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书画名家收藏 龙之吻5259
关注数: 65 粉丝数: 56 发帖数: 260 关注贴吧数: 32
昂扬雄志:赵华岩笔下老鹰与东平大地的精神对望 展开这幅四尺整张的宣纸,一只老鹰蓦然闯入视野。它昂首立于苍松怪石之上,目光如炬,利爪紧扣,每一根羽毛都仿佛蓄着风雷。题字“昂扬雄志戊辰年秋东湖老叟作”笔力遒劲,与画中气象浑然一体。这是1988年的秋天,赵华岩先生以“东湖老叟”自署时,早已将八十余载的人生阅历、半世的艺术修为,都凝注在这只墨鹰的一羽一爪之间。 赵华岩的名字,在山东东平这片土地上如同文化地标。他生于清末,历经民国烽火,最终在新中国的阳光下将毕生精力奉献给美术教育。作为东平早期美术教育的拓荒者,他不仅用画笔描绘生活,更用教育点亮无数心灵。先生尤擅花鸟,笔下生灵既有自然之趣,更蕴人格之魂。这幅《昂扬雄志》中的老鹰,正是他艺术追求与生命境界的集中体现——那不仅是禽鸟之王,更是一种精神的化身,是历经风雨后对生命力的礼赞。 凝视这幅画,能感受到东平大地深厚的人文底蕴如何滋养了画家的笔端。东平湖的烟波、白佛山的秀色、运河千年的涛声,都化作了他艺术中的浩然之气。赵华岩的艺术人生,恰如这画中老鹰,无论经历怎样的风云变幻,始终保持着“昂扬雄志”。他将对家乡的热爱、对艺术的执着、对后学的期望,都沉淀为这种向上的、不屈的精神气质。 尤为可贵的是,赵华岩不仅自己作画,更倾心育人。他仿佛在用这样的画告诉每一个观者:艺术的真谛不在于技巧的炫耀,而在于精神的传递。就像这幅画,它不仅是挂在墙上的装饰,更是一种无声的教诲——无论在怎样的境遇中,人都应该像这雄鹰一样,保持内心的昂扬与志向的高远。 1988戊辰年的秋色已远,东湖老叟也已作古,但他留下的这只老鹰依然目光炯炯,与东平的山水、与每一个驻足凝望的人进行着跨越时空的精神对话。在赵华岩的艺术世界里,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只鸟、一幅画,更是一个古老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密码,是一个艺术家用生命点燃的不灭明灯。
鲁西南四皓之一黄庆霈《安居乐业图》 黄庆霈(公历1919.2.12--2013.1.10),山东郓城人(今嘉祥黄垓),诗、书、画、印俱佳,鲁南四皓之一、(梁山刘汶农、郓城黄庆霈、济宁刘之、兖州傅星伯)。又名之蔚、润琴,自署研农书屋,因居黄垓古冉祠旁,自署古冉居士,又署研农山人、碧云轩,1975年移居吉林白城后,常铃闲章“善梦山左”。之蔚的名号乃山东文史馆(或文工团)杨英所送。润琴为张继臣所送,乃山东文史馆馆长所赠并为黄老撰联:“润比白圭钦雅度;琴弹绿绮奏和声”。黄庆霈六岁从伯父文庠上学,始学书画,家藏宋、明、清书画珍品,均系曾祖道煦为乾隆亲赐御举官至陕州知州。十七岁郓乡师毕业,十八岁任黄垓完小校长,廿岁参加东进鲁西文工团,任副团长,1942年鲁西专员马冠群由部队调我到地方建立情报站,任站长。1947 年参加工作,在《郓城日报》任编辑,解放后任梁山县报社美术编辑,与曲阜学院美术教师孔瑞甫、济南王小古、李眉川画师交往密切。1964年大幅工笔画《斑鸠桃花》参加菏泽书画展,正遇到娄师白,胡洁青两位大书画家到菏泽体验基层生活,观看黄老师画后高度赞赏:鹰有八大意韵,鸟似林椿遗风,由其画鹰能与李苦禅,潘天寿相媲美,并现场作画,三人相互赠送,传为佳话。文革被斗离社赴河南、山东各县卖画为业。三年大灾期间,妻子带着三个幼子,度日艰难,以枯树叶、杂草根度日。1975年因生活所迫黄庆霈经亲友引荐,到白城皮毛厂做设计挂毯的工作,来吉林省白城。
