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爱玉人说高古玉
zhengzhengshi0
关注数: 3,691
粉丝数: 1,914
发帖数: 2,423
关注贴吧数: 2
没有严谨的学习态度,最终将一事无成
战国时期玛瑙环1.直径大约6厘米多,白色玛瑙材质。2.玉质老 战国时期玛瑙环 1.直径大约6厘米多,白色玛瑙材质。 2.玉质老熟,原来的透明材质变成果冻状,就像煮熟的萝卜一样。 3.每个棱面仔细观察都会有杂乱无章的抛光痕迹。整体包浆一致。光气内敛。 4.有红色黄色沁,沁色过度自然,两面沁色不同,一面较深,玉质的阴阳面。
战国时期玛瑙环1.直径大约6厘米多,白色玛瑙材质。2.玉质老 战国时期玛瑙环 1.直径大约6厘米多,白色玛瑙材质。 2.玉质老熟,原来的透明材质变成果冻状,就像煮熟的萝卜一样。 3.每个棱面仔细观察都会有杂乱无章的抛光痕迹。整体包浆一致。光气内敛。 4.有红色黄色沁,沁色过度自然,两面沁色不同,一面较深,玉质的阴阳面。
战国时期玛瑙环1.直径大约6厘米多,白色玛瑙材质。2.玉质老 战国时期玛瑙环 1.直径大约6厘米多,白色玛瑙材质。 2.玉质老熟,原来的透明材质变成果冻状,就像煮熟的萝卜一样。 3.每个棱面仔细观察都会有杂乱无章的抛光痕迹。整体包浆一致。光气内敛。 4.有红色黄色沁,沁色过度自然,两面沁色不同,一面较深,玉质的阴阳面。
战国时期玛瑙环1.直径大约6厘米多,白色玛瑙材质。2.玉质老 战国时期玛瑙环 1.直径大约6厘米多,白色玛瑙材质。 2.玉质老熟,原来的透明材质变成果冻状,就像煮熟的萝卜一样。 3.每个棱面仔细观察都会有杂乱无章的抛光痕迹。整体包浆一致。光气内敛。 4.有红色黄色沁,沁色过度自然,两面沁色不同,一面较深,玉质的阴阳面。
[明和田青白玉玉镯1.玉质老熟,宝光内敛.沉稳。规格粗大,老 [明和田青白玉玉镯 1.玉质老熟,宝光内敛.沉稳。规格粗大,老银包边,估计内有裂。 2沁色,遍布牛毛纹,牛毛纹内可看到黄色沁色,可能入过土,土壤中铁离子侵入形成。在银箍一侧沁色较深,深入肌理。还有饭糁和开片现象 3.工痕,能看到玉镯表面加工痕迹,但都在包浆之下,摸起来非常光滑。因为整体上粗重古卓,沁色较重,判断为明代物品。[/cp]
[明和田青白玉玉镯1.玉质老熟,宝光内敛.沉稳。规格粗大,老 [明和田青白玉玉镯 1.玉质老熟,宝光内敛.沉稳。规格粗大,老银包边,估计内有裂。 2沁色,遍布牛毛纹,牛毛纹内可看到黄色沁色,可能入过土,土壤中铁离子侵入形成。在银箍一侧沁色较深,深入肌理。还有饭糁和开片现象 3.工痕,能看到玉镯表面加工痕迹,但都在包浆之下,摸起来非常光滑。因为整体上粗重古卓,沁色较重,判断为明代物品。[/cp]
[明和田青白玉玉镯1.玉质老熟,宝光内敛.沉稳。规格粗大,老 [明和田青白玉玉镯 1.玉质老熟,宝光内敛.沉稳。规格粗大,老银包边,估计内有裂。 2沁色,遍布牛毛纹,牛毛纹内可看到黄色沁色,可能入过土,土壤中铁离子侵入形成。在银箍一侧沁色较深,深入肌理。还有饭糁和开片现象 3.工痕,能看到玉镯表面加工痕迹,但都在包浆之下,摸起来非常光滑。因为整体上粗重古卓,沁色较重,判断为明代物品。[/cp]
[明和田青白玉玉镯1.玉质老熟,宝光内敛.沉稳。规格粗大,老 [明和田青白玉玉镯 1.玉质老熟,宝光内敛.沉稳。规格粗大,老银包边,估计内有裂。 2沁色,遍布牛毛纹,牛毛纹内可看到黄色沁色,可能入过土,土壤中铁离子侵入形成。在银箍一侧沁色较深,深入肌理。还有饭糁和开片现象 3.工痕,能看到玉镯表面加工痕迹,但都在包浆之下,摸起来非常光滑。因为整体上粗重古卓,沁色较重,判断为明代物品。[/cp]
