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余文案 业余文案
关注数: 38 粉丝数: 865 发帖数: 3,250 关注贴吧数: 5
杨澄甫《太极拳使用法》中的“拳论” 《太极拳使用法》,杨澄甫撰,董英杰编述,1931年1月神州国光社发行。本书虽原题杨澄甫著,但除大部拳势为其所演及口述一部份资料外,余为董英杰之意见,并由其笔述而成者。本书出版发行后不久,即被收回,具体原因因历史久远,不得而知,故而存世较少。数年后,《太极拳体用全书》出版发行。 -------------- 露禅师原文 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尤须贯串。气宜鼓荡,神宜内敛,毋使有缺陷处,毋使有凸凹处,毋使有断续处。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向前退后,乃能得机得势。有不得机势处,身便散乱,其病必于腰腿求之。上下前后左右皆然。凡此皆是意,不在外面,有上即有下,有前则有后,有左则有右。如意要向上,即寓下意,若将物掀起,而加以挫之力,斯其根自断,乃攘之速而无疑。虚实宜分清楚,一处有一处虚实,处处总此一虚实,周身节节贯串毋令丝毫间断耳。 长拳者如长江大海,滔滔不绝也。十三势者掤捋挤按采挒肘靠北八卦也,进步退步左顾右盼中定此五行也,掤捋挤按即乾坤坎离四正方也,采挒肘靠,即巽震兑艮四斜角也,进退顾盼定即金木水火土也。 原注云,此系武当山张三丰老师遗论,欲天下豪杰延年益寿,不徒作技艺之末也。
唐豪顾留馨的“史料就是史学”问题 十九世纪二十年代,流行了“史料就是史学”的说法。影响了不少人。 唐豪、顾留馨 参考史料,认为陈家沟的陈王廷是明末战将,逝于1630年;后来,又依据温县志,改为乡军守备。 .(**北京晚报记者赵任情,搜集地方志,证明顾留馨把《明史》中的辽东巡按御史陈王庭与陈家沟陈王廷混为一谈。 赵任情说顾留馨写陈王廷是“明文庠生,清武庠生”,他查了怀庆府志和河南通志都没有。而顾留馨在给上海体委的告状信中说:“赵任情是旧律师,所谓'考据’,实际上是一窍不通,旧律师包揽讼词的一套,只能以罗织、歪曲、诬陷为能事”。 赵文在《新体育》发表后,顾留馨自知有误,遂在1965年6月寄给人民体育出版社的《太极拳史料处理上的检查和对神秘化观点的看法》中做了检讨。**) .---------------------------------------------------------- 在唐豪顾留馨《太极拳研究》一书中,依据《明实录》的记载,认为陈王廷兄长陈于阶,曾任湖广道御史,万历元年升任山东副使。唐豪顾留馨犯了“机械照搬史料”的错误。《明实录》中的陈于阶,不是“陈家沟的陈于阶”。陈王廷......兄 于阶,(陈于阶) 庠生,亦名奏丹,有碑;《明实录》记载:陈于阶 任湖广道御史,万历元年升任山东副使。 《明实录》中的陈于阶,不是“陈家沟的陈于阶”。 历史上任桐城县令的,有两人同名同姓,都叫“陈于阶” 。 第一位任桐城县令的陈于阶,字允升,遵化人(顺天府遵化东胜右卫籍,山西临汾人,官至湖广道监察御史、山东按察司副使,和江陵张居正有来往)。由进士官桐城县令,嘉靖四十三年(1564)到任,为政宽简。任职期间,他在枞阳滨江一带,筑堤成田,沃野良畴,至今枞人受益。后人为了纪念他,将这一带起名为“陈家洲”。隆庆元年(1567)擢升御史,离开桐城。 第二位陈于阶,字子升,曲周人。万历二年进士,曲周籍户部尚书陈于陛之弟。同样也是以进士令桐,万历三年(1575)莅任,比遵化的陈于阶来桐晚八年。在桐有德政,他与邑绅盛汝谦、吴一介等人修筑桐城县城墙。明末寇乱,江北无城之县,大多不保,而桐独得全,故有“铁打桐城”的美誉。其后升户部主事。