童韻樵书写何绍基在杜甫草堂对联 四川绵阳已故书法家童韻樵书何绍基草堂名联《锦水风光公占却,草堂人日我归来》。这副由四川绵阳书法家童韻樵先生挥毫书写的对联,其文辞精髓源自清代大儒何绍基为成都杜甫草堂工部祠所撰的传世名联。童先生所书版本,将原联中的“春风”易为“风光”,更显开阔气象,然其精神内核与艺术魅力,皆深深植根于何绍基的原作及其背后厚重的文化积淀。一、 名联诞生:何绍基的深情与风骨1. 背景溯源: 清咸丰四年(1854年)正月初六,时任四川学政的何绍基结束南充(果州)公务,返程成都。这位集诗人、学者、书法家于一身的文坛巨擘,对诗圣杜甫怀有深切的景仰。他特意选择在城外留宿一宵,待到翌日——正月初七“人日”这天,才庄重步入草堂。2. 联语深意:上联“锦水风光公占却”:“锦水”即浣花溪,“公”尊指杜甫。此句饱含敬仰:杜甫以其不朽诗篇,不仅占尽(“占却”)了锦江畔的秀美风光,更将这片山水提升到了永恒的文化和精神高度。风光因诗圣而名,诗魂与山水永驻。下联“草堂人日我归来”:点明时间(人日)与行为(归来)。一个“我”字,是作为后来者的何绍基的自我定位;“归来”则非寻常归途,而是一次跨越时空的精神朝圣。在人日这个蕴含人文关怀的特殊日子,他怀着对杜甫的无限追思与心灵共鸣,如同归家般来到草堂。3. 情感内核:对联以“我”对“公”,以“归来”应“占却”,形成跨越千年的对话。它不仅是对杜甫诗歌成就和草堂生活的赞美,更深层次地表达了何绍基对杜甫崇高人格、忧国情怀及其所代表的人文精神的无限敬仰与自觉传承。4. 艺术与影响: 何绍基此联,用典精切(人日与杜甫、草堂的典故),情景交融,对仗工稳而意境深远。加之他作为一代书法宗师,亲笔题写,古朴雄浑的墨宝与精妙联文相得益彰。此联甫一问世,便轰动蓉城,其艺术魅力与文化感召力立竿见影——竟将成都民众传统的正月初二(狗日)游草堂习俗,移风易俗般地改为了“人日”游草堂,并相沿成习,蔚为壮观(如民国时期记载的盛况),最终成为成都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1992年正式恢复并列入省级非遗)。此乃“名贤风流,一举措间,乃有关风气如此”的生动写照。刘孟伉先生诗赞“一联故事成千古”,实非虚言。二、 何绍基其人:诗书双绝,性情真挚诗名与主张: 何绍基虽书名极盛,但其诗学造诣同样深厚,是晚清宋诗派的重要健将。他论诗主张“人与文一”、“先学为人”,强调直抒性情,“说自家的话”。其诗作“宗李、杜、韩、苏诸大家”,随境触发,真挚动人。如“石根水怒水根石,天外山惊山外天”一联,既显其描绘山川之能,又深蕴对世道人心的哲思。他为草堂撰联,正是其“直抒性情”、“人与文一”主张的完美实践。生平与心境:何绍基为官耿直,曾因言事遭贬,后远离宦海,周游四方,以翰墨著述自娱。晚年归隐长沙,与名流唱和。这种经历使他更能深刻体会杜甫漂泊忧国的心境。当他以“倦游”之身,选择人日“归来”草堂时,其中蕴含的不仅是对前贤的追慕,或许也寄托着自身对精神家园的寻求与安顿。其书写此联时的心境,必是庄重而充满情感的共鸣。三、 童韻樵书写:翰墨传承,再现风流。书法家童韻樵先生选择书写此联,本身就具有深远的文化意义:1. 传承经典:何绍基原联是草堂的魂魄所系,是成都文化记忆的重要符号。童韻樵先生以书法艺术的形式重新呈现此联,是对这一经典文本与其中蕴含的杜甫精神、何绍基风骨的自觉传承与致敬。2. 融入新意:将“春风”改为“风光”,虽是一字之易,却拓宽了意象的包容性,更强调杜甫所“占却”的是锦水整体的人文与自然风貌。童先生的书风(尽管具体风格未详述,但作为书写此联的书法家,必有功力)在再现何绍基原联精神气韵的同时,也必然融入了他个人的笔墨理解和时代气息。