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linter23 splinter23
关注数: 533 粉丝数: 542 发帖数: 7,868 关注贴吧数: 156
化学规律         1 原子半径       (1)除第1周期外,其他周期元素(惰性气体元素除外)的原子半径随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减小;       (2)同一族的元素从上到下,随电子层数增多,原子半径增大。       注意:原子半径在VIB族及此后各副族元素中出现反常现象。从钛至锆,其原子半径合乎规律地增加,这主要是增加电子层数造成的。然而从锆至铪,尽管也增加了一个电子层,但半径反而减小了,这是与它们对应的前一族元素是钇至镧,原子半径也合乎规律地增加(电子层数增加)。然而从镧至铪中间却经历了镧系的十四个元素,由于电子层数没有改变,随着有效核电荷数略有增加,原子半径依次收缩,这种现象称为“镧系收缩”。镧系收缩的结果抵消了从锆至铪由于电子层数增加到来的原子半径应当增加的影响,出现了铪的原子半径反而比锆小的“反常”现象。       2元素变化规律       (1) 除第一周期外,其余每个周期都是以金属元素开始逐渐过渡到非金属元素,最后以稀有气体元素结束。       (2)每一族的元素的化学性质相似       3元素化合价       (1)除第1周期外,同周期从左到右,元素最高正价由碱金属+1递增到+7,非金属元素负价由碳族-4递增到-1(氟无正价,氧无+6价,除外);       (2)同一主族的元素的最高正价、负价均相同       (3) 所有单质都显零价       4单质的熔点       (1)同一周期元素随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组成的金属单质的熔点递增,非金属单质的熔点递减;       (2)同一族元素从上到下,元素组成的金属单质的熔点递减,非金属单质的熔点递增       5元素的金属性与非金属性       (1)同一周期的元素电子层数相同。因此随着核电荷数的增加,原子越容易得电子,从左到右金属性递减,非金属性递增;       (2)同一主族元素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因此随着电子层数的增加,原子越容易失电子,从上到下金属性递增,非金属性递减。       6最高价氧化物和水化物的酸碱性       元素的金属性越强,其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碱性越强;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酸性越强。       7 非金属气态氢化物       元素非金属性越强,气态氢化物越稳定。同周期非金属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其气态氢化物水溶液一般酸性越强;同主族非金属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其气态氢化物水溶液的酸性越弱。       8单质的氧化性、还原性       一般元素的金属性越强,其单质的还原性越强,其氧化物的阳离子氧化性越弱;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其单质的氧化性越强,其简单阴离子的还原性越弱。