陈王廷的“乡兵”与戚继光的“募兵” ----------“戚家军”的由来----------- “戚家军”之名,最早大概来自于《明史·戚继光传》:继光至浙时,见卫所军不习战,而金华、义乌俗称慓悍,请召募三千人,教以击刺法,长短兵迭用,由是继光一军特精。又以南方多薮泽,不利驰逐,乃因地形制阵法,审步伐便利,一切战舰、火器、兵械精求而更置之。“戚家军”名闻天下。 在明朝的奏折、文书、皇帝实录等文献当中,并没有出现“戚家军”一词,多以“南兵”或“浙兵”、“义乌兵”代指,但“南兵”、“浙兵”、“义乌兵”并非专指“戚家军。” . 明朝起初是实行卫所世军制的,明朝军民分籍,是把老百姓分为两种。一种是"军":每家世世代代要有一个人当兵或军官。另一种是"民":世世代代均免除兵役。明朝的军官也是世袭的,像抗倭名将戚继光和俞大猷都是世袭军官。 . 戚家军”是明朝由世军制向募兵制转变时期的产物,它带有雇佣兵的特色。浙兵和南兵也就是我们俗称的“戚家军”,浙兵北戍蓟镇后称为“南兵”。浙兵和南兵和其他募兵虽然都是招募的形式组成的,但有很大区别。 一、南兵是客兵,是职业兵。他们是完全脱离农业生产,全年操练备战的。 二、其他各镇应募之兵,很多是来自军户,带有强制性。而南兵是政府动以厚利,诱以成兵,南兵自愿性最高。 三、南兵的月饷优于卫所军和其他募兵。南兵的月饷银是一两五钱,卫所军和募兵都是月饷粮一石。蓟镇无粮时,一石粮值六钱五分,一石月饷是南兵月饷的43%。蓟镇放粮时,一石才折银五钱四分,才及南兵月饷的36%。 蓟辽总督谭纶解释过南兵待遇高的原因,主要是招募之军与有军籍的人不同:召募之兵与尺籍军异,尺籍之军无论老少强弱,饩廪豊给优恤备至,调遣即有行粮草料,召募之兵非强壮不入选,既无素餋之恩,有疾辄汰,又无归老之计,既以车战,亦无马料,自非酌拟尺籍军之食而稍优之,必不乐从。
陈式太极拳的“泛臀”或“翻臀” 马虹《再谈陈式太极拳“泛臀”“翻臀”问题》 一、“泛臀”用词不当   我的老师陈式太极拳一代宗师陈照奎先生传拳时,曾明确说明:根据陈式太极拳讲求胸腰运化立体螺旋的原理.随着腰胯的左右立体旋转翻沉.臀部也要随之翻沉。此处“翻”用“泛”字不当。“泛”字的含义是:漂浮、浮浅、泛滥、广泛…..此字用于形容腰胯及臀部的上翻下沉,词不达意,是不妥当的。应该用”翻”。陈鑫《太极拳图说》有些地方误用”泛”字.有地方也用“翻”字。所以陈照奎老师的教学讲义讲到臀部的立体螺旋一律用“翻”或“沉”字。(请参考陈照奎先师所传《陈氏太极拳体用图解》。 . 二、关键是要明白“腰胯的立体螺旋”   臀部的翻沉,关键是打拳时如何体现胸腰、腰胯的左右立体螺旋。陈式太极拳运动一个重要特点是周身处处走螺旋劲。四肢顺逆缠丝;胸腰立体螺旋,特别是腰胯部位,强调以丹田内转带动,左右胯(及臀部)随着重心变化和胸腰左右旋转.臀部左右转动时.总是一边略下沉,一边略上翻。此处用“泛”字则难以表明这种动态.可惜郭宝洪的文章一字未提及这种人体立体螺旋劲。   关于腰胯的这种立体螺旋,特举一例;如金刚捣锥一式动作六。右手握拳时,收腹、吸气、松胯、翻左臀;右拳上提右臀;震脚时再向前转,右臀略松沉,上身转向正前方。总之,不讲人体的立体螺旋升沉,也不讲不清腰胯的翻沉和胸腰立体运化。
