刀、撩眉大杆、太子锏等。 (河边社火的套路有:弹腿、大红拳、小红拳、钩镰、滚权、单杠、大车轮、流星锤、春秋刀、白手拔枪、三节棍对打等。除此之外还有金刚拳......)
赵堡太极拳,不是陈有本的传承了? 陈敬伯(1707—1791)与张宗禹(1709—1791))的年龄相仿。 还有 陈敬伯---陈继夏--陈秉旺--陈长兴; 陈敬伯---陈公兆--陈有本
马同文抄本《太极拳谱》 唐豪跋文,其中有关“炮捶” 马同文抄本《太极拳谱》 唐豪跋文 |炮捶-陈式太极拳第二路 马印书先生,字同文,河北永年人。其太极拳学自郝和(字 为真)。郝之太极拳,学自李亦畲。亦畲为马先生姨丈,此谱从 姨丈处抄得。徐震太极拳考信录谓谱系郝传实非,盖亦畲传郝之 谱,内容不如此谱之多,徐震太极拳谱理董所载可覆按也。 1920年马先生过访,晤谈之际,慨然以此谱相赠,藏之多年,为鼠窃 啮,略有残缺,重为装帧,以贻后学。谱内太极拳小序,首称 “太极拳始自宋张三峰”,末题“丁卯端阳日亦畲李氏识工亦畲 生于道光十二年壬辰,卒于光绪十八年壬辰,序当作于同治六年 丁卯,此为太极拳附会张三峰最早之文献。佚名篇“一名长拳, 一名十三势”上有佚文,予断此篇犹存舞阳县盐店太极拳谱原来 面貌,可为考证之资。 马先生告予,另有一套炮捶,掬捋挤按采 捌肘靠八字,用劲带刚,以辅柔之不足。且有腾挪闪展身法,杨班侯善之,其师不如。 最近予见 陈长兴曾孙陈发科所传炮捶,确实不虚,老辈反无自是之 见,不以人之所长而讳言己师之短,其思想认识为足多矣。今抄 李亦畲太极拳跋于下,以明此谱来历。跋云:“此谱得于舞阳县 盐店。兼积诸家讲论,并参鄙见,有者甚属寥寥,间有一二者亦 非全本,自宜重而珍之,切勿轻以予人。非私也,知音者少,可 予者其人不多也,慎之慎之。光绪辛己中秋念三日亦畲氏书J 马谱内容,除亦畲舅父武禹襄及亦畲著作外,舞阳盐店原谱仅太 极拳论、佚名篇、十三势行工歌诀,及打手歌四篇,此书篇不尽 为王宗岳所作,予别有考证,今因跋此抄本,略为及之。 唐豪1956年11月10日 ------ 按: 马同文抄本《太极拳谱》,30年代初,我向唐豪借抄过,后来丢失了。1956年我为武术赛裁判事去北京,请唐豪雇抄手再 抄一本给我,后来寄到上海,是雇人抄的,鼠啮残缺处俱按原本 式样空出。唐豪为此本亲笔写跋文,对杨式杨班侯、武式李亦畲 兼擅炮捶事,据马同文谈话追记(30年代初,唐豪已对我谈 过)。近人有认为炮捶仅陈式拳家所兼擅,今将唐豪此跋抄录附 于《炮捶》,以祛其疑。马印书,字同文,生于1866年,卒年未 详。余未见其人。 1983年9月顾留馨记
29岁就出版《科学化的国术太极拳》的吴图南 1929年,吴图南“入京参加国考,考毕,即去浙江南浔中学校充任教师。到校后两月之间,竟于公余,创此空前之杰作——《科学化的国术 太极拳》。”(语出<赵序>)该书 “承褚民谊先生给予修正,齐铁根先生给予校对,王时尉先生给予摄影。” 《科学化的国术 太极拳》,民国二十年十月初版。 ***此按1928年的吴图南先生26岁,1931年则29岁。写书的时间,那就在二十七八岁。
面向大众的陈式太极拳第一人------陈照丕 陈照丕,字绩甫,生于光绪一十九年四月八日(1893年),去世于公元1972年12月30日,享年八十岁。 从其叔祖父延熙公、三叔父发科公诸先辈继续学拳,又从品三公学习研讨太极拳理论。 一九二八年,爷爷受北平中医同仁堂东家乐佑申之聘,到北平教太极拳,曾应约与人在宣武楼比武,连打十七天,从未败北。从此,陈氏太极拳真面目才为世人所识,且名声大振,相聘者纷纷而来。 过去陈氏太极拳只在族内传练,爷爷是面向大众教授陈氏太极拳第一人。从此,陈家沟拳师从保镖、保卫地方平安转向以授拳为业。 一九三零年,南京市市长魏道明派专人高薪(每月140块大洋)来聘,住房是市政府职员宿舍,还可到市直机关兼职授拳收入归已。