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s245 cts245
关注数: 0 粉丝数: 59 发帖数: 1,563 关注贴吧数: 22
经典悖论(如何推翻悖论)? 在这个吧里我经常看见有人在市场讨论 的情况,在此我收集了一些比较经典的悖论,希望通过分析对大家以后的讨论有所帮助。古今中外有不少著名的悖论,它们震撼了逻辑和数学的基础,激发了人们求知和精密的思考,吸引了古往今来许多思想家和爱好者的注意力。解决悖论难题需要创造性的思考,悖论的解决又往往可以给人带来全新的观念。  根据悖论形成的原因,粗略地把它归纳为六种类型,由于编幅的限制以下重点讨论:由前提不自洽导致的悖论和由权变遭遇的悖论。(一)由前提不自洽导致的悖论  这里我们将看到,前提不自洽,结论就无法自圆其说,甚至荒谬或没有结论。1-1“罗素是教皇”  从单纯的逻辑上来讲,荒谬的假设可以推论出任何荒谬的结论,哪怕推理过程无懈可击。有人曾经让罗素证明从“2+2=5”推出“罗素是教皇”。罗素证明如下:由于2+2=5,等式的两边同时减去2,得出2=3;两边同时再减去1,得出1=2;两边移位,得出2=1。  教皇与罗素是两个人,既然2=1,教皇和罗素就是1个人,所以“罗素就是教皇”。  这个荒谬的结论,就是由一个荒谬的假设引发出来的。5-2“亚里斯多德是类概念”  这是严格按照三段论推导出来的结果。请看:(1)亚里斯多德是哲学家,(2)哲学家是类概念,(3)所以,亚里斯多德是类概念。  亚里斯多德(Aristotle,公元前384-前322)是希腊大哲学家和天文学家,曾就学于柏拉图,继承苏格拉底以来的希腊哲学而自成体系,在西方的影响最大。他系统总结了三段论法原理,奠定了逻辑思维的基础。  上面这个结论恐怕连亚里斯多德本人也不会认同。因为其中蕴含了一个“语义悖论”。因为语句(1)中的哲学家和语句(2)中的“哲学家”不在一个层次上,前者是对象概念,后者是元概念。两个前提内涵不一致,结论就荒谬了。从根本上来讲这不是一个语言或语法问题,而是一种逻辑错误。自塔尔斯基在30年代提出“语言层次论”来,就一直受到人们的关注。1-3自相矛盾  这个例子正相反,是一个因为前提不相容而推不出结论的经典例子。  《韩非子·势难》介绍了这个预言:有一个同时卖矛和盾的人。他先夸他的盾最坚固,无论什么东西都戳不破;接着又夸他的矛最锐利,无论什么东西都能刺透。旁人问他:如果用他的矛来刺他的盾会有什么结果,他回答不上来,因为两者相互抵触。这是一个既不可以同时为真,也不可以同时为假的命题。前提出现矛盾,也就无法推出结论。1-4纸牌悖论  纸牌悖论就是纸牌的一面写着:“纸牌反面的句子是对的。”而另一面却写着:“纸牌反面的句子是错的。”这是由英国数学家Jourdain提出来的。我们同样推不出结果来。它最简单的形式是:1-5“悖论元”下面这句话是对的,上面这句话是错的。 这也是一个有名的悖论,叫乔丹真值(Jourdain Truth-Value)悖论。以上这三个例子基本属于一个类型。1-6“先有鸡,还是先有蛋?”  这个互为因果的循环推理本身无法自我解脱,需要实际的考证,如考古学和生物学的研究成果等,才能打破这一循环。  它里面也隐含着一个不相容的前提假设:“鸡是由蛋孵化出来的,蛋又是由鸡生出来的。”单独来看都符合日常观察,但合在一起却是一对不自洽的假设。1-7“如果说上帝是万能的,他能否创造一块他举不起来的大石头?”  这是一个流传很广的悖论。如果说能,上帝遇到一块“他举不起来的大石头”,说明他不是万能;如果说不能,同样说明他不是万能。这是用结论来责难前提。  这个“全能者悖论”的另一种表达方法是:“全能的创造者可以创造出比他更了不起的事物吗?”1-8“你会杀掉我”