化吧老精品帖之:“气体的实验制法“ 氯化氢的实验室制法 实验室里制取氯化氢是利用食盐和浓硫酸在不加热或稍微加热的条件下进行反应。化学方程式是: NaCl+H2SO4(浓)=NaHSO4+HCl↑ 这个反应是属于固体粉末与液体反应制取气体的类型,所用制气装置与实验室制取氯气的一样(参看氯气的实验室制法)。氯化氢极易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大,只能用向上排空气法进行收集。氯化氢有很强的刺激性气味,收集氯化氢后的剩余尾气,不能逸散在室内,可用水进行吸收。 硫化氢的实验室制法 实验室里通常是用硫化亚铁跟稀盐酸或稀硫酸反应制取硫化氢,它们的化学方程式是: FeS+2HCl=FeCl2+H2S↑ FeS+H2SO4(稀)=FeSO4+H2S↑ 制取硫化氢使用的是块状固体与液体反应制取气体的仪器装置(参看《初中卷》使用固体和液体药品制备气体的仪器装置)。硫化氢易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大,应使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检验集气瓶内是否已集满硫化氢,可将润湿的醋酸铅试纸放在集气瓶口,若试纸立即变黑,证明瓶内硫化氢气已集满。 二氧化硫的实验室制法 在实验室里,常用亚硫酸钠跟浓硫酸起反应制取二氧化硫。化学方程式是: Na2SO3+H2SO4(浓)=Na2SO4+H2O+SO2↑ 制气装置是用固体粉末与液体反应制取气体的仪器装置(参看《初中卷》使用固体和液体药品制备气体的仪器装置)。二氧化硫易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大,收集二氧化硫是用向上排空气集气法。 氨的实验室制法 实验室里常用的是给铵盐和碱的混合物加热的方法制取氨气。一般是用加热氯化铵和氢氧化钙的混合物,化学方程式是: 2NH4Cl+Ca(OH)=2CaCl2+2H2O+2NH3↑ 制气装置是用给固体药品加热制取气体的仪器装置。氨气极易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小,要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检验集气瓶中是否已集满氨气,可把润湿的红色石蕊试纸放在瓶口;若试纸立即变蓝,证明集气瓶内已集满氨气。铵根离子的检验 检验铵根离子是利用铵盐能跟碱起反应放出氨气的性质。检验方法是:把少量铵盐晶体放入试管里,然后用胶头滴管滴入少量较浓的氢氧化钠溶液,给试管加热。小心地闻试管中放出的气体的气味,可以闻到氨的刺激性气味;将润湿的红色石蕊试纸悬放于试管口处,试纸由红色变成蓝色。根据以上现象可以检验出铵根离子的存在。 甲烷的实验室制法 实验室用无水醋酸钠与碱石灰(固体NaOH与Ca(OH)2的混合物)共熔(约300℃以上)而产生。 CH3COONa+NaOH=Na2CO3+CH4 装置如图。先检查装置的气密性。把无水醋酸钠与碱石灰的混合物装入干燥试管中,试管口稍向下倾斜并固定在铁架台上。先用酒精灯均匀加热,再从试管底部固定加热,并缓缓向前移动灯焰。待试管里的空气赶尽后,用大试管排水收集,除非要求制取干燥的甲烷时,才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收满甲烷的集气瓶,盖好毛玻璃片后应倒放在实验桌上,这样可以减少比空气轻的甲烷的逸失。停止加热时,要先把导管从水槽里撤出。碱石灰是由粉状生石灰与NaOH溶液作用后,在200~250℃干燥而成,这样能使NaOH与Ca(OH)2混合很均匀。其中Ca(OH)2的作用,除使NaOH分散细而匀,因而增加了NaOH与无水醋酸钠的接触面外,在加热时,还能减少熔融的NaOH对试管内壁的腐蚀。