当时的南京是国家首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在南京教拳影响会更大,爷爷把北平的学生安排好(请发科公出山到北平教拳),待来到南京时,市政府武术总教练的位子已有多位人选,少不了又是比试。爷爷胜出后留在南京教授太极拳。爷爷在南京教拳时期,是爷爷太极拳人生的最高峰,此间不但能接触和传授太极拳给予大量的高层人士,而且出版了爷爷编著的《陈氏太极拳汇宗》一书,封面书名由国民党元老大书法家于佑任提写,此书是陈氏太极拳面世发行的第一本书。该书汇总收编了陈氏先辈的有关太极拳著作和爷爷对太极拳的理解,尤其是长兴公,品三公的太极拳理论更是精彩绝伦,使世人瞩目。(后品三公遗作《陈式太极拳图画讲义》修改后正式出版。) ...陈照丕与吴图南大师在《申报》有关太极拳源流的辩论,虽然有时言语激烈,但两人并没有心存芥蒂。一九八三年夏,中国书店拟复制出版《中国传统武术丛书》,吴先生首推爷爷编著的《陈式太极拳汇宗》,并亲自写序,这就是大师的风范和胸怀,吾辈的楷模。后由当代大书法家欧阳中石封面题字,何布封面设计,顺利出版。 *** 摘自《我的爷爷陈照丕》。其中,有陈照丕与吴图南的源流之争的一段,为避免争议而贬斥前辈之言,略去。 1935年,《陈氏太极拳汇宗》一书于南京出版发行。陈照丕与吴图南的源流争议。唐豪下河南。
这拳,是否像“八门”太极拳? 像不像太极拳的“八门”之说? 该拳以站定中门为中心,以乾、坤、巽、兑、艮、震。离、坎八卦为方位,进行攻击和防守, 处处体现出阴阳、开合、高低、沉浮、进退、动静、刚柔、虚实等矛盾的莫测变幻。 (这是四川八卦拳) 以巧降力,擅长发寸劲、巧劲、弹抖劲; 身法讲究腾、挪、闪、展、吞、吐、沉、浮,步法多闪展侧进; 技击上讲究擒拿封闭,背锁刁揉,钩弹蹬踢,吞吐浮沉,后发先制
太极拳的时尚掌门,是刘绥滨吧 近些年,在太极拳界发展“嗨”的,不是武当,不是陈家沟,而是青城派的刘绥滨吧
民国时期的两本“太极正宗” (一)1935年9月,吴志青编著《太极正宗》一书由大东书局初版发行。 该著针对当时太极拳界“变怪百出,以伪乱真,一知半解者流着书以问世者众”等现象。“有感于太极拳之滥杂,学者莫知所从,爰有<太极正宗>之作。尚以余所著非为欺人者,余所著书不过谨述师教,非敢自出新意,当为世人所共知。学者能以澄甫先生之姿势为标准,方不至于走入歧途。此吴君之意也。”(见<甲戌冬十月陈微明识印>)太极拳在流传过程中因多种原因“架势虽略有变更,而其理论则一。又如杨澄甫先生势尚开展,而吴鉴泉先生尚团紧,孙禄堂先生尚舒长,各得其妙,无分轩轾。”(见黄寿宸<太极拳术的理论与实际>)也就是说,只要“能以澄甫先生之姿势为标准”,符合《太极拳十要》,宗法“老三本”中的理法,就是“正宗”,即为太极拳。 (二)1935年5月,《太极拳正宗》一书由河南省开封魁士德印刷发行。 该著源流传承有别于其他各派,所述理法兼有武禹襄之论。其套路虽然同于陈鑫所述,但是练法要求又异于陈氏,提出了别具特色的“背丝扣”学说。 书中重点推出了一位“蒋发”、“蒋老夫子”。他在《太极拳溯始》中写道:“余先师蒋老夫子原籍怀庆府(河南省)温县人也。生于大明万历二年(即1574年),世居小留村,在县之东境,距赵堡镇数里之遥。至二十二岁时,学拳于太原省太谷县王老夫子讳林祯,事师如父,学七年”。
太极拳理有个类同拳法---梅花拳 梅花拳拳法 “本阴阳之理,太极之功,动之则分、静之则合,无过不及,随曲就伸,一气贯串,刚柔相济,步随身换,气随意发,蓄劲如开弓,发劲如射箭,知宽知窄,随高就底,静之如山岳,按之有阴阳,无穷如天地,充实如太仓,动之似江河,行之似波浪,浩渺如江海,圆跃如三光。” 梅花桩之八方行步疾箭蹿跳,拗步斜身,横走竖撞,左右翻转,前后扫堂,灵活多变,包罗万象,正如《秘谱》所说:“走如风,站如钉,仰之弥高,俯之弥深,进之则长,退之则促,随东就西,声左则右,知己知彼,则百战百胜。” (梅花拳有文场、武场之分。文场敬祖师,研究拳理,他们集佛、道、儒三家学说,周易之理为一体, 修身养性,炼神炼气,称为文功。文场老师领导拳派的整个活动,负责教育门内弟子; 武场主要进行武功锻炼,其武术内容丰富多彩。 清乾隆年间梅花桩已传至第五至八代,其弟子及影响已遍布河北、山东、河南一带的广大农村。因此苌乃周之苌家拳也是梅花桩武场中之一支。)