[转]你用什么打动比尔·盖茨? 玩物哲学  微软的官方网站上写着“我们期待具有独创性、开拓性的智者加入队伍,我们的面试程序也是为网罗这样的人才专门设计。”  听似简单。但无数被微软拒之门外的哈佛博士、麻省理工精英会告诉你,微软的面试题有多“BT”。这些被称为“恶魔试题”的考题千奇百怪,无所不有。  究竟应试者需要多高的IQ、多么完备的逻辑思维,才能打动比尔·盖茨,加入他的豪华办公楼?  最近,美国作家威廉·庞德斯撰写新书《如何移动富士山———微软的面试难题》,揭开“微软问题”的真面孔   光聪明没用  微软公司的招聘信箱,每个月会收到1.2万份简历。如果用A4纸打印出来,能堆得比姚明还高。  不过,微软HR们并不担心加班工作,他们有比人工筛选更高效的“秘密武器”———计算机核对搜索。每封按规格投递给微软的电子简历,会经由特定程序搜索关键词,然后录入数据库。计算机“认为”有前景的简历,HR才给应聘者一个电话应答的机会。  两轮筛选出的“胜利者”能收到一张来往华盛顿州雷蒙德的微软总部的机票。打包好头脑,准备接受“眼高于顶”的面试官们一整天超高难度的“马拉松”面试吧!  “为什么啤酒罐的两端要做成凹形设计?”  “你要怎么制造M&Ms巧克力?”  “芝加哥全体大学生的体重总和是多少?”  听到这些问题少皱眉头,它们都是微软面试最典型也最小儿科的“一星级题库”。通不过这类测试,别说微软,硅谷中的其他计算机企业都不会“接收”你。  其实,早在20年前,微软还未曾开创、硅谷还是群雄争霸时,就开始流行用这些“扯淡”考题招聘。因为计算机产业的快速变动和创新,许多企业发现,光测试应聘者的IQ远远不够,高分IQ员工往往光有一副聪明脑袋,爱说不能做。  于是,老板们开始寻求可以考查“全方位解决能力”的招聘题目,“读取”应聘者逻辑思维能力、想象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指数”。这就是“怪考题”的老祖宗们。  为比尔设计浴室  如今,在“巨无霸”微软的推动下,这类考题愈出愈冷僻。  来看看最近比尔·盖茨最中意的考题———为他设计一个浴室。  很异想天开?可以随便回答?这么想的话你铁定无法通过微软面试!用心分析题目,应试者可以得出2个答题关键———一是要考虑符合比尔·盖茨身份、职业、性格的浴室设计方案;二是至少要提出一些让比尔·盖茨欣赏但他自己却从未想到过的设计理念。否则,比尔·盖茨干吗雇你为他设计浴室?  被微软接受的合理设计理念于是诞生了。  能够自动上锁的智能医药箱:用来存放家用药品,以便无大人陪伴的孩子进入浴室、偶遇意外时能够得到及时救治。  自动记事本:在浴室里产生奇思妙想,却又因为手湿,无法使用PDA。那么,或许比尔·盖茨需要一个声音识别设备,当他说出诸如“比尔的备忘录”等代码后,设备可以录下信息,并自动将信息发送到电子邮箱,以备随时取用。  一面物像非对称的镜子:镜子背后安装了视频屏幕,屏幕连接着四周围隐蔽的摄像机。这样,站在镜子面前,你能轻易看到你的背面图像和侧面图像,穿衣服、剪头发或者挤掉背后的暗疮就方便多了。  “面临不确定时的行动力”而非“想象力”,才是微软设计这道考题的真正目的。  答对了未必得分  更令人抓狂的是:有时,应试者即使给出了题目的正确答案,却依旧无法得分。  比如“地球上有多少这样的点:你先朝南走一公里,再向东一公里,再向北1公里,这时你回到了你的起点上。”  首先你想,这不是四方形少了一个边吗?回到起点简直不可能!  然后,很快想到“极点”这个特殊地点———从北极点出发,任何方向都是南。