碱石灰极易吸湿,故在用无水醋酸钠和碱石灰混合加热制甲烷时,常有冷凝水出现,试管口如不稍向下倾斜,冷凝水将回流至灼热的试管底部而使试管炸裂。试管口稍向下倾斜时,冷凝水都汇集在试管口附近,不会回流。 乙烯的实验室制法       实验室一般是在加热条件下,用浓硫酸使乙醇脱水制取。其中浓硫酸起脱水剂和催化剂作用。在约140℃时,乙醇脱水生成乙醚(C2H5)2O;在约170℃时,生成乙烯。       CH3CH2OH=C2H4+H2O       这是在有机化学反应中,反应物相同,反应条件不同而生成物不同的典型例之一。实验装置如图。检查装置气密性后,先在烧瓶中加入10毫升乙醇,然后分批缓缓加入浓硫酸共约30毫升。在乙醇中加入浓硫酸时,由于发生化学作用而放大量热,要冷却后再继续加浓硫酸,防止乙醇大量气化。再向烧瓶里加入几片碎瓷片。为了控制混合液受热温度在170℃左右,须把温度计的水银球浸入混合液中。加热时,要使混合液的温度迅速越过140℃温度区,这样,可以减少副产物乙醚的生成。混合液的温度达到170℃时,即有乙烯产生。在加热过程中,混合液的颜色会逐渐变棕色以至棕黑色。这是由于乙醇部分发生碳化的结果。在170℃时,生成的气体并非纯净的乙烯,其中常杂有少量SO2。由于在加热条件下,浓硫酸除使乙醇发生脱水反应外,还会使乙醇(或其它生成物)发生氧化反应,浓硫酸还原产生SO2。要获得较纯净的乙烯,可以把由烧瓶出来的气体先经10%NaOH溶液洗气,然后再收集。乙烯难熔于水,应该用排水法收集。收满乙烯的集气瓶,盖好毛玻璃片后倒放在实验桌上。停止加热时,要先把导管从水槽里撤出,防止因烧瓶冷却使水倒吸。实验后,应待烧瓶里的残粥状黑色混合物以及温度计冷却后再清洗。
化吧老精品帖之:“同离子效应” 由于加入含相同离子的强电解质,使弱电解质电离度减小或使难溶盐溶解度降低的效应,叫同离子效应。分别说明如下:   ①使弱电解质电离度减小 例如,在醋酸溶液中加人醋酸钠,由于醋酸钠是强电解质、在水中全部电离成Na+和Ac-,溶液中Ac-浓度增大,大量的Ac-同H+结合成醋酸分子,使醋酸的电离平衡向左移动:   HAcH++Ac-   因此, 醋酸的电离度减小,溶液中H+浓度降低。在弱碱溶液中加入弱碱盐,例如,在氨水中加入氯化铵,也存在同离子效应。有同离子效应时计算氢离子浓度的一般公式为:   式中Kα为弱酸的电离常数,c为浓度。同理可得:   式中Kb为弱碱的电离常数。   ②使难溶盐溶解度降低 例如,硫酸钡饱和溶液中,存在如下平衡:   在上述饱和溶液中加人氯化钡,由于氯化钡完全电离,溶液中[Ba2+]突然增大,[Ba2+]>KSP,原来的平衡遭到破坏,>KSP时,[Ba2+]大于BaSO4溶解在纯水中的钡离子浓度,而平衡向左移动,析出BaSO4沉淀。当溶液中再次建立新的平衡,即[Ba2+]则小于BaSO4溶解在纯水中的硫酸根浓度,硫酸钡的溶解度可用新的平衡状态下的来量度。因此BaSO4在BaCl2溶液中的溶解度比在纯水中要小。即加入含相同离子的强电解质BaCl2使难溶盐BaSO4的溶解度降低。同离子效应也可以降低易溶电解质的溶解度。例如,在饱和的NaCl溶液中加入浓盐酸或通入氯化氢气体,也可以使NaCl晶体析出
化吧老精品帖之:“有机燃烧计算中的易错点" 1.在室温条件下,某气态烃20mL与过量氧气混合,完全燃烧后的产物通过浓硫酸,再恢复到室温,气体体积减少50mL,剩余气体再通过氢氧化钠溶液,体积又减少40mL。求此气态烃的分子式。 常见错解:通过浓硫酸时水蒸气被吸收,通过氢氧化钠溶液时二氧化碳气体被吸收,所以,20mL该气态烃燃烧生成的水蒸气是50mL,生成的CO2是40mL。由质量守恒关系可知1mol该气态烃燃烧生成2.5mol水蒸气和2molCO2,于是可得出该烃的化学式为C2H5,即C4H10。 