刚发现头条里有个“陈沟水”的,写了不少主观腻断的文章 什么唐顺之的“武当道人拳技歌”是伪造的,太极拳不能打的罪魁祸首是王宗岳,打手歌是陈家沟的,杨家太极拳也是炮捶,把陈子明的著作当老拳谱, 又大批武当,是近来武当的弟子又多了? 甚至还把小说当历史(孙禄堂拜访陈家沟)......等
少见的陈式太极拳 少见的陈式太极拳(视频) 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s%3A%2F%2Fwww.toutiao.com%2Fvideo%2F7062329517989495337%2F&urlrefer=41b781f0b4cbb3262c502da77b23e1c1 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s%3A%2F%2Fm.toutiao.com%2Fis%2Fjffb3Dr%2F%3F%3D&urlrefer=06886301a90fcb2347d796e21ade92c3求上海这一支陈氏太极拳的出处,有知道的拳友请告知,谢谢! - 今日头条
有个“杨露禅偷拳”的故事,却有两种说法 杨露禅“偷拳”,是个故事。 对于故事原型,有两种说法: (1)杨露禅偷拳陈长兴 杨露禅去陈家沟做工打杂,因学艺心切,便在陈长兴练拳教拳时于一旁观看,用心记下某些招式,无人时便私下练习。久而久之,竟有所得。陈长兴在发现之后,这位心胸豁达的武术家,惊叹对方为天赋异禀之武学奇才,便不但没有怪罪杨露禅,反而大胆地摒弃门户之见和江湖禁忌,杨露禅得以正式拜陈长兴为师,并最终卓然自成一家。 (2)杨露禅偷拳陈清平 按照《近今北方健者传》的记述: 原文如下: 杨陆禅 杨陆禅广平府人也,初与武禹襄同精长拳,至河南遇陈清平弟子败焉,旁观者曰,此陈清平弱弟子耳,君且不敌耶。杨百计求学不得遂。约数年,陈清平门外有哑丐宿,晨起辄为陈洁扫门前地,久之陈先生觉为丐所为,怜而畜之者三年;一夜清平方教子弟枪法,乐道间,闻屋上有太息深替者曰真好,子弟将枪之,陈先生目止子弟呼之下,则哑丐也,讶询之,陆禅因历诉求学不得入门,乔装哑丐以效殷勤,祈谅苦衷而终教之,陈使试拳,则升堂矣;后详教之,尽陈之术云;后入肃王府,与董老公同时。杨由河南归,述之武禹襄,武至河南值陈清平病,半身不遂,然亦详细传之。李载堂述之甚祥,载堂闻之陈秀峰,陈秀峰广平人班侯弟子也。 明漪曰:陆禅之事迹闻之少,惟肃王曾为之结绒绳网,而使人与杨角,杨每掷人也,以手擎之作旋风舞状,视其人,无百斤力焉。 ------ 杨露禅“两下陈家沟,一下赵堡”。这样,就能更好解释“为啥杨式太极拳与陈式太极拳风格迥异”。再者,这种“绵拳”若在旁边偷看就能会能精,那么我们只需到公园去看别人打拳,就能学得盖世武功了,不合逻辑;但,若杨露禅学过此类拳术,再去看他人习练,就可看懂一二。
杨露禅的师傅是陈清平,张三丰是卖豆腐的百姓? “张三丰”名扬海内外,英国著名科学家李约瑟博士在其著作《中国科技史》一书中写有“张三丰的名字,多与太极拳联系在一起”。 但,杨氏太极拳郑曼青的弟子蔡肇祺,在《我所认识的太极拳》中说“张三丰不是神,是靠做豆腐维生的平民,在常年推磨中悟出了‘腰为轴’......”从而创编出了太极十三势。 “曾记得在全国性的三年挖掘整理期间,一次代表国家体委挖整理领导小组去山东济南了解情况时,同行的毛伯浩、张文广、蔡龙云和夏柏华等人,由山东省负责挖掘整理的范春和安排接待,范春和是我的学生。我们散步时,他对我说:“一次我听山东即墨县一个老者说,‘老辈子有个张三丰是以做豆腐维生的平民百姓,听说好多人跟他较起劲来如棉裹铁,以柔克刚功夫甚是了得’”。我说挖掘整理要凭证据,有机会最好查查地方志,是否有此记载。