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苗 茶苗
关注数: 0 粉丝数: 60 发帖数: 1,181 关注贴吧数: 41
【资料】日本民间乐器——天吹 知道“天吹”这件乐器纯属意外收获。新版三国播出时,里面数次出现孙小妹吹箫和孙权吹箫的场面,他们说的箫很短很短,像竖笛一样,却又是箫的吹孔。我当时就纳闷,这是什么乐器?我就开始找资料,最后我也不能确定孙权吹的是什么乐器,但却查到“天吹”这件乐器,样子颇似新三里的这件乐器。 关于“天吹”的资料,我节选自林克仁先生的《中国箫笛史》“宋尺八”一节,P55,大家如果有兴趣,可找来看看^^ ----------------------------------------- 宋尺八:   尺八(笛)到宋代为之一变:六个音孔变成五个音孔。唐代尺八为六孔,这有日本正藏院仓存的八支分别用玉石、象牙和竹制作的尺八可以证明,而宋代的五孔尺八,至今也没人见到其实物。   唐代尺八早就不在日本流传,日本学者称其为“古尺八”。如今的日本尺八为五个音孔,因此就有人认为:日本的现代尺八同中国没有关系。实际上日本的现代尺八乃是由我国宋代尺八衍化而来的。   原来宋尺八同唐尺八的样式完全一样,只有五个音孔而已。这种五孔尺八直至明末清初还在民间流传。这在明末学者方以智的《通雅·乐器》“笛簻”条:“(马)融所赋长笛,空洞无底,剡其上孔,五孔,一出其背,正似今之尺八”。方以智释“汉笛”之五孔是不切当的——因为那五孔是包括了底孔(筒音孔)的,但却告诉我们,明末民间的尺八乃是五孔的事实。   原来日本现代尺八始于宋代五孔尺八,是普化宗觉心禅师来我国后带回日本的。觉心禅师1249年来(南宋),回国时虚年48岁(1254年)。在宋向张参学会了《虚铃》,回日本后将此曲传授给弟子寄竹。   普化尺八成了虚无僧的法器,于是普化尺八便禁止俗家演奏。德川幕府时期,很多武士成了浪人。他们也用普华尺八。由于势力大,虚无僧对他们也无可奈何。这些浪人便将普化尺八兼作防身武器,有的便在尺八的末端包上铁箍;为了增强尺八的耐抗度,他们便选用竹子近根部分制作,渐渐地这便成了尺八的选材标准。如今日本尺八的选材标准便规定为竹子近根部的七节五孔了。   这些武士所受的教育比较高,他们对尺八的演奏技艺的提高也有很大的贡献。例如黑泽琴古,他原是富罔的黑田藩士,后来成了浪人。他周游各地,搜集古曲,加上了自己的创作而建立了“琴古流”。明治四年(1871年)废除普化宗,虚无僧不复存在,普化尺八便流向民间。   唐代尺八的六孔,何以到了宋代却衍变成五孔,这是一个迄今为止尚未引起人们注意的谜。尺八变更为五孔可能不太顺应人们的心理需求而衰微,六孔洞箫的出现更为方便演奏而得以兴盛。   宋代尺八成为五孔,可能是同宋代理学的兴盛有关。   原来日本民间还有一件乐器名曰“天吹”——取“天仙吹奏的尺八”之意。“天吹”的起源也比较久远,起源的时间已很难考定,日本的专家也只能考定它盛行于16世纪初(相当于我国明朝正德年间),如今还被日本鹿儿岛的民间乐手所钟爱。   天吹取材很严格:整支有三节、四段,五孔。三节、四段,这与日本法隆寺所藏隋代的笛,以及正仓院所藏唐代尺八的选材标准完全相同;五孔,却与宋、元、明时代的尺八相同。天吹有三个节,据说这三节自上而下象征着天、人、地三才。天吹同唐代尺八一样有四段,这四段自上而下依次象征了秋、夏、春、冬四时。天吹上的五个音孔,自下而上,依次代表了木、火、土、金、水五行,同时还依次象征了仁、礼、信、义、智五常。这就是宋代理学观念的具体诠释。看来隋唐尺八,以及宋代尺八的选材标准的选定,并不具有随意性。
