曰葆 曰葆
关注数: 839 粉丝数: 464 发帖数: 14,003 关注贴吧数: 47
家谱中常用名词解释 【考】①老。②父亲。后只称亡父曰考。《礼·曲礼》:“生曰父……死曰考。” 【妣】①祖母或祖母辈以上的女性祖先。②母亲。《尔雅·释亲》:“父为考,母为妣。”后来只用于亡母。《礼·曲礼》下:“生曰父、曰母、曰妻;死曰考、曰妣、曰嫔。” 【谥号、谥】帝王、贵族、大臣、士大夫死后,依其生前事迹给予的称号。 【昭穆】古代宗法制度,宗庙或墓地的辈次排列,以始祖居中,二世、四世、六世,位于始祖的左方,称昭;三世、五世、七世位于右方,称穆;用来分别宗族内部的长幼、亲疏和远近。《周礼·春官·小宗伯》:“辨庙祧之昭穆。”后来泛指家族的辈分。晋陶潜《陶渊明集》赠长沙公词序:“长沙公于余同族,祖同出大司马,昭穆既远,以为路人。” 【出嗣、嗣】嗣即继承,接续。出嗣:在封建宗法制度下,把自己的儿子给没有儿子的亲属作过继子。 【承祧】承奉祖庙的祭祀。后亦称嗣子为承祧子。祧:古代称远祖的庙。在封建宗法制度中承继先代,称承祧。【双承】继承两支的祭祀。 【嗣子、嗣孙】无子者以同辈兄弟之子过继为后人,称“嗣子”。过继孙辈的,称“嗣孙”。 【乏嗣】缺乏承继人。 【止】一般指已婚无后代(儿子)即去世。 【早卒】早年去世。 【流寓】寄居他乡。
民间很有意思的偏方 1.治疗脑梗 干橘子皮枕头天天睡治疗脑肿瘤和脑梗有奇效 我奶奶是白族,少数民族。她退休前是老师,退休后中风好几次,后来又出现脑袋里长肿瘤,脑梗等症状。大医院治疗说得开刀,家里人想这么大岁数了,别等到上了手术台下不来哦风险太大,就没开。有一天,奶奶就打电话回安徽老家,跟白族的那些老娘家人说说话,也告诉了电话那头的几位老太太们自己的病情,结果,人家那边一听根本不当回事,说有什么呀,你弄7.8斤晒干的桔子皮作枕头,天天枕着它就行了。    于是,我们家全家就开始吃桔子,那个火大的啊 反正……现在奇迹出现了……我奶奶现在病情没有恶化,去医院大夫都搞不明白,这个76岁的老人怎么挺过来的 2.不是我家经历的,是我以前一个同事父亲的真实例子,他父亲肝上长了肿瘤,而他家是农村的穷,家里三千元看完后一分钱没有了,就不去医院治了准备回家等死,结果村里一个老人告诉他说,你还不去河滩水边上,去找“水葱”去。 “水葱”,水里长的葱,但我没见过,也没吃过。我从小生活在城市,钢筋水泥的(请大家海涵),但就是这么个意思。   总之,他家人也是跑了很多的河滩水洼才找到一些“水葱”,(现在河流污染严重不好找了),晒干后煎水喝,一喝喝了一个月,他爸爸肝部一点不疼了,好了。当然由于经济情况他家也没去医院再拍片子,但他爸爸确实是活了下来距离得知肝癌那天起也6.7年时间了,现在还在世!算是奇迹了!而且身体很好,没有病痛感! 3.菌痢;夏天吃东西不注意尤其小孩拉肚子不止,消炎输液效果都不堪理想。我贡献一个(本人及儿子都使用过,效果奇佳):产妇糖就是红糖,沸水冲开,大蒜切成碎片,待水可以喝的时候一起服下3---5小蒜片就可。立马见效,一般2--3次就痊愈且数年不复。
一世祖即始祖 《一世祖即始祖》 清光绪31年《安丘乡土志》载:甘泉李氏,系出陇西,元至正十三年(1353年)由燕南河北道 肃政廉访司真定路(天历三年,即公元1330年,真定路改属中书省。)冀州枣强县迁居山东东西道宣慰司益都路密州高密县潍川乡景芝社于哥庄。这说明始祖是1353年迁来的。 迁来时始祖多大年龄呢?我们来看族谱,始祖“前幼失怙”,“始祖之来也,尚未成立,妣乃襁负流离,状若飞蓬。”我们常说三十而立,“不立”就是说他不到30岁。可20岁零1天到差1天30岁都是“不立”,他到底多大?“襁负流离”说明始祖在那个年龄段中,他是最小的,还像个小孩子一样,还需要母亲指教照顾,不谙世事。就是说他刚刚20出头(虚岁)。 “彝德公于国朝洪武四年(1371年)始入版籍。”从元末迁入到明初入籍,中间仅仅间隔18年,这时始祖38岁左右,他娶妻生子了,也可能有孙子了。但是,如果他活在世上,他能只让儿子或者孙子单独入籍吗?显然这是不可能的!再者说了,人家官府和地方也不允许这样做,这叫瞒报。另外,根据25年左右出一辈人的原则,算至今天,与我们的世系完全吻合!所以是始祖当时入的籍,也就是彝德公入籍。可见,一世祖既不是始祖的儿子,也不是始祖的孙子,他就是始祖! 一世祖即始祖,始祖即一世祖也!