错误原因:烃燃烧反应本身就可能使气体总体积减少,通过浓硫酸后气体体积减少50mL,并不能说明它全部是水蒸气。 正确解法:设该烃的分子式为CxHy,则有 CxHy    + (x+y/4)O2 → xCO2 + y/2H2O    △V(减) 1        x+y/4          x               1+y/4 20                   40                50 根据“对应项成比例”列出方程,然后可解得x=2,y=6 所以,该烃的分子式为C2H6。    2.燃烧0.1mol两种气态烃的混合物,生成3.36L(标准状况)CO2和2.7gH2O,则混合物中两种气态烃的分子式是______。 常见错解:n(CO2)= 3.36L÷22.4L/mol =0.15mol    n(H2O)= 2.7g÷18g/mol=0.15mol 0.1mol烃燃烧生成0.15molCO2和0.15molH2O,混合烃的平均分子式为C1.5H3,即C3H6。所以,这两种气态烃的分子式可能是C3H4和C3H8,或者是C2H6和C4H6,或者是C2H4和C4H8。 错误原因:这里的平均分子式C1.5H3是根据反应物计算出来的,不能“放大”成C3H6。 正确解法:由于这两种的平均分子式为C1.5H3,根据“中值法”原理,必有一种物质的碳原子个数小于1,那么它肯定是CH4;而CH4的氢原子个数大于3,则另一种物质的氢原子个数肯定小于3,那么它只能是C2H2。故这两种烃分别是CH4和C2H2。 友情提示:照此方法分析,如果答案不只一组,还需要用十字交叉法来判断答案到底是哪一组。具体办法是:分别用C原子个数和H原子个数来交叉得到两种烃的物质的量之比,如果这两个比值相等,答案就成立,否则它就不是该试题的答案。    3.10mL某气态烃在50mLO2里充分燃烧得到液态水和35mL混合气体(气体体积均在相同状况下测定),则该气态烃可能是(     ) A.CH4     B.C2H6     C.C3H8     D.C3H6     E.C4H6 常见错解:设该烃的分子式为CxHy,则有 CxHy    + (x+y/4)O2 → xCO2 + y/2H2O    △V(减) 1        x+y/4          x               1+y/4 10                                 (10+50)-35=25 根据“对应项成比例”列出方程,然后可解得y=6 所以此题答案为B、D、E。 错误原因:上述计算过程中没有考虑氧气的量是否充足。 正确解法1:(前面的解题过程同错解) 根据氧气的量来找出x与y的关系。
历届全国初中应用物理知识竞赛试题 2006年第十六届全国初中应用物理知识竞赛初赛试题 .答卷时间:2006年3月26日(星期日)上午9:30~11:10。 一、选择题以下各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只有一个是正确的,把正确选项前面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每小题3分,共15分)      1.小亮同学从超市买来一个玻璃瓶装的铁皮盖罐头,想把瓶盖打开,可是怎么也拧不动。小亮的哥哥用螺丝刀沿瓶盖的边轻轻撬了几下,一拧就打开了。这主要是因为用螺丝刀撬瓶盖可以〔    〕      A.增大瓶盖直径,减小瓶盖侧壁对瓶的压力      B.减小瓶盖与瓶口的接触面积      C.减小瓶内外气体的压力差 D.由于撬了盖的一边,而增大了盖的另一边的压力   2.高压输电线路的铁塔顶端有一条(或两条)比下面输电线细的金属线(如图1~图2 ),它的作用是〔    〕      A.