文化期天河石玉管1..长度一个2.2厘米,一个2厘米,直径大 文化期天河石玉管 1..长度一个2.2厘米,一个2厘米,直径大约是1.2厘米 2.材质为天河石,但是杂质很多,玉管表面摸着很光滑,但在放大镜下看到表面其实是有些极其细小的坑洼点,但都在包浆之下,所以看起来仍然光气一致,摸着极其光滑。手感非常好,包浆细腻,触摸如丝绸一般。玉管表面光气柔和自然。整体包浆一致,无论是管壁两头,甚至钻孔边缘的小斜坡都呈现出内敛的宝光,不刺眼,感觉很舒服不是耀眼的贼光。 3.手工加工痕迹明显。玉管近似扁圆,这是先加工成方管,然后一点点磨圆,导致玉管不圆。打孔为双面対钻,每一面在孔道边缘都有一小斜坡,这是当时打孔时工具晃动产生的,孔道内可见不规则螺旋纹。 4.打光看,大部分不透光,在某些地方,打光看绿色玉质。
分享贴子 分享贴子
分享贴子 分享贴子
分享贴子 分享贴子
大汶口文化期玉斧1, 长7.5厘米。宽3厘米。最厚处1.5 大汶口文化期玉斧 1, 长7.5厘米。宽3厘米。最厚处1.5厘米,碧玉,地方玉。 2, 整体打磨光滑,但是每个面都不平,人工打磨痕迹明显。刃口部有敲击打砸的加工痕迹, 3, 对光看,可见表面杂乱的打磨抛光的痕迹,但是工痕在包浆之下,整体呈现蜡质光泽 4, 整体包浆一致,玉质老熟,可见玉质内脱水形成的白色饭糁。在正面可以看见一处惊裂纹 5,原来的玉质为墨绿色,在土中受沁呈现出黄色沁,在玉斧头部有一处因受沁时间长,一出现鸡骨白的趋势
文化期玉挂饰1.长约5厘米,宽约4.5厘米。地方玉,可能是岫 文化期玉挂饰 1.长约5厘米,宽约4.5厘米。地方玉,可能是岫岩玉,绿色玉质,形状像猪牛的肩胛骨。 2.整体包浆一致,玉质老熟,可见玉质内脱水形成的白色饭糁。在正面可以看见两处惊裂纹3.打孔为双面对钻,孔道不规则,中间可见台痕。 4.整体呈现蜡质光泽 5,对光看,可见表面杂乱的打磨抛光的痕迹,但是工痕在包浆之下
[cp]高古和田玉勒子1.型制十分简单,类似于玉管。大小高和 [cp]高古和田玉勒子 1.型制十分简单,类似于玉管。大小高和直径都是2厘米左右。管壁厚薄不均匀,近似圆柱型。玉勒子一面底部较平,一面底部略有倾斜。有长期佩戴的痕迹,在倾斜底边有两个光滑的小缺口 2.表面蜡质光泽,里外包浆一致。长时间土壤侵蚀导致表面并不十分平滑。但摸着很光滑。 3.白玉材质,但长时间侵蚀导致平滑底部的一部分玉质石化,变成鸡骨白色。黑色有机沁深入肌理。边缘还有铁离子侵入出现红色晕散。所以这件玉勒子时间久远。为红山文化期那个时代的产物[/cp]
辽金时代水晶三通1.这个水晶三通,直径3厘米左右,晶莹剔透。 辽金时代水晶三通 1.这个水晶三通,直径3厘米左右,晶莹剔透。对光看到内部有很多小气泡,这是水晶老化的现象。大约入土1000年左右。符合辽金时间段,而且辽金是玛瑙水晶制作的又一高峰。 2孔道外大里小,不规则,呈蚯蚓状,这是辽金水晶打孔的特点。孔道内有不规则螺旋纹。有褐色附着物沉积。 3.表面有磕碰点,包浆与整体包浆一致,不是后开人为做的。是在使用或入土时的碰撞导致的老伤痕。磕碰点内有土壤颗粒附着 4.表面有老的皴裂纹
战国时期化滑石壁1.直径大约3.7厘米,厚薄不均,最厚处不到 战国时期化滑石壁 1.直径大约3.7厘米,厚薄不均,最厚处不到0.5厘米。 2.玉质为滑石,也叫莱州玉,战国时山东地区和田玉较少,用滑石壁作为陪葬品的现象很常见。 3.手工加工痕迹明显,玉壁两面都有明显杂乱的加工痕。中心为双面钻,孔道内看见不规则杂乱的螺旋纹。玉壁外缘也不圆。加工工艺粗糙。 4.玉壁微透光,已盘熟,表面有油质光。玉质老熟,表面又有开片现象,因为滑石毕竟硬度极低,结构也疏松。玉质内有黑色沁。