一世祖即始祖 《一世祖即始祖》 清光绪31年《安丘乡土志》载:甘泉李氏,系出陇西,元至正十三年(1353年)由燕南河北道 肃政廉访司真定路(天历三年,即公元1330年,真定路改属中书省。)冀州枣强县迁居山东东西道宣慰司益都路密州高密县潍川乡景芝社于哥庄。这说明始祖是1353年迁来的。 迁来时始祖多大年龄呢?我们来看族谱,始祖“前幼失怙”,“始祖之来也,尚未成立,妣乃襁负流离,状若飞蓬。”我们常说三十而立,“不立”就是说他不到30岁。可20岁零1天到差1天30岁都是“不立”,他到底多大?“襁负流离”说明始祖在那个年龄段中,他是最小的,还像个小孩子一样,还需要母亲指教照顾,不谙世事。就是说他刚刚20出头(虚岁)。 “彝德公于国朝洪武四年(1371年)始入版籍。”从元末迁入到明初入籍,中间仅仅间隔18年,这时始祖38岁左右,他娶妻生子了,也可能有孙子了。但是,如果他活在世上,他能只让儿子或者孙子单独入籍吗?显然这是不可能的!再者说了,人家官府和地方也不允许这样做,这叫瞒报。另外,根据25年左右出一辈人的原则,算至今天,与我们的世系完全吻合!所以是始祖当时入的籍,也就是彝德公入籍。可见,一世祖既不是始祖的儿子,也不是始祖的孙子,他就是始祖! 一世祖即始祖,始祖即一世祖也!
安丘史志文献 安丘县志历史版本简介: (1)明万历(1589年)《安丘县志》28卷,马文炜、熊元著,90000多字。书中所记大事上自夏朝初期,下至明万历十七年五月(1589年5月),该志书资料翔实,体裁新颖,被后人称为“名志”。 时人称“山左第一”。马文炜,安丘城东马家楼村人,曾任江西巡抚。熊元时任安丘县令。 (2)清康熙元年(1662)《续安丘县志》25卷。王训著,全志分上下两册,60000多字。书中所记大事上接明万历《安丘县志》之尾(即1589年5月),下至清康熙二十一年二月(1682年2月)。 (3)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安丘县乡土志》出版。 (4)民国三年《安丘新志》。该志上至清康熙二十一年与“续安丘县志”相接,下至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全书四册,28卷,约100000字。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安丘新志乘韦》(马世珍著)成稿,经不断修补,直至民国3年(1914),历时125年修成《安丘新志》(马步元著)。 缺电子版。 (5)民国九年《续安丘新志》。马步元著。全书分4册,25卷,100000多字,书中记载自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至宣统三年(1911年)清末止。 (6)1976年,旅居加拿大华人李江秋撰写《安丘述略》25篇。 (7)《安丘县志》(1992年版),736 页,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李守民主编,上限为1840年,下限止于1985年。内容包括:概述、大事记、建置、自然地理、人口、**司法、劳动人事等。该志编写工作开始于1982年,突出表现了上世纪闻名全国的那个曾经是百强县的辉煌的只停留在大家记忆中的安丘。。。。。。。。
安丘文献 安丘县志历史版本简介: (1)明万历(1589年)《安丘县志》28卷,马文炜、熊元著,90000多字。书中所记大事上自夏朝初期,下至明万历十七年五月(1589年5月),该志书资料翔实,体裁新颖,被后人称为“名志”。 时人称“山左第一”。马文炜,安丘城东马家楼村人,曾任江西巡抚。熊元时任安丘县令。 (2)清康熙元年(1662)《续安丘县志》25卷。王训著,全志分上下两册,60000多字。书中所记大事上接明万历《安丘县志》之尾(即1589年5月),下至清康熙二十一年二月(1682年2月)。 (3)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安丘县乡土志》出版。 (4)民国三年《安丘新志》。该志上至清康熙二十一年与“续安丘县志”相接,下至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全书四册,28卷,约100000字。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安丘新志乘韦》(马世珍著)成稿,经不断修补,直至民国3年(1914),历时125年修成《安丘新志》(马步元著)。 缺电子版。 (5)民国九年《续安丘新志》。马步元著。全书分4册,25卷,100000多字,书中记载自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至宣统三年(1911年)清末止。 (6)1976年,旅居加拿大华人李江秋撰写《安丘述略》25篇。 (7)《安丘县志》(1992年版),736 页,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李守民主编,上限为1840年,下限止于1985年。内容包括:概述、大事记、建置、自然地理、人口、**司法、劳动人事等。该志编写工作开始于1982年,突出表现了上世纪闻名全国的那个曾经是百强县的辉煌的只停留在大家记忆中的安丘。。。。。。。。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