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高宗 我是高宗
关注数: 15 粉丝数: 60 发帖数: 1,000 关注贴吧数: 30
中国经济普查结果将公布 修订后去年GDP总量料增8-10% 路透上海12月8日 - 中国一线投行中金公司宏观经济研究组最新报告指出,中国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结果有望在本月公布,由于采用新的核算体系及对服务业的普查,近几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速有望上调,预计修订后去年中国GDP总量提高8-10%。 报导指出,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和GDP数据修订将让世人重新审视中国经济的健康程度,例如消费率提升和债务率的下降,投资者或因此调整投资中国的决策。 以下为中金该份报告的摘要: 2013年中国开展了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结果可能在本月公布。2004年国家启动首次全国经济普查,并发布《全国经济普查条例》,规定经济普查每5年进行一次。2008年进行了第二次经济普查。按照惯例,普查结果会在次年年底前发布,统计局将依据普查结果修订普查年度GDP以及历史数据。全国经济普查的范围是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第一产业有专门的全国农业普查覆盖。 与此同时,国家统计局正在修订中国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新的核算体系会以SNA2008为框架,调整主要包含五方面:1)将研发支出计入GDP;2)按照经济所有权核算实际最终消费;3)用市场租金法取代成本法计算城镇居民自有住房服务价值;4)将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收入计入居民财产性收入;5)将雇员股票期权计入劳动者报酬。 因此,此次GDP修订将包含上述两方面内容,预计修订后2013年GDP总量提高8~10%。其中,统计方法调整可能提高GDP总量3~4个百分点,主要反映将研发投资计入GDP和以市场租金核算自有住房服务价值的影响。经济普查可能增加GDP规模5个百分点左右,主要因为普查将摸底查清服务业的规模。预计最近几年GDP实际增速年均上调0.3~0.5个百分点。由于核算方法改变,2014年GDP增速也有可能小幅上调。 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和GDP数据修订将让世人重新审视中国经济的健康程度,投资者或因此调整投资中国的决策。如果修订后中国GDP规模扩大8%,中国经济总量已经在2013年超过10万亿美元,而中国目前仍然保持7%以上的经济增速。1)中国经济相对规模增加,中国GDP相对美国比例从55%上升至60%,中国将更有望于2020年超过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大经济体;2)经济结构更加平衡,包括消费率的提升,预计上升1个百分点,服务业规模也将扩大;3)债务率等风险指标也将低于修订前水平,最常用的M2对GDP比例将从200%左右的水平大幅下降15个百分点。对中国经济的重新认识有助于降低对中国经济的担忧。
日本三季度GDP意外萎缩1.6% 日本第三季度实际GDP初值年化季率萎缩1.6%,预 期增加2.2%,前值向下修正至萎缩7.3%。按季度环比萎缩 0.4%。经济的反弹速度慢于预期,这很可能会促使日本首相安 倍晋三推迟第二次上调消费税的时间。   具体数据显示:   日本第三季度实际GDP初值年化季率-1.6%,预期 +2.2%,前值-7.1%。   日本第三季度实际GDP初值季率-0.4%,预期0.5%, 前值-1.8%。   日本第三季度GDP平减指数初值年率2.1%,预期 1.9%,前值2.0%。   日本第三季度名义GDP初值季率-0.8%,预期 +0.4%,前值-0.2%修正为-1.0%。   日本第三季度消费者支出初值季率0.4%,预期 0.8%,前值-5.1%修正为-5.0%。   日本第三季度企业支出初值季率-0.2%,预期0.9%, 前值-5.1%修正为-4.8%。   受4月份消费税税率从5%提高至8%影响,家庭和企 业的需求放缓,导致4-6月份当季日本经济一度萎缩7.1%。   第三季GDP数据已经被普遍认为是安倍决定是否将 消费税率由当前的8%上调至10%的关键因素。   日本外务省新闻秘书Kuni Sato于周日(11月16日) 宣称,该国首相安倍晋三在全球20国集团(G20)会议上表示,在日 本政府是否应当按部就班地在2015年再次上调销售税2个百分 点至10%这一问题上,他正在等待即将于周一发布的日本第三季 度国内生产总值(GDP)初值数据。   日本股市日经指数近日涨至七年新高。许多市场参 与者尤其是外国投资者,抛售日元以对冲手中的日股持仓,如果 消费税确定推迟将利好日本股市,同时对日元形成进一步抛压