【转帖】“箫”与“桥”——BY 屠式璠 余秋雨在他的《千禧日记(九月二十九日)》中谈到:“对苏曼殊的诗我有点偏爱。记得有一年在日本福冈,日本作家协会会长水上勉先生记起苏曼殊的母亲是日本人,问我有没有听说过‘踏过樱花第几桥’的诗,我立即背了出来,使水上勉先生有点吃惊。”近代文学家苏曼殊名玄瑛,曾出家、法号曼殊,是南社社员与章炳麟、柳亚子等人交游。他的诗常能表现出幽怨凄婉的感情,少数也反映对国家安危的忧虑。苏曼殊的这首诗于1910年作于日本。初题为《有赠》,后来收入有名的《本事诗十章》,原题则少为人知。诗的全文是:春雨楼头尺八箫,何时归看浙江潮?芒鞋破钵无人识,踏过樱花第几桥?这首诗也是一首涉及尺八的重要作品。尺八是洞箫一类的竖吹管乐器,因长度而得名。公元8世纪由中国流传到日本。苏曼殊自注:“日本尺八与汉土洞箫少异,其曲有名《春雨》,殊凄惘。日僧有专吹尺八行乞者。”楼上的尺八吹出的阴深凄惘的《春雨》曲,定下了全诗的基调,反映出作者对祖国的思念和对生活现状的无奈。第三句“芒鞋”、“破钵”之说点明了作者的僧人身份。末句“踏过樱花第几桥?”用数不清的‘桥’来提示这种无为无奈的生活之长久。涉及箫的诗本来不多,由‘箫’而联系到‘桥’的就更少,但是我却在看到余秋雨日记时马上联想到另外两首非常有名的诗。一首是姜夔的《过垂虹》:自作新词曲最娇,小红低唱我吹箫。曲终过尽松陵路,回首烟波十四桥。原来“垂虹”是一座桥,位于江苏最南端的吴江县松陵镇。始建于北宋,桥上有亭名“钓雪”,是江南水乡少见的长桥。船过垂虹也就是驶过了松陵镇与苏曼殊的诗对照同样是七言绝句,同样有箫,同样有桥,南宋词人白石道人姜夔抒发的却是一种自愉自乐的惬意心情。一叶扁舟美人轻启樱唇,在洞箫伴奏下婉转低唱词人自己的绝妙新作。曲子唱毕小船已飘然穿过松陵镇。回首远眺,但见刚刚经过的座座画桥时隐时现,漂浮在浩渺的烟波之中。此景恍如仙境,使人平添无限快意。对箫音的描写最有名和最传神的当数苏轼的《前赤壁赋》:“客有吹洞箫者,依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我们当然不能因此就说箫只适合表现哀伤的情绪,但是可以断言在涉及箫的诗词中如《过垂虹》这样渲染快意情绪的是极为罕见的。还要说明的是《过垂虹》诗中小红低唱的‘新词’指的是《暗香》和《疏影》这两首传世的咏梅佳作。这两首词是姜夔在过垂虹之前刚刚应范成大之约写成的,并且专门为词配了曲。词、曲珠联璧合,取得了极大的艺术成就,向来被后人推崇,收入《白石道人歌曲集》至今演唱不衰。有由中国歌剧院女高音歌唱家单秀荣演唱的录音。词人当然没有自谦的必要,完全有理由陶醉于自己的佳作。这也是快意情绪产生的主要原因。另一首是唐代大诗人杜牧的《寄扬州韩绰判官》: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隐隐青山迢迢绿水不但画出了山青水秀的江南风景,也表现出诗人与扬州与友人在空间上的距离。时令已过深秋江南草木却仍未凋落,风光依旧旖旎。正因为诗人远离扬州不堪晚秋的萧条才格外眷恋江南的青山绿水。二十四桥明月依旧,亲爱的朋友你在哪里教人吹箫呢。这里“玉人”既可以形容美丽的女子,又可以比喻风流俊美的才郎,此处的玉人当是指诗的接受者韩绰。我国著名的桥梁专家茅以升先生曾在《文汇报》着文考证‘二十四桥’。茅先生首先提出:“这到底是一座桥的专名呢,还是说有二十四座这么多的桥。”然后他又说只有以往事的繁华才能衬托出杜牧眼中的萧瑟,一座桥怎么能表现出繁华呢?