于是从北极点出发,向三个方向分别走一公里,回到极点。于是你庆幸自己找到了答案,而且是惟一的答案。因为这样的事情在南极点上不能发生,南极点已经不能再向南了。  考官面无表情,在你的答卷上批下“汤团”一个,你和回答“没有这个点”的朋友们站在同一个叫做“淘汰”的阵营。  答案的关键正是在南极点上。  假定你站在离开南极点一公里多一些的地方走向南极。走完向南的一公里后,你还未曾达到南极点,但已经非常接近。于是你继续向东,因为实在离南极点太近,你发现不断向东走的路线形成了一个以南极为圆心,与赤道平行的圆,它的周长刚好一公里。这样一来,你回到了圆形的出发点。往北一公里后,你回到原点。这样一来,答题的点增加到了无数。  完了吗?并没有,你还可以增加一些点,比如,那个圆形的周长恰好是1/2公里、1/4公里、1/8公里……  只有回答出后面两类答案的人,才有资格被微软留下来。
希尔伯特的23个问题 在1900年巴黎国际数学家代表大会上,希尔伯特发表了题为《数学问题》的著名讲演。他根据过去特别是十九世纪数学研究的成果和发展趋势,提出了23个最重要的数学问题。这23个问题通称希尔伯特问题,后来成为许多数学家力图攻克的难关,对现代数学的研究和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并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希尔伯特问题中有些现已得到圆满解决,有些至今仍未解决。他在讲演中所阐发的想信每个数学问题都可以解决的信念,对于数学工作者是一种巨大的鼓舞。 希尔伯特的23个问题分属四大块:第1到第6问题是数学基础问题;第7到第12问题是数论问题;第13到第18问题属于代数和几何问题;第19到第23问题属于数学分析。(1)康托的连续统基数问题。 1874年,康托猜测在可数集基数和实数集基数之间没有别的基数,即著名的连续统假设。1938年,侨居美国的奥地利数理逻辑学家哥德尔证明连续统假设与ZF集合论公理系统的无矛盾性。1963年,美国数学家科思(P.Choen)证明连续统假设与ZF公理彼此独立。因而,连续统假设不能用ZF公理加以证明。在这个意义下,问题已获解决。(2)算术公理系统的无矛盾性。 欧氏几何的无矛盾性可以归结为算术公理的无矛盾性。希尔伯特曾提出用形式主义计划的证明论方法加以证明,哥德尔1931年发表不完备性定理作出否定。根茨(G.Gentaen,1909-1945)1936年使用超限归纳法证明了算术公理系统的无矛盾性。(3)只根据合同公理证明等底等高的两个四面体有相等之体积是不可能的。 问题的意思是:存在两个登高等底的四面体,它们不可能分解为有限个小四面体,使这两组四面体彼此全等德思(M.Dehn)1900年已解决。(4)两点间以直线为距离最短线问题。 此问题提的一般。满足此性质的几何很多,因而需要加以某些限制条件。1973年,苏联数学家波格列洛夫(Pogleov)宣布,在对称距离情况下,问题获解决。(5)拓扑学成为李群的条件(拓扑群)。 这一个问题简称连续群的解析性,即是否每一个局部欧氏群都一定是李群。1952年,由格里森(Gleason)、蒙哥马利(Montgomery)、齐宾(Zippin)共同解决。1953年,日本的山迈英彦已得到完全肯定的结果。(6)对数学起重要作用的物理学的公理化。 1933年,苏联数学家柯尔莫哥洛夫将概率论公理化。后来,在量子力学、量子场论方面取得成功。但对物理学各个分支能否全盘公理化,很多人有怀疑。(7)某些数的超越性的证明。 需证:如果α是代数数,β是无理数的代数数,那么αβ一定是超越数或至少是无理数(例如,2√2和eπ)。