长三角三季度GDP出炉了。大家快来看看吧 1-3季度长三角地区经济数据10日出炉。无锡市统计局在长三角经济运行分析报告中披露,长三角地区前三季度GDP总量突破7.5万亿元,占全国比重的18%。 统计数据显示,今年1-3季度长三角地区GDP总量达到75703亿元,增速均值8.9%,较上半年提高0.1个百分点,高于同期全国平均水平1.5个百分点。长三角地区16个城市中有6个城市超过5000亿元,有7个城市增速超过两位数。 分析报告指出,今年以来,长三角地区经济保持合理运行,就业和物价相对稳定,经济结构调整稳步推进,转型升级步伐加快,总体经济运行形势步入“新常态”。 在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中,长三角社会投资持续降低,前三季度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8429亿元,增速较上半年回落0.9个百分点,较去年同期回落3.9个百分点,低于同期全国平均水平2个百分点;对外贸易环境改善,出口增速持续走升,今年前三季度长三角地区实现进出口总值9596亿美元,同比增长5.1%,超过同期全国进出口总值的30%;消费市场仍然未能有效启动,长三角地区前9月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8615亿元,较去年同期回落0.7个百分点,低于同期全国平均水平0.7个百分点,消费市场亟待提振。 无锡市统计局长期从事长三角区域经济运行的跟踪、分析和研究,长三角16城市经济数据季报、年报均由其发布。
国产手机争抢东南亚 华为掷6亿扩1.2万门店大家怎么看 在国内运营商连续三年大规模降低终端补贴、市场竞争惨烈的局面下,国内手机厂商正掀起新一轮出海潮。拥有6亿人口的东南亚新兴市场,成为中国智能手机海外扩展的新战场。   昨日(10月30日),华为在东南亚地区总部驻地曼谷宣布,将在东南亚地区投入1亿美元 (约合人民币6亿元)用于品牌建设,门店将由1.5万个扩充到2.7万个。一再强调没有盈利压力的华为,有意与三星、苹果对标。   易观智库分析师徐昊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东南亚潜在市场庞大,除新加坡外,其余近10个国家均为新兴国家,通信手机市场发展缓慢给手机厂商提供了发展空间。   国产手机厂商扎堆东南亚   人口密集的东南亚地区成为手机厂商眼中的肥肉。10月23日,市场研究机构GfK发布的报告称,东南亚已经有345个中国制造的智能手机品牌,在中国廉价智能手机推动下,过去12个月,东南亚地区共售出1.2亿部智能手机,同比增长44%。   市场份额上看,在印尼、马来西亚和越南,中国品牌智能手机占比超过10%。2013年12月至2014年8月,印尼、菲律宾,越南和缅甸等东南亚7国的智能手机销售量达到1.2亿部,销量与销售额同比分别增长44%和24%。   今年初,小米推进国际化,首先瞄准了华人聚集的东南亚地区,其中新加坡成为首站。中兴在9月份表示,有意在印尼开设工厂。酷派副总裁曹景升日前表示,计划向东南亚扩展,有可能通过并购方式进行。全球移动终端出货量排名第三位的华为,其东南亚地区终端出货量过去一年时间增长超过3倍,已成为全球增速最快地区。   近几年,东南亚各国政府逐渐开放通信市场,也给各大手机厂商的进入提供了机会。同时,东南亚也是华人分布集中的区域,文化和地理区位因素也是国内厂商扩展的主要原因。   华为加大东南亚市场投入   10月30日,华为在曼谷发布了新品手机Mate7,同时公布了华为未来在东南亚的市场策略及发展计划。   华为消费者BG副总裁徐钦松表示,华为P6在东南亚市场成功,坚定了开发东南亚市场的决心。得益于东南亚人口红利以及经济发展速度,东南亚成为华为终端业务增长最快的市场,去年的出货量增长了3倍,品牌认知度预计在今年底将超过60%。   华为未来将继续在品牌建设上投入巨资,华为东南亚地区部总裁杨蜀表示,2015年华为将拿出1亿美元投入品牌建设,包括电视广告、明星代言、体育赛事赞助等方面的费用。其中一半的钱用在扶持分销商和经销商,另外一半用来培育品牌。同时将扩大社会渠道投入,华为门店将增加到2.7万家,下沉到二、三线城市。此外,华为更加侧重本土化策略,为东南亚开发专门手机产品。   回顾国产手机发展历程,十年之前,国产手机厂商曾掀起过第一轮出海潮,一度进入印度、非洲、东南亚等市场。但缺乏核心技术,最终导致出海遇阻。   徐昊分析称,新一轮的出海浪潮中,国产手机品牌首先应当注意自己的品牌价值构建,提升海外市场的品牌认知度,其次应该考虑如何在海外市场推出自己的生态服务。   通讯专家项立刚对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随着中国智能手机产业的竞争、发展,国产手机迎来了对国际巨头的弯道超车机会。但是中国手机出海还面临专利技术问题,这是困扰中国IT企业走出国门的重要因素。对华为、中兴来说,专利技术有深厚积累和诉讼经验,但对于新兴手机厂商来说,走出国门意味着承担很高的成本。