扬州的桥自隋朝起就已分布在全城了。沈括的《梦溪笔谈》已经考订出二十四桥的名字,并且指出在那时(约1064年)二十四桥已仅存八座了。茅先生认为这首诗的意境是感叹繁华消逝,人去楼空。二十四桥和未凋的草一样,依然存在,但江南秋尽,那在桥上吹箫的玉人却不知那里去了。使这月明之夜更显得凄凉。这三首同样以箫、桥入诗的七绝,或闻箫而生悲;或吹箫以自娱;或因箫而思人。或以桥为计量,言时间之久远;或置桥入图画,造烟波之飘渺;或因桥生感慨,问故人之行踪。手段不同,情景各异,诗人们的艺术表现能力令人叹为观止,也增进了人们对“箫”及“桥”文化的认识。
【转帖】箫笛的“徒手操”基本锻炼 箫笛的“徒手操”基本锻炼,对口型和手指的灵活大有好处文章来源俞逊发先生教材这两年来,我在一些学校给笛箫协会的同学们讲课的时候,经常会强调“徒手操”这个问题,因为对于业余练习者,尤其是住校的学生来说,能够有大块大块的练习时间是十分奢侈的事。因此,我向大家力荐一套由俞逊发先生开创的徒手操,俞先生谓之“不用笛子练笛子”,练习效果真的相当不错,相信会对大家有一定帮助!感谢俞老师的伟大发明,让广大练习者受益,功莫大焉!!当然,一定要注意,如果有条件有时间“真刀真枪”地持笛吹奏练习,那当然是最好的。以下为练习内容——1、气练习操双脚略为分开,与肩保持齐宽。双手放于大腿两侧,全身放松。先做八拍吸气,吸到不能再吸为止,接着做十六拍的呼气,把吸入的气全部吐光,如此循环做吸气呼气,每天做八到十六次,坚持下去会对你的气息的增长大有益处。2、唇练习操有时候到了冬天许多人会发生嘴唇干裂的现象,这样容易使吹出来的气变得不稳定,听起来发毛。可以用下面的方法练习,既可预防唇干裂,又可增加唇的控制能力。(1)上下嘴唇贴紧闭住,然后嘴唇一起向前、向后,如此循环练二个八拍或十六个八拍。(2)用下颌的牙齿刮上面的嘴唇,再用上颌的牙齿刮下嘴唇。(3)闭合嘴唇,向口腔内充气,然后吸气,循环进行。3、舌练习操以每分种270次的速率念“得哥得哥”,初学者达不到这个要求可适当放慢节奏。然后以同样的速率把舌头相对往后缩念“都骨都骨”。练熟之后,还可将上述方法交*进行,以每分钟135次的速率念“得哥得哥都骨都骨”。以加强舌的灵活性。4指练习操在四个练习操中,以指练习操练得最多,有时候到了冬天我们会感到手指僵硬,不灵活,这时候我们可以把双手手心放在一起夹于两腿之间并相互摩擦,可有效解除手指僵硬或用左手手心按摩右手手背,然后用右手手心按摩左手手背。(1)掰手指:就象舞蹈演员的阁腿一样,把每只手的手指分别手背方向或左右掰开,使指尖的韧带变松,使手指灵活。(2)抛手指:抛手指其实就是甩手指,但用抛手指可以更加形象地说明练习的窍门,就是用腕部的抖动带动手指的抖动,不断练习,练到抖起来时没个手指看起来像是没有骨头只有一层皮连在一起似的,这个徒手操相对难练,可先五个手指一快甩,练成后,再四个手指一快儿甩,直到每个手指都练成能抛了为止。请大家坚持练习徒手操,必有裨益。
【转帖】赏箫:一叹一息也动人 来源:网络————————————————  笛远而清澈,箫近而凄切。说的是笛声从远处听就觉得清远流畅,悠扬悦耳,清纯不染。常用于描述青山绿水,春风明月之境。而萧(这里单指洞箫,即竖箫古称尺八。)则在近处听起来更为感人。笛和箫风格不同所表达的境意也就不一样。洞箫声低沉,凄浓浑厚,呜呜然有木竹之声,浓浓呜咽如泣如诉,音色凄美柔婉,最适于心境的表达。  近处听箫石垂泪,草木知悲皆因声。听箫最好在近处。在近处听箫吹箫者吹吸气的气息声清晰可闻;听萧不仅仅是听箫声,气息声同样具有美感,是箫声所包含的一部分,是一种能直接感受到的更直观的情感表达。