加强铁塔的稳定性       B传输零线的电流      C.防雷电起到避雷针的作用      D.作为备用线,供输电线断开时应急使用      3.用普通照相机拍照时,要按被照物体距相机镜头的远近进行“调焦”,使用起来不太便捷。有一种“傻瓜”相机,只要把想拍摄的景物全部纳入取景器内,不论远处还是近处的物体,在照片上都比较清晰,从而使拍照的过程变得十分快捷。这种“傻瓜”相机不用“调焦”的奥秘是〔    〕      A.采用了长焦距的镜头,使远近不同的物体成像的位置相差不大      B采用了短焦距的镜头,使远近不同的物体成像的位置相差不大      C.采用了长焦距的镜头,使远近不同的物体成像的位置相同 D采用了短焦距的镜头,使远近不同的物体成像的位置相同 4.磁带录音机既可以录音,也可用以放音,其主要部件为运行的磁带和绕有线圈的磁头。录音时,磁带上的磁粉被由声音信号转化而来的电流产生的磁场所磁化,这样便将声音信号转化为磁信号记录在磁带上;放音时,再把磁带上的磁信号通过磁头转化为电信号使扬声器发声。对于录音机录音、放音过程的基本原理,下列各种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录音的基本原理是电磁感应,放音的基本原理是电流的磁效应 B.录音的基本原理是电流的磁效应,放音的基本原理是电磁感应 C.录音和放音的基本原理都是电流的磁效应 D.录音和放音的基本原理都是电磁感应 5.王勇同学在宾馆饭店看到一种自动门,当有人靠近时,门会实现自动开闭。王勇同学对此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很想知道自动门是如何实现自动控制的。为此他反复做了几次试验:当他轻轻地靠近自动门时,门自动打开;当把一个足球滚向自动门时,门自动打开;当把一面底部装有滚珠的无色透明大玻璃板,直立着滑向自动门时,门不打开。王勇同学根据探究试验的结果,对自动门的自控原理提出了以下几种猜想,你认为其中最合理的猜想是〔    〕 A.自动门“听”到来者的声音时,通过声控装置实现自动开闭 B.自动门探测到靠近的物体发射出的红外线,通过光控装置实现自动开闭 C.自动门本身能发射出一种红外线信号,当此种信号被靠近的物体反射时,就会实现自动开闭 D.靠近门的物体通过空气能产生一种压力传给自动门,实现自动开闭 二、填空题(共15分) 1.(3分)如图3所示,小婷乘汽车到姥姥家去度假,汽车在平直公路上行驶。小婷的感觉是:远处的村庄相对于电线杆在向           运动;近处的小树相对于电线杆在向        运动;电线杆周围的景物看起来好像在绕电线杆做           时针转动。
化吧老精品帖之:氢离子流浪记 第一回:一时赌气氢离子家出走   一无所有幸遇氨分子收留       世事沧桑,反应无常。在我的原子生涯中,经历过很多化学变化。其中遇到过象氯、氟等强取豪夺成性的不义原子,也有幸结识过象钠、钾等慷慨大方、仗义疏财的活泼金属单质。但如果你问我,心中最难忘的是谁,我可以毫不犹豫的告诉你,氮原子和氨分子!对,就是那个看似平凡,因为一身强烈刺激性气味而让人掩鼻而过,却有一颗无私爱心的氨气和氮原子。         记得那是一个寒冷的冬天,那时人家还管我叫氢分子,因为和双胞胎弟弟生气,赌气分手(断裂共价键),一个人(氢原子)离家出走。寒风刺骨,我一个人孤独地徘徊着,身上只有一个电子,饥肠辘辘,多想再得到一个电子,有一个温暖、稳定的家。       就在我哼着“我想有个家”不知所措的时候,迎面来了一个名叫氯原子、年龄17岁的不良少年,它是卤素家族的二少,为人歹毒,贪婪。我早就领教过他,正想转身逃跑,怎奈氯原子太活泼了,反应太快,还没等我弄明白怎么回事,就要把我的一个电子抢去,我只剩下这么一个电子,怎么舍得被它夺去,死活拉着不放,就形成了共价键。