国产手机争抢东南亚 华为掷6亿扩1.2万门店。大家怎么看 在国内运营商连续三年大规模降低终端补贴、市场竞争惨烈的局面下,国内手机厂商正掀起新一轮出海潮。拥有6亿人口的东南亚新兴市场,成为中国智能手机海外扩展的新战场。   昨日(10月30日),华为在东南亚地区总部驻地曼谷宣布,将在东南亚地区投入1亿美元 (约合人民币6亿元)用于品牌建设,门店将由1.5万个扩充到2.7万个。一再强调没有盈利压力的华为,有意与三星、苹果对标。   易观智库分析师徐昊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东南亚潜在市场庞大,除新加坡外,其余近10个国家均为新兴国家,通信手机市场发展缓慢给手机厂商提供了发展空间。   国产手机厂商扎堆东南亚   人口密集的东南亚地区成为手机厂商眼中的肥肉。10月23日,市场研究机构GfK发布的报告称,东南亚已经有345个中国制造的智能手机品牌,在中国廉价智能手机推动下,过去12个月,东南亚地区共售出1.2亿部智能手机,同比增长44%。   市场份额上看,在印尼、马来西亚和越南,中国品牌智能手机占比超过10%。2013年12月至2014年8月,印尼、菲律宾,越南和缅甸等东南亚7国的智能手机销售量达到1.2亿部,销量与销售额同比分别增长44%和24%。   今年初,小米推进国际化,首先瞄准了华人聚集的东南亚地区,其中新加坡成为首站。中兴在9月份表示,有意在印尼开设工厂。酷派副总裁曹景升日前表示,计划向东南亚扩展,有可能通过并购方式进行。全球移动终端出货量排名第三位的华为,其东南亚地区终端出货量过去一年时间增长超过3倍,已成为全球增速最快地区。   近几年,东南亚各国政府逐渐开放通信市场,也给各大手机厂商的进入提供了机会。同时,东南亚也是华人分布集中的区域,文化和地理区位因素也是国内厂商扩展的主要原因。   华为加大东南亚市场投入   10月30日,华为在曼谷发布了新品手机Mate7,同时公布了华为未来在东南亚的市场策略及发展计划。   华为消费者BG副总裁徐钦松表示,华为P6在东南亚市场成功,坚定了开发东南亚市场的决心。得益于东南亚人口红利以及经济发展速度,东南亚成为华为终端业务增长最快的市场,去年的出货量增长了3倍,品牌认知度预计在今年底将超过60%。   华为未来将继续在品牌建设上投入巨资,华为东南亚地区部总裁杨蜀表示,2015年华为将拿出1亿美元投入品牌建设,包括电视广告、明星代言、体育赛事赞助等方面的费用。其中一半的钱用在扶持分销商和经销商,另外一半用来培育品牌。同时将扩大社会渠道投入,华为门店将增加到2.7万家,下沉到二、三线城市。此外,华为更加侧重本土化策略,为东南亚开发专门手机产品。   回顾国产手机发展历程,十年之前,国产手机厂商曾掀起过第一轮出海潮,一度进入印度、非洲、东南亚等市场。但缺乏核心技术,最终导致出海遇阻。   徐昊分析称,新一轮的出海浪潮中,国产手机品牌首先应当注意自己的品牌价值构建,提升海外市场的品牌认知度,其次应该考虑如何在海外市场推出自己的生态服务。   通讯专家项立刚对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随着中国智能手机产业的竞争、发展,国产手机迎来了对国际巨头的弯道超车机会。但是中国手机出海还面临专利技术问题,这是困扰中国IT企业走出国门的重要因素。对华为、中兴来说,专利技术有深厚积累和诉讼经验,但对于新兴手机厂商来说,走出国门意味着承担很高的成本。
大家看看个个城市的存款吧 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反映一个城市对资金的吸附能力。我们知道,资金是经济运行的动力,也是结果。一个城市能汇聚多少资金,显示出这个城市的综合实力和发展潜力。 由于这个指标没有列入政绩考核、由各地人民银行统计,因此基本上是准确的,所以也具有了比GDP更为重要的意义。事实上,根据这个指标划分城市等级,是最科学的。