太极十三杆(枪)始自武禹襄、李亦畲? 李亦畲太极拳谱“丁丑本”第33页录有《十三杆》套路势名,这是“太极十三杆”最早见诸文字之记载。 . (“丁丑本”太极拳谱是李亦畲先生(1835—1899年)于光绪丁丑年(1877年)端阳日(农历五月初五日)抄录之拳谱,现由杨班侯太极拳式传承人贾安树先生珍藏。此谱较“老三本”(1881年完成)早四年。前部分为楷书,后几页为行草。书写不及“老三本”工整精致,较为潦草,别字、漏字或词等笔误不少,遣词用语也不够严谨,行文尚显粗糙,有较大随意性。排列缺少章法,且多不署名。因而被有关专家称为“老三本”之前的草稿本。) . 杨氏太极拳派旧谱中无十三枪套路,杨家太极拳也无十三杆套路。 《两仪堂本》《陈氏世传拳械汇编》中的“十三枪”,陈子明称是他根据陈家沟旧抄本而汇编,但,考释此谱的徐震、李英昂未睹原件,“只有民国二十四年一月油印本”。查“怀中抱月即抱琵琶势”一名,应受“十三杆之手回(挥)琵琶”影响。因而,《陈氏世传拳械汇编》,也包括“两仪堂本”,虽称“旧谱”,实不太旧,约出现于“老三本”成谱、太极拳兴盛之后的清末或民国初期。 “十三杆”套路,诞生于广府。 *** 清代中晚期,六合拳、六合枪(广府方言,此“六”发“录”音)于广府盛传。
太极拳对摔跤有影响吗 ? 山西摔跤: 盛行于山西省北部介于太原和大同之间的忻州、定襄、原平三市县,称“跌跤”,已有800多年的历史。 据传,忻州、定襄、原平跤乡的摔跤运动,起源于800年前的南宋。著名的民族英雄岳飞,以"角抵"训练士兵。岳飞被害后,其部属被谴散,其中有一名忻州籍的士兵陈效婴回到家乡,就将在军中所学之摔跤技术传授给乡亲。 山西摔跤长于各类型的抱腿、搂腿技巧,比赛只穿跤裤,跤裤多半只到膝盖下缘处,且不著靴与上衣。由于多以扣腰抱腿为主,又常在泥巴里进行,也有‘摸泥鳅’一俗称。 保定摔跤: 又称“保定快跤”。比赛时,两人未及站好就敏捷的靠近,手一搭上就立即摔倒。因这种技术快速,也被称为“快跤”。这种摔跤重视技术速度,是大架式。保定摔跤以擅用“撕、崩、捅”技巧闻名。 北京摔跤: 北京摔跤是继承清代善扑营的正统流派,因是在八旗兵中间开展的,所以本称满语布库,也称为“掼跤”、“撩跤”。北京跤重视力量,擅长擒拿,比赛时动作看似缓慢而拘紧,架式相较其他流派的小,所以也称为“小架式”,俗称“黄瓜架”。 天津摔跤: 天津摔跤是继承清代善扑营和明代手搏的正统流派,所以就称“摔跤”,介乎北京摔跤和保定摔跤的中间型摔法,动作非常粗野刚猛,擅长前臂击打,这点和源于和流行于天津府的各种拳法一致,如静海独流的太祖通臂,天津河东大直沽的拦手拳,沧州城厢的大六合拳,沧州东南孟村的八极拳和披挂掌等。直隶摔跤: 盛行于旧直隶省北部的北京、天津、保定地区,以清代善扑营为基础,继承了蒙古摔跤和明朝手搏,以踢、打、摔、拿为核心,配以统一的基本功训练方法,包括各类演空(绊子空),另加大棒子、小棒子、皮条儿、沙袋、硕绳、石锁、推子、长棍儿、硬弓、大刀等器械练法。上身穿厚棉质跤衣曰褡裢,下身穿棉质跤裤外加套裤,脚穿皮靴,三点着地为输。经常使用的方法有入、别、挑、勾、缠、揣、踢、拧、跪、靠、搂、弹、搿、抱腿、里勾腿、插闪、里刀勾等。