战汗蒲纹玉壁残璧标本件1.墨玉材质,玻璃光。不论正面反面 战汗蒲纹玉壁残璧标本件 1.墨玉材质,玻璃光。不论正面反面和玉壁边缘,以及断口,整体包浆一致,(倾斜45度看光线反光是一致的)中间钻孔为新工,有崩口,钻孔得切面新。 2.手感特别光滑,包括断口处也是一样,这是玉壁在地下长时间形成的厚厚的包浆覆盖在玉壁上,所以摸起来如婴儿皮肤一样光滑。中间钻孔处是新工,摸起来就扎手。 3.工痕,砣工加工痕迹明显。工痕都在包浆之下。说明不是新工。倾斜看玉壁表面有许多小麻点,这是土壤侵蚀而成。
战汗和田碧玉蒲纹玉壁残片标本1.这个小玉壁是和田玉璧残片改 战汗和田碧玉蒲纹玉壁残片标本 1.这个小玉壁是和田玉璧残片改的。从正反两面和断口来看呈现玻璃光,光泽一致。断茬处非常光滑,是老旧伤。玉壁的边缘和中间的钻孔是新工。因为光泽度是不一致的。 2.看工痕,倾斜45角.可以看到在包浆下砣工的加工痕迹。每条线都是有好几条细细的坨线组成。仔细看玉壁表面有许多小麻点,这是土蚀形成的。 3.手感,玉壁表面摸起来非常光滑,但是玉壁的边缘摸着有些粗糙,因为这是新工,虽然抛光,但是没有厚重的包浆,所以摸着有点粗糙。 4.沁色,打光看,玉壁内部呈现出黄色,因为铁离子沁入,所以改变了碧玉的颜色。而且玉壁内部有好几条冰裂纹,俗话说,十玉九裂。这也是鉴别的证据之一。 5.做个包边,或者镶嵌还是不错挂件。
一组齐文化春秋战国地方玉陪葬品1.由于与和田玉产地远,所以春 一组齐文化春秋战国地方玉陪葬品 1.由于与和田玉产地远,所以春秋战国期齐国贵族陪葬往往采用地方玉——莱州玉和萤石 2.玉璜为滑石(莱州玉)材质,长度为十三厘米,在正反面上都可以看到线解的痕迹,在玉璜上有一条一条切线,钻孔为单面钻。 3.滑石管珠是对穿打孔,在断开的剖面可以看到对穿打孔的没对齐的错台,内外包浆一致 4.萤石管珠,由于入土时间久,管珠表面都被侵蚀的坑坑洼洼,打孔痕迹可看出对穿打孔,中间有错台 由于是陪葬品,所以加工工艺非常粗糙,可能是时间紧,但反应了当时的齐文化葬玉风俗特点
汉和田白玉小鼓珠1.珠子不大,只有一厘米长。但是非常精致,是 汉和田白玉小鼓珠 1.珠子不大,只有一厘米长。但是非常精致,是串珠的一颗。在珠子两头各有四条平行线。在中间有连贯的四个卷云纹,这是汉代纹饰特点,断定为汉代。如图一所示,看照片古人刻的比我画的都好。嘻嘻😄 2。珠子为和田白玉,因为2000年的土沁,玉质被铁离子完全吃透了,所以呈现出土苷黄色,打光可以看到珠子两头微透明,有一面土蚀的厉害已沁出黑色纹理,一面沁色较浅,这是珠子阴阳面,入土的朝向不同所致 3工为砣工,在卷云纹上可以看到砣工的接刀,四条平行线也不是特别直,间距也不太一样,不太平行。珠子加工的也不是很圆,在滚动过程中不是很连贯,有一面总是朝上。中间钻孔的痕迹很明显,可见较规矩的螺旋纹,但是孔道内也不是特别平整
汉双舞人玉佩1.这个玉佩高3.6厘米,宽2.7厘米,厚0.4 汉双舞人玉佩 1.这个玉佩高3.6厘米,宽2.7厘米,厚0.4厘米。为和田玉青白玉。玉舞人在战国开始兴起,流行于战汉。单舞人较多,双舞人较少见。 2.玉质老熟,打光看就像果冻,胶质感强。光气自然柔和,没有玻璃光。沁色过度自然。已经往鸡骨白化上走了。有黑沁,红沁,黄沁,鸡骨白,和原玉色青白色,五色十分漂亮。两面受沁程度不同,这就是所谓阴阳面。从正面左侧看,开窗显示的为青白玉。越往右看受沁越重,中间有裂,沁色重,为红色,边缘为黄色沁。反面一边已经鸡骨白化,皮壳厚重。 4.采用游丝毛雕工艺,雕工极其细致。寥寥几笔就把人物刻画的十分传神。说明这是熟练玉工的杰作。中间有镂空,应该是采用拉丝工艺。而且后期进行了精致打磨,看不到拉丝的加工痕迹。边缘圆滑,可以看到少许与平面垂直的拉丝痕迹。 5.佩珠也为汉代,前面已经介绍。总而言之,这是一件不错的战汉玉佩的小精品
