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925679 25925679
关注数: 9 粉丝数: 533 发帖数: 3,791 关注贴吧数: 163
【转】Linux创造者Linus Torvalds当初开发Linux仅仅是因为好玩儿 1991 年,年仅 22 岁的芬兰程序员 Linus Torvalds(后文简称 LT)发布了自己独创的操作系统—Linux。他将代码公布在网上,爱好者们也贡献者自己的力量来使它强大。 23 年过去了,Linux 已经遍地开花。智能手机,邮政系统,欧洲核子研究组织和超过 95% 的超级计算机都在使用。Linux 免费、开放、功能强大,而创始人 Torvalds 说他开发 Linux 仅仅是因为好玩儿。 Torvalds 依然在非营利组织 Linux Foundation 进行着他的事业。本周 Business Insider (后文简称 BI) 对Torvalds进行了访谈,以下是主要内容及完整的访谈录。 1.他很高兴看到Linux现在取得的成绩。“程序写的很棒,社区办的很棒,连同它做的项目也很棒。” 2.专利法案系统缺陷百出。“不管是申请专利,还是进行专利诉讼,遇到的流程问题简直不计其数” 3.不后悔将Linux作为开源贡献。 4.Torvalds整个家庭都用Linux! 5.超大超复杂的项目如何合?“主要是要有并行的流水线,同时高效开放的分配工作。” 6.编程不一定人人都要会。 这毕竟是专业技术,不像读读写写那么简单。 BI:在得知你当初设计开发的系统在 20 年后遍布各个系统(从手机到证券交易)后,是怎样的心情呢? LT: 从技术角度讲,我对于 Linux 在各个领域的广泛应用感到欣慰。在不同行业不同场景下的应用,不仅使得系统更加的平衡,也使得某个领域的突出技术特点,可以被借鉴移植到其他地方去。比如说 Linux 的多处理结构兴起后,在嵌入式领域也逐渐被应用。在移动设备上的电源管理理念,随后也在服务器端被技术人员所重视。 而从个人角度讲,Linux 在技术领域的强大的影响力让我个人也非常满足。编程充满乐趣,围绕其核心的社区也十分给力,不管做什么,具体项目内容其实还是重中之重。 BI: 目前大多数软件公司对待知识产权的方式,对在哪里,又错在哪里? LT: 知识产权这个词应该被禁止。知识和产权这两个词就不应该被搭配在一起。不管出于何种原因,这方面最主要的矛盾就在于“专利”。 在现阶段美国的不够完备的专利法律体系下,我并不认为是公司出了错。大多数情况下,公司都是在博弈。 专利本身就是一个很奇怪的存在,专利局无法否定它。假使有人否定专利的意义而不去申请,随之而来的是更麻烦的事儿(因为公司会对文件进行改良,以期望其通过专利申请)。公司都希望其所拥有的专利定义模糊,难以界定,这似乎更是对判决是否侵犯专利这一诉讼过程的挑战。 所以对专利本身的投入,已经远远不及打官司的投入。 经历过的人都知道这有多么耗人心神,但从政治方面讲,它是想帮助公司的。但一但进入法庭程序,一切都不是那么简单了。 我推崇专利法案么?只有一点点吧。 很多人致力于保护智力成果,这是没错的。但问题出在流程上,不管是申请专利的流程,还是诉讼流程,都极为繁琐。 “商标”的问题就小很多。只有诉讼过程会比较纠结。 BI:有没有希望过当初要是给 Linux 注册专利或者商业化就好了? LT: 没有。当时我自己也问过自己这个问题,但进行商业化可能会毁了 Linux。像现在这样和谐成熟的开发者社区就不会出现,Linux 也不会像现在这样全面。 坦白讲,我也不擅长做这个。我喜欢通过开源来让各地的开发爱好者们参与其中,做他们擅长做的事。也意味着我可以专注于技术方面,而其他人可以帮忙推广。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不让自己进入跟 Linux 有关的盈利性公司。所以进入了一家跟 Linux 毫无关联的创业公司,这样就不会让我的个人主观偏好影响到我的工作。 在过去十年,我做的跟 Linux 相关的工作,并且依此获得薪水。但为了不参与带有倾向性的竞争,所以我加入了一家非盈利组织(Linux Foundation)。现在不穷不富,自得其乐。 BI: 微软和苹果的产品你有在用么?你自己主要的装备都有哪些? LT:我的家庭都在用 Linux,惊奇吧哈哈。买回来的电脑开始会预装 Windows 或 OS X, 但到最后,都会回到 Linux 上来。 我的装备也各式各样。主要的台式机是组装起来的。之后还对部件进行了升级,主要也都是英特尔的硬件。不断升级之后,最初的元件只有电源留了下来。 曾经我也有过一部 MacBook Air,轻便小巧。但我受不了它的屏幕啦,后来就换成了 Chromebook, 再后来换成了 Sony Vaio Pro,一直用到现在。 同时我们还拥有不同的安卓手机和平板,还有几台 Chromebook。
