巢居若木 巢居若木
关注数: 19 粉丝数: 16 发帖数: 265 关注贴吧数: 2
【美丽庆云】庆云——我的第八个驿站 作者:有令峻 庆云——我的第八个驿站 有令峻 在我42岁之前,我从来没有想到,我会到庆云下派一年半的时间(即1994年4月至1995年10月),而且结识了那么多的朋友。这些朋友比我在故乡青州认识的乡亲都多。一年半的时间并不太长,但庆云却给了我无比美好的印象。我与庆云朋友的友情友谊一直持续到今天。听到朋友们喊我“有部长”,感到非常亲切。庆云也就成了我人生的一个重要的驿站。值此庆云县作家协会成立和《庆云文苑》创刊,我一是表示最诚挚的祝贺,二是写几句话,表达一下自己的心愿。 在去庆云下派之前,我这个跑过山东七八十个县市的人,从来没去过庆云。到了庆云之后,才亲眼见到了庆云与胶东沿海县市的巨大差距。职工的收入很低,县城里没有一座宿舍楼。1994年夏季的一天,我跟县委书记王树理等县乡的一帮人到徐园子去,那里的村民浇不上地,连吃水都很困难。一位村民在村头的一条土沟里,用瓢舀一个水坑里渗出来的地表水,准备回家做饭用。那水坑里还有一只大概在别处热得渴得够呛来喝水的花皮青蛙。我们都尝了尝那水,勉强能喝。村民说,这就是俺这里最好的水了。 就在这种情况下,庆云的干部群众在县委县政府的带领下,励精图治,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十几年过去,庆云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几乎每年都去庆云,庆云每年都有新的道路修成,都有新的楼房崛起,都有新的工厂开工,都有新的商店开业。在1995年就动工的严务水库的建成,结束了十几个村子的数万村民吃苦水的历史。 我把这个严务水库叫做庆云湖。 给我印象很深的,一是庆云人的精神面貌。即使在上个世纪90年代初,人们的收入和生活水平不太高的情况下,大家依然过得很乐观。穷且思变。当地朋友有一句话,我至今记忆犹新——“只要有百分之一的希望,就要做百分之百的努力。”今天的成就,就是庆云人百分之百努力的结果。这种努力,仍在继续。 二是庆云人待人热情、诚恳、实在、“不绕”。庆云朋友对我的关怀、支持、帮助,使我这个所谓的省城人难以忘怀。我从庆云朋友身上感受到了许多优秀的传统的美德。在当时下派时,由于单位上的某些事情,我的心情并不太愉快。但看到“乡亲们”对我这样热忱,看到大家拿着一二百元的工资,依然精神振奋、勤勤恳恳地工作,对我是一个很大的鼓励、鞭策和教育。 三是在庆云一年半的时间,对我所从事的专业、我的创作是一个很大的促进。它给我补上了一课,即县城和农村这一课。尽管我深入的还很不够,但较之以前,收获还是很大的。比如说,在去庆云之前,我就在酝酿长篇小说《夜雨》的故事和情节,但对于我写的那个县城、乡村,脑子里却是蒙蒙胧胧的。在庆云呆了半年多,原先构思的一些情节、场景、细节,竟不知不觉一个一个清晰了起来。在这同时,我还以“鲁北风情”为题写了《枣树》、《谒唐枣》、《鲁北黑驴》、《鲁北“铁驴”》、《卖鼠药者》、《摆棋阵者》、《小蟋蟀》、《土屋》、《小城风景》、《平原日出》等散文。那些散文在大城市里无论如何是写不出来的。至今,朋友们还在谈论我写的这些散文。 1995年5月,我和刘月新、张鲁昌、徐洪义一起采写东辛店乡李壮宇小学女教师吴秀云的先进事迹,写成报告文学《红烛颂》,发表在了十几家报刊上。在采访写作这篇文章的过程中,我的灵魂受到了很大的震憾。吴秀云才46岁就英年早逝了。我在写这篇稿子时,几次哽咽着写不下去。吴秀云老师永远值得我们怀念,她的红烛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 2002年我又去庆云时,县档案局局长、宣传部原副部长孙玉坤和县史志办的张秀利领我转了好几个地方,我以《回庆云》为题,写了一组《庆云的路》、《庆云的灯》、《庆云的小商品城》、《庆云的商厦》、《庆云的湖》、《庆云的朋友》。感慨不已。 这些年,我一直关注着庆云的发展。每当电视上播放庆云的有关新闻,我都很有兴趣地观看。平时,也不断有庆云的朋友到济南来找我,一见面我就说“娘家人来了”。非常亲切。 说到文学创作方面,前些年庆云有些沉闷,这几年作家作者多了起来。先是县公安局的女作家王新艳出版了短篇小说集《回眸一笑》,后又出版了中篇小说集《宝贝我爱你》,并成为庆云“本土”的第一个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刘月新发表了《十八苦水村的变迁》等一系列的散文,并多次获奖。姜金霞出版了长篇小说《蓖麻花》、《女枪王》,县里为她的作品召开了研讨会。这两位女作家也于2009年加入了省作协。李保坤勤奋写作,《孙悟空与庆云的老枣树群》在报纸上连载数十期,还创作了许多的新《三字经》。另有一批年轻的作者也写出了一批优秀的散文、诗歌。这些,都让我这个同行感到兴奋和振奋。 希望我们庆云多出几位作家,多出优秀的文学作品,把作品打出德州,打到全国去。不要小看作家们发表的这些小说、散文、报告文学,这是在塑造庆云美好的崭新的形象,是在提升庆云的软实力,同时也是培养和成长起一批庆云新型的文化人。这些作家和作品是可以列入庆云史册的。它对于子孙后代的成长,都有着不可低估的影响。 人的一生,要走过许多个驿站。做为我这个走过不少地方的人,如果说小学中学、装甲兵部队、化工厂、机关、报社、杂志社、省作协创作室是我的前七个驿站,那么庆云就是我的第八个驿站了。一想起庆云,我的耳边就响起那支《父老乡亲》的歌来。这个位于山东最北部的驿站是那么的温馨、温暖、快乐、幸福。我是属兔的,这个驿站也可以称之为我的第八个兔子窝了。我想,我一辈子都不会忘记它的。 因要外出,匆匆地写下这些吧。请朋友们指正。 2010年11月8日于长耳居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