[cp]我西亚老琉璃珠1.皮壳老化,表面有许多小的侵蚀点,点 [cp]我西亚老琉璃珠 1.皮壳老化,表面有许多小的侵蚀点,点内有土壤颗粒的附着.但是摸着非常光滑,没有那种坑坑洼洼的感觉,不当手 2.气息内敛,非常沉稳 3.孔道很直,有螺旋纹,孔道内有白色附着物,看着也坑坑洼洼的,有侵蚀点 4.打光看着非常漂亮,蓝色荧光 [/cp]
[明和田青白玉玉镯1.玉质老熟,宝光内敛.沉稳。规格粗大,老 [明和田青白玉玉镯 1.玉质老熟,宝光内敛.沉稳。规格粗大,老银包边,估计内有裂。 2沁色,遍布牛毛纹,牛毛纹内可看到黄色沁色,可能入过土,土壤中铁离子侵入形成。在银箍一侧沁色较深,深入肌理。还有饭糁和开片现象 3.工痕,能看到玉镯表面加工痕迹,但都在包浆之下,摸起来非常光滑。因为整体上粗重古卓,沁色较重,判断为明代物品。[/cp]
[cp]宋仿汉和田白玉翁仲1.长度5厘米,宽度2厘米,厚1厘 [cp]宋仿汉和田白玉翁仲 1.长度5厘米,宽度2厘米,厚1厘米。 2.玉质细腻为和田白玉。整体包浆莹润,上下内外一致,从不同角度看反光一致。 3.从工痕看,是砣工,手法老道,简单三笔,两眼一嘴就刻画出人的面部形象。一个长胡子老翁。打孔呈人字形,头顶一孔,下部两孔。这是宋明仿汉的特征。孔道内螺旋纹明显,且高低不平。在底部孔道下方,还可以看到有一处管钻加工留下的痕迹,在这还有竖纹,显示又用坨具加工的痕迹。 4.仔细看在翁仲左肩有一裂,脸部有裂,这是沁门,所以这里沁色最重,已成黑色。在后面左侧,也有一处沁色较重,加工位置是沁门,有处小裂。 5.这个翁仲入土背面朝下,所以背面比正面沁色更深,呈现出阴阳面的不同。[/cp]
战汉卷云纹和田玉勒子1.这个玉勒子长5.2厘米.上窄下宽,上 战汉卷云纹和田玉勒子 1.这个玉勒子长5.2厘米.上窄下宽,上端直径1.6厘米,下端直径2.1厘米。整体呈扁圆型。 2.玉质和田玉青白玉,一面为玻璃光,一面光气较弱,因为入土的朝向,导致出现阴阳面。一面受侵蚀较重,所以表面光气受到破坏,光气暗淡。光气亮的一面,有一处受沁较重,在左下部有一块褐色沁斑。光气暗淡的一面,有好几处钙化较严重,出现白斑和黄沁,是玉质脱水和外界铁离子沁入导致。打光看,玉质发黄,是铁离子沁入的原因。 3.玉勒子上中下有绳纹把表面分为上下两区。纹饰几乎相同,满工几乎所有表面都雕满了卷云纹。能看到构图有龙头纹,还有些纹饰没看懂。工艺很精致,坨线连接几乎没有痕迹。玉质好,做工精。中间孔道为双面対钻,呈现出喇叭口状,孔道较粗。
西周玛瑙珠1.这串西周玛瑙珠有两类,一种是西亚流传到国内的, 西周玛瑙珠 1.这串西周玛瑙珠有两类,一种是西亚流传到国内的,型制与国内西周玛瑙珠不同,虽然大小不一,是灯笼珠。西玛珠子有矮圆筒珠,高圆筒珠,算盘珠三类。 2.这两类珠子年代差不多,在放大镜下都可以看到珠子表面有细密的杂乱的加工抛光痕迹。西玛珠子孔道较大,孔道内可见细密的螺旋纹,但不明显。孔道水亮。内外包浆一致。这是西玛的一个重要特征。西亚算盘珠孔道较细,也可见细细的螺旋纹,孔道水亮。当时西亚加工技术比国内先进,从打孔和磨制抛光痕迹可以看出。 3.西玛珠子大致呈酒红色,光气逼人,玉质老熟,已经呈现出胶质化,就像果冻一样。西亚珠子颜色要浅一些,有的是橘红色。个别珠子表面有磕碰痕,但是痕迹老化特征明显。有几个珠子受沁出现黑色沁斑。