【转】智能手机2K分辨率屏幕有必要吗?个人认为没必要 从智能手机日益成为我们使用频率最高的电子产品之一时,手机已经不再是一个简单的通讯工具,今后的地位可能会是我们所拥有的电子产品中的枢纽地位,上可以连接电脑、电视,下可以连接智能手表和智能手环等。与大屏幕的互动或许是今后手机配上2K屏幕的另一个动力。   在CES的时候,移动高清应用解决方案厂商SlimPort就展出了一款4K分辨率的手机,通过他们的显示连接方案,可以将手机上的4K画面直接投射到4K电视上去,这意味着以后我们的手机未来可以充当4K视频的播放器。与之类似的,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像英伟达的SHEILD掌机可以与特定的电脑相连,实现类似的效果,当然这得游戏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Compute X上一款虚拟现实设备使我真切意识到1080p屏幕确实不够用了,这款简易的类Oculus Rift产品利用手机作为显示屏幕,可以让3.5英寸到6英寸的手机屏幕在眼前投射成200英寸大小的画面,基本就相当于做前排看IMAX电影的视野覆盖了。这款产品提供的样片给人比普通3D电影更深的浸入感和更立体的3D体验,唯一不足的就是1080p屏幕投射放大后有着非常明显的颗粒感。  现在的IMAX最高也是提供电影4K(4096×2160),和电视4K(3840×2160)差别不大,而目前的手机屏幕还远远没有达到这个高度,在进行屏幕投射之后已经力不从心了。   从目前的直接智能手机使用需求上讲,大多数的1080p手机可以承担重任。从下一步的手机继续大屏化趋势讲,6英寸左右手机的2K实际上就相当于目前5英寸左右1080p的地位,如此进化才能满足消费者挑剔的眼睛和心理。若是从未来4K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的发展看,手机作为显示中枢则需要超越2K的分辨率才能有极致的视觉体验。   至于厂商们,Retina也好,Double Retina也罢,都需要一个刺激消费者的点,从LG G3开始,接下来传言中的S5 Prime,HTC One Prime也将采用2K屏幕,全球范围内的智能手机2K时代算是正式开始了。
【手机小科普】2K、1080P和720P在手机上的效果区别 【转ipc】 首先,让我们先从首先提出“Retina视网膜”概念的苹果 iPhone 4 说起。由于当年苹果在3.5英寸的屏幕上实现了960*640分辨率,屏幕像素密度达到了326ppi,接近人类眼球分辨率的识别极限,所以将其命名为“Retina”。当然,这个数据是随着屏幕的尺寸和分辨率所变化的,我们可以参考一下流行手机的像素密度数据: 苹果iPhone 4-5s:326ppi 三星Galaxy S3(4.8英寸,720P):306ppi 三星Galaxy S4(5英寸、1080P):441ppi 三星Galaxy Note 3(5.7英寸,1080P):386ppi另一个重要因素:观看距离 显然,另一个与屏幕观看效果有关的因素是观看距离。当然,每个人的视力不同,在这里我们假定一个20/20的正常视力(在20英尺也就是6米内,可以看清事物),用模特来演示480P至2K屏幕的理想观看距离。总结 通过以上测试得出的结果似乎与4K电视一样:2K分辨率在大尺寸手机上更有用武之地,而在常规的观赏距离下,5.5-6.4英寸的2K屏幕和三星S5那样的5英寸1080P屏幕几乎没有差别。 这个结果的确不是令人那么开心,似乎2K屏幕在手机尺寸有限的情况下,依然只是营销上的优势,而不是提升手机使用体验的重点。但可以肯定的是,在手机硬件提升已经面临瓶颈期,厂商们会抓住一切可以利用的元素来进行营销,2K屏幕显然是一个元素。从目前国内两款2K手机的实际效果来看,差别与1080P手机不大,我们也期待下半年上市的2K手机们会带来一些更明显的显示优势,让2K屏幕更具实用意义。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