3. 精神共鸣:作为书写者,童韻樵先生提笔挥毫时,想必也如当年何绍基一样,心怀对诗圣的崇敬,对何绍基才情与风骨的追慕。笔下的每一划,不仅是对文字的再现,更是对那份“归来”草堂、亲近诗圣的虔诚心意和传承文脉的责任感的表达。 结语:童韻樵先生所书的“锦水风光公占却,草堂人日我归来”,其价值远超一副精美的书法作品。它是三重精神的结晶:杜甫精神: 诗圣的伟大人格、诗歌成就及其与草堂、锦水的不解之缘。何绍基情怀: 一代宗师对前贤的深情追慕、其“直抒性情”的诗学主张、促成“人日”民俗的卓然风骨。童韻樵传承: 后世书法家以笔墨为载体,对这份跨越时空的文化瑰宝的珍视、再现与传递。这副悬挂(或曾悬挂/展示)的墨宝,无声地诉说着诗圣的永恒、先贤的雅韵与后来者的薪火相传。它提醒着我们,在每年人日,草堂的梅花清影里,回荡着的不只是游人的脚步,更是千年诗魂的召唤和一代代文心归来的回响。何绍基之功“功莫大焉”,而童韻樵之书,亦为延续这份风流,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鲁西南四皓黄庆霈:《松鹰图》,1991年秋画 黄庆霈:山东郓城人(今嘉祥黄垓),1918年一2013年,诗、书、画、印俱佳,自暑研农书屋,古冉居士,鲁南四皓之一,(梁山刘汶农,郓城黄庆霈,济宁刘之,兖州傅星伯)。曾与曲阜孔端甫,济南王小古,菏泽李眉川交往甚密,1964年大幅工笔画参加菏泽书画展,正遇到娄师白,胡洁青两位大书画家到菏泽体验基层生活,观看黄老师画后高度赞赏:鹰有八大意韵,鸟似林椿遗风,由其画鹰能与李苦禅,潘天寿相媲美,并现场作画,三人相互赠送,传为佳话。因生活,社会原因所迫,1975年迁居吉林省白城市,但时刻怀念家乡,自已曾赋诗两首:一,辞别鲁西到边疆,两易春风又端阳,艺林画坛何处访,此地不是知音乡。二,眼耳虽盲聩,书画且妙玄,叶寻鲁根忆,雏飞旧巢还,莫叹边疆冷,知音叩舍前。在书画界与梁山刘汶农,兖州傅星伯,任城刘之;称鲁南四皓。鲁南四皓是指上个世纪末曾经在鲁西南画坛上的四位老画家,并称鲁南四皓。四人艺术风格迥异,相互砥砺合唱,皆有深厚的艺术造诣,在艺术的道路上勤勤恳恳,且淡泊名利,不事张扬,作品多散落人间。近年来,四皓作品逐渐浮出水面,仅就玉屑金缕雨丝风片,亦可见蓝田玉暖庐山一角了。黄庆霈所画鹰有八大意韵,鸟有林椿遗风,所遗画作不多,得者多自珍之。
鲁西南四皓:黄庆霈1991年在北京画《雄鹰图》 黄庆霈:山东郓城人(今嘉祥黄垓),1918年一2013年,诗、书、画、印俱佳,自暑研农书屋,古冉居士,鲁南四皓之一,(梁山刘汶农,郓城黄庆霈,济宁刘之,兖州傅星伯)。曾与曲阜孔端甫,济南王小古,菏泽李眉川交往甚密,1964年大幅工笔画参加菏泽书画展,正遇到娄师白,胡洁青两位大书画家到菏泽体验基层生活,观看黄老师画后高度赞赏:鹰有八大意韵,鸟似林椿遗风,由其画鹰能与李苦禅,潘天寿相媲美,并现场作画,三人相互赠送,传为佳话。因生活,社会原因所迫,1975年迁居吉林省白城市,但时刻怀念家乡,自已曾赋诗两首:一,辞别鲁西到边疆,两易春风又端阳,艺林画坛何处访,此地不是知音乡。二,眼耳虽盲聩,书画且妙玄,叶寻鲁根忆,雏飞旧巢还,莫叹边疆冷,知音叩舍前。在书画界与梁山刘汶农,兖州傅星伯,任城刘之;称鲁南四皓。鲁南四皓是指上个世纪末曾经在鲁西南画坛上的四位老画家,并称鲁南四皓。四人艺术风格迥异,相互砥砺合唱,皆有深厚的艺术造诣,在艺术的道路上勤勤恳恳,且淡泊名利,不事张扬,作品多散落人间。近年来,四皓作品逐渐浮出水面,仅就玉屑金缕雨丝风片,亦可见蓝田玉暖庐山一角了。黄庆霈所画鹰有八大意韵,鸟有林椿遗风,所遗画作不多,得者多自珍之。