陈家沟拳谱里的“长拳108势”,只有一个“神秘人”练过 在赵堡及陈家沟的武术史上,“长拳108势”近似没有存在过。 虽然有拳谱,但赵堡及陈沟都没传人,并且,这套拳也没有“十三势”的说法。 * 关于拳谱上的“长拳108势”, 名为108势,实际比洪洞通背缠拳108势多出一排招式。 ---------------------------- 【这套拳,唐豪认为:“ 陈长兴生于1771年(乾隆三十六年)8月16日巳时,卒于1853年(咸丰三年)3月3日戊时。不独其弟子杨福魁未学长拳,英子耕纭,其孙延熙,其曾孙发科,俱未学长拳。此余断长拳在陈长兴时,已不传之证也。 与长兴同辈之陈有本,不独其弟子陈清萍未学长拳,其侄仲生、季生、仲生子鑫,俱未学长拳。此余断长拳在陈有本时,已不传之证也。”】 ---这套“长拳108势”,在陈长兴、陈有本、张彦等人的拳术里,是不存在的。 . 在乾隆年间,陈敬柏开武馆,弟子众多,但,都没有传下。 说明陈敬伯没传“长拳108势”,或者说---陈敬柏不会“长拳108势”。但,赵堡及陈家沟的“长拳108势”拳谱,还有相应一些拳术套路,是怎么来的? 很明显,在陈敬柏至陈长兴的历史时间中,有一个神秘人物,他会“长拳108势”。 . 但,不知他是挟技自秘,还是处于某种原因,没教完就走了,给某一弟子留下了几纸拳谱。 在他教拳的时候,把拳术招式拆分成了几个短套路,不同的学员班次,教的还不尽相同
刚看到一篇 “太极拳史上最重要” 的文章 “陈沟水”写的这文章,可谓太极拳史上最重要的文章,可谓“千古流芳”,唐豪顾留馨犹不及也。武禹襄大哥(二哥)说:王宗岳太极拳论作者并不是王宗岳,这句话让一些人感到恐怖。 他们膜拜的偶像没了,虚构的传承表也崩塌了,这让尊奉了王宗岳很多年的人情何以堪呢? 假如把王宗岳从太极拳传承表去掉,那有些家的传承表就塌了,这是多大的尴尬,而且不仅是自己尴尬,遗害他们的追随者也跟着难堪,毕竟各种栩栩如生,活灵活现的故事都已经编的很多了,并且还在继续编撰完善中,这些信息的公开必然招致一些膜拜王宗岳拳论者,以及一些以王宗岳及其拳论为真实存在做论点而颇有建树太极拳历史考证者的反扑。 一些人津津乐道于温县没有王宗岳拳论,原来早年唐豪在温县考察就没有发现王宗岳拳论踪迹,怎么会有呢?因为本来王宗岳拳论就是子虚乌有。清末民初,太极拳走高端市场免不了攀附仙道,需要大光环来包装自己,当然文字理论也不可或缺,王宗岳拳论应运而生再好不过,天时地利与人和都齐了,太极拳终于走向高层市场。 多家建立在虚构人物上的传承表就要垮塌,围绕王宗岳编辑的很多传说故事也成了笑柄,那未来这位被他们树立起来膜拜对象是不是还要顶礼膜拜呢? (***还附上一张图,还加以注释) 以下图这才是李亦畬应该写的真实内容: “太极拳始自河南陈家沟陈姓,神而明者,代不数人” ------
赵堡太极拳的源流歌诀,出自民间道家拳师? 在杜元化1935年《太极拳正宗》的“太极拳溯源”中,将太极拳的源流,推溯到了“老子”...... 而且,赵堡太极拳传人、武氏太极拳传人有门内传抄的《老君碑》,又称《太极拳怪字谱》...... 这背后隐没了什么样的历史故事? . 杜元化<太极拳溯源>中记述:据闻王老夫子(王林桢)学于云游道人,学时即告以此拳之来历久矣。此拳何自来乎?有歌为证。歌曰:“太极之先,天地根源。老君设教,宓子真传。玉皇上帝,正坐当筵。帝君真武,列在两边。三界内外,亿万神仙。传于拳术,教成神仙。” 这句赵堡太极拳的源流歌诀,出自道人施符仪式的“踏魁罡步法总咒”: “太极之先,天地根元,老君立教,密旨真传,玉皇上帝,正坐当延,帝君真武,列在俩边,三界内外,亿万神仙,九天玄女,速现吾前,六丁六甲,急赴坛前,二十八宿,九曜星官,三十六将,天将无边,金木水火,土神当先,五方神将,各显威权,上帝有令,不敢迟延,不听法旨,贬汝阴山,隐显莫测,变化千般,入金无碍,入木自穿,入水不溺,入火越坚,若遇真土,逐诀隐言,千军万马,隐遁无鉴,飞空走露,任我心闲,朝游海外,墓宿天边,贪财利己,霹雳当先,汝当听令,分厘无偏,吾奉太上老君急急如律令,玉皇敕令。” (敦煌原卷脱漏,据《万法归宗》卷二补之) . 