听说不见得可靠,当然也可能事发有因。但此说多少年来总是萦绕在我的脑海中。经查,乾隆元年的《山东通志》、二十八年的《即墨县志》和明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纂修的《莱州府志》与《太原县志》等均有记载。” 在《异林》中记载:“张三丰,宋代人,生死不详,生于山东即墨县”。后来,我又在《异述记》中见到记载“张三丰是山东即墨人,生于宋宁宗嘉定七年(1214年8月),卒于元大德九年(公元1305年9月3日)”。 ------ 在《我所认识的太极拳》篇中,认为杨露禅的师傅是陈清平。 “先以毁容装哑偷学到的,那应该是陈清平先生自己本身在打那一套架式才对的。因有此事实在先”,“肇祺相信:到陈清平先生那一代的陈家太极拳套,与杨露禅宗师学到的,其架式,应该完全相同”。 ******(两边都得罪的话题,用来活跃贴吧氛围了)
陈家沟的功臣---张耀庭 担任中国武协主席期间,张耀庭致力于把中国武术推向全世界。 1978年,张耀庭主政“武术之乡”河南登封,这期间他拍板做了一件大事,参与、支持拍摄电影《少林寺》。张耀庭称,拍摄电影《少林寺》,最初的想法就是能把少林寺给推出去,没想到影响了一代年轻人。 1987年,张耀庭担任河南省体委主任,致力将“两拳”(少林拳、太极拳)从河南推向全国、走向全世界,并一手发掘出陈家沟“四大金刚”陈正雷、陈小旺、王西安和朱天才,将他们调到了省体工大队。张耀庭此举不仅是给“四大金刚”找了一份工作,更是把他们作为推广、发展太极拳的主力军来培养。在太极拳传承过程中,“四大金刚”及其后人至今仍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三星太极拳,创始人李蓉,“三星堆” 来点新鲜。 ------ 三星太极拳创始人李蓉,加拿大三星太极文化学院院长,世界三星太极协会总会会长,中国国家体育总局武术管理中心授权“中国武术段位制驻加拿大特别联络员”。 --- 李蓉:你看“三星堆”,去看过“三星堆”的人,大家都知道,有个两米八高的一个大立人,对吧,它的形象动作,当时我的启发就是从大立人那里,咱们练太极拳,太极拳13字是:(扌朋)、捋、挤、 按、採、挒、肘、靠、进、退、顾、盼、定,这13字,第一个字(扌朋),就跟大立人的这个动作简直是一模一样,那个(扌朋)劲,我是模仿了“三星堆”出土的文物的一些动作,再结合到我们的一些武术里面的形意八卦,这就是武术称之为“内家拳”的演练。 ------ 李蓉创立的“三星太极拳”是受“三星堆”出土文物的启发,是结合中国传统武术而创立的拳术,
陈发科--陈式太极拳五路 陈发科--陈式太极拳五路 1、预备式 2、金刚献杵式 3、懒扎衣式 4、六封四闭式 5、单鞭式 6、护心拳 7、分水式 8、前蹬拗步 9、十字拳10、下翼式 11、卧虎肘 12、披身锤 13、颠步连珠炮 14、指裆锤 15、转身七星拳 16、弯弓射虎式 17、抽身四平拳 18、回峰雁翅式 19、回身探马拳 20、跃步抹眉肱 21、转身腰拦肘 22、左右大肱拳 23、拗步左扇式 24、拗步右扇式 25、右埋伏式 26、左蹬脚 27、左埋伏式 28、右蹬脚 29、颠步连珠炮 30、掩肘洪拳 31、收步右分脚 32、左转摆连腿 33、雀地龙式 34、金鸡独立式 35、丹鸡扑地式 36、朝天灯式 37、倒捻肱 38、白鹤展翅式 39、拗步斜行式 40、琵琶式 41、掮通臂 42、倒骑龙式 43、运手 44、前分手 45、高探马式 46、小擒打 47、回身十字腿 48、搂膝指裆锤 49、猿猴献果式 50、六封四闭式 51、单鞭式 52、上步七星式 53、退步跨虎式 54、双摆连腿 55、弯弓射虎式 56、金刚献杵式
邢台的戚家拳、通背拳,与洪洞通背拳 相似吗? 邢台巨鹿县大韩寨村 流传的“戚家拳”,招法练习有:七十二花戏、八十二小巧、三十二种摘换。 还有南宫通臂拳。 这与洪洞通背拳 相似吗?