商代骨雕1.长6厘米,上窄下宽,上部直径大约1.5厘米。下部 商代骨雕 1.长6厘米,上窄下宽,上部直径大约1.5厘米。下部2.5厘米. 2.通过三组横纹把骨雕分成三个区域,最下端雕的是一组蝉纹。中间是眼睛纹。上面是三角形几何纹和眼纹。雕工非常精致。 3.整体沁成绿色,这是与青铜器一起入土,导致铜离子沁入。表面包浆莹润,从不用角度看都泛着荧光。在工痕内部也一样。整体包浆一致。顶端有点残,几千年的东西,能保存到现在已经很不容易了。 4.有土香气。出土痕迹明显。
战国时期玛瑙环1.直径4.5厘米左右,白色玛瑙材质,有八个棱 战国时期玛瑙环 1.直径4.5厘米左右,白色玛瑙材质,有八个棱面,每个棱面宽窄不同,仔细看,会看到每个楞面上都不太平,手工加工迹象明显。 2.玻璃光,甚至能照到影子。但在放大镜下看,会看到杂乱无章的抛光痕迹。但是光气一流,丝毫不受工痕影响。抛光痕迹在包浆之下。 3.玛瑙玉质老熟,在玛瑙材质内可以看到饭糁和棉。玉质已经熟透,就像果冻,胶质感极强。有一土咬的小坑,铁离子沁入导致周围呈现红色和黄色沁色。 4.手感极其光滑,但是棱线锋利,有扎手的感觉。大开门的战国时期的玛瑙环。
一组齐文化春秋战国地方玉陪葬品1.由于与和田玉产地远,所以春 一组齐文化春秋战国地方玉陪葬品 1.由于与和田玉产地远,所以春秋战国期齐国贵族陪葬往往采用地方玉——莱州玉和萤石 2.玉璜为滑石(莱州玉)材质,长度为十三厘米,在正反面上都可以看到线解的痕迹,在玉璜上有一条一条切线,钻孔为单面钻。 3.滑石管珠是对穿打孔,在断开的剖面可以看到对穿打孔的没对齐的错台,内外包浆一致 4.萤石管珠,由于入土时间久,管珠表面都被侵蚀的坑坑洼洼,打孔痕迹可看出对穿打孔,中间有错台 由于是陪葬品,所以加工工艺非常粗糙,可能是时间紧,但反应了当时的齐文化葬玉风俗特点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玉人。这个小玉人,高约6厘米,类似于汉带的的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玉人。 这个小玉人,高约6厘米,类似于汉带的的翁仲。玉质不明,猜测类似于鸡血石或者是南红。打光不透,包浆自然浑厚。上下内外一致。 雕工顺畅,自然生动,聊聊几笔把人物的五官和衣服纹饰刻画的十分到位。加工手法与汉代相差不大。砣工加工痕迹不明显,被包浆覆盖。在帽子下侧头部上有一对穿孔,孔道内可见螺旋纹,而且孔道内高低不平。管穿痕迹明显。背部有一老的断碴,包浆一致。 看衣服纹饰,尤其是头冠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特征。
新人咨询~山东的学长们在坡学习生活的如何呀 学校组织SM1的报名了,因为听说要多两年的时间完成高中,我想问问学长们你们如果有机会重新选择,还会来坡吗?有没有德明中学或者中正的学长来个介绍下心得呢,好纠结呢?如果考上是不是还可以选择不签约?
有些别有用心的人,就是闲的蛋疼,没事找事 今天有幸看的一个贴子,封我为大神,愧不敢当啊。我就是一紫檀爱好者,既不是小白,也不是商家,平时就自己发个小评论,自娱自乐一下。不知挡了哪位大神的财路,在贴吧里把我扒拉出来,爆料一下,真是没事找事,有这个时间,干点有意义的事,别没事找抽。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