《灵宝玉鉴》卷十八“书符式”叙述了有关书符的仪式,过程是: (1)拜章告文; (2)掐诀叩齿; (3)步五行超脱罡(步罡的一种);(4)焚香诵咒。 ------ 也有称为“太极拳符咒修炼”(太极功,为流通宇宙气场,练中脉之用,可增强功力); 其<安慰咒>部分为“灵宝天尊,安慰身形,弟子魂魄,五脏玄明,青龙白虎,队伍纷纭,朱雀玄武,侍卫身形,急急如律令”。(正一派?) ------ 赵堡太极拳的源流歌 “......三界内外,亿万神仙。传于拳术,教成神仙”, 显然,那时的道家文化 融入了民间武术社团。
周伟良关于“陈家沟陈王廷大闹考场”的论述 关于唐村李氏与陈家沟结缘,就有“陈王廷大闹考场”的故事。 2005年3月,温县体育局局长原福全先生看到本报刊发的《〈李氏家谱〉为李岩身世提出新证明末李岩是河南博爱人?》一文后,当即邀陈家沟村主任张蔚珍等人到博爱县唐村考察。回去后即写出题为《太极源流百年争论尘埃落定》的文章在网络发表,顿时引起了全国“武林”广泛的关注。而陈家沟与唐村也自此开始了新的接触。 -------------------------- 《李氏家谱》的“李信”条目下是这样记载的:“信,字岩,名威,配陈氏、孔氏……与兄仲、陈沟姑表奏廷(陈王廷字奏廷)千载寺、三圣门、太极宫拜师结义,树志文武,双杰成名,创太极养生功十三势拳、剑、箭艺,名传数省。故奏廷考举,考官不平,之抱打诛辞,避开封杞城姨母家传拳。”家谱“李仲”条目下,相关内容类似。 这段家谱清晰无误地记述了一件事:陈王廷、李仲、李岩共同“创太极养生功十三势拳”,不管从名称还是从家谱现存资料看,这应该是后来被称为“太极拳”的新拳法。 ------------------------- 周伟良关于“陈家沟陈王廷大闹考场”的论述: 关于陈王廷大闹考场,其见诸于文字的,拙文认为大概始于陈照丕(1893—1972年)的《陈氏太极拳图解》,此后,陈照丕弟子陈小旺、陈正雷等人著述中多有介绍,如2008年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的《陈式太极拳志》中,更将此事铺张陈述,但叙述中均无李岩兄弟的相助,而是由陈王廷一人驰马掣剑,劈死鼓吏逃出考场。但是,此事不要说在陈家沟的《陈氏家乘》、《陈氏宗谱》、陈鑫的《陈氏太极拳图说》和清代的地方志中一无记载,即使在有陈王廷太极拳事迹记载的1933年版《温县志稿》,以及记述陈王廷事迹较为丰富的1991年版《温县志》中,也无其大闹考场之事,可见至少近代以来的修志者们,并没有将此乡里传闻视为史实。 《李氏家谱》中增添的李岩、李仲兄弟为陈王廷抱打不平而大闹考场之事,应是顾颉刚先生“历史层累造成说”的一个印证而已。正是基于这样的分析,故笔者称此是《李氏家谱》的独家报道。 至于《再考略二》中所说的“李氏族人的传说比陈家沟的传说更准确、更合理,与史志的记载更吻合”,本人更是不知所云。文中这样写道:“据唐村李氏传说,陈王廷刀劈鼓吏后,李岩、李仲、陈王廷姑表三弟兄骑着快马,沿黄河大堤,一直向东,到了山东黄坝李庄李氏的另一支族人家中落脚。李氏族人看陈王廷武艺高强,便推荐他去作镖师。这才有了地方志中有关陈王廷作镖师的记载。”对此,笔者有两个问题请作者回答: 1.所谓的“据唐村李氏传说”是唐村李氏谁说的,此条材料的来源是什么?因为按照学术规范,即便田野调查的口述史资料也应如实注明其信息来源; 2.所谓的“地方志中有关陈王廷作镖师的记载”,请问是哪一本地方志?如此重要的资料岂可轻飘飘地以“有地方志记载”六字敷衍天下?