这种“起势”,是怎么个意思?在哪有讲解 1,起势(无极、阴阳、左右、动静、前后、开合;荷叶承露,有倾即泻) 2,狮子滚球 3,分崩华山 4,白蛇吐信 5,和风戏柳 ...... ----------------------- 杨氏南关老拳的“起势”,含有这么多释义。 是怎么个意思?怎么个练法?
学太极拳,需要以当今的理性心态吗? 太极拳,被不少人热情的吹嘘和热捧的很严重。 时代在进步,对万物的认识也在进步。当代学拳,是不是以当下的认知 为主要思想呢? ---关于“杨无敌”: 杨露禅去世后,与之相接的一代里,当时史料里无此称谓。最早是在杨露禅去世50多年后才在其门内第四代传人撰写的一些文字里出现,并被后来的文艺作者大肆渲染。但,能在京城立足,且收徒,说明功夫不浅。 ---关于陈发科“太极一人”的称谓: 在陈发科去世以后的10多年里也没有出现这个称谓,最早出现在70年代后陈发科一些弟子的文章中编写的称誉。 但,毫无疑问,陈发科是中国近代著名的太极拳家。 陈发科自1928年进京直到1957年去世,陈式太极拳在北京开展的并不理想。沈家桢在(1961年4月21日)给顾留馨的信中说:“观陈师在京三十年所传范围不能称广”,又“陈氏之传他姓者,固不少,第能者甚鲜”。 ---关于张三丰: 《大岳太和山志》记载,张三丰“议论三教经书,则络绎不绝。但凡吐词发语,专以道德、仁义、忠孝为本,并无虚诞祸福,欺逛于人。……事事皆有先见之理”。《天顺襄阳郡志》卷三《仙释》记载张三丰“修于大岳太和山,道德隆盛,众皆化之。遂礼请为兴圣五龙宫住持,大阐宗风。” 可见,在1380年前后,在武当山的张三丰,有学问才识,不务虚,对事物有独到的见解,非常受人尊敬,在武当山道教界的地位很高,影响很大。 张三丰并没有“白日飞升”的成仙,是由于对武当道教的贡献,被皇帝封其为“神仙”。 ...... 无论练拳,还是修道,其前提都要---增强自身体质,这是被验证过的。那“无敌神功”、“太极不败”、“万能保健”、“修仙之拳”,无疑是武侠想象的......如今,多数人也不是为了擂台实战而练拳的。 “太极”二字,属于传统文化,或者是道家的一个概念,带有对宇宙万物运转规律的寻求与信仰。如果说“阴、阳”还可以验证的话,那么民间传说的修道成仙,金丹大道中的各种幻像,是难以验证或见过的。 ...... 可以将“无敌神功”、“修道长寿”作为自己的练功目的,研究怎样无敌、长寿,但不要作为随意吹嘘的题材。
这个八卦消息,是曹金吗?
有的消息说:国家体委有的人员 认为山西洪洞通背拳就是陈氏太极 有的消息说:国家体委有的人员 认为山西洪洞通背拳就是陈氏太极拳?