真真是运交华盖,偏偏这个时候天上下了雨,那个家伙趁我掉在水里还没反应过来之际,立即把我电离了,夺去了我的一个电子逃之夭夭。        我真是欲哭无泪,此时成了一个一无所有的H+,我后悔和兄弟反目,后悔离家出走。前面是一片茫茫无边的水溶液,我在水中挣扎着、挣扎着……        不知什么时候,我醒来,发现自己躺在一个温暖的怀里,身边还围着三个和我一样的小兄弟氢原子,他们和我的双胞胎弟弟长得一模一样,可爱,脸上漾着调皮的笑。        原来抱着我的就是氮原子,她来自氮氏家族。昨天,她正准备领着三个氢原子外出串门,开门后,发现我昏倒她家门口,就把我抱到自己屋里。       氮妈妈是一个非常有爱心的母亲,听说她为了收养三个氢原子,不顾家庭的反对,克服了N≡N的困难,放弃了原来安静、平淡而幸福的生活,毅然做了三个氢原子的妈妈,用自己的电子和它们联结成牢固的氨分子。这是一个多么了不起的原子,是一个多么伟大的元素!      氮原子问了问我的情况,可惜我太小,当时实在想不起来自己住在第一周期第一主族,再说一个电子都没有了,就是记起来,又怎么回去呢。她就问我愿不愿意住在她家,她愿意收养我,我当然乐意,就这样,我们就结合成了一个新的家庭----铵根离子。      最难能可贵的是,氮原子并不因为我是拣来的对我另眼相看,相反,她给我了我无微不至的关怀,因为我没有电子,氮原子就把最外层的唯一剩余的一对电子和我共用,而且和其它氢原子一视同仁,键长、键能全部相同,真让我不知道说什么好。      后来,氮原子的事迹被媒体报道,广为传颂,主管部门也很感动,特发给我们一个红“+”字勋章,这是氮原子的骄傲,也是我们铵根离子全家的光荣,我们把它高高的挂在门上方(NH4+), 你写方程式从我们家走过的时候,一定不要错过了。        感谢氮原子、感谢氨分子,是她们让我有了一个温暖的家。  
化吧老精品帖之:有机化学中常见误区剖析 1、误认为有机物均易燃烧。 如四氯化碳不易燃烧,而且是高效灭火剂。 2、误认为二氯甲烷有两种结构。 因为甲烷不是平面结构而是正四面体结构,故二氯甲烷只有一种结构。 3、误认为碳原子数超过4的烃在常温常压下都是液体或固体。 新戊烷是例外,沸点9.5℃,气体。 4、误认为可用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去除甲烷中的乙烯。 乙烯被酸性高锰酸钾氧化后产生二氧化碳,故不能达到除杂目的,必须再用碱石灰处理。 5、误认为双键键能小,不稳定,易断裂。 其实是双键中只有一个键符合上述条件。 6、误认为烯烃均能使溴水褪色。 如癸烯加入溴水中并不能使其褪色,但加入溴的四氯化碳溶液时却能使其褪色。因为烃链越长越难溶于溴水中与溴接触。 7、误认为聚乙烯是纯净物。 聚乙烯是混合物,因为它们的相对分子质量不定。 8、误认为乙炔与溴水或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反应的速率比乙烯快。 大量事实说明乙炔使它们褪色的速度比乙烯慢得多。 9、误认为块状碳化钙与水反应可制乙炔,不需加热,可用启普发生器。 由于电石和水反应的速度很快,不易控制,同时放出大量的热,反应中产生的糊状物还可能堵塞球形漏斗与底部容器之间的空隙,故不能用启普发生器。 10、误认为甲烷和氯气在光照下能发生取代反应,故苯与氯气在光照(紫外线)条件下也能发生取代。 苯与氯气在紫外线照射下发生的是加成反应,生成六氯环己烷。 11、误认为苯和溴水不反应,故两者混合后无明显现象。 虽然二者不反应,但苯能萃取水中的溴,故看到水层颜色变浅或褪去,而苯层变为橙红色。 12、误认为用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可以除去苯中的甲苯。 