我根据2013年各城市公布的统计公报,列出汇聚资金超过5000亿元人民币的城市名单: 1、北京9.2万亿 2、香港7.34万亿 3、上海6.93万亿 -----------------------------以上为强一线城市 4、深圳3.39万亿 5、广州3.38万亿 -----------------------------以上为弱一线城市 6、台北2.7万亿 7、成都2.37万亿 8、天津2.33万亿 9、重庆2.28万亿 10、杭州2.22万亿 11、苏州2万亿 12、南京1.84万亿 -----------------------------以上为强二线城市 13、武汉1.5万亿 14、西安1.4万亿 15、宁波1.32万亿 16、郑州1.22万亿 17、大连1.2万亿 18、无锡1.16万亿 19、青岛1.14万亿 20、佛山1.14万亿 21、沈阳1.04万亿 22、长沙1.02万亿 23、福州8950亿 24、济南9894亿 25、太原9820亿 26、昆明8840亿 27、东莞8631亿 28、石家庄8608亿 29、哈尔滨8488亿 30、合肥8233亿 31、温州8096亿 -------------------------------以上弱二线城市 32、长春7921亿 33、南通7542亿 34、南昌6625亿 35、南宁6484亿 36、绍兴6461亿 37、常州6348亿 38、烟台6020亿 39、厦门5843亿 40、贵阳5742亿 41、泉州5626亿 42、乌鲁木齐5612亿 43、兰州5500亿 44、唐山5464亿 45、嘉兴5073亿 46、潍坊5060亿 ----------------------------以上为强三线城市,放宽标准也算弱二线 由于高雄、台中等城市数据查询困难,因此没有列入。澳门、西宁、拉萨、银川、呼和浩特、海口、三亚、珠海、中山、扬州、徐州、洛阳、淄博、襄阳、大庆、保定、鄂尔多斯 等城市,都没
长三角各市人均财富比较,你看看你的城市牛嘛 全体收入 城镇 农村 NO.1上海暂无 35769 17297(沪0) NO.2苏州30117 35398 17699(苏1) NO.3杭州29500 35957 18023(浙1) NO.4宁波 34225 19990(浙2) NO.5厦门28720.6 30758 13331(闽1) NO.6南京27911 31793 13482(苏2) NO.7无锡27632 31704 16637(苏3) NO.8绍兴27576 34382 19256(浙3) NO.9嘉兴26248 32226 20505(浙4) NO10舟山26113 32107 17122(浙5) NO11常州24695 29909 15119(苏4) NO12湖州23666 29135 17505(浙6) NO13温州暂无 (浙7) NO14台州暂无 30688 15224(浙8) NO15金华23070 30656 14853(浙9) NO16镇江21844 27105 13283(苏5) NO17泉州20782.7 27212 11236(闽2) NO18福州20169.6 25309 10918(闽3) NO19南通19151 25313 11850(苏6) NO20扬州18199 22720 11692(苏7) NO21泰州17961 23673 11303(苏8) NO22衢州17296 23594 11881(浙10) NO23丽水16580 23468 10422(浙11) NO24莆田15834.5 21174 10206(闽4) NO25盐城15422 19396 10836(苏9) NO26漳州14942.9 20270 10024(闽5) NO27龙岩14592.3 20582 9073(闽6) NO28三明14542.3 19893 8734(闽7) NO29淮安14445 19468 9113(苏10) NO30徐州14203 18287 9662(苏11) NO31南平14004.6 19209 8478(闽8) NO32宁德13793.1 19267 8570(闽9) NO33连云港13502 17919 8855(苏12) NO34宿迁12050 15512 8815(苏13) 注:1,上海无全体数据,PS:把去年收入数据拿来放上面都是第一 2,宁波无全体收入,据推算为29000+,但低于杭州,因为杭州城镇化率要高一些 3,温台数据不全,据推算在23000-24000之间,在此区间都是浙江城市,请吧友勿纠结这几城市排名
前三季度湖州GDP增长7.9%   记者昨天从市统计局了解到,湖州经济的前三季度主要指标实现了稳中有升、转中向好的趋势。前三季度湖州生产总值1354.96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7.9%。一季度湖州GDP同比增长7.9%,全省排名第二;上半年GDP同比增长7.7%,全省排名第三;前三季度GDP同比增长则为7.9%。   农业稳步发展。前三季度,湖州农林牧副渔增加值累计增长127.54亿元,增长了0.4%。现代生态循环农业稳步推进,各县区的现代农业园区与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持续发展中。   