张三丰在32岁的时候,从哪儿北游?去了哪里?****** 张 张三丰在32岁的时候,从哪儿北游?去了哪里? ****** 张三丰《三十二岁北游》 ***** 幽冀重来感慨忘,乌纱改作道人装。 明朝佩劒携琴去,却上西山望太行。
陈家沟太极拳传奇:从陈卜、陈王廷,陈长兴,陈鑫,到陈发科 (一)明朝洪武年间,传说山西洪洞广济寺和尚陈卜,常在大槐树下练习一百单八势通背拳,后来移民河南温县。洪洞通背拳,又称无极通背缠拳。 1)陈鑫在太极拳图序言中记载着:“洪武七年,始祖卜,耕读之余,而以阴阳开合,运转周身者教子孙,以消饮 食之法,理本太极,故名太极拳。” 2)康熙十五年所立的陈卜的墓碑:“祇我祖讳卜,洪武初年,来自洪洞,定居于兹,迄今已一十三世,凡我同姓,绳绳不绝,或贸易为务,或耕耘为业,实繁有徒。其脍炙人口,炳炳足称者,独诗书传家,诵读不辍......”。 这里说:陈卜是以诗书传家的读书人。 (二) 陈王廷,大约1612年出生,童年时,被送到千载寺太极宫学习武艺(因想考武举,必练习力量型外家拳)参之后,参加童试,成为“武庠生”; 约1636年(崇祯九年),陈王廷考试落第,报怨考官而闯祸,远走他乡避难。 于1639年,在封玉岱山避难,结识李际遇、蒋八。(有说:陈王廷拜师李际遇,祠堂画像为李际遇与陈王廷。) 1640年9月,总兵王绍禹遣游击高谦击之,打败李际遇。 1641年冬,李际遇与李自成合军,攻克登封县城。 ******************** 陈鑫《陈氏太极拳图说》出版附录《陈氏家乘》写道:“公与登封县武举李际遇善,登封因官逼民乱,以际遇为首,公止之。当上山时,山上乱箭如雨,不能伤公。遇一敌手,公追之,三周御寨未及。李际遇事败......” ---应在1640年,陈王廷与李际遇关系不错,为何上山,还被射箭? 只是故事? ******************** 1641年,陈王廷任当地的“乡兵守备”; 1643年,有流寇攻温县,在吴从海的指挥下,陈王廷等人烧毁了土寇船只(之后再无陈王廷战功及其他记录)。 1647年,李际遇降清后被杀。清朝初期,陈王廷转为“文庠生”。 晚年陈王廷(年老残喘,大约1670年清康熙九年?),到处造访练拳人士,并记录成《陈氏拳械谱》,包括红拳、炮锤、王堡枪法、长拳(通背缠拳)等(“闲来时造拳”为造访练拳者),“拳经总歌”是通背拳经。 约1680年,陈王廷逝。 (通背缠拳,大概由蒋把式所传授,为了与陈王廷的少林力量型练法相统一,没有明确说明是通背拳。所以有“陈氏拳学自蒋氏”的说法。唐豪著述曾写“蒋发为陈王廷之师”。) (据陈式太极拳族研究:郭永福应是陈氏太极拳传人,将陈家沟拳法传到山西洪洞,成为山西洪洞通背缠拳。陈王廷即是山西洪洞通背拳创始人。但,为什么不是太极拳?)。 (三)多年以后,陈家沟流行习练炮锤与长拳(通背缠拳)。 陈长兴融合所学,将长拳(通背缠拳)创编出陈家拳一路及二路炮锤。 陈有本再次改拳,将炮捶加了柔化练法。 赵堡陈清平,将老师陈有本与师父张彦的拳法,融编为小架。 1908年,六十岁的陈家沟陈鑫,开始发愤著书,到1919年完稿,稿失。后人依所剩草稿修订,1933年出版了《陈氏太极拳图说》。 1928年,陈发科应邀到北京授拳,改拳,逐渐形成如今的陈式太极拳。期间与顾留馨合作出书《炮锤》。 后来,陈正雷等人著述引用武禹襄的《王宗岳太极拳论》语句。
请问:山西洪洞通背拳的祖师,是河南陈家沟的陈王廷吗?据说,通 请问:山西洪洞通背拳的祖师,是河南陈家沟的陈王廷吗? 据说,通背拳 是从陈家沟传到山西洪洞的,这拳法理论《通背拳经》也是陈王廷首创的
长期间没登录百家号,原创图文没推荐,有什么解决方法吗?有病因 长期间没登录百家号,原创图文没推荐,有什么解决方法吗? 有病因而长时间没使用百家号,换领域发“纯原创图文”,也没有推荐…… 这种情况,有什么解决方法吗???