苏联的盖尔封特(Gelfond)1929年、德国的施奈德(Schneider)及西格尔(Siegel)1935年分别独立地证明了其正确性。但超越数理论还远未完成。目前,确定所给的数是否超越数,尚无统一的方法。(8)素数分布问题,尤其对黎曼猜想、哥德巴赫猜想和孪生素共问题。 素数是一个很古老的研究领域。希尔伯特在此提到黎曼(Riemann)猜想、哥德巴赫(Goldbach)猜想以及孪生素数问题。黎曼猜想至今未解决。哥德巴赫猜想和孪生素数问题目前也未最终解决,其最佳结果均属中国数学家陈景润。(9)一般互反律在任意数域中的证明。 1921年由日本的高木贞治,1927年由德国的阿廷(E.Artin)各自给以基本解决。而类域理论至今还在发展之中。(10)能否通过有限步骤来判定不定方程是否存在有理整数解? 求出一个整数系数方程的整数根,称为丢番图(约210-290,古希腊数学家)方程可解。1950年前后,美国数学家戴维斯(Davis)、普特南(Putnan)、罗宾逊(Robinson)等取得关键性突破。1970年,巴克尔(Baker)、费罗斯(Philos)对含两个未知数的方程取得肯定结论。1970年。苏联数学家马蒂塞维奇最终证明:在一般情况答案是否定的。尽管得出了否定的结果,却产生了一系列很有价值的副产品,其中不少和计算机科学有密切联系。
极度智慧 首先要声明的是,这个题目是我在别的地方看到的,我知道我的方案不是最佳方案。我甚至也不知道世界上是否还有极聪明的人知道最佳方案,本来我是想拿这个题目写一篇《推而广之》的,后来既然解不出来,那就算了。在这里我知道聪明的人很多,希望有人想出比较好的方案。 题目是这样的(原题不是这样,我改编了一下):一个监狱里有奇数N个特聪明的犯人,每人都单独关在自己的牢房里,无法和其他囚犯做任何通讯。每天晚上囚犯可以聚在一起自由讨论一次。有天晚上有个犯人知道了这么个秘密消息:国王决定集体大赦囚犯,但是要考这些囚犯一个题目:在次日早晨,会有人来把每间牢房门的正面刷上或黑或白的颜色,颜色的选择是同等概率随机的(比如用抛硬币的方法决定门上该刷黑还是白色),犯人都不可能知道自己门上被刷了什么颜色。然后犯人会依次被叫到典狱长办公室里。走出牢房时,犯人有机会看见所有其他人门上的颜色,但是因为他自己的牢门是开着的,所以门正面靠着墙,他还是看不见上面的颜色。在办公室里典狱长向犯人通知这个大赦的决定,并且询问犯人对自己牢门上的颜色是黑是白的猜测。然后犯人被带回牢房,关好门后,下一个犯人再被叫出询问(在典狱长办公室里犯人是看不到前面其他犯人的回答的)。如此直到所有人都被叫出来一次。现在典狱长统计一下所有犯人的猜测,如果猜对自己门上颜色的犯人数过半,那么他就释放所有犯人,如果不过半,每个犯人都只好把牢继续坐下去。因为N是奇数,所以不会出现恰好一半犯人猜对的可能。现在犯人提前知道了这个消息。有人说,因为他们不能互相通讯,所以看见了其他人的门上颜色,对知道自己门上的颜色毫无用处,即使其他人门上都是黑色,自己门上颜色是白是黑还是可能性各半(因为每个门的颜色都是单独确定的)。所以无论怎么猜其实就是50%可能性猜对,所以提前知道了这个消息也是白搭。你说这个推理对不对?为什么?如果你认为这个推理不对,那么犯人们就有机会在一起讨论制定一个策略,使得被释放的可能大于50%。那么如何制定这个策略,使得被释放的可能性尽量大?我再重申一遍,这个题目我不知道最佳方案,我也不知道世界上是否有人知道最佳方案,但是的确有比较好的方案。 请各大侠不吝指教。
首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