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筠子😄 僊筠子
淡极始知诗更雅
关注数: 12 粉丝数: 32 发帖数: 998 关注贴吧数: 11
作诗的炼句与点眼,你会了吗?大家来和我一起来学习共勉吧! 此贴也不算是我本人的原创吧,我只是把在书上和网上看到的删繁扼要并略加修改,特辑为一篇。现发在这里以供各位观阅,文字并不多。希望各位能和我一起学习、一起提高与共勉。废话少说,请看正文。 【一】合律的就是诗吗? 冯友兰先生曾言:有些人写的东西既是符合格律的,又都是分行列出,然而根本就不是诗。 为什么呢?一件文字作品要成为诗,并不是只要分句排列,每句凑够字数,又合律就可 行了。首先,作诗者需要具有诗心,需要向其中注入生命力和精神力,要注重意象和意境的营造,这些在句法上都不容忽视。诗的句法和散文有很大不同,结构特殊,语序错综,所以学作诗当先学炼句。 格律诗最基础句式是五言,严羽在《沧浪诗话里》说:“律诗难于古诗,绝句难于八句。七言律诗难于五言律诗,五言绝句难于七言绝句。”由此看来,学五律是最容易入手的,下面的内容便都以五言为例。 【二】炼句 [1]语序错综 诗例如下;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王维 柳色春山映,梨花夕鸟藏。——王维 检书烧烛短,看剑引杯长。——杜甫 去矣英雄事,荒哉割据心。——杜甫 语序错综就是作诗者 自己想要强调东西的放在最前面,通常用作颈联和颔联。颈联和颔联如果有一联用了语序错综,另一联就不要用了。这种句式在王维诗中不太多见,但杜甫诗中就比比皆是了。 [2]省略 诗例如下; 渔舟胶冻浦,猎火烧寒原。——王维 书生邹鲁客,才子洛阳人。——王维 绿尊虽尽日,白发好青春。——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春。——杜甫 五言诗每句字数太少,把其中一些不太重要的成份省略掉,可以使句子更紧凑,能容纳更多内容,也能引起读者更多的联想。 【三】诗的眼 [1]诗眼的含义 什么是诗眼?诗眼就是诗句的字眼,是诗句里起关健作用、最能表达意旨的字。龙无睛无神采,诗无眼不精神。一般来说,诗句的字眼不用虚词,而是用表示动词词性或形容词词性的实字。字眼用得好,诗句自然活泛。但是,在一句诗里字眼最多不能超过两个字,过多容易引起人产生审美疲劳。 [2]诗眼的位置 诗的字眼主要是在第三个字上,也有放在第二字上或第五字上,也有第二、第五字同时是字眼的。 第二字为字眼;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孟浩然 帆映丹阳郭,枫攒赤岸村。——王维 水落鱼龙夜,山空鸟鼠秋。——杜甫 海暗三山雨,花明五岭春。——岑参 第三字为字眼;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王维 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王维 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李白 鼓角悲荒塞,星河落晓山。——杜甫 第五字为字眼; 翠屏千仞合,丹嶂五丁开。——唐玄宗 九门寒漏彻,万井曙钟多。——王维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杜甫 两行秦树直,万点蜀山尖。——杜甫 第二第五字为字眼;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王湾 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青。——王维 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王维 楚设关河险,吴吞水府宽。——杜甫 在一首诗中,每句诗的字眼不要都在同一个位置,这样会显得死板,例如; 隋堤曾折柳,倦容又登临。 去驿看迢递,轻舟过峻岑。 津堠悭旧梦,别浦怨重吟。 斜阳方冉冉,往事忽沾巾。 这首诗的字眼每句都是第三字,死滞呆板,所以在句法上算是败笔。 好了,就是这么多,希望能对各位有所帮助。下面再发几联诗句,你能够指出诗眼是哪些字吗?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孟浩然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王维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李白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李白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李白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杜甫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
由孟浩然的“春晓”介绍作诗的章法 由孟浩然的“春晓”介绍作诗的章法 春晓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作诗无非是起承转合。“起”指诗的开头:诗的篇幅小,起句最好开门见山,直奔主题,还须先声夺人方妙,古人称之为“凤头”。诗的第一句先已说明了这是在春天,但作者不觉“晓”却是怎么知道天已经放晓了呢?这就引起了读者的好奇心,想要一探究竟,便会继续读下去。 “承”指承接开头的表述:承句既然是承接开头,内容就不要与起句的内容太远了或者与起句无关。诗的第一句作者既然给读者卖了个关子,要引起读者一探究竟,那么这第二句便把作者为什么知道天已放晓的问题解释清楚了。原来作者是被鸟叫声惊醒,在听到处处都有鸟在叫才知道天已经亮了。 “转”指将前面表述的内容引申或转化:转句是一首诗中最重要的一句,如果转折得妙,便全篇精彩。诗的前两句已经写明了春已至、晓已至,第三句便荡开一笔写作者的追忆。作者写“晓”,却在追忆“夜”里的事,这样写出了新意。作者在追忆什么呢?他在昨夜听到了风雨交加的声音。他听到风雨声后要干什么呢?这便要靠尾句来为此句生彩了。 “合”指的是在诗的末尾总合全篇:结尾也是谋篇布局重要的一环,要发人深省,要画龙点睛,往往是作者出文采和对情感的体现。第四句“花落知多少”既暗中照应第一句且扣合了诗题,又叙明了作者闻风雨之声要干什么了。他夜里听到风雨之声,自然会想到春花会被打落,不由地起了怜花惜春之情? 这首诗前两句通过听觉表示了春晓已至是实写,后两句又通过虚写从追忆中的听觉来抒发了作者惜春的感情。这样虚实结合,全诗浑然一体,不露任何雕琢痕迹。 这首诗虽然只是一首五绝,但律诗、古体的章法一样是起、承、转、合。古体诗虽然篇幅较长,却也只是多了些句子作铺陈而已。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