甲苯被氧化成苯甲酸,而苯甲酸易溶于苯,仍难分离。应再用氢氧化钠溶液使苯甲酸转化为易溶于水的苯甲酸钠,然后分液。 13、误认为石油分馏后得到的馏分为纯净物。 分馏产物是一定沸点范围内的馏分,因为混合物。 14、误认为用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能区分直馏汽油和裂化汽油。 直馏汽油中含有较多的苯的同系物;两者不能用酸性高锰酸钾鉴别。 15、误认为卤代烃一定能发生消去反应。 16、误认为烃基和羟基相连的有机物一定是醇类。 苯酚是酚类。 17、误认为苯酚是固体,常温下在水中溶解度不大,故大量苯酚从水中析出时产生沉淀,可用过滤的方法分离。 苯酚与水能行成特殊的两相混合物,大量苯酚在水中析出时,将出现分层现象,下层是苯酚中溶有少量的水的溶液,上层相反,故应用分液的方法分离苯酚。 18、误认为乙醇是液体,而苯酚是固体,苯酚不与金属钠反应。 固体苯酚虽不与钠反应,但将苯酚熔化,即可与钠反应,且比乙醇和钠反应更剧烈。 19、误认为苯酚的酸性比碳酸弱,碳酸只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微微变红,于是断定苯酚一定不能使指示剂变色。 “酸性强弱”≠“酸度大小”。饱和苯酚溶液比饱和碳酸的浓度大,故浓度较大的苯酚溶液能使石蕊试液变红。 20、误认为苯酚酸性比碳酸弱,故苯酚不能与碳酸钠溶液反应。 苯酚的电离程度虽比碳酸小,但却比碳酸氢根离子大,所以由复分解规律可知:苯酚和碳酸钠溶液能反应生成苯酚钠和碳酸氢钠。 21、误认为欲除去苯中的苯酚可在其中加入足量浓溴水,再把生成的沉淀过滤除去。 苯酚与溴水反应后,多余的溴易被萃取到苯中,而且生成的三溴苯酚虽不溶于水,却易溶于苯,所以不能达到目的。 22、误认为苯酚与溴水反应生成三溴苯酚,甲苯与硝酸生成TNT,故推断工业制取苦味酸(三硝基苯酚)是通过苯酚的直接硝化制得的。 此推断忽视了苯酚易被氧化的性质。当向苯酚中加入浓硝酸时,大部分苯酚被硝酸氧化,产率极低。工业上一般是由二硝基氯苯经先硝化再水解制得苦味酸。 23、误认为只有醇能形成酯,而酚不能形成酯。 酚类也能形成对应的酯,如阿司匹林就是酚酯。但相对于醇而言,酚成酯较困难,通常是与羧酸酐或酰氯反应生成酯。 24、误认为醇一定可发生去氢氧化。 本碳为季的醇不能发生去氢氧化,如新戊醇。 25、误认为饱和一元醇被氧化一定生成醛。 当羟基与叔碳连接时被氧化成酮,如2-丙醇。 26、误认为醇一定能发生消去反应。 甲醇和邻碳无氢的醇不能发生消去反应。 27、误认为酸与醇反应生成的有机物一定是酯。 乙醇与氢溴酸反应生成的溴乙烷属于卤代烃,不是酯。 28、误认为酯化反应一定都是“酸去羟基醇去氢”。 乙醇与硝酸等无机酸反应,一般是醇去羟基酸去氢。 29、误认为凡是分子中含有羧基的有机物一定是羧酸,都能使石蕊变红。 硬脂酸不能使石蕊变红。 30、误认为能使有机物分子中引进硝基的反应一定是硝化反应。 乙醇和浓硝酸发生酯化反应,生成硝酸乙酯。 31、误认为最简式相同但分子结构不同的有机物是同分异构体。 例:甲醛、乙酸、葡萄糖、甲酸甲酯(CH2O);乙烯、苯(CH)。 32、误认为相对分子质量相同但分子结构不同的有机物一定是同分异构体。 例:乙烷与甲醛、丙醇与乙酸相对分子质量相同且结构不同,却不是同分异构体。 33、误认为相对分子质量相同,组成元素也相同,分子结构不同,这样的有机物一定是同分异构体。 例:乙醇和甲酸。 34、误认为分子组成相差一个或几个CH2原子团的物质一定是同系物。 例:乙烯与环丙烷。 35、误认为能发生银镜反应的有机物一定是醛或一定含有醛基。 葡萄糖、甲酸、甲酸某酯可发生银镜反应,但它们不是醛;果糖能发生银镜反应,但它是多羟基酮,不含醛基。
首页 2 3 4 5 6 7 下一页