@百家号客服 为啥最近0推荐呢?是对文章有了什么新要求和禁忌,还是推荐机制改变了?好容易忽然想个角度,用手机输入半天字……
2018《新笑傲江湖》的编剧和武打设计 着实有问题…… 改编,很多版都在改编,观众对故事太熟了,可以理解; 让魔教和所谓正派 同时都进行着内部的争斗,令狐冲与东方不败 各自成长变化…… 可改编了框架剧情,在有的情节 却忽视的前后矛盾, 比如 前面讲~任我行被左冷禅的“寒冰掌”打下山崖,后面在少林寺~任我行又吃惊的 败在"寒冰真气”上,没一点防备意识
2000年后,整体质量最高的武侠剧——首推03《天龙八部》 2000年之后,随着内地导演 大手笔拍摄武侠剧,使得武侠剧的整体质量 拔高了无数档次,但由于初涉武侠题材,还有时代意识变化,对武侠剧 二次创作的水准把握也参差不齐~ 观近几年剧作, 质量上乘的武侠剧,无论画面、武打设计、人物特色, 当首推 胡军版《天龙八部》
高邑春晚里的 县直幼儿园舞蹈《剪窗花》 高邑春晚里的 县直幼儿园师生舞蹈《剪窗花》, 谁家的大眼女孩好可爱~ 视频来自: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v.youku.com%2Fv_show%2Fid_XMTcyOTc0OTQ0OA%3D%3D.html&urlrefer=b8cc69eadba93eebc12c469781353459
从哪期春晚开始的,喜剧转成了悲情戏? 从哪期春晚开始的,喜剧转成悲情戏了? ~ 喜剧人,还是适合在喜剧的舞台上,在直接面对观众的剧场里, 不适合春晚~ ~ 春晚的小品,都成了教育意义、煽情演讲的小话剧~
起哄就是不负责任?央视春晚就很付责任吗? ~难道把一开始就毙掉的节目 又复活,就是负责任吗, ~ ~去年后半夜《这不是我的》等相声作品创作的都不合格,只是沾了主旋律的一点调调就能上~~ ! ~今年是猴年,为什么六小龄童就不能上呢?? ! 六小龄童代表着几代人的成长印象,几代人的美好记忆,其孙悟空形象有勇气,有正义,一路斩妖除魔就如砍腐败官员一样让百姓津津乐道~ ! ~春节联欢晚会是让百姓联欢的吗?
如果六小龄童 单独上个节目,估计就该毙掉哑剧了 若再超时,叶逢春的哑剧 估计就不保了, … 然后可能轮到乔杉他们的节目
节目平台,你心里要想着人民,为人民服务 人民艺术家为人民: “不管任何平台,都应该做到让老百姓满意。你心里装着人民,老百姓会想着你的。” 六先生说的很对。 有些平台,刚愎自用,只为粉饰自己的政绩成就,思想是自私的。什么时间编排原因,都是瞎扯,之前被毙掉又复活的节目,中间又加的节目,这都能加进去(看来审节目的是没溜儿的人,一会觉得节目水平不够,一会又觉得水平不错),春晚节目也曾有达4个半小时以上的吧,这春晚是根据自己想当然开的吧,完全不是全民大联欢的样子
看了几下“封神英雄”,华丽丽的化妆,简陋的特效,这神话剧... 看了几下“封神英雄”,几个偶像粉脸,华丽丽的化妆,简陋的特效, 这哪是商朝故事,这哪是各色英雄, 分明就是古代童话的几个繁华都市里,富二代、官二代在争着抢镜头而已, 花哨的光效,这神话剧 越拍越烂了
可以发个有关《同学会》的帖子么 今年好热闹,“同学会”聚会啊。 看了封箱里有个“同学会”,不知道跟麻花那个 是不是一回事。 以前赵本山和范伟 就做过一个“同学会”的小品。 同学会,各式人物粉墨登场,价值观比学生时代都变化了,能引出很多戏剧冲突,能折射出社会很多风气。 看的出高峰在相声形式上的糅合摸索。 优点是糅合了德云社相声风格与主流相声的形式, 缺点是这个作品下来有点平了,没有高潮。 一般的主流风格是:导入人物背景、层层铺垫、引起戏剧化冲突、矛盾高潮、点睛结尾(通用的手法是 空泛的喊一句讽刺或者呼吁美德的口号)