山东济宁嘉祥申景科与张嘉名合作中堂 本展以张嘉名、申景科两位艺术家历时近二十载合作完成的《大写意鹤寿图》中堂为核心,配以申景科亲题对联「松性瞻逾古,鹤情高不群」,展现传统书画艺术中“画以载道、书以传神”的深厚意蕴。中堂主体由张嘉名于1995年以大写意笔法挥就,墨色酣畅淋漓,仙鹤昂首振翅,羽翼如云卷云舒,既凝“鹤寿千年”之吉兆,亦显道家超然物外的生命哲思;2011年,时年八十八岁的申景科以苍劲楷书补题画心,钤“武城叟”“京科之印”白文双章,墨迹与画意交相辉映,完成跨越时空的艺术对话。 两侧对联为申景科1993年初冬所作,以金石笔法书“松性瞻逾古,鹤情高不群”——上联“松性”如篆刻般浑厚,暗喻坚韧不移的文人风骨;下联“鹤情”若飞白轻灵,呼应画中鹤舞九天的逍遥气韵。申景科以书法提挈画魂,张嘉名以水墨抒写性灵,二者通过“书与画”“形与意”的碰撞,既恪守中堂艺术“诗书画印一体”的传统形制,又以松鹤意象重构东方美学的精神图腾。 此作不仅是两位艺术家对传统中堂文化的致敬,更是一场跨越代际的艺术共谋。从张嘉名笔下鹤翅的恣意泼墨,到申景科题跋中的法度森严,从“法本明文”的书写哲思到“武城叟”印痕的岁月留痕,皆在虚实相生间诠释“天人合一”的永恒主题,为观者呈现一方凝练古典精髓、贯通现代气韵的艺术臻境。
张采芹1981年作品,送德明《墨竹》 张采芹(1901-1984),名学荣,重庆江津人,中国民主同盟盟员;著名国画家,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四川省文史馆馆员,曾任成都市政协常委。张采芹少时家贫,但聪慧过人,16岁考入聚奎中学,苦读不辍,每年以优异的成绩获得奖学金并免收学费。1922年,张采芹考取上海美专,师从刘海粟、王震、江小鹣等大师。1925年,他以第一名的成绩毕业回川后,致力于培养艺术人才,筹资创办了南虹艺术专科学校,先后担任四川美专、四川艺专、成都高师、四川大学、四川师大、成都女师等院校的美术教授。先生先后出版《采芹画集》《采芹近墨》《中国画论》《国画浅说》等著作,有"蜀中三张"(张大千、张善孖、张采芹)之誉。张先生晚年挥毫泼墨,潜心创作,作画4000余幅,为后世留下了大量珍贵作品。先生1984年病逝于成都,葬于母校聚奎中学黑石山梅林。采芹先生喜善画竹,认为“竹虚心劲节,能傲霜寒,刚直不阿,大有凌云之志”。所画老干新枝,心到笔随,其风、晴、雨、露竹或疏或密,亦刚亦柔,富有变化而又和谐统一,运笔简练却又饶有生趣。张先生的画,北京大学、中国美术展览馆、人民大会堂、北京荣宝斋等单位多有珍藏。1954年,张先生作品参加第二届全国美展后,文化部收购其《墨竹》送往日本展览。1979年国务院领导出访英国,将他的《墨竹图》作礼品赠送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女王将此画陈列于英国皇家博物馆。1981年,瑞典国王及王后来华访问,外交部请先生画了一幅《朱藤双燕图》相赠,被视为珍品。1982年,中国美术馆收藏了他的《墨竹》。成都邮票公司于1984年发行了张采芹先生画的成都市花——《芙蓉画幅》,作为“庆祝建国35周年,蓉城首届集邮展”首日封。成都人民公园内,现有一块石碑,镌刻着著名作家马识途写就的“四川美术协会故址”几个大字,而背面则是国画大师徐悲鸿为张采芹所画素描像。张采芹故居在成都宽巷子西段35号,门楣上方悬挂着的"思贤庐"匾额,为著名书法家李树荣先生所写。采芹先生画作,是丹青溢彩之作,是千古流芳之作。采芹先生助人为乐之风范,令人钦佩,让人赞叹。聚奎学子张采芹,不愧为江津人的骄傲,不愧为巴蜀画坛杰出画家。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