“如泣如诉”说的就是其气如泣、其声如诉。洞箫声因低沉而富有振撼力,加上一吸一吹,一吐一呐之间的换气声更现美感,息歇息连,或轻吹缓引,或一气直贯,绵绵长吁的肺腑之声使听者身处其境不能自拔。握一管长箫在手,诉尽心中无限事……  以意御气,以气催声。箫声之感人,在于吹奏者的入境。意念集中于乐境,情感注于气息之中,气沉吐于丹田,才使声音顺而绵长。故习箫者先练意后练气是很有道理的,心平则气和,再以气催声才能达到人箫合一的最高境界。  常觉得传统民族乐器之精深博大,取之自然而又回归自然。只须用自然界的丝或竹或木,稍为加工,赋予情感内涵就能奏出如此美妙的乐声来,无论青山绿水之旷达,抑或是切切。
【转帖】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BY 谭宝硕 这篇文章虽然是在讲洞箫,但是,用在任何一件乐器上都是适合的。希望各位琴人或有心学琴的朋友读后能有所感悟,就不枉我转此文了~衷心祝大家琴艺精进。——————————  俗语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洞箫艺术上的功力和修养,也是靠长年累月的功夫积聚而成的。绝大多数的演奏家,都是勤奋苦练成功的。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艺术上并无快捷方式可走。  在洞箫技术层次来说,每一个动作,都要经过无数次重复练习,才可以变为自然的反应,才可以得心应手的使用出来。特别是基础技法,更是一切技巧的基石,洞箫演奏上的所有表现,所有的高层次技巧,都需要有良好的基础才能建立起来。  从洞箫修养上来说,所有的技术,可以成为力量,也可以成为绊脚石。  古德说:"以无法为法。"说的是要打破方法的缠绊,打破方法的界限,以无拘无束之心来使用技法。在洞箫的实际演奏中,无有定法,一切随心。要想有丰富的表现力,想有取之不尽的灵感,无招肯定是胜过有招。  古德说:"万法同源。"说的是不要死抓住方法,而是要活用方法。要真正理解洞箫技法的真实意义,而不是困囿于法度之内。音乐不外是情感的表达,以这个目的为出发点,便不会只是流于表现技术的层次,失去音乐的主要意义。  古德说:"法俱应舍。"那是一个甚高的境界了。一切技术和方法,就象渡河的木筏,如果乘木筏过了河,还继续扛着它走路,那不是很傻吗?但学艺术的人,往往是这样。好不容易把技术学到手,在眼中,这些技术就是一切了。好的演出,好的创作,观众好评,名成利就等等,都会在自己心中占据位置,会成为他们肩上的木筏,当背上的包袱越背越重的时候,便是固步自封之时,怎么还可以再前进呢?  什么是技术,这个容易理解。什么是修养?可能有人还会有疑问。  简单的说,修养是思想的积累,是能够在行为上实践的思维方式。  对于学艺者来说,修养功夫绝对重要。好的修养,不单可以使你将技术充分理解,还可以令你高瞻远瞩,清楚准确的评价自己和评价别人。  有句话说得好:"游于艺,悟于道。"  在学习洞箫艺术中悟到的道理,不但使你有完好的艺术修养,还可以帮助你建立一个丰盛而又洒脱的人生观呢。