没必要为面子 去支持那些棒子粉,都是是些见色忘民族的盲目粉丝 看看下面这条新闻: 农历春节的英文名称争议----- 二十多年前,美国称之“中国年”,这让韩裔移民反弹相当激烈,不分男女老幼齐心抗议,让当局意识到族裔的问题。 美国人称农历春节为“中国年”,其来有自,清朝大批华人跨海到美洲修筑铁路,华工过农历年的习俗传开,美国人于是称该节日为“中国年”。早期美国亚裔以华人居绝大多数,“中国年”一枝独秀。在韩战爆发后,不少韩国人跟著移民来美,而在越共打下西贡后,很多越南人以难民身分来美,每逢阴历春节,大家各过各的年。 随著美国亚裔人口结构改变,韩裔社区逐渐成气候,韩国人不满“中国年”的情绪开始蔓延,因为这也是韩国裔的新年,凭什么叫做“中国年”?韩裔屡屡以行动发声抗议,挑起文化和政治议题,越南裔则在旁助拳为乐,目的就是要打到中国文化独霸春节的传统。 当农历春节来临时,学校就举办“中国年”活动,华人父母通常准备春卷、春联和红包,到学校介绍中国年俗。 “中国年”在各学校大张旗鼓庆祝,韩裔社区开始发难了,韩裔妈妈很团结,会联合找校长、地方学区委员等,要求也要办一个“韩国年”,她们带著传统大鼓、韩国扇子到学校表演,并和美国师生分享家制白年糕。 美国学校被烦得一个春节要过两个年,最后干脆二合一,称之“华韩新年”,但韩裔妈妈不喜排名顺序在后,要求改为“韩华新年”,后来有人喊出“亚裔新年”,这又惹恼了日本裔、泰国裔等,因为农历年和他们不相干。几年下来族裔不断折冲,一些社团开始以“亚裔农历新年”为共识。 “中国年”被迫正名之后,华裔当然不开心,但基于族裔和谐和政治正确,只得勉为接受。最先是旧金山、洛杉矶的亚裔社团鼓吹,一些民间活动先使用新名称,后来逐渐为东部各州采用,但官方仍未正式采用,韩裔社区又不断奔走施压,以致各州陆续正名,最后影响到了白宫。 美推生肖邮票 仍采用中国版本 “中国年”打从满清时代在美洲扎根,要美国人一下子改称“亚裔农历新年”,包括政客、媒体都很不习惯。纽约市是二○○八年起使用“亚裔农历新年”的称谓,还慎重其事请媒体从此改口。市长彭博请了华裔、韩裔和越南裔等社团领袖到市府官邸庆祝春节,他仍然口误讲成“中国年”,韩裔的社区代表当场很不自在。 广东人是最早移民美国的华人,美国的“中国年”习俗多是广东版,许多美国政客在春节拜年时,都会卖巧地以广东话的“恭喜发财”示好,这又让韩裔居民很不开心。 韩裔社区开始推动说“Saehae bok mani boteuseyo”,希望政客也能以韩语说新年快乐,但似乎没有人在认真学。 此外,“亚裔农历新年”以中国的十二生肖为主,韩国的十二生肖和中国的十二生肖略有差异,美国邮政总局每年农历春节推出的生肖邮票,都是以中国生肖为版本,这让韩裔社区深感革命尚未成功,想要铲除“中国年”在美国的百年影响,还得再花更长的时间继续努力。 来源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www.ltaaa.com%2Fbbs%2Fthread-265233-1-1.html&urlrefer=e8afe21addb0fbbe6c43b292aaff8bb3
没节目可选,还是挑节目钻牛角了...节目似有新意,但没节日气氛 看晚会好困的... 开篇的歌曲 撑不起场,很多歌曲都...貌似节目在应付主题似的; 儿童那个舞蹈不该在22点以后, 扶不扶的前半部分乏味; 红色娘子军的那长一段 是在凑时间么?或者是哪个老审查人员喜欢这长段... 黄渤的那个歌曲不错; 高丽棒子也没啥唱功特点,在唱法上被合作者压矮了; 主持风格倒是生活化了不少。
《西游记》之“花果山.神妖之战” 话说孙猴搅盛宴、偷仙丹,玉帝震怒,于是兵发花果山,猴王、牛魔王等结拜七妖率众上阵,一场神妖大战即将展开...众神战群妖
首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