工业稳中有缓。今年1-9月份,全市第二产业增加值累计738.72亿元,同比增长9.1%。其中工业实现增加值660.18亿元,同比增长9.2%。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2885.36亿元,同比增长4.8%,规模以上工业利税总额249.43亿元,同比增长17.0%。另外,数据显示,规模以上工业能源消耗量同比增加了3.6%。   全市前三季度,第三产业增加值累计540.29亿元,同比增长7.1%。值得关注的是,今年1-9月份,湖州旅游总收入达到了356.75亿元,同比增长了21.2%!成为了湖州服务业中最为亮眼的数据。   居民收入稳定增长,农村快于城镇。前三季度,湖州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了23666元,同比增加了9.7%,其中城镇居民29135元,同比增加了9.2%,农村居民达到17505元,同比增加10.8%。   从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来看,外贸、投资、消费都开始发力,进出口明显回升。前三季度,湖州实现外贸进出口总额73.81亿美元,同比增长3.3%。其中,出口65.02亿美元,同比增长7.9%,出口增速明显。   民间投资持续发力。前三季度,全市固定资产投资995.13亿元,增长14.8%。其中,民间投资745.67亿元,增长12.2%,占投资总额的74.9%。   居民消费价格涨幅回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降幅收窄。前三季度,居民消费价格比去年同期上涨2.2%。食品、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交通和通信价格涨幅均不太大,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居住、衣着类月同比甚至出现了下降
丹东三季度GDP855.6 10月28日,记者从市统计局了解到,我市前三季度经济总体运行情况呈稳中趋缓态势,经初步核算,前三季度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855.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5.9%。   据了解,前三季度我市第一产业增加值81.6亿元,同比增长4.8%;第二产业增加值436.9亿元,同比增长5.9%;第三产业增加值337.1亿元,同比增长6.1%.三次产业占比由上年同期的9.3:52.3:38.4调整为9.5:51.1:39.4。其中,农业生产形势良好,粮食生产获得丰收,预计全市粮豆总产量可达10.65亿公斤,生猪出栏87.3万头,家禽出栏7026.1万只,全市肉、蛋、奶产量分别达到22万吨、12.1万吨和2.3万吨,均有不同幅度增长。相比农业,规模以上工业却在低位运行,前三季度全市789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6.2%,比一季度回落1.8个百分点,拉动作用继续回落。   今年前三季度,我市消费品市场繁荣活跃,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业经营回暖。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351.2亿元,同比增长12.4%,居全省第4位。此外,消费价格略有回落,生产价格降幅收窄。从物价水平看,前三季度全市物价增幅呈回落态势,1-9月全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为1.7%。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1-9月,全市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219元,同比增长10.2%,增幅居全省第5位,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8.4%,高于GDP增长2.5个百分点;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866元,同比增长12.3%,增幅居全省第9位,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0.4%,高于GDP增长4.5个百分点。
首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