【转帖】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BY 谭宝硕   俗语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洞箫艺术上的功力和修养,也是靠长年累月的功夫积聚而成的。绝大多数的演奏家,都是勤奋苦练成功的。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艺术上并无快捷方式可走。  在洞箫技术层次来说,每一个动作,都要经过无数次重复练习,才可以变为自然的反应,才可以得心应手的使用出来。特别是基础技法,更是一切技巧的基石,洞箫演奏上的所有表现,所有的高层次技巧,都需要有良好的基础才能建立起来。  从洞箫修养上来说,所有的技术,可以成为力量,也可以成为绊脚石。  古德说:"以无法为法。"说的是要打破方法的缠绊,打破方法的界限,以无拘无束之心来使用技法。在洞箫的实际演奏中,无有定法,一切随心。要想有丰富的表现力,想有取之不尽的灵感,无招肯定是胜过有招。  古德说:"万法同源。"说的是不要死抓住方法,而是要活用方法。要真正理解洞箫技法的真实意义,而不是困囿于法度之内。音乐不外是情感的表达,以这个目的为出发点,便不会只是流于表现技术的层次,失去音乐的主要意义。  古德说:"法俱应舍。"那是一个甚高的境界了。一切技术和方法,就象渡河的木筏,如果乘木筏过了河,还继续扛着它走路,那不是很傻吗?但学艺术的人,往往是这样。好不容易把技术学到手,在眼中,这些技术就是一切了。好的演出,好的创作,观众好评,名成利就等等,都会在自己心中占据位置,会成为他们肩上的木筏,当背上的包袱越背越重的时候,便是固步自封之时,怎么还可以再前进呢?  什么是技术,这个容易理解。什么是修养?可能有人还会有疑问。  简单的说,修养是思想的积累,是能够在行为上实践的思维方式。  对于学艺者来说,修养功夫绝对重要。好的修养,不单可以使你将技术充分理解,还可以令你高瞻远瞩,清楚准确的评价自己和评价别人。  有句话说得好:"游于艺,悟于道。"  在学习洞箫艺术中悟到的道理,不但使你有完好的艺术修养,还可以帮助你建立一个丰盛而又洒脱的人生观呢。
【转帖】中国民乐欧非巡演赢得开门红   当地时间1月31日晚,由中国音乐学院教师和学生组成的华夏民族乐团在瑞士的卢塞恩音乐大厅,为这里的观众演出了一台民族音乐作品音乐会,观众反响热烈,指挥家关乃忠最后不得不指挥乐团将最后一首《花好月圆》又演奏了一遍,为该团在欧洲和非洲的巡回演出赢得了开门红。演出结束后,观众不仅盛赞音乐会的成功,更有观众现场成为指挥关乃忠的“忠实乐迷”。一位从苏黎世赶来的乐迷更是在演出结束后来到后台找到关乃忠,固执地邀请关指挥与他到酒店开怀畅饮。  这是华夏民族乐团欧非巡回演出的首场演出,也是纪念中国春节民族音乐会欧洲巡演十周年的第一场演出。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一年前,浙江民族乐团第一次把中国民乐带到卢塞恩,瑞士国家电视台还曾经播放乐团的演出录像,使得中国民乐在当地的观众中有着一定的影响。而此次华夏民族乐团带来的都是中国现代作曲家的最新创作,给当地观众带来了新鲜的音乐,音乐会售票达到90%以上。  从事医生工作的西瑞尔·叶格对记者说:“与去年的中国民乐相比,我更喜欢今晚演奏的《太阳》,因为它的节奏感相当强,而对于一些独奏节目,我更喜欢二胡独奏曲《除夕》和笛子独奏曲《花泣》。二胡仅有两根弦,却有着丰富的变化。而我曾经学过长笛,中国笛子仅凭一根竹子就有那么丰富的表现力,令人吃惊。”  记者在演出现场还了解到,当晚所有的观众都是购票来听音乐会的,而在下面的巡回演出中,维也纳金色大厅和卢森堡音乐大厅的演出票已经销售一空。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