若唐豪遇见陈铭标,会怎样? 陈子明在南京教拳期间,认识了唐豪,正值唐豪想清除“贼人张三丰”的思想,于是,就有了后来陈家沟的故事。 陈子明说,陈家沟不学外来拳------这就成了唐豪的考古依据。 . 历史由多个偶然事件组成。为什么当时没有赵堡拳师出去教拳呢? 那时,杨露禅以“太极拳”扬名京城,自称师承陈家沟陈长兴。所以,就有人到陈家沟去找拳术教师了,就找了陈长兴的嫡传陈发科、陈照丕。 当时的赵堡,有太极拳高手的。比如:陈铭标。陈延熙就推荐陈铭标 授拳杜毓泽。 .杜毓泽(1897-1990),河南省博爱县人,十八岁时其父杜严,请陈延熙给杜毓泽传授老架头套十三势; 因延熙年事已高,就推荐氏新架名手陈铭标,续传杜毓泽 小架和炮捶。 那时,陈延熙没有推荐本村的习武者。由此可见,陈铭标是当时拳者中的佼佼者。 . 杜毓泽十八岁的时候是1915年,在陈铭标教拳的时候,陈鑫编撰的《太极拳图画讲义》接近完成,或已完成。 那时,“老架”陈发科(1887~1957年)三十多岁;“小架“陈子明(1878-1951)约40岁。 那时,陈铭标(1878~1924年)与陈子明的年龄相仿。 . 历史由偶然事件组成。那时,去南京教拳的,不是陈铭标。 如果,陈铭标去南京教拳,遇见唐豪,会不会说“赵堡镇不学外来拳”? .******* 陈铭标, 原籍陈家沟,后移居温县赵堡镇王圪垱村。后拜杨虎(1860--1929)为师,学太极忽雷架。杨虎(杨书文)原籍武陟,后定居温县辛堂村,习练太极拳忽雷架,学自李景炎及其子李火焰。 李景炎(“景延”,1825~1893), 曾学于陈家沟陈有纶、陈仲生,后师从赵堡陈清平。 关于陈清平,在陈子明书中说陈清平“为陈有本、张彦门徒,得太极拳理”(也没写太极拳理得自哪儿),唐豪顾留馨认为陈清平从陈家沟而“赘婿于距陈家沟不远的赵堡镇,在赵堡镇教拳”,陈正雷《陈氏太极拳械汇宗》中说陈清平赘婿于赵堡镇。 关于陈鑫(1849-1929),在《陈氏太极拳.自序》中述“我先大人命我先兄讳垚习武,命愚习文。习武者,武有可观;习文者,文无所就,是诚予之罪也。夫所可幸者,少小侍侧,耳闻目见,熏蒸日久,窃于是艺管巍一斑”。陈鑫自述在同治六年曾随父参战。 . 陈延熙推荐赵堡拳师,代为教拳; 陈鑫把家抄拳谱、图说抄本 都给了赵堡 ......
太极拳的“造拳”、“耍拳” 温县太极拳的词,有造拳、耍拳。 --------------- 陈王廷的“造拳”------------------ 唐豪考证的陈王廷《长短句》,有“闷来时造拳,忙来时耕田,趁余闲,教下些弟子儿孙,成龙成虎任方便”之句。 唐先生在《太极拳研究》中说:甲申年,明皇朝覆亡的前后,陈王廷已年老隐居,造拳自娱,教授儿孙。 在陈子明《陈氏世传太极拳术》里,介绍“陈有本”的一段,有“造拳”一词。陈有本,“三十六入庠,造太极拳得骊珠”。 造拳的造字,温县方言读为普通话的第三声 “zao” 。打的意思。 《陈氏家乘》记述陈有本“习太极拳,尤得骊珠”。 那么, "闷来时造拳,忙来时耕田,趁余闲..."的意思是:农活儿干完了,闲暇无事儿,打打拳,教教儿孙。 ............... 如果,是温县拳师所传授, 那么,和兆元的《耍拳论》应该写作《造拳论》...... . ------------------和兆元的《论耍拳》的“耍拳”------------------ “耍拳”理论,是“和式太极拳”创始人和兆元首先提出来的。他在《耍拳论》中说:“太极拳用功之为‘耍拳’,此是吾和式太极拳独特之处。它取法老子自然之道,以柔克刚之论。” “耍拳”含义是:以轻松自如、本真天然的原则,在勤练中体悟拳术。 . 魏美智有写 “耍,是博爱的方言,发音fa,第三声,玩耍的意思;耍拳,即打拳”。认为传授赵堡太极拳的是博爱籍的拳家,而不是温县的拳家,是太行老道、步尘子传拳赵堡。 . 若按照“陕西西安的蒋发”传陈长兴的说法,在陕西民间,人们把练武叫作“耍拳”。把名家高手称为“拳把式”或者“练家子”。 陕西在历史上庙会极为盛行,在庙会上喜欢习武的人聚集在一起,陕西人把它称为“摆场子耍拳”。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